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渔光曲》影视艺术赏析
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的《渔光曲》
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的《渔光曲》歌曲采用不带再现部的三段体结构(即音乐的三个部分都不相同),但全曲都贯串了这样的节奏型,加之引子和各段间的间奏又都取材于歌曲句首,因而前后非常统一。
徐缓的速度,似波浪起伏的旋律线条以及有摇晃感的节奏型,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形象。
歌曲的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但却没有一般大调的明朗色彩,而是流露出浓重的压抑和忧愁。
这正是歌曲魅力之所在。
由台湾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陈蓉晖独奏的《渔光曲》,对原曲做了适当的改编,对主旋律“加了花”。
开头部分由一声高亢的小提琴引入,二胡间奏,交响乐协奏,塑造了歌曲悲哀、痛苦的基调。
然后,小提琴奏出了千古传唱的主旋律,一句后,加了间奏,又一句,又一句有二胡独奏的间奏,最后由小提琴收尾。
乐曲有平静,也有激越,分别表现了海上和风平浪静和波涛翻滚的情景。
闭上眼睛细细品尝,你有没有感觉到《渔光曲》像一个渔家姑娘在边划桨边哭诉。
声声如泣如诉,扣人心弦。
速度徐缓,是不是有点像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电影《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的剧情影片,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影片代表作之一。
《渔光曲》上映时,上海正逢60年未遇的酷暑,人们照样端坐在没有空调的金城大戏院观看,该片连映了84天,创下票房奇迹。
影片中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在《渔光曲》连映的日子里,金城大戏院门口天天挤得水泄不通,成为上海滩一大奇观。
各家报纸对此作了连续报道与炒作,所拟标题令人过目难忘:“人活80岁罕见,片映80天绝无!”“街头巷尾无人不谈《渔光曲》,无人不唱《渔光曲》”“由夏而秋拷贝三易,卖座如一空前绝后”1935年2月的莫斯科电影节上,《渔光曲》荣膺“荣誉奖”,《渔光曲》遂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影片于1934年6月14日在国内上映后,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创造了在一家影院里连映84天的上映纪录,打破了此前由《姊妹花》创造的连映60多天的纪录,可谓盛况空前(这一纪录直到1947年同样由蔡楚生参与创作的名作《一江春水向东流》问世才被打破。
蔡楚生电影创作中的中国古典美学探索——以《渔光曲》为例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文章编号:1672⁃2795(2020)03⁃0058⁃06收稿日期:2020-05-08作者简介:钱爽(1995 ㊀),女,山东菏泽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影学研究㊂(临汾041000)蔡楚生电影创作中的中国古典美学探索以‘渔光曲“为例钱㊀爽摘要:蔡楚生作为 第二代导演 的杰出代表人物,由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艺术特色鲜明,在中国电影史,乃至在世界电影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从中国古典美学探索的角度可见蔡楚生别具一格㊁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实践对艺术领域的影响㊂‘渔光曲“是蔡楚生导演创作生涯中举足轻重的一部作品,影片运用家庭作为创作入口,凝练表达中集中体现出儒家美学的传统艺术思维,将普通的家庭伦理批判融入更加深刻的社会现实批判,辗转中不乏温情,诘问中不乏理解;将情节伦理巧妙地融入民族文化的个性表达,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㊂关键词:蔡楚生;古典美学;辩证之美;里仁为美中图分类号:J90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近年来对于蔡楚生的艺术创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对于现实主义的表达与探索方面㊂在何春耕‘写实性和戏剧性的审美融合与超越“中,着重论述了蔡楚生的社会情节剧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写实性㊁情节性和对于电影创作领域带来的影响㊂在同时代知名导演对比中,易文翔‘电影宗师与电影诗人:蔡楚生与费穆“一文以第二代导演艺术创作的时代为切入点,来研究对比蔡楚生和费穆艺术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㊂此外,张莹的‘从 一江春水向东流⓪到 南海潮⓪:蔡楚生电影美学嬗变研究“,以及张松滨的‘论蔡楚生艺术思维的 中和之美 “,也试图从解构与重构的层面,探寻蔡楚生作品中艺术语言与艺术精神的内在流变㊂本文试以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这一文本为载体,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来分析其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古典美学探索㊂一㊁早期影像及其中国古典美学意识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着两大鲜明特征,其一是具有深刻的政治烙印,其二则是富有浓重的商业气息㊂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中国电影创作,大都带有较强烈的商业投机性,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强烈影响之下,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题材多以武侠神怪片为主㊂但是随着社会时局的动荡,市民大都厌恶了商业片脱离实际的哗众取宠之势,同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创作者也开始觉醒,并试图寻找新的艺术创作道路,蔡楚生导演就是为数不多的觉醒者之一㊂蔡楚生,1906年出生于上海,中国著名导演㊁编剧㊁制作人㊂1932年,蔡楚生独立执导了个人的首部电影‘南国之春“㊂1934年,蔡楚生自编自导了剧情电影‘渔光曲“,该片于1935年送往苏联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并一举获得了❘钱㊀爽:蔡楚生电影创作中的中国古典美学探索❘VOL 18㊀NO 3㊀2020 8荣誉奖 ,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㊂由他编导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刻画细致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㊂另外,其代表作还有:‘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都会的早晨“等㊂事实上,作为这一时期典范文本的‘渔光曲“,它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趋向,与儒家传统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㊂在他接连创作的‘南国之春“以及‘都会的早晨“等影片收效皆不尽人意之后,蔡楚生导演开始反思并尝试艺术创作的转向㊂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首先着眼于社会现实,并试图把电影从天马行空的虚构中拉出来,致力于把目光投向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结合传统美学思想理念,作出更为细致的艺术表达㊂笔者试以古典美学派别中的传统儒家美学理念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讨蔡楚生作品中丰富的艺术内涵㊂众所周知,儒家美学作为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主要指由孔子开创的,以 仁学 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的情感心理要求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㊂孔子认为,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 仁 这一最高原则在个体和群体生活中的完满实现㊂他说: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㊂ [1](‘论语㊃学而“)又说: 里仁为美㊂ [2]‘论语㊃里仁“肯定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和谐之美㊂另外,儒家美学观念同样强调艺术诉诸个体感情并与 仁 的伦理精神相统一的审美原则㊂从宏观角度来看,蔡楚生导演的影片,无论从情节架构㊁人物设置,再到视听意境,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传统儒家美学的审美观念㊂尤其他的著名代表作品‘渔光曲“,在当时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高水平范本,且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难以忽视的典型性意义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 在礼节㊁礼仪的意义上,礼有另一种功能,就是使人文雅,使人情感雅化㊁净化㊂ [3]作为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之美称的东方大国,即使是在旧社会的艺术表达也向来十分注重道德与礼仪的规整㊂‘渔光曲“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影片在传统伦理故事的内核之外,格外突出故事发生背景在主导人物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通过正面的道德伦理情感表达来引发社会共鸣㊂这样,蔡楚生就合乎情理地将伦理批判和社会批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㊂社会批判成为伦理批判的源头活水,伦理批判自然更加令人信服㊂蔡楚生导演沉稳而明智地首先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来展开叙述,采用单线叙事的手法,脉络清晰,故事发展也有着清楚明了的时间线㊂这样有条不紊地通过影像传达出来的伦理价值,也在剧情的循序渐进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沉淀与升华㊂另外,导演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在塑造角色时也比较自然完美地流露出来㊂影片一经上映,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反响㊂观众被影片中表达出来的 义以为上 的价值理念所感染,而众多艺术创作者,都被作品中传统的古典艺术表达所吸引和影响,开始了在艺术创作中的新颖表达和转向㊂从艺术创作者拓展到观众集体,这种 义以为上 的美学价值逐步地由导演个人的自我价值过渡升华到群体价值,传达出更为深远的精神价值㊂二㊁‘渔光曲“中文本创作的辩证之美㊀㊀‘渔光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影片文本创作中蕴含着独特的辩证美学风格,从影片主题㊁剧情设置到角色塑造等各个方面,都较为完整地反映出创作者深厚的创作基础和博大的思想根源㊂(一)内涵主旨中传统伦理与现实的辩证之美在传统的儒家美学理念中,和谐辩证之美的艺术观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首先把由文艺作品所引发出来的观者的情绪反应是否符合礼教要求作为权衡的尺度㊂这与孔子提出的 克己复礼 的观点可谓是一脉相承的㊂事实上,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文化与艺术首先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㊂这与中国早期电影的政治色彩浓厚也是同一个道理,而这一时期蔡楚生导演的作品‘渔光曲“,亦是如此㊂影片从社会现实出发,选择了一个既传统又典型的剧作文本展开叙述,由于剧作的现实性,固然会引起市民关注和社会共鸣㊂与此同时,影片通过徐福家庭的悲欢聚散及其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社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会伦理陈述,都符合正统儒家美学思想所倡导的辩证之美㊂孔子对‘诗经㊃关雎“的评价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就是建立在 ‘关雎“之声和而平,乐者闻之而乐其乐,不至于淫;哀者闻之而哀其哀,不至于伤 此‘关雎“所以为美也 ㊂[4]在古代社会,这类艺术评判标准其实可以看作是伦理批判的一种㊂它的首要原则是在当时的宗法社会中,血缘关系是形成社会布局的根本纽带,伦理道德成为长幼尊卑有序协调的行为准则㊂这一思想体现在‘渔光曲“上亦是如此,蔡楚生将镜头聚焦在旧中国东海的一个小渔村,以贫困没落却又敦厚善良的渔民家庭为载体㊂通过电影‘渔光曲“所表现出来的小猫小猴的家庭悲剧,某种程度上看来,可以说是民族悲剧的一个缩影㊂蔡楚生导演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一个较小的家庭视点作为突破口,进而折射出宏大时代下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在现实社会中引发一系列关注与反思㊂蔡楚生导演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将现实社会中普通民众生活劳苦,颇受失业所困的窘境通过影片较为真实客观地表现出来㊂两位主要人物徐小猫和徐小猴满怀憧憬地辗转去到上海之后,深受现实的惨重打击:贫富差距格外明显,上流社会阶层终日流连娱乐场所歌舞升平,而下层劳苦大众则身居穷街陋巷无人问津㊂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穷困待业的可怜人们随处可见,小猫和小猴二人多方求业无门,只得和舅舅一起靠街头卖艺为生㊂而身处同一城市的上层人物,不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生活也是富足安逸㊂影片由此描摹出一副现实社会差距悬殊㊁善良与欺诈共生的道德图景,深刻揭示出了社会底层人物在那个动荡时代中飘零无依的现实窘境,具有颇为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伦理批判色彩㊂‘渔光曲“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辩证和谐之美的思想,除了其源自现实主义的伦理批判之外,蔡楚生导演所采用的民族风格表达方式,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韵味㊂‘渔光曲“是导演蔡楚生的杰出作品,也是中国电影艺术迈入新阶段的一个里程碑㊂为了更加真实地表现出影片的现实生活,蔡楚生导演采取实地考察取景的方式,亲自率领摄制组去渔村真正地体验渔民生活㊂‘渔光曲“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场景视野开阔,画面客观真实,蔡楚生导演主要采用实景拍摄的方式,无论是东海的千里渔场还是上海的十里洋场,都洋溢着一气呵成的大家风范,处处给人以生活中清新脱俗的天然质感,很少有人工雕琢的浑浊匠气㊂(二)文本铺陈中善与恶的辩证之美‘渔光曲“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地斩获国际荣誉大奖,除了得益于它完全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之外,与影片善恶表达中凸显出来的戏剧张力也是分不开的㊂蔡楚生导演立足于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紧密围绕着传统伦理来展开层层叙述,在传统儒家美学理念的指引下,文本铺陈中尽显善恶辩证之美的话语表达㊂1.戏剧冲突下的善与恶‘渔光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影片中蕴含着独特的辩证美学风格,不仅内涵主旨中蕴含着传统伦理与社会现实的辩证之美,影片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上也努力寻求传统伦理意义上善与恶的辩证价值㊂儒家美学的一大特点强调对艺术的美善统一的追求,传统的儒家美学思想中,素来注重美善和谐,辩证统一㊂强调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追求美善统一的美学境界,体现伦理学与美学的融合一体化㊂儒家美学理论的这一基本特征在中国美学史上是非常显著的,它不像道家美学乐在无为逍遥,也不同于楚骚美学追求人间情趣与浪漫理想的统一,更不同于禅宗美学强调直觉㊁顿悟, 非悟无以入其妙 ㊂[5]儒家美学善于在美与善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寻找美的本质㊂蔡楚生导演立足于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紧密围绕着传统伦理来展开层层叙述,在传统儒家美学理念的指引下,文本铺陈中尽显善恶辩证之美的话语表达㊂首先,在剧情设置方面,‘渔光曲“一片正是以家庭伦理变迁为基石,采用传统的戏剧式叙事结构,在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蔡楚生导演选择从民族欣赏趣味结构叙事,没有冗长的剧情,也不用复杂的技术手段,无声黑白的银幕之间呈现出无限张力㊂影片通过丝丝入扣的剧情设置㊁细节铺陈,一步步缓缓接近美善统一的思想表达㊂徐小猫一家虽然历经坎坷与磨难:父亲的意外离世,母亲的突然失明,家庭的变故,莫名的祸端❘钱㊀爽:蔡楚生电影创作中的中国古典美学探索❘VOL 18㊀NO 3㊀2020 8等一系列事故都让小猫小猴的成长过程显得身心俱疲,好在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以及价值表达都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最终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肯定和理解㊂除此之外,影片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上也在努力寻求传统伦理意义上的价值表达㊂尽管在影片的最后小猴还是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猴及其家庭的悲惨命运无疑会引发观众的系列深思,同时引起社会人士的热切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同样的悲剧在现实中重新上演,也会使观众从观影中获得启发并重拾信心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当下的生活㊂由此可见,‘渔光曲“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地斩获国际荣誉大奖,除了得益于它完全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之外,与影片善恶表达中显露出来的戏剧张力也是密切相关的㊂2.人物塑造中的善与恶在‘渔光曲“一片中的人物塑造上,蔡楚生导演也毫不吝惜笔墨,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些个性鲜明,在动荡时代仍不失善良,历经百般磨难却依旧保持着仁善本性的人物㊂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 孔子,素来信奉和倡导 性善论 ,提出了著名的 人之初,性本善 之说㊂[6]即人类具有生来善良的本性,之所以有一部分人会演化为 恶 ,也是由于社会环境㊁生活经历等后天影响而形成的㊂因此片中虽有反面人物表示 恶 的一方,但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坏到十恶不赦,甚至他们表现出来的 恶 的一面也是由于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㊂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一片中,主人公徐小猫和徐小猴的人物塑造都富有着满满的正能量,他们至诚至善,历尽艰辛却始终对生活满怀热忱㊂在片中,渔家姑娘徐小猫的饰演者王人美,在影片中表现得格外清新脱俗,与当时多数电影中千篇一律的圆滑世故之风截然不同,她落落大方㊁清丽自然的表演给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㊂由当时的头号喜剧明星韩兰根饰演的徐小猴虽然在扮相上面略显孱弱,但他在集市上所呈现出来的笑中带泪的表演,把穷人所具有的那股尽管受人欺压却始终不服输,同时又乐观坚韧㊁淳朴善良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㊂包括富家少爷何子英的形象,其实也是美与善完美结合的银幕呈现㊂何子英虽出身富贵,但他身上并无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之气,他热情大方,坦诚开朗,虽出身富贵却始终葆有悲天悯人的情怀㊂无论是在幼时还是在成年之后,他都全心全意地将徐母一家人视为自己真正的亲人,热爱并竭尽全力去保护他们㊂无论是徐小猫还是何子英,蔡楚生导演在塑造‘渔光曲“中这些主要人物的时候,始终秉持着美善统一的理念,仁爱相生,人物共融,感化观众的同时引发群体共鸣㊂另外,在何父这一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力求 中正不倚 ,体现了蔡楚生艺术创作中的辩证思维㊂何父这一人物可以说是‘渔光曲“一片塑造得比较出彩的角色,蔡楚生对其角色情感表达的复杂性以及性格演变的真实性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㊂何父最初身居高位,家财万贯,作为一个上层社会的佼佼者,他有着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和资本,但却并没有长远的眼光和能力去真正地做出一番事业㊂他虽已有家室,却整日拈花惹草,贪恋美色㊂何父的堕落与沦陷,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本人无法认清当时的社会现实,他自始至终都活在盛世华年的迷梦里,不肯醒来㊂某种程度上也就造成了他后来到公司破产甚至妻离子散㊂他身上有恶的方面,但是同时又惹人怜悯,或许塑造这样一种恶人的形象并非创作者本意,更大程度上可能是处于剧情和情感表达的需要㊂也正是有了这种设定,才能更好地与 善 仁 于一身的角色相辅相成,来更好地呈现出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正能量和价值观㊂三㊁‘渔光曲“中电影手法的意境表达㊀㊀‘渔光曲“之所以被誉为典范性作品,除了在影片主题㊁剧情设置㊁人物塑造等方面颇下功夫之外,在影像风格方面,蔡楚生也匠心独运,致力于营造出里仁为美的意境来㊂影片整体镜头语言干净细致,不拖沓,使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㊂(一)电影意象的美学呈现‘论语㊃里仁“有言,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7]意思是说: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笔者认为, 里仁为美 是孔子思想中 仁 的重要体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现㊂孔子的艺术观侧重实用性,在他看来,艺术是倡导百姓向善的方式㊂由此可知,其倡导的 里仁为美 的思想亦可推及于艺术创作,它要求艺术家能够自觉选择 仁 ,贯穿 仁 的精神,以一颗充满 仁 的内心去观照世间万物,从而更好地实现以仁义礼乐倡导百姓向善的目的㊂孔子强调,君子要想达到 仁 的境界,在不断重视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还应学会 择仁而处 ,选择与良友为伴㊂‘渔光曲“一片中,小猫小猴兄妹二人自幼与何家的少爷子英为伴,因二人出身贫苦,没有机会去学校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㊂但是身为良友的何子英每天放学后都会主动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兄妹二人㊂这与孔子所倡导的 里仁为美 的传统美学理念,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㊂意境的表达离不开意象的美学呈现㊂首先,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渔船㊁烛火以及海面等意象,细细思忖下来,都富有深刻的寓意㊂烛火这一意象在影片中的使用给人带来温暖与感动:徐母与小猫小猴三人依偎在柔弱却明亮的烛火下编织渔网,母亲因心疼两个孩子,假装熄灭了烛火,待孩子们熟睡之后,徐母一人彻夜不停地工作,直到烛火燃尽,徐母也因劳累过度而双目失明㊂即使家庭贫困,但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仁爱之情,母亲疼爱孩子,孩子心疼母亲,这便是仁㊂另外,影片中回国之后的何子英在得知小猫一家生活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向他们伸出了援手㊂先是给了他们若干现金以作救济,而后在他们因另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无家可归之时将他们接到自己的家中,也可谓仁㊂而片中多次出现的渔船,零星地飘荡在海面上的时候,营造出一种失意感,让人不由得慨叹人生艰难,飘零无边㊂而那辽阔的大海,又何尝不是在说漫无边际的人生呢?在那一刻,似乎每一个人都化身为一艘艘小小的渔船,挣扎着游荡着想要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码头靠岸㊂(二)电影意境的美学营造蔡楚生在‘渔光曲“的艺术创作中秉持以仁为本的理念,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劳苦,在深刻描绘小猫一家惨痛生活经历的同时,将诸多主要人物仁爱善良的本性刻画得细致而鲜明,同时在语言表达上注重运用民族风格对影像进行处理,画面造型上借鉴中国的诗画传统,构图简洁,节奏舒缓,通过一系列平实意象的巧妙使用,独具匠心地营造出里仁为美的意境㊂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一些空镜头㊁长镜头以及全景镜头的使用,为影片平添了不少诗意美㊂尤其是长镜头的表达手段,在增强影片真实性的同时,让影片中的时光都显得悠长和曼妙起来㊂在影片结尾处,何子英与小猫小猴三人相依为命,重操旧业靠打鱼为生㊂这时打鱼的场景就使用了长镜头拍摄,广阔海面上密密麻麻地来往穿梭着点点渔船,大海波光粼粼,显得温软恬静㊂让破败不堪的现实生活也有了短暂的静谧和安逸㊂此外,蔡楚生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擅长运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㊁小说中的对比㊁呼应等多种艺术手段,在作品中营造出一种深沉悠远的意境,既加强了影片的思想意义,又带给观众以 回味无穷 的艺术享受㊂‘渔光曲“中有多处场景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收效甚佳㊂从上层阶级富裕奢侈的生活与下层人物潦倒窘迫的挣扎形成的鲜明对比,到虽同身处上流社会但却始终仁爱善良的何子英与其父的傲慢刻薄对比,人格较量下的差异,也有着天壤之别㊂在对待小猫和小猴的态度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何父总是满眼嫌弃与不屑,而子英则是满怀怜悯与同情㊂尤其在影片的最后,小猴无力地躺倒在渔船上,奄奄一息时,船舱里其他的渔夫却正忙着收网,捕捞上来的鱼儿们生龙活虎,活蹦乱跳着㊂同一艘渔船,一边是鲜活的生命群体,一边却是沉重的病躯,在奄奄一息㊂每一个存活着的个体,都要经历未知,走向重生或者就此消逝㊂对比之下,深沉悠远的意境跃然纸上,尽管镜头至此戛然而止,营造出来的意境与情意却绵延不断,久久地荡漾在观者心间㊂四、结㊀语通过以上对‘渔光曲“展开而来的美学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蔡楚生导演的艺术创作,沿着重点表现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冲突的方向,同时朝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尖锐矛盾的目标一步步推进,通过表现家庭和社会伦理的利害之情,把家庭关系与社会现实性紧密联系在一起㊂在主题内涵上表现出极强的社会伦理色彩,在艺术上也延续了中国传统戏。
《渔光曲》赏析
《渔光曲》赏析一、艺术歌曲《渔光曲》思政知识《渔光曲》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创作于1934年,是同年上映的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任光为做此曲特赴渔民区观察渔民生活与劳动。
质朴真实的歌词的委婉惆怅的旋律鲜明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
音乐中饱含了渔民的血泪,感情真挚,展示了旧中国渔民苦难生活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不可遏制的怨恨情绪。
这首歌以起伏的旋律,悠长的节奏,徐缓的速度,表现了渔民们在海波荡漾中从事艰苦劳动的沉重心情,诉说着广大渔民生活的痛苦与忧愁,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不可遏制的对黑暗社会的怨恨心情。
这首歌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动人的艺术力量。
聂耳在《一年来之中国音乐》(1934年)一文中写到:“《渔光曲》一出,其轰动的影响甚至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够卖座的一个潮流,”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侥幸”,而是由于“内容的现实,节调的哀怨,曲调的组织化”和“配合这影片的现实题材”。
歌曲是单一形象的三段结构,虽然各段音调有所变化,由于节奏型的统一和用同一乐句写成的引子和间奏,使各段之间联系得以加强,成为统一的整体。
徐缓的速度和贯穿全曲的特定节奏,描绘出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的形象;虽然曲调采用了宫调式五声音阶,却没有一般大调明朗的色彩,而在旷远中露出压抑和哀愁,这些都使这首歌曲具有特殊的魅力。
这首歌旋律抒情、流畅,节奏从容、舒缓,第一乐段平静自然,仿佛远远看到蔚蓝的大海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
第二乐段,描写风起浪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
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
70年代著名歌唱家朱逢博重新演绎了这首30年代经典歌曲,她虽然采用了宫词式,但调性色彩并不明朗,似乎是在旷远之中表露出一丝哀愁和压抑。
她还通过贯穿全曲的舒缓和节奏,刻画出渔船在海上颠簸起伏的形象,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渔光曲》赏析-文档资料
《渔光曲》赏析由著名导演蔡楚生编导的电影《渔光曲》拍摄于1934 年,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它的问世,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影片在上海连映84 天,创当时的最高纪录,而同名主题歌《渔光曲》,也随着影片的上映,得到广泛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
20世纪20 年代末期的中国电影,大都是“神怪武侠”一类脱离现实的商业片。
1931 年9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
左翼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力图摆脱中国电影肤浅庸俗和哗众取宠的现状,把电影从狭小的家庭伦理、生活琐事中拉出来,把目光投向中国社会,力求反映出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
《渔光曲》则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人生,是一部朴实的现实主义影片,也是中国早期堪称“优秀” 的影片之一,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较高的艺术性。
蔡楚生(1906 ~1968) ,原籍广东潮阳人。
生于上海,著名电影艺术家。
曾参与了数十部影片的创作。
由他编导的《渔光曲》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与郑君里合作创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
主要作品有《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南海潮》《都会的早晨》等。
由于他对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艺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蔡楚生探索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
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
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刻画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渔光曲》于1934 年拍摄完成,影片将广泛的社会内容编织进一个并不复杂,但严谨、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当中。
故事脉络清晰,轮廓鲜明,善恶分明,且富有人情味。
《渔光曲》赏析
《渔光曲》赏析
渔光曲这首歌曲描绘了当时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质朴写实的歌词和柔婉惆怅的音乐中包含着渔民的血泪。
歌曲的音调是典型的江浙一带的音乐风格,具有舒缓、忧伤的阴柔美。
调式上虽采用的是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但却远没有大调所具有的明亮色彩。
作者从表现特定的内容出发,在音乐旋法、节奏和速度上作了颇具匠心的处理,音乐既忧伤又充满了悲愤的情感。
歌曲采用4/4拍,每拍两个音,先长后短的节奏型和徐缓的速度贯穿全曲,很好地表现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渔民忧郁、痛苦的心情。
扩展资料:
《渔光曲》这首歌曲作于1934年,是这一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歌。
由于影片参加莫聂耳斯科影展时获得荣誉奖,这首歌曲也因此蜚声国外。
1934年6月14日影片首映后,这首歌迅速传播开来,第二年,因影片获得莫斯科展出汇演荣誉奖而蜚声海外。
聂耳曾撰文说:《渔光曲》一出……其轰动的影响甚至形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够卖座的一个潮流。
《渔光曲》赏析-文档资料
《渔光曲》赏析由著名导演蔡楚生编导的电影《渔光曲》拍摄于1934 年,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它的问世,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影片在上海连映84 天,创当时的最高纪录,而同名主题歌《渔光曲》,也随着影片的上映,得到广泛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
20世纪20 年代末期的中国电影,大都是“神怪武侠”一类脱离现实的商业片。
1931 年9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
左翼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力图摆脱中国电影肤浅庸俗和哗众取宠的现状,把电影从狭小的家庭伦理、生活琐事中拉出来,把目光投向中国社会,力求反映出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
《渔光曲》则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人生,是一部朴实的现实主义影片,也是中国早期堪称“优秀” 的影片之一,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较高的艺术性。
蔡楚生(1906 ~1968) ,原籍广东潮阳人。
生于上海,著名电影艺术家。
曾参与了数十部影片的创作。
由他编导的《渔光曲》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与郑君里合作创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
主要作品有《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南海潮》《都会的早晨》等。
由于他对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艺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蔡楚生探索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
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
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刻画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渔光曲》于1934 年拍摄完成,影片将广泛的社会内容编织进一个并不复杂,但严谨、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当中。
故事脉络清晰,轮廓鲜明,善恶分明,且富有人情味。
《渔光曲》影评
我们忘不了那片海——浅析电影《渔光曲》的镜头剪辑与人物小猴的刻画古朴的《渔光曲》代表了上世纪30年代渔民的苦难生活,抒发了那个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
对于我们,第一次聆听那首曲子,也许是暖阳里妈妈的怀中,也许是外公动人的故事中,也许是各种温暖的画面中。
它打动了我们的父辈祖辈,同时,也打动了我们。
也许,在这部讲述渔民小猫、小猴与渔业集团家的少爷的故事中,蔡楚生导演想要传达出社会的不公,但是,那种力透胶片的人文关怀让每个人感动。
下面,本文就简单得从镜头剪辑和人物刻画两方面浅析《渔光曲》。
首先,是镜头运用。
在《渔光曲》创作的年代,镜头所代表的记录功能是占了上风的,而在《渔光曲》中,出现了很多镜头风格的灵活运用。
《渔光曲》在主观镜头的处理上可谓灵活。
在小猴小猫的母亲在何家得知自己母亲日薄西山打碎花瓶的那场戏中,先是远景表现何家少爷跑进厅堂告诉小猫的母亲事实,接着一个女人头晕的特写镜头,然后跟进一个女人的主观镜头,最后这个镜头中,导演采用的失焦的手法,摄像机两次失焦,直观表现了女人当时的状态。
同样的手法还出现在小猫母亲半夜起床缝制渔网的那场戏中,导演给与快要烧尽的蜡烛以特写,同样采用失焦的方法。
这个镜头不光表现了女人的劳累,并且印含了后来女人变盲的前兆,可谓一语双关。
这两个镜头的失焦处理很好的完成了镜头的叙事任务,并且,让观众有直接的主观体验,在母亲的劳苦,导演传达出一种怜悯与无奈。
蔡楚生作为30年代左翼电影导演,在关注劳苦人民的现实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中国进行的变革的疑问以及对国外资本的羡慕以及恐惧。
然后,在小猫小猴一家到上海投靠舅舅的那场戏中,导演以一个仰拍的倾斜的大上海开始讲述本节故事。
这个镜头,一座大楼占据了画格的绝大部分,再加上倾斜仰拍的缘故,整栋楼显得威武但又摇摇欲坠,长约1秒的镜头给观者以压迫感。
这个镜头在表现上可谓精妙,和之前平视的稳定构图比较,这个镜头跳出了观众以往的观感体验。
这个镜头表现了小猴,小猫对这座繁华大城市的直观感受,高大,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害怕。
《渔光曲》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海洋想象与国家形象
视听2020.12|视听解读尽管海洋电影的命名依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但纵观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电影发展,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海洋作为影片人物活动的空间,以影像再现人物在海洋(包括海岛、海滨、深海、远洋)进行生产活动、开展海洋探索、反抗海上进犯之敌、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影片蔚为大观。
此外,还包括以海洋为故事空间展开丰富的想象、具有神话色彩和科学幻想的影片。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广阔的海域,自古先民就在这些区域生产、生活。
作为现实生活集中反映的艺术作品,电影从它在中国落地生根不久就开始了对海洋空间和海洋主人的影像呈现,直到近年的《战狼2》《红海行动》,都是具有明显海洋元素与海洋意识的电影作品。
如今“海洋强国”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早期涉海电影尤其是《渔光曲》纳入海洋电影的视野下重新审视。
一、海洋:作为新的叙事空间1921年,由上海影戏公司出品、杜宇执导的爱情片《海誓》上映,影片中的海洋元素,取“海誓山盟”之意,海洋与情海更多显示出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关联。
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规范的剧本《申屠氏》,把年代设定在宋代,申屠家就住在海边,织网捕鱼和经营远洋生意,不过这部剧本并没有拍成电影。
海洋作为电影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并真正成为影片的叙事空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海的怒潮》(1933年)、《渔光曲》(1934年)、《海葬》(1935年),这些影片中的海洋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空间。
《中国海的怒潮》虽然播出时间比《渔光曲》早,但由于《渔光曲》拍摄时间特别长,整整持续了18个月,还不能断定其拍摄时间的早晚。
无论是从商业效益、艺术成就还是社会影响来看,《渔光曲》是这一时期海洋电影的代表。
“电影的叙事空间可以说是电影制作者对故事或事件中原有的空间进行取舍、处理和表现以及重组的结果,是电影制作者认为的最具代表性和最适合故事和事件中的人物活动或存在的场所空间及其组合,是电影制作者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来构建的意象性空间。
《2024年《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范文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篇一《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界,一部名为《渔光曲》的电影如同一道璀璨的明星,在银幕上划出了一道独特的轨迹。
这部电影不仅代表了当时电影艺术的进步,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涵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渔光曲》的创作导向,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二、创作背景与主题《渔光曲》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值社会动荡、民族危机的关键时期。
这部电影以渔村生活为背景,通过对渔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电影主题鲜明,通过渔民们的奋斗与挣扎,传达了对于社会进步的渴望和对人性的思考。
三、创作导向1. 艺术性:在《渔光曲》中,导演和编剧注重电影的艺术性。
通过精美的画面、细腻的表演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将观众带入到渔村的生活中。
同时,电影在视听效果上也做出了创新,如运用了特殊的摄影技巧和音乐配乐,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2. 现实主义:电影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渔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通过对渔民们的刻画,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经历。
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使电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3. 进步性:电影通过渔民们的奋斗与挣扎,传达了对于社会进步的渴望。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从而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种进步性使电影具有了强烈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四、文化意涵《渔光曲》所蕴含的文化意涵十分丰富。
首先,电影展现了渔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渔民们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等。
其次,电影通过对渔民们的刻画,传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此外,电影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从而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文化意涵使电影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五、结论《渔光曲》作为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导向和文化意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范文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篇一《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一、引言《渔光曲》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以真实的生活故事和细腻的艺术表达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
作为一部进步电影,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文化和社会意义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创作导向、文化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渔光曲》进行深入分析。
二、创作导向《渔光曲》的创作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社会现实:电影以底层渔民的生活为题材,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和苦难,引起了观众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倡导进步思想:电影通过渔民们的奋斗和抗争,传达了进步的思想观念,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关注人道主义:电影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通过渔民们的悲欢离合,表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三、文化意涵《渔光曲》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文化意涵的电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传承:《渔光曲》在表现渔民生活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渔歌、渔具等,使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民族精神的体现:电影通过渔民们的奋斗和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 社会价值的反思:电影引发了观众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促使人们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四、艺术特色《渔光曲》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真实的场景再现:电影通过真实的场景再现,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渔民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2. 细腻的人物刻画:电影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使观众对每个角色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3. 优美的音乐配乐:电影的配乐优美动听,与画面相得益彰,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五、结论《渔光曲》作为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代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文化和社会意义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年《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范文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篇一《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业在经历了初期的摸索与探索后,逐渐走向了以社会现实为题材、以进步思想为指导的创作路线。
《渔光曲》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文化意涵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两个方面,对《渔光曲》进行深入剖析。
二、创作导向1. 现实主义题材选择《渔光曲》以渔村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渔民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与苦难。
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选择,使得电影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2. 进步思想的体现电影中不仅展现了渔民的苦难,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与奋斗,传达了积极向上的进步思想。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号召力,激发了人们的斗志,为中国的进步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3. 艺术表现手法创新《渔光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真实的表演以及优美的音乐,将电影的艺术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也使得电影在传达思想时更加生动、有力。
三、文化意涵1. 反映社会现实《渔光曲》通过描绘渔民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与苦难。
这种真实的反映,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从而激发人们的思考与行动。
2. 传承民族文化电影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音乐、舞蹈、服饰等。
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3. 传递正能量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成长与奋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这种正能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四、结论《渔光曲》作为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进步思想的体现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024年《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范文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篇一《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一、引言《渔光曲》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展现出了电影艺术的成熟度,而且在文化与思想上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情感。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渔光曲》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揭示其作为进步电影的独特魅力。
二、创作背景与导向《渔光曲》的创作背景源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渔光曲》应运而生,成为一部以底层劳动人民为主题的进步电影。
其创作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渔光曲》强调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映。
电影通过展示渔民的辛勤劳动与苦难生活,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同时,电影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
其次,《渔光曲》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真实与自然。
电影的镜头语言、音乐、画面等元素都为表现主题服务,使得整部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此外,电影还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与思想。
三、文化意涵《渔光曲》作为一部进步电影,其文化意涵丰富而深刻。
首先,电影弘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坚韧的品质,表达了对其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同时,电影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电影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传达了进步的思想观念,如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等。
四、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渔光曲》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其镜头语言、音乐、画面等元素都为表现主题服务,使得整部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同时,电影在文化与思想上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情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社会影响方面,《渔光曲》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伟大,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与正义感。
同时,电影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渔光曲的意境表现
渔光曲的意境表现关键信息项1、渔光曲的创作背景2、渔光曲所描绘的场景和元素3、渔光曲传达的情感和氛围4、渔光曲在音乐、歌词等方面的表现手法5、渔光曲对听众产生的心理和情感影响11 渔光曲的创作背景渔光曲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反映了当时渔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其创作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以及创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感悟。
111 社会经济因素在当时,渔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之一,渔民们面临着艰苦的劳动条件和不稳定的生活。
渔光曲的创作旨在揭示渔民生活的艰辛,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112 文化传统地域文化中的渔家歌谣、传说等为渔光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2 渔光曲所描绘的场景和元素渔光曲通过生动的音乐和歌词描绘了一系列独特的场景和元素,如浩瀚的大海、摇曳的渔船、闪烁的渔火等。
121 大海的壮阔以波澜起伏的旋律展现大海的广阔无垠,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上。
122 渔船与渔火轻柔的节奏和细腻的音符描绘出渔船在海面上漂泊,渔火在黑暗中闪烁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
13 渔光曲传达的情感和氛围渔光曲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包括渔民的辛勤与坚韧、对生活的无奈与希望,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131 辛勤与坚韧歌曲中透露出渔民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132 无奈与希望既表达了渔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又在旋律中蕴含着对未来的一丝希望和憧憬。
133 敬畏与依赖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渔民对大海的依赖,大海既是他们生活的来源,也是他们面临的挑战。
14 渔光曲在音乐、歌词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在音乐和歌词的创作上,渔光曲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增强其意境的表达。
141 音乐旋律采用了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的变化巧妙地配合了歌词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142 歌词歌词简洁而富有诗意,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渔光曲的画面,引发听众的联想和共鸣。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渔光曲》: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导言: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不仅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起步,也展现了中国电影对于现代化进程的关注与追求。
在这个时期,电影按照共产主义思想的方向进行创作,其中以《渔光曲》这部电影为代表。
本文将从导演、制片人、剧本、舞台设施以及其文化意涵五个方面来探讨《渔光曲》在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导演的选择与创作风格《渔光曲》的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导演廖凡,他以其扎实的电影知识和敏锐的艺术眼光成为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重要人物。
他在《渔光曲》中充分展现了他对于细节刻画的独到见解,将画面和剧情紧密结合,使该片具有更强的艺术张力。
二、制片人的意义与影响力《渔光曲》的制片人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倡导者之一、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郭沫若。
他以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眼光推动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发展。
在《渔光曲》中,郭沫若注重通过电影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电影更具有民族特色。
三、剧本的选择与创造《渔光曲》的剧本是根据著名作家秦牧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秦牧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在《渔光曲》中展现了他对于农村现实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该剧本通过渔村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呼吁社会的进步与改革。
四、舞台设施与技术的运用《渔光曲》在电影制作中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用了高质量的摄影和音效设备,使电影更加逼真。
同时,对于场景的选择也是力求真实和自然,以展现出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五、文化意涵的深远影响《渔光曲》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与艺术上的突破,更在于其文化意涵的展现。
该片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农民阶级对于改革和进步的渴望,并倡导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观念。
同时,该片也揭示了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农民权益的争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影《渔光曲》影视艺术赏析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电影《渔光曲》影视艺术赏析黑白片《渔光曲》是中国联华影业公司1935年摄制的。
编、导蔡楚生。
主要演员有王人美(饰小猫)、韩兰根(饰小猴)、罗明(饰子英)等。
蔡楚生编导的这部名片,正诞生于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片过渡的转折期,主题歌《渔光曲》那朴素、口语化的歌词以及抒情、优美的曲调,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渔光曲》的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便是它的主题歌《渔光曲》贯串影片始终,于反复吟唱之中抒情传意。
而这一点在中国电影歌曲的制作上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渔光曲》的歌曲与影片本身相得益彰,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渔光曲》的吟唱,在影片中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表达人物心绪感受,抒发表达主题的多重作用,从而使影片显得深沉而动人,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而且编导者在运用主题曲上颇具匠心,“渔光曲”的每次出现,都是在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画龙点睛的必要时刻:在影片序幕里,它的吟唱点出了影片的主题内涵;在三个孩子的童年世界里,它的吟唱诉说着孩子们幸福而苦涩的童年记忆;在上海滩意外相逢时,它的吟唱聚拢了多年未见的童年伙伴,歌声里既含有以往的回忆,又流露出人世间的几多沧桑;最后在影片的结尾,小猫抱着自己惟一的亲人——奄奄一息的小猴,重新唱起了他最爱听的《渔光曲》,那一个萦绕着歌声的几分钟的长镜头,深刻而充分地揭示了她内心无尽的痛苦与哀怨,也表现了这对双胞胎兄妹相依为命、难舍难分的手足之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充满洋味和靡靡之音的歌曲大肆流行。
具有独立艺术价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值及革新、创造意义的《渔光曲》的出现,无论是内容还是曲调,都开创了一代新风。
此后,电影歌曲创作逐渐受到电影工作者的重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重要的审美构成因素之一。
此外,《渔光曲》的取材和构思也颇具艺术匠心。
影片关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命运;反映的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小猴和小猫20年间的命运起伏和变化、悲苦与不幸。
渔光曲
《渔光曲》影片特色与社会影响影片特色: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
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
《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
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
影片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影片通过贫苦渔民的悲惨遭遇,以凄婉的笔调描写了当时居民的苦难生活,显示了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特别是贯串全剧的主题歌《渔光曲》,凄婉动人,成为流行全国的歌曲。
1935年,本片在由100余部各国影片参加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被授予“荣誉奖”(在获奖名单中位列第九),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故事片。
社会影响:《渔光曲》的问世,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大都是“神怪武侠”这样脱离现实的商业片。
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左翼电影运动”,试图摆脱中国电影肤浅庸俗和哗众取宠的现状,《渔光曲》则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人生。
《渔光曲》因采取外景实拍,并采用国产设备录音,使得拍摄周期达18个月之久,这在当时电影界实属罕见,其精良程度在当时看来绝对算得上“大片”。
1934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该片,将其誉为“冲破中国电影圈向世界迈进、中西人士同声赞美的世界巨片”。
渔光曲》上映时,上海正逢60年未遇的酷暑,人们照样端坐在没有空调的金城大戏院观看,该片连映了84天,创下票房奇迹。
《渔光曲》是中国电影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
《渔光曲》赏析
作者: 赵华
作者机构: 周口师范学院公共艺术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58-59页
主题词: 渔光曲;蔡楚生;中国电影;主题歌;任光
摘要:《渔光曲》是著名导演蔡楚生编导的揭露旧社会黑暗的电影,影片故事情节动人,画面编排精炼,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先河。
同名主题歌《渔光曲》以委婉抒情的曲调,从容舒缓的节奏,展示了旧中国渔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抒发了劳动人民蕴藏在内心中的怨恨和惆怅情绪.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渔光曲》赏析
《渔光曲》赏析《渔光曲》的艺术特色,自然是和它的那首主题歌“渔光曲”的贯串,反复吟唱,抒情传意分不开的。
影片以此歌命名,歌曲又因影片而传扬四方,动人心弦。
蔡楚生编导的这部名片,正诞生于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片过渡的转折时期。
除了对白配音外,歌曲则已被录入影片的声带之中,成为那一时期歌唱影片的开端作品之一。
中国电影在30年代初,已十分重视歌曲,特别是主题歌的运用。
其中,《渔光曲》的例子分外明显。
那朴素、口语化的歌词,那抒情、清新优美的曲调,尤其是深沉、充满真情的韵味,不知感动了多少观众。
有人指责中国电影运用了歌曲和主题歌,是一种陈旧、落后的电影观念的表现,这是不尽符合中国电影的历史的。
即便在默片时期,唱片配唱已起了一定的艺术效应,而有声片的出现,更为歌曲的运用开辟了新天地。
判断《渔光曲》的成就和作用,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整体艺术中的效应。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整体艺术,歌曲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有的影片不需采用歌曲,自可不必强求,但像这一影片那样,“渔光曲”确是起了渲染环境气氛,表达人物心绪感受,抒发表达主题思想的多重作用。
可以说,她完完全全成为这门整体艺术的有机部分了,而且使这一整体艺术更动人,更深沉,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二是运用得恰切自然。
除了在影片序幕里,编导者以这一歌曲点出了内涵主题外,后来的几次出现,都在情节、人物关系的必要时刻,如童年时,小猫为了借子英的课本学习,子英要她以唱这首歌作为条件;如她和小猴到了上海,在街头随舅舅卖艺度日,正巧演唱此歌,引来了从国外回来的子英的注意,终于意外重逢;最成功的,则是结尾时那一长段戏:小猴受伤垂危,小猫扶着他瘦弱的身驱,重又唱起了他最爱听的《渔光曲》。
歌声伴着那一个几分钟的长镜头,充分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也表现了他们难舍难分的双胞胎兄妹之情。
三是独立的艺术价值。
“渔光曲”既是影片整体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具有独立的审美效应和作用的。
该片放映之后,这首歌曲便广泛流传,成为人们非常熟知的一支大众歌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电影《渔光曲》影视艺术赏析黑白片《渔光曲》是中国联华影业公司1935年摄制的。
编、导蔡楚生。
主要演员有王人美(饰小猫)、韩兰根(饰小猴)、罗明(饰子英)等。
蔡楚生编导的这部名片,正诞生于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片过渡的转折期,主题歌《渔光曲》那朴素、口语化的歌词以及抒情、优美的曲调,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渔光曲》的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便是它的主题歌《渔光曲》贯串影片始终,于反复吟唱之中抒情传意。
而这一点在中国电影歌曲的制作上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渔光曲》的歌曲与影片本身相得益彰,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渔光曲》的吟唱,在影片中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表达人物心绪感受,抒发表达主题的多重作用,从而使影片显得深沉而动人,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而且编导者在运用主题曲上颇具匠心,“渔光曲”的每次出现,都是在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画龙点睛的必要时刻:在影片序幕里,它的吟唱点出了影片的主题内涵;在三个孩子的童年世界里,它的吟唱诉说着孩子们幸福而苦涩的童年记忆;在上海滩意外相逢时,它的吟唱聚拢了多年未见的童年伙伴,歌声里既含有以往的回忆,又流露出人世间的几多沧桑;最后在影片的结尾,小猫抱着自己惟一的亲人——奄奄一息的小猴,重新唱起了他最爱听的《渔光曲》,那一个萦绕着歌声的几分钟的长镜头,深刻而充分地揭示了她内心无尽的痛苦与哀怨,也表现了这对双胞胎兄妹相依为命、难舍难分的手足之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充满洋味和靡靡之音的歌曲大肆流行。
具有独立艺术价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值及革新、创造意义的《渔光曲》的出现,无论是内容还是曲调,都开创了一代新风。
此后,电影歌曲创作逐渐受到电影工作者的重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重要的审美构成因素之一。
此外,《渔光曲》的取材和构思也颇具艺术匠心。
影片关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命运;反映的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小猴和小猫20年间的命运起伏和变化、悲苦与不幸。
这已不仅仅是一种以人物命运为主的情节剧,编导者不再将主人公的情感、命运封闭于狭窄、单一的情节链中,而将视野扩展到了真实、开阔的社会生活中去。
南方的渔村风貌、贫富对立、经济衰败;大都市上海帝国主义势力的猖獗、肆虐都尽现其中,启发观众对中国社会变化趋势有所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渔光曲》上映时,上海为之轰动,连映达三个月之久。
1935年,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片,称得上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最早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