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对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均衡的政策思考
对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均衡的政策思考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呈现双顺差的状况。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一个时段内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成功,而且较高的外汇储备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清偿力。
但是长久而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引发了外汇占款过多而导致的货币供给问题、通胀问题和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及汇率风险加大等问题。
本文从政策角度入手,对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均衡做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国际收支均衡;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努力使国际收支平衡是中国当前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
结合中国实际,为了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我国必须调整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管理办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内外经济均衡。
一、促进外贸的转型和升级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是双顺差的主要来源,而经常项目往往代表实体经济,经常项目顺差在外汇储备增长中占比越高,国际收支的突发逆转的风险性就越小。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往往表示穷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为富国的消费和投资提供便利,双顺差更是代表了市场的严重扭曲。
因为货物贸易收支是经常项目顺差的重要一项,所以,优化贸易结构,能够促进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
(一)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其转型升级如何转型和升级中国的加工贸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产业优惠政策和限制政策鼓励、限制、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鼓励科技含量高、社会价值高的产品加工,限制附加值低、重污染行业产品的加工。
其次,利用地区优势,合理布局与发展加工贸易区域间的合作,适时的实现加工贸易从以前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到现在的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转变。
最后,必须积极促进加工贸易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战略思想想的转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大特点是加工贸易,这点也是在基于我国国情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加工贸易对增加国内就业和改善贸易收支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总体效益因主体和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1.价格变动影响生产,通过价格机制改革,引导生产者 调节生产要素投入。(2课)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市场决定价格是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关键。(P15第一行)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提高创 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5课) 3.完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6课) 4.加强对企业的财税支持,减轻企业财税负担。(8课)
知
识 Ø一、了解热点背景 把握重要观点
卡
2、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失衡,经
济持续那增长么乏问力题。 国际:产来品了缺乏!创新、品牌低端,国际竞争
力低 。
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新常态和 当前国际竞争的主动选择。
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供给侧改革呢?
知
识 卡
Ø一、答政3、题术了供的 语解给时!热侧点改背革景的把主握要重任要务观点
④市场经济下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健全价格机 制,实施差别价格措施,有利于发挥经济手段,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探究系统改革 深化热点认知
合作探究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对生产力、 生产要素的压抑,而简政放权是制度供给的关键。要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错装 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凡市场能够办的,多 交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据此,有人 认为,面对新常态的新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坚持”无 为而治“。
另一方面要改革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缩紧 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
试
一 Ø一、了解热点背景 把握重要观点
试
下列举措符合“供给侧改革”思路的
是√
①推进简政放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产业结构论文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特点及演化方向探讨摘要:产业结构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面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出现的问题展开思考,提出了可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我国目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体现了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各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同时也蕴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更高级的生活需求的发展过程。
1 当前产业结构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之后,产业结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
政策推行二十多年来,长期困扰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结构失衡问题愈加严重。
1.1 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着第一﹑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
2010年我国三产产值比重为:10.2∶46.8∶43.0。
同国际比较,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构成和从业人数的比重都远高于其他国家,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和从业人数的比重又太低。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迅速成长的工业并没有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二产业的制约也相当突出。
1.2 各次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比较缓慢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虽有所优化,但升级缓慢。
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太大改善,投入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有效的流通组织。
第二产业内部,产业总量虽有扩张,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关于金融市场的相关论文
关于金融市场的相关论文关于金融市场的相关论文篇一《关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摘要: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社会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稳步提高。
但是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却令人担忧,严重威胁着金融发展的安全性。
本文指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并就如何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市场;安全;稳定;监管;农村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稳定策略(一)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社会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稳步提高。
但是也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金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结构严重失衡。
当前在我国现有的金融行业结构当中,银行业所占的比例严重过高,但是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这些非银行业所占的比例却严重偏低。
二是银行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不合理。
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
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在数量上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结构失调的问题却十分突出:金融市场的种类结构失衡;金融工具结构不合理;市场参与者结构失衡。
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主要问题是货币性金融资产所占比重过高。
资产结构是信用形式结构的反映,它表明我国目前仍然是银行信用占绝大比重,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基础信用形式不发达,导致信用基础比较单薄,银行信用也因缺乏雄厚的信用根基而隐含了诸多风险。
(二)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的策略财政政策。
金融市场能否稳定,首先要看一个国家是否有一个稳定的财政政策。
如果政府长期入不敷出,不管如何强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都达不到政策效果。
国有银行改制。
改制不等于全面私有化、分拆上市。
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民间”资本,适当降低国有资本的比重,同样有利于转变经营机制,也是在改革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不是一般的国有企业,改制也要讲究一定的路数。
规范证券市场。
我国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原因与对策研究姓名:张贲班级:14金融一班学号:20140784摘要:基于我国经济过剩的性质和特点,切实增进有效供给,是保证我国经济21世纪次高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指出,我国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表现在:一般商品和服务、投资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品四个方面,其深层次原因在于重复建设,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低下,市场机制弱化,制度变迁障碍等,应采取体质、结构、技术三位一体的创新措施治理有效供给不足。
关键词:有效供给不足表现成因创新一、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一)一般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1.产品品种供给不足;2.产品质缺陷。
产品质量差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老大难问题之一;3.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4.产品成本高,低质甚至劣质而价高,品质与价格比较低;5.服务产品稀缺。
(二)投资品有效供给不足1.装备工业产品有效供给严重不足;2.优质中间产品供给不足。
(三)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1.城市基础设施严重短缺。
2.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3.发电量及电力设施供给不足。
(四)公共服务品有效供给不足1.有效的职能服务供给不足。
2.政府有效制度供给远落后于制度需求。
二、有效供给不足的深层原因(一)重复建设、过度竞争是形成产品无效供给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的软预算约束和转轨期地方利益驱动,重复建设像脱缰的野马难以遏制,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痼疾。
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复引进生产线;2.各地计划的支柱产业增长点雷同;3.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的五小企业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总之,重复建设的直接后果是,使一部分产业和产品的供给超过正常需求量,造成对狭窄市场空间的非理性的市场争夺,以及企业资金、设备和人才巨大浪费,使供给结构失衡和有效供给不足进一步加剧。
(二)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和人力资本含量低的双重夹击,是消费品和投资品品种少、质量差、价格高、供给结构失衡的内在原因。
1.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弱,使有效供给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2.劳动力素质整体低下,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短缺,使有效供给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本支撑。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思考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思考工商1101 潘泓1101100124一、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
首先,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近期美国经济出现改善苗头,但长期增长的势头依然微弱,欧盟经济今年只能蹒跚前行。
日本经济长期靠外需拉动,但受日元升值、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2011年日本出现了30多年未见的贸易逆差,加上国内部分产业呈现外迁趋势,日本经济今年增长前景黯淡。
在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经济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通货膨胀困扰,在控通胀和保增长方面面临两难选择。
其次,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欧盟长期高福利政策以及巨额开支使财政赤字、公共负债难堪重负,但这些国家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政策调整,自身根上的问题和全球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欧债危机。
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经济持续负增长,政局普遍动荡。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政治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
风险正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向银行业扩散。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主权信用尚好的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大国也受到冲击,市场信心较为脆弱。
再次,全球物价走势不容乐观。
当前,供需矛盾尚未有效缓解,多种商品实际仍处于脆弱的紧平衡状态,加上发达国家持续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埋下了通胀的种子。
在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同时,发达国家通胀水平却在逐步攀升,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加大。
总之,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诸多变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变化的过程极其复杂。
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2、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自2008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总体走势经历了一次由2010较快复苏到2011再次减速的变化。
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既不平衡,又很脆弱,经济下行风险有所抬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考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考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唐整理)1、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
三、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四、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试述你是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并谈谈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该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是同该阶段的特殊历史定位相一致的。
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政策取向
宏观经济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政策取向陈文烈 侯 琴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学术研究得知供给侧结构改革体现出丰富的内容,通过对供给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可以让供给结构更加具备高级化,根据需求结构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而供给结构并不是开展简单的产品结构分析,应该进行多层次的结构分析,对有机整体实施多角度的思考。
技术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立足结构的改革优化可以提高技术发展的水平,也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
这样能科学解决国内经济结构的各种问题,利于国民经济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以保障国家经济竞争的综合能力。
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在此基础思考政策取向,积极做好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型。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求关系;统筹兼顾;政策取向;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6-0019-02前言国内经济在运行中出现多种问题,其根源是在重大结构上出现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做好供给结构的改革工作以追求供求关系实现动态化且均衡的发展。
我国所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西方国家的供给学派所提出的经济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尤其是体现出现更加丰富的改革内容。
通过对供给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国家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结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的匹配行业发展的需求。
基于国情而言,对结构供给进行合理的改革能实现经济结构的科学调整,在市场机制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施各项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开展多个方面经济改革工作可以逐渐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发展能力,逐渐改变之前国民经济对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也能避免社会资源出现过度配置的问题。
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分析(一)理论发展通过学术资料分析得知萨伊定律认为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研究水平,同时科学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并逐渐放松管制,通过减少税收的方式更好的调动企业参与竞争的积极性。
这样能逐渐打破之前的市场垄断问题,立足市场机制让经济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1993-1996年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宏观调控(2013)(1)
• 硬着陆:1988年,CPI同比上涨18.8%,比 1987年高出11.5个百分点,1989年CPI涨 幅依然维持在18.0%的高位,出现了较严重 的通货膨胀。 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急刹车” 式紧缩政策。使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局面得 到控制,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缓解,CPI涨 幅到1990年下降至3.1%。但也导致中国经 济增速大幅回落,1989年和1990年的GDP 增速仅为4.1%和3.8%,分别比1988年低 7.2个和7.5个百分点。
29
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投资和消费增长平稳,通货膨胀 率持续下降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经济“过低增长”的迹象: ——1995年第四季度的工业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到19%以下, 开 工不足的企业还在增长; ——企业产品库存积压进一步上升、工业企业产销率进一步 下降; ——失业、半失业职工人数居高不下。
30
28
为此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 策。
(2)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规模,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严 格按计划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清理在建项目。
(3)整顿流通秩序,加强对市场 的调控和监管。
(4)在控制总需求的同时,大力 增加有效供给,尤其是农副产品 的有效供给。
算软约束仍然存在,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方式 基本未变。
12
(2)新体制的因素
——非国有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工业总产值和国民生 产总值中的比重都已超过50%,它们作为面向市场、自我 约束较强的经济主体,对于经济稳定起着更大的作用。
——价格改革,通过这些年的“双轨过渡”已经取得了决定 性的成功。
——各类市场有所发展。 ——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1993—1996年国民经济 “软着陆”的宏观调控
辜朝明大衰退
大衰退东方出版社辜朝明◎导读(1)我们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在一夜之间彻底颠覆了美国的金融格局,曾经在世界金融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五大投行转瞬间不复存在。
源于美国的这场金融灾难进而席卷全球,重创欧洲经济。
欧盟各国深受其害,自顾不暇,号称北欧天堂的冰岛,国家经济更是濒临破产的边缘。
与此同时,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原油价格急转直下,缩水近半。
曾经以傲人的经济增长速度带动全球经济,被誉为明日之星的巴西、俄国、印度、中国等“金砖四国”(BRIC)新兴经济体的股市前所未有地同时全面暴跌,市场前景一片黯淡。
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萧条”以来近一个世纪中,世界经济还从未出现过目前这样的惊恐和混乱。
格林斯潘日前将这场风暴称为“百年一遇的危机”。
这位长年执掌美国中央银行、被评论为比美国总统更具影响力的美联储前主席,言行一向谨慎,他此次的评论显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恰如其分地代表了主流专业人士的担忧和恐惧。
更加令人难以释怀的是,这场灾难现在看来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
这场风暴最终将如何演变,会把我们引入怎样的困境,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是有一个事实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以及政府决策者在谈论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时,不断将其与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如果认真回顾80年前爆发的那场同样发源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它给当时的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灾难,更为希特勒上台、德日两国军国化铺平了道路,并最终将人类拖入世界大战的深渊。
80年后,现在发生的这场金融风暴是否会带来同样的恶果?虽然我们现在尚不敢妄言,但是随着金融风暴的扩大,我们已经看到美俄这样的传统对手之间对立急速加剧,也看到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毫不犹豫地与昨天还是盟友的冰岛反目成仇,动用反恐法案对其予以制裁。
美国总统布什日前非常露骨地要求世界所有其它国家都要与美国“同赴国难”,不可在这场危机中寻求独善其身。
财政金融类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附赠参考题目)
一、财政学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税收原理、公共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国税制、国际税收公债学、财政支出论、财务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国家预算、税务代理、税收管理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二、税务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税收学、税收管理、税务代理.税收筹划.中国税制外国税制.国际税收.税收经济学.会计学,税务会计财务管理.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三、保险学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保险经营与管理、保险法、保险营销学、社会保险、海上保险.保险精算、保险财务与会计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四、金融学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金融学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投资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金融英语.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五、金融工程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国际经济学、金融学、投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学、保险学、投资银行学、外汇交易实务、公司金融.基金管理学.期货理论与实务金融工程学.金融财务与会计、金融计量学、金融风险管理学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六、国际金融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金融市场与机构.国际商业基础、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金融英语.国际银行业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法.税务筹划.保险学、投资分析与管理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七、资产评估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资产评估学、房地产评估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货币银行学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八、国际税收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国际税收、国际税收协定、国际税收筹划.关税、税收学、中国税制、外国税制.赋税史、税收管理.税收相关法律.国际投资学.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九、投资学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财政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风险投资学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项目管理、金融期货与期权、证券投资组合管理证券投资分析、企业兼并收购、公司理财、个人理财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十、信用管理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毕业论文范围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政府信用管理.信用管理学、资信评估学、信用风险管理.征信调查实务等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财政金融类毕业论文的参考题目:一、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规范和完善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研究2.加强地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机制研究3.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及改革4.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研究5.地(市)级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研究6.当前我国农业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8.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制度与政策9.关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若干思考10.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区域开放开发研究二、税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对企业投资的税收效应的实证分析2.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3.关于税收与经济结构失衡发展的思考4.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纳税服务问题探讨5.国内税收的重复征税问题及改革途径6.我国税务代理制度供求状况分析7.我国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关于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思考9.关于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几点思考10."绿色税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保险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保险营销方式创新探析--中国农业保险的模式选择2.我国寿险市场竞争方式探讨3.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4.如何提升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研究5.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6.我国寿险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7.浅谈房贷险的问题与对策8.我国保险投资监管问题探讨9.我国保险监管趋势探讨10.如何提高保险客户忠诚度之我见四、金融学与金融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及其解决对策2.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3.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及效果分析4.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5.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研究6.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及其运作分析7.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8.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及运作分析9.我国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问题研究10.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国债进行宏观金融调控五、国际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分析与思考2.浅析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X X省外贸出口行业的影响4.国际结算方式的变化与发展趋势5.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探析6.浅析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财务风险7.论我国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8.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9.论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10.金融开放对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影响六、资产评估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清产核资中的资产评估方法与财政对策研究2.产权制度改革与增强企业活力研究3.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4.资产评估方法初探5.互联网时代资产评估行业的应对策略研究6.资产评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7.资产评估管理体制研究8.重塑新型的政企关系9.我国国有控股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0.浅析所有制、所有权、产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七、信用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论个人信用征信中的隐私权保护2.论政府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3.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4.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制度因素分析5.浅析金融机构资信评级的现状与对策6.中国信用管理与服务的探索与创新7.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8.金融开放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初探9.XX公司客户信用管理体系研究10.浅议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概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引言*“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和政府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也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不少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观点。
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有的认为“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的权利问题,有的主张加快城市化进程来解决,有人进行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试验。
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等方面,着重分析要素市场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地位,尤其产权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土地制度被有些专家认为是“三农”新政的核心之变。
(2)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强调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保证,关注粮食部门比其他农业部门相对较多,提出除了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在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3)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有的主张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人口流动性等,有的认为农民负担问题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而是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谈判力量问题,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利益分配。
(4)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考虑更主要集中在两类人口:失地农民、农民工。
(5)有的研究从宏观层次把握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有的从加入WTO对区域农业经济、农业部门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研究。
(6)结合税费改革对公共产品供给(农村道路、电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公共财政问题及乡镇债务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7)关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涉及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拍卖市场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等。
(8)学者对重塑农村经济主体提出了建议,尤其强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挑战及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工商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虽然已经实现了市场化改革,但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审批流程繁琐、监管机制不健全等。
工商管理人才供需失衡。
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相对滞后,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稀缺。
工商管理国际化水平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然而,我国的工商管理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工商管理人才。
针对我国工商管理现状,我们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管理体制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监管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加强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国际合作方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为了解决我国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建议:完善工商管理体制。
需要加强市场准入机制建设,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系。
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一方面,需要加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同时,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工商管理国际化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
同时,加强本土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和国际化工商管理教育的本土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商管理人才。
全国部分报刊经济类文章目录索引(2008.9~2008.10)
策略/ 范祚 军 关
伟
新世 纪全球银行业发展 : 新特 征、 新风险 — —2 0 0 8年 10 0 0家大银行 排行榜评析
/ 家强 王
中国新 型城市化道路 的理论及发展 目标 预测/ 甬军 陈
新金融动荡下 的中国金融安全分析/ 何海峰
从体制改革到制度创新 的启示 与思考/ 蔡继 明 当代世界服务业发展新趋势I / 杨圣明 促进循环经济国收入分配关系 的财政制度保 障/ 杨天 宇
放松 税收政策是稳定当前经济 的杠 ̄ / j 伟 f  ̄ 社会保 障制度 20 . 089
/ 韩
威
破解重 大建设项 目地方税收管理难题 的探索与 实践/ 于希信
19 9 2—20 06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研究/ 宋士云 中国养老保 险制度 的储 蓄效应/ 王亚柯
管理世界 2 0 . 08 9
美 国金融动荡 的新发展 : 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
金融危 徐 克恩 鄂志 寰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 的测度 与分析/ 项俊 波
基于贸易与货币竞争视角 的 C F A人 民币区域化 A' F
宏观经济波动与农村 “ 治理危机” 温铁军 / 经济学动态 20 . 0 89
我 国收入差距 调控 的效果与机制的制度分析/ 卢现祥
正确把握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信长星
对农村劳动力过快转移 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杨兴田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 . 0 89
农业 比重下降对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 响/ 刘 铮
财政与税务 20 . 0 89
优化涉农补贴发放管理的建议/ 崔邦林
多元参与 的全 民医保模 式研究/ 陈燕刚 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 的制度性缺 陷与改进/ 中曙 光
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共6篇)
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共6篇)第一篇一、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所有经济管理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区域现实条件的决定,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区域发展失衡问题。
区域内部经济的市场过度分割、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市场秩序管理欠缺等等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
特别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业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受地理区位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和西部、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的拉大。
这些不平衡的存在,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2、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国民经济产业主要分为三个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国民经济中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
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管理中存的产业结构较为不合理,传统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像技术,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同时,经济长期的粗放式增长,给我国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对第一产业的农业重视度也不够高,农业的发展仍然保持者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技术投入较低,使得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致使我国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3、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创新意识不足问题造成我国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税收政策在促进自主创新的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现行激励自主创新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政策目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税收优惠受益不均。
我国对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后优惠为主,缺乏事前的鼓励和支持。
4、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到位问题经济管理制度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政策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的引导。
经济不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经济不均衡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与此同时,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篇汇报中,我将对我国经济不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国经济不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的差距。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较高,而西部地区和一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较低。
这种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其次,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我国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表现。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不断壮大,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也不高。
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另外,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我国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差距较大,一些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困难,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首先,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互补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总的来说,我国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合川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对策的思考
合川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对策的思考【摘要】合川作为重要的产业基地,其产业结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合川的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对策,包括振兴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等方面。
通过对现状的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合川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川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合川,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振兴,培育,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合川是重庆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合川的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特色产业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合川的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和转型的压力。
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环保压力大等问题,新兴产业发展受限,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合川需要采取有效的调整对策,振兴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加现代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本文将对合川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以期为合川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合川作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其产业结构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合川的产业结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合川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强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合川产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难题,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如何有效调整合川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是当前合川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合川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对策,对于带动合川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探讨如何振兴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等方面的对策,为合川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和建议。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习题解答-12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发展极”理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倒“U”型理论二、问答1.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2. 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我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有何借鉴意义?3. 中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应如何加快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发展极”理论:“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于1955年提出来的。
他主张把国民经济分解为部门、行业和工业项目,主张以非总量的方法安排计划。
佩鲁认为,从空间上看,增长在不同地区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
这些中心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等。
通过这些中心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这些中心地区就是所谓“发展极”。
英美经济学界通常把“发展极”称为“增长点”(Growth Point,国内也译作“生长点”)。
增长点理论更强调厂商与行业间的亲和(Proximity)作用,即它们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增长点一旦出现,有利于形成厂商之间和行业之间在工业化中的网络关系,会进一步扩大外部经济效益。
回波效应: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rdal)用“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说明“发展极”对其他周边地区的负面影响。
所谓“回波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回波效应”使落后地区由于失去人才而进一步放慢发展的步伐。
经济迅速增长地区,由于需求扩张较快,不断拉动投资增长,投资扩大又反过来增加收入和需求,导致另一轮投资扩张,如此循环积累将使贸易也成为把落后地区的储蓄转移到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1 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综述2 经济失衡的表现3 经济失衡的原因4 经济失衡的影响5 对于经济失衡应对策略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序幕,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9%以上,已跻身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对此,外国媒体创造了中国奇迹(China miracle)一词。
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更是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
然而,面对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啧啧称赞,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剥去所谓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浮华外衣,看到其背后的隐忧,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并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回顾建国60年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屡屡受到结构失衡的困扰,调整经济结构多次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抓革命促生产”,70年代后期的“洋跃进”,80和90年代经济过热中,都伴随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经济运行难以为继,不得不开展调整或整顿。
十四大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结构性矛盾一度缓解。
但加入WTO后,我国在全球化冲击下,以内外需失衡为代表的经济结构问题再次凸现。
1 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及会带来的影响:(1)诸多产业投资过度,造成产能过剩,同时相关高新技术产品短缺盲目扩大投资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引起产能过剩。
中国目前已有诸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产能大量过剩。
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钢铁产量约为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为4.7亿吨;即使加上出口需求,也存在25%左右的过剩产能。
而国内水泥总产能已达17亿吨,存在约3亿吨富裕产能。
此外,相关资料显示,风电和光伏电等新型能源产业由于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但却缺乏有序发展,极可能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中央电视台2009年9月6日《经济半小时》报道,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已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特种钢材;多品硅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国内企业扮演的仅仅是赚取“加工费”的角色。
(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我国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一马当先,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45%~50%的区间内。
第三产业则为4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水平。
与第二产业相比,发展第三产业对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要求较低,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济结构失衡与发展方式转变)(3)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发挥作用不明显。
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而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
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制约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也使我国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
2008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7.3%,一次能源消耗量为20.03亿吨油当量,占世界的17.7%。
美国、日本、印度的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比重为24.4%、4.5%和3.8%,而我国的GDP大约为美国的1/3,与日本相当,是印度的3倍。
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可持续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5%。
(经济结构失衡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与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矛盾(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当代经济》—2010年第3期—龙源)人口密度大、环境承载力弱对我国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由于人口基数过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截止2005年,我国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淡水为27%,森林为14%,草地为32%,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1%、4.5%,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6、1/6、1/9。
但当前我国资源粗放型使用仍旧很严重,长期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相当部分GDP以资源过度使用为代价而取得。
土地、水资源被廉价甚至无偿使用,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煤炭被滥采滥挖,稀土金属被无序肆意开采。
此外,我国GDP占全世界的4%—5%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
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可持续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5%。
(3)固定资产投入过大,政府投资量大而民间资金蛰伏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
即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时期,其投资率也远没有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
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峰值也从未超过GDP的34%。
2009年上半年,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投资增速长25%,全年将增长32%以上。
同时,约46万亿民间资金处于观望状态。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4)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近十五年来,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低于人均GDP增速,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收入增速却高于GDP增速。
经济增长成果不为民所用,存在着“国进民退”的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向来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处于优势地位。
除去部分民企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国企与民企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政府在一些相关产业政策法规上往往直接或间接对国有企业给予优惠。
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几乎都流向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有助于提振经济和确保就业,但长期来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中小企业和民营公司才是革新和增长的推动力。
相对于国有大企业,私营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在同等量的资本运营条件下能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私营企业的发展可为与之相关的居民带来资产上的收入,从而带来新的内需增长;而与之相对的国有资产的增值只能带来极其有限的民间消费需求的增长。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5)我国总需求结构失衡。
我国总需求的失衡既表现为内需与外需的失衡,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失衡,还表现为政府消费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不协调。
从内外需求的结构看,我国人口众多,潜在消费能力很大,但实际消费能力低下,消费率不高,国内消费市场相对狭小,大量投资带来的产能只能靠外部需求来消化从内外需求的结构看,我国人口众多,潜在消费能力很大,但实际消费能力低下,消费率不高,国内消费市场相对狭小,大量投资带来的产能只能靠外部需求来消化。
近几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大大高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20%左右的水平。
对外部需求依存度的提高导致我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顺差越来越大,巨额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
从投资与消费需求的结构看,近年来,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持续下滑,2008年为48.6%,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政府与居民的消费需求看,二者近年来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增大的同时,居民消费占比不断下降。
2003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也没有有效地提高居民消费的比例。
从外部需求的结构看,我国出口的迅速扩张是粗放式,虽然出口总值连年大幅增长,出口商品数量跨越式提升,但出口商品结构和盈利能力却很不合理。
从投资需求结构看,房地产投资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较高,而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以及民生领域的投资比重较低;资金重点投向了第二产业,且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的投资比重过大。
(结构失衡与发展方式转变)2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二、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我国经济长期存在失衡问题,有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在于传统体制引起。
短期的供给过剩是市场机制“试错”的客观要求,否则就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技术进步与发明创造,而3年以上的失衡,尤其是60年的失衡,与计划体制和经济转轨未完成密切相关。
1、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是结构失衡的首要原因(1)长期实行赶超发展战略的负面效应。
作为发展中大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历史必然性,实行赶超发展战略在干部群众中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
我国建国后不久提出“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大跨越”,“跳跃式发展”等词汇经常成为地方政府文件中的高频关键词。
实行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重投资、轻消费,重总量、轻结构,重规模、轻升级,实行生产要素低价格政策,低工资、低利率和低资源成本。
赶超发展战略长期运行的结果,累积了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等结构失衡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巨大惯性。
(2)不均衡发展战略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产业发展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曾经实施“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的发展战略,人为造成农、轻、重之间及其内部结构的失衡。
近年来,第二产业生产能力提升很快,我国成为制造大国,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区域发展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由沿海到内地梯级递进的开放步骤,又分阶段采取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
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地区间你追我赶的发展竞争,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但由于均等化公共服务的配套政策措施没跟上,在累积了巨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也扩大了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而造成地区间的发展能力差异过大,引发国内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3)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调整滞后。
我国出口导向政策实施30年来,通过压汇率、出口补贴和退税政策,刺激出口,换取急需的技术装备,提高了我国的产品竞争能力,发挥了后发优势。
但在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全球化进程明显加速,顺差增长迅速,汇率调整缓慢引发升值压力,热钱大量涌入,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由于过分重视出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出口导向政策调整比较缓慢,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累积。
大量外汇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等于大量资源供美国廉价使用,面临美元不断贬值的风险,不利于产业升级,加重了内外经济结构失衡。
2、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不充分我国大部分产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但一部分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还被政府控制,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