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合集下载

1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1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原发癌腋淋 巴结 转移高于第 二原发癌 ; 第一 、 第二原发肿瘤 的病理类型均 以浸润性导管癌 为主 , R P E 、 R受
体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应重视双侧乳腺癌 的发生 , 侧乳腺癌术 后病人 , 定期随访及 时发现对侧病 单 应
变, 并采 取综合治疗措施 。 关键词 : 双侧乳腺癌 ; 同时性 ; 异时性 ; 原发性 中图分类号 : 779 R 3 . 文献标识码 : B

经验 交 流 ・
1 双侧 原发 性 乳腺 癌 临床 分 析 7例

(. 1 宁夏 医科大学 , 银川
娟 刘奇干2 尹洪磊 , 仑,
700 ) 504
7() ; 2 宁夏医科大学 附属 医院肿瘤外科 , 5X 4 0 . 银川
摘要 : 为探讨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的临床分期 、 病理特点 、 治疗及 预后 , 2 0 年 1- Or年 1 对 O4 , 9—20 7 月收治的 1 例 7 双侧乳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 本组病例第二原发 癌分期多 为 Ⅱ期 , 而第一原发癌病期 相对较 晚; 第
15 治疗方式和预 后 根据 T M分期及 E P . N R、R情况决定
手术后化 疗 、 放疗及 内分 泌治疗 , B B 按 单侧乳腺 癌 的 m PC
临床及病理分期原则 , 全身辅助化疗按较严重的一侧对 待。
通信作者 : 刘奇伦 , , 男 主任医师 , 教授 , 硕士研究 生导师 , 从事肿 瘤 临床分期的处理 原则 。sP C的手术 和放疗均按单侧 癌的 BB
组织类型完全不同 , 或核分化程度明显差异 , 可作为原发癌
的诊断标准 ; ③原位性病变 : 原位癌或原位癌演变成浸润癌
状态 , 多数作者认 为是原发癌最 可靠的证据 ; ④生长方式 : 原发癌 多为单发 , 浸润性生长 ; 转移癌多 为多发 , 膨胀性 呈 生长 ; ⑤首发双侧乳腺癌术后 5年以上 , 无局部复发或远处 转移证据 。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上 5 条标准 。

乳腺小结节双侧原发癌1例

乳腺小结节双侧原发癌1例

乳腺小结节双侧原发癌1例1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因查体发现双乳结节2天入院,b超示右乳0.6×0.6×0.8cm、左乳0.2×0.2×0.3cm结节。

同期行b超定位后双乳肿块切除术,快速冰冻病理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左乳原位癌。

遂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双侧淋巴结均无转移。

2讨论双原发乳腺癌是指两侧乳腺独自发生的原发恶性肿瘤。

双侧乳腺受到同样的内分泌或其他致癌因素的影响,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相同或不同的肿瘤[1]。

临床上将发现一侧乳腺癌后6个月内发生的对侧癌称同时性双原发癌。

据文献报道乳腺双侧同时性原发癌发病率仅约2%。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转移癌不同,并非为晚期状态,故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一经确诊后,治疗原则与单侧乳腺癌基本相同,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2]。

研究发现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远期生存率与单侧乳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病理分期及其生物学行为[3]。

在临床上,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临床检查(注意检查时距经期过后1周),乳房肿块的诊断并不困难。

对于40岁以上的女性,必须排除恶性可能,即使是对于1cm以下结节亦不应忽视,若单纯将1cm以下乳腺结节按增生结节予以治疗,会延误患者病情,早期发现并给予及时恰当的综合治疗,双原发乳腺癌亦可获得很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1] 沈镇宙.乳腺癌[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445.[2] marpeau o,ancel py,antoine m,et al.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risk factors, diagno -sis,histology and treatment[j].gynecol obstet fertil,2008,36(1):35-44.[3]irvine t,allen ds,gillett c,et al.prognosis of 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j].br j surg,2009,96(4):376-380.通讯作者:牟光远。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942例荟萃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942例荟萃分析
1 一 e rOS wee 51 % a d 4 .% . nc u i n 0 y a r 9 . n 97 Co l s o T e ci ia fau e fB BC s o w ri cd n e rt p i ls s e s al c td h l c l e tr s o P h w a 1 e i e c ae, an e s ma s su u l l ae n o n yo o t d h p e u d a to mmay ga d , ih ra i ay lmp o e mea t s a e mo e c mmo n a ie d ca a cn maa d s — u s e t eu p rq a r n fma i r ln s ah g e xl r l y h n d tsa i rt , r o s n i v s u tl r io n i v c e r p e c n e . ih rr t o e u r n e a d mea tssa d etrp o o i a trt l u g r . e man f co safc ig p o n ssa e te i — i a c r ah g e ae frc r c n tsa i n b t rg ss f me s r e Th i a tr e t r g o i r h e e n e i y y f n n
无痛性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 腋淋巴结转移率高、 浸润性导管癌及单纯癌多见 、 术后复发转移率高 、 及时手术根治预后较好。 影
响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 间隔时间长短 、 肿瘤大小 、 临床分期 、 腋淋巴结转移与否及雌激素受体 、 癌基因 n 和 P m 5 状况 。
[ 关键词】 双侧原发 I 生 乳腺癌 ; 诊断 ; 预后 因素 ; 文献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2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2例临床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R 3 . 77 9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o -6 x(o 8 4 -oO 0 226 2 o )7o 8 l
乳腺是 人体 的成 对器 官 , 侧乳 腺 可 以 受 到 同 双 样 的 内分 泌或其 他致 癌 因素 的 影 响 , 因而 双 侧乳 腺 可 以同时或 先后发 生癌变 。近年来 原发性 双侧 乳腺 癌 的总体 发病 率 逐年 上 升 。l9 93年 1月 ~2o 0 6年
8 0
[ 参考文献】
[] 1 余科达 , 狄根红 , 吴炅 ,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l3 等. 0 例的临床病 理
分析[ ] 中国癌症杂志 ,o 6,6 5 :6 _6 . J. 2 0 l ( ) 323 6
( 稿 日期 :o81 J ) 收 2o .O
患者短。结合文献报道 和本研究资料, 笔者认为单 侧乳腺癌术后应定期观察对侧乳房 , 尤其是年轻、 有
乳 癌家族 史 的患者 ; 异 时性 双 侧乳 腺 癌应 采 取 更 对
月 。5 1 、0a生存 率为 4 % 、6 , 中 2 7 l% 其 5例 异 时性
为积极的以根治性切除为主的综合疗法 ; 第一侧癌 术后发生复发或转移 的双侧乳腺癌预后差, 应积极
绝经 。
生长。以下情况可判定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 ①双 侧乳腺癌病理类型不 同; ②双侧乳腺癌组织中分别 找到原位癌成分 ; ③双侧乳腺癌病理类型相同, 而先 发侧无局部复发 、 无淋巴结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
依据双侧发病时间间隔不 同, 原发性双侧乳腺 癌分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 两
非浸润性导管癌 2 , 例 浸润性导管癌 2 例。同时性 3
双侧 乳腺 癌 中局部淋 巴结转移 3例 , 确定 1 ; 未 例 异 时性双侧 乳 腺 癌 中局 部 淋 巴结 转 移 1 6例 , 确 定 未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 4・ 73
M0DERN 0NC0L 0GY . p 201 VOI 8, Se . 0, .1 NO. 9 0
双侧 原发 性 乳 腺癌 3例 报 告 并 文献 复 习
仲 雷 , 宝良 , 郭 赵 洁 , 禹铭 邵
【 关键词】 双侧 ; 原发性乳腺癌 ; 病例报告 【 中图分类号 】 779 R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2— 9 2一( 00 0 17 4 9 2 1 ) 9—13 7 4—0 2
节影 , 边缘 可见明显 毛刺征 , 肿块 内针尖样 颗粒钙化 数枚 , 左
腋 下 见 I枚 肿 大 淋 巴结 影 ; 乳 内侧 见 0 5 m × . c 结 节 右 .c 0 8m
润性癌 , 在全麻下 行双乳 癌 改 良根 治术 。术后病 理诊 断 : 右 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Ⅱ( 评分 2+I ) 右侧腋 窝淋 巴结 0 +2 , /
I5 m X .c 大 小 包 块 一 个 , 地 偏 硬 , 界 尚清 , 动 度 . c 2O m 质 边 活

般, 与皮 肤 关 系 不 密 切 。 双 侧 腋 窝 未 触及 明 显 肿 大 淋 巴
结 。双乳 钼靶 x线示 : 双乳呈 退化 型腺 体 , 右乳晕 上 方见 毛
刺 形 肿 块 18 mX2 2m 大 小 , 头 方 向可 见 大 导 管 , 斗 征 . c .c 乳 漏 (+)乳 头 内 陷 ; 乳 E 15 m × .c 不 规 则 结 节 影 , , 左 方 . c 2 Om 边
图 1 双 乳 X 线
丰 富 , 方 回声 衰 减 ; 乳 上 方 I 后 左 3点 钟 位 , 乳 头 约 4 0 m 距 .c
例 2女 性 ,2 , 乳 肿 块 2个月 人 院 。查 体 : 乳 外 上 4岁 左 左 距 乳 头 约 3 5m 处 可 触 及 一 大 小 约 3 0 m X3 5m 肿 块 , .c . c . c 质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

方法回顾了我院1997年1月~2012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7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发病率、病因及危险因素、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讨论。

结果 7例均符合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同时性1例,异时性6例,3例(42.85%)有家族史,第一癌发病年龄较轻,绝经前5例(71.42%),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和特殊类型为主,有2例(28.57%)er、her2、p53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异,首发侧病期亦较早,经综合治疗后目前生存情况良好。

结论应重视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单侧乳腺癌发生后应积极随访以早期发现对侧病变,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关键词】双侧乳腺癌;原发性;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39-02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小于6个月者称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synchronousbreast cancer,bsbc);发生间隔大于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ral asynchronous breastcancer,babc)。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和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我院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bpbc7例,占同期乳癌住院手术患者1.166%,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例bpbc均为女性。

年龄(首发侧诊断时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4岁。

绝经前5例(71.42%),绝经后2例。

bsbc1例,babc6例,babc中,两个原发癌的间隔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15年。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在两侧乳房同时或分离出现的情况。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对患者来说危害仍然很大。

本文将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一、诊断方法对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包括乳房体格检查和乳房纤维镜检查,可以初步发现乳腺异常情况。

2. 影像学检查:乳房超声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和诊断手段,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双侧侵犯情况。

3.乳腺穿刺活检:通过乳腺细针吸出细胞或者乳腺穿刺活检可以明确乳腺肿块的性质,进一步确认是否为乳腺癌。

4.遗传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可以进行遗传基因检测,以评估患者的乳腺癌患病风险。

二、治疗方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以及术后综合治疗。

1.手术切除:对于较小的肿瘤,采取乳腺保护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等。

对于乳腺癌较大或累及淋巴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乳腺切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2. 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放疗可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内分泌治疗根据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状态进行选择,通过抑制激素对肿瘤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术后综合治疗:术后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等,目的是杀灭残留癌细胞,预防复发和转移。

三、治疗效果和预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其他乳腺癌类型相似,但需考虑两侧乳房的治疗安全性和保留乳腺的可能性。

目前的治疗进展使得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提高。

但是,如果晚期诊断和治疗推迟,可能会导致预后不佳。

因此,及早发现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结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评估,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遗传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和术后综合治疗。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摘要】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所占乳腺恶性肿瘤的比例并不高,但随着近年来乳腺癌诊治水平的提高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BPBC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所以很有必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BPBC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因素1 定义、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可分为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 BBC)和多中心性乳腺癌(Multicentric Breast Cancer,MBC);双侧乳腺癌又可分为双侧转移性乳腺癌(Bilateral Swerve Breast Cancer, BSBC)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re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

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根据间隔时间长短又可分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PBC)。

BPBC诊断标准很多,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①双侧乳腺癌是原位癌;②双侧病理不同;③双侧病理相同但分级不同;④先发乳腺癌肯定没有局部和区域复发,没有远处转移。

sBPBC诊断标准:①两侧癌灶大小相似,②两侧均未经治疗,③两侧临床检查均无淋巴结肿大,④两侧均能手术,无皮下淋巴管侵犯。

mBPBC诊断标准: ①第一侧肯定是乳腺癌已经治疗。

②第一侧手术后2年无复发。

③除第二乳房肿块外无其他远处转移征象,④双侧治疗后均无局部复发征象。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键 词 ] 乳 腺 肿瘤 ; 关 病理 特 点
[ 中图分类号] R 3 . 779
[ 文献标识码] B 20 0 5年 1 月经病理 确诊乳 腺 癌患者 3 5 2 8例 , P C患者 2 BB 9 例, 占乳腺癌患者 的 0 8 % (9 3 5 ) 患者均 为女性 , .9 2 /2 8 , 年龄
外, 其余均 甲级愈合 。( ) 4 营养支持 治疗。营养 支持治疗 对 老年病人尤为重 要 , 营养 不 良病人对 手术 耐受力 明显降低 , 为增强病人的抗病能力和维持血浆胶体渗 透压 , 要特别注意 强化营养支持治疗 , 注意水 电解质平衡 。营养不 良者应首 先 选择增加肠内营养 , 但在 限定的术前 准备期 满足不 了者 , 可
年 人 腹 部 肌 肉松 弛 或 肥 胖 , 征 常 不 明显 。本 组 l 胆 囊 坏 体 例 疽 穿 孔 , 者 并无 典 型 的板 状 腹 表 现 。 由 于 老 年 人 常有 血 管 患 硬 化 , 囊 动 脉 又 为终 末 动 脉 , 炎 症 情 况 下 容 易 发 生 栓 塞 , 胆 在
药 学 杂 志 ,03,( )5 5 . 20 2 8 : 4— 5
[ ] 周宁新 , 2 万涛 .肝胆管结石病 的外科治疗 决策 [ ] J .中国实用
外 科 杂 志 ,0 4,( ) 10—13 20 4 2 :1 1.
[ 收稿 日期 】0 8 0 2 20 — 7— 5
[ 责任编辑 ] 自革 杨
2 例双原发乳腺癌进行发病率、 9 发病年龄、 间隔时间 、 肿瘤分期、 病理类型 、 诊断和治疗以及生存率等方面分析。结果 ①双原发性乳腺癌病理类型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 ; ②第二原发癌的早期乳腺癌发现率高于第一原发癌。结论 应针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单侧乳腺癌病人进行筛查 , 早期发现和治疗第二原发癌, 以改善双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

双侧同时性原发性乳腺癌一例

双侧同时性原发性乳腺癌一例

【关键词】双侧同时性乳腺癌;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doi:10.3969/j.issn.1674-4136.2012.03.022文章编号:1674-4136(2012)03-0189-02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

因双乳肿块渐进性生长,偶有疼痛不适于2011年11月9日入院。

患者于2011年5月起发现左乳下方一肿块,无疼痛及红肿,在外院拟诊为乳腺增生症,给予中成药祛瘀散结治疗。

2个月后,患者发现右乳外上方也出现肿块,在外院继续予中成药治疗至2011年10月。

入院后查体:双乳对称,乳房扁平,未见明显皮肤红肿,未见橘皮征及酒窝征,无乳头凹陷及溢液。

左乳下方6点处乳晕区可触及一约3.0cmˑ3.5cm的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可推动,与皮肤无粘连,不伴乳头受牵,无红肿及皮温改变,无压痛,同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

右乳外上10点距乳头约4cm处可触及一约1.5cm ˑ2.0cm的肿块,距其外上约1.0cm处可触及一约1.0cmˑ1.0cm肿块,均质地较硬,界限不清,活动尚好,无皮肤粘连,无压痛,右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彩超示左乳中下乳晕处不均质回声包块,伴明显血流信号,后方回声衰减。

右乳外上两枚低回声包块,纵横比均>1,边缘不规整,伴有明显血流信号。

双乳MR检查:双乳肿块增强后有明显强化,符合同时性双侧乳腺癌表现。

因患者有保乳要求,于2011年11月12日行双乳肿块扩大切除术。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诊断右乳为多灶性导管内癌,有无微小浸润不能确定,等待常规病理,切缘乳头端及下切缘见导管内癌成分;左乳为黏液腺癌,乳头端及内切缘见癌残留。

遂行双乳残腔二次扩大切除,双乳均切至乳头处,快速病理仍提示切缘阳性。

告知患者家属,其要求等待常规病理再行进一步治疗。

2天后常规病理示:右乳为多灶性导管内癌,管外微浸润,切缘乳头端阳性;左乳为黏液腺癌伴导管内癌,管外微浸润,乳头端切缘阳性。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再行双侧乳癌改良根治术。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指两侧乳腺同时发生恶性肿瘤。

由于其罕见性,目前临床上对其治疗方案还没有完全的共识。

下面介绍一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病例。

患者黄女士,年龄50岁,因左乳自觉有硬块于2016年2月6日入院。

查体:左侧乳房局部隆起,有一枚呈长条状的团块,大小约为3x2cm,质地硬,活动度较小,表面光滑,周围组织无渗出或红肿热痛等症状;右乳房局部无明显异常。

经乳腺B超检查,左侧乳房为I级结节,右侧乳房也有结节,经行乳腺穿刺活检,左侧乳腺为乳腺癌,ER、PR均阳性,HER2阴性,Ki67高表达;右侧乳腺灶状高密度,为乳腺癌,ER、PR均阳性,HER2阴性,Ki67高表达。

经多学科讨论,患者被诊断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治疗方案:①左侧乳腺行乳房保留手术,右侧乳腺行乳腺切除术;②左侧乳腺保留术后按照St. Gallen 2013指南给予化疗,包括贝伐珠单抗+多柿比星,右侧乳腺切除术后行内分泌治疗。

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临床评估为CR(完全缓解)。

总的来说,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类型,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生理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严密制定治疗方案,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指的是同时发生于两侧乳腺的乳腺癌病变。

本文报道一例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患者。

患者为女性,45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就诊。

经B超、CT等检查,左侧乳腺确诊为乳腺癌。

进一步检查发现右侧乳腺也存在乳腺癌病变。

经病理学检查,左侧乳腺肿瘤为浸润性导管癌,右侧乳腺肿瘤为浸润性小叶癌。

根据患者的家族病史和BRCA1/2基因检测结果,确定其为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患者在完善术前评估后接受了手术治疗。

术前经合理准备和术前治疗降低术后乳头脱落率。

手术方案为左侧保乳术+左侧腋窝清扫+右侧乳切除术+右侧腋窝清扫。

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乳房及周边组织完整,取材规范,术后恢复顺利。

根据患者的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左侧乳腺为ER(+)、PR(+)、HER-2(-)型,右侧乳腺为ER(-)、PR(-)、HER-2(+)型。

基于这个结果,患者接受了左侧乳腺放射治疗和HER-2阳性的治疗。

治疗方案为左侧乳腺半乳腺放疗+HER2靶向治疗。

术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并定期进行随访。

半年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疾病没有复发,身体状态较好。

总结: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对于这种癌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对于这类患者,应该针对不同的乳腺癌病变予以不同的治疗,并采取合理准备和术前治疗降低术后乳头脱落率,拓展了保乳手术的范围。

同时,结合家族史和基因检测等多项优势,将来可为该患群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维普资讯

6 31・
第2 0卷
第 6期
医 学 研 究 生 学 报
J u n lo d c lP s r d ae o r a fMe ia o t a u ts g

V0 . 0 No. 12 6
20 0 7年 6月 Jn2o u .07Dig ss; T e a y a no i h rp
0 引

现将 我 院 自 1 9 9 8年 1月 至 2 0 0 5年 1 2月 收治 的 1 1
例原 发性 双侧 乳腺 癌 患者 资料 , 合文 献 报道 如下 。 结
1 资料 和方 法
原 发性 双侧 乳腺 癌是 指双 侧乳 腺 同时或 先后 发 生独立 的 原发病 灶 , 别 称 为 同 时性 或异 时 性 原 发 分 性双侧 乳 腺癌 。 由于对乳 腺癌 早期 诊 断和 治疗 水平



原 发 性双 侧 乳 腺 癌 的临 床 分析
顾 军 , 于 泽 平
( 南京 军 区南京 总 医 院解放 军 普 通外 科 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 0 0 ) 10 2
摘要 : 目的 : 探讨原发性 双侧乳腺癌临床诊断与治疗 。 方法 : 回顾性分 析 1 例 原发性 双侧乳腺 癌 的发病、 1 治疗 和病理类 型。 结果 : 原发性 双侧 乳腺癌 l 例 中因远处转移死亡 2例 , 9例 术后均存活 , l 另 最长 已超过 6年。 结 论: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的尽早 发现、 治疗 和处理得 当可改善双侧乳腺癌患者 的预后。
1 1 临床 资 料 l . l例 原 发 性 双 侧 乳 腺 癌 均 为 女 性, 首发 年龄 为 3 7 1~ 8岁 , 申位 年龄 4 6岁 。绝 经 前

31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31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关键词 :原 发性双侧 乳腺癌 ;临床特征 ;筛 查 中图分 类号 :R737.9 文献标 志码 :A doi:10.1l877,i.issn.1672.1535.2018.16.04.16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3 1 cases of prim ary bilateral breast
¥论 蒋
《癌 症 进 展》 2018年 4川第 16卷 第 4圳 …
ONCOLOGY PROGRESS, 2018,Vol l 6l No.4 q-DZ
31例 原发 性 双 侧 乳腺 癌 患 者 的临床 特 征 分 析
吕淑 贞,李艳萍 ,吕大鹏,郭怡晖 ,赵霞 首 都 医科 大学 附 属 北 京世 纪坛 医 院乳 腺 外科 ,北 京 100038
were reviewed,of which the clinical data,such as age,。 tumor size,the number of node m etastatic sites,horm one receptor
status.as well as the diagnostic methods were coUected.Result Compa red wit h t he f irst primary c ̄cinoma,the size of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and to provide more
evid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 d treatment.M ethod A total of 3 l cases diagnosed as pr imary bilateral breast ca n cer

双原发乳腺癌治疗方案

双原发乳腺癌治疗方案

摘要:双原发乳腺癌是指在同一患者的两侧乳腺或同一侧乳腺的不同部位同时发生乳腺癌。

由于其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旨在探讨双原发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包括术前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随访等内容。

一、引言双原发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其发病率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1%-2%。

由于双原发乳腺癌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治疗风险等因素。

本文将对双原发乳腺癌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术前评估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乳腺癌的发生时间、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

2. 体格检查:对患者的双侧乳腺进行详细的触诊检查,了解乳腺肿块的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等。

3. 影像学检查:采用乳腺超声、乳腺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大小、形态等。

4.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5. 分子生物学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HER2、ER、PR等分子生物学检查,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治疗方案选择1. 手术治疗(1)单侧乳腺癌: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可选择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等。

(2)双侧乳腺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可考虑以下治疗方案:① 双侧乳腺癌根治术:适用于双侧乳腺癌患者,手术范围包括双侧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等。

② 双侧乳腺癌保乳术:适用于双侧乳腺癌患者,手术范围包括双侧乳腺、腋窝淋巴结等。

2. 放射治疗(1)术后放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建议,在术后进行放疗,以提高局部控制率。

(2)新辅助放疗:对于部分患者,在手术前进行放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

3. 化学治疗(1)术前化疗:针对部分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

(2)术后化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建议,在术后进行化疗,以提高生存率。

4. 靶向治疗根据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如HER2抑制剂、CDK4/6抑制剂等。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双侧原发性 乳腺癌 的临床研究
辛 彦 军
( 吉林市肿瘤医 院,吉林 吉林 12 0 ) 3 0 2
【 要】 目的 探 讨双 侧原 发性乳 腺癌 的诊 断 、 临床 特征 及危 险 因素 方 法 选取 吉林 市肿 瘤 医院 20 年 2月至 2 1 摘 07 0 0年 2月 收治 的 6 0例双 侧 原 发性 乳腺癌 为研 究对 象,均经超 声 、钼 靶 x 线及病理 学确诊 ,设 为观 察组 。另选 同期 收 治的 6 O例 单侧 乳腺 癌确 诊 的患者 为研 究对 象,
北 京: 国人 口和 计 划生 育年 鉴社 , 0 : 64 8 中 2 64 .0 . 0 0
口感染及出血或血肿为主,提示在手术时一定精细、准确、操作不 宜粗糙。远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腰腹疼痛,白带增多等,通过数据
说明。
[】 赵玲, 3 黄秀美. 经腹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的防治[] J. 中华医护杂
吉 林市肿瘤 医院20年2 07 月至2 1年2 00 月收治的6例双 侧原发性 乳腺癌 0 患者的临 床特征及危 险因素进行分析 , 期为临床预 防提供 参考 ,报 道如下 。

研 究人 群 不 同输 卵管绝 育手 术 并发 症发 生情 况 分析 [ ( n %)]
并发症 抽芯近端包包埋法 折叠切 断法
生率为1 9 。 %,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 7 5 . %,折叠切断法近期并发症发 2 生率为5 3 . %,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5 %,折叠切断法其近期和远 9 . 2 期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抽芯近端包埋法 ,与国内报道输卵管绝育术并
1 ・临床研究 ・ 0 6
A gs21, o9 N . uut01V 1, o2 . 2
表 1 研 究人 群 不 同输 卵管绝 育手 术近期 和远 期 并 发症 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fJ 9乳腺 犏 ( tc n t IB 1 l Mea h o ol B C.mB B 的 仃 率 相 比差 别 无 统 计学 意 义 ( > O 0 ) r s P C) P . 5 。单 素 分析 显示 第 一 侧 肿
蝻 分 期 、 二侧 肿 分 期 、 二侧 肿慵 激 素 受 体 情 况 埘 生 存 的 作 肘 行 统 计 学 意 义 。 多 因 素 分 析 表 f第 ■ 侧 肿 瘤 分 第 』 f J
U r q 8 0 l, Chi a) t z i 3 0l m n
Ab ta t src :Obe tv j v l ae t e o ton n r g o t n lsso i tr lp i r ra tc n e j cie 、 e au t h u c le a d p o n si a ay i fbl e a r o c a ma y b e s a c r
s r i a a e b t e n s u v v lr t e w c BPBC ( nc o ou Sy hr n s BPBC, s BPBC) a d m BPBC S ( e a h on sBPBC ,m BPBC ) n M t c r ou
( B . M eh d Th l ia d t f5 ain wih B B ,i f itd Tu rH o p tI BP C) to s e ci c l aa o 4 p te t t P C n Afi ae mo s i 。Xij n n S l a ni g a
LIYo g t o,Fu a i・W u lha n —a lt wa i n.O U i n - u J a g h a・ e l ta
( e D parm e ̄ t ,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29905(2002)2022011020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顾 禾 付荣湛 张丽丽 郭 源 于学智 李兆亭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普通外科 (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及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1月~2000年1月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655例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 )10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BPBC 较单侧乳腺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BPBC 绝经前较绝经后发病率高。

BPBC 好发部位多集中于腺体丰富区域和导管集中部位,即乳房外上象限及乳晕区域最常见。

同时性癌及异时性癌的首发癌以Ⅱ、Ⅲ期较多。

首发癌及时正确的治疗是影响BPBC 预后的重要因素。

BPBC 病灶大小、腋淋巴转移数目及水平均影响预后。

同时性BPBC 发病较少,预后较差;异时性BPBC 多见,预后较好。

结论:BPBC 较单侧癌预后差,对单侧癌术前要常规做联合诊断检查,术后严密随访,要特别注意检查对侧乳腺。

对高危病人有可疑病变要及时切除活检,以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无腋淋巴转移也是发生BPBC 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多原发性【中图分类号】R73719【文献标识码】ABil a t e r al p ri m a r y bre as t c a nce rGU H e ,FU Rong 2zhan ,ZHANG Li 2li ,GU O Yuan ,Y U Xie 2zhi ,L I Zhao 2tingDepa rtment ofGeneral Surgery ,Sha ndong Provincial Qia nf osha n Hospital (J ina n ,250014,China )【ABS TRACT 】O b j e c t i v e :The p urp os e of t his s t udy is t o a s s e s s t he clinic al c ha r a c t e ris tic s a ndma na ge me nt of bila t e r al p rima ry b r e a s t c a nc e r (B PBC ).M e t h o d s :Te n c a s e s B PBC w e r e f ound in 655c a s e s r a dic al ma s t e c t omy f r om Nove mbe r 1985t o J a nua ry 2000by r e t r osp e c tive s t udy.R e s u l t s :The incide nc e of t he B PBC w a s 1.53%(10/655)in our s t udy.Pa tie nt s wit h B PBC w e r e signif ic a ntly younge r t ha n t hos e wit h unila t e r al c a s e s.The incide nc e w a s highe r in p r e me nop a us al p e riod t ha n p os t me nop a us al p e riod ,It of t e n oc c ur r e d in upp e r out qua d r a nt a nd a r e ola r a r e a.The initial c a nc e r of B PBC w a s mos t in s t a ge Ⅱ~Ⅲ.The e a rly a nd p r op e r t he r ap y t o initial c a n 2c e r w e r e t he mos t imp or t a nt p r ognos tic f a c t or.The siz e of t he s e c ond c a nc e r ,numbe r of p osi 2tive lymp h node s of t he f irs t a nd s e c ond c a nc e rs w e r e als o p r ognos tic f a c t ors.The incide nc e of s ync hr onous w a s low e r c omp a r e d wit h me t a c hr onous ,but it s p r ognosis w a s p oor e r.C o n c l u 2s i o n :Pa tie nt s wit h B PBC ha d p oor e r p r ognosis c omp a r e d wit h unila t e r al b r e a s t c a nc e r.S o it is imp or t a nt t o c a r ef ul e xa m c ont r ala t e r al b r e a s t a nd clos e f ollow 2up p os t 2op e r a tively.In high ris k p a tie nt s ,e xcision biop s y t o t he s usp e c t a ble c ont r ala t e r al b r e a s t dis e a s e is help t o e a rly dia gno 2sis a nd t r e a t me nt.Ne g tive lymp h node me t a s t a sis is als o a ris k f a c t or of B PBC.【KEY WORDS 】Ma mma ry ne opla s ms ;Ne opla s ms ,multiplep rima ry・01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2年6月第5卷第2期Chin J Curr Adv G en Surg J une 2002 Vol.5 No.2 我院自1985年11月~2000年1月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655例,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2 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10例(1.53%)。

双侧乳腺癌均为独立的原发癌灶,均经病理证实。

BPBC分为同时性癌(双侧乳腺癌发生间隔时间≤6个月)和异时性癌(双侧乳腺癌发生间隔时间>6个月)。

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分析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1.1 BPBC发生间隔时间 同时性癌3例(30.0%),异时性癌7例(70.0%)。

1.2 BPBC发病年龄 同时性癌3例,34~45岁,平均40.7岁;异时性癌7例,27~58岁,平均43.7岁。

1.3 BPBC与月经的关系 同时性癌3例均发生在绝经前;异时性癌5例第1癌和第2癌均发生在绝经前(71.4%)。

1.4 异时性BPBC间隔时间 215~8年,平均4.6年,5年内者4例(57.1%)。

1.5 家族史 10例均无肿瘤家族史。

1.6 BPBC第2癌发生部位 外侧6例,中央区3例,内侧1例。

1.7 BPBC的临床分期 见表1。

表1 10例BPBC临床分期乳腺癌ⅠⅡⅢ同时癌第1癌012(n=3)第2癌210异时癌第1癌061(n=7)第2癌0521.8 手术方式 见表2。

表2 10例BPBC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姑息切除区段切除同时癌第1癌2100(n=3)第2癌0111异时癌第1癌5200(n=7)第2癌25001.9 BPBC的组织类型 第1癌:单纯癌8例,髓样癌伴大量淋巴浸润1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

第2癌:单纯癌4例,浸润小叶癌2例,硬癌2例,髓样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

第1、2癌组织类型相同4例。

1.10 BPBC的腋淋巴转移 见表3。

表3 10例BPBC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乳腺癌有转移无转移同时癌第1癌30(n=3)第2癌21异时癌第1癌61(n=7)第2癌521.11 随访 本组1例失访,随访9例,3例死亡,同时癌2例,异时癌1例;存活6例,生存时间6月~8年,平均4.9年。

2 讨论2.1 BPBC的发病率 自1921年K ilgore首次报告BPBC以来,欧美国家发病率在12%~21%,国内报道在1.8%~7.7%,本组报告占乳腺癌病例的1.53%。

国内发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有:①长期严密随访制度不严。

Robbing观察1458例术后乳腺癌,随访20年,每年1000例发生对侧乳腺癌7例,比普通人群患乳腺癌危险性高5倍。

②对侧乳腺活检率低。

Urban强调对侧乳腺活检的重要性,并观察到一侧乳癌术后10年内9%对侧发生有临床表现的第2癌。

Pressman也通过对侧乳腺随机活检发现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为16.7%。

③小叶癌具有多发的倾向,但国内小叶癌发病率较低(3.77%)。

本组病例第1癌未见小叶癌。

④有阳性家族史双侧乳腺癌发病率较高。

Anderson研究500例有家族史的乳腺癌,其中9.6%为BPBC,而无家族史者只占2.8%。

本组病例未发现有阳性家族史者,可能与样本小有关。

⑤非浸润癌较浸润癌发病率高。

本组病例均为浸润癌。

2.2 BPBC与年龄的关系 BPBC较单侧乳腺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较单侧乳癌发病年轻约10岁,年龄在40岁以下发病机会明显增加。

本组病例同时性癌发病年龄平均40.7岁,异时性癌平均年龄43. 7岁。

异时性癌两个癌发生的时间相距长短不一,一般5.6~7.3年。

本组两癌相距2.5~8年,平均4.6年,5年以内占多数(57.1%)。

2.3 BPBC与月经的关系 绝经前较绝经后发病率高。

本组病例同时性癌均在绝经前发病,异时性癌5例发生在绝经前(71.43%)・111・ 顾禾,等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4 BPBC 与第2癌发生的部位 BPBC 好发部位多集中于腺体丰富区域和导管集中部位,即乳房外上象限及乳晕区域最常见。

本组病例第2癌发生在外侧、中央区9例(90.0%)。

2.5 BPBC 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同时性癌及异时性癌的首发病以Ⅱ、Ⅲ期较多。

本组病例属Ⅱ、Ⅲ期8例(80.0%)。

2.6 BPBC 与手术方式关系 首发病变及时正确的治疗是影响BPBC 预后的重要因素。

本组病例有18例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手术后常规行化疗、内分泌治疗,很少采用放疗。

2.7 BPBC 与组织学类型 已知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和特殊型癌的对侧乳癌发病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