丙型肝炎检测讲解
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c11202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b.png)
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丙型肝炎实验室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抗-HCV抗体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丙型肝炎初筛方法,其原理是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HCV的抗体。
此方法敏感性高达99%,但仍有约1%的假阳性率。
2. HCV-RNA检测:能够直接检测HCV病毒的存在,是诊断慢性丙型肝炎的金标准。
此方法可以确定HCV病毒在病人体内的含量和活跃性,并且可以监测治疗的有效性。
但其成本较高,而且有些技术难度较大,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3.肝功能检测:肝功能检测是诊断和治疗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肝功能有多项指标,如ALT、AST、GGT、ALP、BIL等,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病人肝脏损伤的程度和预后。
4.肝组织病理检查: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必要手段。
此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炎症的活跃程度、纤维化程度和肝细胞坏死程度等。
总的来说,以上几种方法配合使用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和监测丙型
肝炎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
丙肝抗体检测(胶体金法)原理
![丙肝抗体检测(胶体金法)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ac09b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2.png)
丙肝抗体检测(胶体金法)原理丙肝抗体检测(胶体金法)原理一、背景知识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炎,也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肝病之一。
据统计,全球有约7000万人感染了丙型病毒,其中3万到5万人每年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
因此,对于丙型病毒的检测非常重要。
二、丙肝抗体检测(胶体金法)原理丙肝抗体检测是目前世界上常用的一种诊断丙型病毒感染的方法。
胶体金法(Colloidal gold assay)是一种免疫层析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测试剂盒。
该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可视、无需特殊设备等特点。
该方法利用金纳米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形成聚集而呈现不同颜色的特性,对丙肝病毒感染有敏感性、特异性的检识能力。
三、具体步骤1.标本采集:采集病人的血清标本。
2.检测卡准备:将检测卡取出。
3.标本加样:用采集的血清标本滴在检测卡的标本孔内。
4.移液盒加入显色液:用移液器将显色液滴在检测卡的移液孔内。
5.结果判读:5-15分钟后可根据颜色反应标准,对试结果进行判读。
四、结果分析1.阴性:检测卡的检测线和对照线都呈现紫色。
2.弱阳性:检测卡的检测线和对照线都呈现紫色,但检测线有浅浅的黄色。
3.阳性:检测卡的检测线呈现浅浅的黄色,在检测线下方有一条紫色的线,同时对照线依旧有紫色。
五、结语丙肝抗体检测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检测方法,也是诊断丙型病毒感染的一种主要方法。
而胶体金法,则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有效、简便、快速。
六、参考文献1. 王文生,刘志华. 胶体金技术及其在抗体检测中的应用[C]. 现代医学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34-40。
2. 李永畅,徐妍. 胶体金法检测丙型病毒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5(12):1126-1128。
丙肝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结果解释
![丙肝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结果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207fd9a6bec0975f465e250.png)
丙肝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结果解释1实验室检查方法1.1化学发光实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与高特异性免疫反应相结合利用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
化学免疫发光又以标记方法不同分为两种,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是利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常用的标记化学物质有吖啶酯类化合物,通过起动发光试而发光,强烈直接发光在1 s内完成。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其操作步骤与ELISA完全相同。
以酶标记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反应,只是反应底物为发光剂。
1.2胶体金快速实验免疫渗透实验:斑点免疫胶体金快速实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HCV抗原点状固定在膜上,加待检样品,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色斑点。
反应时间在10 min以内有效试验质控点必需显色。
免疫层析试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HCV抗原线状固定在膜上,待检样品沿着载体迁移,阳性结果在膜抗原部位显示出有色条带,有效试验质控线必须显色。
1.3抗体补充试验目前常用抗体补充试验为免疫印迹试验,免疫印迹法试剂一般将HCV不同编码区抗原多种成分喷涂在硝酸纤维薄膜条上,并设置了两种不同浓度的IgG对照带的二条hsoD对照带,用于内部对照结果判断。
其诊断HCV感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检测出针对HCV不同编码区抗原的抗体,其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
抗HCV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先用筛查试剂进行初策实验,结果呈阴性报告阴性,不在进行复检实验,结果呈阳性反应进入复检试验,复检用筛查试剂2进行,结果呈阴性反应报告阴性,呈阳性反应报告抗HCV阳性。
HCV抗原的检测目的及意义:急性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尤其有助于HCV 感染窗口期患者,抗HCV检测结果确定患者或HC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丙型肝炎辅助诊断。
免疫受损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群体如HCV感染者的筛查,或是抗HCV 阳性感染者的病毒血液分析,HCV感染者治疗前后,病毒血液分析。
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是什么
![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d619c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2.png)
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是什么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基于免疫学理论,主要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对丙肝病毒(HCV)感染的特异性抗体来诊断丙肝感染。
以下将详细介绍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
丙肝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感染会引起丙肝,成为重要的肝脏疾病。
丙肝抗体检测的目的是判断个体是否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以及是否存在抗体保护效应。
丙肝抗体检测可分为两个步骤:筛查试验和确认试验。
筛查试验主要是用于初步筛查丙肝感染,确认试验则用于确认感染的结果。
筛查试验常用的方法是酶免疫法(ELISA)。
其原理是将特异性的抗原与被检测血清样本中的抗体反应,从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用酶标记的二抗与此复合物结合,最终通过加底物使酶反应转化为可见的颜色。
在丙肝抗体筛查试验中,常用的抗原是丙肝病毒核心蛋白C和非结构蛋白3(NC3)。
它们与感染者的抗体相结合后形成复合物,通过酶标记的二抗结合检测出来。
在确认试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免疫荧光法(IF)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这些方法主要用于确认初筛阳性结果和区分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在IF法中,病毒抗原标记有荧光染料,通过显微镜观察样本中荧光信号的存在与否来判断感染情况。
在Western blot中,将丙肝病毒蛋白经过电泳分离,然后用抗体与样本中的蛋白进行反应,最终通过荧光信号或放射性标记物来分析结果。
除了ELISA、IF和Western blot等传统方法,还有一些新兴的丙肝抗体检测技术。
例如利用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通过扩增丙肝病毒RNA进行检测。
此外,还有蛋白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病毒抗体,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抗体检测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丙肝的唯一依据。
如初筛阳性结果需进一步进行确认试验,如Western blot等,来排除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此外,其他方法如核酸检测等也可用于丙肝的确诊。
总结来说,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特异性的抗体来诊断丙肝感染。
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及其敏感性比较
![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及其敏感性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eb02ae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e.png)
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及其敏感性比较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
与乙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更多样化,且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因此,准确的丙型肝炎检测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干预治疗以及预防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丙型肝炎检测方法,并对其敏感性进行比较。
一、抗体检测法抗体检测法是最常用的丙型肝炎筛查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的抗体反应,判断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目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IFA)等。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可用于大规模筛查。
然而,抗体检测法只能确定感染的事实,无法判断感染的时间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核酸检测法核酸检测法是一种直接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方法,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毒载量监测。
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病毒核酸,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者。
然而,核酸检测法操作复杂、费用较高,通常用于已经确定感染的患者的病情监测。
三、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
该技术通过将多个基因探针固定在芯片上,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
在丙型肝炎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从而确定感染类型和亚型。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感染信息。
然而,基因芯片技术的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目前仍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包括抗体检测法、核酸检测法和基因芯片技术。
抗体检测法适用于大规模筛查,核酸检测法适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感染信息。
不同的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高风险人群或已经确定感染的患者,建议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方法以提高准确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胶体金法)标准操作规程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胶体金法)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2b8930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8.png)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胶体金法)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目的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样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
2.检验程序的原理和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应用间接法原理定性检测人血清(浆)HCV抗体。
在玻璃纤维素膜上预包被金标鼠抗人IgG抗体(anti-IgGAb),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和对照线处分别包被重组丙肝混合抗原(Core、NS3、NS4、NS5,源自大肠杆菌)和人IgG 抗体(丙种球蛋白)。
检测阳性样本时,血清样本中HCV-Ab与胶体金标记鼠抗人IgG 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抗原结合形成“Au-anti-IgGAb-HCVAb-HCVAg”夹心物而凝聚显色,游离金标鼠抗人IgG抗体则在对照线处与人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15分钟内观察结果即可。
3.性能特征3.1用国家参考品测定,产品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3.1.1阴性参考品符合率:对20份阴性参考品进行检测,要求在15分钟内全部显示阴性结果。
3.1.2阳性参考品符合率:对20份阳性参考品进行检测,要求在15分钟内全部显示阳性结果。
3.1.3最低检出量:灵敏度1号1:8进行检测,要求在15分钟内显示阳性结果。
灵敏度2号1:64进行检测,要求在15分钟内显示阳性结果。
3.1.4精密性:用精密性参考品平行检测10次,均在15分钟内显示出清晰可辨的检测线,且显色深度无显著差别。
3.1.5稳定性:试剂盒置37℃20天,阴性参考品符合率、阳性参考品符合率、最低检出量和精密性均应符合要求。
3.2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甲肝、庚肝、戊肝、类风湿因子(RF)、红斑狼疮等各种类型的标本不会对测试产生干扰。
3.3胆红素(342.0μmol/L)、胆固醇(20.7mmol/L)、血红蛋白(5.0g/L)、甘油三酯(28.2mmol/L)),不影响检测结果。
丙型肝炎的早期筛查项目与流程
![丙型肝炎的早期筛查项目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782714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4.png)
丙型肝炎的早期筛查项目与流程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共用针头等途径。
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早期筛查项目与流程对于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一、丙型肝炎的早期筛查意义早期筛查可以帮助发现丙型肝炎感染者,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减少疾病的进展和传播。
丙型肝炎在早期感染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已感染。
因此,早期筛查可以及时发现感染者,防止疾病的潜在传播。
二、丙型肝炎的早期筛查项目1.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最常用的丙型肝炎早期筛查项目之一。
这种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定抗体,如抗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CV)和抗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anti-HCV)等,来确定感染者的存在。
2.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丙型肝炎早期筛查方法。
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丙型肝炎病毒RNA或DNA来确定感染者的存在。
这种检测方法可以在感染后的早期就能够发现病毒的存在,有助于更早地进行干预和治疗。
三、丙型肝炎的早期筛查流程1. 确定筛查对象:根据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高危人群特点,确定筛查对象。
高危人群包括输血史、注射毒品史、共用针头史等。
2. 采集血液样本:对于筛查对象,采集其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血液样本可以通过静脉采血或者指尖采血进行获取。
3. 实施血清学检测: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包括抗体检测。
这种检测方法可以初步判断感染者的存在。
4. 实施分子生物学检测:对于血清学检测结果阳性的样本,进一步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认感染者的存在。
这种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5. 结果解读和咨询: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和咨询。
对于阳性结果的人群,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四、丙型肝炎的早期筛查的意义和挑战早期筛查可以帮助发现感染者,减少疾病的传播和进展。
丙肝的检查项目
![丙肝的检查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9ad45ce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c.png)
丙肝的检查项目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病情的诊断和检测。
南昌宏昌肝病医院总结出以下几种针对丙肝的诊断项目,病要求患者一定要针对自身的病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
丙肝的检查项目一般分为实验室检查和抗hcv、hcv-rna检测。
实验室检查项目:(一)血常规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
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二)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就是早期辨认出肝炎的轻便有效率方法,同时有利于黄疸的辨别确诊。
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居多,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居多。
深度黄疸或咳嗽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以发生蛋白质、白、白细胞或管型。
(三)肝功能检查肝功能的检测一般包括血清酶测定,血清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和血氨的测定,具体项目遵照各项指标的正常数值。
抗hcv、hcv-rna检测:1.抗-hcv抗炎-hcv阳性就是hcv病毒感染的标志。
检测抗炎-hcv对丙型肝炎确诊很有价值,通常hcv感染者,体内均发生抗hcv。
但目前检测结果无法充分反映急性、慢性抑或恢复期病毒感染。
2.hcv-rna检测hcvrna阳性就是hcv病毒感染的轻易证据、就是hcv激活指标、存有传染性。
因hcvrna较抗炎-hcv发生晚,故可以用作早期确诊及采血员的筛查。
hcvrna阴性,表明hcv被去除,因此,也可以作为推论预后和疗效的指标。
南昌宏昌肝病医院的专家指出,丙肝患者在治疗的时候除了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之外,还要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谨遵医生的指导,不能擅自停药,以免造成肝病的复发。
丙肝抗体检测流程
![丙肝抗体检测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3c976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16.png)
丙肝抗体检测流程
丙肝抗体检测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采集血液样本:在采血前,受检者需要清淡饮食,晚上8点后不建议进食,第二天早晨采血前不建议运动,之后可以吃少量的食物。
在采血前,需要针对采血点进行局部消毒,再刺破手指,使血液自然流出。
2. 样本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处理,以分离出血清。
3. 丙肝抗体检测:可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测定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通过利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物质结合,然后通过酶标记的二抗或底物来检测结合物的存在。
4. 结果判定: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可能出现阳性或阴性结果,分别表示丙肝抗体的存在与否。
5. 报告发放:将检测结果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发放给受检者,以便受检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抗体检测只能说明丙肝抗体是否存在,而不能代表肝脏功能和肝炎活跃程度。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诊断信息,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44449d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e.png)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嗜肝性慢性病毒。
HCV感染后,患者的起病和临床症状极不典型,以亚临床感染为多见,容易造成漏诊。
丙肝自然转阴率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易早期出现肝硬化、肝癌,死亡率较高,因此HCV的检测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用于HCV感染诊断的常用主要指标有抗-HCV、HCV-cAg、HCV-RNA、丙肝基因型。
现多采用的第三代检测抗-HCVEIA试剂增加了HCV基因组Ns5区表达的蛋白作为抗原,进一步提高了试剂的敏感性,但还存在“窗口期”长、假阳性等问题。
HCV核心抗原出现早,检测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快速,对处于HCV感染“窗口期”的个体检测有很大价值。
HCV-RNA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早期诊断的意义,是EILSA技术的有力补充,常常作为HCV感染的主要确诊手段。
尤其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療中,HCV-RNA定量检测作为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丙型肝炎的基因分型在临床上主要是决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疗程和用量。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临床检验;临床意义,HCV)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曾被称为肠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91年被分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调查发现,丙型肝炎的发病率约7.1/10万,目前全世界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超过1亿人,其中我国约有4 000万,我国HCV的感染率在0.9%~5.1%。
丙型肝炎自然转阴率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且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及发展显著相关。
掌握和了解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的方法和意义,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性的重大作用。
1 丙肝抗体(抗-HCV)检测丙肝抗体(抗-HCV)检测,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技术。
此种检测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将已知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检标本(含相应抗体)与之结合,洗涤后,加入酶标抗抗体和底物进行测定,是间接检测病毒感染的一种方法。
丙型肝炎抗体化学发光法
![丙型肝炎抗体化学发光法](https://img.taocdn.com/s3/m/28d8a9f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8.png)
丙型肝炎抗体化学发光法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它是一种常见的肝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丙型肝炎抗体化学发光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1.检测原理丙型肝炎抗体化学发光法是一种间接免疫荧光法,通过荧光信号检测样本中的丙型肝炎抗体。
检测时,将被检测的样本加入已经涂有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的微孔板孔中,如果样本中存在丙型肝炎抗体,它将和孔中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接着,将荧光标记的抗人类IgG抗体加入孔中,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结合,形成荧光信号。
最后,使用发光仪检测样本的荧光信号,根据荧光强度来判断是否存在丙型肝炎抗体,从而确定阳性或阴性结果。
2.适用范围丙型肝炎抗体化学发光法适用于检测人体血清和血浆中的丙型肝炎抗体,适用于肝炎病例的早期诊断、血液安全筛查及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监测。
3.操作步骤①标本采集和处理:新鲜静脉全血或血浆样本进行分离和预处理。
②实验室仪器和试剂:普通实验室仪器,包括荧光孔板读板仪、自动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
试剂包括微孔板、丙型肝炎抗体、荧光标记的抗人类IgG抗体等。
③操作流程:样本加入孔中→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清洗→添加荧光标记的抗人类IgG抗体→显色检测→荧光检测。
4.结果判断丙型肝炎抗体化学发光法结果通过荧光测定来判断,荧光测定值越高,表明样本中丙型肝炎抗体的含量越高。
根据不同医疗机构或实验室的标准,阳性和阴性的荧光值解释也有所不同。
5.注意事项①标本应该及时送达实验室,存放时间不能过长。
②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区域清洁,避免污染。
③注意试剂的使用期限,过期试剂会影响结果准确性。
④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眼、口、鼻的保护,避免直接接触检测物质。
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与血清标志物
![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与血清标志物](https://img.taocdn.com/s3/m/e1a107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5.png)
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与血清标志物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与血清标志物是评估疾病进程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标志物两个方面来探讨丙型肝炎的相关内容。
一、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丙型肝炎患者中,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肝酶、胆红素和凝血功能等。
1. 肝酶:丙型肝炎患者的肝酶水平常常升高,主要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升高。
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释放这些酶的结果。
肝酶水平的升高程度与肝脏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但并不能直接反映肝脏纤维化或肝硬化的程度。
2. 胆红素:胆红素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代谢异常会导致黄疸的出现。
在丙型肝炎患者中,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往往与肝脏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严重的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3. 凝血功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在丙型肝炎患者中,PT和APTT的延长常常与肝脏功能损害有关。
二、血清标志物血清标志物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的生化物质来评估疾病进程和治疗效果的指标。
在丙型肝炎中,常用的血清标志物有病毒载量、肝纤维化指标和肝癌标志物等。
1. 病毒载量:病毒载量是指血液中丙型肝炎病毒RNA的浓度。
病毒载量的高低可以反映病毒感染的活跃程度。
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载量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2. 肝纤维化指标:肝纤维化是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特征,其程度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肝纤维化指标来评估。
常见的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脂肪酸结合球蛋白(FIB-4)指数、AST/ALT比值和血清透明质酸(HA)等。
3. 肝癌标志物:丙型肝炎患者存在患肝癌的风险。
血清中的肝癌标志物如α-胎蛋白(AFP)和人类胚胎抗原(CEA)等可以用来筛查和监测肝癌的发生和治疗效果。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版)ppt课件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f8e32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3.png)
参考文献2
引用文献2的作者、年份、标题、期刊名称、卷号 、期号、页码。
参考文献3
引用文献3的作者、年份、标题、期刊名称、卷号 、期号、页码。
THANKS
感谢观看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总结词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快速、高灵敏度的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方法。
详细描述
qRT-PCR技术利用荧光探针标记特异性引物,通过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强度,对病毒核酸进行定量检测。该方法 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HCV RNA的拷贝数,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等优点。
目的
规范丙型肝炎病毒(HCV)实验室检测技术,提高检测质量 和效率。
背景
HCV是一种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的重要病原体,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疾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范围和应用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开展HCV实验室 检测工作。
应用
本规范规定了HCV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基本要求、检测方法、结果报告和质量控 制等方面的要求。
步骤
颗粒增强免疫荧光法通常包括包被、洗涤、加样、温育、洗涤、荧光染 色和读数等步骤。
03
应用
颗粒增强免疫荧光法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等领域广泛应用
。
04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 测技术
酶联免疫法
原理
酶联免疫法是一种间接酶免疫测 定技术,通过将抗体与酶结合, 使抗体与抗原的反应产物能够以 颜色反应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检测
应用
适用于对低浓度抗原或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临床诊断和研究。
05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万泰)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万泰)](https://img.taocdn.com/s3/m/e075d6fbaeaad1f346933fbe.png)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万泰)操作规程(ELISA法)原理:在微孔条上预包被高纯度基因重组HCV结构和非结构区抗原,可与样品中抗HCV抗体反应,再加入HRP标记的兔抗人IgG抗体结合,然后用TMB低物作用显色。
通过酶标仪检测吸光度(OD值)从而判断样品中HCV抗体的存在与否。
试剂:1、微孔反应板2、酶结合物3、阳性对照4、阴性对照5、洗涤液6、显色剂(A、B)7、低物缓冲液 8、终止液 9、封片10、质控血清 11、样品稀释液测定步骤:1、配液:将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按说明书稀释倍数稀释后备用。
2、编号:将样品对应微孔按序编号,每板应设阴阳对照各2孔和空白对照2孔,质空血清2孔。
3、稀释:每孔加入样品稀释液100微升。
4、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待侧样品和阴阳对照各10微升。
5、温育:封板,置37℃孵育30分钟。
6、洗涤:弃去孔内液体,用配好的洗涤液充分洗涤5遍后扣干。
7、加酶:每孔加入酶结合物100微升、充分混匀。
8、显色:封板,置37℃孵育20分钟。
9、洗涤:弃去孔内液体,用配好的洗涤液充分洗涤5遍后扣干。
10、显色:每孔加入显色剂A、B液各50微升,轻轻震荡混匀。
封板,置37℃避光显色10分钟。
11、测定;每孔加入终止液50微升,混匀。
用双波长酶标仪读数,取波长450nm,读取各孔OD值。
结果判断:界值(CUTOFF)计算、阳性判定、阴性判定详见说明书。
注意事项:1.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室温平衡15—30分钟后使用,待测标本也需室温平衡15—30分钟。
未用完的微孔条用自封袋密封冷藏保存。
2.酶标板洗涤时各孔都需加满洗液,防止孔内有游离酶不能洗干净。
应设定30—60秒的洗液浸泡时间。
3.滴加试剂前应将滴瓶反转数次,使液体混匀,并弃去1—2滴。
滴加时瓶身应保持垂直,以使滴量准确(注意;勿将试剂滴在孔壁上)。
4.所有样品和废弃物都应按传染源处理。
终止液为2M硫酸,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5.操作应按说明书严格进行,不同批次试剂不得混用。
丙型肝炎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型鉴定
![丙型肝炎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型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c430a4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6.png)
丙型肝炎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型鉴定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丙型肝炎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型鉴定是研究该病毒的重要手段,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丙型肝炎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丙型肝炎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是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全面扫描,获取病毒基因组的完整序列信息。
这项技术的出现为研究丙型肝炎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可以深入了解病毒的遗传变异、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获得丙型肝炎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包括核心区、非结构区以及外膜蛋白等。
这些序列信息对于深入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以及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型鉴定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型鉴定是通过对其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将其分为不同的亚型和基因型。
目前已经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的7个主要基因型(1-7型)和多个亚型。
不同的基因型和亚型在地理分布、传播途径以及病毒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分型鉴定对于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基因型和亚型的病毒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程度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此外,分型鉴定还可以为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因为不同基因型和亚型的病毒可能对疫苗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三、全基因组测序与分型鉴定在丙型肝炎研究中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分型鉴定在丙型肝炎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病毒序列信息,进而分析病毒的遗传变异和演化规律。
这有助于研究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同时,通过分型鉴定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情况,为疫苗的研发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全基因组测序和分型鉴定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毒的基因型选择最合适的抗病毒药物。
总结:丙型肝炎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型鉴定是研究该病毒的重要手段,可以深入了解病毒的遗传变异和流行病学特征。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3dd05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2.png)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丙肝核酸检测标准引言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约5000万人感染了HCV,其中约1500万人有慢性肝炎,近60万人死于丙肝相关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为了确诊丙型肝炎感染,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检测患者的丙肝核酸,即检测血液中的HCV RNA。
本文将详细介绍丙肝核酸检测的标准及其应用。
一、丙肝核酸检测方法1. PCR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是检测丙肝核酸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将HCV RNA在体外进行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生成相应的cDNA(complementary DNA),然后使用引物(primers)扩增cDNA,最后通过荧光染料标记的探针检测扩增产物。
PCR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以及快速结果等优点,已成为丙肝核酸检测的金标准。
2. 总RNA检测法总RNA检测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丙肝核酸检测方法。
它通过提取患者血液中的总RNA,然后经过逆转录反应生成cDNA,最后使用引物扩增cDNA。
总RNA检测法对HCV RNA的检测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可能会导致一些假阳性结果。
3. 嵌合PCR法嵌合PCR法是一种结合了PCR技术和分子位点分析技术的丙肝核酸检测方法。
它的原理是在PCR扩增反应中引入特异性嵌合酶切位点,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最后通过凝胶电泳分析酶切产物。
嵌合PCR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检测出HCV RNA的存在与否。
二、丙肝核酸检测标准丙肝核酸检测标准主要依赖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权威机构的指南。
目前丙肝核酸检测被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初筛阶段和确证阶段。
1. 初筛阶段初筛阶段旨在发现可能感染丙型肝炎的人群,通过快速、简便的方法筛查出阳性患者,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确证检测。
HCV抗体检测介绍解析
![HCV抗体检测介绍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982e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8.png)
HCV抗体检测介绍解析HCV是指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并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
对HCV进行抗体检测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方法,下面将介绍HCV抗体检测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HCV抗体检测的原理是通过检测人体对HCV感染产生的抗体来判断感染状态。
在HCV感染初期,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抵抗病毒。
这些抗体主要包括IgM和IgG抗体。
IgM抗体在感染初期产生,表明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性感染。
而IgG抗体在感染初期后产生,持续存在,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曾经感染过HCV病毒。
因此,通常通过检测IgG抗体来判断HCV感染的情况。
HCV抗体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IFA)。
ELISA是一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酶作为标记物,检测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情况。
在HCV抗体检测中,ELISA主要通过将HCV抗原固定在酒店板上,加入待测血清样本,若待测样本中存在HCV抗体,抗体将与抗原结合,然后通过酶的作用产生显色反应来检测HCV抗体的存在。
免疫荧光法是一种检测抗体的特异性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待测样本中的抗原结合,并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来判断抗体的存在。
免疫荧光法能够提供更直观、敏感的结果,并且可以进行亚型化的检测,对于HCV抗体检测的评估和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HCV抗体检测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和诊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早期的HCV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容易被忽略,而HCV抗体检测能够发现感染的早期阶段,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其次,HCV抗体检测对于患者治疗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HCV抗体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以及预测复发的可能性。
此外,HCV抗体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学研究。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HCV抗体检测具有一定的错误率。
早期HCV感染往往抗体产生不稳定,导致抗体检测呈阴性结果,但实际上人体已经感染了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b1f95c85ef7ba0d4a733bb6.png)
HCV主要感染肝细胞。首先,HCV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后脱壳将其基因组RNA释放到细胞浆中。在HCV5'非编码区内的IRES指导下,HCV基因组RNA可作为信使RNA被翻译为一个大的前体蛋白,后者经宿主细胞和HCV自身编码的蛋白酶加工成为成熟的HCV基因产物,其中NS3到NS5B可组成HCV的复制复合体,以HCV基因组RNA为模板,启动负链HCV RNA的合成。新合成的负链HCV RNA又可作为模板进行新正链及新负链HCV RNA的合成,其中一些正链HCV RNA可包装成为子代病毒,经高尔基体转运系统释放到细胞外(图2)。
1
HCV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病毒体为直径40~60nm的球状颗粒,包膜表面有刺突结构。用有机溶剂提取去除包膜后,可暴露其中心的核衣壳,直径约33nm。经蔗糖梯度离心后,血清中的HCV颗粒分布于3个组分:浮密度为1.04~1.06g/ml者为与血清中脂蛋白结合的病毒颗粒;1.09~1.1g/ml者为游离的病毒颗粒;浮密度为1.17~1.24g/ml的病毒颗粒与血清中抗体结合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
图2HCV复制周期示意图
4.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26周,平均约6~7周。多数(约80%)HCV感染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疲劳、食欲减退、右上腹部不适、搔痒等,黄疸很少见(≤20%)。50%~80%的患者可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有些患者不出现症状,发病时已呈慢性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的表现轻重不等。约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在2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一旦到肝硬化阶段,每年约有1%~7%可进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约10%肝癌患者血中存在抗-HCV。目前丙型肝炎尚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切断传播途径尤其是控制血液传播仍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法是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有助于尽早从血液和肝脏中清除HCV,并使患者的血液生化学指标及组织学改变恢复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丙型肝炎检测;
一、HCV抗体检测
二、HCV抗原检测 三、HCV核酸检测
四、HCV基因型检测
五、HCV细胞培养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一、抗-HCV检测的目的意义
1、抗-HCV检测可用于诊断、血液筛查、流行病监 测等。 2、以诊断为目的的检测是为了确定个体HCV感染 状况。 3、以血液筛查为目的的检测是为了防止输血传播 HCV,包括献血员筛查和原料血浆筛查。 4、以流行病监测为目的的检测是为了解不同人群 HCV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包括各类高危人群、 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
2、化学发光试验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是将具有高度敏度的化学 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抗 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 检测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标记方法的不同而 分为两种: (1)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 又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是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 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分析法。常用于标记的化学发光物质有 吖啶酯类化合物,是有效的发光标记物,通过起动发光试 剂作用而发光,强烈的直接发光在一秒钟内完成,为快速 的闪烁发光。吖啶酯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分析,其化学反 应简单、快速、无须催化剂;检测小分子抗原采用竞争法, 大分子抗原则采用夹心法,非特异性结合少,本底低;与 大分子的结合不会减少所产生的光量,从而增加灵敏度。
(二)HCV抗原检测的方法
目前抗原检测ELISA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 法定性或定量检测样品中游离的HCV核心 抗原(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核心抗 原)。基本原理:以基因工程核心抗原免 疫小鼠后所获得的纯化抗-HCV核心抗原单 克隆抗体作为固相包被物,用与固相包被 物有不同抗原决定簇的抗-HCV核心抗原单 克隆抗体作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物,与 样品中总的或游离的HCV核心抗原反应, OPD显色后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将HCV抗原的标准物质稀释成不同浓度 的系列标准,还可进行HCV抗原的定量检 测。以横坐标为HCV抗原的浓度 (pg/ml ),纵坐标为OD值,绘制出标准 曲线。测出待测样品的OD值以后,在标准 曲线上查出抗原的浓度。如果待测样品的 OD值超出标准曲线上最高抗原浓度的OD 值,则需用阴性血清将样品稀释以后再行 检测。
(二)HCV核酸检测的方法
1、RT-PCR检测技术 传统PCR定性检测HCV RNA需要三个步 骤:①对待测样品进行处理:通过裂解、 纯化,提取样品中的HCV RNA作为PCR扩 增的模板;②采用逆 转录PCR(RT-PCR) 技术对提取到的HCV RNA进行扩增;③检 测PCR扩增产物,检测方法包括凝胶电泳 和PCR-酶联免反应(PCR-ELISA)等。
2、TMA检测技术
TMA是一种利用MMLV逆转录酶和T7 RNA聚合酶2 种酶的共同作用,在等温条件下来扩增RNA的反应系统。 TMA使用的引物含有T7 RNA聚合酶 结合位点,使得反转 录合成的cDNA可以作为T7 RNA聚合酶的模板,在T7 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大量的RNA拷贝。扩增出来的 RNA重新进入TMA 循环,成为下一轮复制的模板。TMA 优点在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条件简单、扩增只需 一个温度,无需专门的热循环仪器,且因整个反应在一个 试管中进行,扩增产物RNA易于降解,从而大大减少了污 染的可能。 基于TMA技术的VERSANT HCV RNA定性检 测可检测到极低水平的HCV RNA,甚至可低至5IU/ml。
二、抗-HCV检测的方法
• 抗-HCV检测分为筛查试验(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胶体金法快速试验、化学发光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和补充试验(免疫印迹试 验)。
(一)筛查试验
1、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抗-HCV检测常用的筛查方 法。其基本原理 是以HCV抗原包被固相载体,用辣根过氧 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与被检样品中的抗-HCV反应,以邻 苯二胺(OPD)或3,3‘,5,5’—四甲基联苯胺 (TMB) 等底物显色后,利用酶标仪等仪器进行阴阳性结果判断。 其主要 反应过程如下:加入经样本稀释液稀释的被检样品, 样品中的抗-HCV与抗原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 固相载体上只留下抗-HCV,其他免疫球蛋白及样品中的杂 质由于不能与固相抗原结合,在洗涤过程中被洗去;加酶 标抗抗体与固相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从而使该抗体间接 地标记上酶;洗涤后,固相载体上的酶量就显示特异性抗 体的量;加底物显色及终止液,利用酶标仪等仪器分析结 果。
(2)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从标记免疫分析角度,化学 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应属酶免疫分析,只是反应的 底物是发光剂,操作步骤与ELISA分析完全相同。以酶 标记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免疫 反应,免疫反应复合物上的酶再作用于发光底物,在信 号试剂作用下发光,用发光信号测定仪进行发光测定。 该方法又分为如下几类: ① HRP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CLEIA:常用的底 物为鲁米诺或其衍生物如异鲁米诺。是一类重要的发光 试剂。鲁米诺的氧化反应在碱性缓冲液中进行,在过氧 化物酶及活性氧(过氧化阴离子O2-,单线态氧O2,羟自 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存在下生成激发态中间体,当 其回到基态时发光,其波长为425nm。早期用鲁米诺直 接标记抗原或抗体,但标记后发光强度降低而使灵敏度 收到影响。近来用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进行免疫反应 后利用鲁米诺作为发光底物,在过氧化物酶和起动发光 试剂(NaOH2H2O2)作用下,鲁米诺发光,发光强度依 赖于酶免疫反应物中酶的浓度。
② 增强发光酶免疫分析(enhanced 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ELEIA) 在发光系统中加入增强发光剂以增强发光信 号, 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便于重复 测量, 从而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准确性。 ③ ALP(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CLEIA 所用底物为环1,22二氧乙烷衍生物,用于 化学发光酶免分析底物而 设计的分子结构中 包含起稳定作用的基团—金刚烷基,其分子 中发光基团 为芳香基团和酶作用的基团,在 酶及起动发光试剂作用下引起化学发光。
3、血液筛查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献血/浆员体检合格后抽血检验。用抗体筛查试 剂进行初筛,结果呈阳性反应,报告“抗-HCV阳 性待查”,献血/浆员暂停献血,如果需要进一步 诊断献血/浆员感染状况,执行临床诊断策略;结 果呈阴性反应,报告“抗-HCV初筛阴性”,献血 /浆员献血,进入复检试验。 对初筛呈阴性反应的样品用另一种抗体筛查试 剂进行复检试验。如呈阴性反应,报告“抗-HCV 阴性”,血液供应临床;如呈阳性反应,则报告 “抗-HCV阳性待查”,血液报废,如果需要进一 步诊断献血/浆员感染状况,执行临床诊断策略。
(2)补充试验
⑴临床诊断补充试验方法-1 复检试验阳性反应样品,进行免疫印迹试 验。结果阴性者,报告 “抗-HCV阴性”; 结果阳性者,报告“抗-HCV阳性”;结果 不确定者, 报告“抗-HCV不确定”,并进 行随访。临床诊断补充试验检测方法一流 程见图5。
⑵临床诊断补充试验方法-2
此方法仅限于检测方法/试剂给出了特定阈值 (与抗体补充试验比较,其阳性的预测值 ≥95%)时使用。高S/CO比值:当S/CO比 值≥特定的阈值时;低S/CO比值:其S/CO 比值<特定的阈值。 初筛和复检
3、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荧光定量PCR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的原理,当某个荧光 基团的发射谱与另一荧光基团的吸收光谱发生重叠,且两个 基团距离足够近时,能量可以从短波长(高能量)的荧光基 团传递到长波长(低能量)的荧光基团,这个过程称为 FRET。基于FRET原理,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荧光PCR,主 要体现在探针设计的不同,如TaqMan探针、分子信标和荧 光杂交探针。以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TaqMan荧光标记探 针的定量PCR为例,是在探针(probe)的两端偶联一个短 波长的荧光基团(报告基团)和一个长波长的荧光淬灭基团, 这两个基团位置靠近,荧光基团不发荧光;Taq酶在发挥 5'→3'方向聚合酶活性的同时,还具有5'→3'方向的外切酶活 性,可使探针降解,荧光淬灭基团从而解离、远离荧光基团, 荧光基团发出荧光,荧光的强度与PCR产物的量相关,通 过计算可得出具体的量值。
•
大部分HCV抗原检测试剂检测的是样品 中游离核心抗原以及和抗-HCV结合的核心 抗原,因此在进行检测之前需要加入尿素、 盐酸及去垢剂等,以解离样品中的核心抗原 -核心抗体免疫复合物。其它操作程序与一 般的ELISA或发光技术操作基本相同,即: 第一步加入待测样品,孵育后,洗 去未结 合的成分,加入酶标记或发光物质的抗核心 抗原的二抗,孵育后显 色,再加入终止液 终止显色,用酶标仪比色计算s/co值,来进 行阴性和阳性 反应的判断。
(三)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初次检测抗原阴性样品,报告为“HCV 抗原阴性”;初次检测抗原阳 性反应样品, 需要双孔复检。如果双孔复检结果均为阴 性,报告为“HCV 抗原阴性”;如果双孔 检测结果至少有一孔结果为阳性反应,则 报告为 “HCV抗原阳性”。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
(一)HCV核酸检测的目的意义 1、HCV RNA定性检测可用于血液筛查领域,可使 用单份样品或多样品集合的方法,对献血员血液 及单采血浆站的原料血浆进行核酸检测,降低输 血残余险度。 2、 HCV RNA定性检测可用于对HCV抗体阴性的高 危人群样品进行集合核酸检测,及时发现窗口期 感染。 3、HCV RNA定量检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作为抗病 毒治疗疗效的判断指标,指导抗病毒治疗及疗效 判定。
4. 检测结果的解释
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
㈠ HCV抗原检测的目的意义 1、HCV血清阳转前的早期急性丙型肝炎辅助诊断, 尤其有助于HCV感染窗口期患者、抗-HCV检测结 果不确定患者或HC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是否罹患 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 2、免疫受损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群体如HIV感染者、 长期透析的肾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或先天性免 疫功能缺陷患者等HCV感染的筛查。 3、抗-HCV阳性感染者的病毒血症分析。 4、HCV感染者治疗前后病毒血症追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