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药对简述 总结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而成。
它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重要的内科专著,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中药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核心,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药方剂进行归纳总结。
伤寒病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发的热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药方剂分为表里两类,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症状进行治疗。
表证是指外邪未入里,病位仍在表面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不恶寒等症状。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多种药方剂以治疗表证。
其中,桂枝汤是最常用的方剂之一。
它主要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寒邪,恢复正常体温。
另外,麻黄汤也是治疗表证的常用方剂,它由麻黄、桂枝、甘草、生姜等组成,可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等症状。
里证是指外邪入里,病位深入体内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汗出等症状。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多种药方剂以治疗里证。
其中,白虎汤是治疗里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它由知母、生石膏、甘草、芒硝等组成,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此外,黄连汤也是治疗里证的常用方剂,它由黄连、黄芩、黄柏、生姜等组成,能够清热燥湿,适用于高热、口渴、尿黄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此外,在伤寒论中,还有一些针对病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剂。
例如,初病发汗涌吐法,适用于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阳明病法,适用于病情进一步加重的患者;营卫病法,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这些方剂都有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伤寒论中的药方剂是根据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考虑而设计的,能够有效地治疗伤寒病。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整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伤寒论中的药方剂包括了表证和里证的治疗方剂,以及针对不同病情阶段的特定方剂。
这些方剂在治疗伤寒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用药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伤寒论在中医药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用药总结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学者提供参考。
一、药物分类伤寒论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草木药:包括麻、桂、辛夷、防风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甘甜、温和平和的作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证。
2.虫类药:包括蜂蜡、寸啄石、鬼箭羽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粘滞、清热的性质,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阴病证。
3.介类药:包括介壳、猪肤、犬骨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辛涩、温厚的特点,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4.鱼类药:包括鲈子、鲤鱼子、狗宝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咸寒的性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证。
5.矿物药:包括礞石、皂矾、禹余粮等。
这些药物具有咸寒、苦燥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6.皮类药:包括蝉蜕、胡麻、蛇蜕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辛平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
二、药物性能特点伤寒论对药物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中医药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以下是一些药物性能特点:1.辛夷:辛夷苦温,具有发散风寒、祛除外感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
2.桂枝:桂枝甘温,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关节痛、供血不足等病症。
3.防风:防风辛甘,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病症。
4.甘草:甘草甘平,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喉痹、疮疡等病症。
5.大枣:大枣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悸失眠、虚寒痢疾等病症。
6.生姜:生姜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呕吐、泄泻等病症。
7.附子:附子辛热,具有温肾壮阳、祛寒止痛的功效。
药对的详解
:同属辛温解表药,两药同用,可加强发汗解表之功。
:皆有祛风湿止痛作用,羌活性烈,尤善发汗解表,多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独活性较缓和,发汗 之功不及羌活,多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下半身者。
如全身皆痛,羌活、独活两者同用,散周身风湿而舒利关节。
:既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又能加强其化痰、止呕之效;:不但缓解甘遂对胃肠道的毒性刺激,且能扶助正气,使祛邪而不伤正。
吴茱萸温热佐黄连之苦寒,一寒一热,辛开苦降,治肝郁化火,胃失和降,逆而上冲所致的暧气吞酸、口 苦、胁助胀痛等症。
:寒热井进,宣利肺气而不温燥,清泄肺热而不凉滞,变麻黄辛温之性为辛凉。
:熟地滋肾填精,得肉桂之温通,则无呆滞凝结之虑;肉桂温补肾阳,熟地静守纯养,两药合用,一静一动, 配合诸药,温补肾阳,兼益精血。
:桂枝解肌表而通阳气,白芍敛阳和营,使桂枝辛散风寒而又不致伤阴,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
: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止咳;: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桂枝性主升提,宣通肺气,两药配合,用以宣肺化痰止咳。
: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 。
: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服后避风 。
;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生用10g ;后下冲入10g ,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30~60g 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30~45g 先煎;15~30g 先煎 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60g ; 30g 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3~5g (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
《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摘要:笔者总结了《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配对及经典组合,归纳仲景所运用的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对,并阐明学习药对的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中药;药物配对组合《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中药经典著作[1]。
它成书一千多年来,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后世医学家称之为“师表万世”之经典、“方书之祖”“活人书”。
《伤寒论》中一共有组方113首(缺一方药),多数组方药少力专,是仲景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浓缩、精炼而成,对我们学习中医临床理法方药有着巨大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一味中药功效有多种,临床上中药在方剂中的功效发挥会受到配伍的限制,对于一味中药来说,它没有思想,它的所有功效在某一方剂中同时发挥,如何突出我们所需的某一功效,关键在于方剂的配伍,通过方剂配伍应用,方可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
《伤寒论》中的方剂有许多经典的中药配伍组合。
下面列举《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功效发挥方向的配对组合、其它常用组合及方剂举例。
1 常见中药配对组合1.1 麻黄: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2]。
麻黄配伍桂枝发汗解表,例如麻黄汤;麻黄配伍杏仁宣肺平喘,例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配伍白术利水消肿,例如麻黄加术汤(金匮);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例如麻黄细辛附子汤。
1.2 桂枝: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等功效[2]。
桂枝配细辛温通经脉,桂枝配当归温经活血例如当归四逆汤;桂枝配茯苓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例如五苓散、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金匮);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例如桂枝汤。
1.3 葛根:葛根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效[2]。
葛根配桂枝解肌祛风,葛根配芍药升津舒经,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1.4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2]。
谈《伤寒论》用药的基本规律
谈《伤寒论》用药的基本规律《伤寒论》是中国古典医学的杰出代表性著作,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王阳明经典中医论著,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它可以被称为传统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阳明凭借其杰出的成就,被誉为“医病之祖”,《伤寒论》也被称为“中医学之父”,其内容主要涉及十二经脉理论、脉象诊断法和病因诊治法。
在《伤寒论》中,给出了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即“君臣先后、疏密适宜、虚实相间、老少别用”,这就是《伤寒论》用药的基本规律。
一、君臣先后。
君药是指清热解毒、行气固表等方剂,其药性较重,有利于治疗疾病,但也有可能伤害身体的可能,因此,应该小心用药。
臣药是指活血化瘀、固精填肺、消胀止痛等类药性轻、作用强、安全可靠的药物,在疗效确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臣法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治疗的进行。
二、疏密适宜。
自古以来,治疗疾病的原则就是“药不离口,主治趋利避害”,即药物用量要适中,药剂宜剂量轻,避免过量用药,以免伤害身体。
《伤寒论》在用药时,也强调疏密适宜,即药剂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强调适可而止,即不要过量用药,以免造成非订药物之害。
三、虚实相间。
在用药时,一方面,应根据病因治疗疾病,以实疗实,辅以虚疗虚;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病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搭配穴位微刺激、苦药用药等特殊方法,使疗效更好。
四、老少别用。
在采用治疗手段时,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病人的恢复,应该采取老年人和儿童所适用的药物,以免使用的药物对老年人或儿童不利,产生不适反应等情况。
《伤寒论》认为,医治疾病须根据病症的不同,按不同的原则而定,用药必须遵循以上的基本规律,这是保证治病效果的重要前提。
只有正确使用药物,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才不会误伤身体,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伤寒论》仲景常用药物总结
《伤寒论》仲景常用药物总结仲景常用药性药证用法!(必保存)一,根据中药五味归类:酸:五味子:敛肺止咳酸枣仁:敛心安神山茱萸:敛精止遗乌梅:安蛔苦:1.苦寒泄热:柴胡:泄胆热黄芩:清心火,泄脾热黄连:清心火,泄胃热黄柏:清心火,退黄栀子:泄心火茵陈:退黄芍药:泄热养营竹叶:清心除烦牡丹:清虚热白头翁:除下重2.破结除满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枳实:破气散结厚朴:降逆除满杏仁:降逆平喘桃仁:活血化瘀射干:除上气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皂荚:化痰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大戟:逐水甘遂:逐水3.苦以燥湿白术:燥湿健脾苦参:燥湿杀虫4.苦能排脓赤小豆芽:破血化脓败酱草:排脓5.苦极反升瓜蒂:催吐'甘:1.甘以补虚:人参:补元气饴糖:建中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小麦:补心气黄芪:补气行气大枣:补脾粳米:补胃地黄:补心阴麦冬:补肺阴阿胶:补血益阴当归:补血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升麻:解毒2.淡以渗利泽泻:清热利水滑石:清热利湿茯苓:通调水道猪苓:利水薏苡仁:渗湿椒目:利水3.涩以固之:赤石脂:固小肠禹余粮:固大肠灶中黄土:固胃4.重以镇之:代赭石:降胃气龙骨:镇肝魂辛: 1.辛以散邪: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艾叶:行气散寒防己:散水气,消身肿乌头:散寒蜀椒:散寒2.辛以行气:川芎:行血香豆豉:宣气半夏:宣肺气生姜:宣胃气桔梗:利咽瓜蒌实:宽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葱白:通阳止泻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旋复花:行气消痞3.辛以温阳: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细辛:温肺阳吴茱萸:温肝阳咸: 1.咸以软之:芒硝:软坚通便) 牡蛎:软坚消痞(胆)鳖甲:软坚消癥(肝)2.咸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蛰虫:活血化瘀虻虫:活血化瘀。
二、根据药物功效分类:一、桂枝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
伤寒论 配药精简
伤寒论配药精简
《伤寒论》中的配药通常都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进行的,因此并没有固定的配方。
然而,在《伤寒论》中,有一些常见的药物组合和配伍原则,这些可以作为参考。
以下是一些在《伤寒论》中常见的药物组合和配伍原则:
1. 麻黄与桂枝:麻黄和桂枝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药物组合之一。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而桂枝则具有温通经脉、解肌发表的功效。
两者合用,可以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 芍药与甘草:芍药和甘草是《伤寒论》中常用的药物组合之一。
芍药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而甘草则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的功效。
两者合用,可以增强养血止痛的作用。
3. 柴胡与黄芩:柴胡和黄芩是《伤寒论》中常用的药物组合之一。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退热的作用,而黄芩则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两者合用,可以增强疏肝清热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中的配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进行调整,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组合时,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不要自行随意调整药物用量和组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
论《伤寒论》脾胃病类方及其药对应用
气血 , 主治太 阴病 阴阳两虚之腹 中痛 (0 12条)桂枝加大黄汤 ;
为祖方加大黄化瘀 通络导 滞 , 主治太 阴病 之大实痛 , 如腹 痛 剧烈 , 拒按 , 伴有便秘等 证( 7 16条 ) 。葛根汤为祖方 加麻 黄、 葛根 以增加解 表兼 有 止利 , 主治太 阳与 阳明病 合病 下利证 (2条) 3 。葛根加半夏汤即为葛根汤加半夏 以降逆止 呕 , 主治
黄并用 , ……然 只认定麻黄散寒发汗 , 石膏泄热止汗 , 相为制 还相为用” 。其 三 , 相互协 同。方中石膏 为制辛温 发散之 麻
同于麻黄汤中解表发汗之麻 黄, 亦不 同于 白虎汤治大热大汗
之石膏。故 此证 汗 出不 忌麻 黄, 大热不 忌石膏 , 无 这正 是治
黄而设 , 从作 用 上来 说是 相反 的 , 石膏 辛寒 , 与温互 相 敌 寒 对, 但辛与辛却又是一致 , 石膏对麻 黄一 方面起制约作用 , 则
也表现在方中药物 的用量 上。麻 杏甘石 汤清肺平 喘中 以清 肺热 为主。故方 中石膏用至半斤 , 而麻黄仅用 四两 。石膏用
证准确 , 其疗效均非常好 , 者认 为其关 键在 于方 中麻 黄与 笔
石膏这一主要 配伍 : 其一 , 两药 针对 主要病 机而用 。本方证 系热壅、 闭于肺所致 , 治宜 清肺 、 宣肺 , 使肺 热 清、 郁热 散 , 则 喘咳 自平。故方 中既用麻 黄宣肺 , 散郁 闭之卫 阳, 发 又要 用 石膏清泄肺 中之郁 热 。其 二 , 者相 制 为用 。方 中石 膏 辛 两 寒、 麻黄辛温 , 者相伍 , 两 相制 为用 , 能清肺 又能宣肺 。麻 既 黄得石膏发汗力减 弱 , 而又引石 膏入肺 , 加其 清透肺 中郁 增 热之功 , 正如周岩在《 本草思 辨录》 中所说 : 仲景方石 膏 、 “ 麻
《伤寒杂病论》“药对”探析
12 桂枝与生 姜 : . 生姜 味 辛 , 微 温 , 性 气升 散 , 药也 , 阳 归
肺、 、 脾 胃经 , 能发 汗解 表 、 温肺止 咳、 中和 胃、 温 降逆 止呕 。
麻黄味辛 、 微苦 , 性温 , 升发 , 中之阳药 , 气 阴 归肺 与膀 胱经 , 能发汗解表 、 肺平 喘止 咳、 宣 利水退 肿 。与其 配伍成
1 桂枝 类药对 桂 枝味辛 、 , 温 , 甘 性 气浮 散 , 中之 阳, 心 、 膀 胱 阳 人 肺、 经, 能宣 阳行 气 、 肌发汗 、 解 活血通 络、 温经止 痛 , 与其 配伍
14 桂 枝与芍药 : 药 味苦 、 , . 芍 酸 性微 寒 , 收敛 , 气 可升 可
降, 归肝 、 脾经 , 心、 能养 血敛 阴 、 营止痛 、 和 平肝柔肝 。二药 气、 、 相去甚 远 , 配伍之后一 散一收 , 味 性 但 升而 复降 , 使 相 相得 。桂 枝汤用它 以调 营 和卫 、 肌祛 邪 , 解 治太 阳 中风 表 虚证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 两人参 三两新 加汤 用之 以和血 养荣 、 宣通卫 阳 , 以治身痛。 15 桂 枝与茯苓 : . 茯苓 味甘 、 , 淡 性平 气降 , 归心 、 、 、 肺 脾 肾 经, 能利水渗湿 、 健脾益气 、 宁心安 神。二药性 、 味及归脾经
对者 , 有细辛 、 仁、 杏 石膏 、 附子。
二药气 、 、 相 同, 味 性 皆入肺 与 胃经 , 能走窜浮散 、 都 发汗解
表, 二者相 配 , 相须相 使 , 以增 强祛 风散寒 、 表发 汗 的 可 解 功能 。桂 枝汤 、 桂枝加葛根 汤 、 枝加厚朴杏 子汤、 枝麻 桂 桂 黄各半汤 、 桂枝二 麻 黄一汤 、 枝二 越婢 一汤 以及 大青 龙 桂
《伤寒论》干姜、附子药对证治规律与量效关系
陈修园曰:“其药品,察五运六气而取其专长;其分量,因生克制化而神其妙用。
”清末名医周岩,有感于前人注释仲圣书时对用药心法探析较少,故其在晚年集平生之识验,采百家之精英,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具体条文,紧扣方剂、医理与药法,提出“读仲圣书而不先辨本草……非特不效,抑且贻害”的观点。
《伤寒论》113方,药味数分布于1~14味间,平均每方4.18味,药少而精,药专力宏,理法方药缜密[1]。
因此,本文就《伤寒论》干姜、附子药对证治规律与量效关系张君合1,潘赐明2,荆玉斐11.平度市中医院中医科(平度266700);2.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昆明230038)【摘要】背景干姜配附子是仲景经方的经典药对之一,临床使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常有回阳救逆之功效。
目的探讨《伤寒论》对干姜、附子证治分布规律与量效关系。
方法分析《伤寒论》中附子、干姜两味中药的气味及其在不同方剂中的证治规律、配伍特色和量效关系。
结果治疗的前12位(频次≥2)症状由多到少依次是:下利(8次)、呕(7次)、发热(4次)、烦(4次)、厥逆(4次)、脉微(4次)、腹痛(2次)、脉沉(2次)、小便不利(2次)、咳(2次)、头痛(2次)、身疼痛(2次)。
在《伤寒论》中,干姜使用24方(次),十两1方;三两9方;二两5方;一两半3方;一两5方;六铢1方。
附子23方(次),其中六两1方;一两1方;三枚2方;两枚2方;一枚17方。
两者配伍使用12方,用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结论干姜、附子的临床应用广泛,剂量不同,其作用亦不同。
仲景在治疗疾病时,其方中干姜、附子的单用剂量、配伍关系、随证加减等,极重视人体阳气,值得临床治疗患者时借鉴。
【关键词】《伤寒论》;药对;干姜;附子;证治规律;量效关系【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2.02.012Syndrome treatment and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dried ginger an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drug combination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ZHANG Junhe1,PAN Ciming2,JING Yufei11.Depantment of Chinese Medicne,Pingdu Hospital of T.C.M,Pingdu266700,China;2.Basic Medical School,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230038,China【Abstract】Background Dried ginger with aconite is one of the classic antidote of Zhongjing Jingfang,which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especially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law and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Ganjiang and Fuzi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Methods To analyze the odors of aconite and dried ginger in“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and their syndrome and treatment laws,compa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in different prescriptions.Re⁃sults The top12(frequency≥2)symptoms in descending order were:Xia Li(8times),vomiting(7times),fever(4times),annoy⁃ance(4times),Jueni(4times),weak pulse(4times),abdominal pain(2times),heavy pulse(2times),dysuria(2times),cough(2 times),headache(2times),body pain(2times).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dried ginger uses24squares(times),1square for ten liang;9squares for three liang;5squares for two liang;3squares;one or two5squares;six baht1square.Aconite has23squares (times),of which six taels are1square;one tael is1square;three pieces are2squares;two pieces are2squares;one piece is17 squares.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uses12prescriptions to warm the yang and dispel the cold,and to restore the yang to save the evil. Conclusion Dried ginger and aconite have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Different dos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When Zhongjing treats diseases,the single dosage of dried ginger and aconite in his prescription,the compatibility relationship,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etc.,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yang qi of the human body,which is worth learning from.【Key words】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Drug combination;Dried ginger;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Syndrome treat⁃ment and Dose-effect relationship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2021Y486);云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21018)第一作者简介:张君合,硕士。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用药总结范文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医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伤寒论中,药物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了各种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下面将对伤寒论中的用药进行总结。
首先,伤寒论中的用药原则是以辨证施治为基础。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辨证施治的方法,如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以及脉象、舌象等辨证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其次,伤寒论中的用药注重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中医认为,药物有温、凉、补、泻等不同的性质和功效。
在伤寒论中,药物的性质和功效被详细地描述和分类。
例如,桂枝性温,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黄芩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性质和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再次,伤寒论中的用药强调药物的配伍和用量。
中医认为,药物的配伍和用量对于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伤寒论中,药物的配伍和用量被详细地描述和规定。
例如,桂枝汤中的桂枝和白芍的配伍比例为1:3,黄连汤中的黄连和黄芩的配伍比例为1:2。
医生在使用时需要按照规定的配伍和用量进行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后,伤寒论中的用药还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中医认为,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对于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伤寒论中,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被详细地描述和警示。
医生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避免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_《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
《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 耿建国河南方城神火集团总医院(473200) 王代娣 提 要 对《伤寒论》方剂组成的一种特定形式——药对的配伍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
指出《伤寒论》的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
关键词 《伤寒论》 药对 配伍规律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组合。
《伤寒论》的药对是仲景常用的一种特定药物组配和方剂组成,也是仲景从长期大量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药对虽组成简单,但作用方向一致,全面兼顾病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体现了仲景适证化裁、灵活加减的用药特点。
因此,探讨《伤寒论》药对的配伍规律和特点,对我们深入研究《伤寒论》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理,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和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1 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1.1 六经主证,辨施药对 六经各有主证、主脉、主方,各经亦有主要药对。
如太阳中风,桂枝与白芍,一散一收,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太阳伤寒,麻黄与桂枝,辛温发汗,解表散寒;阳明热证,石膏与知母,辛寒甘润,泄火滋燥;阳明实证,大黄与芒硝,攻下里实,通腑泄热;少阳经证,柴胡与黄芩,和解少阳,斡旋枢机;太阴为病,白术与干姜,温中散寒,健脾除湿;少阴虚寒,附子与干姜,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厥阴为病,黄连与附子,阴阳互济,寒热并施等。
1.2 病情复杂,全面兼顾 (1)辛开苦降,升降相因:气机逆乱,升降失常之寒热阻结,中焦痞满之证,药用半夏配黄芩(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寒热并施,阴阳互调,辛开苦降,升清降浊。
(2)安内攘外,表里兼治:太阳误下,表证未罢,腐秽积肠之大实痛兼有表证,药用桂枝配大黄(桂枝加大黄汤),发表攻里,散邪通腑;若但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而外证已除者,桂枝、大黄相伍则宣阳行气,通经活血(桃核承气汤)。
(3)寒热共济,阴阳并调:以黄连、附子为对,针对病入厥阴,寒热错杂,阴阳逆乱之证,寒热兼施,阴阳并调(乌梅丸);若汗后阴阳两虚,症见恶寒,脉微细,脚挛急,则用附子配白芍扶阳益阴,阴阳双补(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柴胡、厚朴、防己药对汇总
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柴胡、厚朴、防己药对汇总麻黄药对:麻黄、杏仁:条畅玄府之开合,而肺气可畅。
麻黄、桂枝:拔开肌腠之闭塞,而邪气有路可出。
麻黄、甘草:化周身之玄府闭塞,而气血无不畅通,水液流行更顺。
麻黄、石膏:入肺金化邪热,使热气雍滞得以宣散,凡热郁于内,邪闭于表,以此清发之。
麻黄、附子:引附子辛温之气,透达于空虚之地,邪不可干。
麻黄、细辛:引少阴之伏寒,转出太阳。
麻黄、干姜:寒痰水饮,可温散之。
麻黄、升麻:拔转阴阳之道路,使邪气易于外出。
麻黄、射干:利咽喉,降逆气,消痰水,使咽溢之地廊扩。
麻黄、厚朴:宣肺降逆,太阳阳明之邪二尽。
麻黄、白术:化肌肉之水湿停滞,随经络之运转而外出。
麻黄、薏苡仁:凡关节骨间之停水,一渗而出。
麻黄、生姜:拔通神明,引邪外出。
麻黄、五味子:一散一收,一宣一降,而五液必畅。
桂枝药对桂枝、白芍:可协和阴阳气血,调和气之升降出入之能使。
桂枝、麻黄:宣通阳气,外达肌腠,使邪气由毛窍微汗而解。
桂枝、葛根:拔通太阳,升提阳明,凡风寒邪气侵犯太阳至项背强硬疼痛之即可治,扰及阳明至下利可医。
桂枝、茯苓、白术:化气行水,建中燥土,气化与运化必然畅旺,而水停滞逆之疾可治。
桂枝、黄芪:固护肌表,上达巅顶,务期使阳能卫外御邪,更能濡养通利关节。
桂枝、龙骨、牡蛎:固摄精液,镇安神魂,导阳气归于封藏之地,拔通心肾之交既。
桂枝、附子:温水化气,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使脏腑气血流通无滞,更能引导诸药,达于病所。
桂枝、乌头:温经散寒,透达关节,而筋骨肌肉之凝无不化散。
桂枝、栝楼根:生津液,解表邪,乃滋阴解表之法。
桂枝、厚朴、杏仁:疏木郁,降金逆,能解太阳、阳明之邪。
桂枝、干姜:温太阴,开太阳,凡阴邪内伏于周身经络骨节,皆可治之。
桂枝、生姜:拔通神明,巧夺造化,助阴阳之流行,行清浊之往来,宣君火之绽明,使阳光一照,阴霾立消,阳气流通,百病不生。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可振奋心阳,使阳气布满全身,凡阴邪之滞可化。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伤寒论药物药解总结
伤寒论药物药解总结国良先生整理大众医学助手 3天前中气类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营卫类芍药麻黄桂枝因,芍营麻卫桂不分,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阳经。
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
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
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
如舍中气单治营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
此药附于营卫者。
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
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时亦自然出汗也。
下药类芒硝大黄阳腑热,巴遂决水不尝得,膏芩大寒桔夏攻,以类相推属下则。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
性热不寒,阴虚忌用。
用于大黄枳实芒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
平人以一粒破四分,服一分,即大泻。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
性热伤津,误用则死!平人吞服南瓜子仁大半块,即吐泻不堪。
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伤寒论》柴胡类方“药对”研究
《伤寒论》柴胡类方“药对”研究《伤寒论》柴胡类方“药对”研究《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药领域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其中关于柴胡类方的应用研究,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在今天,虽然医学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对于柴胡类方药对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通过分析《伤寒论》中柴胡类方药对的研究,探讨其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柴胡,是一种贵州特有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解郁理气的作用。
在《伤寒论》中,柴胡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伤寒病,其方剂中常常配伍其他药物,形成药对。
《伤寒论》中对于柴胡类方药对的研究,不仅是对柴胡本身药效的探索和总结,更是对中药方剂应用的一种基本思路。
首先,研究柴胡类方药对,可以为临床提供治疗指导。
《伤寒论》中提到的柴胡加黄芩汤,是治疗伤寒病的经典方剂之一。
通过观察这一方剂的用药组成,我们可以发现柴胡和黄芩的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柴胡具有理气解郁的功效,而黄芩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二者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药效,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因此,深入研究柴胡类方药对的特点和适应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和参考依据。
其次,柴胡类方药对的研究有助于拓展中药研究的思路。
在现代医学中,柴胡类方剂也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对《伤寒论》中柴胡类方药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柴胡的药理作用机制,从而为研发新药提供新思路。
例如,柴胡加柏子仁汤是《伤寒论》中又一个经典的柴胡类方剂,其运用可以缓解抑郁情绪。
研究发现,柴胡类方药对可以调节大脑中多巴胺和甘氨酸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调节情绪和认知功能。
这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潜在的药物靶点。
最后,柴胡类方药对的研究还有助于增进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中国古代医学非常注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认为药物之间的药性相辅相成,可以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
通过对柴胡类方药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中药配伍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现代医学来说,这种认识不仅有助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案,还能够增进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尊重。
伤寒论之半夏、枳实、栀子、当归药对汇总
伤寒论之半夏、枳实、栀子、当归药对汇总法半夏药对:法半夏、陈皮:健脾升清,和胃降逆,使肺脾得调,以洁痰湿之器源。
法半夏、生姜:温中降逆,呕吐可止,痰涎可化。
法半夏、制南星、白芥子:化痰散结,凡痰涎流注于经络、膜原,阻滞生化之机,致使痰喘不休,引发哮喘可治。
法半夏、制附子:温肾助阳,使阳气循行于三焦,以温化痰饮。
法半夏、石菖蒲、砂仁:开膻中,纳正气,降肺胃之逆,而肺寒咳逆之疾可治。
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健脾利水,使痰饮水湿随小便而出。
法半夏、杏仁:润肺中燥气,祛脾中湿气。
法半夏、厚朴:降胃逆,宽肠道,燥气易消。
法半夏、葛根: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而呕逆下利之症可解。
法半夏、麻黄:宣肺解表,化痰降逆,使太阳表证得解,阳明呕逆得和,实为两解之法。
法半夏、黄连、全瓜蒌:宽胸开结,清热化痰,使胸中胶结痰热可化。
法半夏、黄芩:祛内蕴之痰热,降肺胃之逆气,而咳逆可平。
法半夏、甘遂:化胸膈以上之伏饮,引痰湿水液下行,痰饮内伏,积液结聚可消。
法半夏、桂枝:降上逆之虚火以透达少阴,咽痛可治。
法半夏、三棱、莪术:化痰破瘀,散结破积,凡痰瘀互结,所生肿物,可治。
法半夏、天麻:镇风降逆,风痰眩晕可治。
法半夏、海浮石:软坚化痰,消瘀散结,凡痰凝久久不化,以此化之。
枳实药对:枳实、桂枝、生姜:疏木郁,转中土,使木土和之,升降而已,行积滞,荡浊污,升清阳,消散结。
枳实、橘皮、生姜:拔散群阴,宽胸理气,降逆化浊,使秽浊之逆气阻隔于心胸可化。
枳实、白术:建助中宫,使腐纳之机更有用,痰湿易化,食滞易消。
枳实、白芍:破血中之积,行气中之血滞,引阳行阴,气血运行失畅阻隔于腹中,致腹痛,烦满不得卧者,可治。
枳实、厚朴:宽肠降逆,消积化浊,腹胀满者宜之。
枳实、大黄:降阳明之逆,化胃肠之热,务使浊秽积滞邪热从便便而出。
枳实、栀子:凡饮食积滞于胃肠,郁而生热,上扰于胸膈能治。
枳实、竹茹:胆胃不和,嗳气反酸不得眠可治。
枳实、黄连:胃逆不降,心火上炎,痰热扰心者宜之。
《伤寒论》中的经典药对集合来了!
《伤寒论》中的经典药对集合来了!
按温热类、寒凉类、寒热并用类以及其他类分好了,干货满满!
在《伤寒论》一书中,一共使用了87种药物,记载的方剂有113首,其方剂概括了中医临床学科的许多常用方剂,更被后世医家称为“医方之祖”。
而《伤寒论》方中更是由数之不尽的药对所组成的,张仲景灵活应用着这些药对,经过仔细的辨证论治,全面且系统地掌握患者的病、证、症之后,通过有效的运用药对配伍,使方与证相结合,如桂枝汤中的桂枝配芍药,白虎汤中的知母配石膏等等。
掌握药对,便掌握了处方用药的要领与核心。
现将其中经典的药对附于图中,大家共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药对简述
1桂枝-甘草
解:桂枝(辛温)能通能散
》既温通阳气又温振阳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甘草(甘平)益气内守
用: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痹汤小青龙汤泽漆汤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炙甘草汤
2桂枝-芍药
解:桂枝(辛甘温)善通阳气能升能散平冲逆之气
主入气分兼入血分》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芍药(苦平微寒)善和营敛阴能收能敛能平肝阳
利水气主入血分兼入气分
用: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独活寄生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当归建中)
3桂枝-茯苓
解: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
》通阳利水的作用(作用肺脾肾膀胱)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
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草枣汤苓桂甘草汤防己茯苓汤
4麻黄-桂枝
解:麻黄(辛温微苦)温通阳气宣发肺胃之气温通经络通调水道
》协同
桂枝(辛甘温)温通阳气
用: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麻黄加术汤小青龙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5麻黄-石膏
解:麻黄(辛温微苦)宣肺祛痰平喘强但温热
》石膏之寒凉是监制麻黄之温性而不是抑制麻黄宣肺之功
石膏(辛甘大寒)清中上焦之热无祛痰功取长补短之配伍
用:麻杏石甘汤(麻石1:2)越婢汤(麻石3:4)小青龙汤三黄石膏汤
6麻黄-附子
解:麻黄(辛温微苦)解表治外感风寒治太阳发汗散邪相反相成使阳气虚衰之人
》能有效驱散寒邪附子(辛甘大热)温里治阳虚里寒治少阴回阳救逆
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太少两感证”麻黄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小续命汤再造散7附子-干姜
解:附子(辛甘大热)温补肾与命门之火
》温通经络温散寒邪协同
干姜(辛热)温化肺脾之寒饮痰湿“附子无干姜不热”配伍
用:四逆汤(加减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回阳救急汤六味回阳饮
赤石脂丸乌梅丸(附子干姜用量小在于散寒止痛)
8附子-甘草
解: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通行十二经驱散寒湿之邪
》取长补短甘草(甘平甘缓)缓和作用补中益气之功增强温补解附子毒
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温通经络温散寒湿治痹证)[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土汤附子粳米汤
9附子-人参
解:附子-回阳救逆
》温补结合
人参-大补元气
用:1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2竹叶汤乌梅汤3气阳两虚兼寒湿凝聚-附子汤
10附子-大黄
解: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益火祛寒除湿通痹止痛
》相反相成配伍
大黄(苦寒)清热泻下凉血活血祛瘀解毒
用: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
11附子-瞿麦
解:附子(辛温大热)归脾肾祛寒助阳温肾止痛
》相反相成配伍
瞿麦(苦寒)归小肠清热通淋活血通经
用:瓜蒌瞿麦丸(附子瞿麦瓜蒌根茯苓怀山药)[寒与温通与涩润与燥]-用于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排尿不畅
12芍药-甘草
解:芍药(酸寒)
》酸甘化阴[1化生津液血液津血2平肝缓急3和营止汗4柔肝健脾]甘草(甘平)
用:芍药甘草汤桂枝汤黄芩汤芍药汤四逆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加减复脉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
13黄连-干姜
解:黄连(苦寒)苦降泻心胃之火凉血热除烦躁沉降之性
》相反配伍
干姜(辛热)辛开宣散之性能燥脾湿散寒邪消寒痰
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汤
14黄连-阿胶
解:黄连(苦寒)泻心火利于存肾阴
》阴阳相配法
阿胶(甘平)养肾阴助于抑心火
用:黄连阿胶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驻车丸
15黄连-肉桂
解:黄连(苦寒)清心泻心阴
》相反配伍
肉桂(甘热)温肾补肾阳
用:交泰丸(治阴虚火旺兼阳虚或肾阴阳两虚)黄连配桂枝-治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传导
阻滞
16柴胡-黄芩
解:柴胡(苦辛微寒)升阳透达使病邪外解疏肝解郁治在肝胆
》协同
黄芩(苦寒)沉降使热邪下泄清降郁热治在肺大肠亦治肝胆
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桔梗汤清镇丸普济消毒饮
17石膏-知母
解:石膏(甘辛大寒)协同味辛能发汗解肌使邪外散清中焦之热
》清热《
知母(甘寒)气分滋阴泻火使邪从下泄泻三焦之火
用: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清瘟败毒饮化斑汤苍术白虎汤柴胡白虎汤18黄芪-防己
解:黄芪(甘微温)益气升阳健脾利水
》在利水面起协同作用在药性寒温升降补泻面起互抑作用
防己(苦辛寒)通行十二经利水消肿
用: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19黄芪-防风
解: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固表止汗[补剂中之风药]
》相反相成防风(辛肝微温)祛风解表发散风寒祛除风湿[风药中之润剂]
用:玉屏风散升阳益胃汤
20黄芪-当归
解:黄芪(补气药)
》益气生血气血双补气血调和阳生阴长
当归(补血药)
用:当归补血汤(5:1)十全大补汤补阳还五汤(20:1)
21麦冬-半夏
解:麦冬(甘微寒)润肺生津清热除烦以滋润见长
》相反配伍用于气阴已伤而痰湿未除半夏(辛温)除湿化痰和胃以燥湿见长
用: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
22生地-百合
解:生地(甘平微苦)养阴补血要药主治在肾相辅配伍
》滋养肾阴以强百合(甘微寒)养阴清热既宁心安神又润肺止咳平喘宁心润肺
用:1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治(百合病-心失所养的神经官能症)
2 百合固经汤
23玄参-苍术
解:玄参(苦咸寒)清肺胃之热养肾脏之阴利咽喉消结肿
》寒与温润与燥互制配伍苍术(苦辛温)燥脾胃之湿通经络之痹健运化祛风湿
用:苍术玄参加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善治糖尿病
24枳实-厚朴
解;枳实行气(苦寒)破气强善消积导滞
[理气药] 消痞《
厚朴散结(辛温)行气缓善消胀燥湿
用:大小承气汤栀子厚朴汤麻子仁丸枳实消痞丸
25青蒿-鳖甲
解:青蒿(苦寒微辛)苦寒清热辛香透散
》养阴清热方配伍核心[深入阴分领邪外出]鳖甲(咸平)既能滋补肝肾之阴液
又能搜剔深伏内之余邪
用:青蒿鳖甲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