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1 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综述
2 经济失衡的表现
3 经济失衡的原因
4 经济失衡的影响
5 对于经济失衡应对策略
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序幕,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9%以上,已跻身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对此,外国媒体创造了中国奇迹(China miracle)一词。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更是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然而,面对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啧啧称赞,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剥去所谓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浮华外衣,看到其背后的隐忧,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并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回顾建国60年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屡屡受到结构失衡的困扰,调整经济结构多次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抓革命促生产”,70年代后期的“洋跃进”,80和90年代经济过热中,都伴随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经济运行难以为继,不得不开展调整或整顿。十四大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结构性矛盾一度缓解。但加入WTO后,我国在全球化冲击下,以内外需失衡为代表的经济结构问题再次凸现。
1 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及会带来的影响:
(1)诸多产业投资过度,造成产能过剩,同时相关高新技术产品短缺盲目扩大投资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引起产能过剩。中国目前已有诸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产能大量过剩。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钢铁产量约为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为4.7亿吨;即使加上出口需求,也存在25%左右的过剩产能。而国内水泥总产能已达17亿吨,存在约3亿吨富裕产能。此外,相关资料显示,风电和光伏电等新型能源产业由于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但却缺乏有序发展,极可能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中央电视台2009年9月6日《经济半小时》报道,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已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特种钢材;多品硅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国内企业扮演的仅仅是赚取“加工费”的角色。
(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国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一马当先,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45%~50%的区间内。第三产业则为4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水平。与第二产业相比,发展第三产业对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要求较低,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济结构失衡与发展方式转变)
(3)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发挥作用不明显。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
拉动力量,而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制约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也使我国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2008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7.3%,一次能源消耗量为20.03亿吨油当量,占世界的17.7%。美国、日本、印度的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比重为24.4%、4.5%和3.8%,而我国的GDP大约为美国的1/3,与日本相当,是印度的3倍。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可持续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5%。(经济结构失衡与发展方式转变)
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与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矛盾(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当代经济》—2010年第3期—龙源)
人口密度大、环境承载力弱对我国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由于人口基数过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截止2005年,我国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淡水为27%,森林为14%,草地为32%,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1%、4.5%,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6、1/6、1/9。但当前我国资源粗放型使用仍旧很严重,长期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相当部分GDP以资源过度使用为代价而取得。土地、水资源被廉价甚至无偿使用,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煤炭被滥采滥挖,稀土金属被无序肆意开采。此外,我国GDP占全世界的4%—5%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可持续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5%。(3)固定资产投入过大,政府投资量大而民间资金蛰伏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即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时期,其投资率也远没有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峰值也从未超过GDP的34%。2009年上半年,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投资增速长25%,全年将增长32%以上。同时,约46万亿民
间资金处于观望状态。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
(4)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近十五年来,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低于人均GDP增速,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收入增速却高于GDP增速。经济增长成果不为民所用,存在着“国进民退”的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向来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处于优势地位。除去部分民企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国企与民企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政府在一些相关产业政策法规上往往直接或间接对国有企业给予优惠。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几乎都流向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有助于提振经济和确保就业,但长期来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中小企业和民营公司才是革新和增长的推动力。相对于国有大企业,私营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在同等量的资本运营条件下能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私营企业的发展可为与之相关的居民带来资产上的收入,从而带来新的内需增长;而与之相对的国有资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