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教师招聘心理学高频考点总结

整体性
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选择性
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
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成长需要
求知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审美需要
人有追求匀称、整齐、和谐、鲜艳、美丽等事物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要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最高层次的需要
高频考点二:人格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恒常性
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知觉印象仍然不变(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方位等)
高频考点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特点: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信息保持时间极短;主要是图像编码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
高频考点二:意志品质
特点
相反品质
能自主地、独立地采取、执行决定
盲从和独断
能迅速有效地采取和执行决定
优柔寡断和草率
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
任性和怯懦
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
顽固和动摇
第四章 个性心理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109个教育心理学知识梳理汇总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109个教育心理学知识梳理汇总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⑵1)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23,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2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8.1)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梳理根据测试大纲:一、认知发展和教育1、感觉: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①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②制定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③观察过程中要进行指导。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①丰富小学生的表象;②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二、情感、意志的发展和教育三、个性发展和教育3、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四、学习心理和教育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产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分类:①按学习水平分(加涅):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想、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
②按学习结果分(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③按教育目标分(布卢姆):知识、理解、使用、分析、综合、评价。
④二维分类法(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原有的知识关系(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③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学习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类型:①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②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③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4、学习动机的培养:①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②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③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④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师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全)

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劳伦兹指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差异性童年期(小学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经验向理论转化)个体成长的两个高峰期:幼儿期和少年期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1—2):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维可逆转,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运算,思维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教学启示:(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苏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1)儿童现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金额给的发展水平。
(2)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启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走到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与支持和知道,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完成最终任务。
4.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婴儿期)(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学前期)(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学龄期)(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初中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0岁以后)(成年晚期)学习理论1.学习定义: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理论知识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规律的科学。
2、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3、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4、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它包括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感知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B、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
C、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5、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差异表现在A、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
B、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6、认知的概念: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7、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理论意义B、实践意义: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8、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9、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包括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
B、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
10、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外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他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
11、第一、二信号系统: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对于应试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应试者系统地学习和理解。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1 定义与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1.2 心理学的科学性与应用性心理学的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可观察性、可度量性和可复制性;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意义。
二、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2.1 学习与发展学习的定义及特点;学习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阶段。
2.2 认知与智力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智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智力与学习的关系。
2.3 人格与情感人格的构成要素和形成机制;人格发展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情感与学习的关系。
2.4 教与学的心理过程教与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式;有效教学策略及教师角色;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学生特殊需求与教育适应3.1 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学习障碍的类型和特点;特殊教育的原则和组织形式;教育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3.2 多元智能与差异教育多元智能的理论和分类;差异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方法。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发展4.1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意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和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4.2 教师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教师的自我认知的意义和方法;教师的自我管理的原则和策略;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机制。
五、评价与考核5.1 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评价的概念和作用;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差异与衔接。
5.2 考核与激励考核的目的和方式;激励的概念和原则;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策略。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应试者需要掌握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通过系统学习和梳理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应试者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错觉—概念: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知觉的特殊情况。 (错误的知觉,不可克服)
(观,思,知,言,想)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4.言语和思维
比 较 与 分 类 —比较: 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对象对比,确定异同点和关系。 分类: 思想上按事物异同,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2)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如灵感) (3)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 根据思维创作程度:再造性思维(常规习惯性)、创造性思维(人类思维高级形式) (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概念—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填) 属性:内涵(本质特征)、外延(范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所包括的外延就越小。
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绝对强度、独特性,对象背景差别性、活动 性
(主观)知觉目的、已有体验,动机爱好、情绪 理解性:知识经验为基础,再加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各部分属性综合,整体把握事物;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简论)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人物,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 充分准备、周密计划、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 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4 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写观察报告、日记、作文; 5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良好观察品质。
教师招聘_心理知识点总结

1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起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科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冯特教授创立心理学实验室对象:心理现象 1. 心理过程:认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过程2.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信仰、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得进本心里规律的科学(如何学、如何教、学与教相互作用)学与教的相互作用: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发展初创:1903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教育科学运动发展:1920-1950 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射、格式塔心里组织原则、顿悟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发生论、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成熟:2060-2070 美国加涅不同的学习类型及学习的内外条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论(认知派、行为派、人本主义学派)完善:2080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908 日本小原又一著房东岳译《教育实用心理学》2 学习教育与发展一、学习: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加涅分类 1. 按学习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学习2. 按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瑞士皮亚杰: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影响因素:遗传(高尔顿)1.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环境(华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育 1.在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 起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1. 试误说:桑代克①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与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S---R”二者是直接联结②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汇总

学习攻略—收藏助考锦囊系统复习资料汇编考试复习重点推荐资料百炼成金模拟考试汇编阶段复习重点难点梳理适应性全真模拟考试卷考前高效率过关手册集高效率刷题好资料分享学霸上岸重点笔记总结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资料,以实际预览内容为准助:逢考必胜高分稳过第 1 页,共 9 页2/25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汇总一、心理现象二、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感觉阈限高。
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三、知觉1.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
它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三部分。
社会知觉常出现几种偏差第 2 页,共 9 页2/25⑴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南方人、北方人、亚洲人)⑵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也称光环效应。
比如,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其他品质尤其是重要品质的认定也具有同样的效应。
⑶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也叫最初效应。
⑷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⑸投射效应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心理学篇

(1)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2)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 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二)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 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2) 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 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28. 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 能力的核心。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是动物和人类的 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即我们一般所 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操作能力如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社 交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 29.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 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30. 智力和智力理论 (一)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 素:一般因素(即 G 因素)和特殊因素(即 S 因素) 。一个人智力高低取决于 G 因素的数量。S 因素参与不同的智力活动,但每种智力活动中主要有一种特定的 S 因素存在。人在从事任何一项智力活动时都需要 G 因素和 S 因素的共同参与。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只是普通能力(G 因素) 。 (二)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了智力的群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是由几个彼此无 关的“原始的心理能力”组成。各种智力活动可分为不同的族群,每一族群中 有一种基本的因素是共同的。他概括出七种基本因素: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 畅程度、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速度、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七种 因素彼此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三)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 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 果的三维结构。内容是指思维的对象,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 种。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反应方式,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 评价五种。成果是指智力活动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 寓意六种。每个维度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与其他两个维度中的一项结合成一 种智力因素。因此,形成的智力因素总共有 150 种(5X5X6) ,其中每一种智力 因素都是一个特殊的能力。该理论中,操作真正代表智力的高低。 (四)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而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
教招心理学知识点

教招心理学知识点
一、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索人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并研究其影响行为的因素,以及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主要包括心理发展、
行为学、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领域。
二、心理学理论
1、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认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外界环境
的影响,个体接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后,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响应,从而形成
被称为条件反射的心理模式。
2、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理论将人的心理状态归因于内在的心理
力量,如矛盾、冲突、欲望、利益、价值等,它揭示了一个人的行为与内
心力量的矛盾冲突之间的关系。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
强烈影响,受到社会文化、形式、价值观、习俗、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都受到社会因素的强大影响。
4、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其内在的人格特
征所决定,人格特征不仅有外在表现的形式,而且有内在心理活动的潜在
动机,这些潜在的动机和内在的人格特征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影响着
其行为。
5、生物心理学。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4)2. 在味觉中,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头酸味最敏感,舌后对苦味最敏感。
(P145)3.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调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4.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5. 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7)6. 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形式。
(P150)7.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8.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9. 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表现。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3)10. 克服遗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复习。
(P154)11. 最早进行注意广度实验的是汉密尔顿。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63)12.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P166)13. 人的行动是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意志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是意志的首要特征。
心理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招聘考试)

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变化。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心里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关于人格发展的八阶段划分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既不是其内在成熟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儿童的自主探索。
要发展心智,儿童必须掌握文化提供给他们的智力工具——语音、文字、数学符号及科学概念等。
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过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为此“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必须面向未来”。
■教育与心理发展: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正确;②教育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③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注意力;④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配合协调;⑤教育的影响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注意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征: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从认知的具体内容(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小学生、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进行具体特征分析,并给出教育建议。
中小学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从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形式)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水平的程度进行教育建议。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即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正规学习和随机学习。
■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①除了学习个体行为经验外,还有掌握人类世代累积下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而进行的;③是一种有目的、自觉地、积极主动的过程(根本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1、以间接经验为主;2、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4、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5、以掌握学习方法为主■学习的分类:■学习理论:⑴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3、心理学建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科学。
4、心理现象及其结构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2)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3)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大脑分为四叶,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额叶: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顶叶:调节机体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对听觉进行加工。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运算和推理等;大脑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主要处理的信息是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
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2)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又叫信号反射。
巴普洛夫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3)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①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②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
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是负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是正诱导,互相诱导可能是同时性的,也可能是相继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4)2. 在味觉中,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头酸味最敏感,舌后对苦味最敏感。
(P145)3.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调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4.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5. 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7)6. 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形式。
(P150)7.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8.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9. 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表现。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3)10. 克服遗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复习。
(P154)11. 最早进行注意广度实验的是汉密尔顿。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63)12.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P166)13. 人的行动是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意志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是意志的首要特征。
《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结构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3.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
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分类: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
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心理学流派学派名称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构造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2.用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杜威、 安吉尔 1.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2.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需要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 1.《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2.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3.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1.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2.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1.提出潜意识。
2.人格结构的三层次:超我、自我、本我。
3.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 奈塞尔 皮亚杰 1.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 2.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罗杰斯 1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策动心理学 麦独孤 1.强调行为的目的性,也称“目的心理学”。
2.本能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它不可能经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
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她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
(1)无疑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 (2)有意注意: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
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
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二.感觉与知觉
1.感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感受器反映属性
种类
视觉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
杆细胞
黑、白、彩色
听觉耳蜗的毛细胞声音
味觉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甜、酸、苦、咸等味道嗅觉鼻腔黏膜的嗅细胞气味
肤觉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
点、痛点、触点
冷、温、痛、压、触
运动觉肌肉、筋腱、韧带、关节
中的神经末梢
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平衡觉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
细胞
身体位置变化
机体觉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
梢
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
器官活动不正常
(2)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
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2.知觉
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 eg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
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