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
中医方剂学 目录 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华盖散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药汤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6.止嗽散金沸草散7.正柴胡饮第二节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汤2.桑菊饮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发表汤葱豉桔梗汤第三节扶正解表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2.参苏饮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造散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味饮2.千金葳蕤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承气汤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化汤4.阑尾清解汤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第二节温下1.大黄附子汤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2.三物白散第三节润下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2.济川煎第四节逐水1.十枣汤控涎丹2.舟车丸3.疏凿饮子第五节攻补兼施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2.增液承气汤3.承气养营汤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3.蒿芩清胆汤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2.清脾饮第二节调和肝脾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2.枳实芍药散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2.黑逍遥散3.痛泻要方第三节调和肠胃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心汤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1.白虎汤1.白虎加人参汤2.白虎加桂枝汤3.白虎加苍术汤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3.清营汤清宫汤4.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第三节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2.栀子金花汤3.清瘟败毒饮2.凉膈散3.普济消毒饮4.仙方活命饮1.五味消毒饮2.四妙勇安汤第四节清脏脏热5.导赤散清心莲子饮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2.当归龙荟丸7.左金丸1.戊己丸2.香连丸8.苇茎汤桔梗汤9.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10.清胃散泻黄散11.玉女煎12.葛根黄芩黄连汤13.芍药汤黄芩汤14.白头翁汤15.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16.防风通圣散17.石膏汤第五节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2.清骨散秦艽鳖甲散3.当归六黄汤第五章祛暑剂1.清络饮2.香薷散3.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4.桂苓甘露散5.清暑益气汤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伤寒论》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理中化痰丸2.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3.吴茱萸汤吴茱萸加生姜半夏汤第二节回阳救逆1.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参附汤2.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汤3.黑锡丹医门黑锡丹第三节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2.阳和汤小金丹中和汤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1.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保元汤2.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朮散3.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举元煎升陷汤4.生脉散5.人参蛤蚧散6.人参胡桃汤7.玉屏风散8.完带汤易黄汤清带汤第二节补血1.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圣愈汤胶艾汤2.当归补血汤3.归脾汤第三节气血双补1.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盘石散2.炙甘草汤加减复脉汤第四节补阴1.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2.左归丸左归饮3.大补阴丸虎潜丸4.一贯煎5.二至丸6.桑麻丸7.石斛夜光丸8.补肺阿胶汤9.月华丸第五节补阳1.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补丸2.右归丸右归饮第六节阴阳双补1.地黄饮子2.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第八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1.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1.九仙散第三节涩肠固脱1.真人养脏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2.四神丸第四节涩精止遗1.金锁固精丸2.桑螵蛸散缩泉丸第五节固崩止带1.固冲汤2.固经丸3.易黄汤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1.朱砂安神丸磁朱丸2.生铁落饮3.珍珠母丸第二节滋养安神1.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枕中丹2.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定志丸第十章开窍剂第一节凉开1.安宫牛黄丸2.紫雪苏恭方小儿回春丹3.至宝丹行军散第二节温开1.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紫金锭玉枢丹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1.越鞠丸2.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3.半夏厚朴汤4.金铃子散延胡索汤5.厚朴温中汤良附丸6.天台乌药散四磨汤五磨饮子橘核丸7.暖肝煎8.三层茴香丸9.导气汤第二节降气1.苏子降气汤2.定喘汤3.小半夏汤大半夏汤4.旋覆代赭汤干姜人参半夏丸5.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济生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第十二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2.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3.补阳还五汤4.复原活血汤七厘散5.温经汤温经汤艾附暖宫丸6.生化汤7.失笑散活络效灵丹丹参饮手拈散宫外孕方8.桂枝茯苓丸9.鳖甲煎丸第二节止血1.十灰散四生丸2.咳血方3.小蓟饮子4.槐花散槐角丸5.黄土汤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苍耳子散菊花茶调散2.大秦艽汤3.小活络丹大活络丹4.牵正散止痉散5.玉真散五虎追风散6.消风散第一节第二节平熄内风第二节 1.羚角钩藤汤钩藤饮2.镇肝熄风汤建瓴汤3.天麻钩藤饮4.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小定风珠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1.杏苏散2.桑杏汤翘荷汤3.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第二节滋阴润燥1.增液汤增液承气汤2.麦门冬汤3.益胃汤玉液汤琼玉膏4.养阴清肺汤5.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第十五章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和胃1.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柴平汤2.藿香正气散六和汤第二节清热祛湿1.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逆汤2.八正散五淋散3.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4.甘露消毒丹5.连朴饮6.当归拈痛汤宣痹汤7.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8.蚕矢汤第三节利水渗湿1.五苓散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2.猪苓汤3.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4.五皮散第四节温化寒湿1.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2.真武汤附子汤3.实脾散4.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饮第五节祛风胜湿1.羌活胜湿汤蠲痹汤2.独活寄生汤三痹汤3.鸡鸣散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1.二陈汤导痰汤涤痰汤金水六君煎2.温胆汤3.十味温胆汤4.茯苓丸第二节清热化痰1.清气化痰丸清金降火汤2.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3.滚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1.贝母瓜蒌散第四节温化寒痰1.苓甘五味姜辛汤冷哮丸2.三子养亲汤3.半夏白术天麻汤4.定痫丸第十七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1.保和丸2.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第二节健脾消食1.健脾丸枳术丸资生丸曲蘗枳朮丸橘半枳朮丸香砂枳朮丸2.枳实消痞丸3.葛花解酲汤第十八章驱虫剂1.乌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2.肥儿丸第十九章涌吐剂1.瓜蒂散三圣散救急稀涎散2.盐汤探吐方第二十章痈疡剂1.仙方活命饮2.连翘败毒3.五味消毒饮4.银花解毒汤5.四妙勇安汤6.五神汤7.神效托里散8.犀黄丸9.醒消丸10.蟾酥丸11.牛蒡解肌汤12.海藻玉壶汤13.透脓散14.医学心悟透脓散15.托里透脓汤16.阳和汤17.中和汤18.小金丹19.内补黄耆汤20.苇茎汤21.大黄牡丹汤22.清肠饮23.薏苡附子败酱散24.薏苡仁汤。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教材
针对这种阳明实热内盛,燥屎内结, 阴津亏损的病证,应急下实热燥屎,以 救阴液,即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方解 大承气汤
?君:大黄— 苦寒泄热,荡涤肠胃邪热积滞 长于
泻下通便,治疗主要症状 推荡之功
相 须
?臣: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使坚结的粪便 为
以及穿孔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禁用本方。
? 药理研究证明,方中大黄的有效成分具有泻下 作用,不耐高温,若长时间煎煮,泻下成分即 遭破坏,证实了仲景先煮枳实、厚朴, 后下大 黄的用法是非常可贵和正确的用药经验。
大承气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胃肠无热结,或气阴 亏虚者均不宜用。
?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口腔脏器的严重梗阻、或有绞窄、坏死
变软以利于大黄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
用
·黄、硝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佐: 枳实—破气散结 消积除痞
厚朴— 宽肠下气 消胀除满
行气导滞,消除痞满,助君以 下热结,不仅治疗兼证,通 过
二者调畅气机作用, 促进大便的排泄。
枳、朴相配,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大承气汤
配伍特点
? 大黄 + 行气药并用,泻下力强; ?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 通因通用; ? 寒因寒用。
盛,迫津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
至于热结旁流,自利清水,乃腑热炽盛,燥屎内结, 邪热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所至。此种下利物色纯青 而秽臭难闻,更见脐腹疼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 热邪灼伤津液,津液亏损不能上承于口,则见口燥 咽干。
由于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阻, 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 —四肢 逆冷而胸腹灼热;
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
中方药剂学:《中医方剂学》或称《方剂学》是2009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义祁。
《中医方剂学》是阐述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各级医学院、所及有关从业人员,研究中医业务的必修基础课程。
有关著作依据《中医方剂学教学大纲》编写,各个中医院校自编或协编的教材,出版单位较多。
方剂:概念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
“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说明了方剂的来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反映了中医药学从实践到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其配伍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之一,是在历代医药学家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是介于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用药之间的桥梁。
方剂学的基础研究,是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形成《方剂学》教学的雏形大约形成于大约形成于清康熙三年,汪昂编著了《医方集解》和《汤头歌诀》两部著作拉开了方剂学教学的序幕,1956年建立北京中医学院由王绵之教授将此两部著作合二为一,更名为《方剂学》,也就是第一版《方剂学》,自1956年国家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方剂学课程和教学以来,先后由国家主管部门组织过6次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承担了历次方剂学教材的编写任务,被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五年制教学普遍采用,学术影响和学术辐射极大,为培养中医学高等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历版方剂学教材沿革--- 一版:《方剂学》北京中医学院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版:《方剂学》北京中医学院196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三版:《方剂学》北京中医学院1973年内部教材。
四版:《方剂学》北京中医学院197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五版:《方剂学》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基础-《方剂学》
中医基础-《方剂学》补益剂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黄芪鳖甲散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秦艽鳖甲散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秦艽扶羸汤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紫菀汤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补肺阿胶散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班劳损起沉疴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益气聪明汤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增辑独参汤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气精神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保元汤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还少丹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淮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更有知柏与札菊归芍参麦各分途右归饮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萸杜仲施地草淮山枸杞子便溏阳痿服之宜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除易麦龟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肝精血虚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或以菖蒲更五味劳心思虑过耗真虎潜丸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陈地锁阳龟版姜归知柏芍再加羊肉捣丸尝河车大造丸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冬杜柏从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弱此方宗斑龙丸斑龙丸用鹿胶霜苓柏菟脂熟地黄等分为丸酒化服玉龙关下补元阳发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葛根汤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阳明发热与头痛再加芍药甘草是亦治时疫与阳斑疽疹已出慎勿使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神术散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为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麻黄人参芍药汤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神白散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肘后单煎葱白豉两方均能散风寒十神汤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郊堪夸增辑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补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防风解毒汤防风解毒荆薄荷大力石膏竹叶和甘桔连翘知木枳风温痧疹肺经多竹叶柳蒂汤竹味柳蒂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华盖散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方剂学教材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
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
东垣清暑益气汤,参麦五味白术苍,芪归升葛曲泽草,治宜暑热津气伤。
清脏腑热
导 赤 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相公,清心利水小肠火,引火下行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柴芩栀,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归草十味药,肝经湿热力能制。
再 造 散——再造散用参附芪,羌防芎辛桂枝齐,阳虚卫弱感风寒,助阳发汗解表宜。
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桔枳同,益气解表散风湿,痢初夹表亦可用。
参 苏 饮——益气解表参苏饮,枳桔葛前香二陈。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 虎 汤——清热生津白虎汤,知膏草米合成方,热渴汗烦是主诉,体征脉洪舌苔黄。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连芩,玄翘桔勃草兰根,升柴陈薄僵蚕合,专治风热大头瘟。
泻 心 汤——大黄芩连名泻心,主治阳黄血妄行。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栀柏芩,火盛三焦是病因,大热烦狂并吐衄,苦寒泻火此方灵。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银地丁,野菊天葵蒲公英,水煎加酒疔疮疗,渣可外敷汤可饮。
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银花芷,归芍乳没防皂剌,贝母花粉陈山甲,疮疡肿毒阳证治。
香 苏 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恶寒发热身无汗,不思饮食胸脘痞。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麻芍桂,辛姜半夏草五味,外感风寒内停饮,背寒胸闷咳喘配。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辛姜半夏枣五味,紫菀款冬降肺气,痰喘咳逆俱能退。
辛凉解表
桑 菊 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薄荷芦根草,身热咳嗽为主症,辛凉轻剂清上焦。
左 金 丸——黄连吴萸左金丸,肝郁胁痛呕吞酸。香连清肠痢能止,连桂交泰心神安。
中医方剂学_医学教材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共收载方剂314首。
“方书之祖”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的组成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羌活――太阳经柴胡――少阳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厥阴经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
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方剂课本版
和解剂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脉弦。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吐 俞氏蒿芩清胆汤, 陈皮半夏竹茹镶, 赤苓枳壳兼碧玉, 湿热轻宣此法良。 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憎寒壮 热 , 一 日 三次或 一 次发无定时 。 胸闷 呕恶头痛烦躁 , 脉弦数 , 舌边深红苔垢 腻 达原朴果与槟榔, 黄芩知母芍甘尝, 邪伏膜原憎寒热, 开达膜原此方良。 或苔 白 厚 如 积 粉 。 寒热往来,舌苔白逆,脉弦滑浮大。 截疟七宝草果仁, 常山槟朴草青陈, 疟发频频邪气盛, 劫痰燥湿此方珍。
局 部 红 热 肿 痛或疮 形 如 栗 ,坚 硬 根 五味消毒疗诸疔, 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癸子, 煎加酒服效非轻。 深,舌红脉数。 患 肢暗红 微肿 灼热 , 疼痛 剧 烈 , 烦 热口 四妙勇安金银花, 玄参当归甘草加, 清热解毒兼活血, 热毒脱疽效堪夸。 渴 , 舌 红 , 脉数 。 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 引热同归小便中。 涩,舌红脉数。 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左金萸连六一丸, 肝经火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己, 热泻热痢服之安。 泻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 肺热喘嗽此方施。 千金苇茎生薏仁,桃仁瓜瓣四味临,吐咳肺痈痰秽浊,凉营清气自生津 清胃散用升麻连, 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 口疮吐衄与牙宣。
蒿芩清胆汤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达原饮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截疟七宝饮 四逆散 逍遥散 痛泄要方 半夏泻心汤
方剂学
《方剂学》七版上编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2第二章方剂与治法------------------------------------------------------------------------8第三章方剂的分类-----------------------------------------------------------------------11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3第五章剂型------------------------------------------------------------------------ 18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20 下编第一章解表剂-----------------------------------------------------------------------------23 第二章泻下剂-----------------------------------------------------------------------------34 第三章和解剂-----------------------------------------------------------------------------41 第四章清热剂-----------------------------------------------------------------------------47 第五章祛暑剂-----------------------------------------------------------------------------64 第六章温里剂-----------------------------------------------------------------------------66 第七章补益剂-----------------------------------------------------------------------------72 第八章固涩剂-----------------------------------------------------------------------------89 第九章安神剂-----------------------------------------------------------------------------97 第十章开窍剂-----------------------------------------------------------------------------100 第十一章理气剂-----------------------------------------------------------------------------105 第十二章理血剂-----------------------------------------------------------------------------113 第十三章治风剂-----------------------------------------------------------------------------127 第十四章治燥剂-----------------------------------------------------------------------------135 第十五章祛湿剂-----------------------------------------------------------------------------141 第十六章祛痰剂-----------------------------------------------------------------------------153 第十七章消食剂----------------------------------------------------------------------------159 第十八章驱虫剂----------------------------------------------------------------------------162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方书,根据《全国中基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多是寥寥几味,《扶阳讲记》中提到的名医田八味先生用药最多不超过八味,观今之中医一般开药都是十多味,多者竟有二三十味,每付药一大包。
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博文,说用药治病如打猎,枪法准的猎人如同狙击手,只需一发子弹即可中的,枪法次的用散弹,一轰一大片,还得是方向正确,如果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再多子弹也是枉费。
至于个别方剂,用药更是多达七八十味,那就等同投了集束炸弹...!须知,用药非比用兵多多益善!自古医不精辨无异于杀人!1. 解表剂1.1.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拗汤,大青龙汤,华盖散,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葱豉汤,葱豉桔梗汤,香苏散,加味香苏散,香苏葱豉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1.2.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汤,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葛根汤,升麻汤葛根汤,竹叶柳蒡汤1.3.扶正解表: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仓廪散,参苏饮,再造散,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2. 泻下剂2.1.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化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大黄牡丹汤,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薏苡附子败酱散2.2.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半硫丸2.3.润下:滋肠五仁丸,润肠丸,更衣丸,济川煎,麻子仁丸2.4.攻补兼施: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承气养荣汤2.5.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禹功散,导水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疏凿饮子3. 和解剂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蒿芩清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2.调和肝脾:四逆散,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逍遥散,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痛泻要方3.3.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3.4.治疟:截疟七宝饮,清脾饮(汤),柴胡达原饮,达原饮4. 清热剂4.1.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4.2.清营凉血: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4.3.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泻心汤,普济消毒饮,凉膈散,神仙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4.4.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斑汤4.5.清脏腑热:导赤散,清心莲子饮,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龙脑丸),左金丸,戊己丸(苦散),香连丸,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苇茎汤,桔梗汤,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芍药汤,黄芩汤,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4.6.清虚热:青蒿鳖四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5. 祛暑剂5.1.祛暑清热:清络饮5.2.祛暑解表:香薷散,黄连香薷饮,四味香薷饮,十味香薷饮,新加香薷饮5.3.祛暑利湿:六一散,益元散,辰砂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桂苓甘露散5.4.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6. 温里剂6.1.温中祛寒: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连理汤,吴茱萸汤,小半夏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内补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6.2.回阳救逆: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回阳救急汤,参附汤6.3.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7. 表里双解剂7.1.解表攻里:大柴胡汤,复方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防风通圣散7.2.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石膏汤7.3.解表温里:五积散,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人参汤8. 补益剂8.1.补气:四君子汤,白术汤,异功散,保元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资生丸,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举元煎,升陷汤,升阳益胃汤,玉屏风散。
中医方剂大全在线阅读[中医方剂学教学片系列]
中医方剂大全在线阅读[中医方剂学教学片系列]
第一剂白虎汤(教室内众学生静等教师到来)教授夹讲义步入稳步登上讲台,翻开讲义。
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方剂学当中的百虎汤,百虎汤属于清热泻火类方,由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3g、粳米9g组成。
本为医圣张仲景创立,最早见于《伤寒论》一书,是治疗阳明经病的代表方,后引为治疗众多壮热症候。
其主要功能为清气分热泻胃火,生津止渴。
本为既治为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的实热证。
热盛必伤津液,故不可用苦寒之品,以防化躁伤津。
所以当用甘寒滋润清热生津止白虎汤为治。
同学甲:老师,这样子讲我们不好懂,也记不住!同学乙:多枯燥!教授:不要着急,我给你们录制了教学片,请看屏幕。
(打开录象机)(一居民卧室内,患者卧于床上,衣被散落一旁,几近裸体,连呼)热!热!!渴!(狂饮后)(仍呼)渴!渴!(患者面红目赤,大汗淋漓,呼吸喘粗,烦躁不安。
)(医圣在佳人引导下入内,坐于床前诊脉)(诊毕)曰:看看舌苔!(患者张口吐
舌)医圣:舌质红,舌苔焦黄起刺,脉象洪大有力,证属阳明经实热,待我请药王施治!(药王上):白虎汤将军听令!率你部急赴医圣帐下听用。
白虎汤将军:众将领,速速带齐兵卒随我出征!石膏(上):姓石名膏,吾乃硫酸盐类矿物,挖后。
除去泥沙及杂石,色白呈晶体状便是!吾味甘,本性大寒,祛除肺,胃经实热是我强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无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反,如果一个领导者对自己的工作或同志冷漠而漠不关心,那么这种领导者在人们心中就没有地位,这样的领导者就不会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对改善非权力影响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非权力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品格,能力,情感,知识等要素,并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提高非权力影响力的途径。
这些方面相互协调。
如果其中之一做得不好,就会存在“短木”效应,不利于改善非权力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