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论文
诺贝尔奖论文
![诺贝尔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9c525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6.png)
诺贝尔留给我们的---------伟大的精神遗产回顾历史,漫漫发展路,有一位伟人以其正直的人格亵渎着伟大的光辉,以其一丝不苟的研究治学开启了奥妙的科学大门,以其殷实的希望寄予有为青年,以其简朴的作风榜样生活的真谛,以其无私的奉献谱写着人生的意义!他就是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生前把自己毕生经历贡献给了科学事业,生后他仍然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部分财产(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创立诺贝尔奖,以鼓励后来人继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诺贝尔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一笔价值不菲的精神遗产!诺贝尔出身在一个机械师的家庭,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是对炸药的研究。
在父亲的影响下,诺贝尔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诺贝尔在欧美进行了考察学习,到美国后,他在瑞典的科学家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实验室了学习有关机械的技术。
从开始发明的雷管到黄色炸药到后来的混合无烟炸药的研制,诺贝尔在火药研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诺贝尔一生获得的专利就有355项,仅炸药就有129项,同时他也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最为成功的实业家。
迄至诺贝尔去世的1896年,诺贝尔系列的公司已遍布于瑞典挪威德国奥地利英国美国法国南非等而好似多个国家,工厂90多家。
诺贝尔的一生都在研究炸药,一辈子都在体弱多病,孤独,多灾多难,颠沛流离中度过,在研究炸药历经磨难和挫折中成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品格核对人类的关爱之心!他把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她也一直这样践行着!诺贝尔奖的设立更是这样的证明!遵照诺贝尔的遗嘱:将个人的部分财产的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个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05d85f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f.png)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科学前沿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福建江合佩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1972年赫克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1977年根岸英一和1979年铃木章分别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2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但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在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钯原子就像媒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好好抓住诺贝尔化学奖这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设计了如下几。
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化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905d0e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4.png)
2010诺贝尔化学奖简介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该奖项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尔德·A·海利,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发现及其应用的贡献。
获奖原因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海兹、库贝和海利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聚焦在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上。
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探索了许多新颖的化学反应,并发现了许多有机合成方法。
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实现了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
偶氮芳烃化合物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是人造DNA和RNA的构成单位,并且在医药领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许多抗癌药物和抗生素都是以偶氮芳烃化合物为基础合成的。
应用价值和意义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合成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并深入研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由于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它们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和有机化学合成中。
通过研究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科学家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和化合物,提高现有药物的效果,同时也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获奖人简介理查德·F·海兹理查德·F·海兹,生于1941年,美国化学家。
他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
他以其对合成有机化学的杰出贡献而著名。
他的研究聚焦于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和能源科学。
本杰明·E·库贝本杰明·E·库贝,生于1947年,美国化学家。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
库贝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有机合成方法学、材料化学和催化反应领域。
阿尔德·A·海利阿尔德·A·海利,生于1955年,美国化学家。
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和顾问。
他在完善和推广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写一篇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英语作文
![写一篇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英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c7767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3.png)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A Journey through Science's Horizons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award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recognized worldwide for it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chemistr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01, the prize has been awarded annually to individuals who have made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or invented innovative methods in the realm of chemistry, further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matter and its transformations.The journey o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s a testament to the remarkable advancements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 It is a story of perseverance, curiosity, and dedication to science. The laureates of this esteemed prize have pushed the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breaking new ground in areas such as biochemistry, organic chemistry, inorganic chemistry, and physical chemistry.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spects o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s the diversity of its laureates. These individuals come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possess a range of expertise, yet they are united by their sharedpassion for chemistry and their commitment to scientific inquiry. Their contributions have not only transformed our understanding of chemistry but have also had profound impacts on other fields, such as medicin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The impact o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s felt across the globe. It serves as a beacon of inspiration for young scientists, encouraging them to pursue their passions and make meaningful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chemistry. The prize also fosters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scientists, promoting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knowledge that leads to further advancements in the field.In conclusi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s a celebration of the be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t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humancuriosity and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at can be made when we dedicate ourselves to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As we look ahead to the future of chemistry, we are excited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breakthroughs and discoveries that will continue to shape our world.**诺贝尔化学奖:科学视野的旅程**诺贝尔化学奖是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因其对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享誉全球。
2008诺贝尔化学奖
![2008诺贝尔化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46411f670b1c59eef8c7b474.png)
北京时间2008年10月8日下午5点45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三位美 国科学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 (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Roger Y. Tsien(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 (GFP)而获得该奖项。帮助他们获奖的是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为生 物与医学实验带来革命,它发出的荧光像一盏明灯,帮助研究人员照亮生 命体在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的诸多反应。
1968年,即以金属如何与硫氰 酸盐结合为题获美国西屋科学 天才讲 (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1972年,拿了美国国家优等生 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获学士 (化学和物理,Witha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1977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及 博士后(生理学)。 1981年,钱永健来到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并在这里工作8 年,成为大学教授。 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 搬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 在他是该校的药理学教授以及 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1995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 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 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获香港大 学颁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前人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对 我们的启迪和鼓励,就像获得 诺贝尔奖的这些伟大优秀的科 学家们,他们的努力和对科学 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 习的,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并坚 持,我们每个人都会赢得属于 自己的成功……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平及其成就分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平及其成就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3c557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1.png)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平及其成就分析一、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化学奖始于1901年,是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的其中一项诺贝尔奖项,以鼓励并表彰在化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
自1901年至2021年已经颁发了111次,共有187位科学家获得此殊荣,其中包括女性科学家。
二、生平介绍1.玛丽·居里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是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位在两个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放射性,包括放射性物质的发现、放射性半衰期的测定、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分离等。
1911年,她获得了第二次诺贝尔奖,这次奖项是颁发给她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贡献。
2.弗里德里希·贝格弗里德里希·贝格(Friedrich Bergius,1884-1949)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压化学反应方面。
他发明了一种能够将煤和木材等固体物质转化为液态燃料和化学物质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贝格过程。
他因此获得了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3.詹姆斯·汤普森詹姆斯·汤普森(James Thompson,1934-1940)是一位美国化学家,他对磁性的研究颇有建树。
他曾经开发了一种新的化学分离方法,被称作“THC法”,该方法基于物质具有不同的磁性特性。
在他去世前,他已经取得了其他科学家很难达到的高精度磁谱仪,这使得他的研究更加深入,也为后来的磁谱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因此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4.古斯塔夫·赫夫曼古斯塔夫·赫夫曼(Gustav Hertz,1887-1975)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他与詹姆斯·汤普森共同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氢原子的电子能级结构方面做出的贡献。
赫夫曼在这项研究中负责执行实验,他发现如果让氢原子通过一个电场,它们的能量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作斯塔克效应。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f73fe5e8762caaedc33d4d1.png)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
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他们三人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包括蛋白质在内的大分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在这3位科学家所开创的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今天的研究人员已能迅速并且简单地揭示一个物种包含多少种不同的蛋白质,能用三维照片显示蛋白质分子溶解状态的样子,从而使人类可以通过对蛋白质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加深对生命进程的了解,使新药的开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食品控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等其他领域也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04-06-14
1 / 1。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NobelPrize)创立于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NobelPrize)创立于](https://img.taocdn.com/s3/m/7eb8be0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8.png)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其中一个奖项。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 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瑞典人(1859—1927)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英国人(1852—1916)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0ee1072a0066f5335a81213b.png)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伊利亚斯·詹姆士·科里1990年10月1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哈佛大学的有机化学家伊利亚斯·詹姆士·科里(Elias James Corey)以199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在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方面的贡献。
科里从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有机合成的研究工作,3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合成了几百个重要的天然产物。
这些化合物的结构都比较复杂,而且越往后,他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越复杂,合成的难度也越大。
按照科里和他的学生成学敏在1989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化学合成的逻辑》的书分类,他的合成工作主要涉及(1)大环结构:主要是一些大环内酯和大环内酰胺类的抗菌化合物;(2)杂环结构:主要是一些生物碱和维生素等;(3)倍半萜类化合物:由3个异戊二烯结构单位组成分子碳架的各种天然的烃类和其衍生物;(4)多环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含有更多异戊二烯结构单位的天然多环化合物;(5)前列腺素类化合物:一类激素;(6)白三烯类化合物:一类具有很强生物活性的多烯和其衍生物。
下面列出科里首先合成的有代表性的几个化合物:从这几个例子就足以看出,即使他最早期的合成工作(如长叶烯的合成)也已经能够显示出他的巨大天才。
但是,科里最大的功绩并不在于他的那些艰巨的合成工作,而是在1967年他提出具有严格逻辑性的“逆合成分析原理”,以及有关在合成过程中,各种功能团的转变、加入和消去的一系列系统地修饰分子的原则和方法。
逆合成分析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确定如何将要合成的目标分子按可再结合的原则在合适的键上进行分割,使其成为合理的、较简单的和较易得的较小起始反应物分子;然后,再反过来将找到的这些小分子或等价物按一定的顺序和立体方式,逐个地通过合成反应再结合起来,并经过必要的修饰,而得到所要合成的目标化合物。
所以逆合成分析是决定整个合成路线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合成的策略、成败和评价。
例如,科里选用的长叶烯逆合成是:在a键处分割长叶烯是可取的逆合成分析方式之一。
写一篇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英语作文
![写一篇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英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05dfb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8.png)
写一篇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英语作文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award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It is awarded annually by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o individuals or groups who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chemistry.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was established by the will of Alfred Nobel, the inventor of dynamite, in 1895. The first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was awarded in 1901, and since then, it has been awarded to some of the most renowned chemists in the world.One of the most notable recipients o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s Marie Curie, who won the award in 1911 for her discovery of radium and polonium.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win a Nobel Prize and the only person to win Nobel Prizes in two different scientific fields (the other being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Other famous recipients o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nclude Linus Pauling, who won the award in 1954 for his research into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and Ahmed Zewail, who won the award in 1999 for his work on femtochemistry.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has been awarded for a wide range of discoveries and innovations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 including the discovery of new el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and the invention of new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chemical compounds.In conclusi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s a prestigious award that recogn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some of the most brilliant minds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 It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motivate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make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2007 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7 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9baab272af90242a895e5ba.png)
2007 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摘要]简要介绍了2007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获得者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在该成果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表面化学领域做出的开创性研究,对于学术研究、农业、化学工业等众多个实用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为表面化学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应用;表面化学;诺贝尔化学奖Introduction of the Noble Prize in Chemistry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7.TErtl for his initial studies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It is significantdustry,etc. His achievement has settl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isciplineKey words:transcription application;surface chemistry;Nobel Prize in chem2007 年10 月10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7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埃特尔的主要贡献是逐步建立深入研究表面化学的方法,以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
1 获奖人简介埃特尔1936 年10 月10 日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1965 年获得慕尼黑技术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从1973 年开始,埃特尔担任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教授及该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自1997 年起,埃特尔教授就应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同时应邀开始担任大连化物所《催化学报》的顾问。
1986 年至2004 年,埃特尔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长,目前他是这家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近20年诺贝尔化学奖内容
![近20年诺贝尔化学奖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292292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2.png)
近20年诺贝尔化学奖内容自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被授予了二十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全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杰出科学家和他们的工作都要受到我们的赞誉和尊敬。
本文将对最近二十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学者以及他们的重大贡献进行详细介绍。
2000年,阿尔伯特维拉阿罗森(Alfred G.Vergason)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有机自由基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自由基的行为,以及自由基在许多有关重要生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些研究对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2001年,蒂罗尔德维尔福特(Timothy D.Vogelsberg)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有机多酚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多酚的结构以及多酚的化学反应。
他的工作改变了多酚的学习和研究,这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多酚的结构,从而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开发出新的多酚的合成方法。
2002年,JamieH.Oliver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大分子组装和计算有机化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分子组装和计算有机化学。
他研究了大分子组装的复杂过程,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理解大分子组装过程,他的研究为运用大分子组装技术开发新型有机分子提供了重要指导性作用。
2003年,约翰穆尔(John H.Muller)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分子图谱和分子排序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使用高分辨率的基于核磁共振的分子图谱技术,该技术利用改进的算法来分析分子的结构,以及分辨一系列不同的分子构象。
他的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可以更加精确地观察分子结构的方法,这些研究对药物设计和材料科学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玛德琳詹金斯(MadeleineJ.Jones)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她在功能性小分子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她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各种功能性小分子的合成和应用,尤其是利用催化实现有机合成反应,以及新型分子设计和药物发现等研究领域。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7faf61b5f0e7cd1842536f2.png)
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英国化学家威廉·拉姆塞,以表彰他发现六种稀有气体,并确定了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
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密测量不同来源的氮气质量,发现由氨制得的氮总比由空气制得的氮轻千分之一,反复研究不得其解。
拉姆塞征得瑞利的慷慨同意,开始采用新方法研究大气中氮的成分。
1894年,以两人名义宣布了一种惰性气体元素的发现,并命名为氩(即懒惰的气体)。
拉姆塞在开发的领域继续深入研究,把沥青铀矿经无机酸处理之后,制得一种新气体,经分析研究确定惰性气体氦(太阳),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拿到太阳元素的化学家。
1898年拉姆塞在分馏液态空气时发现了3种新的稀有气体元素,分别命名为氖(意为新奇)、氪(隐藏)、氙(陌生人)。
1908年他又分离出放射性稀有气体氡。
拉姆塞将所发现六种稀有气体气体作为一族,完整安插到元素周期表的零族位置,这样化学元素周期表更加完善。
稀有气体广泛应用到光学、冶金和医学等领域中,由于特有的化学“惰性”被常用作保护气,可制作电光源如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还有液氦成为超低温技术领域的无价之宝,氙气在医学上作麻醉剂等。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柯尔、斯莫利、克鲁托,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富勒烯)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克鲁托对含碳丰富的红巨星的特殊兴趣,导致了富勒烯的发现。
三位科学家用一个激光束将物质蒸发并加以分析,最后十分意外地发现碳元素也可以非常稳定地以球的形状存在。
他们称这些新的碳球为富勒烯。
富勒烯是石墨在惰性气体中蒸发时形成的,通常含有60或70个碳原子。
“C60”包含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每个角上有一个碳原子,这样的碳簇球与足球的形状相同。
围绕富勒烯,一门新型的碳化学发展起来了。
化学家们可以在碳球中嵌入金属和稀有惰性气体,制成新的超导材料或新的有机化合物、新的高分子材料。
在富勒烯的制备方法中略加以改进后可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管-纳米碳管,这种管直径非常小,大约1毫微米。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ed932d149649b6648d7475b.png)
第16卷 第2期 大学化学 2001年4月塑料,导体和有机光电信息材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裴 坚(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北京100871) 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改变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习惯思维,这种改变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也许已经习惯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思维方式的巨大冲击。
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也毫不例外。
它再次使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瑞典皇家科学会在2000年10月9日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导电高分子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和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材料科学系和物理系教授Alan J. Heeger;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Alan G.MacDiarmid和日本筑波大学材料科学学院教授Hideki Shirakawa。
虽然这项发明发生在20多年以前,但是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认为这项奠基性和开创性的科学成果使导电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半导体材料发展成为了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同时,这项发明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产生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应用成果,如新的导电材料的发现,将半导体材料和各种分子器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应用在抗静电,抗腐蚀,化学和生物传感器方面;为新的发光器件提供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源;利用新材料可以制造各种更加轻便的彩色显示器以及用于计算机识别的商业用塑料电子标签等;同时更让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这类新材料可能使人类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便携的、可卷曲的、柔韧性强的电视机和其他大屏幕显示器。
那么,塑料是怎么变成导体的呢?正如我们所知,根据物质的导电性,材料可以分为绝缘体(电导率σ≤10-8S/m),半导体(σ=10-8~100S/m),导体(σ=100~108S/m)和超导体(σ→∞)。
而高分子材料,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塑料,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很好的绝缘体,是不导电的。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beec30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a.png)
信息直通车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202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ꎬ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 沙尔庞捷(EmmanuelleCharpentier)和美国科学家詹妮弗 杜德纳(JenniferA.Doudna)ꎬ以表彰她们在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ꎮ这是诺贝尔奖史上首次由两位女性双双获得同一奖项ꎬ为诺贝尔奖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CRISPR/Cas系统的发现30年前ꎬ一位西班牙年轻人FranciscoMojica在当地的一所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ꎬ在分析圣波拉海滩上古细菌(H.mediterranei)的DNA序列时ꎬMojica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些微生物的基因组里ꎬ存在许多奇怪的 回文 片段ꎮ对于这种具有规律性的重复ꎬMojica称之为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 ̄dromicrepeats)ꎬ缩写为CRISPRꎮMojica推断:如果两种有着巨大差异的微生物细胞中都有这种奇怪的序列ꎬ这就说明它肯定有着某种特殊的功能ꎮ在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后ꎬ他又发现大约另外20多种微生物中ꎬ同样具有CRISPR序列ꎮ然而ꎬ这种奇怪序列的功能ꎬ却迟迟未能得到解答ꎮ事实上ꎬCRISPR的首次报道是在1987年ꎬ日本学者石野良纯(YoshizumiIshino)小组在分析大肠杆菌基因iap及周边序列时偶然发现了一段位于该基因3ᶄ端的重复序列ꎬ其中含5个长29个碱基对(bp)的高度同源序列ꎬ它们与一段不保守但等长的32bp序列间隔排列ꎮ然而ꎬIshino当时并没有对CRISPR序列进行深入的研究ꎮ2002年ꎬ荷兰学者RuudJansen等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Cas(CRISPR ̄associated)蛋白ꎮCas为核酸相关蛋白ꎬ具有螺旋酶(helicase)和核酸酶(nuclease)结构域(其酶活性HNH结构域剪切crRNA互补链ꎬ而RuvC剪切非互补链)ꎬ存在于含有CRISPR结构的原核基因组中ꎬ总是位于CRISPRs的邻近位置ꎮJansen与Mojica将该系统命名为CRISPR/Cas系统(CRISPR ̄Cassystem)ꎮ结构决定功能ꎬ这个重复结构到底有什么功能?当时并不为人们所知ꎮCRISPR/Cas是功能上的获得性防御系统细菌和古细菌如何辨识到入侵病毒是一种威胁的?2005年ꎬMojica等3个独立的小组通过生物学信息分析证明CRISPR的间隔(spacer)序列是来自外源的DNAꎬ他们推测这种spacer可能对外来DNA具有防御作用ꎮ2010年ꎬMoineau小组对嗜热链球菌(S.thermophilus)Ⅱ型CRISPR系统进行研究ꎬ确定了该系统在外源双链质粒DNA上精确的切割位点ꎬ确认Cas9是介导靶序列切割所需的唯一蛋白ꎮ2011年ꎬCharpentier在利用化脓性链球菌(S.pyogenes)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未知分子:反式编码的小RNA(trans ̄encodedsmallRNAꎬtracrRNA)ꎮ研究表明ꎬtracrRNA是细菌免疫防御系统CRISPR/Cas的一部分ꎬ该系统通过切割噬菌体的DNA而解除其武装ꎬ从而抵抗噬菌体入侵细菌ꎮ至此ꎬ对CRISPR/Cas获得性防御性功能的作用机制已有了确切的认识ꎬ这为以后利用该系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奠定了基础ꎮ整个过程大体分为3个步骤(图1)ꎮ步骤①:CRISPR/Cas系统识别出入侵病毒的 名字 原间隔序列邻近基序(protospaceradjacentmotifꎬPAM)ꎻ登记它的 身份证 原间隔序列(protospac ̄er)ꎻ把入侵者身份信息间隔(spacer)序列作为 档案 ꎬ记录到 名单 (CRISPR)序列中ꎮ完成外源DNA俘获ꎮ步骤②:由crRNA㊁Cas(包括Cas9)和tracrRNA组成的复合物形成最终的防御系统ꎮ此复合物将根据入侵病毒的类型ꎬ选取对应的间隔(spacer)序列RNAꎬ并在RNaseⅢ的协助下对这段序列进行剪切ꎮ最终产生一段短小的成熟crRNA(CRISPR ̄derivedRNAꎬ包含单一种类的间隔序列RNA和部分重复序列区)ꎮ步骤③:这个复合物将扫描整个外源DNA序列ꎬ并识别出与crRNA互补的原间隔序列ꎮ这时ꎬCas9蛋白发挥作用ꎮ最终ꎬCas9使DNA双链断裂ꎬ外源DNA的表达被沉默ꎬ破坏入侵病毒ꎬ完成靶向干扰ꎮCRISPR/Cas9系统作为一种基因编辑工具的发现CRISPR/Cas系统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并可作为获得性防御系统抗击入侵的噬菌体和外源质粒ꎮCas蛋白的功能体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1)新的DNA间隔序列与CRISPR基因座整合ꎻ2)crRNAs生物合成ꎻ3)沉默入侵DNAꎮⅢ㊀㊀分为三个阶段:适应:来自病毒或质粒的双链DNA短片段被纳入宿主DNA上的CRISPR阵列ꎻcrRNA成熟:pre ̄crRNA通过转录产生ꎬ然后进一步加工成较小的crRNAꎬ每个crRNA包含单个间隔和部分重复ꎻ干扰:当crRNA识别并特异性地与进入的质粒或病毒DNA上某一区域的碱基配对时ꎬ裂解就开始了图1㊀CRISPR ̄Cas适应性(获得性)㊀㊀免疫系统功能图解CRISPR/Cas9相关实验证明了其可能作为基因编辑工具的曙光ꎮ经过一系列的改进ꎬCRISPR/Cas9已经是目前比较精确㊁切割效率较高的一种基因剪刀(geneticscissors)ꎮ利用这把剪刀可以对动物㊁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进行有目标性的编辑加工(剪切㊁删除㊁位移和替换等)ꎬ从而治疗疾病ꎬ尤其是遗传病ꎬ并且获得人们想要的作物和生物产品ꎮtracrRNA的发现及其在crRNA成熟过程中的作用2011年ꎬCharpentier团队报道了在化脓性链球菌(S.pyogenes)中crRNA成熟的机制ꎮ他们根据前crRNA(pre ̄crRNA)和成熟crRNA分子的表达ꎬ确定了一个活性CRISPR位点ꎬ并且在其上游210bp处意外发现一个高表达RNA分子ꎬ称为 tracrRNA ꎮtracrRNA分子内含25个核苷酸(nt)ꎬ与CRISPR位点的重复区域几乎完全互补ꎬ预测可与pre ̄crRNA的碱基配对ꎬ将形成包括tracrRNA/pre ̄crRNA加工位点的两个RNA协同加工ꎮ如果tracrRNA基因座缺失将阻止pre ̄crRNA双链RNA的加工ꎬ反之亦然ꎮCharpentier团队发现ꎬ当tracrRNA/pre ̄crRNA双链共同加工时将得到短的3ᶄ突出端ꎬ并证明内切核糖核酸酶Ⅲ(RNaseⅢ)负责tracrRNA/pre ̄RNA双链的加工ꎮ这一加工过程也需要Cas9蛋白的存在ꎬ缺失Cas9将破坏tracrRNA/pre ̄crRNA的加工过程ꎮCas9蛋白相当于一个分子锚ꎬ促进了tracrRNA/pre ̄crRNA之间的碱基配对ꎬ进而被宿主RNaseⅢ蛋白识别和裂解ꎮCharpentier和Doudna随即的合作研究发现:在纯化的Cas9中添加crRNA并不能刺激Cas9催化靶DNA裂解ꎻ在体外反应中如果加入tracrRNA则触发Cas9对靶DNA的裂解ꎮ这说明tracrRNA至少具有2个关键功能:1)触发RNaseⅢ对pre ̄crRNA的加工ꎻ2)随后激活由Cas9对crRNA引导的DNA裂解ꎮ在Cas9催化的原间隔裂解中ꎬ裂解的特异性由crRNA序列决定ꎮ那么ꎬtracrRNA对目标DNA序列特异性切割是否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呢?Charpentier和Doudna证明了Cas9催化过程中所必需的tracrRNA和crRNA区域ꎮ她们率先在tracrRNA中鉴定出了1个活性识别区域ꎬ并确认在目标链PAM近端区域(约为10nt)对于目标识别尤为重要的 种子区(seedregion) ꎮ尤为重要的是ꎬ她们的实验证明Cas9复合体的2个RNA成分(crRNA和tracrRNA)可以嵌合在一起ꎬ形成有活性的单导RNA(single ̄guideRNAꎬsgRNA)分子ꎮ嵌合sgRNA的序列可以改变ꎬ使CRISPR/Cas9能够靶向目标DNA序列ꎬ唯一的限制是在目标DNA附近的PAM序列ꎮ至此ꎬ她们巧妙地创造了一个简单的包含sgRNA和Cas9的双组分内切酶系统ꎬ通过编程实现任意切割DNA序列ꎮCRISPR/Cas9技术在高等细胞中的应用正如Charpentier和Doudna在体外实验所观察到的ꎬ该系统可以在体内进一步简化:一个嵌合的sgRNA分子与Cas9足以裂解靶DNAꎮ迄今为止ꎬ该系统还被用于在许多其他真核生物系统中引入基因组修饰ꎬ包括酿酒酵母㊁黑腹果蝇㊁秀丽隐线虫㊁斑马鱼和拟南芥ꎬ显示了其广泛的适用性ꎮ目前ꎬ科学家们正试图扩大CRISPR/Cas系统在基因组编辑中的作用ꎮ除了来自S.pyogenes的Cas9蛋白ꎬ许多其他Cas同源物被用于基因组编辑和相关目的ꎮ天然的CRISPR系统有PAM需求和限制ꎬ然而Cas9新变体的设计将改变PAM的兼容性ꎬ改变其酶切活性ꎬ用于更精确的同源重组和内源基因表达㊁激活和抑制ꎮ除了DNAꎬCRISPR/Cas系统也可用于靶向RNAꎮ重写生命密码的CRISPR/Cas9技术将给肿瘤㊁基因缺陷疾病带来希望ꎬ并使治愈遗传疾病的梦想成为现实ꎮ如此强大的CRISPR/Cas9技术也随之引发了伦理和社会问题ꎮ需要强调的是ꎬ这项技术要以负责任的方式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使用ꎮ王㊀欣㊀编译(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Ⅳ。
介绍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内容
![介绍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93a8b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6.png)
介绍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内容文章标题:解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致敬探索科学之光导语: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科学界最受瞩目的奖项之一。
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向往与探索。
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再度突破重围,颁发给了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用执着和创新的精神,为人类探索和改善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深度解读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内容,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些科学家们的杰出成就,感受科学之光的璀璨辉煌。
第一部分:突破性的分子递送系统1.1 介绍分子递送系统的意义与挑战分子递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定向传递,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
然而,由于分子递送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研究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2 获奖科学家的突破性工作在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中,几位科学家因其在分子递送系统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而受到了肯定。
他们通过开拓性的思路和精妙的设计,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可控的分子递送系统,实现了对大分子药物的精准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的革新。
这一突破为人类带来了更广阔的医学前景,为治愈疾病和改善生活品质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革新性的防治新型病毒策略2.1 新型病毒的威胁与挑战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新型病毒的传播,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抵御新型病毒的挑战是当今科学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2.2 诺贝尔化学奖的新领域突破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重要领域是针对新型病毒的革新性防治策略。
获奖科学家们在对新型病毒的深入研究中,发展出了一种创新的药物研发平台,通过设计和合成独特的抗病毒分子,成功抑制了多种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这项突破性的工作为人类抵御病毒威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第三部分:共轭聚合物的应用与未来前景3.1 共轭聚合物在光电子领域的重要性共轭聚合物是一种特殊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和溶液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光电器件等领域,对推动新能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0诺贝尔化学奖文章
![2000诺贝尔化学奖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7bfff50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a.png)
2000诺贝尔化学奖文章
在人们的印象中,塑料是不导电的。
在普通的电缆中,塑料就常被用作导电铜丝外面的绝缘层。
但本年度三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成果,却向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经过特殊改造之后,塑料能够表现得像金属一样,产生导电性。
所谓聚合物,是由简单分子联合形成的大分子物质,塑料就是一种聚合物。
聚合物要能够导电,其内部的碳原子之间必须交替地以单键和双键结合,同时还必须经过掺杂处理——也就是说,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失去或获得电子。
黑格、马克xx和白川xx等在70年代末就作出了一些原创性的发现,由于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导电聚合物成为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产生很多有价值的应用。
利用导电塑料,人们研制出了保护用户免受电磁辐射的电脑屏保以及可除去太阳光的“智能”窗户。
除此之外,导电聚合物还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和移动电话显示装置等产品上不断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黑格19xx年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苏城,目前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聚合物和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目前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教授,他1927年出生于新西兰的马斯特顿;白川英树1936年出生于东京,目前任日本筑波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化学教授。
三位科学家私交甚好,他们之间的合作传为佳话。
70年代,白
川英树与马克迪尔米德在东京一次讨论会休息间歇偶然相识,随后两人开始合作研究,并邀请黑格加盟。
1977年,三位科学家联合发表题为“导电聚合物的合成”的论文,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论文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f5b809a6c30c2259019ef7.png)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论文关于中国诺贝尔奖的思考摘要:1.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2.我国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思考。
关键词:诺贝化学奖,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发展,思考。
现在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年代的人对什么是诺贝尔奖知之甚少。
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了解了这项奖励的性质。
它是奖励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们的研究成果开拓了人类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观念,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社会文明。
当一个国家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自然会出现诺贝尔奖水平的科研成果。
目前我国尚无诺贝尔奖,而且近代科学发展史显示,我国的科技水平距离做出这样水平的创新成果尚有一段距离。
我认为现在有无诺贝尔奖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基础的和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做出创造性的,能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发展的科研成果。
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为什么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却没有建树?这里有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
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两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
但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
在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
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钯原子就像“媒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
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
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
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16~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化学哲学分析
![2016~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化学哲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06912908a1284ac95043ba.png)
2016~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化学哲学分析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于1808年发表《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化学哲学”的名称得以面世。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化学哲学得以在中国初步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以《化学辩证法初探》、《化學哲学基础》、《化学思想史》、《化学方法论》为代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面世。
之后化学哲学逐渐进入交叉学科及超分子化学时代。
我国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科研成果本身的研究以及其对教学教育和化学科研的影响,在化学哲学研究方面比较薄弱。
因此,论文着重对2016~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理论成果进行化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3个层面的哲学分析。
1 2016~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及科研成果简介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 Nobel,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是化学科学界的最高奖励。
自1901年颁发以来,截至202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有180人。
以下为2016~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及科研成果简介。
202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Sir 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
2021年10月4日,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士生物物理学的雅克·杜博歇(Jacques Dubochet,1942—)、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1940—)和英格兰的MRC分子生物实验室教授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1945—),以表彰这3位科学家在冷冻电子显微技术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6a4f51bc5da50e2524d7ffd.png)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克鲁增克鲁增(PaulCrutzen),荷兰大气化学家,1933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1973年获Stockholm(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现为德国Max—Planck—Institutebrchemistry教授(麦克斯韦—普朗克大学化学教授)。
他还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克鲁增对平流层臭氧有卓越的研究成果,在对流层臭氧的形成机制研究中也是世界领先的。
他把平流层的研究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是他在20年前就把臭氧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指出:人类活动释放的少量物质能够损害全球范围的臭氧。
1970年克鲁增提出NO、NOz可以起催化作用,造成0,的损耗。
使人们对臭氧层的损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为此,他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同时获此殊荣的大气化学家还有莫利纳和罗兰德,以表彰他们在平流层臭氧化学,特别是提出平流层臭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阐明其机理所作出的贡献。
罗兰德罗兰德(P.Sherwood Rowland),美国大气化学家,1927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195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堪萨斯大学任职多年,现任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艺术和料学院院土。
罗兰德在大气化学、尤其是在开拓与臭氧有关的大气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
他的另一重要研究,是与莫利纳在克鲁增之后作出卓越的预测——少量氯氟烃类(CFCs)能在平流层以催化作用的方式耗损大量的臭氧。
经过20多年的研究,越来越证实了他们预测的理论是正确的。
他们的工作唤起了世界各国对臭氧的关注。
由于他对大气化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因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克鲁增、莫利纳。
表彰他们在乎流层臭氧化学,特别是提出乎流层臭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阐明其机理作出的贡献。
莫利纳莫利纳(Marlo Molina),墨西哥大气化学家,1943年生于墨西哥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论文
关于中国诺贝尔奖的思考
摘要:1.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2.我国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思考。
关键词:诺贝化学奖,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发展,思考。
现在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年代的人对什么是诺贝尔奖知之甚少。
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了解了这项奖励的性质。
它是奖励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们的研究成果开拓了人类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观念,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社会文明。
当一个国家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自然会出现诺贝尔奖水平的科研成果。
目前我国尚无诺贝尔奖,而且近代科学发展史显示,我国的科技水平距离做出这样水平的创新成果尚有一段距离。
我认为现在有无诺贝尔奖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基础的和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做出创造性的,能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发展的科研成果。
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为什么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却没有建树?这里有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
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两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
但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
在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
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钯原子就像“媒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
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
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
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
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2、中西文化比较与科学思潮在中国的流变:
科学与哲学两个词对中国来说都是舶来物,是从西方请来的“赛先生”。
崇尚理性的古希腊先哲以其客观的洞察力发现了形式逻辑的威力,文艺复兴时期以培根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确立了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地位,近现代科学才倚赖于这两根支柱逐渐搭建起来。
以水为至上者的泰勒斯则是科学与哲学共同的祖先:作为西方最早有记载的思想家,米利都的泰勒斯已经奠定了科学中各个要素的基础。
在中国,这些具有西方特质的理念——理性、客观与逻辑——都有零星的闪现,但这种端倪只是不自知地浮显,远未成为古中国文化的根基,甚至是受传统文化抵触的。
在中国这片东临大海、西隔崇岭、北方又筑有长城的广袤内陆中,多的是洪涝与干旱,并不适于生长属于地中海风情的泰勒斯与苏格拉底——古中国的中庸与无为才是这片质朴、踏实土地的性格。
与中原内陆的本分相反,地中海上零星岛屿周遭望不尽的海面则刺激了人类对于无限的憧憬与热望。
生活在多葡萄、气候宜人的火山灰烬中的克里特遗族更关心的是星空的秘密,
对于理性的追求使得他们的灵魂愉快地升华与肉体的累赘之外。
古中国的先哲则将目光聚焦于人本身——儒道之所求无非一个“本分”:中庸之道在于不偏不倚,而无为所求在于无扰宇宙之平衡,不越俎代庖,也需尽职尽能。
这是立身之本,修性之道,是不过问身外之物的朴质与自在。
希腊的哲人向外求索,希伯来的先知向上祈祷,而东方文明则同历朝历代的更迭一般是向内的轮回。
因此也容易理解当康德在先验论中探索理性尽头的同时,巴士底狱的书房中也徘徊着向禽兽般的堕落致敬的萨德。
中国几乎是在一种受到胁迫的环境下接受的西方科学,因此科学的意义于中国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国人对于西方文明并没有我们自以为的、过多的认同感。
科学在中国缺少根基性的文化基础,它在这片时代轮回、生生息息、绳绳系系的古老土地上显得有些异物感。
毫无疑问,中国与西方思想的真正融合还远未达到,因此在科学及其教育这些生长于西方土地上的文化方面,我们仍处在追赶的时代。
自然,我们所期待的是更深层的融合而并非简单的替代:地中海式的、朝向无限的扩张所招致的将是俄狄浦斯式的幻灭与索福克勒斯所预言的对命运的臣服;属于东方的、本分的轮回或许能和平地延续人类的存在,然而这种静滞的状态却容易在外界的侵入中崩解——两种文明有着最好的互补之处,实质并非如表面上的互相抵触。
东方的线条与空灵意韵、对人身的态度曾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而西方的思想成果也已完全改变了东方人的生活——虽然这种流变在中国经历了过于残酷的历史。
我们不能平静地回忆过去,但清醒的眼睛将会了解这种融合的必然。
再来看看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
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学科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其他自然学科也都在处不停的发展中,可以这样说,永远不要说某项自然学科发展到了尽头,自然学科的生命力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 release[EB/OL]. [2008-10-08]. /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OO8/press. html.
2.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formation for the public[EB/OL]. [2008-10-08]. /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
2008/info.pdf.
3.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tific background 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EB/OL]. [2008-10-08]. http://nobelprize.
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08/ehemadv08.pdf.
4.TeranishI K, Shimomura O. Bioluminescence of the arm light organs of the luminous squid Watasenia scintillans [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8, 1780: 784-792.
5.Shimomura O. The discovery of aequorin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J]. Journal of Microscopy, 2005, 217(1): 3-15.
6.曹聪. 中国科学界的诺贝尔奖情结.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2003年1月号(总第10期), 2003年1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学双月刊《二十一世纪》2003年2月号第152页有网络版(总第10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