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合集下载

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数学文化故事精选数学文化是指与数学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数学历史、数学传统、数学思维方式等。

数学文化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对象,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文化故事,以展示数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奇妙之处。

1.风筝定理(中国)风筝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杰作之一、相传春秋时期,中国著名的工匠墨子发明了风筝,并用来进行军事侦察。

在风筝上悬挂一根铜线,通过拉动铜线的方式,可以测量出水平方向与地面的距离。

这一发明被后人总结为风筝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的两条直线分别与斜边相交,相交点与顶点的连线平分斜边。

2.黄金分割比例(古希腊)古希腊是数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黄金分割比例就是从古希腊开始研究的数学现象。

黄金分割是指将一条线段分为两个部分,使整个线段与较长部分的比例等于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的比例。

古希腊哲学家伽利略斯德提出了黄金分割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建筑、艺术等领域。

3.零的发现(印度)零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一大突破。

在古印度的数学家们发现了零这个概念以前,他们使用的是罗马数字等方式来表示数值。

然而,罗马数字并没有零这个概念,因此计算和记录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公元6世纪,印度的数学家布拉马叶首次提出并运用零的概念,这不仅为日后的数学家们提供了更好的运算工具,也为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费马大定理(法国)费马大定理是一道困扰数学家长达300多年的数学难题。

费马大定理是法国数学家费尔马在17世纪提出的,它表述为“对于任意大于2的整数n,方程x^n+y^n=z^n没有正整数解”。

数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努力,终于在1994年由安德鲁·怀尔斯宣布证明了该定理的最终解答。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高深的数学概念和技巧,展示了人类智慧和数学思维的辉煌。

5.计算巧妙(古巴比伦)古巴比伦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数学研究的地方之一、古巴比伦人在计算中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基60”的进位制。

这种进位制在计算过程中很巧妙地避免了一些繁琐的运算,使得他们能够进行更快速、更准确的计算。

中外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中外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中外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小故事(一)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发布第一号法令,把犹太人比作“恶魔”,叫嚣着要粉碎“恶魔的权利”.不久,哥廷根大学接到命令,要学校辞退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纯犹太血统的人.在被驱赶的学者中,有一名妇女叫爱米·诺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这所大学的教授,时年5l 岁.她主持的讲座被迫停止,就连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这位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女性,面对困境,却心地坦然,因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诺德生长在犹太籍数学教授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数学.1903年,21岁的诺德考进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听了克莱因、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等人的课,与数学解下了不解之缘.她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25岁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数学博士.诺德在微分不等式、环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她连讲师都评不上,在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强烈支持下,诺德才由希尔伯特的“私人讲师”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名女讲师.接下来,由于她科研成果显着,又是在希尔伯特的推荐下,取得了“编外副教授”的资格,虽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实力.诺德热爱数学教育事业,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她终生未婚,却有许许多多“孩子”.她与学生交往密切,和蔼可亲,人们亲切地把她周围的学生称为“诺德的孩子们”.我国代数学家曾炯之就是诺德“孩子”们中的一个.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诺德被迫离开哥廷根大学,去了美国工作.在美国,她同样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样有她的“孩子们”.1934年9月,美国设立了以诺德命名的博士后奖学金.不幸的是,诺德在美国工作不到两年,便死于外科手术,终年53岁.她的逝世,令很多数学同僚无限悲痛.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悼文说:“根据现在的权威数学家们的判断,诺德女士是自妇女受高等教育以来最重要的富于创造性数学天才.”数学小故事(二)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一、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关于圆周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阿基米德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阿基米德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二、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阿基米德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阿基米德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阿基米德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阿基米德成为——数学天才!三、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与数学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与数学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与数学有关的历史小故事数学的历史中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数学知识的演变,也反映了人类智慧的火花。

以下是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1.泰勒斯测量金字塔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被认为是第一个使用几何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据说,他曾经测量过埃及金字塔的高度,而不需要爬到金字塔的顶部。

他通过观察金字塔的影子,使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来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

2.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这个定理表明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个定理是古希腊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成就,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3.阿基米德和圆周率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是第一个尝试计算圆周率的人。

他使用了一种称为穷竭法的方法,通过逼近圆的周长和面积,来估计圆周率的值。

阿基米德能够计算出圆周率的前几位数字,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哥伦布的鸡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后,有人质疑他是否真的到达了新大陆。

为了证明他的发现,哥伦布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如何将一个鸡蛋立在桌子上。

这个问题后来成为了拓扑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被称为“哥伦布的鸡蛋”。

5.莱昂哈德·欧拉18世纪的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数学家。

他的工作涵盖了数学的几乎每个分支,包括数论、几何、微积分和图论。

欧拉还发现了数学常数e,这个常数在数学和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小故事只是数学历史中的一部分,它们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历史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和令人着迷的故事。

历史中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故事

历史中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故事

历史中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故事历史中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事件,而有些故事中还融入了数学的奥妙和趣味。

让我们一同探索历史中与数学相关的一些趣味故事。

1. 《斐波那契数列与兔子繁殖》在13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位名叫斐波那契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种数列,即斐波那契数列。

这个数列的定义是:第一个数字是0,第二个数字是1,从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个数字是:0, 1, 1, 2, 3, 5, 8, 13, 21... 有趣的是,这个数列与兔子的繁殖速度有关。

假设一对新生兔子出生后需要一个月才能长大并开始繁殖,而每对兔子每个月只能生育一对新兔子。

那么,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经过n个月后的兔子总数就是第n个斐波那契数。

这个有趣的故事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2. 《勾股定理的神奇起源》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它在古代中国、印度、埃及等地都有出现过。

然而,最早提出并证明这个定理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相传,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生们在数学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长度为3和4时,斜边的长度恰好是5,而且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3和4。

毕达哥拉斯据此总结出了勾股定理。

这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数学的发现往往源于观察和实践。

3. 《阿基米德和数学中的浮力定律》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一位杰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他发现了浮力定律,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传说中,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被要求确定一位国王的王冠是否是纯金。

他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利用浮力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

阿基米德将王冠和同重量的纯金分别放入水中,通过浮力的大小可以判断哪一个是纯金,因为纯金的密度较大,所以排开的液体重量也较大。

阿基米德借助数学的帮助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4. 《牛顿的苹果和万有引力定律》在17世纪,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即每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引力,这个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古今中外数学家小故事

古今中外数学家小故事

古今中外数学家小故事1.陈景润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2.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

)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

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3.高斯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古今中外数学⽂化故事精选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论是哪⼀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今中外数学⽂化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今中外数学⽂化故事精选篇⼀:伟⼤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和⽗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他出⽣于南⽅. 晋朝末年,由于北⽅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量迁移到南⽅,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产和社会经济各⽅⾯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在这样的时代环境⾥.祖家历代对天⽂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便对天⽂学和数学发⽣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的⼯作进⾏了深⼊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在天⽂历法⽅⾯,他曾将⾃古代到他⽣活年代为⽌所有可以搜罗到的⽂献资料,全部整理了⼀遍,并且通过亲⾃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种新的历法. 宋⼤明6年(公元462年),33岁的祖冲之编好了新的历法“⼤明历”.这是⼀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朝廷中最得势⼈物戴法兴的反对.许多官员惧怕戴法兴的势⼒,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勇敢地与戴法兴展开了辩论,他写了⼀篇有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理责难.这场辩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的尖锐⽃争.戴法兴等⼈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制,是不可⾰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历法不是“凡⼈”可以修改的,他们说:“⾮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进⼀步责骂祖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他认为⽇⽉五星的运⾏“⾮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细⼼的观测和推算.孟⼦早先所说“千年之⽇⾄(夏⾄、冬⾄)可⽣⽽致”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常有名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所惧”.他希望双⽅都拿出真实的证据,辨明真正的是⾮,⾄于造谣和诽谤,那是他丝毫不怕的.由于种种阻碍,⼤明历⼀直到他死后⼗年,在梁朝才得以颁⾏(公元510年). 祖冲之除天⽂历法和数学之外,对机械⽅⾯也有研究,他制造过“指南车”和“千⾥船”,此外,他对⾳律也很精通,对古代的许多书籍进⾏过注释,他还写过⼗卷⼩说,他真称得上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关于他在数学⽅⾯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缀术》,此外还有《九章算术译注》、《重差注》等等,但这些也都失传了. 祖冲之的⼉⼦祖暅也是⼀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继承了祖冲之在数学和天⽂历法⽅⾯的⼯作,并进⼀步发扬光⼤了他⽗亲的成就.祖冲之的“⼤明历”就是经过祖暅三次建议之后才被梁朝采⽤的.关于球体体积的计算也是作为祖暅的⼯作流传下来的.祖暅终⽣好学不倦.传说他⼩的时候,专⼼读书,连打雷也不觉得,⾛路时思考问题,曾经撞到别⼈⾝上. 祖冲之⽗⼦的名字,不仅在国内已是受到称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古今中外数学⽂化故事精选篇⼆:拉格朗⽇ 拉格朗⽇(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学家、天⽂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学的奠基⼈。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今中外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篇一:天才的大数学家高斯说起数学家中最出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

关于高斯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是“5050”。

老师本来想用一道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

他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吗?小高斯在三岁时,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帮工们的工钱,当他父亲念叨了半天总算报出总数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错了。

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观察,自己学会了计算。

小高斯家里很穷,冬天,爸爸总是要他早早地上床睡觉,好节省燃油。

可是高斯很喜欢看书,每次都带着一棵芜菁(像萝卜的一种植物)。

他把中心挖空,塞进棉布卷当灯芯,淋上油脂点火看书,一直到累了才钻入被窝睡觉。

高斯的进步很快,不久之后,老师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他了。

后来,高斯进了高一级学校,可数学老师看了他的作业后,告诉他以后不必上数学课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数学好,语文也非常棒,当他18岁时,为自己将来到底是继续研究古典文学还是数学而苦恼,正在这时,他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两千多年之久的问题“尺规作正十七边形”,于是,他决定继续读数学系。

有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

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篇二:马其诺防线上的数学家文森特·多布林是一位年轻的法国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勇捐躯,但却被誉为数学天才。

数学历史小故事

数学历史小故事

数学历史小故事在数学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如传奇故事那般引人入胜,但却是数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数学历史小故事吧。

故事一,毕达哥拉斯和勾股定理。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数学家,他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定理。

而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勾股定理。

传说中,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是因为他在一天散步时,发现了一群牛在三角形的草地上吃草。

他观察到,当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3和4时,斜边的长度恰好为5。

这个发现让毕达哥拉斯兴奋不已,他意识到了这个规律的重要性,并开始研究勾股定理。

最终,他得出了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a² + b² = c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学常常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故事二,费马大定理的解答。

费尔马大定理,又称费马最后定理,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提出的一个数论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数学界,直到1994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一定理的方法。

怀尔斯的解答让整个数学界为之震惊,费马大定理终于被证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谜团的领域,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有可能找到解答。

故事三,黎曼猜想的证明。

黎曼猜想是19世纪德国数学家伯纳德·黎曼提出的一个数论问题,至今仍未被证明。

然而,数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证明这一猜想的方法。

直到最近,一位年轻的数学家通过创新的方法,终于找到了证明黎曼猜想的途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创新思维。

故事四,图灵的机器。

艾伦·图灵是20世纪英国的一位杰出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机概念,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灵机概念是一种理论上的计算模型,它能够模拟任何可计算的问题。

奇妙的数学文化故事内容

奇妙的数学文化故事内容

奇妙的数学文化故事1、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

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

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

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

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

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

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

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3、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

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

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

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

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

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4、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

数学史趣味故事

数学史趣味故事

数学史趣味故事数学,作为一门深入人心的学科,拥有精彩纷呈的发展历史。

下面将为你带来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故事,让我们一同探索数学的奇妙之处。

一、毕达哥拉斯与令人惊叹的勾股定理在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是他时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据说,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一个著名的定理,即勾股定理。

这个定理让人们震惊不已,因为它揭示了数学与几何之间的深刻关系。

勾股定理表明,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一发现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们的极大兴趣。

据说,毕达哥拉斯的学生们在边长为3、4和5的三角形中发现了这一关系,并广泛应用于建筑和测量领域。

至今,勾股定理仍然是数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阿基米德的浴缸趣事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有一天,当他正沉浸在浴缸中时,他突然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原理。

他发现了浮力定律,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其排除的液体的重量相等。

据说,阿基米德非常兴奋,以至于他忘记了穿衣服,一边光着身子一边大喊“我找到了!”。

这一发现被广泛应用于船只的设计和建造中。

为了庆祝这一成就,阿基米德据说还在城市里奔跑,高喊“Eureka!”(希腊语,意为“我找到了!”)三、费马大定理的找寻者费马大定理是数学史上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它的发现者皮埃尔·德费马也在数学界享有盛誉。

这个定理被认为是费马于1637年提出的,但他没有给出证明,只是写下了一个注释称“我找到了一种精妙的证明,可是这个注释太小,放不下。

”这引起了后来数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寻求证明的努力。

直到1994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终于找到了一种证明这一定理的方法,这个惊人的消息让整个数学界炸开了锅。

怀尔斯的证明需要数百页的篇幅,耗时近10年才最终得到确认。

这一故事展示了数学家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

四、高斯的手算天赋德国数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是数学领域中最杰出的天才之一。

数学历史小故事

数学历史小故事

数学历史小故事数学历史小故事是人类记录数学发展历程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叙述数学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向读者生动展示了人类智慧的辉煌历程。

以下,我们将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展示数学历史的发展。

小故事一:古代巴比伦数学公元前2000年左右,位于现今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王国涌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数学成就。

根据当时的信用贷款需求,巴比伦人发明了简单易懂的计数和计算系统,记录在泥板上,保存至今。

这些泥板上的数学公式被研究者认为是最早的代数公式,它们含有一些未知数,巴比伦人试图通过一些简单的代数学规则来求解这些未知数。

因此,巴比伦数学成为了代数学的先驱,为后来的数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小故事二:希腊几何学几何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希腊。

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创作了一本名为《几何原本》的书,这本书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几何学体系,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几何概念和证明,如平行线公理和勾股定理等。

这本书一经发表,便成为了几乎所有后来几何学家的基本参考书,直到今天它仍被广泛地使用着。

欧几里得对几何学的贡献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故事三:阿拉伯数学公元700年,阿拉伯数学家穆罕默德·本·穆萨·阿尔·霍拉尼开始将印度数学中的数字系统和计算法引入到阿拉伯世界中,这一颇为重要的数学发明成为了现在日常计算中我们常用的十位数字以及小数点的起源。

阿拉伯数学家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代数技巧,使得代数学的理论更加完备。

在不久之后,阿拉伯数学成为了领先的数学强国,并将数学的应用扩展到了化学、天文和地理等领域。

小故事四: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17世纪时,计算杠杆以及天文规律的发现让数学家们面对一个难题:如何求导和积分。

这时,牛顿和莱布尼茨同时发明了微积分学,这是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可以说,它是现代数学的基石。

微积分学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天文、统计和工程学等领域,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微积分学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数学文化知识小故事九篇

数学文化知识小故事九篇

数学文化知识小故事九篇一、数学文化故事:祖先识数原始文明只能分辨1、2和“许多”。

埃及人用|表示1,用││││∩∩∩表示34。

炎黄始祖首创十进制位值记数,独领风骚数千年。

《周易》八卦,现代电脑,有根有据一脉相承。

补天女娲,治水大禹,无规无矩难成方圆。

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着一个神话:在最古最古的时候,天地初分混沌开,有一个人,叫做盘古。

他生在天地的中间,天每天高了一丈,地也每日厚了一丈,盘古也每天长了一丈。

他老是顶天立地的生活着。

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极长。

这里讲的宇宙是不断膨胀中的,速度是每日二丈。

这倒和现代的“大爆炸宇宙学”有些类似,不过我们现在倒不必去谈天体物理,还是看看这里的数学:一万八千年后,天长高多少?地长厚多少?这是个很简单的计算。

天高暂且不论,地厚就是18000丈,合6000千米左右,这不正是地球的半径吗!像这样的创世神话,全世界各民族都有。

《圣经》中说,大初的时候,地上全是水,无边无际,水面上空虚混沌,暗淡无光。

上帝说:“要有光!”这样就有了白天和夜晚。

第二天,上帝说:“要有穹窿!”于是就有了穹窿。

上帝称穹窿为天。

上帝如此这般辛苦工作了六天,天上就有了日月星辰,地上就有了万物生长,还造出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

看来,中国的盘古要比西方的上帝悠久得多,光开天辟地就用了一万八千年,远远超了纪录。

不知是不是咱中国人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学比他们学得好,早就知道了很大很大的数?也许有人要笑:一万八千算个什么大数啊!咱小学二三年级的小娃娃,哪一个不是十万百万地朝大了说,几亿几亿地往本上写?请不要着急,且容我细细道来。

且说在一个原始部落里,有两位智者,很受大家尊重,经常充当咨询顾问一类的角色。

但他们之间却往往互不服气,于是决定在部落大会上搞一次智力竞赛。

比赛的题目很单纯:谁说出的数大,谁就赢。

比赛开始了。

甲先说出:“一。

”乙看了看甲,想了半天说出个数:“二。

”这回轮到甲再伤脑筋了。

经典数学小故事资整理

经典数学小故事资整理

经典数学小故事资整理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魅力和神秘的学科。

它以抽象的符号和逻辑推理为基础,运用数学公式和定理,通过严谨的推导和演算,探索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现象。

在数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数学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令人震惊,更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我们领悟数学的奥妙与精华,下面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这些精彩的小故事。

一、古希腊数学的奇妙探索古希腊数学是数学史上的重要分支之一,这门学科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亚细亚和埃及,达到鼎盛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

希腊人是世界上最早意识到数学本质抽象性的民族之一,他们用简洁明了的思维方式和图形方法探索着真理之路,从基本概念和定理出发,一步一步展开了一幅富于生机和美感的数学画卷。

1、毕达哥拉斯定理:a²+b²=c²这是古希腊数学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由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6世纪发现。

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数学表达式是: a²+b²=c²,其中a、b、c均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c为直角边,这一定理成为了直角三角形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一定理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计算机图形学、测量学、物理学等。

2、阿基米德的割圆术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科学家,其发明的“割圆术”是以“化圆为方”的思路为基础,用简单的几何构造方法重新定义了圆周率,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阿基米德的割圆术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数学遗产、科学遗产和人文遗产。

二、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智慧启示数学家们在探究自然规律中不断提出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世界。

在这其中,不少著名的数学家们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一笔,成为了数学史上的瑰宝。

1、欧拉的公式:e^πi+1=0欧拉是18世纪的一位杰出数学家,他发明了一种主流的数学符号表示法,并为分析数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公式。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这个被称为“欧拉公式”的神奇等式:e^πi+1=0,它包含了五个重要的数学常数:0、1、e、π和i,它们统一了代数、几何和分析三个数学领域,集中体现了欧拉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天才。

学习数学的趣味历史故事

学习数学的趣味历史故事

学习数学的趣味历史故事数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但事实上,数学的发展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数学的长河中,隐藏着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吧。

1. 古代埃及的建筑奇迹与几何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

而这些金字塔的建造与几何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古埃及人利用几何学中的锥体来设计金字塔的形状与大小,确保了它们的稳定性与坚固性。

2. 古希腊的数学传奇: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是我们在学习三角函数时经常遇到的定理之一,也是古希腊数学的传世之作。

据传,毕达哥拉斯定理最早是由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

他研究了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得出了a²+b²=c²这一著名的公式。

这个发现对于今天我们解决各种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非常重要。

3. 印度数学的贡献:零与十进制在数学发展史上,印度人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发现了零的概念,并且将零引入了数字系统中,这对于后来的数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十进制数制,即我们现在常用的数字系统。

这使得数学计算更加简便和高效。

4. 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大师:勾股定理与黄金分割文艺复兴时期是数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数学定理和发现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勾股定理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数学最具代表性的发现之一,它由勾股学派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发现了,但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此外,黄金分割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数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在美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5. 现代数学的奠基人:牛顿和莱布尼茨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学。

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学的微分和积分两个核心概念,并用它们解决了许多力学和天文学的难题,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茨也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学,并研究了微积分学的理论基础。

他们的发现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个数学趣味小故事

10个数学趣味小故事

10个数学趣味小故事中国数学家古诸葛说过:“数学是比人更高的科学。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数学家们都在用努力丰富数学的内容,拓展数学的应用范围,探索数学的新发现,数学就如同一部无穷无尽的史诗,带着人类以不断前行。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历史上这些数学趣味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古希腊数学家几何家利比里奥。

他在赫拉克利特的“七论”中提出的第四论,受到普里马克斯的激励,他发现可以使用图形来为定理证明,这革命性的发现拉开了数学证明的帷幕。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福楼拜。

他被誉为“运筹帝”,是运筹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运用正方形最优设计精确计算船舶帆型,成功修建了许多运河,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第三个故事,是英国数学家格雷厄姆的故事。

格雷厄姆提出的无穷数学论,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被世人公认为数学的大突破。

第四个故事,是美国数学家埃文斯贝克的故事。

他提出了独特的“贝克革命”,即让数学变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人们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更加有效、准确。

他的思想在数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个故事,是古典几何家埃及数学家阿基米德。

他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解释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它们的对边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人类对空间几何的认识。

第六个故事,是日本数学家细谷正宗。

他发明了“细谷算法”,求解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使日本数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第七个故事,是英国数学家阿尔弗雷德狄拉克。

他发现了十八世纪被称为“狄拉克共神论”的一种新的空间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成为数学大突破的开端。

第八个故事,是美国数学家索瓦尔埃尔德,他发明了椭圆函数,又改进了黎曼积分的概念,填补了许多数学的空白,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九个故事,是英国数学家亚瑟莫尔,他发明了概率论,提出了“莫尔不等式”,给出了复杂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案,扩展了数学应用的范围。

最后一个故事,是美国数学家格里夫斯霍夫曼,他发明了图论,发展了网络理论,为计算机和科学实验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持,成为数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历史有趣的数学故事有哪些

历史有趣的数学故事有哪些

历史有趣的数学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
1. 亚基米德和王冠的故事:传说古希腊数学家亚基米德在受王冠制造
任务时,因为无法确定其纯金含量而陷入困境。

通过观察浸水后溢出
的水量,他发现了浸水法则,并因此得以解决问题。

2. 斐波那契数列的故事:在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
那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数列:0、1、1、2、3、5、8、13……每个数是
前两个数之和。

这个数列后来被用来描述许多自然现象和艺术作品中
的比例关系。

3. 艾舍尔的图案与无限迴廊:荷兰艺术家艾舍尔的作品常常涉及到数
学概念,尤其以无限迴廊图案最为著名。

这些图案通过几何学原理和
透视法创造出令人迷惑的视觉效果,深受观众喜爱。

4. 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据说在17世纪,牛顿坐在树下时,一颗苹果
落下。

这个事件启发了他研究万有引力的思路,最终导致了他的开创
性发现和数学运算方法的发展。

5. 图灵和密码破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数学家图灵设计了
图灵机,这是一种用于破解纳粹德国密码的机器。

他的工作对于战局
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以上都是数学与历史交织的故事,展示了数学的巧妙应用和深远影响。

经典数学典故

经典数学典故

经典数学典故1、鸡兔同笼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

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2、牛顿问题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写过一本数学书。

书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关于牛在牧场上吃草的题目,后来人们就把这类题目称为牛顿问题。

牛顿问题是这样的:有一牧场,已知养牛27头,6天把草吃尽;养牛23头,9天把草吃尽。

如果养牛21头,那么几天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呢?并且牧场上的草是不断生长的。

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把一头牛一天所吃的牧草看作1,那么就有:27头牛6天所吃的牧草为:276=16223头牛9天所吃的牧草为:239=2071天新长的草为:=15牧场上原有的草为:276-156=72每天新长的草足够15头牛吃,21头牛减去15头,剩下6头吃原牧场的草:72=726=12所以养21头牛,12天才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

请你算一算。

有一牧场,如果养25只羊,8天可以把草吃尽;养21只羊,12天把草吃尽。

如果养15只羊,几天能把牧场上不断生长的草吃尽呢?3、鬼谷算我国汉代有位大将,名叫韩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而他出生于南方.晋朝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
南方,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小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
方面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
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曾将自古代到他生活
年代为止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整理了一遍,并且通过
亲自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行的何承天(公
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
一种新的历法.
宋大明6年(公元462年),33岁的祖冲之编好了新的历法“大
明历”.这是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朝廷中最得势人物
戴法兴的反对.许多官员惧怕戴法兴的势力,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
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勇敢地与戴法兴展开了辩论,他写
了一篇有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无理责难.这场辩论,
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
的尖锐斗争.戴法兴等人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制,是
不可革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文历法不是“凡人”可
以修改的,他们说:“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至进一步责骂祖
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他认为日月
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
细心的观测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说“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非常有名
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他希望双
方都拿出真实的证据,辨明真正的是非,至于造谣和诽谤,那是他
丝毫不怕的.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一直到他死后十年,在梁朝才得
以颁行(公元510年).
祖冲之除天文历法和数学之外,对机械方面也有研究,他制造过“指南车”和“千里船”,此外,他对音律也很精通,对古代的许
多书籍进行过注释,他还写过十卷小说,他真称得上是一个多才多
艺的科学家.关于他在数学方面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缀术》,
此外还有《九章算术译注》、《重差注》等等,但这些也都失传了.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继承了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他父亲的成就.祖冲
之的“大明历”就是经过祖暅三次建议之后才被梁朝采用的.关于球
体体积的计算也是作为祖暅的工作流传下来的.祖暅终生好学不倦.
传说他小的时候,专心读书,连打雷也不觉得,走路时思考问题,
曾经撞到别人身上.
祖冲之父子的名字,不仅在国内已是受到称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

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
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

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

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兴趣。

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
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
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开始有计划地自学数学。

由于勤奋刻苦,他的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任了该校的数学
教学工作。

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副教授。

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开始研究“极大和极小”的问题。

他采用的是纯分析的方法。

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写信告诉了欧拉,欧拉对此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此,两位大师开始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

1762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解有关月球何以自转,以及自转时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的难题。

拉格朗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获得了科学院的大奖。

拉格朗日的名字因此传遍了整个欧洲,引起世人的瞩目。

两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又提出了木星的4个卫星和太阳之间的摄动问题的所谓“六体问题”。

面对这一难题,拉格朗日毫不畏惧,经过数个不眠之夜,他终于用近似解法找到了答案,从而再度获奖。

这次获奖,使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766年,拉格朗日接替欧拉担任柏林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

在担任所长的20年中,拉格朗日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多次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大奖:1722年,其论文《论三体问题》获奖;1773年,其论文《论月球的长期方程》再次获奖;1779年,拉格朗日又因论文《由行星活动的试验来研究彗星的摄动理论》而获得双倍奖金。

在柏林科学院工作期间,拉格朗日对代数、数论、微分方程、变分法和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他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是在方程论方面。

他的“用代数运算解一般n次方程(n>4)是不能的”结论,可以说是伽罗华建立群论的基础。

最值得一提的是,拉格朗日完成了自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经典著作——《论不定分析》。

此书是他历经37个春秋用心血写成的,出版时,他已50多岁。

在这部著作中,拉格朗日把宇宙谱写成由数字和方程组成的有节奏的旋律,把动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把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这两个分支统一起来。

他利用变分原理,建立起了优美而和谐的力学体系,可以说,这是整个现代力学的基础。

伟大的科学家哈密顿把这本巨著誉为“科学诗篇”。

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科学旅程。

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每一位科学家。

而他的学术成果也为高斯、阿贝尔等世界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可以说,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数学中的很多重大发现几乎都与他的研究有关。

说起数学家中最出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

关于高斯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是“5050”。

老师本来想用一道
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
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

他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
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吗?小高斯在三岁时,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帮工们的工钱,当他父亲念叨了半天总算报出总数时,身边
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父亲惊异地再算
一次,果然是算错了。

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观察,自
己学会了计算。

小高斯家里很穷,冬天,爸爸总是要他早早地上床睡觉,好节省燃油。

可是高斯很喜欢看书,每次都带着一棵芜菁(像萝卜的一种植物)。

他把中心挖空,塞进棉布卷当灯芯,淋上油脂点火看书,一直到累了才
钻入被窝睡觉。

高斯的进步很快,不久之后,老师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他了。

后来,高斯进了高一级学校,可数学老师看了他的作业后,告诉他以后不必
上数学课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数学好,语文也非常棒,当他18岁时,为
自己将来到底是继续研究古典文学还是数学而苦恼,正在这时,他解
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两千多年之久的问题“尺规作正十七边形”,于是,他决定继续读数学系。

有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

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
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
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