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音韵学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浊
(五)韵母:韵、韵部、 韵目、韵类、韵摄
• 1、韵 • 韵是韵母去掉韵头以后的部分,韵腹、韵 尾、声调相同即为同韵。 •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 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韵脚字“沙”、“家”、 “花”为同韵,押的是“麻”韵。 • 注意:中古时期,韵以声调为纲,不同声 调的字即使韵腹、韵尾相同也不同韵。
《廣韻》韻例
《廣韻· 唐韻》
• 2、韵部 • 为了审音的需要,中古以后,人们编写了一些韵 书。在韵书中,人们把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 成了一个个韵部。 • 《广韵》的206韵即206个韵部。从这个意义上 来看,韵即韵部。 • 3、韵目 • 韵目是韵部的代表字。如《广韵》的“一东,二 冬,三钟,四江”。
阳声韵 蒸[əŋ] 冬[uŋ]
东[ɔŋ] 阳[aŋ] 耕[eŋ] 真[en] 文[ən] 元[an] 侵[əm] 谈[am]
(八)四声和平仄
• 南朝齐梁年间,沈约等人才归纳汉语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 但只有调类,没有调值。 • 关于古声调的调值: •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有这样的描述:“平声哀而安,上 声励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 明代真空和尚有《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 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后来,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每一种调类又分化成阴阳两 类,这个分化是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的,清声母的归阴调 类,浊声母的归阳调类。这样,古调类就成了八类:阴平、 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到了普通 话里,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入声消失,分别归入阴 阳上去,形成了普通话的四声,即所谓的“平分阴阳,入 派四声”。 • 古今调类的演变,可用下表说明:
• 古调类 • • 平声 • 阴平 阳平
普通话调类 阴平 阳平
古调类
阴入
•
入声 • 上声 • • • 去声
阴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上声 阳入
去声
• 平仄是古人在韵文写作中利用声调的升降变化造 成音律和谐时对声调的一种分类。 • 平声平和舒缓,上声、去声和入声或曲折起伏, 或短促急迫,不太适宜延长吟诵。因此,古人把 上去入三声称之为仄声(仄即不平的意思)。 • 诗句用字如果平仄交替出现或对立,会使语句抑 扬顿挫、变化有致,增加音乐美。诗句中平仄相 间就构成了格律,后边会讲到。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
以《诗经》的用韵为例说明如下: 《邶风· 终风》二章:霾、来、来、思; 《邶风· 泉水》一章:淇、思、姬、谋; 《鄘风· 载驰》四章:尤、思、之; 《卫风· 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 媒、期; 《卫风· 氓》六章:思、哉; 《秦风· 终南》一章:梅、裘、哉; 《小雅· 四月》四章:梅、尤; 《小雅· 黍苗》二章:牛、哉; …… 这样,把《诗经》的入韵字分成若干个押韵单位, 每个押韵单位就是一个韵部。
清 浊 全 全 清 浊 七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帮 滂 并 明 唇 重唇 音 轻唇 非 敷 奉 微 端 透 定 泥 舌 舌头 音 舌上 知 彻 澄 娘 五 音 精 清 从 心 邪 齿 齿头 七 音 正齿 照 穿 床 审 禅 音 牙音 见 溪 群 疑 喉音 影 喻 晓 匣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鼻日 .邊.半 擦 塞 . 塞擦 不送氣 送氣
(二)声母: 纽、声纽、字母
• 传统音韵学中,声母被称为声、纽或声纽。纽是 枢纽的意思。 •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字母的称号起于唐末,一 般认为是唐末和尚守温参考梵文,依据当时的语 音实际,首先创制了三十字母:不芳并明;端透 定泥来;知彻澄;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照穿 审禅日;影喻晓匣。宋代,人们又在三十字母的 基础上加以整理、增益,成为传统的所谓三十六 字母(见图)。三十六字母大致上反映了唐宋之 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 • • • • • •
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huā, 好一朵茉莉huā ,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 過她tā , 我有心採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yá。
• • • • •
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kǒu,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liú。 手拉着哥哥的手shǒu, 送哥送到大門口kǒu 。
(六)上古三十韵部:阴声韵、阳 声韵、入声韵
(四)清浊
• 清浊是传统音韵学对声母发音方法的解释。 • 从现代语音学的观点来看,清浊之分涉及 到三个方面:带音与否、送气与否和声调 的阴阳。 • 根据带音与否可以分声母为清浊两类。 • 古人又把清音分为全清和次清两类,把浊 音也分为全浊和次浊两类。全清与次清之 分在于气流强弱的不同,全浊与次浊的区 分则与阻碍方式有关。
二、研究古汉语 音韵的材料和方法
(一)古代的韵文材料
•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手段之一。押韵就是把同韵 的字按一定的规律放在诗句的末尾,使朗读吟 诵时产生韵律的回旋美。 • 所谓韵文材料是指古代诗歌、辞赋等韵文中的 韵脚字。韵脚字一般是同韵或至少是近韵的, 因此,在韵书和韵图还没有产生的时代,比如 先秦,我们可以利用韵文的韵脚字材料来分析、 归纳出当时的韵部系统。 • 归纳的方法是系联法,即把诗歌中各章押韵的 韵脚字一个个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就合并。如 此由章及篇及整部书,系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 即得出若干个韵部。
第二节 音韵学基本概念及 研究材料、方法
一、音韵学基本概念
• 复习现代汉语语音的基本概念: • 音节 • 音素 • 元音 • 辅音 • 声母 • 韵母 • 声调
(一)反切和双声、叠韵
• 1、反切 •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互相拼读,给一个汉字注音的 方法。 • 在反切用字中,代表被注字声母的汉字在上,叫 反切上字;代表被注字韵母和声调的汉字在下, 叫反切下字;被注字叫被切字。如“同,徒红 切”。 • 反切的方法产生于东汉末年,初称“反”。唐人 忌讳说“反”,改为“切”,后合称“反切”。
•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古今字、 异体字和繁简字等,这些材料也都是与语音有着不 同程度的联系,也是研究古汉语语音的宝贵材料。 • 通假字和它所代表的“本字”总是同音或近音的, 所以也可以用来作为研究古音的材料。 • 先秦文献常常把“罢”用作疲劳的“疲”。《左 传· 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桓宽《盐 铁论》:“罢马不畏鞭箠,罢民不畏刑法。”说明 “罢”和“疲”读音相同,上古音为并母歌部,拟 音为【bea】。 • 先秦“直”常通假“特”。《孟子· 梁惠王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二者上古音为定母职 部,拟音为【děk】
四、古代的韵书和韵图
• 韵书是古人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在一起, 使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能够据之选择韵脚字的 一种词典。 •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 《切韵》,书成于隋代仁寿元年,即601年。 • 宋真宗时(1008),由陈彭年等人奉敕编修《大 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 南宋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广韵》 206韵合并为107韵,后来又被人合并为106韵。 刘渊刻书地点在山西省平水,故称平水韵,也称 “诗韵”。 • 元代周德清完成了《中原音韵》,归纳为19个韵 部。
古人術語
雙脣 脣齒 舌尖中 舌面前 五音舌尖前 七音舌面前 舌面後 舌面後
今人術語
明 微 泥 娘 心 審 疑 喻 來 日 曉 邪 禪 匣
重脣 幫 脣音 輕脣 非 舌頭 端 舌音 舌上 知 齒頭 精 齒音 正齒 照 牙音 見 影 喉音
滂 敷 透 徹 清 穿 溪
並 奉 定 澄 從 牀 群
舌尖中 半舌音 舌面前 半齒音
韻、韻母、韻部關係圖 韻部
韻頭 韻腹 韻尾 聲調
韻母
韻
• 4、韵类 • 一个韵部里的字音,除了韵腹、韵尾相同 外,还存在着韵头的差别。 • 如果在一个韵部里再按韵头分类,就成了 韵类。 • 同一韵类里的字,韵头、韵腹、韵尾、声 调完全相同。
• 5、韵摄 •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概念。 • 宋元的等韵图把《广韵》的206韵归并为 十六摄,只要韵尾相同或相近,韵腹相同 或相近的都可以归为一摄。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六类 七类 八类 九类 十类 十一类
阴声韵 之 [ə] 幽[u] 宵[o] 侯 [ɔ ] 鱼[a] 支[e]
脂[ei] 微[əi] 歌[ai]
入声韵 职[ək] 觉[uk] 药[ok] 屋[ɔk] 铎[ak] 锡[ek]
质[et] 物[ət] 月[at] 缉[əp] 叶[ap]
• 2、双声、叠韵 • 古代的联绵词大多是双声叠韵构成的。 • 双声联绵词,即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仿佛、 邂逅、唐突、憔悴、恍惚、伶俐。 • 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如:逍遥、 窈窕、徘徊、玫瑰、葫芦、仓皇。 • 双声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的声母韵母都相同。 如:缤纷、辗转、优游、缱绻。 • 联绵词中的两个音节是因音见义,往往字无定写, 如“望洋兴叹”的“望洋”还可写作“望阳”、 “望羊”、“盳洋”、“茫洋”。“于是焉河伯 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 秋水) • 反切就是利用双声叠韵的道理创制出来的拼音方 法,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 字叠韵。
• 韵图是古人编制的声韵调配合的音节表,如 宋代的《韵镜》、《七音略》等。 • 韵图直观地将字的声母、韵母、声调情况都 反映出来,对研究当时的语音系统很有帮助。
(三)五音和七音
• 五音和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对声母按发音部位 进行的归纳。 • 1、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梁· 顾野王的《玉篇》, 从发音部位分声母为五类: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和喉音。 • 2、七音:最早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 在五音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后来,人 们又分舌音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分齿音为齿头音 和正齿音,分唇音为重唇音和轻唇音。这样,从 发音部位来分的声母就成了七音,实则为十类。
被切字 反切上字 切上字 反切下字 切下字
同 徒 紅 切
切語
• 反切的优点是: • 有了反切,避免了用生僻字给常用字注音,可以 给所有汉字注音。 • 反切反映着当时的实际语音面貌,通过反切,我 们可以了解到那时的语音系统。
• 反切的缺点是: • ①很多反切按现在的读音是切不出被切字的读音 的。 • 西,素鸡切。 启,康礼切。 • 湛,徒减切。 烹,抚庚切。 • ②反切上下字含有多餘成分 • 同,徒红切。 • ③切語用字纷繁 • d:都丁多當得德冬(7個) • 冬,都宗切。 端,多官切。 • b:博北布補邊伯百巴晡方甫府必彼卑兵陂并分筆 畀鄙封(23個) • 鞭,卑连切。 奔,博昆切。
三、古代的注音材料
• 古代的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 读若、反切等。这些材料直接反映被注 音字和用来注音的字在古代的读音,也 是研究古音的材料。
•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 铺,东晋徐邈注“音敷”,说明当时“铺”、 “敷”同音。 • 曼,徐邈注“音万”,说明当时“曼”、 “万”读音相同。 • 又如“古读廛如坛”、“古读猪如都”、 “古读除如涂”,可判定“廛坛” 、“猪 都”、 “除涂”古代同音,即声母zh、d同 一。
二、汉字
• 汉字中有大量的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 成,声旁表示的是形声字的读音。在造字时代, 声旁的音和形声字的音应该是相同的,至少是十 分接近的。如“闻”,从耳门声,说明“门”与 “闻”的声音是相同或十分接近的。 • 使用相同声旁的字,它们的读音也必定是相同或 十分接近的。 • “各”属于铎部字,其韵母是[ak]。“客、格、 洛、路”等从“各”得声的字也是铎部。 • “我”属“歌部[ai]” ,“義”从“我”得声, 因此,从“義”、“我”得声的字都属于“歌” 部:儀檥議蟻;饿鹅娥蛾俄。
•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明清学者根据 《诗经》用韵和形声字谐声偏旁归纳出了上古的 韵部系统。关于上古韵部的分类很不统一,顾炎 武首分为十部,其后有分十三部、十七部、十八 部、二十一部、二十三部、二十五部、二十八部 等的。 • 王力先生分上古韵部为十一类三十部。 • 根据韵尾的不同,上古韵部可以分为阴声韵、阳 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 阴声韵是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部。 • 阳声韵是指以鼻辅音收尾的韵部。 • 入声韵是指以清塞音收尾的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