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的特点
有机溶剂物理特点及防护常识范本(2篇)
有机溶剂物理特点及防护常识范本有机溶剂是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涂料、油漆等工业领域的化学品,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较高的挥发性。
它们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溶解、稀释和清洗等作用。
然而,由于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刺激性等危险性质,使用过程中需要妥善防护。
本文将介绍有机溶剂的物理特点及相关的防护常识。
一、物理特点1. 挥发性高:有机溶剂的分子结构中通常含有较多的气态物质,因此其挥发性较高。
这使得有机溶剂易于在常温下转变为气体形态并扩散到环境中。
2. 低沸点:大多数有机溶剂的沸点较低,一般在室温下就能沸腾。
这也是有机溶剂易挥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溶解性强:有机溶剂对许多化学物质具有很好的溶解性。
这使得有机溶剂在化工实验和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溶解、稀释和提取等工艺过程。
4. 强烈刺激性:有机溶剂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能导致各种不适和损伤。
部分有机溶剂还具有致敏性,会引发过敏反应。
二、防护常识1. 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与使用:(1) 穿戴适合的防护服:选用具有较高耐化学性能的材料制成的防护服,如聚酯纤维、氯丁橡胶等。
要确保防护服的完整性,避免有破损和漏洞的地方。
(2) 戴好防护手套和鞋套:使用耐化学溶剂的手套和鞋套,确保皮肤与有机溶剂隔离。
(3) 戴防护眼镜或面罩:使用符合标准的防护眼镜或面罩,保护眼睛免受有机溶剂的刺激和飞溅。
(4) 戴防护口罩:在有机溶剂浓度较高的环境中,使用符合标准的防护口罩,减少吸入有机溶剂的风险。
2. 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增加通风:在有机溶剂使用和储存的场所,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溶剂浓度积聚。
(2) 防火防爆措施:有机溶剂易燃易爆,禁止在有机溶剂周围使用明火和电气设备。
存放有机溶剂的地方,要保持通风、干燥,而且不能靠近火源。
(3) 避免皮肤接触:尽量减少有机溶剂与皮肤的接触,必要时使用防护手套和防护服。
(4) 避免吸入有机溶剂气体:在操作有机溶剂时,避免有机溶剂气体直接进入呼吸道。
亲脂性的有机溶剂名词解释
亲脂性的有机溶剂名词解释在化学领域,亲脂性有机溶剂是指与脂肪或有机化合物具有亲和力的溶剂。
亲脂性溶剂的独特性能使其在多个领域,包括化工、制药和生物技术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亲脂性有机溶剂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与脂肪状物质相容并溶解。
它们的化学特性使其可以与脂肪酸、脂类、蜡等非极性化合物相互作用,并形成溶解的解。
这种独特的相溶性是由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长链烃基、烷基、环烷基或含氧骨架等构象,这些构象赋予了溶剂与脂肪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常见的亲脂性有机溶剂包括石油醚、醇类、酮类、酯类、芳香烃和氯代烃等。
其中,石油醚具有低极性,能够溶解大多数脂类和天然产物;醇类如乙醇、丙醇等在脂肪酸和溶脂性龙脑、松香等天然物质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酮类如丙酮、甲酮等则广泛应用于溶解树脂、油漆和蜡等方面;酯类如醋酸乙酯、丁酮酸酯等则常用于有机合成和涂料行业等。
芳香烃如苯、二甲苯等和氯代烃如氯化甲烷、二氯甲烷等则常用于溶解多种有机物质。
亲脂性有机溶剂在化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分离和提纯过程中,亲脂性有机溶剂可以用于从物质混合物中分离和提取目标物质。
它们的高溶解度和相容性使得它们能够有效地溶解和分离脂肪族化合物、天然产物以及合成有机物。
此外,亲脂性有机溶剂还可以用作涂料、油墨和塑料等产品的溶剂,以及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溶剂。
在制药领域中,亲脂性有机溶剂常用于药物开发和制造。
它们不仅可以在药物合成中起到溶剂和反应介质的作用,还可以用于药物的提取和分离。
利用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活性成分或制备纯化药物的过程中,其高溶解度和选择性使得提取和分离变得更加高效。
此外,亲脂性有机溶剂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相关研究中,常常需要进行细胞培养、蛋白质提取和DNA/RNA的溶解等操作。
亲脂性有机溶剂能够在这些过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帮助实现细胞培养、蛋白质纯化和核酸提取等相关任务。
综上所述,亲脂性有机溶剂以其与脂肪和有机物质的亲和力而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有机溶剂
预防
对遗传物质的损伤是苯中毒发生的一个重要机
制;接苯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大 于对照组。
并不是所有接苯工人都会发病。
慢性苯中毒的发生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广泛存在,与个体对疾
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
40
人类疾病多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
职业卫生标准, 二级预防。
43
七、甲的接触机会相似,常作为苯的替代物。 2.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3.高浓度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 严重者危及生命。
慢性重度中毒
出现下列之一者:a)全血细胞减少症; b)再生障碍
性贫血;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白血病。
30
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
应迅速将中毒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立即脱去
被苯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注意保暖。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急救原则与内科相同,可用葡萄糖醛酸,忌用
34
预防措施
1.技术措施: 搞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革,以自动化、机械化、 密闭等,消除手工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如以静 电自动喷漆代替手工喷漆等,这是控制苯危害的 关键措施。 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如制鞋业研究和使 用混合溶剂胶、无苯系物胶、水基胶和热熔胶, 代替苯和甲苯为溶剂的氯丁胶黏剂;制药工业中 用酒精代替苯作提取剂‘喷漆作业中用无苯稀料 等,这些是杜绝苯中毒的根本措施。
急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
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 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
按意识障碍程度,又可分为轻度和重度二级。
26
急性中毒
急性轻度中毒
用于溶解木质的溶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用于溶解木质的溶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旨在介绍本文的主题以及木质溶解的背景和需求。
以下是对概述部分的内容的一个可能的编写示例:概述木质溶解是一种将木材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它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对木材利用价值的不断提高和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增加,寻找一种高效、环保的溶解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用于溶解木质的溶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综合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木质溶解的背景和需求,常用的溶剂及其特点,以及对溶解木质的溶剂选择与优化的讨论。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以展望这一领域的未来。
木质材料被广泛用于建筑、家具、纸张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
然而,在许多应用中,木质材料的高分子结构限制了其性能和用途。
为了克服这一限制,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分解木质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方法,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和纤维。
传统的木材加工方法如切割、锯切和研磨可以获得一定尺寸和形状的木材,但对于进一步利用木材的高附加值利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这些传统方法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
因此,通过溶解木质材料,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其成分,并能够在生物质能源、纤维素衍生品和化学品等领域中找到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溶解木质,我们可以提取纤维素、木质素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介绍用于溶解木质的常用溶剂及其特点,讨论溶解木质的溶剂选择与优化的问题,并展望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推动溶解木质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并为木质材料的高效利用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
在概述中,引入了使用溶剂来溶解木质的背景和意义。
木质材料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有时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和改造。
而利用溶剂能够有效地溶解木质材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化学反应中的溶剂选择
化学反应中的溶剂选择在化学反应中,溶剂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它可以对反应速率、产物选择性、收率以及环境友好性产生重要影响。
正确选择溶剂可以提高反应效率,减少副产物生成,并节约成本。
本文将就溶剂的选择原则、常用溶剂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进行综述,以帮助读者正确选择适合的溶剂。
一、溶剂选择的原则在选择合适的溶剂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 与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容性:溶剂应与反应物和产物相互溶解,并且在反应温度下化学性质稳定。
如果反应涉及氧化、还原等敏感功能团,就需要选择惰性的溶剂,如二氯甲烷、四氢呋喃等。
2. 极性:极性溶剂通常更适合极性反应,如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等。
而非极性溶剂则更适合非极性反应,如自由基反应、烷基化反应等。
3. 溶解度:溶剂应能够完全溶解反应物,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和产物收率。
而且,溶剂的溶解度也应随着反应进行而不断改变,以有利于产物的析出或分离。
4. 常见溶剂:在实验室中,常见的溶剂有水、甲醇、乙醇、二氯甲烷、乙腈、四氢呋喃等。
选择时应考虑其毒性、易燃性、环境影响等因素。
二、常用溶剂的特点及适用范围1.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之一,具有无毒性、环境友好等特点。
适用于许多有机反应,如酯化、醚化、缩合等。
此外,水还可以参与水解、氧化等反应,具有特殊的用途。
2. 甲醇:是一种极性溶剂,可用于氢键反应、亲电加成反应等。
此外,甲醇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经常用于金属还原或催化反应中。
3. 乙醇:和甲醇相似,也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它的极性较低,适合不太极性的反应。
乙醇也具有金属还原和亲电性反应的能力。
4. 二氯甲烷:是一种无色无臭的非极性溶剂,具有较高的溶解力和挥发性。
适用于脂肪族的物质提取、气相色谱、溶剂抽提等。
5. 乙腈:是一种透明、无色的极性溶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适用于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重氮化反应等。
6. 四氢呋喃:是一种极性溶剂,对许多有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适用于金属脱羧反应、金属加成反应等。
溶剂合物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溶剂合物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溶剂合物是一类在化学反应、实验室研究以及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作为反应物、溶解剂或者催化剂,能够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或者改变反应的速率。
由于其广泛的用途和特性多样性,溶剂合物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如有机合成、材料制备、涂料工业等。
溶剂合物的分类涉及到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如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和反应性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将溶剂合物分为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
有机溶剂是指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醇类、醚类、酯类等。
这些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能够溶解许多有机化合物,因此在有机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无机溶剂则主要由无机化合物组成,如水、酸和碱等。
这些无机溶剂具有较高的极性和溶解度,对于某些无机化合物的溶解或者反应有重要作用。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根据溶剂的物理性质进行划分。
根据溶剂的极性,可以将其分为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
极性溶剂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能够溶解极性分子或者带电离子,如醇类、酮类和酸类等。
非极性溶剂则不具备这样的性质,主要溶解非极性或者弱极性分子,如烃类和芳香烃类等。
此外,溶剂合物的反应性也是其分类的一种重要依据。
根据溶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参与程度和性质变化,可以将其分为参与式溶剂和非参与式溶剂。
参与式溶剂指溶剂直接参与反应,并在反应中发生化学变化。
非参与式溶剂则是指溶剂作为反应场所,仅起到溶解或者稀释物质的作用。
通过对溶剂合物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特性和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溶剂合物对于反应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不同类型的溶剂合物,对于促进化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组织和内容安排。
通过清晰地规划文章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并能够更方便地查找感兴趣的内容。
气相用dmf作为溶剂的原因
气相用dmf作为溶剂的原因
DMF(二甲基甲酰胺)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很多优点,因而在气相中被广泛使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DMF作为气相溶剂的原因。
DMF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DMF是一种极性溶剂,能够与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
这使得DMF可以溶解许多不易溶解于其他溶剂的化合物,如一些高沸点或高熔点的有机物。
在气相中,DMF可以作为载气和溶剂同时存在,使得一些难溶解的化合物能够在气相中得到更好的分离和检测。
DMF具有较低的挥发性。
DMF的挥发性较低,能够在较高的温度下保持稳定。
这使得DMF在气相色谱分析中能够提供较长的保留时间,并且能够更好地分离挥发性物质。
同时,DMF还可以通过调整温度和流动速度来控制样品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
DMF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DMF在较高的温度下不易分解,能够适应高温条件下的气相分析需求。
而且,DMF在常见的分析条件下不易与一般的气相分析样品发生反应,不会引起样品的降解或改变。
DMF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DMF是一种低毒的溶剂,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
与其他常用的气相溶剂相比,如苯、甲醇等,DMF的毒性和挥发性都较低,能够减少对操作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DMF作为气相溶剂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较低的挥发性、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对环境的较小影响。
这些特点使得DMF在气相色谱分析和其他气相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DMF作为气相溶剂,可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分离效果,同时减少对操作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什么是有机溶剂
什么是有机溶剂有机溶剂是能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油脂、蜡、树脂、橡胶、染料等)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
有机溶剂的种类有机溶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①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②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③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④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⑤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⑥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⑦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⑧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⑨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⑩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毒性有机溶剂具有脂溶性,因此除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机体内外,尚可经完整的皮肤迅速吸收,有机溶剂吸收入人体后,将作用于富含脂类物质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肝肾等实质脏器,同时对皮肤和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性。
不同有机溶剂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和作用的强弱也不同,这决定于每一种有机溶剂的化学结构、溶解度、接触浓度和时间,以及机体的敏感性。
①神经毒性。
以脂肪烃(正己烷、戊烷、汽油)、芳香烃(苯、苯乙烯、丁基甲苯、乙烯基甲苯)、氯化烃(三氯乙烯、二氯甲烷),以及二硫化碳、磷酸三邻甲酚等脂溶性较强的溶剂为多见。
有机溶剂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中毒性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病人可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嗜睡、无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消瘦,以及多汗、情绪不稳定,心跳加速或减慢、血压波动、皮肤温度下降或双侧肢体温度不对称等表现;第二种为中毒性末梢神经炎。
大部分表现为感觉型,其次为混合型。
可有肢端麻木、感觉减退、刺痛、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等表现;第三种为中毒性脑病,比较少见,见于二硫化碳、苯、汽油等有机溶剂的严重急、慢性中毒。
②血液毒性。
以芳香烃,特别是苯最常见。
苯达到一定剂量即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往往先有白细胞减少,以后血小板减少,最后红细胞减少,成为全血细胞减少。
常用溶剂极性表
常见有机溶剂极性表有机溶剂是能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
有机溶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①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②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③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④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⑤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⑥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⑦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⑧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⑨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⑩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有机溶剂具有脂溶性,因此除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机体内外,尚可经完整的皮肤迅速吸收,有机溶剂吸收入人体后,将作用于富含脂类物质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肝肾等实质脏器,同时对皮肤和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性。
不同有机溶剂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和作用的强弱也不同,这决定于每一种有机溶剂的化学结构、溶解度、接触浓度和时间,以及机体的敏感性。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水(极性最大) > 甲酰胺> 乙腈> 甲醇> 乙醇> 丙醇> 丙酮> 二氧六环> 四氢呋喃> 甲乙酮> 正丁醇> 醋酸乙酯> 乙醚> 异丙醚>二氯甲烷> 氯仿> 溴乙烷> 苯> 氯丙烷> 甲苯> 四氯化碳> 二硫化碳> 环己烷> 己烷> 庚烷> 煤油(极性最小)有机溶剂的极性根据官能团和对称性可初步判断,具体的需参照极性参数,如下化合物名称极性粘度沸点吸收波长i-pentane(异戊烷) 0 - 30 -n-pentane(正戊烷) 0 0.23 36 210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0.01 0.3 30~60 210Hexane(己烷) 0.06 0.33 69 210 Cyclohexane(环己烷) 0.1 1 81 210 Isooctane(异辛烷) 0.1 0.53 99 210 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0.1 - 72 -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0.1 0.47 99 215 Cyclopentane(环戊烷) 0.2 0.47 49 210 n-heptane(庚烷) 0.2 0.41 98 200 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 1 0.46 78 220 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1 0.57 87 273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 1.6 0.97 77 265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1.9 0.71 48 231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2.4 0.37 68 220 Toluene(甲苯) 2.4 0.59 111 285 p-xylene(对二甲苯) 2.5 0.65 138 290 Chlorobenzene(氯苯) 2.7 0.8 132 -o-dichlorobenzene(邻二氯苯) 2.7 1.33 180 295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 2.9 0.23 35 220 Benzene(苯) 3 0.65 80 280 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3 4.7 108 220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3.4 0.44 240 245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3.5 0.78 84 228 n-butanol(正丁醇) 3.7 2.95 117 210 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4 - 126 254 n-propanol(丙醇) 4 2.27 98 210 Methyl isobutyl ketone(甲基异丁酮) 4.2 - 119 330 Tetrahydrofuran(四氢呋喃) 4.2 0.55 66 220 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4.30 0.45 77 260 i-propanol(异丙醇) 4.3 2.37 82 210 Chloroform(氯仿) 4.4 0.57 61 245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 4.5 0.43 80 330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4.8 1.54 102 220Pyridine(吡啶) 5.3 0.97 115 305Acetone(丙酮) 5.4 0.32 57 330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6 0.67 101 330Acetic acid(乙酸) 6.2 1.28 118 230Acetonitrile(乙腈) 6.2 0.37 82 210Aniline(苯胺) 6.3 4.4 184 -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6.4 0.92 153 270Methanol(甲醇) 6.6 0.6 65 210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6.9 19.9 197 210Dimethyl sulfoxide(二甲亚砜DMSO) 7.2 2.24 189 268Water(水)10.2 1 100 268表示有机溶剂的极性,关系到其物理化学性质、如介电常数、偶极矩或折射率。
常见有机溶剂极性表
有机溶剂是能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
有机溶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①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②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③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④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⑤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⑥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⑦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⑧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⑨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⑩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有机溶剂具有脂溶性,因此除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机体内外,尚可经完整的皮肤迅速吸收,有机溶剂吸收入人体后,将作用于富含脂类物质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肝肾等实质脏器,同时对皮肤和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性。
不同有机溶剂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和作用的强弱也不同,这决定于每一种有机溶剂的化学结构、溶解度、接触浓度和时间,以及机体的敏感性。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水(极性最大) > 甲酰胺 > 乙腈 > 甲醇 >乙醇 > 丙醇 > 丙酮 > 二氧六环 > 四氢呋喃 > 甲乙酮 > 正丁醇 > 醋酸乙酯 > 乙醚 > 异丙醚 > 二氯甲烷 > 氯仿 > 溴乙烷 > 苯 > 氯丙烷 > 甲苯 > 四氯化碳 > 二硫化碳 > 环己烷 > 己烷 > 庚烷 > 煤油(极性最小)有机溶剂的极性根据官能团和对称性可初步判断,具体的需参照极性参数,如下表示有机溶剂的极性,关系到其物理化学性质、如介电常数、偶极矩或折射率。
这种表示方法把所有的溶剂看作是连续作用的介质,而不是看作由各个分子组成的非连续统一体,并且未考虑到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特殊的相互作用。
常见有机溶剂的性质
常见有机溶剂的性质常见有机溶剂的性质⼀、溶剂的定义溶剂(solvent)这个词⼴义指在均匀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种过量存在的组分。
狭义地说,在化学组成上不发⽣任何变化并能溶解其他物质(⼀般指固体)的液体,或者与固体发⽣化学反应并将固体溶解的液体。
溶解⽣成的均匀混合物体系称为溶液。
在溶液中过量的成分叫溶剂;量少的成分叫溶质。
溶剂也称为溶媒,即含有溶解溶质的媒质之意。
但是在⼯业上所说的溶剂⼀般是指能够溶解油脂、蜡、树脂(这⼀类物质多数在⽔中不溶解)⽽形成均匀溶液的单⼀化合物或者两种以上组成的混合物。
这类除⽔之外的溶剂称为⾮⽔溶剂或有机溶剂,⽔、液氨、液态⾦属、⽆机⽓体等则称为⽆机溶剂。
⼆、溶解现象溶解本来表⽰固体或⽓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同时以分⼦状态均匀分散的⼀种过程。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是描述液体状态的。
⼀些物质之间的混合,⾦与铜、铜与镍等许多⾦属以原⼦状态相混合的所谓合⾦也应看成是⼀种溶解现象。
所以严格地说,只要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混合组成⼀个相的过程就可以称为溶解,⽣成的相称为溶液。
⼀般在⼀个相中应呈均匀状态,其构成成分的物质可以以分⼦状态或原⼦状态相互混合。
溶解过程⽐较复杂,有的物质在溶剂中可以以任何⽐例进⾏溶解,有的部分溶解,有的则不溶。
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的,其影响的因素很多,⼀般认为与溶解过程有关的因素⼤致有以下⼏个⽅⾯:⑴相同分⼦或原⼦间的引⼒与不同分⼦或原⼦间的引⼒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范德华引⼒);⑵分⼦的极性引起的分⼦缔合程度;⑶分⼦复合物的⽣成;⑷溶剂化作⽤;⑸溶剂、溶质的相对分⼦质量;⑹溶解活性基团的种类和数⽬。
化学组成类似的物质相互容易溶解,极性溶剂容易溶解极性物质,⾮极性溶剂容易溶解⾮极性物质。
例如,⽔、甲醇和⼄醇彼此之间可以互溶;苯、甲苯和⼄醚之间也容易互溶,但⽔与苯,甲醇与苯则不能⾃由混溶。
⽽且在⽔或甲醇中易溶的物质难溶于苯或⼄醚;反之在苯或⼄醚中易溶的却难溶于⽔或甲醇。
这些现象可以⽤分⼦的极性或者分⼦缔合程度⼤⼩进⾏判断。
常见有机溶剂的性质大全
溶剂的定义溶剂(solvent)这个词广义指在均匀的混合物中含有的一种过量存在的组分。
狭义地说,在化学组成上不发生任何变化并能溶解其他物质(一般指固体)的液体,或者与固体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固体溶解的液体。
溶解生成的均匀混合物体系称为溶液。
在溶液中过量的成分叫溶剂;量少的成分叫溶质。
溶剂也称为溶媒,即含有溶解溶质的媒质之意。
但是在工业上所说的溶剂一般是指能够溶解油脂、蜡、树脂(这一类物质多数在水中不溶解)而形成均匀溶液的单一化合物或者两种以上组成的混合物。
这类除水之外的溶剂称为非水溶剂或有机溶剂,水、液氨、液态金属、无机气体等则称为无机溶剂。
溶解现象溶解本来表示固体或气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同时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一种过程。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是描述液体状态的一些物质之间的混合,金与铜、铜与镍等许多金属以原子状态相混合的所谓合金也应看成是一种溶解现象。
所以严格地说,只要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混合组成一个相的过程就可以称为溶解,生成的相称为溶液。
一般在一个相中应呈均匀状态,其构成成分的物质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原子状态相互混合。
溶解过程比较复杂,有的物质在溶剂中可以以任何比例进行溶解,有的部分溶解,有的则不溶。
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其影响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与溶解过程有关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相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与不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范德华引力);⑵分子的极性引起的分子缔合程度;⑶分子复合物的生成;⑷溶剂化作用;⑸溶剂、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⑹溶解活性基团的种类和数目。
化学组成类似的物质相互容易溶解,极性溶剂容易溶解极性物质,非极性溶剂容易溶解非极性物质。
例如,水、甲醇和乙醇彼此之间可以互溶;苯、甲苯和乙醚之间也容易互溶,但水与苯,甲醇与苯则不能自由混溶。
而且在水或甲醇中易溶的物质难溶于苯或乙醚;反之在苯或乙醚中易溶的却难溶于水或甲醇。
这些现象可以用分子的极性或者分子缔合程度大小进行判断。
有机溶剂的特点
一、乙醇(ethylalcoho l,ethano l)1. 理化性质:(1)分子式 C2H6O(2)相对分子质量46.07(3)结构式 CH3CH2OH(4)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酒香。
(5)熔点(℃):-114.1(6)沸点(℃):78.3(7)相对密度(水=1):0.79(8)相对密度(空气=1):1.59(9)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
(10)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酸酐、碱金属、胺类。
2. 健康危害(1)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2)健康危害: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首先引起兴奋,然后抑制。
(3)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
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
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4)慢性影响: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黏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机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3. 急救措施:(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冲洗。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4. 防护措施:(1)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眼睛防护:一般不需防护。
(3)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4)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5. 危险类别:(1)燃烧性:易燃(2)闪点(℃):12(3)引燃温度(℃):363(4)爆炸下限(%):3.3(5)爆炸上限(%):19.0(6)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dpm溶剂的技术说明书
dpm溶剂的技术说明书一、产品概述DPM溶剂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全称为二丙酮甲酸酯(Dipropylene glycol methyl ether)。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低毒的液体,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挥发性。
DPM溶剂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清洁剂、胶粘剂、化妆品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化学品。
二、产品性质1. 外观:无色透明液体2. 分子式:C7H16O33. 分子量:148.20 g/mol4. 熔点:-70°C5. 沸点:190°C6. 相对密度:0.944 g/cm³7. 折射率:1.4188. 闪点:80°C9. 溶解性:可溶于水、醇类、醚类等有机溶剂三、产品特点1. 良好的溶解性:DPM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够溶解多种有机物质,如树脂、油漆、染料等。
它可以作为溶剂的主要成分,帮助其他物质溶解并形成均匀的溶液。
2. 优异的挥发性:DPM溶剂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蒸气压,能够迅速挥发,有助于涂料和油墨的干燥和固化过程。
同时,它的挥发性也使得DPM溶剂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残留在产品表面,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 低毒性:DPM溶剂属于低毒溶剂,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对人体造成刺激、腐蚀或致癌等不良影响。
但仍需注意避免长时间接触和过量吸入,以免引起不适。
4. 良好的稳定性:DPM溶剂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发生分解、聚合或氧化反应。
它可以与多种化学物质相容,不会引起不良反应或产生沉淀。
四、应用领域1. 涂料和油墨:DPM溶剂作为溶剂的主要成分,广泛应用于涂料和油墨的配方中。
它能够有效溶解树脂和颜料,提高涂料和油墨的流动性和延展性,使其更易于涂抹和干燥。
2. 清洁剂:DPM溶剂在清洁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够迅速溶解污垢和油脂,使清洁剂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
同时,DPM溶剂的挥发性也使得清洁剂在使用后能够迅速挥发,不会在表面残留。
石油醚 沸点
石油醚沸点石油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低沸点的特点。
本文将从石油醚的定义、性质、用途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石油醚的定义石油醚,化学式为CnH2n+2,是一类由碳、氢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它的结构中含有醚基,即氧原子与碳原子形成的键。
石油醚的分子结构简单,由于其碳原子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乙醚、丙醚等。
二、石油醚的性质1. 沸点:石油醚的沸点相对较低,一般在30℃到60℃之间。
这使得石油醚容易挥发,有助于其在溶剂、萃取等领域的应用。
2. 熔点:石油醚的熔点较低,一般在-100℃到-60℃之间。
这使得石油醚可以在低温环境下被使用,例如在低温实验中作为溶剂。
3. 溶解性:石油醚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以与许多有机物相互溶解,但与水的溶解性较差。
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常使用石油醚来提取或分离目标化合物。
4. 燃烧性:石油醚易燃,具有较高的火灾危险性。
因此,在使用石油醚时,应注意避免其接触明火或高温物体。
三、石油醚的用途1. 溶剂:石油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药物制剂、印刷油墨、涂料等领域。
由于其挥发性好、溶解性强,能够有效溶解许多有机物,因此被广泛用于溶解、提取和分离等实验操作中。
2. 萃取剂:石油醚在工业上常被用作萃取剂。
例如,在石油加工过程中,可以利用石油醚来提取石油中的芳烃物质,从而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3. 清洗剂:由于石油醚对油脂和污渍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因此常被用作清洗剂。
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可以使用石油醚来清洗机械零件、工具等。
4. 医药领域:石油醚在医药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作麻醉药物的成分之一,在手术中用于短暂的麻醉作用。
此外,石油醚还可以用于制备某些药物的中间体。
四、石油醚的安全注意事项1. 火灾危险:石油醚易燃,不宜与明火接触。
在使用石油醚时,应远离火源,并注意保持通风良好的环境。
2. 毒性风险:石油醚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石油醚蒸气中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乙醇(ethyl alcohol,ethanol)1. 理化性质:(1)分子式C2H6O(2)相对分子质量46.07(3)结构式CH3CH2OH(4)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酒香。
(5)熔点(℃):-114.1(6)沸点(℃):78.3(7)相对密度(水=1):0.79(8)相对密度(空气=1):1.59(9)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
(10)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酸酐、碱金属、胺类。
2. 健康危害(1)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2)健康危害: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首先引起兴奋,然后抑制。
(3)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
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
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4)慢性影响: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黏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机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3. 急救措施:(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冲洗。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4. 防护措施:(1)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眼睛防护:一般不需防护。
(3)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4)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5. 危险类别:(1)燃烧性:易燃(2)闪点(℃):12(3)引燃温度(℃):363(4)爆炸下限(%):3.3(5)爆炸上限(%):19.0(6)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7)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6. 储运注意事项:(1)储藏: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储存温度不宜超过30℃。
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二、甲醇(methyl alcohol,Methanol)1. 理化性质:(1)分子式CH4O(2)相对分子质量32(3)结构式CH3OH(4)外观与性状: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5)熔点(℃):-97.8(6)沸点(℃):64.8(7)相对密度(水=1):0.79(8)相对密度(空气=1):1.11(9)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10)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酸酐、碱金属。
2. 健康危害(1)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2)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3)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和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接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4)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黏膜刺激,视力减退等。
皮肤长期出现脱脂、皮炎等。
3. 急救措施:(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4. 防护措施:(1)呼吸系统防护:呼吸道可能接触蒸气时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2)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2)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3)手防护:戴橡胶防护手套。
5. 危险类别:(1)燃烧性:易燃(2)闪点(℃):11(3)引燃温度(℃):385(4)爆炸下限(%):5.5(5)爆炸上限(%):44.0(6)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7)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中发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6. 储运注意事项:(1)储藏: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储存温度不宜超过30℃。
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三、乙腈,甲基氰(acetonitrile,methyl cyanide)1. 理化性质:(1)分子式:C2H3N(2)相对分子质量41.05(3)结构式CH3CN(4)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5)熔点(℃):-45.7(6)沸点(℃):81.1(7)相对密度(水=1):0.79(8)相对密度(空气=1):1.42(9)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10)禁忌物:强氧化剂、强还原剂、酸类、碱类、碱金属。
2. 健康危害(1)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2)健康危害:急性中毒发病较氢氰酸慢,可有数小时潜伏期。
主要症状为衰弱、无力、面色灰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及循环系统紊乱,呼吸浅、慢而不规则,血压下降,脉搏慢细而慢,体温下降,阵发性抽搐,昏迷。
可有尿频、蛋白尿等。
3. 急救措施:(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4. 防护措施:(1)呼吸系统防护:呼吸道可能接触时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自给式呼吸器或通风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2)眼睛防护:在呼吸系统防护时已做防护。
(3)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4)手防护:戴橡胶防护手套。
5. 危险类别:(1)燃烧性:易燃(2)闪点(℃):2(3)引燃温度(℃):524(4)爆炸下限(%):3.0(5)爆炸上限(%):16.0(6)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燃烧时有发光火焰。
与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过氯酸盐等反应剧烈。
(7)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6. 储运注意事项:(1)储藏: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储存温度不宜超过30℃。
防止阳光直射。
要注意包装完整,防止渗透引起中毒。
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
(2)搬运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害。
四、乙酸乙酯,醋酸乙酯(ethyl acetate,acetic ester)1. 理化性质:(1)分子式:C4H8O2(2)相对分子质量88.10(3)结构式CH3-C-OCH2CH3(4)外观与性状:无色澄清液体,有芳香气味,易挥发。
(5)熔点(℃):-83.6(6)沸点(℃):77.2(7)相对密度(水=1):0.90(8)相对密度(空气=1):3.04(9)溶解性: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酮、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10)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2. 健康危害(1)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2)健康危害: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进行性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肿,肝、肾损害。
持续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
误服者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可致湿疹样皮炎。
(3)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本品有时可致角膜混浊、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3. 急救措施:(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4. 防护措施:(1)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蒸气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2)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3)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4)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5. 危险类别:(1)燃烧性:易燃(2)闪点(℃):-4(3)引燃温度(℃):426(4)爆炸下限(%):2.0(5)爆炸上限(%):11.5(6)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7)灭火方法: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6. 储运注意事项:(1)储藏: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储存温度不宜超过30℃。
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2)搬运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五、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1. 理化性质:(1)分子式:CH2Cl2(2)相对分子质量84.94(3)结构式H2CCl2(4)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
(5)熔点(℃):-96.7(6)沸点(℃):39.8(7)相对密度(水=1):1.33(8)相对密度(空气=1):2.93(9)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10)禁忌物:碱金属、铝。
2. 健康危害(1)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2)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
(3)急性中毒:轻者可有眩晕、头痛、呕吐以及眼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较重者则出现易激动、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嗜睡,可引起化学性支气管炎。
重者昏迷,可有肺水肿。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4)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主要有头痛、乏力、眩晕、食欲减退、动作迟钝、嗜睡等。
对皮肤有脱脂作用,引起干燥、脱屑和皲(j 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等。
3. 急救措施:(1)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