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世族形成
中国古代士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士族的发展演变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
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
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
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
东汉

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倚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 永元四年,
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
自身实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疆域
东汉行政区划详图(14张)西汉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至光武帝建 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统治。 交州的 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 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内迁于 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 西南得以扩充至大盈江一带。 至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亲刘钦曾任济阳县(今河南兰考)、南顿县县令。 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 新朝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长兄刘縯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组成“舂陵军”。 王莽地皇四年(23 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标志着新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力量消耗殆尽。 同年绿林军攻破 许昌,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覆灭。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乃破王郎,河北之 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使他在河北站稳了脚。
世族与士族的区别

世族与士族的区别
起源不同:1、世族较早用于两汉,尤其是东汉。
东汉一期是世族形成的沃土,功臣、外戚把持了许多重要官职,豪强染指政权后改换门庭成了世族。
2、士族最早出现在西晋的官方政令中。
西晋时,世族、势族随着一些制度化的变革演变成士族。
概念不同
世族是指血脉相沿的家族,世代显贵的家族,也指在南北朝时期重门阀。
世家大族指族中人员众多,权势地位高的名门望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等。
士族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
传承形式不同
世族是以血脉相沿的家族,族中的成员一般都是亲属,有血缘关系,累世为官。
魏晋南朝的士族是东汉世家发展出来的,士族都是士大夫,以学问传家的。
初一历史东汉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东汉知识点归纳总结东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延续约200年,承袭着西汉的优秀传统,同时也面临了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初一历史学习中关于东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东汉的建立与开创东汉的建立源于王莽篡汉,大约在公元25年,外族董卓政权垮台之后,东汉开始建立。
它的开创者是刘秀,他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标志着东汉王朝的开端。
二、东汉的政治与经济1. 司马一族统治:东汉初年,司马一族逐渐掌握了实际的政权。
刘秀建立的王朝与贵族统治相对,因此司马一族成为东汉后期的重要势力。
2. 黄巾起义:东汉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内外争斗不断,民生困苦。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这场起义对东汉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标志着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开始。
3. 倭寇与虏灾:东汉时期还面临来自倭寇及北方鲜卑族的威胁。
倭寇是从倭国(日本)袭击中国的海上盗匪,虏灾则是指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南侵。
4. 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
同时,东汉时期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其中丝绸之路是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
三、东汉的文化与科技1. 经学与文化:东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儒家经典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学习内容。
许多学者也纷纷著述,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志怪小说的兴盛:东汉时期看似神秘离奇的志怪故事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大量志怪小说出现。
这些小说揭示了社会阶级与风俗习俗的问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科技发展:东汉时期也有一些重要的科技进步,如纸张的发明和应用,北方有唐明皇的白银铸币,便利了交易。
同时,制瓷技术也逐渐发展,并以出产的瓷器而闻名。
四、东汉的衰落与灭亡1. 三国分裂:东汉末年,政权内部腐败,尤其是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等问题严重。
184年以后,农民起义和战乱不断,导致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割据政权:魏、蜀、吴,开始了三国时期。
2. 董卓篡权与末代皇帝:东汉末年的动荡中,外族董卓篡权,让刘协成为了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历史趣谈东汉历史(公元25年-220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东汉历史(公元25年-220年)导语: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
是中国古代强大而统一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汉朝。
由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建立,历12帝,共196年。
后世所说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
是中国古代强大而统一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汉朝。
由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建立,历12帝,共196年。
后世所说的“大汉王朝”即是指西汉与东汉这两大王朝400余年的历史时期。
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故称东汉。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
王莽代汉建新之后,新帝王莽先后颁布了“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西汉中期之后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然而,王莽改制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措施过激过快,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王莽改制不但没能缓解西汉中后期以来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反而使得这种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著名的绿林与赤眉大起义。
一时间,四方相应,天下大乱。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阳城下,面对新朝号称百万(实为42万左右)的围剿大军,西汉皇族后裔出身的刘秀沉着冷静、奋力死战,终于在其他绿林军的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42万大军。
昆阳之战,标志着新王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
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变民之手,新朝灭亡。
新朝灭亡之后,曾与绿林军并肩作战的刘秀北渡黄河,与绿林军彻底决裂,从而开始了他占有河北,逐鹿中原,进而兼并天下的霸业。
公元25年,即东汉建武元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因刘秀系西汉皇族的后裔,。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
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
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
一、兴起1.政治因素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2.经济因素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二、繁荣1.原因士族制度的盛行,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
法令的出台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东晋的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2.表现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
东汉历史简介

东汉历史简介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
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
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
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
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
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
东汉末年的经济动荡豪门世族与商业崛起

东汉末年的经济动荡豪门世族与商业崛起在东汉末年,由于外患和内乱的影响,经济动荡成为当时的主要现象之一。
在这个时期,豪门世族的兴起以及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也为社会带来新的变革。
一、豪门世族的兴起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权力瓦解,政局频繁更迭。
在这个时候,豪门世族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主要力量之一。
他们以权势和财富为依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豪门世族多由世家大族所组成,他们通过世代的积累和经营,逐渐累积了巨额财富。
这些财富不仅来源于土地的收益,还涉及到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他们积极投资于工商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共同分享利益。
豪门世族通过与政府官员、军队指挥官等建立亲密的关系,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资源,通过贿赂和其他手段,参与到政治决策中,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和权力。
二、商业的崛起与豪门世族的兴起相伴而生的是商业的崛起。
经济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改善生活状况的手段。
商业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为当时的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许多人开始从事贸易和手工业,在城市中开设店铺和作坊,为当地和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
商业的繁荣也加强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通过交通和通讯的改善,不同地区的产业开始互相依赖,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品流通网络。
货物的交换和贸易逐渐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豪门世族与商业的合作豪门世族与商业之间的合作是当时经济动荡时期的一种重要形式。
豪门世族通过投资和支持商业活动,帮助商人扩大业务,获得更多的利润。
商人则通过与豪门世族建立关系,获得政治和资源上的支持,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豪门世族投资于商业活动,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并与商人共享利益。
同时,豪门世族也通过与商人合作,向政府官员和军事指挥官提供财物,以换取政治上的支持。
商人们则通过与豪门世族的合作,获取到更多的资本和市场资源。
东汉:一统中兴与多元文化繁荣时代

东汉:一统中兴与多元文化繁荣时代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存在时间为公元25年至220年,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
以下是对东汉的详细概述:一、建立与统一●建立:东汉由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建立。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在王莽篡汉、天下大乱之际,起兵反抗,并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摧垮新莽大军。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因定都洛阳,故国号仍为“汉”,但后世为区分,称其为东汉。
●统一:刘秀建立东汉后,历经长达十多年的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赤眉军、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于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最终完成统一,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二、政治与社会●政治体制:东汉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光武帝刘秀通过整顿吏治、提高中央权威等措施,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使东汉政治相对稳定。
●社会状况:东汉初期,经过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然而,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三、文化与科技●文化:东汉时期提倡儒学,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
著名的文学家如班固著有《汉书》,与《史记》并称“前四史”;文学家如张衡、蔡邕等也在文学、音乐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科技:东汉时期科技取得了显著成就。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命;张衡发明了地动仪等天文仪器,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贡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不朽之作;华佗则是最早使用麻醉药进行手术的外科医生。
四、军事与外交●军事:东汉时期,军队组织健全,军力强大。
光武帝刘秀及其后继者多次进行军事行动,巩固了中央集权。
同时,东汉也面临北方匈奴等外族的侵扰,但总体上保持了较强的军事防御能力。
●外交:东汉时期的外交政策较为开放,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一定的交往和联系。
同时,东汉也通过军事手段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五、经济●经济恢复与发展: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如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释放奴婢、清查土地等。
东汉的四大家族何王邓卫的势力与家族财富

东汉的四大家族何王邓卫的势力与家族财富东汉时期,何、王、邓、卫四大家族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重要势力。
这四大家族拥有庞大的财富和强大的势力,对东汉王朝的运行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四大家族的势力来源以及家族财富进行论述,并对其对东汉社会和历史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何、王、邓、卫四大家族的势力来源1. 何家:何氏家族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显赫家族,他们通过婚姻和权谋手段逐渐拓展势力,与皇室有着紧密的关系。
何进嫁给了何太后,成为皇后,因此何家获得了朝中重要职位,并掌握了许多实权。
何氏家族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其家族内部的政治智慧和积极的婚姻联姻策略。
2. 王家:王莽时期,王家是最重要的家族之一,王莽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取得了汉成帝的支持,并成为东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王莽曾经任命自己的亲戚为官员,为王家的势力扩张提供了机会。
虽然王莽夺取了帝位后被推翻,但王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势力仍然存在,并继续对东汉朝廷施加影响。
3. 邓家:邓家是东汉末年一个有着强大势力的家族,在皇室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邓皇后、邓太后和邓氏家族成员通过婚姻联姻获得了许多政治和经济资源,积极参与朝廷和皇室事务,并掌握了一定的权力。
邓家的势力主要来源于其家族成员对政治联姻和权谋的巧妙运用。
4. 卫家:卫家在东汉中期是一个重要的家族,其势力得益于卫子夫的智慧和鲁班的手艺。
卫家子弟才华出众,通过政治智慧和手艺技术的运用,获得了许多政治和经济上的机会。
卫家的财富主要来自政府合同以及手工业和商业领域的经营。
二、四大家族的家族财富1. 何家的财富:何家通过婚姻和政治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
他们掌握了朝廷的财政权和许多商业机会,通过收取税收和经营贸易等手段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何家还在土地和矿山方面有所投资,进一步扩大了其财富规模。
2. 王家的财富:王莽通过其掌控的政权从各种渠道获取了大量财富。
王家在地产、农田和商业中的投资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此外,王家还掌握了国家的财政机构,能够通过征收税收和发行货币等手段获取财富。
东汉时期累世公卿局面的形成

东汉时期累世公卿局面的形成在宦官、外戚的反复斗争中,官吏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也逐渐在起作用。
随着大地主经济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空前加强。
东汉后期察举征辟任官,渐渐注重门第阀阅,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局面。
又由于私人讲经之风盛行,在官府中的大小官吏之间,逐渐发生了一种封建从属倾向,形成了许多官吏集团。
东汉任官制度与门阀大族的出现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州郡外,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有权向皇帝推举人才。
察举的对象,多为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是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
察举是汉代低级官吏或儒生向上攀登的一个重要阶梯。
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
章帝时,有官员上书“多言郡国贡举率非功次,故守职益懈而吏事寖疏”,要求“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①。
汉章帝也承认:“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
”②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把持政权,扩大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其贡士者,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③,互相推荐亲属故旧。
顺帝时,河南尹田歆“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田歆不敢“相违”④,只要求保留一个名额,选拔真才实学之士,以报效国家。
人们为了得到察举,做出许多丑恶不堪的行为,以博取名誉。
如许武被举为孝廉,他因两个弟弟还不出名,就“共割财产以为三分,”故意搞分家,“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二弟所得并悉劣少”,让两弟少得财产,以博得“克让”的名声,结果都被举为孝廉。
然后许武又在宗亲面前痛哭流涕,又把他多得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为自己博得了更高的声誉,因此许武的官职做到了长乐少府⑤。
察举制成了豪族或官吏沽名钓誉、安插私人的工具。
征辟制是由二千石以上官吏本人直接辟除一些人到自己官衙中做掾吏。
两汉时,公府与州郡长官除奉令征辟之外,还可自行辟除。
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十大世家大族

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十大世家大族一、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
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
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
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二、赵郡李氏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
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
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
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农杨氏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
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
士 族

士族:1、概念: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
2、发展历程:萌芽---东汉(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
经济上:西汉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盛行,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壮大,为后来士族制度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形成---曹魏(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巩固---西晋(对世家地主的纵容与笼络);鼎盛---东晋(东晋王朝依赖南北士族才能存在,其表现是‘王与马共天下’);衰落---南朝(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其它原因有:农民起义的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侯景之乱中受到打击;随南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庶族势力得到发展,望寒力量发生变化。
等);消亡---唐末(原因①隋唐科举制的实施摧垮了其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②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③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④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
)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经济上:通过占田荫客制,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不与庶族(中小地主)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3、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3经济保障:西晋的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势力提供了经济保障。
4、影响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世族和宗族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世族和宗族的产生和发展古代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族群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世族和宗族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世族和宗族呢?它们分别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什么是世族和宗族世族,是指同源的家族成员,共同祖先至少在十七世前,但不一定有同宗祠、同墓地、同祭祀及同姓氏等标志,家族内部关系较近而外部关系不直接影响。
宗族,则指同源的家族成员,因共同祖先而核心关系紧密,明确宗祠、宗墓、宗法、宗规等标志,在族群内外的关系中通常以姓氏为标志。
二、世族和宗族的产生和发展1. 世族的产生和发展世族至少要有17世谱系,因为十七世父系及西周时期是公制,到康、周时期才行为私制,世系才得到记录,开始成为家族组织的重要形式。
世族的产生,一般源于人口的聚集。
随着人口的聚集,原本松散的宗族组织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居住群落,世族随之产生。
例如,隋末唐初的陈氏,因为在江南地区扎根,随着人口的增加,其成员逐渐成为陈氏族群内的代表人物,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此外,世族的产生还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私人财产的出现有关。
世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世族逐渐形成了内部代代相传的传统和文化。
在世族内部,人们共同崇尚自己的祖先、守护自己的家族荣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家族文化。
另一方面,世族还形成了一种内外交往、互利互惠的网络。
在这种网络中,世族成员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同时通过商业贸易等手段,与外界实现了交往和合作。
2. 宗族的产生和发展宗族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族群组织形式,其产生和发展主要与种族、地域、宗教和社会生产力等因素有关。
宗族的产生,来源也是人口的聚集。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的生活极度贫困,食物资源极度匮乏,族群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由于极度匮乏的食物,每个家庭都不得不单独为自己所需的食品劳动,促进了每个家庭之间互相分工的必要性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宗族。
中国古代世族

中国古代的世族一:士族、世族、世族的区别士族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士族本身更强调的是文化素养。
世族则注重的是世代传承以及乡里势力,二者有时可以通用。
势族强调的是对政治力的控制,无论是士族高门、还是寒门庶族都可以成为势族。
二:世族的兴起一自给自足的大地主田庄经济是门阀士族形成的经济基础。
萌芽于西汉中后期的田庄经济,在东汉得到了普遍发展。
象西汉末年樊重所经营的那种田庄,在东汉则更多了。
以至东汉的世族豪强都把能拥有一座田庄作为人生的一大理想。
“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
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
养亲有兼珍之膳,妻擎无苦身之劳。
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啄以奉之。
”在政治上,世家大族世官世禄的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特权阶层已日益成熟,逐渐取得了对于国家政权的支配地位。
东汉世家大族经济、政治势力反映在思想意识上,便是门第观念的衫成。
士庶(或称势族与单家)的区分和对立,是东汉门第观念片始形成的标志。
根据史料记载,士庶之别至迟在东汉章帝时已经产生。
章帝对犷当时的乡举里选依凭阀阅甚感不满,他说:“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呻!亩,不系阀阅。
”三:两晋南北朝魏晋之际是士族门第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古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时确立的九品中正制是为士族服务的,以保障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
至于东晋,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司马懿家族乃出身世族河内司马氏,故常维护士族之利益。
门第愈高,官职愈高。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后,东晋司马氏定鼎金陵,在江南立国时,有赖于士族门阀之支持,更受朝廷之重视。
四:唐代世族唐代世家大族的特征是着重郡望,世官世禄世婚。
[5]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士族所操控。
由于隋唐政权有赖关中士族支持拥载,且山东士族仍保有数百年的重阀阅、讲经学之传统,所以依旧享有优越政治及社会地位。
隋唐以来都有君主致力于削弱门阀,这些长存数百年的山东士族的社会、经济地位仍十分优越。
西汉与东汉时期的世族势力对政治的影响

西汉与东汉时期的世族势力对政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西汉与东汉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世族势力的兴盛与影响力的增强。
世族势力在西汉与东汉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族势力的背景西汉与东汉时期,世族势力的崛起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
在封建社会中,世族是指具有世袭贵族身份的家族。
这些家族通常来自于皇帝的亲属、功臣或帝王册封的贵族。
世族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特权,是统治阶层的核心人物。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世族的影响力世族势力在西汉与东汉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世族通过世族网络形成紧密的联盟,共同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们之间通过联姻、亲缘关系等方式,形成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家族集团。
这种集团具有联合起来对抗外敌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政治上互相扶持。
其次,世族势力在政治决策中具有重要发言权。
许多世族成员担任重要官职,拥有实际的政治权力。
他们通过控制政治资源、制定政策等手段,影响朝廷的决策过程。
世族的势力往往与皇权有所交错,互为影响。
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往往需要依靠世族,而世族也需要皇帝的支持。
此外,世族还在地方政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担任地方官员的职务,能够对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世族势力在地方政府中不仅能够集中地掌握资源,还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世族势力的弊端然而,世族势力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首先,世族势力的崛起使得政治逐渐变得封闭和僵化。
世族成员之间往往互相婚配,形成了封闭的家族圈子,这种封闭性会抑制社会的流动性和创新力。
其次,世族势力的扩大也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平等。
世族成员通过掌握政治资源和经济权力,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特权,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稳定。
对策与启示面对世族势力的影响,西汉与东汉政府曾经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调控。
其中,东汉政府开始强化中央集权,削弱世族势力。
通过调整世族成员的权力和地位,进一步强化君主权威,以保持政权的稳定。
士族名词解释

士族名词解释
一、士族的拼音:[ shìzú]
二、基本解释
1.世族。
2.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
三、详细解释
1.世族。
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家大族。
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
士族制度于南北朝时最盛,至唐末渐趋消亡。
《晋书·许迈传》:“ 许迈字叔玄,一名映,丹阳句容人也。
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北史·裴让之传》:“ 杨愔每称叹曰:‘ 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晋王下教置百官,於四镇判官中选前朝士族,欲以为相。
”
2.泛指读书人,士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
”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朱滔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
自閲於毬场,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
滔召问之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
’问:‘有妻否?’曰:‘有。
’即令作寄内诗,援笔立成。
”。
【汉朝历史】东汉(25-220年)

【汉朝历史】东汉(25-220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硝烟未散,起义的胜利成果已落入他人之手。
建武元年(25),远支皇族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建都洛阳,
历史
上称为“东汉”或“后汉”。
东汉经“光武中兴”,社会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文化进一步发展,完成了光辉灿烂的汉文化的创造。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统治是政治的,也是经济的一大特色。
各地豪强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农民,建立大型田庄,发展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力量,这一切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大分裂时期。
东汉一代,豪强地主势国扩张,门阀世族形成。
这一时期,匈奴、羌族开始内迁,鲜卑族人据蒙古草原,都对后世的民族交流和融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阀士族萌芽于西汉中后期一自给自足的大地主田庄经济是门阀士族形成的经济基础。
萌芽于西汉中后期的田庄经济,在东汉得到了普遍发展。
象西汉末年樊重所经营的那种田庄,在东汉则更多了。
以至东汉的世族豪强都把能拥有一座田庄作为人生的一大理想。
“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
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
养亲有兼珍之膳,妻擎无苦身之劳。
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啄以奉之。
”①从而过上一种优闲安逸的生活。
西汉末东汉初,南阳阴氏家族占有土地“七百余项,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②东汉初期,马援的三个儿子“奴蝉各千人以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青肤美田。
”③明帝时的廉范,世代为边地郡守,“广田地,积财粟。
”④窦宪广占田地,“奴蟀以千数,于亲戚、功臣莫与为比。
”⑥东汉中叶,梁翼把东起荣阳,西至弘农,南到鲁阳,北达黄河、淇水近千里的大片上地粉占为林苑,还象皇室一样加以封禁。
美其名日“有人误杀了苑中的一只兔子,他竟残暴地杀死十几个人。
他强迫数千平民为奴娜,还无耻地自卖外”。
梁其搜刮的财物折成钱合30多亿,大约相当于东汉政府一年财税的一半。
郑太“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⑦灵帝时,盖勋领汉阳太守,时郡饥荒,“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⑧献帝时,“(赵)谦、谦弟温,相继为三公。
一通岁大饥,(温)散家粮以振穷俄,一所活万余人。
”⑨这些人在饥荒年景尚有大量的家粮储谷,自然都是广占田地的大地主。
东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充分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也比西汉更为明显.东汉人妊的《四民月令》对寸东汉大地主田庄经济有较全面的描述。
根据《四民月令》的记载,在一年中的每个月份,田庄中各种生产及其他舌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安排,非常注意时令和节气,而且讲究精耕细作,根据不同的土壤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
还非常重视翻土施肥、除草晒田、双季轮作,以改良土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四民月令》所记载的田庄经济,包括农、林、牧、副、渔、手工业和商业经济,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
在田庄中,种植大麦。
小麦、春麦、禾、梗稻、杭稻、黍、粟、大豆、小豆、胡豆等粮食作物,胡麻、宜麻、牡麻、葵花子、蓝等经济作物,瓜、抓、韭、蒜、葱、姜、芥、芋、寥、芜著等疏菜作物,首着、当菱等词料作物,艾、附子、冬葵、草劳等药用植物,还有松、柏、桐、梓、漆、愉、柳、桑、竹等竹木品种,以及杏、桃、梨、枣等果树。
田庄中还豢养了马、牛、猪、羊等牲畜。
在田庄的池塘中,还养殖了大量的鱼。
《四民月令》所记载i}}手工生产多种多样:有治丝、织帛、析麻、织布等纺织手工业,有制作农具、兵器以及各种生活日用品的制作性手工业,还有作鱼昔、肉昔、药品、酿酒、染色、缝制衣服鞋帽及制作醋、蜡烛等加工性手工业。
在田庄中,各种农产品都可在集市上出瞥,如卖帛、敝絮、来粟、豆,皆在农闲时进行。
近年怎在东汉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砖上,还可看到大都在庄宅附近画有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和渠道等图像,还出土了有关家畜、牲口圈、水雄、石磨、仓库等陶制模型。
这一切都说明了在多种经营的东汉大地主田庄中,各类生产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依赖外界供应。
二在政治上,世家大族世官世禄的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特权阶层已日益成熟,逐渐取得了对于国家政权的支配地位。
翻检一下《后汉书》和《三国志》,就知道在东汉有许多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如光武时期的扶风窦融“累世二千石”,南阳邓晨“世吏二千石”,上谷寇询“世为著姓”,河内李章“五世二千石”。
明帝时期,南阳朱晖、颖川郭躬皆“家世衣冠”,会稽陆续“世为族姓”。
章帝时期,扶风秦彭“世位相承”,颖川申氏“世吏二千石”。
和帝时期,颖川韩棱“世为乡里著姓‘京兆张奋“累世台辅”。
扶风鲁恭“世吏二千石”。
安帝时期.扶风法雄“世为二千石”。
顺帝时期,南和张衡“世为著姓”。
山阳王龚“世为豪族”。
桓帝时期,太山羊涉“家世冠族”,南阳宗资“家代为钗将相名臣”,河南尹勋“家世衣冠”,南阳曹节“世吏二千石”。
灵帝时期,渔阳阳球“家世大姓冠盖”,敦煌盖勋“家世二千石”,太山羊续”其先七世二千石卿校”,彭城姜脓“家世名族”。
献帝时期,太原王允“世仕州郡为冠盖”,辽西公孙珊“家世二千石”,东莱刘岱家族“累登卿相”,京兆韦康“代为凉州刺史”,河东裴潜、贾迪,扶风苏则,冯绷吉茂,乐安胡暇皆“世为著姓”。
长沙桓阶“皆历典州郡”,沛国桓范“世为冠族”,中山甄氏“世吏二千石”。
⑩这些都足以说明,许多世家大族历仕各朝,数世不衰。
而且地域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全国。
所以,东汉一代特别是中后期,世家大族的存在,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了。
他们作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长期保持既得政治地位。
或者与东汉政权相始终,或者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光武时,云台28将之首的南阳邓禹家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
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将、大夫、郎、渴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此。
”⑩大将军耿异家族计有“大丫牛一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遂与汉兴衰。
”⑩大司空窦融祖孙三代“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
”⑩至曾孙窦宪为外戚,当时和帝年仅10岁。
窦宪、窦景兄弟并据机要,掌握实权,子弟亲戚充满朝廷。
“刺史、守令多出其门”@权势显赫,倾动天下,乃至发展到“以贱价夺沁水公主(明帝女)园田。
”⑩大将军梁翼家族“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一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I}、将、尹、校五十七人。
”⑩顺帝死后,梁翼之妹梁太泳旅朝,梁翼的权力更重,根本就没有把年幼的质帝放在眼里。
质帝少而聪慧,知道梁翼骄横,曾当着群臣说了一句“跋启将军”,就被梁翼毒死。
临死前要口水喝,梁翼亦不让给。
质帝死后,梁翼又利用权势,把正准备和自己妹妹结婚的舞吾侯立为皇帝,是为桓帝,从此,梁翼的仪力越来越大。
“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O当时期廷的大小政事,都由他决定。
百官的升迁任命,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才能到尚书台办理手续。
地方郡县每年呈送的贡品,要先把上装的送给梁翼,然后再把次一等的献给皇帝。
梁翼的两个妹妹一一皇太后和皇后死后.他失去靠山。
毋一群宦官的策划下,桓帝围攻梁翼,迫其自杀。
‘{连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默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
”⑩一可见梁氏政治势力之强大。
然而,在东汉,他们都还不是最著名的世族,最著名的要算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
弘农杨氏,其八世祖喜,汉高祖时以功封赤泉候,高祖杨敞,昭帝时为承根,封安平蹬,其父杨宝,西汉末以儒学显,及东汉杨震,以世传儒学之故,号为“关西孔子”,⑩在安帝时始为司徒、太尉,其子杨彪官至太尉,孙杨赐位至司空、司徒;曾孙杨彪,东汉末年亦位至司空、司徒、太尉。
自震至彪,凡四世皆为四公。
沙南袁氏家族比其他世族兴起的时IZ要晚,西汉末年是中下级官僚,东汉以来发展很快。
在明帝时,袁安始官至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曾孙袁逢、袁魄皆至三公。
故哀氏四世四人为三公,比杨氏更胜一筹,门生故吏遍布全国,以至权势倾天下。
东汉末年,袁氏自认为“天下之人,非家吏则门生也,孰不从我?四方之敌,非吾匹则吾役也,谁能违我?”⑩俨然是袁氏的天下。
门阀世族势力的恶性膨胀,造成了皇权的极度衰弱。
三.东汉世家大族经济、政治势力反映在思想意识上,便是门第观念的衫成。
士庶(或称势族与单家)的区分和对立,是东汉门第观念片始形成的标志。
根据史料记载,士庶之别至迟在东汉章帝时已经产生。
章帝对犷当时的乡举里选依凭阀阅甚感不满,他说:“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呻!亩,不系阀阅。
”@大臣韦彪也上疏日:“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
”@在这里,阀阅士族是与寒门庶族相对的一个概念,表明章帝时士庶之别已经明朗。
到东汉中期以后,“贡荐必,阀阅为前”,⑩“选士而论族姓阀阅”卿已习以成俗。
门第的高低尊卑决定了势族与单门在政抬、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
只要是士族,甚至小小年纪就可以身居要职。
如黄碗即以“公孙拜童子郎”。
④朱穆年仅20岁,就经担了郡督邮。
故新太守一到任,劈头就问:“甘年少!!督邮,因疾势?为有令德?”⑩廉范的恩师薛汉因楚玉英谋反事相牵连而被诛。
在薛汉的众多门生故吏中,独康范前往收尸。
明帝知道这件事之后。
心怀不快怒气冲天。
但当他得知是廉颇的后代,并为西汉末右将军廉褒和大司马廉丹的亲属后,转恼怒而为敬慕,“因贯(赦免)之”,廉范“由是显名”⑩,数月硬迁至云中太守。
可见因族势而出仕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不仅如此,还可因族势而免罪。
有人诬告霍谓的舅舅宋光妄刊章文,大将军梁商一怒之下,将宋光打入洛阳牢狱。
当时,年仅15岁的霍请为救其舅,上书梁商。
他说:“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也无瑕秽纤介之累。
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⑩梁商竟因此而奏免了宋光的“罪过”。
然而“法禁屈挠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⑩寒门庶族要跻身仕途,比高门士族要困难得多。
如著名学者王符少好学,有志操,并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缓诸名士相友善。
却由于他家乡“俗鄙庶孽(贱),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
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⑩又如冯淤单家子严干和李义的才品都很高,为当地甲族所赏识。
建安初,诏分冯翎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高陵,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
(李)义于县分当西属,义谓(严)干日:‘西县儿曹,不可与争坐席,今当共作方床耳’。
遂相附结,皆仕东郡为右职。
,@严下,李义虽因才品高超而受到冯诩甲族的赏识,但终因门第卑微而不敢与西县门阀相抗衡‘于是利用分郡的机会,避入尚无冠族的东县,似隶出人头地。
寒门庶族即使费尽心机而进入官场,其地位并不很高,常常遭到高门士族的排挤和冷遇。
女口著名思想家王充自称出身“细族孤门”,⑩早年为乡里所不齿。
虽然池后来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博览群书,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并多次出任项方官.但终因门第卑下而遭同僚排挤,只得弃职而去。
汉末张既“世单家。
·一少小工书疏,为郡17下小吏,而家富。
自谁门寒,念无以自达,乃常畜好刀笔版奏,伺诸大吏有乏者辄给与,一以是见识焉,”⑩官至凉州刺史。
张既为郡小吏时,曾遭“冯颐著姓”徐英的欺凌被鞭打30。
徐英“自见族氏胜既,虽知既贵显,终不肯求于既。
既虽得志,也不顾计本原,犹欲与英和。
尝因醉欲亲押英,英故抗意X纳。
”⑩至于一般的单家则备受高门势族的欺侮和凌辱。
如薛夏为天水之单家,仅仅因为不肯巴结势家大族,就遭到迫害,逃往颖川,大族还不肯放过,诱使囚犯诬供,移文颖川追捕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