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遵循的规律

合集下载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坚持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任务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到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地辩证结合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

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

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

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

后来成未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

1947年《晋绥日报》开展了长达四个月的“反‘客里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界也曾多次以“客里空”为戒,端正作风。

但“客里空”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Reasonable Imagination)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

·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2、坚持时新性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

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

新闻姓“新”,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

记者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写作上则要坚持新鲜性:内容新(角度新、主题新),形式新(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寻找“最近点”)。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新闻写作都具有基本的规律。

归结起来,新闻写作的客观规律表现在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新闻作品是客观新闻事实在通讯员头脑中的反映。

从这一认识出发,新闻写作活动总是把客观事实当作写作对象。

客观事实经过通讯员的感知进入其意识后才能进行精神生产:这种感知,是指在写作活动中的客观事实,经过通讯员的采访(观察、感受、体验),在头脑中转化为主体意识的曲径深人的过程。

这是写作活动中由信息向主体的初步转化过程。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通讯员对新闻事实的感知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对新闻写作信息的知觉是在“心理定式”的基础上发生的,通讯员正是在这种“心理定式”的基础上去观察信息,感知信息,一经有了新闻事实,在定式效应中的知觉,就会敏感接受和捕捉到新闻信息,使之与报道需要的内驱力相碰击,从而产生写作动机。

通讯员的感知过程,是一种增强实践意识的活动。

这一活动方式在报道意图的指导下定向地进入“内孕”阶段。

2.内孕内孕,是新闻写作活动中一次质的飞跃。

它是通讯员把感知到的新闻信息进行创造的平台,是外化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孕育过程。

这一过程的显著特征就是“生命化”和“整体化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生命化”是“孕育”阶段的关键。

生命化的表象就是要具有生气,生气是生命的标志,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十分讲究“气韵“整体化”是通讯员孕育阶段的一个最后环节,无论什么新闻形式,总得要一个写作构架,用内部语言、多种思维、多种方式把有关新闻写作素材进行内部组合、融化,根据报道需要,选择最佳角度、最优化的途径勾勒出作品的内在“骨架”。

3.外化通过对作品“内孕”形成了“胎儿”,但它仅是通讯员头脑思维活动,写作活动只有把它物质化,外化为一个客观化的有物质形态、有生命的存在物。

这一转化过程叫新闻写作的外化,是新闻写作活动中又一次质的飞跃。

外化就是用书面语言把构思的成果变成作品。

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新闻报道策划的一般规律

新闻报道策划的一般规律

新闻报道策划的一般规律
新闻报道是对事件、事实的客观、全面准确的描述和分析,它具
有一定的规律。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

首先,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内容应当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突出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人们的情
感和需求。

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插图和视觉效果,使得报道更具有
吸引力和可读性。

其次,新闻报道应该全面准确,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

要充分了解事件本身,并
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报道。

同时,通过采访专家、证人等多方面的
报道来源,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另外,一个好的新闻报道应该有引导性的意义。

这意味着新闻报
道应当通过客观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它可以引导读者思
考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
解事件,并提供实用的信息和建议。

另外,新闻报道还需要具备时效性。

在发生一起事件后,要及时
报道,尽量缩短报道的时间差。

这样可以提高报道的新鲜度和关注度,同时满足读者对于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最后,新闻报道还需要注意语言规范和道德伦理。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带有主观色彩的词汇。

同时,要尊重事实和个人隐私,避免损害他人利益或声誉。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需要生动有趣,全面准确,具有引导意义,时效性强,并遵循语言规范和道德伦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传播规律
选择律、效用律、接近律是新闻传播中不以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客观法则。

本文以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揭晓后,评委对部分获奖消息导语优化为例,从新闻传播规律出发深入剖析原因,以期归纳出导语写作原则。

一、以新闻传播规律的“选择律”审视导语
新闻传播选择律要求寻找传受双方的共同关注点,尽可能在求同存异中使受众赞成传播主体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形成舆论引导力。

《菲南海仲裁案所谓最终裁决公布中方强调不接受不承认》这则消息,钱莲生认为其导语不妨如此优化:“南海仲裁案闹剧终于谢幕。

……‘最终裁决’也是非法无效的。

”温和的态度冷静的笔调体现着公正性、客观性,但是“闹剧”一词,既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又反衬出仲裁的荒唐以及美菲等国滥用国际法的阴险用心和恶劣影响,凸显出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有理有据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法理的大国形象。

应急新闻发布的五个规律

应急新闻发布的五个规律

应急新闻发布的五个规律
第一:应急通报阶段(表态)。

占领制高点,掌握定义权。

完成三动作:核事实、拟口径、定谁说。

掌握三要素:态度、措施、速度。

兼顾三点论:上级意图、记者关注、公众利益。

第二:持续回应阶段(回应)。

找准爆发点,站对立足点。

批评曝光快核查,不实传言早回答。

事态不止,回应不停。

第三:舆论导控阶段(解读)。

明确质疑点,把握导控点。

邀请第三方权威专家增信释疑,以公共话语设置议题(法律至上、公正在先、生命至尊、道义至高、科学为据)。

第四:善后处理阶段(举措)。

扩大主阵地,赢得主导权。

措施效果,追责处过,举一反三,善后整合。

配合事件处理,介绍科学施策的新进展、秩序恢复的新状况、防范灾难重演的新举措。

第五:形象重塑阶段(引领)。

释放正能量,构建新话语。

善于从悲壮走向昂扬,将问题转化为议题,将危机引向机遇,将网意引向公意,将导向法意与引向公意衔接——激浊扬清,革除积弊。

新闻写作规律

新闻写作规律

新闻写作规律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

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

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

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

5、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

6、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

7、消息以细节数量取胜,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

8、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9、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具有信息的全面。

10、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

11、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

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12、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13、采访是全身心的采访,而不仅仅是用嘴,视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眼睛采访是文章生动的重要手段。

14、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

15、重要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16、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人名单,要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17、不要过分使用录音机,录音机应与笔记本一起使用,录音机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笔记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被访者的表情。

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18、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

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畅谈。

19、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

20、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待被访者会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

21、学会滚动式采访,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新华社北京(1998年)10月27日电 记者最近到京城 一些垂钓园暗访,发现不少地方有公款钓鱼现象。
10月18日是星期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北京 房山区的某垂钓园。这里有20多个露天垂钓池和近千平 方米的垂钓宫。垂钓部一位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 们这个垂钓园开放几年来一直很‘火’,每天来的不是 ‘公款’,就是‘大款’。”
Who What Why) • “原因”的概括尤其要注意,避免单向思维、直
线思维所造成的片面性与绝对性。 • 2、对现场描写务求真实 • (美)斯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亲自到现
场采访,设法获得第一手材料,是保证新闻真实 的重要基础;稿子写成后送给被访者或知情者核 对事实,是保证新闻真实的有效措施。
二、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 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 述出来。(画面感)
• (美)记者威尔·柯里姆斯:“最好的写稿 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 物体。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你的报道就 会变成过眼烟云。读者也就感觉不到它的 存在。”
• 现场目击式新闻
京城公款钓鱼暗访记(人民日报《海外 版 》1998-10-28 第4版)
《南方周末》驻京记者方进玉从核对这篇报道 的一些常识性疑点入手,前往陕西深入采访,实 地调查,结果证实这是一篇假新闻。其学历、经 历甚至年龄都是捏造的。
——《一个小保姆和她编造的谎言》
• 2、失实新闻:“失真”——与事实的原貌不相吻合
• 西方新闻传播学有一条规则:新闻报道必须经过 与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 上的来源证实,才能被认为“大致准确”,才能 在新闻这写作中引用。—— “三角定位法”
CNN被指对西藏的报道有倾向性
德国RTL电视台网站承认对西藏
暴力事件报道失实

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量的大小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信息量也不断增加。

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覆盖范围也随之加快。

2. 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不仅能够实现即时传播,而且还能够实现实时互动。

3. 新闻传播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多样化。

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逐渐被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所取代。

4. 新闻传播具有时效性和传染性
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传染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意味着新闻要及时报道,否则就会失去新闻价值。

而传染性则意味着新闻能够快速传播,引起公众关注和讨论。

5. 新闻传播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新闻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还具有社会影响力。

它能够引导和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 1 -。

第六讲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六讲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世界著名的通讯社
1994年出版的《大美百科全书》在通讯社的 词条里提到,世界上主要的通讯社有7家,依 次为:法新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 社、塔斯社、诺瓦斯蒂通讯社(苏联“特写” 通讯社)和新华社。 目前业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美联社、路 透社、法新社和新华社是当今世界最大也是 最主要的通讯社。
广告为主、 行政划拨
以新闻、言论、 教育节目为主, 娱乐节目强调健 康。内容严肃
从国家制度上看:
1) 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新闻媒介特点: 新闻媒介国家所有; 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 最高宗旨; 新闻媒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党和国家也从多方面支持、扶持新闻媒介

2.广播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广播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 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广告 广播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 人物访谈

3.电视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电视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 节目、电视剧、广告 电视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 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




电台、电视台:频道专业化、朝着受众细分的方向 发展 报纸:朝着受众细分的方向发展,有不同的的分类 方法: 1.从办报方针分:政治性、商业性、政企合一 2、以报纸内容分:综合和专业、严肃和通俗 3、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4、以发行范围分:全球、全国、地方 5、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周报、 …….
2)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 特点: 政府没有直接控制媒介(但不意味着不利用 媒介进行宣传); 存在公营、私营并存局面,私营比例在上升; 除报纸外,电台、电视台的创办需经过审查。 (真正的新闻自由属于大资本家)

我今天主要介绍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以及几种常用新闻题材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我今天主要介绍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以及几种常用新闻题材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我今天主要介绍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以及几种常用新闻题材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要从事新闻写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闻。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

在新闻写作中,要更好地用事实说话必须做到:第一,事实要具体。

新闻中的人名、地名、现场、情节、数字、结果都要写得具体。

还有因为新闻稿是面向全院的所有师生,切记不能说XX学长XX学姐。

交代清楚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

什么事(What,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写新闻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实实在在,可感可信。

事实要典型。

如果不作选择,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事实要生动。

新闻事实本身要有新意,生动感人,同时还要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避免生硬、刻板、老套。

新闻语言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具体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

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

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

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导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工作原则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工作原则

(4)第四层次
T1〉T2,而且本媒体报道该新闻事实旳时 刻晚于其他媒体,时效性最低。
B、主要性 指新闻事实变动旳影响、意义和主要程度。
(1)地域 新闻发生地与新闻事实本身可能有某种特
殊旳关联,构成新闻旳特殊背景。
一般来说,受众对发生在本地(本国)旳 新闻会予以尤其旳注重。
(2)利益关系
新闻所传达旳信息是否与自己有利益关系, 这种利益关系是深还是浅。
以追求节目旳新奇、时髦为主要目旳旳心理 动机。希望看到新旳、前卫旳节目体现形式、 节目形态、主持风格、编排方式等。
e 求以便动机
以追求提升收视率,降低收视成本为主要目 旳旳心理动机。
受众希望节目旳编排符合自己旳收视习惯和 心理逻辑,节目安排旳时间恰好是自己旳休 闲时间等。
f 满足嗜好旳动机 以满足个人特殊偏好为目旳旳收视动机。
g 从众收视动机 为保持与别人步调一致而收看某类节目旳收
视动机。
C 趣味性
广播电视新闻能够激发受众爱好旳原因在 于契合了受众旳某种收视期待,这种期待由 受众“求同”和“求异”旳双重心理易引起他们
旳爱好,如: a 作为人旳最基本旳情感
同情、正义、爱心……
(3)需求旳层次。 马斯洛提出旳需求旳五个层次。
自我实 现需求 尊重需求 社交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受众因为不同层次旳需求而引起旳收视动机 有:
a、求实动机
以追求节目旳使用价值为主要目旳旳收视动 机。在收看节目时,受众尤其注重节目旳效 用、质量,注重节目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愉悦 感或对自己旳工作和学习提供帮助等。
(2)第二层次
T1〉T2,但是某媒体报道该新闻事实旳时 刻早于其他媒体,此为独家新闻,时效性仅 次于现场直播。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引言新闻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的关于社会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揭示其中的规律。

一、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事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在古代,人们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获取信息。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通过文字记录和传播信息。

古代的新闻通常以政府的命令、官方公告和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

由于交通和通信不发达,新闻的传播相对有限。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大众教育的兴起,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印刷术的出现让新闻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也降低了新闻的成本。

通过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印刷媒体,新闻在社会中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二、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交通和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蒸汽机车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更快地传播到全国各地,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更进一步加速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20世纪的发展使新闻传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让新闻更加及时和多样化。

广播和电视让新闻可以通过声音和图像来传播,增加了信息传递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互联网的普及使新闻变得更加便捷和开放,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获取和传播新闻。

三、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新闻事业的发展虽然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其中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趋势。

首先,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新的新闻媒体。

其次,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密切相关。

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新闻机构和更先进的新闻技术,同时也有更多的新闻内容产生。

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新闻事业相对薄弱,新闻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事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下面就对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探讨。

一、随着社会需要的产生而逐渐形成新闻广泛传播的背后是社会需求的推动,长期以来,社会大众一直期待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国家政策的最新变化和自身所关注的事情。

因此新闻事业的产生是随着社会需要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

二、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比如从最初的手写报纸到现在网络新闻的爆炸式增长,新闻媒体的形态和手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也带动了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

三、真实性和公正性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准则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一直是新闻业的基本准则。

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原则,不能随意编造、捏造或夸大新闻。

新闻的真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社会舆论导向,因此新闻媒体是必须有高度责任感和公正精神的。

四、与社会进程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新闻事业与社会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闻媒体报道了社会现象和事件,通过新闻传播影响着社会舆论,而社会舆论反过来也会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事业和社会进程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科技进步和社会需要密切相关的。

当今社会,新闻事业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新闻事业必须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推动其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闻写作的道理

新闻写作的道理

新闻写作的道理
新闻写作是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它需要遵循一定的道理和原则。

以下是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 真实:新闻写作必须真实,不能虚构、夸大或缩小事实。

新闻报道应该是对事件的客观记录和描述,遵守真实、准确、公正的原则。

2. 简洁:新闻写作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和段落。

要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事件的核心信息,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

3. 突出重点:新闻写作应该突出重点,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事件的要点。

同时,在描述事件时应该突出亮点和特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 客观:新闻写作应该保持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评价。

报道应该基于事实,不加入个人观点和情感色彩。

5. 及时:新闻写作应该及时,迅速报道事件的发展和变化。

新闻的价值在于其时效性,过时的新闻就失去了价值。

6. 符合规范:新闻写作应该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例如新闻标题的写法、导语的写法、正文的写法等。

这些规范和标准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因素。

总之,新闻写作需要遵循真实、简洁、突出重点、客观、及时和符合规范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基础。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新闻内容的质量到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迅速性相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传播的迅速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越来越短,只要一个事件发生,网上就会迅速涌现出大量的报道和评论。

实时性和即时性成为了新闻传播的标志。

这种速度让网络新闻传播在一些大事件的报道中成为了“第一现场记者”。

二、互动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采编并发布新闻的能力,每个读者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起者、评论者和传播者。

这种互动性的特征,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碎片化网络新闻传播的碎片化是指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为简洁和扼要。

网络新闻往往是由一个个单独的、独立的小片段组成的,这些碎片通常呈现在新闻头条和推送消息中,其篇幅不长,让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浏览新闻。

四、媒介融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

移动设备的普及和触屏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在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不同的终端设备上获取新闻。

同时,新闻内容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新闻的呈现方式,同时也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

五、趋呈性网络新闻传播的趋呈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向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放大或者夸大,被加工成更具有感官冲击力的新闻内容,从而赢得更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

这种趋势性的传播,往往因为在短时间内赚取利益,会夸张其表现,制造出不真实的感觉。

六、趋势预测网络新闻传播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各种信息、新闻、数据的组合和分析,系统可以提供有助于把握市场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舆情概览等等。

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是指新闻报道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规范,这些规律包括:
1.准确性,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事件的事实和情况;
2.及时性,新闻报道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以确保读者获得最新的信息;
3.公正性,新闻报道必须公正客观,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4.多样性,新闻报道必须多角度、多方面地报道同一事件,以尽可能准确地呈现事件的全貌;
5.专业性,新闻报道必须依据专业标准进行,遵循新闻伦理,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6.可信性,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可信性,读者对新闻内容的信任才能促进其在社会中的传播。

这些基本规律是新闻事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新闻行业的基本要求。

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具备社会意义和价值,为社会传播正能量。

- 1 -。

请简要谈谈对新闻活动核心规律的理解。

请简要谈谈对新闻活动核心规律的理解。

新闻活动是指媒体和新闻机构通过采访、报道、编辑等手段,将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和宣传的一种社会活动。

新闻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了解并掌握新闻活动的核心规律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对新闻活动核心规律的理解。

一、及时性新闻活动核心规律之一是及时性。

新闻的及时性是指新闻的传播和报道要在事件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地向公众传达相关信息。

这是因为新闻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于了解事件的需求非常迫切,只有及时报道,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保持新闻的鲜活性和真实性。

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把握新闻的及时性,争分夺秒,确保新闻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

二、客观性新闻活动核心规律之二是客观性。

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和真相,不应该受到主观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进行报道,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和了解事件,对事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力求将事实真相呈现给公众。

只有做到客观性,新闻报道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可。

三、多样性新闻活动核心规律之三是多样性。

新闻报道要全面、多样地反映社会各个领域的事件和现象,不仅要报道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类事件,还要关注社会的细枝末节、民生热点等问题。

在报道中,应当尊重事实,注重细节,避免片面、偏颇地进行报道,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新闻事件,真正做到多样性。

四、公众性新闻活动核心规律之四是公众性。

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公众,新闻报道应当紧密结合公众的需求和利益进行选择和安排。

在报道中,要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利益,力求将有价值、有意义的消息传递给公众。

只有做到符合公众的需求和利益,新闻报道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益。

以上便是对新闻活动核心规律的一些个人理解,希望能够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有所帮助。

掌握新闻活动的核心规律,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新闻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信息在社会中的传输和传播过程。

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的时效性和即时性。

新闻是一种及时性的信息,它需要快速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

因此,新闻传播需要具备高效的传播渠道和技术手段,保证新闻能够迅速传播。

2.新闻传播具有选择性。

在传播过程中,媒体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立场选择报道哪些新闻,哪些新闻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响。

同时,公众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选择获取哪些新闻。

3.新闻传播具有度量性。

新闻传播的效果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进行度量,比如新闻报道的曝光率、转载率、评论数等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媒体评估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进而调整传播策略和方向。

4.新闻传播具有反馈性。

新闻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交流过程。

公众会通过各种渠道对新闻进行反馈和评论,这些反馈会影响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导向,从而构成一个反馈循环。

总之,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要遵循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笔者认为,在新闻要遵循的共同的基本规律上,至少有三点值得在这里谈一谈。

一、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

我国传媒上有客观公正的报道,但就主体而言,仍是宣传味甚浓的报道,甚至多是以报道形式出现的宣传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闻学者的倡导和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客观公正的报道增多了,但是基本格局没有明显改变。

因为新闻媒体从有关部门获得的工作指示中,几乎没有被要求过作客观公正的报道,而总是被要求作“大力宣传” 或“加大宣传力度”等。

因此,即使在具有很强的可视性的电视新闻中,听到的也常常是充满激情的诗歌语言和一串串形容词的散文化的句子。

一位国外学者说,说两面话是报道,说一面话是宣传。

这话可能有点绝对化,但也能大致说明问题。

我国传媒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要宣传的事物,不说一句坏话,对要批评的事物不说一句好话,所以反映出来的事物总是和受众头脑中的印象对不上号,这就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公众形象不好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是好的事物、坏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可是媒体总是告诉我们,事物是合二为一的。

所以尽管我们的媒体并不是公然造假(少数造假的也常常能得到揭露),但它也会给人不可信的印象,原因就在这里。

西方新闻学讲究客观公正,实践中也大体做到客观公正,当然在某些时候也有赤裸裸地表现其倾向性的时候。

其实,客观公正的相对性,
决定了它与倾向性并不完全对立。

就拿客观公正的实现手法——全面、平衡和不在新闻中发表作者意见来说,事实的选择和不同事实传达的信息量的大小不同,都使报道不可能是绝对全面、平衡的,都可能体现稿件的一定的倾向性。

而这种在全面、平衡地报道事实中体现出来的倾向性,则是受众能够接受的。

这本来就是一个基本规律,但是我们长期不能接受,视客观、公正为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国际报道中首先承认了客观、公正的必要性,但在国内报道中,我们还是主要依靠“宣传”和“大力宣传”这样急功近利的手法。

当然,否认宣传在一切情况下存在的必要性也是不对的,只是不要让它成为处理新闻的主要形式。

在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现代条件下,宣传渠道远比过去革命年代多得多。

现在,媒体受众由延安解放日报时期的大量是文盲和半文盲,转变为大量是初中、高中、大学生(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达100万人),仍要媒体像解放日报那样处理新闻,搞的宣传味极浓,如果这不是无知,就是故意把我们的受众逼向网络或其他可能接触到的国外媒体,使传统媒体边缘化。

此言可能苛刻,但它反映了严峻的现实。

现在是改变我们媒体公众形象的时候了,改变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把受众作为媒体客观公正报道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大力宣传”的对象。

二、新闻信息流通以及时、迅速、量大为佳。

这也是各国媒体公认的规律。

但长期以来,我国媒体以“新闻、不闻、旧闻”为指导方针,摒弃非宣传性信息,因此不但新闻时效差,且新闻信息量小。

改革开放
以来,信息量成倍增长,新闻业面貌大为改观。

但业者和管理部门顾忌仍然很多。

特别是对国外的信息开放到什么程度,顾虑更大。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正式迈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2000年我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些都使中国义无返顾地融入了世界体系。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信息流通全球化,这是新闻流通的又一基本规律,违反这个规律,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出发达的市场经济,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本文第二部分已有充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对新闻信息全球化的必然性的认识,我国新闻理论应该极力支持对信息传播高科技的创新和使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传播科技也是生产力,阻碍传播高科技的创新和使用,就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自觉地站到了开社会发展的倒车的社会力量一边。

在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阻止居民使用短波收音机、复印机、洲际直拔电话,乃至卫星电视天线。

阻止使用就会阻滞创新。

所以现代传播科技很少有社会主义国家发明的。

90年代以来,我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思维,努力赶超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互联网建设,创造了以龙芯为代表的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网民人数也在连年翻番,据估计,到2005年我国网民将会达到2亿。

网络是无国界的,特别是“入世”后,我国全面开放互联网,包括向内容供应商开放,到时将会有更多的强有力的事实证明,靠阻碍传播新技术的使用,来保证国家安全是完全走错了方向,只有在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我国媒介的新闻自由度,提高我国公民社会
的信息量,减少与发达国家的信息落差,才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正确方略。

三、既要有新闻自由,又要有新闻立法。

我国新闻学长期以来都是研究新闻的思想性、战斗性、党性、群众性等,这些也许能算上新闻宣传学的内涵。

这些性兼而有之的新闻,也许是新闻的上品,但它只能使新闻报道囿于很有限的范围之内。

譬如当年在文艺中提出的“三突出”,作为文艺创作方法中的一种,不能说不可以,样板戏就是按照这种方法来创作的。

但是文艺园地本来极为广阔,作家也各有自己的特点、风格,如果要把“三突出”作为一种创作原则,要所有作家都按照这一种方法来创作,那无疑是废止百花齐放,摧残文艺。

所以全国10年只创作了几个样板戏。

同样道理,新闻领域需要的是以自由采访、自由报道为基本特征的新闻自由,而不能要求凡新闻都得符合几个“性”。

对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闻业来说,只有宪法和法律才能限制它。

新闻自由是一种世界性的话语。

我国新闻理论也要运用这种话语。

我国新闻界所盛行的舆论监督的提法,其实也是新闻自由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新闻理论界,有人不厌其烦地宣传“新闻自由一说不通”。

实际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加入WTO以后,新闻业作为服务贸易的步步深化,随着我国政府已经签署的《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利国际公
约》的逐步落实,新闻自由这个说法就不能不使用。

我国领导人李鹏、朱镕基都已经谈到过新闻自由问题。

[19]就像我们80年代以前反对使用“人权”一词,后来也跟国际上同样使用一样,我们需要与世界有相同的语汇进行对话。

当然,它们所包含的意思中外不可能完全一样。

不仅是要使用新闻自由这个词汇,我们的新闻学要研究新闻自由的理论,要研究新闻自由的重要性、相对性,要论证新闻自由度在中国逐步提高的必要性、必然性。

尤其要研究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政治、经济状况的渐进的实施方式。

我国的新闻自由是一定范围框架下的新闻自由,因此要研究我国新闻法制现状、新闻立法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关于新闻法制的著作出了不少,但都是着重研究新闻与公民名誉权的,以研究如何调整新闻与国家关系、新闻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的著作,一本都还没有。

我国新闻法草案已经拟出多年,但面对入世后可能出现的状况来说,这个草案还显得过于简单,可操作性还很不够。

新闻传播的立法迟早是要进行的,不能因为还不能现在立即进行,就不重视研究。

以上论述的三个支点:喉舌论、信息产业论、与国际接轨论,对于构建现代新闻学理论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且仍然是不失中国特点和特色的。

现提出来,算是抛砖引玉,以引起讨论,目的是促进传统新闻学逐步向现代新闻学的转变。

注释: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287-288页,人民出版社。

[2]转引自《新闻界人物(六)》107页,《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编,
新华出版社,1985年
[3]吴廷俊《加入WTO与中国新闻教育国际化思考》,打印稿
[4]《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230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
[5]胡耀邦《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中国新闻年鉴》1985年卷第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页
[7]《列宁全集》,第24卷141页。

译文另经校正,见于光远《提几个关于无产阶级民主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21期
[8]熊复:《论高度民主》,见《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9]《列宁选集》,第4卷408页
[10]转引自《人民日报》1981年1月9日第5版
[11]《列宁全集》,第25卷,369、370页
[12]以上关于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论述,见孙旭培《新闻学新论》第65-66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13]《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册483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
[14]周鸿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第282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15]、[18] 孙旭培《新闻学新论》第5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16]、[17] 周鸿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第278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19] 1998年12月初,李鹏委员长在会见德国《商报》记者时说:我们将按照法定程序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法。

他还说:新闻自由的原则应该遵循,但是个人自由不能妨碍他人自由,这一原则也应该遵循。

新闻自由要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同时谈到新闻立法和新闻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