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的名言 论语
为人处世的名言论语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先秦《论语·里仁》释义:君子知道的是义理,小人知道的是私利。
要重义而轻利,不要唯利是图,只知道一心追求利益而舍弃了道义。
2.见利思义。
出自先秦《论语·宪问》释义:面对利益要考虑得当与否。
日常生活中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可多考虑一下义的方面,即看这个利是不是合理、合情、合法。
3.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出自先秦《论语·先进》。
释义:堂,厅堂。
室,内室。
进入厅堂了,但还没有进入内室。
这是孔子以“登堂入室”为喻,说明他的弟子子路在学问上只是一般水平,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后世引用此语,常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的造诣还未达到最高水平。
4.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释义: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5.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释义:天生就知道的人,那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后才知道的,就要次一等了;有了困惑才想到学习,那就再次一等了;有了困惑还不肯学习,这种民众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一个人只要虚心学习的是正当有益的东西,对其才能的培养、道德的修炼总是助益多多的。
6.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出自先秦《论语·子罕》释义: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说明一个人的勇敢如果不是为了维护正义,那就是匹夫之勇,这样的勇敢只是一种违法乱纪的野蛮行为。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先秦《论语》。
释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良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够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们要注意随时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
释义:做工的人要想做出好的器物来,就一定要先将他的工具搞好。
论语十二章为人处世
论语十二章为人处世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包括了他们的思想和教导。
其中,《论语》第十二章集中了一些关于为人处世的言论,强调了道德、礼仪、忠诚等重要的人生准则。
以下是《论语》第十二章的一些重要观点:
为人处世的原则: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强调言行要真实,不要过分巧诈。
真诚是仁爱之本。
学习的态度: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达了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同时提到了宽容待人的为人之道。
知识与修养:
孔子谈到知识和修养的关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认为追求知识的人要比仅仅喜好知识的人更有价值,而乐于学习的人更为出色。
言行一致:
孔子提倡言行一致,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强调言语和举止要与内心真实一致,不可虚伪。
友谊与忠诚:
论语中谈到了友谊的重要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达了对真挚友谊和宽容待人的推崇。
忍辱与宽恕:
孔子提倡忍辱:“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个对待他人宽容和理解的伦理准则。
《论语》第十二章所包含的这些原则,涉及到了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修养道德等方面,为人处世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指导。
这些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帮助中职生读懂《论语》——为人之本
99OCCUPATION2020 12编辑 祁 娜Discussion交流平台文 / 蒲卫东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生发展动力的源泉。
“孝悌”是仁爱之本,为人之本,本立而道生。
父母之爱、师长之爱是前进的动力,同学之间互敬互爱、和谐相处是进步的重要助推。
本文就如何帮助中职学生读懂《论语》,学习《论语》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职生 孝悌 为人之本 本立而道生帮助中职生读懂《论语》——为人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职学生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
《论语》重在解决人生的一些大问题。
《论语》的开篇,即学而篇第一则告诉我们治学的三种境界,接下来的第二则告诉我们为人之本。
先来看《论语》学而篇第二则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要理解这一段文字,必须先弄清楚如下几个词。
“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子”字,本意是用一个小孩即“子”在老人手下搀扶着老年人走路的形状,来表示“孝”的原意。
是尽心奉养、尊敬和孝顺父母。
“弟”就是“悌”,在古汉语中属于通假字,本意是弟弟敬爱兄长,后来泛指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爱。
“鲜”读第三声,是“少”的意思。
“未之有也”是“未有”,就是没有的意思。
“本”是指事字,“木”字下面加上一横,是树根之所在,本义是草木的根,也指事物的根本、基础。
“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概念,含义丰富、复杂,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解释。
它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本体,运行的规律、原理等,也指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途径等。
“本立而道生”的意思就是“根本的原理建立了,基础的工作做好了,那么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就都有了”。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亲互爱,孔子明确地说:仁者,爱人。
儒家主张要用“仁”来处理社会关系,人和人之间应当互助友善。
论语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论语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
它以其深邃的道德智慧闻名于世,为后人指引了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几个重要道德准则,包括仁爱、孝道和诚实守信。
这些准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仁爱是《论语》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最精确地诠释了仁爱的含义。
仁爱就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不要做对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情对他人施加。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道德准则的重要性非常突出。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培养起对他人的仁爱之情,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孝道也是《论语》所倡导的重要道德准则之一。
孔子强调,孝道是一种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它是所有德行的起点和基础。
他说:“孝在上,悌在下”,意味着孝敬父母不仅让父母欣慰,也能为我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孝道的实践包括尊敬父母的言行举止、照顾父母的生活需求以及孝敬祖先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尊重和关爱父母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孝道是传统美德的延续,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诚实守信是《论语》所推崇的另一个重要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信守承诺。
他说:“言必信,行必果”,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到诚实正直,不说虚假的话,也要信守承诺,做到言而有信。
诚实守信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水准,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信任的重要基础。
在商业和职场等领域,诚实守信更是企业和个人立身处世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仁爱、孝道和诚实守信,还有许多其他道德准则可以从《论语》中挖掘出来。
比如,孔子强调谦逊、勤奋、谨慎和忍耐等美德,这些品质都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如今的社会中,独特的道德准则仍然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并且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论语》中的道德准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准则,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品格,提升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与他人共同创建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孔子论语有关人情世故的语言
孔子论语有关人情世故的语言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因,毋我。
——《论语·子罕》【注释】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成见,不自私自利。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注释】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注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注释】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注释】君子懂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注释】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人。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注释】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长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注释】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注释】君子言语上要谨慎,行动上要敏捷。
1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注释】君子认为口里说的超过实际是可耻的。
12.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注释】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应该警惕不要沉溺酒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应该警惕不要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惕不要贪求占有。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供你参考!论语处世之道心得体会篇1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已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么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既关系?一: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公正与正直)报怨,以德报德二: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三:当我们关注社会环保的时候,但没有关注的我们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四:避免资源的浪费,就是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已最有价值的方式五:做任何事,要注意,过犹不及,要光意把握住个“度”,这是人际关系最重要关注的。
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这就是人际关系分寸的一个“度”什么叫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就是自取其辱。
好友也有个度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越早让孩子独立,脱离自已的关爱,这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八: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
人际关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九:禅宗说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一点以期待,从而产生美。
十:在什么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过位置做不该你做的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为别人操心是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则是雪中送炭。
十一: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什么是君子:先把自已修炼好,修好则影响别人,帮助别人(修已而安人)十二:自已身经力行的为直接经验,听别人所做的事为间接经验,多听间接经验可以让自已多些直接间接十三:(小孩子生气拔钉的故事)与亲人朋友之间争吵,过后可以道歉,但在亲人朋友心中永远留下了伤痕十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多做事,少说空话。
论语为人处世篇
信誉为重
个人的信誉是长期积累的信任和口碑,是为人处世 中最重要的资本。要时刻维护自己的信誉,不做损 害信誉的事情。
勇于承担责任
在为人处世中,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 务,不推卸责任或逃避困难。这样才能赢得 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03 人际交往技巧与方法
倾听与表达艺术
01
善于倾听
清晰表达
02
03
尊重他人
仁爱之心,待人以诚
仁爱为本
宽容包容
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注他人的感 受和需求,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对于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应持宽容和 包容的态度,不斤斤计较,以和为贵。
真诚待人
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人交往,不虚伪不 做作,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尊重他人,谦逊有礼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强加 自己的意愿于人,是建立良好人 际关系的基础。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社会安定和公 共秩序。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家政策
积极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关注国家政策变 化和发展方向。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
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 供帮助和支持。
倡导环保理念,参与环保行动
树立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行动,保护地球家园。
论语为人处世篇
目录
• 论语简介与背景 • 为人处世原则与观念 • 人际交往技巧与方法 • 职场生存智慧与策略 • 家庭生活和谐之道 •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培养
01 论语简介与背景
论语概述及作者介绍
0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 书于战国前期。
《论语》选读·立身处世
加标点符号
方 孔 悝 作 乱 子 路 在 外 闻 之 而 驰 往 遇 子 羔 出 卫 城 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 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 入城城门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 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 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 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大夫家做事也一定有名气。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 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 家必闻。”
孔子说:“这叫做闻,不是达。所谓达,是品质正 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语言、观察别人的 神情,对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做事必定 会通达,在卿大夫家做事也必定会通达。
——朱熹 引侯氏曰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寒冷时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朱熹引 谢良佐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 子张问:读书人怎么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呢?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 孔子说:你所理解的达是怎样的?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国做事一定有名气,在卿
所谓闻,是表面上追求仁德而在行为上却违背仁德, 以仁人自居而不疑惑。(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做事 骗取虚名,在卿大夫家做事骗取虚名。
达 vs 闻
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
色取仁而行违 居之不疑
实至名归
徒有虚名
南怀瑾《论语别裁》
小组交流:联系实际生活,说说你知道的 生活中的“闻”与“达”的例子。
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刚强不屈的伟大人格
小组交流:说出你心目中具有刚强不屈伟大人格 的人物和事迹。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论语》这部经典里面,到处都是名言警句,充满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越是急于求成,就越难取得成功。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眼光放大、放远,不能贪图小利。
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再抱怨和后悔,白白浪费时间了;设法处理好正在到来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才是最要紧的事。
三、以约失之者鲜矣。
如果一个人很自律,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谨言慎行,小心低调,那他犯过错的几率就很小了。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要为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人生志向,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不会盲目。
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扰,不能自拔。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虽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必须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如果是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得来的,那这种富贵对于我们来说,就跟浮云一般,没有任何意义了。
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人做学问,是为了修为自己,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而现在的人做学问,往往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得,为了找工作,为了升职,为了炫耀,自己却得不到什么真实的受用。
七、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在路边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不加考证,就到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
现在上网方便了,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流言蜚语更多了,就更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在没有辨别真伪之前,不要四处宣扬。
八、近者悦,远者来。
很多人对外面的人很温和,总是表现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但一回到家就变脸了,对家人态度很恶劣,甚至家暴,这种人很虚伪。
要想真正取得外人的信赖,首先要对身边的人好,能让她们开心幸福了,别人才会来找你。
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遇到问题,君子会反省自己,积极改正过错,往往最终会获得人们的称赞。
而小人则会推卸责任,找出各种客观原因,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有损自己的人品,所以古人常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为人处世教育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为人处世教育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学说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整理而成。
该书以记录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言行为主,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等多个方面。
其中,对于人际关系与为人处世教育的探讨尤为深入,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借鉴。
1. 学习待人接物在《论语》中,孔子着重强调了待人接物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原则和准则:•孝顺:孔子认为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如果我们都能尊重和孝顺父母,那么就能以身作则地处理好其他人际关系。
•诚实守信:孔子注重言行一致,并强调诚实守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以礼待人:孔子认为礼仪可以调节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并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
•尊师重道:孔子主张尊重师长,认为这是一种道德的体现,并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学习。
2.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论语》中还提供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智慧和方法:•忍让与宽容:孔子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心平气和,适度忍让与宽容,以维护关系的稳定。
•友善待人:孔子强调友善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以友为能"的观点。
•施与惠人:孔子认为通过施与给予可以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并且有利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团结。
3. 培养高尚品格除了对待他人的指导外,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了培养高尚品格的重要性:•自我修养: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从内部修身养性,廉洁自持,注重自我反省与修正。
•多读书: 学习并阅读经典文献有助于增长知识、修养品格,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谦逊谨慎: 孔子强调要谦虚和谨慎对待自己的能力,不断修正并提升自己。
总结《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为人处世教育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孔子智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建立和谐关系以及培养高尚品德。
这些原则与准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且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为我们指引正确的行为方式。
因此,在面对复杂的社交环境时,我们可以借鉴《论语》中的教导,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和改善人际关系。
《论语》给我的启示
《论语》给我的启示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人,《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论集及活动的记录。
在中华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孔子这样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也没有任何书像论语这样为社会各阶层普遍研读。
尽管中国的社会性质、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今天,孔子仍然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学术贡献以及学术精神为人们所敬仰,并且日益走向世界;《论语》也以其巨大的文化内涵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人和事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和人的主观愿望、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何处理观念和利益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而不被别人的不良行为所熏染,是一个看上去简单而实际上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自省也好,自觉也好,自律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就能达到既定的道德境界,否则,就会偏离甚至背离既定的目标。
非常感谢论语与现代人生哲学这门课,它让我从论语中学到了许多。
我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对我们学习上的影响。
《论语》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
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
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第一境。
《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是我们学习的第二境。
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在实践里很好地运用。
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是学习的第三境界。
学习并非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应是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论语为人处世的道理
论语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生前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有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探讨《论语》中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修身养性孔子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人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观念,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世。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二、待人接物孔子认为,待人接物要遵循“礼”的原则。
人们应该以礼待人,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在与人交往中,要遵循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恕”的观念,即要以宽容之心待人,理解他人的难处和情感。
三、求知敬业孔子认为,求知敬业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
人们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
在求知敬业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四、淡泊名利孔子认为,淡泊名利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境界。
人们应该看轻名利,不被金钱和地位所迷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被贪欲所控制。
五、谦逊虚心孔子认为,谦逊虚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
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不自以为是,不骄傲自大。
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倾听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谦虚,否则可能会给人留下不自信的印象。
六、交友之道孔子认为,交友之道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方面。
人们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在交友过程中,要遵循“忠恕”的原则,即要对朋友忠诚、诚实、关心和帮助。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依赖朋友,要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发展。
七、孝顺父母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
人们应该尊重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他们。
《论语》句子摘出——处事之道
处事之道【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大意】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文化典籍知识,品行修养,忠诚老实,守信用。
【评析】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1、不花言巧语、应说到做到。
A、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2、和为贵、做事妥当。
B、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大意】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
过去贤明君王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
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礼节规矩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论语》经典格言10句,读一读吧
《论语》经典格言10句,读一读吧1. 礼之用,和为贵。
性情不和,不能说有礼。
礼的最高境界就是和。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有礼貌的人,首先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不要和他人起冲突,要懂得尊重他人。
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就要先帮助他人成就。
只有不断地帮助他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为他人着想。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告。
要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首先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不要做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4. 政由心,不在外。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做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为民众着想,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是以周而不比,小人是以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不会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而是以待人接物的态度来判断事情,而小人则恰恰相反。
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取得成就。
7. 已所欲,勿施于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提出的“已所欲,勿施于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告。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希望得到的,就要首先给予他人;一个人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能施予他人。
8.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慎重其言,而行动上则应该机智果敢。
9. 君子无所争,人与不争。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避免争斗,与人和睦相处,以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10.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终身不断地学习,不负时光,不负年华,以致进步和不断的取得成功。
在这些格言中,孔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知识渊博、思想辩证的伟大思想家形象。
这些格言不仅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更教导我们如何处世,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100句古语说明为人处世的道理 一生受用受益
100句古语说明为人处世的道理一生受用受益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自解: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自解: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自解: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自解: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论语》自解: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自解: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自解: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自解: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论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一、君子之德1.君子不器: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只具备单一用途,而应博学多才,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这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广泛知识和全面技能,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论语·为政》)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事以道义为重,小人则只看重利益。
这体现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上的根本区别。
(《论语·里仁》)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心胸狭窄,常常忧愁不安。
这反映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论语·述而》)二、处世之道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体现了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论语·卫灵公》)5.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上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目附和。
这强调了君子在人际交往中的独立性和包容性。
(《论语·子路》)6.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并引导他向善。
如果对方不接受劝导,就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这体现了君子在人际交往中的适度原则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论语·颜渊》)三、学习与成长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不学习则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论语·为政》)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错误。
这体现了君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态度。
(《论语·里仁》)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这强调了谦虚好学的态度和求知若渴的精神。
(《论语·公冶长》)四、诚信与正直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完整版)
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话外音: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交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容一切的人。
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
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匮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1.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不主观臆测,不行事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这是《论语》记述孔子努力戒绝的四件事,也是孔子人品与处世原则的写照。
2.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司马牛曾经求教孔子,怎样才能被称为“君子”。
孔子回答说:“君子没有什么忧愁,也没有什么畏惧。
”3. 见利思义。
——春秋·鲁·孔子《论语·宪问》面对利益,应当去思考利益是否符合道义。
4.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春秋·鲁·孔子《论语》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自省内心,如果没有什么感到愧疚的话,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害怕的呢?5.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春秋·鲁·孔子《论语》君子喜爱钱财,但是一定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
6.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说:“君子会将说的多,但做的少视为耻辱”7.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用正直的行为来回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用恩德报答别人曾经施予自己的恩德。
这是孔子在回答别人提出“以德报怨”观点时所阐发的见解,体现了他讲原则、爱憎分明而又正直旷达的做人风格。
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君子会成就别人的好事,而不会帮助别人做坏事。
而小人恰恰相反,只会帮助坏人做坏事,而不会成就别人的好事。
9.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自己犯有错误,要重罚,别人犯有错误要轻责,这样就会使得自己远离他人的怨恨。
10.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的话。
夫子:老师,这里是尊称孔子。
浅析《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笑 问这些 低级 简单 的问题 。或者 , 有些 学生羞 于 向 比 自己成 绩差 的人 提 问 , 因为他们 觉得 这些人 不 如 自己 , 向他们 提 问都是 羞耻 的 。其 实 , 作 为学 生 , 就
要端正 自己的学 习 态 度 , 不 懂就 要 积 极 提 问 , 没 有
社会 还是 现在 的 中 国 , 都 产 生 了巨 大 的影 响 , 乃 至
[ 参 考 文 献 ]
[ 1 ] 刘佳. 试 论《 论语》 中孑 L 子 的 言语观 [ J ] . 太 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学
会少 一些 怨尤 , 行事 要 多思 、 多想、 多听 、 多看 , 日后
就会 少一 些后 悔 。而大 多数人 在说 话 的时候 , 总是 不 注意 自己 的措 辞 , 有 时 会 不 假 思 索 地 说 出一 句 话, 惹 怒 了别 人 , 可 事后 再 怎 么道 歉 , 也 于 事无 补 , 说 出去 的话 就 像 泼 出 去 的 水 一 样 , 不 可 能 再 收 回 来 。有 很 多人 在 做 事 的时 候 , 往 往急 于 做决 定 , 结
们 立 足 于 社 会 的 基 石 。所 谓 君 子 一 言 , 驷 马难 追 ,
答 应 了朋友 的事 情 , 就 一定 要 做 到 , 说 话 一 定要 算 数, 就 是 这个 道 理 , 否 则就 不 要 轻 易许 诺 对方 。总 之, 对父 母 , 要 尽孝 , 对朋 友 , 要 讲 究诚信 , 这样 才是 君 子 。而做人 的原 则还 不仅 仅只 是孝 和信 , 还需要 有 一颗 仁义 之心 , 《 论语 》 中 的做 人 原 则 , 隐藏 了 大 智慧。 三、 从《 论语 》 中学 会做 事 《 论语》 指导人们如何学 习, 教 会 大 家 如何 做
论语中为人处世要
论语中为人处世要篇一:论语中的处世之道论语中的处世之道作为中国一代儒学大师,孔子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是五千年历史人海中难以寻觅的。
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而记载他光辉思想的《论语》更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
他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师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
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爱人”,要“泛爱众”,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
孔子把“仁”看作是君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能违背“仁”,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
君子是仁者。
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
仁者为什么会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做见不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
“仁者不忧”。
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
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
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
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
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73岁,孟子、庄子84岁,墨子92岁,子思82岁,荀子75岁。
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民族大学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与为人处世
目录
《论语》与为人处世 (1)
一、内容概述 (2)
二、理论与方法 (2)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2)
(一) 《论语》与交友 (2)
(二) 《论语》与处世 (3)
结语 (4)
引用文献 (5)
一、内容概述
《论语》作为中华经典,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道理,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我觉得,《论语》是一本指导人,教育人,精华多余糟粕的人生指南。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领悟,同一本指南,不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道理。
二、理论与方法
阅读《论语》译注本,结合维基百科,以及百家讲坛来和间接与孔老夫子面对面的交谈,透过文字,来聆听他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解,解读这本中华经典。
《论语》作为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此篇笔记,从人生,处世,和交友三个方面谈谈从论语中的收获和感悟。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一)《论语》与交友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朋友,无论是所谓的好人还是坏人,都会有朋友。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之间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一种是因为兴或趣爱好相投,有共同的生活或者处世理念,在一起像镜子一样,相处的时候好像在观察另一个自己;还有一种是朋友之间的敬仰和敬佩,人总归是不完整的,朋友就像是互相不同的两个半圆,成为朋友就完整了,互相的学习和模仿,使其之间能够更趋于完整。
论语当中写到:“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孔老先生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咱们有朋友,还不止一个,当然也会不止一类,归纳来说有两类,益友和损友,六种,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谓友直,就是说这种朋友正直,勇敢,刚正不阿,充满正气和大义凛然。
这种朋友在你怯懦,胆怯,害怕的时候能够激起你的勇气,让你勇敢,果断的做出行为和决定。
这是一种好朋友。
所谓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
人生在世,谁人能够不犯错。
不难发现的,无论是过分的苛责还是严厉的批评,都不如社会,和家人乃至朋友的宽容来的有力和持久。
所以,宽容作为一种美德,一种深沉的美德,存在于人世间,存在于社会中,存在于朋友与朋友之间。
只有,有了宽容,感情才能持久。
有的人说,宽容是否会让我们更堕落,更放纵自己,更加的不检点自己的行为。
其实不然,人都是有一颗向善的心,朋友的行为就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之间的反差,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来弥补。
又像向导一样,指引我们向前,美好的向前。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1
所谓,友多闻,就是博学多识的朋友。
在先前时期,大家都知道的,当时肯定是没有网络和手机的,也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通讯系统,知识的传播非常的缓慢,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这个社会上发生过什么事情,又不想出去,基本上只有一种方法,广交朋友,交见多识广的朋友,因为这样,朋友的间接经验会通过交往的过程转变成你的直接经验系统。
生活中,人总会有踌躇和彷徨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多闻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你可以去你的朋友那里,以他多闻的见识,来帮助你做出一个参考,使你能够更好的做出选择,他的博学多识会让你轻松的消除你的踌躇不安。
以上,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
接着,孔夫子还说了,除了好朋友,还有三种坏朋友。
所谓,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
有可能在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正在彷徨的时候,你的的朋友已经暴怒了,牵引这你往一个不可收拾的方向走去。
所以,朋友之间,应该是理性的,能够使你走向理性的方向。
所谓友善柔,就是优柔寡断,不果断的朋友,在你做决定的时候,一直在你的旁边,以他那本就不多的人生经历左右你的行为和思想,影响和迷惑你。
所以,这种朋友也比较可怕。
所谓,友便佞。
佞,奸佞之人,这种就是一种小人,内心会有所企图,但是往往会装扮自己,是自己充满了热情和虚伪的假面。
如果你不慎交到了这种朋友,并被其利用的话,你的就像自己给自己戴上了枷锁。
以上是损着三友。
其实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交朋友也是在考验我们的眼光和和知人论世的能力。
而我们的朋友则是我们的借鉴和坐标。
是我们人生的参考,会影响甚至左右我们前行的路。
(二)《论语》与处世
《论语》是一本朴素的书,他不仅教人理想,同时也教人处世。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2可能大家都是觉得孔老夫子这样仁爱之人,肯定会赞同以德报怨这种说法和行为,其实不然,孔子从另外一个角度陈述了,以德报怨所带来的后果。
他说,一个人都用德去抱怨了,那他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无论别人对你是好还是坏,你都做出同样的反应,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所以孔子给出来自己的答案,“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就是说用你的正直来对待有负于你的人,你要用你的恩德和慈悲来回报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给予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生的态度。
这里讲到了两种不同的的态度,但是其实《论语》中还透露着另外一种中立的态度,不以德报怨也不以直报德,而是以你豁达和开明的胸怀和耿介磊落的去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
你应该将你的人生和时间用在那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在这种琐碎的事情上浪费。
《论语》中记录了这么一段话“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3孔夫子说,干嘛要这么做呢,为什么别人在井里,你就要去井里,这是一个君子所为的么。
君
2《论语宪问》
3
子是是可以被伤害的,但是不能够被自己所欺骗了,也就是不能迷惘。
人的所作所为是应该有思考的,应该有目的的,不能因为一时的糊涂,犯傻,做出不值得是事情,也就像上面说的,有一个更仁义的人在井里,自己也跟着跳进去一样,这是没有道理的,没有理由的。
这也是孔夫子所不耻的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想一想,不要随波逐流,不能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即使你的参照是一个所有人都认为是一个好人,是个仁义之人,你在做出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应该思考,是不是,能不能,应该不应该,去跟着做,如果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也跟着做的话,那就是在浪费生命做没有效率的事。
所以,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有原则来约束自己,更不能用别人的行为来约束自己。
在成长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父母,无论到了哪里,虽不能割舍的也是父母,但为什么,父母无私的爱给予了我们,但得到的为什么更多的是反感呢?和领导在一起工作,为什么距离越近,接触越多,领导也月反感呢?《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很好的解释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原由。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就是说,你和你的领导的距离如果过于密集的话,离你招致羞辱就不远了。
无论是你的领导还是你的同事,都会对你的行为加以非议,你的领导也会对你有所看法。
所以说,“事君数,斯辱矣”。
如果你跟你的朋友之间的关系过于密集的话,离你们之间疏远也就不远了。
所以说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贯穿了生活的始终,说话做事,还是为人处世,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保持合适的距离,大家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
古语有云:花未全开,月未圆。
所以,保留合适的分寸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结语
《论语》教你如何做人,教你如何处世,教你如何学习,教你如何交友,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教你如何感悟和体会人生,教你如何立于天地之间。
4
引用文献
1.《论语》杨伯峻译注【M】
2.《百家讲坛》【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