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与管理研究
2011 2月 年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o . NO 1 19 .
F b u r 2 e r a y 01 1
组 织 社 会 学 新 制 度 主 义 与 管 理 研 究
尚航 标 田 国双 李 卫 宁
( . 北 林 业 大 学 , 龙 江 哈 尔滨 10 4 2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 东 广 州 60 2 ) 1东 黑 5 00;. 广 2 15
( ) 度环 境 一 制 组织社 会学新 制度 主义 学派 揭示 制度 环境对
律 、 章 和规则 ( 如 竞争 及 强 制性 政 策 、 识 产 规 例 知 权制 度 、 同法 及其 执 行 ) 权 力 部 门 和监 督 部 门 合 ,
组织 的影 响。新 制度理 论强 调文 化 因素及其 来源 ( 如符 号 、 知 系统 、 同信 念 等 ) S o ,9 7 , 认 共 ( ct 18 ) t 关注 由社会创 造 的 、 以理性神 话形 式而存 在 的 、 组
和认知 等要 素所 构成 的制 度环境 如何 对组 织产生 影 响 ( ee n o a ,9 7 。新 制 度 主义 理论 M yr dR w n 17 ) a
转 型期 背景 对西 方 组织 管 理 理论 的 中 国“ 本 土化 ” 出挑 战 。研究 转 型期 的制 度 变迁 以及 中 提 国与其 他 国 家 的制 度 差 异 对 中 国企 业 实 践 的影 响, 成为 中 国学 者无 法 回避 的 重 要 研 究 内容 ( 郭 毅 等 ,0 9 。组 织 社 会 学 新 制 度 主义 学 派 强 调 20 ) 制 度环境 对组 织 的 影 响 ( ee n o a ,9 7 M yr d R w n 17 ; a
新制度主义_理论评述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2010年第24期总第278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242010Su m N o 278新制度主义:理论评述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杨 露(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摘 要]制度研究是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经历了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演进。
在20世纪90年代,新制度理论极大地激发了教育研究和政策分析领域中学者们的想象力,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学者的关注,推进了在教育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对新制度理论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文献评述。
[关键词]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教育组织;文献评述[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0)24-0185-03[作者简介]杨露(1970),男,河南濮阳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教育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深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制度理论研究者常常把教育组织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社会学家塞尔兹尼克旧制度理论的影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 克拉克将制度理论运用于一系列教育组织研究中,先后探讨了成人学校、社区学院和一些有特色的私立学院的组织现象;到七八十年代,随着新制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其代表人物如迈尔、罗万、斯格特等研究了许多教育现象,如学校组织结构、学区合并、核心课程制度和大众高等教育制度的传播等,这些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
[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阶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制度建立、迁移、扩散、变化等现象。
学习和借鉴国外制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围绕中国社会转型开展教育制度变迁研究,将会对教育制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演进制度研究萌芽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旧制度理论曾兴盛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随着新古典理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和行为理论的发展,从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出发,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解剖社会现象、探求研究对象之间确定性影响关系的研究范式一度在社会科学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一、最新组织社会学论文选题参考1、组织社会学2、大学边界的形成与功能:组织社会学的视角3、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与管理研究4、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以吉林省B学校为例5、如何做中国组织社会学研究——2007年“组织社会学工作坊”综述6、论组织社会学之建构性张力及其消解7、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8、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课程实施策略9、组织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2009年(第六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10、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11、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去行政化考量12、转型中国的组织现象研究——国内组织社会学研究新进展13、欧盟性质界定的组织社会学透视14、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5、大学更名的组织社会学透视16、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17、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组织社会学考察18、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与建设——组织社会学的视角19、从社会层面对农村宗族组织的组织社会学分析20、大学组织变革的要素分析——组织社会学视角二、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1、社会组织的基本矛盾和组织社会学的内在逻辑2、我国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基于组织社会学的思考3、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织社会学现状4、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社会学分析5、《组织社会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6、民营养老机构的组织社会学分析7、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8、"投名状"的组织社会学意涵9、医学社会学概论第十九讲医院的组织社会学10、第十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会议议程11、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高校班级建设质量研究12、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浅谈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13、大学内设机构膨胀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4、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会组织目标研究15、高校和谐工作的组织社会学研究16、从全职雇员到临时高管--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17、“组织社会学”为什么忘了“社会”?18、法国社会学家克鲁吉耶介绍组织社会学19、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非政府组织——以组织社会学为分析视角20、组织社会学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三、热门组织社会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组织社会学理论回顾(下)(续上期)2、组织社会学视野下贵港农民合作组织之发展3、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4、看《投名状》引发的组织社会学思考5、组织社会学中的社会学想象力6、从组织社会学看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7、社会组织和组织社会学8、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 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文选 / 李友梅等主编.9、《投名状》里的组织社会学10、法令不能改变社会(组织社会学译丛)11、实体组织介入的社会管控格局重构——上海市梅园街道“阳光驿站”研究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2、就《组织社会学十讲》几个问题与周雪光老师商榷13、秩序重构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局部运行方式为案例的研究14、组织社会学15、苏联组织社会学界讨论“创新”问题16、资产阶级组织社会学的演变17、组织社会学18、组织社会学19、组织社会学20、组织社会学视野中的宗教变迁四、关于组织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1、组织社会学十讲2、组织社会学3、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4、对组织社会学50年来发展的反思5、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6、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7、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8、超越正式与非正式的界限--当代组织社会学对组织的理解9、组织社会学10、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1、大学教师流动的微观机制分析:一种组织社会学的视角12、中国大学办学特色的缺失:组织社会学的透视13、组织社会学14、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管理中的矛盾15、组织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16、组织趋同现象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解释--评价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17、工作倦怠成因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8、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社会学反思19、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组织社会学透视20、宗教组织:宗教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载体——试从组织社会学角度分析宗教组织的功能五、比较好写的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1、组织理性和组织格局——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发轫2、一基于组织社会学,见角的解读3、组织社会学4、内部控制的规则属性及其执行机制研究——来自组织社会学规则理论的解释5、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新进展——基于制度经济学和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的视角6、PDS学校: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组织——一种组织社会学视野7、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组织社会学透视8、部门-地方-经济实体非正式同盟--地方腐败的组织社会学分析9、高校行政化归因与出路借鉴:组织社会学的分析10、组织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与问题"转型中国的组织现象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11、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12、市场分割的制度基础与概念内涵——基于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的视角13、独立学院制度化构建之动力机制——组织社会学的视角1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本源新探——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的审视15、组织场域、制度约束与银行业战略选择——立足于组织社会学的分析16、科学的智力组织和社会组织——惠特利的科学组织社会学述评17、从外到内的制度拯救“:去行政化”与大学合法性的回归——一种基于组织社会学的剖析18、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范式变迁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988-2008)19、制度拯救:大学“去行政化”及其合法性的复归——基于组织社会学角度的分析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组织的变迁及其特性——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新制度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理论、案例及问题
新制度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理论、案例及问题尤铮覃云云摘要制度主义发端于结构功能主义,是组织研究的一个分析视角,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新制度主义,重新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理论。
其“新”主要表现在研究边界从正式制度扩展到非正式制度,从宏观制度扩展到中观制度和微观制度,从独立、静态、稳定的制度扩展到动态、互嵌、变迁的制度。
新制度主义具有鲜明的“全球化”内涵,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对制度要素的强调,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因素分析、问题法、理想类型、文化研究范式等方法论具有紧密关联,理论发展的时间脉络也与上述方法论相交叠。
选取跨境办学的相关研究作为理论应用的案例,可以看到新制度主义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及适切性,对跨境教育现象及其中的教育制度变迁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早期的新制度主义曾面临“西方中心”的普遍误解,随着研究的广泛应用、相关研究工作对理论体系的反哺、理论体系在不同国家的本土化发展,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边界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打破了传统认知的偏误,但同时也引发了理论体系的模糊性和松散性等问题。
就理论应用而言,新制度主义更多地将研究视野从宏观制度转向微观制度,给比较教育研究带来有益启发。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比较教育研究理论适切理论应用作者简介尤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北京100089);覃云云(通讯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北京 10008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2)03-0003-11新制度主义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流派,在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开展的国别教育研究、国际教育研究可谓不胜枚举。
新制度主义与比较教育的交汇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斯坦福大学理查德·斯科特(Richard Scott)、约翰·迈耶尔(John Meyer)、布莱恩·罗万(Brian Rowan)等学者以组织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探究制度的作用,提出世界文化/社会理论(World Culture/Society Theory),开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流派。
新制度主义的发展:领域拓展还是理论深化?——评迈尔和罗万主编的《教育中的新制度主义》
毋庸 置 疑的是 ,0世纪 7 2 0年代末 期 到 9 0年 代初是 以迈 耶为代 表 的新 制 度 理 论 的黄金 时代 , 围绕教 育 扩 张 、 教育 效 果 、 程 内容 , 制 度 主 义形 成 了一 批 课 新 颇 有深度 的论 文 , 相继 在美 国顶尖 的社 会学杂 志《 国社 会学杂 志》 《 国社 会 美 、美
— —
评 迈 尔和 罗 万 主编 的《 育 中 的新 制度 主义 》 教
闰 引 堂
( 上海 市 宝 山区教 师进修 学 院 , 海 2 10 ) 上 090
纵览 2 0世 纪美 国教育 社会 学发展 史 , 我们 不得 不承 认 ,0年 代是 美 国教 育 7
社 会学研 究活 力 四射 的 时期 。这一 时期 , 仅有 二 战 以来一 直 占据 美 国教 育社 不
学 评论》 《 、 教育 社会学 》 上发 表 , 生 了很 大 的影 响 。但迈 耶及其 研究 群体对 现 产
收 稿 日期 : 0 9 1 —5 2 0 .2 1
作 者 简 介 :曰 引 堂 , , 海 市 宝 山 区教 师 进 修 学 院 教 师 , 士 。 男 上 博
第 2期
新制 度 主 义 的发 展 : 域 拓 展 还 是 理 论 深 化 ? 领
( r nR w n 主编 的《 育 中 的新 制 度 主义 》 Bi o a) a 教 出版 , 书是 沉 寂多 年 后 美 国学 该
者 再度对新 制度 主义 发展 的探索 之作 。罗 万 17 9 8年 在斯 坦福 大 学社 会 学 系获
博 士学位 , 早期 新 制度 主义 学 派 的一个 重 要参 与者 ,0年代初 期 属 于迈 耶研 是 8 究群体 中的一员 , O年代 罗万 却与迈 耶在 学术 取 向上产 生 了 明显 的分歧 , 究 9 研 多集 中在学 校组织 的效 果及 其影 响因 素上 。迈 尔则 是一 位 年轻 的教 育学 者 , 对 古典社 会学 与制度 分析 之间 的关 系有着 深入 的认 识 , 是新 制度 主 义 阵营 中 的后
制度分析:对新制度主义的一种解读
会学家们也试图沿用类似 的思路来解释社会学领域的问题。组织社会学早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 塞尔兹尼克在 《 V T A与基层结构》一文中,通过 T A这个负责 电力 、 v 肥料生产以及水 电工程建
济学 家们在 理论 的构 成 、分 析方 法 和 内容 等 方面 ,有 着很 多相 似之 处 ,即认 为制度 是 经济 发 展 的
关键因素 ,因为制度约束着个人的社会经济行为。 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中,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体系,同时也是经济学分析的合理对象。新 制度经济学对于个人和组织经济行为的研究 ,以及对于经济行为中人们之间权力及利益关系的研 究,都是通过这个视角来展开的。科斯阐释了为什么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制度 的产生。他 通过研究英 国历史上私人灯塔制度的消失 ,提出了关于制度起源的一个重要分析思路 :私营灯塔 ( 市场交易制度)和国营灯塔 ( 政府交易制度 )反映的是两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 ,究 竟哪种制
维普资讯
广 东社会 科 学
20 06年 第 6期
制度 分析 :对 新 制度主 义 的一 种解 读
涂 洪 波
[ 提 要 ]从近代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从经济学领域到社会学领域,组织研究中的制度分析
一
直体现 出很强的 学术解释 能力, 同时不断地扩大着 自己的适 用范围。本文以新制度主 义的 经济 学背
度环境 的学科视角的转移 ,其理论依据是建立在市场的不确定性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个体的机会
主义行 为等内容之上的。此后若干重要经济理论 ,如产权理论 ,也都是从不同的制度层面来分析 制度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里 ,制度 的产生是人们为了寻求最优化组织 活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中,行动者对 自身利益的追逐受到制度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所以从这个
新制度主义理论评述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新制度主义理论评述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万⽅数据万⽅数据万⽅数据新制度主义:理论评述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作者:杨露, Yang Lu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刊名:前沿英⽂刊名:FORWARD POSITION年,卷(期):2010(24)参考⽂献(26条)1.郭建如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期刊论⽂]-北京⼤学教育评论 2008(3)2.W.R.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20013.Brint,Steven;Karabel,Jerome"Institutional Orgins and Transformations:The Case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19914.DiMaggio,Paul J;Power,Walter E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19835.阎风桥⼤学组织与治理 20066.郭毅,徐莹,陈欣新制度主义:理论评述及其对组织研究的贡献[期刊论⽂]-社会 2007(1)7.陈学军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期刊论⽂]-⽐较教育研究 2008(7)8.海因兹-迪特·迈尔,布莱恩·罗万,郑砚秋教育中的新制度主义[期刊论⽂]-北京⼤学教育评论 2007(1)9.吴重涵,汪⽟珍制度主义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期刊论⽂]-教育学术⽉刊 2008(2)10.康永久教育制度的⽣成与变⾰--新制度教育学论纲 200311.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 200512.⽂东茅论民办学校的产权与控制权[期刊论⽂]-清华⼤学教育研究 2003(2)13.Yan,Fengqiao"Theory of Transaction Gost and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200014.罗燕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期刊论⽂]-清华⼤学教育研究 2003(6)15.罗燕,叶赋桂2003年北⼤⼈事制度改⾰: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期刊论⽂]-教育学报 2005(6)16.史静寰,郭歆院校与研究⽣教育的制度创新--⼯程硕⼠专业学位的⽣成及制度化过程研究[期刊论⽂]-教育研究 2005(6)17.郭建如,马林霞社会学的制度与教育制度研究初探[期刊论⽂]-⽐较教育研究 2005(4)18.姜华从新制度主义的视⾓看中国民办⾼等教育组织的变迁[期刊论⽂]-辽宁教育研究 2007(4)19.阎凤桥"铁笼"是如何建造的?--国际学校认证制度在中国建⽴过程的案例分析[期刊论⽂]-北京⼤学教育评论2007(1)20.郭建如中国民办教育组织与制度研究 200421.王宾齐农业⾼校本科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研究[期刊论⽂]-中国⾼教研究 2009(10)22.阎凤桥学术劳动⼒市场的特性与研究型⼤学的教师聘⽤制度[期刊论⽂]-北京⼤学教育评论 2005(3)23.阎凤桥,康宁中国⼤学管理结构变化实证分析[期刊论⽂]-⾼等教育研究 2004(5)24.郭歆,夏晓勤我国⾼等教育市场化的源头和动⼒--⼀种新制度主义分析[期刊论⽂]-清华⼤学教育研究 2003(6)25.赵琳,冯蔚星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制度变迁的考察[期刊论⽂]-清华⼤学教育研究2003(6)26.贾建国新制度主义的视⾓: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制约因素[期刊论⽂]-现代教育管理 2009(11)本⽂读者也读过(10条)1.崔希福.CUI Xi-fu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论纲[期刊论⽂]-北京⼯业⼤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2.邓志平.Deng Zhiping马克思与诺思:两种制度理论的⽐较[期刊论⽂]-武汉科技⼤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3.姜华.Jiang Hua从新制度主义的视⾓看中国民办⾼等教育组织的变迁[期刊论⽂]-辽宁教育研究2007(4)4.罗燕.叶赋桂.LUO Yan.YE Fu-gui2003年北⼤⼈事制度改⾰: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期刊论⽂]-教育学报2005,1(6)5.张⽴新.Zhang Lixin新制度主义视⾓下的北⼤改⾰——兼议《中国⼤学制度变⾰:新制度主义分析》⼀⽂[期刊论⽂]-⾼教探索2007(2)6.郑前程制度主义的演进与复兴--政治学中的制度理论[期刊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2)7.杨成虎.Yang Chenghu论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模式[期刊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4)8.陈忠云.CHEN Zhong-yun从利益⾓度构建新的制度理论[期刊论⽂]-思想战线2011,37(2)9.郭忠华.Guo Zhonghua新制度学派对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探索[期刊论⽂]-上海⾏政学院学报2005,6(5)10.赵琳.冯蔚星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制度变迁的考察[期刊论⽂]-清华⼤学教育研究2003,24(6)引⽤本⽂格式:杨露.Yang Lu新制度主义:理论评述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期刊论⽂]-前沿 2010(24)。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借鉴韦伯的合法性概念
❖ 制度学派使用合法性的概念主要是强调在社会认 可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权威关系。
❖ 合法性机制是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在外部环境中 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或做法这样一种制度力量 。
❖迈耶的这一理论认识是新制度主义的重大贡献, 为制度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 20世纪80年代,迪玛奇奥(DiMaggio)和鲍 威尔(Powell)等人的研究丰富了早期的新制度 主义社会学,迪玛奇奥和鲍威尔关注的问题是一 样的,即为什么组织具有趋同性。他们的基本理 论思路是,趋同现象起源于组织面临的制度环境 。那么是什么动力驱使组织趋同,在组织行为和 形式上越来越相似呢?
❖ 当时盛行的权变理论框架不能解释这一现象。权 变理论的解释是,每个企业组织因为环境不同、 技术不同、规模不同而异。迈耶提出的问题是一 个正好相反的现象,即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会有类 似的内部制度和机构?
❖ 迈耶认为,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这些 现象。任何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当 时组织学研究也关心环境,但关注的是技术环境 ,即一个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多大,与其他 企业的市场关系是什么样的。
❖合法性,是韦伯首先提出的这个概念。一种观点 认为权威是强迫性的。
❖ 但是韦伯提出合法性这个概念,他提出三种合格 性机制:第一种是个人或领袖的魅力,即人们因 为领袖的个人魅力而追随其后。第二种是传统, 即人们接受领袖的权威是因为传统使然,例如, 过去农村家族中长老有着权威地位,这常常是建 筑在传统的基础上。第三种是建筑在法律理性之 上的,即对理性制度(例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 )之上的权威的认同和承认。
❖ 驱动力是国家制度和专业组织。
❖为什么在一个强大的国家范围内会产生组织的趋 同呢?为什么一个专业化的组织、机构会导致其 他组织趋同呢?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新制 度 主 义 学 派认 为 , “目前 广 为 流 行 的 组 织 理论 主要 关 注复杂 关 系 网络 的 管 理 、 协 调 以及 控 制
的 运用 , 却忽 视 了韦 伯关 于正 式 结 构 的另 一个 根 源 的解释 : 理性 化 的正 式 结 构 的 合法 性 。在 广 为 流行 的理论 中 , 合 法 性 是 给 定 的—— 关 于 科层 化 的 主 张 就 是 以理性 的规 范为 基础 。正 是 由于规 范作 为一 种
长期 以来 盛行 在组 织社 会 学 中对 社会 组 织发 展
与运行 进 行解 释 的理 论 , 主要 遵 循 的是 效 率 机 制 的
解 释逻 辑 , 这种 逻辑 认 为人 们 所 看 到 的组 织 现 象 都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1—1 2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科 基 金 “ 十一五” 规 划课 胚 ( B I A 0 8 0 0 3 5 )
是 组织 追 求 效 率 的 表 现 。在 这 一 解 释 逻 辑 的 观 照
下, 无论 个 人还 是组 织 , 其 行 为都 为追逐 私利 的动 力
所 驱使 , 组 织所 追求 的是 组 织 运行 成本 的最 小 化 或
组 织产 出的最 大化 。迈 耶 和罗 恩 ( Me y e r& R o w a n )
义 学派 的兴 起 。新 制 度 主义 学 派 认 为 , 社 会 组 织 运 行 仅仅 关注 效率 机 制 是 不够 的 , 还 要 考 虑 这 样 一 种
、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新 制度 主 义 视 角
制 度力 量 , 即通过 诱 使 、 迫使 等 方 式 , 促 使 组 织 采 纳 外 部环 境 中具 有 合 法 性 的 组 织 结 构 或 者 做 法 。 为 此, 新制 度 主义学 派 提 出 了与效 率 机 制 迥 然 不 同 的 合 法性 机制 。他 们认 为 , 社 会组 织 运 行 的核 心 命题 是“ 强调 合法 性机 制 在 组 织结 构 内部 以及 在 组 织 与 制 度环境 互 动 中的重 要作 用 ” 。 片 , “ 组 织不 仅 追求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理论
就是因为它们只是应付外部制度环境的,对组织的内部运作并无益处
制度化组织的结构与其实际运作常常是相分离的
理性神话 有时候,某些制度环境、文化观念等成为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得大家不得不接
受
理性神话的形成 社会关系越来越密集,人们逐渐把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和逻辑延伸为一个大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逻辑 组织环境和组织成都越来越复杂,而组织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一个很大很神秘 的东西,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个人所能驾驭的能力 组织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往往具有很高的组织程度,也有利于理性神话的创造
和效率机制相比,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为什么组织行为会发生趋同现象。
问题: ① 在原有框架内进行,很难有所突破。 ② 制度主义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然或超自然的世界中
自然化
叶落归根 替天行道 天赋人权 君权神授 自然规律
制度、共享观念的延续
制度 群体整合
(记得清祖宗五代)
(共享观念)
财产继承权
记忆取舍
迪玛奇奥和鲍威尔DIMAGGIO AND POWELL 组织趋同性
弱意义上的合法性 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强调制度的激
合 法 性 机 制
时间
哈恩: 《模仿趋同性及其对审计服务市场的影响》
研究对象/问题 财务审计公司(CPA)规模的两极分化问题 一端是几个非常大的公司,如五大会计师事务所(KPMG毕马威、安达信、普华永
道、德勒、安永);一端事实许许多多的小公司;中等规模的审核公司非常少
大多数中等规模的公司都不找中等规模的审计公司,而去雇用大型的审计公司
政治冲突 市政府角色(强政府-弱政府) 城市结构(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种族群体……)
组织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组织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一、组织社会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对口支援东西部高校同质化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江苏高教》.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期.蔡文伯.燕晋峰.[2].奶源基地合作关系模式升级的组织社会学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柳颖.[3].市场分割的制度基础与概念内涵——基于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的视角.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期.吴小节.蓝海林.汪秀琼.宋铁波.[4].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课程实施策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李洪修.熊梅.[5].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组织社会学考察.《学习与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3期.丁惠平.[6].独立学院制度化构建之动力机制——组织社会学的视角.《高教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彭华安.[7].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7期.陈学军.[8].组织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2009年《教育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1期.龚波.周鸿.二、组织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从组织社会学看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作者:王勇.刑法学湘潭大学2010(学位年度)[2].形式组织的权变性建构——以两个基层党组织结构变迁为案例的组织社会学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汪丹.社会学上海大学2008(学位年度)[3].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大学边界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刘广明.高等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4].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维度——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许楠.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5].美国大学荣誉协会研究——组织社会学的视角.作者:毕佳.高等教育学四川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6].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被引次数:17 作者:陈文娇.教育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7].转型时期的农村宗教团体研究——以皖中大司村为例.作者:陈艳.社会学安徽大学2011(学位年度)[8].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范式变迁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9882008).作者:梁波.社会学上海大学2010(学位年度)[9].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25个省会城市为例.作者:刘伟.政治学理论上海市委党校2014(学位年度)[10].客运联营中个体与车队——C县公路客运联营车队的个体社会理性选择和车队组织实践.作者:马新满.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相关组织社会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Social,organizational,andcontextualcharacteristicsofclinicalde cisionsupportsystemsforintensiveinsulintherapy:Aliteraturereviewandca sestudy.ThomasR.CampionJr.《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informa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2]'AWordFactorywaswanted':Organizationalobjectivityinthemakingof 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KellyKistner《Socialstudiesof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6[3]Networkprogeny?Prefoundingsocialtiesandthesuccessofnewentrants. Roberts,P.W.Sterling,A.D.《Managementscience:JournaloftheInstituteofManagementScien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7[4]Managingnetworksofcommunitiesofpracticefororganizationalknowle dgecreationAKnowledgeManagementimperativeintheeraofglobalization. TakayaKAWAMURA《Annalsoftelecommunication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77/8[5]ACCOUNTINGINNOVATIONS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LESSONSFROMTHES OCIOLOGYOFADOPTIONDIFFUSIONRESEARCH.SeleshiSisayeJacobG.Birnberg2013[6]Leadermotiveprofilesineighttypesoforganizations.Spangler,WilliamD.Tikhomirov,AlekseySotak,KristinLeePalrecha,Rita 《TheLeadershipquarterly》,20146[7]Fromgameprotectiontowildlifemanagement:frameshifts,organizatio naldevelopment,andfieldpractices..Brulle,R.J.Benford,R.D.《RuralSociology》,20121[8]EcologyofGamesandTranslationProcessesinInternetandComputerNetw orks:PerspectivesonTechnologyEnabledCross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 Zorina,AljonaDutton,WilliamH.2013[9]Asymmetricadaptivemodelofcombat. BuontempoJTPotrykusHGKaufmanAI《TheJournalofMathematicalSociology》,被SCI收录SCI.20062[10]Professionaljournalistsin'citizen'journalism.AndrewM.LindnerEmmaConnellErinMeyer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andsociety》,20155/6四、组织社会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艾兹奥尼的组织社会学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领导的影响.蔡怡,2009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学科学术委员会第10次学术年会[2]组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述评——基于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双重视角?.武立东.王凯.黄海昕,2011第六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3]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述评.罗珉,2006香山科学会议第288次学术讨论会[4]中国工会代表权的制度分析.瞿皎姣.崔勋,2010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3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5]传统民间水利组织的复兴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杜静元,2012第二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6]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运作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以广西陆川县沙坡镇G村为个案.吴柳芬,2011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7]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郭建如.马林霞,2007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8]社会建设中基层自治组织的研究对上海城市社区235位居委会主任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陈天仁.宋大杰.王雅珍.蒋葵,2010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本土化的探索[9]中国社会学社区学派的教育制度研究:传统与发展趋向.马林霞.郭建如,2007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10]网络课程的可用性评价研究:趋向于"情境"的可用性.张丰友.赵可心,2006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
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
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摘要:学校在巨大的变革压力面前表现出了很强的稳定性。
新制度主义认为,学校作为组织是生活在组织域中的,因此就受制于制度逻辑的约束。
而学校变革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必然试图突破制度逻辑对它的限制,但制度逻辑是高度稳定的。
首先,制度逻辑的形成是“集体行为”,单方面的改变很难成功。
其次,制度逻辑可以自我“神化”,从而免于理性的质疑和冲击。
最后,个体往往无法意识到制度逻辑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制度逻辑很难被有意识地纠正。
这是造成学校变革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学校变革;新制度主义;制度逻辑从历史上看,各种致力于提高和改善学校教育的改革从未停止过,但学校真正发生改变的却很少。
学校在各种铺天盖地的改革举措前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和抵抗能力,似乎远超出改革者的预期。
改造学校为什么会如此困难?本文将以新制度主义作为分析视角,尝试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解释。
一、学校变革的困难与已有解释(一)比“登月”还难的学校变革?美国的约翰逊(L.B.Johnson)总统说过:“解决我们国家所有社会问题的答案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教育。
”在当代社会,教育承担着这样“神圣而光荣”的任务。
可能正是出于教育近乎无所不能的想象,在历史上,希望通过改革教育来实现理想社会的努力从未间断过。
而所谓教育改革,是指为了纠正和改善各种社会与教育问题而对学校进行改革的行动。
社会经常要求学校作出某些重大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与要求。
所以,作为教育的主要服务机构——学校一直处于巨大的变革压力之中。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由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各国纷纷出台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学校改善教学质量以提高国家竞争力。
改革者为了实现学校变革的目的,不断升级改革举措:从“调整局部”(fix parts)开始,到“改造人”(fix the people),再到对整个学校进行“调整”(fix the school),最后到“调整”整个系统(fix the system)。
教育产业化的制度分析——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
式 , 如果其价值 和意义无法 获得社会 认 同, 度变革 依 然 但 制 是不完全的 ; 而如果这种 文化认知上 的不认 同最 终演变为 不 同社会 利益 群 体 之 间 的 价 值 冲 突 , 意 味着 制 度 危 机 的 则
、
教 育产业 化 的制 度起 源
改革开放后 , 国的教育制度变革经历 了“ 我 商品化 ” “ 、市 场化” 产业 化” 和“ 三个 急速发 展 阶段 。如 果说 , 教 育 商 品 “ 化” 主要是一场关于教 育产 品属性 的新认识运 动 , 么这种 那
收稿 日期 :0 5 2 2 20 —1 — 5
新 制 度 的 构 建 与 维 系 过 程 (o srci n itn ne , cntut n admanea c ) o
需要个体 付费并因此享有 所有 权 的商品显 然需 要有 一个 相 应 的交易制度 , 于是 9 O年代 中期我 国 旧的大学 生工 作分配 体 系被改革 ,市场” 为一 种调节教育商品供求关系 的主要 “ 作 制度 框架开始形成 并发挥作用 。然而 。 我国的教育市场在 其 最初 运行的几年里却 出现 了严重 的供求矛盾 , 这不仅是指 高 等教 育的严重供不应求 . 更主要的是培养规格上 出现与就 业
前者为后者提供必要 的制 度环境 。制 度构建 具体 地体 现 为
不同利益群体 问的博弈 互动 , 当博弈互动最终催生 出稳 定 的
市场 严重脱节 , 由于缺 乏第 三种组织 的中间协调 。 本就 开 资
始直接参与教育生产制度 的构建 , 这便是我 国“ 教育 产业化”
运 动 产 生 的真 正 根 源 。因 此 . 教 育 产 业 化 ” 出 现 , 不 只 “ 的 决
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
典” 时期 ; 1 8 从 9 0年 代 中期 以后 , 别 是 1 9 特 9 0年 代 以来 , 制 度 理 论 进 入 了 新
扩展 与 新综 合 阶段 。组 织 分析 的新 老制 度 主义 对 教 育 研 究 产 生 了重 要 影 响 。
本 文 试 图 系统 研 究组 织 分 析 中新 老 制 度 主 义 的发 展 及 其 在 教 育 组 织 研 究 中
的应 用 , 探讨 其 未来 的发 展趋 向 。 并
收稿 日期 : 0 8 0 - 2 0 —22 7
作 者 简 介 :郭 建 如 (9 2 ) 男 , 京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育经 济 研 究 所 副 教 授 , 士 。 17 一 , 北 教 博 基 金 项 目 :教 育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北 京 大 学 教 育 经 济 研 究 所 重 大 项 目( 5J 8 0 5 ) 0 JD 8 0 3 。 本 文 在 修 改 过 程 中得 到 北 京 大 学社 会 学 系 马林 霞 博 士 的 评 议 , 此 致 谢 。 特
织 分 析 中 的新 老 制 度 主 义 与教 育 研 究
17 3
一
、
组 织 分析 中 的老 制 度 主 义 与教 育研 究
( )默 顿 与哥 伦 比 亚 学 派 的 组 织 研 究 一
默 顿是 哥 伦 比亚 大 学组 织 社 会 学 派 的 创 始 人 , 深 受 韦 伯 影 响 , 注 韦伯 他 关
育 领 域所 开 展 的社 会 学研 究 也 是 如 此 。直 到 1 4 9 0年代 哥伦 比亚社 会 学 派 兴 起 后 , 织 研究 才 成 为社 会 学 的重 要 领 域 。一 些 社 会 学 家开 始从 制度 角度 研 组
制度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机制研究——新旧制度主义分析的视角
会 犹 如血液 之 于人体 。而这种 道德 性存 在 的社会结 构 及其 活 动规 范在一 定 程度 上又 体现 为具体 的制 度 设 计及 其伦 理属 性 。制度 的伦 理属 性包 括两 方 面的 道 德规 范 ,其 一 ,体 现在 制度 规 范 中的道德 理念 和 道 德要 求 ,以增 强 制 度 化 教 育 自身 的道 德 合 理性 , 道德 在 制度规 范 中体 现 的是工 具价 值 ,其 目的是维 护 既定 制度 的正 当性权 威 ;其二 ,是指 制度 化 的道 德规 范 ,以期 借 制 度 的 形 式 和 内容 提 高 道 德 的层 次 ,并发 挥制 度 的力 量来 提升 学生 的道德 水平 ,道 德在 此体 现 的是 目的价 值 ,制度 只是 实现 道德 教育
中图分 类号 :G 4 . 2 6 9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7 6 1—1 1 ( 0 0 3— 0 9— 4 6 0 2 1 )0 0 8 0
“ 度 ” 和 “ 度 分 析 ” 概 念 是 现代 社 会 学 制 制 的拓 荒者 涂尔 干提 出的 ,他 认为 社会 体结 构 的基本 构成 是规 范 ,“ 范” 在 社 会 各 个领 域 的体 现 和体 规 系化 就 是 “ 度 ” 制 。所 以 ,制 度 是 社 会 的 基 本 构
值”,制度 化教 育 以既 定的 结构 和规 范来规 训 学生 的道 德发 展 ,学校 德 育通 过他 律 、监 控 机 制承 担 着将 学 生制度 化 的功 能 ;新制度 分析 建 立 在 “ 同意 义 ” 的认 知 基 础 上 , 学校 的组 织、 结构 及 其规 范是 被 制 度 共 化的 对 象 ,基 于人性 的 自治 、道德 自律 认知 ,学校德 育 秉承 学生 与制度 平等 、 互动 、共 生的机 制 ,不 断生 成追 求德性 生 活的 学生 个体 、建构 道德 性 的教 育制度 。 关键词 :制 度化 教 育 ;制 度 分析 ;德 育 ;机 制
第三讲: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
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解释逻辑:合法化机制 ①迈耶——组织环境
技术环境:指从技术的角度看待组织的运行,包括 组织外部的资源与市场、组织内部将投入转化为 产出的技术系统等。
制度环境:制度学派所关注的制度环境主要是社 会的共享观念及规范因素,也就是支撑社会生活稳 定化和秩序化的、被普遍接受的符号体系及其共 同意义。
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解释逻辑:合法化机制
①迈耶——组织环境
迈耶研究了美国各州的教育体制,发现尽管美国 的教育体制是分权的,但是各州的教育体制结构 非常相近,反映了制度趋同的现象。由此,他提 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会有类似的内 部制度和机构?他的思路是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去寻找答案。
迈耶提出,我们必须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研究、 认识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 织现象。
第四章
共享观念的产生
共享观念的产生
在解释一个社会为什么会有共享观念这一问题上, 新制度学派接受了功能主义的逻辑。 功能主义的逻辑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追 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会产生某种潜在功能,它在无意 中导致了有利于社会整合的共享观念的形成和延 续
共享观念的产生
道格拉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用功能主义的逻辑 解释共享观念。在原始部落中,一个家族划分财产,首 先要确定谁是这个家族里的人。怎样确定呢? 有一个 条件是家族成员必须对上面的五代祖先记忆清楚,才能 证明其家族身份。然而,这种为了划分财产而记忆祖先 的活动,却产生了意外的后果,在家族成员之间出现了 有利于家族整合的共享观念——家族意识与祖先崇拜。 在这里群体整合不是人们有意识的去做的,他们的 目的是通过记忆祖先而可以参加财产分割。目的是功 利性的,但这样做在无意间产生了一种潜在的功能。 促进了群体的整合。这就是功能主义的逻辑。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新旧制度主义
制度一直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旧制度主义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城邦——20 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出现之前 采用规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注重政治 系统的整体性,关心法律等正式制度在政府 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对静态的正式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过分重视, 忽视政治现实和政治行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革命逐步兴起。受 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已经不再满足于政治学中的 宏观、静态、规范、描述式的研究方式,批判政 治学中静态的制度分析,决心从政治活动的主体 ——人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出发去研究政治学, 于是大量的政治心理研究、政治行为研究、结构 ——功能分析究。行为主义政治学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批评者认为 行为主义者过分注重政治形式,揭示政治实质不 够;过分注重方法论,忽视实际问题研究。 招致了来自制度学派的批评。
组织与制度
组织的形成是为了实现在由诸如市场和政治系统 等实体所构建的“制度环境”内的参与。 例如,公司在由市场构建的框架中产生并运作, 如果市场规则(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变化了,公 司也必须随之改变。 ——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中的 制度化与同构性
组织社会学的两个研究背景
背景1:
但是,20世纪4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代表人物 塞尔兹尼克通过对田纳西水利大坝工程和管理机 构的研究,发现理性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并没有像 传统组织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朝着组织目标运作。
在理性组织的模式中,组织有严格的组织目标,按理性的 设计运作。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的有 明确目标的理性组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期待这一工 程会按照这些既定目标加以组织设计和实施。但是,塞尔 兹尼克的研究恰恰发现了组织运行过程中的非理性活动。 他的研究发现,这一工程表面看来是一个大众参与的工程 ,但在实际运作中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地方势力 和全国性的利益组织都参与进来,例如美国的农业部,农 场联合会,当地的政界、工商界头目都卷入这一过程。这 些利益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工程,他们派自己的人把持 各个大的部门,占据各个大的工程部门,控制了很多政策 的制订。结果很多项目的实施与当时设计的目标背道而驰 。这一项目的初衷是帮助穷人,但其执行的结果是富人从 中得到了利益和服务。
关于中国高校模仿趋同机制的假设——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因此 , 究 中 国 高 校 模 仿 趋 同 的 机 制 , 索 模 仿 度 测 研 探
量方 法 , 找模仿 观 测点 , 弄 清楚 高校趋 同 的发生 寻 对
原 因 、 化 机 理 , 而采 取 有 效 措 施 防 止 进 一 步 趋 变 进 同 , 有积 极意义 。 具
制 度 环 境 强 加 于 组 织 之 上 的 形 式 和 做 法 的 过 程 。合 法性 机 制对组 织产 生 两 个 影 响 : 是组 织 之 间 的趋 一
、
理论 溯源
组 织 趋 同 化 是 组 织 社 会 学 研 究 的 重 要 内 容 。 国
同现 象 , 为 了 与 制 度 环 境 一 致 , 个 组 织 都 采 用 类 即 各 似 的结构 和做 法 ; 是组 织之 间 的相互模 仿 , 些模 二 这 仿 行 为 减 轻 了组 织 的 动 荡 , 组 织 得 到 合 法 性 的 支 使
影 响 还 不 能 作 出 最 终 判 决 , 从 现 有 研 究 成 果 和 高 但 校发展 实 际来看 , 于 趋 同化 显 然 不 利 于高 校 形 成 过
“ 度 趋 同 性 ” 象 。 他 们 首 先 肯 定 组 织 环 境 的 重 制 现
要 性 , 为 必 须 从 组 织 环 境 的 角 度 去 研 究 和 认 识 组 认 织 的各 种行 为 , 解 释 组 织 的各 种 现 象 。 同时 还认 去 为 , 虑 环 境 不 能 只 考 虑 技 术 环 境 , 必 须 要 考 虑 制 考 还 度 环境 , 个 制度 环境 就是组 织所 处 的法律 制度 、 这 文
织 提 高 社 会 地 位 , 到 社 会 承 认 , 而 促 进 组 织 间 的 得 从 资 源 交 换 , 高 组 织 的 生 存 能 力 。 迈 耶 和 罗 恩 是 站 提
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
《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摘要:并且认为,需要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分析、解释各种组织行为、组织现象,特别是制度环境,即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take-for-granted)社会事实,从而将组织研究导向一个新的理论路径,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1996,and the Grass Roots: A study of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内容摘要:新制度主义理论是在组织与制度研究者们不断对话和反思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简要梳理了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呈现了其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期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组织理论的简要回顾组织理论(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学科(周雪光,1999)。
早期的组织理论主要是以韦伯的关于理性组织、科层制以及一些学者如泰勒、法约尔等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
而后,人际关系学派注意到了物化的组织结构(如资源分配、组织的正式制度)之外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非正式的组织结构”的影响(周雪光,2003)。
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组织的实际运作中与韦伯式的理性组织不同的地方,比如:社会行动者在实际行动中,受到“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过程的诸多限制,而后组织结构与组织目标都发生了非预期的变化,因而奠定了早期制度学派的基本思想(Selznick,1980;March& Simon,195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兴起,使得组织研究在超越韦伯式的理性组织理论框架后越发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塞尔兹尼克是较早明确地对组织进行制度分析的学者。
他认为,组织不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机械工具,而是受其环境和成员影响的有机系统。
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自然过程中,组织也成了一个充满意义和价值的制度化组织(institution)。
不过,尽管塞尔兹尼克强调环境影响,但他的分析主要停留在组织层次,将组织本身视为一种制度。
与此相对,以迈耶(JohnW.Meyer)和罗万(BrainRowan)1977年发表的《制度化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1]为标志的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则将组织环境看作制度要素,认为环境中的规则、规范和信念解释了组织是什么,并规定了组织该怎样行动。
由此出发,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区分了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强调正式组织结构不仅反映了技术需求和资源依赖,更体现了各种习以为常的社会事实的合法性要求。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与完善:其一,从模糊解释到框架明晰。
早期的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未能清晰地指出符号系统、文化制度以及心智模式等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限制或决定组织选择的。
1983年迪玛奇奥(PaulJ.DiMaggio)等人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他们在解释组织同形问题时提出了各种制度性因素影响组织选择的三种机制:强制、规范和模仿。
[2]此后,斯科特(RichardW.Scott)又进一步发展了包含规则、规范和文化/认知这三个维度的综合框架。
[3]另外,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不断清晰还表现为制度环境构成要素的不断完善。
与早期理论把国家和专家视为制度环境中的支配者不同,晚近的制度理论也开始关注诸如私营企业、政治利益群体、家庭等行动者的作用,尤其是突出了制度环境中的市场力量,主张兼合政治和市场来分析组织①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中国近现代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研究”和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研究”的子课题“教育转型中的制度问题研究”的初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学军(1978-),男,江苏兴化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陈学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与教育组织研究存在着相伴相生的关系。
一方面,前者的很多概念和观点是藉由后者而得出或加以求证的;另一方面,后者又借助前者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
这种新的理论视野关注组织同形、松散结构以及制度和组织的变革等问题,但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在凸显环境、历史和认知因素在教育组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时,也存在忽略微观基础,淡化批判意识以及缺乏实践关联等不足。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教育组织研究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08)07-0022-05①的顺从与效率问题。
[4]其二,从单向模式到互动模式。
早期的新制度主义研究大多依循的是“自上而下”的视角,在斯科特看来,从突出制度力量的角度而言,这种视角是必要的;但“制度影响”这一词汇的泛滥,也容易滋生组织无能的误解。
他指出,最近的研究从两方面修正了单向模式的假设:首先,制度环境并非整体性的,而是多样冲突的。
这既源于规则、规范以及文化/认知等要素的非合作性可能,也源于组织领域边界的模糊性与虚弱性。
其次,规则、规范和信念只是引导而不是决定行动者的行动,行动者既是被制度建构的产物,也具有重建规则、规范和信念的潜力。
[5]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理论语言逐渐从“制度影响”转向“制度过程”,出现了“主体”、“能动者”等推崇互动模式的概念。
其三,从组织同形到组织多样。
早期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的一个核心主张是:在生存和合法性的压力之下,组织往往出现趋同的现象。
但到1980年代中期,组织同形的观点却受到了各种质疑:其一,制度的合法性力量并不必然导致组织趋同。
譬如,在分权制的环境下,组织之间可能表露出相似性,而在集权制的环境下,组织也可能呈现出多样性。
[6]其二,早期新制度主义认为营利性组织更多地表现出技术性特征,而非营利性组织更多地表现出制度性特征,这种观点也不再有效。
组织出于技术和效率考虑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其三,组织能动性的发现也使人们意识到,组织并不会一味地顺从于制度的力量,而是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策略性选择,不同的策略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组织形式。
伴随着这些质疑的出现,最近的研究已越来越关注组织多样性。
其四,从聚合性变革到断裂性变革。
制度变革问题始终是新制度主义关注的一个重点,只是早期的研究所关涉的多是聚合性变革,侧重于分析既有制度模式与组织形式的扩散问题。
然而,随着“制度过程”概念的提出,研究者们也认识到,聚合性变革所讨论的只是制度化过程的中间阶段,却忽略了制度起源与制度衰败这两个阶段。
有关制度起源的问题在迪玛奇奥1991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补充,在这篇文章中,他以“组织领域从何而来”为题,考察了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形成。
[7]而最近的研究则开始关注制度与组织的断裂性变革,考虑去制度化和组织衰败问题。
各种研究表明,与其他系统一样,制度安排要避免衰弱也需要持续的能量与资源输入,而新的组织形式和领域既可能出现,也可能消失。
二、新制度主义教育组织研究的几个主题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与教育组织研究存在着相伴相生的关系。
一方面,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的很多概念和观点是借助对教育组织的分析而得出或加以求证的。
另一方面,在不断“被利用”的过程中,教育组织研究也在传统的分析思路之外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
具体看,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题:(一)教育组织同形问题迈耶等人在1978年的论文中提出并运用调查资料验证了学校和学区之间组织结构趋同的观点。
[8]他们认为,学校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对它而言,重要的是要使学校看起来“像个学校的样子”。
由于“怎样算是学校”的标准在一段时间和特定的制度领域中是相对一致的,这便使得学校看上去非常相似。
为更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罗万考察了健康、心理和课程服务等人员逐渐渗入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并改变学校组织结构的问题,从而具体说明了学校组织同形的过程。
[9]此外,斯特朗(DavidStrang)对于学区合并的研究,也说明了州政府的层级节制以及教育生态的改变是如何在学区间制造出异种同形的组织形态的。
[10]除了以上的地区和国家的研究之外,玻利(JohnBoli)等人还描述了教育组织科层制以及学校教育标准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
[11]与功能主义理论和批判理论不同,这些研究者从人们对于国家、公民角色、个人权利和义务等观念的理解入手,追溯了现代教育的起源。
在他们看来,随着这些观念的制度化,人们不仅提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而且也规定了学校教育应该有的形式。
[12]同时,一旦这些观念在世界体系核心国家中固定下来,它们还会通过国际交往,以及世界教育部门中不同行动者的行动,快速传布到世界体系的其他国家中,从而催生世界范围内教育组织形式的同质化。
不过,也有一些研究对教育组织同形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和质疑。
首先,麦考奈特(McKnight)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制度化规则和文化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组织形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要求。
[13]其次,罗万等人也指出,早期对于教育组织同形问题的讨论是有局限的,因为它们强调的是国家、专业群体等具有强烈的规则和规范压力的制度因素,而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考虑。
他认同戴维斯(ScottDavies)等人的观点,认为在市场竞争和制度压力的混合作用下,学校会发展出不同的结构。
[14](二)松散联结问题迈耶和罗万在1978年的论文中,依循帕森斯的思路,指出了学校组织的松散联结特征。
[15]他们认为,学校既要通过与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得一致以获得合法性;又要防止这种一致性与学校的技术核心发生冲突。
为了缓冲这种紧张,学校就会采取去联结的策略,表面上遵照制度化的规则,而事实上却不将这些规则付诸行动。
不过,正如罗万本人所言,强调学校的松散联结成了早期制度分析的一个弱点。
[16]特别是美国在最近十几年提出系统改革教育管理,发展标准化课程和教学指导,以及加强学业成绩测试等主张后,研究者纷纷质疑学校是松散结构组织这一观点。
首先,一些研究者从规则层面讨论了制度环境对于学校技术核心的影响。
斯毕兰(J.S.Spillane)等人1997年关于课程改革措施对于教学实践影响的研究发现,当一个特定的教学措施非常明确的时候,就容易被执行,而且教师之间在教学实践上的差异也非常小;反之,差异则很大。
[17]此后,斯毕兰等人又围绕具体科目和教学活动的不同维度,提出了制度规则影响教学活动的四个命题,强调制度环境要素与学校核心技术的关联程度与关联方式会因为课程科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18]其次,也有个别研究在规范层面暗示了制度环境对于学校技术核心的影响。
譬如,罗万就以罗蒂(DanLortie)的研究为基础指出,学校中的教师之所以长期采用教师中心教学法,并认为教学工作是一种例行性工作,其原因就在于,学校中的师徒制度一代一代地传递了这种做法和态度。
[19]它们成了教师对于教学这一职业的规范性认识和要求。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从认知层面考察了制度环境对于学校技术核心的影响。
罗万便借助斯托德斯基(SusanS.Stodolsky)等人的研究指出,作为制度化的认识论,学科会对教学组织和学校活动产生影响。
不同的学科对于知识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譬如,数学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结构,而历史教师则更善于运用交互式的方法。
[20](三)教育组织变革问题早期新制度主义教育组织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概念化了“制度扩散”的模式,进而从宏观层面考察了教育组织变革的问题。
譬如,罗万的研究表明,不是组织规模而是制度扩散导致了学校变革与管理扩张。
[21]而迈耶等人1992年也分析了大众教育及其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问题,他们采用的也是由中心向边缘扩散的统计模式。
[22]不过,在新的实践与理论面前,一些研究者也对早期的制度扩散模式提出了批评和修正意见。
其中,第一种批评和修正意见是针对扩散模式忽视考察制度的起源和衰败而言的。
扩散模式考察的是一个既存的教育组织形式如何通过制度环境逐渐扩散开去,这就忽视了制度化的过程与机制。
就此,比德威尔(Bidwell)的研究补充性地指出,最初的制度以及教育组织是随着既定制度框架内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争斗和博弈而出现的。
[23]此外,过去的研究总是在抽象意义上讨论“理性神话”,对此迈耶具体分析了集体信念对于制度以及教育组织变革的影响,讨论了神话和集体信念在教育组织变革和权力争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