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强调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未能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未能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思索,总是不自觉地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几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探讨、思索并加以实践着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我认为,要想做到课堂提问有效,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师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中学语文中,有些课文,情节连贯,不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提问,以免提问琐碎化。遇到这些类型的课文,我则抓住文中的一个发问点,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选准发问点后,从字面上、内容上、主旨,进行连贯性提问,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1.教师的提问要有吸引力。如《一双手》一文,我在导入新授的环节,采用谈话的方式问学生:“你的手会做哪些事情呢?”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一双手再熟悉不过,生活中这双手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然后我再出示图片,问:“你们知道伐木工人的手做过哪些事情吗?”如此提问,便可引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书中寻找答案。
2.以文眼为发问点。有的课文中某一关键词足以提挈全文,沟
通文脉,我们便称这个关键词为文眼。显然抓住文眼进行课堂提问,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所谓“提领一顿。自毛皆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如《蓝蓝的威尼斯》一课,“蓝蓝的”就是文中的文眼,教学中可从该词出发进行连贯追问:“蓝蓝的”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威尼斯是个蓝蓝的世界?然后,以课文为依托,进行分组讨论。接着从风景优美等方面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索,整个阅读教学思路十分清楚。
3.从细节处发问。有的课文中的细节处的变化不仅暗示文章的发展,还有可能显示课文的主线。教学中我就从细节处发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会概括,自我抓住要领。如教学《草》时,提问:文中为什么以草为标题?草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说明了什
么?三个问题涵盖了全文内容。从字面上、内容上、主旨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节奏紧凑,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地研究文本、研究内容。
二、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文本在抒发思想内容或主题中心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它们往往与文本和生活有矛盾,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矛盾,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索,提取文本中心及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1.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课时,我直接导入新授,然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一下子产生了兴趣,
问道:“‘我是一棵树’是什么意思?”值得强调的是,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一定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出新的问题,把学生引向别处,那么就谈不上“有效提问”了。
2.教材本身描写的矛盾之处。教材在描写时常常会出现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相矛盾的问题,这并不是教材真的有问题,而是教材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含义。如《甜甜的泥土》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我在此提问:“这句话中描写这个她的动作有哪些词语?”然后进一步激疑激思:“这两个词语是反义词,用在这里不矛盾吗?”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悟出“使劲地摇铁栏”是未能见到自己孩子小亮而伤心,“晕眩”表明她现在的生活并不如意。
3.教材描写与学生的生活相矛盾。在语文教学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可有的课文中某些词句的描写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矛盾,此时可以抓住这个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提炼文章的深层含义。提出一个带有矛盾性的问题,可引起前面的几段文章,有利于教师教学课文,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去解决这个矛盾,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学生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深入钻研课本,理解文字的内涵,也可以养成自觉发现文章中的矛盾,自己去解答的习惯。
三、精简数量,直入重点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许多课文会出现几次对话或几次事情发展
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我们常常会以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提问,结果造成提问重复,或答案照本宣科,并没有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提问之前必须通读全文。
1.精简提问数量,选择直入重点,又能提领全文的问题。提问可以选择这样的方式:逆向提问。学并不一定要按顺序,采用变序的教学法有时更好。比如《最后一课》,可以用统领全文提问的方法。如果就他们的对话提出问题,又会令问题琐碎繁多,答案重复简单。为了让学生自主思索,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再通过寻找答案,统领全文,回顾前文的内容。
2.要学会将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比如教学《草》,在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所以就要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否定的,再进一步启发他们:“‘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他们以自己的角度谈看法,对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
3.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化难为简,化大为小。如《散步》一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这是怎样的一家?”“从哪里可以看出文中的父亲起到什么作用?”“又从哪里可以看出儿子的性格呢?”在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课文重难点。
4.教师的提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课快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你身边有哪些像文
中的树一样的人呢?”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清洁工人、公交车司机等人每天默默无闻、不计名利,他们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这样就把“问”与阅读、写作和做人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纵向、横向发展,又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掌握好问题的艺术和技巧,是正确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愿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主编.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孙云晓.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童致和.中学语文教学法·初中教师进修用书.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