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音韵学基本概念
音韵学概述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发昔部位 和五音、 七音、九音
g前面已经说到,声母一般由辅音充当,发辅音时,气流在发 音 器官中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我国古代学者从南 朝梁代 开始就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 舌音、齿 音、牙音、喉音,这就是音韵学上的“五音”。 唐代末年有人从 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分出一 =个 “半齿音”, 加上原来的“五音”,就形成音韵学上的 三“七音”。在唐末和 尚守温所定的三十字母中,唇音分为重 =唇、轻唇两类,舌音分 为舌头、舌上两类,齿音分为齿头、 三正齿两类,“七音”又分 出三类来,实际上是十类,把半舌 三音和半齿音合并成为一类 “舌齿音”,就形成音韵学上的 “九音”。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g根据韵尾的不同,古音学家把韵母分为三大 类。 g—类是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音,如“家”“马”、“来”、“早”等,古人称为阴声 韵; g—类是以鼻辅音收尾的音,如“安”、“阳”-
“三”等,古人称为阳声韵. g还有一类是以塞音[-p]、[-t]、[-k]收尾的
音 古人称为入声韵。
尾形式,两个概念所指的内 容都是汉语中的入声
字,但角度是不同的。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没有
“入声韵”,自然 也没有“入声”调。
关于声调的基本概念
g与四声相关的还有平仄,古人写诗 作文讲究韵律,不仅要求押韵,有时 还 要求平仄,平就是平声,上声、去 声、 入声属于仄声。用现代汉语普通 话的阴 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区分 平仄的话, 阴平、阳平属于平,上声、 去声属于仄。
调)
反切法
♦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一些古代的 切语用今天的读音不能拼读出被注 字的音,例如: 箸直虑切赏识两切 任如林切将子良切 窥去随切辉许归切
韵部、韵目
♦ g《切韵》类韵书在编排上,基本做法是把 可以 押韵的字归并到一起,因为可以押韵的 字有相同 的“韵”,这样按照“韵”划分出 来的大的部类 就叫“韵部”。可以说,一个 “韵部”就是一些 可以互相押韵的字的集合。
音韵学概说

(2)声带是否颤动 按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可以把普通话里的 声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类。 在音韵学里,又有“全清”、“次清”, “全浊”、“次浊”的说法。 •
• (1)“全清”是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 音:b\d\g\j\z\zh. • (2)“次清”是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p\t\k\q\c\ch • (3)“全浊”是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4)“次浊”是指鼻音、边音、半元音m\n\l。 • (5)“清” 是指不带音的擦音:f\s\x\h\sh • (6)“浊” 是指带音的擦音:r
二、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的三要素分别是“语音”、“词汇”和“语 法”;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 研究“语音”的就叫“语音学”、研究“词汇”的就叫 “词汇学”和研究“语法”的就叫“语法学”。 就语言三要素的研究对象而言,不但可以以所有语 言的三要素作为研究对象,还可以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作 为研究对象。这就是“普通语言学”与“专语语言学” 的区别。 那么以“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叫作“汉语语 言学”。由于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流传时间最长 的一种语言,也是唯一一种不间断流传至今的语言。由 于时间跨度比较长,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汉语” 的研究分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两个部分。
(3)气流的强弱 按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可以把普通话声 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 (注意:在普通话中擦音没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 在传统音韵学当中有的分,有的不分)。 在普通话中发送气音时,口腔呼出的气流比较 强。 送气音共有p、t、k、q、ch、c六个。 发不送气音时,口腔呼出的气流比较弱。不送 气音共有b、d、g、j、zh、z六个。
二、为什么要学习音韵学? 学习音韵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准确释义。如:形声字:盼、扮、忙、捧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存”,即“在”,活着的意思。两者都是从才 得声,两者之间音近义通,故能相互解释。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 兰诗》课本注成“贴着地面跑”,是不对的。古 无舌上音,“地”在上古与“着”同音,“傍地 走”,即“傍着走”,并排着跑。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经· 魏风· 伐檀》 书中注释为“鹌鹑”,“鹑”在上古与“雕”音 近义通,即为雕,古无舌上音,ch 即 d。
音韵学基础

▪ …………
▪ 《广韵》反映的语音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 因而,两者的系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谈 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一般指《广韵》的声 母系统而言。
▪ 我们能知道《广韵》所分的调类、韵部, 却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它的声母系统,《广 韵》的声母系统是隐含于各韵部的反切之 中。
▪ 首先对《广韵》作整理声母工作的是清代 音韵学家陈澧,他用系联法分析了《广韵》 的声类和韵类,在系联反切上字时,创立 了三个条件。
音粞”。 等等
以上注音存在不足,于是东汉产生反切注音 方法,,一直使用到清末。是一种作用和 影响很大的注音方法。
▪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 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和声调。
▪ 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使用注音字母。注音 字母的形体是按照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如ㄅㄆ ㄇㄈ等,它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才 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学的概念
一般把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传统音韵学又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 等韵学。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 经》用韵为主要对象,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 系统的。 (先秦两汉:前11世纪——3世纪前)
今音学以《切韵》(陆法言)、《广韵》 》(陈彭年) 韵书为对象,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魏晋至隋唐五代:4——12世纪)
▪ 古代诗歌以平声和仄声对举,形成一种音 乐美。
一、中古韵母系统
中古时期(六朝到唐宋)的语音,以《切 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音韵知识收集整理

音韵知识收集整理音韵学基础知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1)定义: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阿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附: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2)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a,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b,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c,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d,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声母方面(1)关于声母的名称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2)对于声母的分析a, 五音,七音,九音(依据发音部位划分的声母类别)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成为五音,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而九音指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喉音,牙齿音。
b,清浊(按照声母的发音方法分类)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音韵学基本知识

第一,有利于认识文字运用上的通假现象。 古书中存在大量的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不用本字,而是用音同或音近 的字来代替。通假字大量存在的条件是本字和通假字之间的语音相同或相似,而 且还要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因此,如果不懂音韵,就无从掌握古书中通假字的 规律。明末顾炎武曾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清人王念孙亦 云:“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 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清人戴震也说:“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 假借之意何得?”(见《六书音韵表序》)。他们的意思是说读经书,首先要从 考证文字开始,而考证文字,要从考证语音开始。通假现象,既是文字问题,也 是语音问题,应从语音的角度来探求。 例如:《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伪孔传:“方,四方也。” 此解扞格难通。王念孙谓,“方”读为“旁”,旁之言溥也,遍也。“方行天下” 言遍行天下也,如此,则怡然理顺了。“旁”从“方”声,“方”、“旁”古韵 同属阳部,声母同为双唇塞音,故可通假。如果我们懂得了“古无轻唇音”的条 例,就知道“方”、“旁”声母都读重唇音的道理。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里“直”通“但”,表示“仅仅”的意思。在阅读古 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上“但、直、徒、独、特”等字相通的现象,如果不 了解“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的条例,也就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上面几个字古代读 音相同或相近,所以能够通假的道理。 再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列代词,除了唇音类“彼、夫、匪”和第一人称代词自成系统,第二人称代词 和远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特指代词和近指代词分别在语音上有严整的对应关 系,它们不仅在用法上有联系,在语源上可能同出一源。这些字可能就是某个词 的历史的或地域的不同读音和写法。除此之外,如果要追索现代汉语代词“你”、 “这”、“那”等的来源,也需要利用音韵学的知识。
第二章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普通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具字算是一具音节,一具音节写下来也算是一具字,因此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别: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办法,普通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具非常重要的东西是贯通在整个字音上的,那算是音高,即字调。
一具字音普通都能够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要紧元音,韵尾指收音。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事情。
从这八种事情能够看出以下特点:每一具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韵腹(要紧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别可缺少;声母、韵头和韵尾,并别是每个字音非有别可的成分。
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
(语言学上看成一具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办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具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具在上,一具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
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
然而反切的拼音办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办法别一样.早期反切用字基本上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能够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能够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汉魏往常,汉字注音普通基本上采取打比方的办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音韵学讲义

音韵学讲义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语音的组织和规律。
在语言学中,音韵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关注的是人类语言中的音素、音节、音变、声调等各个方面。
本篇文章将对音韵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以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音素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是区分意义的基本单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音素系统,比如英语中有辅音和元音两种音素,而汉语中则有声母、韵母、声调三种音素。
2.音节音节是由一个或多个音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音高和音长的语音单位。
在汉语中,一个音节通常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3.音变音变是指语音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比如在英语中,/t/发音在词尾时通常会变成/d/,如“cat”[kt]和“cat’s”[kts],这就是一个音变。
4.声调声调是语言中的一种音高变化,用于区分意义。
汉语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如“ma”可以表示“妈”、“马”、“麻”、“骂”等不同的意思。
二、音韵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音韵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过程,以及语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音韵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群体的语音进行调查,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语音变化的规律。
3.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方言之间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语音变化的规律。
三、音韵学的理论体系1.音位论音位论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语音中的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在音位论中,语音是由一系列音位组成的,这些音位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为不同的音节和单词。
2.音变论音变论是音韵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语音中的音素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在音变论中,语音变化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比如语音环境、语音习惯等。
音韵学概述

根据韵尾不同而对古韵进行的分类。 阴声韵—指无韵尾和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n、-m、-ng尾的)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k]、[-t]、[-p]
收尾)
音韵学知识应用
一、双声、叠韵
双声,两个汉字声母相同。 叠韵:两个汉字的韵相同。 联绵字:又称连绵词,是两个字连缀在一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1、传统三十六字母
2、《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的声调系统
平
平 上 去 入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去声不变 入派三声
仄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古代都属入声韵。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

上编汉语语音史第一章语音韵学基本术语一、音韵学概说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结构系统及古今语音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所说的音韵学指的是汉语音韵学。
在传统的语文学中,音韵学与文字学、训诂学并列,均属于“小学”(即传统语言文字学)。
音韵学在五四以后,已经被纳入了历史语言学的范畴,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研究汉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音韵学是一门源远流长,文献丰富、成就巨大的历史科学。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罗常培先生在《旧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中指出:“音韵学就是分析汉字或汉语里所含的‘声’、‘韵’、‘调’三种元素,而讲明它们的发音和类别,并推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古今流变的。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
第一是上古音时期,即周秦两汉时期(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200年)的语音系统;第二是中古音时期,即魏晋唐宋时期(公元200年至公元1200年)的语音系统;第三是近代和现代音时期,即元明清到当代近七百年间的北方话的语音系统。
音韵学研究的就是每一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是什么一种状况,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出什么规律。
传统的音韵学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几个门类。
古音学以甲骨文、金文中的韵文以及《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为主要材料,考证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今音学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语音面貌。
等韵学是制成若干图表,着重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
北音学是现代学者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材料,建立起了研究近代(元明清)语音系统的北音学。
汉语音韵学比较难学的原因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我们从方块汉字中去寻找古代的读音是困难的。
古人在研究音韵学时,往往使用一些难懂的术语,而且术语不统一。
有些学者套用阴阳五行等神秘思想来解释音韵学原理。
罗常培说:“曩之治音韵学者,凭臆立说,每多违失;论平仄则以钟鼓木石为喻,论清浊则以天地阴阳为言,是曰玄虚;辨声则以喉牙互淆,析韵则以纵横为别,是曰含混;以五行五脏牵合五音,依河图洛书相互配列,是曰附会。
22音韵学常识

上古(周秦两汉时代)、中古(魏晋 南北朝隋唐时代)、近古(宋元明清 时代)和现代等四个阶段。பைடு நூலகம்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母系统 声母在音韵学中称为 “声”“纽”“声纽”。古代没有现代使 用的音标系统,在归纳出声母系统后,从 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为代表给该类 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该类声母的标目 字。人们把这些标目字称为字母。字母又 简称“母”。如“端母”或“端纽”,就 是指声母为“d(t)”的字,“端”就是 这类字的标目字。
上古音韵部表
甲类 甲类 甲类 甲类 甲类 甲类 乙类 乙类 乙类 丙类 丙类
阴声 入声 阳声 (一) 之 职 蒸 (二) 支 锡 耕 (三) 鱼 铎 阳 (四) 侯 屋 东 (五) 宵 药 (六) 幽 觉 冬 (七) 微 物 文 (八) 脂 质 真 (九) 歌 月 元 (十) 缉 侵 (十一) 叶 谈
三、古音通假
1.同音通假 就是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
韵部均相同。如: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史记· 项羽本纪》)“
蚤”通“早”,均属精母幽部。 ②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 豳风· 七月》)毛传: “壶,瓠也。”段注:“《七月》传曰:‘壶,瓠也。 ’”此谓假借。“壶”通“瓠”,均属匣母鱼部。 ③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 成公七年》)“罢 ”通“疲”,均属并母歌部。 ④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 隐公元年》)“寤”通 “牾”,均属疑母鱼部。
《广韵》按照四声分卷,共五卷(平声二
卷,上、去、入声各一卷)。平声五十七 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 ,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 四韵。每韵标一个韵目,同一韵目的字同 韵,只是韵头(介音)不同,所以同韵的 字不一定只有一个韵母(如东韵包括“东 ”“蓬”两类不同的韵母),在《广韵》 中分开排列。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关于声调的基本概念
令与四声相关的还有平仄,古人写诗 作文讲究韵律,不仅要求押韵,有时 还要求 平仄,平就是平声,上声、去 声、入声属于 仄声。用现代汉语普通 话的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来区分 溫阴平、阳平属于平’上声、
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注音法:“长言” “短
言”,“急气”、“缓气”
2.“读若”注音法 4.“纽四声法 5•反切法
勒都、勘8
♦《切韵》类韵书在编排上,基本做法是把 可以押韵的字归并到一起,因为可以押韵的 字有 相同的“韵”,这样按照“韵”划分出 来的大的 部类就叫“韵部”。可以说,一个 “韵部”就是 一些可以互相押韵的字的集合。
勒都、勘8
吟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十三辙”,如果按照是 “十三辙”对现代汉语中的字进行分类的话, 就
4今咸音都依对旌表♦唇Fra bibliotek两类♦重唇音——现代语言学称双唇音 ♦
轻唇音——现代语言学称唇齿音 ♦舌 音两类
♦舌头音——现代语言学称舌尖中音 ♦
舌上音——现代语言学称舌面前音 ♦ 齿音两类
♦齿头音一现代语言学称舌尖前音 ♦正 齿音——现代语言学称舌面前音
4今咸音都依对旌表
♦牙音——现代语言学称舌根音 ♦喉音. 现代语言学称舌根音和零声母 ♦半舌音一现代语言学称边音 ♦半齿 音——现代语言学称鼻音
努声、住声
吟现代汉语北方话中,入声韵消失了,广州方 言中还保留着这三个塞辅音韵尾。理解和掌 握入声韵的情况,是已经没有入声字的方言 区的人们学习音韵学的又一大难点。
令阴声韵和阳声韵的发音听起来比较舒缓,古 人称之为舒声;入声韵由于以塞辅音收尾, 听 起来发音急促,所以叫促声。
关于声调的基本概念
令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认识汉语中的声 调, 齐梁时期的沈约等人发现汉语的声调有 平、上、去、 入四声。《南史•陆厥传》说: “永明末,盛为文 章。吴兴沈约......等文皆 用宫商,以平、上、去、 入为四声。”四声 中的“入声”和“入声韵”0是!两 个不同的概 念,四声中的“入声”是一种声调,而 “入 声!韵1!”是一种韵尾形式,两个概念所指的内 容都是汉语中的入声字,但角度是不同的。 现代汉 语北方方言中没有“入声韵”,自然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2、音韵学是研究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必备知 识
方言的调查离不开音韵学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 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 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 规律。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 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 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 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四声等 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 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指浊擦音 “邪”、“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 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 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 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1、声纽 2、字母 3、声类
唐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2008-08-17 15:09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2第二节 古代汉语语音和音韵基础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语音分期 上古音 中古音 近古音 现代音 代表 《诗经》 《广韵》 《中原音韵》 普通话 音韵学的分类 古音学 今音学
北音学
音韵学的分类
•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为研究对象, 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 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研究对象,研究 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 近代语音学(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 系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研究 近代语音系统。 • 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
【复习2】四呼
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 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历程
• • • • • • 一、为汉字注音: 譬况法,如《释名》:“天,以舌腹言之。” 直音法,如栭,音而。西,音粞。铗,读若夹。 反切法,汉末开始,如都,当孤切。东,德红切。 二、韵书: 南北朝开始出现大量韵书;唐末开始编制等韵 图;明末至清乾嘉开始研究古音学;二十世纪 初为极盛期,开始构拟古音。
五、声训材料
• 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音近词 所作的训释。如: • “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 ——《释名· 宫室》
六、方言材料
• 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花在粉红墙。黄 凤凰,红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 四十,谁能说准四十、十四、四十四, 谁来试一试,谁说十四是四十,就打谁 十四,谁说四十是十四,就打谁四十。
法 次浊 明[m] 微[ɱ] 泥[n] 娘[]
疑[] 喻[j] 来[l] 日[r]
③ 五音、七音
• 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五音指 “唇、舌、齿、牙、喉”五音, 七音再加“半舌、半齿”。
音韵学知识

音韵学知识一.音韻學概述1,音韻學的基本內容是我國一門傳統的學問,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時期的語音系統和它們的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也叫聲韻學,在普通語言學裡叫歷史語音學,它是研究漢語史上的語音情況和它的發展的學科。
英文名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
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古音學。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今音學。
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韻》所反映的北方話音系,是北音學。
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音韻學家把宋元以來的等韻圖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稱為等韻學。
他們以「等」的觀念來分析漢語發音原理和方法,以韻圖的形式展示漢語語音系統和韻書中的反切。
研究內容包括韻圖的編撰,等韻學的原理等。
傳統的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和北音學,是音韻學研究的內容。
2,音韻學的基本概念(1)聲母又叫字母,聲紐,紐,聲,聲類。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溫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學者又增加了六個,補成了三十六個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把聲母分唇,舌,齒,牙,喉五類,又加上半舌音,半齒音為七音。
(3)反切是一種傳統的標音方法,較之譬況,讀若,直音是較為科學的標音法。
反切的產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孫炎,字叔然,名炎)陸德明《經典釋文》也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
」事實上,孫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東漢服虔注《漢書》「惴,音章瑞反」。
孫炎對反切進行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
反切是兩字配合起來切出一個漢字的讀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黃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聲理,不論其為何韻,下字定其韻律,不論其為何聲。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四、开合,xx:
音韵学上按韵头、韵腹情况对韵母的分类。
古代只有开、合二呼。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圆唇元音[u]的叫合口,反之叫开口。开口、合口又各分为洪音、细音两类,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前高元音[i]的叫细音,反之叫洪音。
五、xx入:
音韵学上按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分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叫阴声韵,收鼻音的叫阳声韵,收清塞音[-p、-t、-k]的叫入声韵。
入派四声。
二、由现代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一些方法:
对于诗词格律的平仄而言,普通话读鼻音韵的字其平仄与古代相同,普通话上、去声的阴声韵字古代也一定是仄声,因此只需注意今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字。
练习:
一、练习七第四题。
二、从诗韵资料中找出普通话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常用字,列为字表。
三、从练习一第二题、练习二第一题中找出不能直接拼出普通话实际读音的反切,试解释其中原因。
6、(清)xx《词xx》:
词韵书,供填词检韵,无训释内容。
练习:
一、熟记本章所述各韵书的基本概况
二、熟记《xx》106韵韵目。
直音法变通形式:
用一个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常见字加上声调说明,来表示被注字的音节。
直音法是古代最为通俗易懂的注音法,至今仍用作辅助性注音法。
练习:
一、练习一第二题。
二、练习二第一题。
音韵学知识二

❖ (1)喻三归匣
❖ 也就是说,现代普通话中一部分零声母字 (主要以[u]开头的,也有以[i][y]开头的字) 在中古属喻三母,在上古属于匣母。从谐声 偏旁看,喻三和匣母有互为声符的:云(喻 三)——魂(匣),王(喻三)——皇 (匣),或(匣)——域(喻三),华 (匣)——烨(喻三)
❖ 曾氏列举了很多例证,如:“古读‘瑗’如 奂,《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 公羊作‘陈孔瑗’。”(瑗属喻三母,奂属 匣母)
❖ 第四 第七类 微部
❖ 第八类 脂部
❖ 第九类 歌部
第十类
❖ 第十一类
入声韵 职部 锡部 铎部 屋部 药部 觉部 物部 质部 月部 缉部 葉部
阳声韵 蒸部 耕部 阳部 东部
冬部 文部 真部 元部 侵部 谈部
几个与上古韵部相关的概念
❖ 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 韵之间相互转变。它是由孔广森提出来,由 章炳麟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因为孔广森不认 为上古有入声韵,将入声韵看作阴声韵并与 真正的阴声韵归入一类,所以阴阳对转准确 地说应该是阴阳入对转,即阴阳入三类韵在 发展中可以相互转化。
❖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或 失落。
❖ 孔氏的“阴阳对转说”正确解释了上古韵文 中阴(包括入声韵)阳通押的现象。
❖ 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 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声韵,一个入声韵变 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
❖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 不变,主元音的舌位高低发生了变化。
❖ 再如: 陈骈又作田骈,常棣又作棠棣。从周
得声的字有调、彫、雕、凋等,从真得声的 字有颠、填等,从者得声的字有睹、都、堵、 赌等。从译音看也可提供证明,如唐以前印 度译作天竺、身毒等。福建话茶读[ti],猪读 [tu]。
第二节 音韵学基本概念

韻、韻母、韻部關係圖 韻部
韻頭 韻腹 韻尾 聲調
韻母
韻
• 4、韵类 • 一个韵部里的字音,除了韵腹、韵尾相同 外,还存在着韵头的差别。 • 如果在一个韵部里再按韵头分类,就成了 韵类。 • 同一韵类里的字,韵头、韵腹、韵尾、声 调完全相同。
• 5、韵摄 •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概念。 • 宋元的等韵图把《广韵》的206韵归并为 十六摄,只要韵尾相同或相近,韵腹相同 或相近的都可以归为一摄。
(三)五音和七音
• 五音和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对声母按发音部位 进行的归纳。 • 1、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梁· 顾野王的《玉篇》, 从发音部位分声母为五类: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和喉音。 • 2、七音:最早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 在五音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后来,人 们又分舌音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分齿音为齿头音 和正齿音,分唇音为重唇音和轻唇音。这样,从 发音部位来分的声母就成了七音,实则为十类。
阳声韵 蒸[əŋ] 冬[uŋ]
东[ɔŋ] 阳[aŋ] 耕[eŋ] 真[en] 文[ən] 元[an] 侵[əm] 谈[am]
(八)四声和平仄
• 南朝齐梁年间,沈约等人才归纳汉语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 但只有调类,没有调值。 • 关于古声调的调值: •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有这样的描述:“平声哀而安,上 声励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 明代真空和尚有《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 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后来,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每一种调类又分化成阴阳两 类,这个分化是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的,清声母的归阴调 类,浊声母的归阳调类。这样,古调类就成了八类:阴平、 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到了普通 话里,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入声消失,分别归入阴 阳上去,形成了普通话的四声,即所谓的“平分阴阳,入 派四声”。 • 古今调类的演变,可用下表说明:
,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ʂ][tʂh][tɕ][tɕh]擦音:[f][s][x][ʂ]鼻音:[m][n][ŋ]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ʂ][tɕ]送气:[ph][th][kh] [tsh][tʂh][tɕ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ʐ]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古今字、 异体字和繁简字等,这些材料也都是与语音有着不 同程度的联系,也是研究古汉语语音的宝贵材料。 • 通假字和它所代表的“本字”总是同音或近音的, 所以也可以用来作为研究古音的材料。 • 先秦文献常常把“罢”用作疲劳的“疲”。《左 传· 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桓宽《盐 铁论》:“罢马不畏鞭箠,罢民不畏刑法。”说明 “罢”和“疲”读音相同,上古音为并母歌部,拟 音为【bea】。 • 先秦“直”常通假“特”。《孟子· 梁惠王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二者上古音为定母职 部,拟音为【děk】
(二)声母: 纽、声纽、字母
• 传统音韵学中,声母被称为声、纽或声纽。纽是 枢纽的意思。 •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字母的称号起于唐末,一 般认为是唐末和尚守温参考梵文,依据当时的语 音实际,首先创制了三十字母:不芳并明;端透 定泥来;知彻澄;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照穿 审禅日;影喻晓匣。宋代,人们又在三十字母的 基础上加以整理、增益,成为传统的所谓三十六 字母(见图)。三十六字母大致上反映了唐宋之 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被切字 反切上字 切上字 反切下字 切下字
同 徒 紅 切
切語
• 反切的优点是: • 有了反切,避免了用生僻字给常用字注音,可以 给所有汉字注音。 • 反切反映着当时的实际语音面貌,通过反切,我 们可以了解到那时的语音系统。
• 反切的缺点是: • ①很多反切按现在的读音是切不出被切字的读音 的。 • 西,素鸡切。 启,康礼切。 • 湛,徒减切。 烹,抚庚切。 • ②反切上下字含有多餘成分 • 同,徒红切。 • ③切語用字纷繁 • d:都丁多當得德冬(7個) • 冬,都宗切。 端,多官切。 • b:博北布補邊伯百巴晡方甫府必彼卑兵陂并分筆 畀鄙封(23個) • 鞭,卑连切。 奔,博昆切。
(四)清浊
• 清浊是传统音韵学对声母发音方法的解释。 • 从现代语音学的观点来看,清浊之分涉及 到三个方面:带音与否、送气与否和声调 的阴阳。 • 根据带音与否可以分声母为清浊两类。 • 古人又把清音分为全清和次清两类,把浊 音也分为全浊和次浊两类。全清与次清之 分在于气流强弱的不同,全浊与次浊的区 分则与阻碍方式有关。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六类 七类 八类 九类 十类 十一类
阴声韵 之 [ə] 幽[u] 宵[o] 侯 [ɔ ] 鱼[a] 支[e]
脂[ei] 微[əi] 歌[ai]
入声韵 职[ək] 觉[uk] 药[ok] 屋[ɔk] 铎[ak] 锡[ek]
质[et] 物[ət] 月[at] 缉[əp] 叶[ap]
• 韵图是古人编制的声韵调配合的音节表,如 宋代的《韵镜》、《七音略》等。 • 韵图直观地将字的声母、韵母、声调情况都 反映出来,对研究当时的语音系统很有帮助。
二、研究古汉语 音韵的材料和方法
(一)古代的韵文材料
•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手段之一。押韵就是把同韵 的字按一定的规律放在诗句的末尾,使朗读吟 诵时产生韵律的回旋美。 • 所谓韵文材料是指古代诗歌、辞赋等韵文中的 韵脚字。韵脚字一般是同韵或至少是近韵的, 因此,在韵书和韵图还没有产生的时代,比如 先秦,我们可以利用韵文的韵脚字材料来分析、 归纳出当时的韵部系统。 • 归纳的方法是系联法,即把诗歌中各章押韵的 韵脚字一个个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就合并。如 此由章及篇及整部书,系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 即得出若干个韵部。
• • • • • • • • • • •
以《诗经》的用韵为例说明如下: 《邶风· 终风》二章:霾、来、来、思; 《邶风· 泉水》一章:淇、思、姬、谋; 《鄘风· 载驰》四章:尤、思、之; 《卫风· 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 媒、期; 《卫风· 氓》六章:思、哉; 《秦风· 终南》一章:梅、裘、哉; 《小雅· 四月》四章:梅、尤; 《小雅· 黍苗》二章:牛、哉; …… 这样,把《诗经》的入韵字分成若干个押韵单位, 每个押韵单位就是一个韵部。
韻、韻母、韻部關係圖 韻部
韻頭 韻腹 韻尾 聲調
韻母
韻
• 4、韵类 • 一个韵部里的字音,除了韵腹、韵尾相同 外,还存在着韵头的差别。 • 如果在一个韵部里再按韵头分类,就成了 韵类。 • 同一韵类里的字,韵头、韵腹、韵尾、声 调完全相同。
• 5、韵摄 •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概念。 • 宋元的等韵图把《广韵》的206韵归并为 十六摄,只要韵尾相同或相近,韵腹相同 或相近的都可以归为一摄。
(三)五音和七音
• 五音和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对声母按发音部位 进行的归纳。 • 1、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梁· 顾野王的《玉篇》, 从发音部位分声母为五类: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和喉音。 • 2、七音:最早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 在五音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后来,人 们又分舌音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分齿音为齿头音 和正齿音,分唇音为重唇音和轻唇音。这样,从 发音部位来分的声母就成了七音,实则为十类。
《廣韻》韻例
《廣韻· 唐韻》
• 2、韵部 • 为了审音的需要,中古以后,人们编写了一些韵 书。在韵书中,人们把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 成了一个个韵部。 • 《广韵》的206韵即206个韵部。从这个意义上 来看,韵即韵部。 • 3、韵目 • 韵目是韵部的代表字。如《广韵》的“一东,二 冬,三钟,四江”。
古人術語
雙脣 脣齒 舌尖中 舌面前 五音舌尖前 七音舌面前 舌面後 舌面後
今人術語
明 微 泥 娘 心 審 疑 喻 來 日 曉 邪 禪 匣
重脣 幫 脣音 輕脣 非 舌頭 端 舌音 舌上 知 齒頭 精 齒音 正齒 照 牙音 見 影 喉音
滂 敷 透 徹 清 穿 溪
並 奉 定 澄 從 牀 群
舌尖中 半舌音 舌面前 半齒音
• 古调类 • • 平声 • 阴平 阳平
普通话调类 阴平 阳平
古调类
阴入
•
入声 • 上声 • • • 去声
阴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上声 阳入
去声
• 平仄是古人在韵文写作中利用声调的升降变化造 成音律和谐时对声调的一种分类。 • 平声平和舒缓,上声、去声和入声或曲折起伏, 或短促急迫,不太适宜延长吟诵。因此,古人把 上去入三声称之为仄声(仄即不平的意思)。 • 诗句用字如果平仄交替出现或对立,会使语句抑 扬顿挫、变化有致,增加音乐美。诗句中平仄相 间就构成了格律,后边会讲到。
清 浊 全 全 清 浊 七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帮 滂 并 明 唇 重唇 音 轻唇 非 敷 奉 微 端 透 定 泥 舌 舌头 音 舌上 知 彻 澄 娘 五 音 精 清 从 心 邪 齿 齿头 七 音 正齿 照 穿 床 审 禅 音 牙音 见 溪 群 疑 喉音 影 喻 晓 匣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鼻日 .邊.半 擦 塞 . 塞擦 不送氣 送氣
阳声韵 蒸[əŋ] 冬[uŋ]
东[ɔŋ] 阳[aŋ] 耕[eŋ] 真[en] 文[ən] 元[an] 侵[əm] 谈[am]
(八)四声和平仄
• 南朝齐梁年间,沈约等人才归纳汉语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 但只有调类,没有调值。 • 关于古声调的调值: •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有这样的描述:“平声哀而安,上 声励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 明代真空和尚有《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 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后来,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每一种调类又分化成阴阳两 类,这个分化是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的,清声母的归阴调 类,浊声母的归阳调类。这样,古调类就成了八类:阴平、 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到了普通 话里,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入声消失,分别归入阴 阳上去,形成了普通话的四声,即所谓的“平分阴阳,入 派四声”。 • 古今调类的演变,可用下的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 成,声旁表示的是形声字的读音。在造字时代, 声旁的音和形声字的音应该是相同的,至少是十 分接近的。如“闻”,从耳门声,说明“门”与 “闻”的声音是相同或十分接近的。 • 使用相同声旁的字,它们的读音也必定是相同或 十分接近的。 • “各”属于铎部字,其韵母是[ak]。“客、格、 洛、路”等从“各”得声的字也是铎部。 • “我”属“歌部[ai]” ,“義”从“我”得声, 因此,从“義”、“我”得声的字都属于“歌” 部:儀檥議蟻;饿鹅娥蛾俄。
•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明清学者根据 《诗经》用韵和形声字谐声偏旁归纳出了上古的 韵部系统。关于上古韵部的分类很不统一,顾炎 武首分为十部,其后有分十三部、十七部、十八 部、二十一部、二十三部、二十五部、二十八部 等的。 • 王力先生分上古韵部为十一类三十部。 • 根据韵尾的不同,上古韵部可以分为阴声韵、阳 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 阴声韵是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部。 • 阳声韵是指以鼻辅音收尾的韵部。 • 入声韵是指以清塞音收尾的韵部。
• 2、双声、叠韵 • 古代的联绵词大多是双声叠韵构成的。 • 双声联绵词,即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仿佛、 邂逅、唐突、憔悴、恍惚、伶俐。 • 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如:逍遥、 窈窕、徘徊、玫瑰、葫芦、仓皇。 • 双声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的声母韵母都相同。 如:缤纷、辗转、优游、缱绻。 • 联绵词中的两个音节是因音见义,往往字无定写, 如“望洋兴叹”的“望洋”还可写作“望阳”、 “望羊”、“盳洋”、“茫洋”。“于是焉河伯 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 秋水) • 反切就是利用双声叠韵的道理创制出来的拼音方 法,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 字叠韵。
四、古代的韵书和韵图
• 韵书是古人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在一起, 使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能够据之选择韵脚字的 一种词典。 •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 《切韵》,书成于隋代仁寿元年,即601年。 • 宋真宗时(1008),由陈彭年等人奉敕编修《大 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 南宋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广韵》 206韵合并为107韵,后来又被人合并为106韵。 刘渊刻书地点在山西省平水,故称平水韵,也称 “诗韵”。 • 元代周德清完成了《中原音韵》,归纳为19个韵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