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病毒性肝炎
• 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升高等 肝脏功能受损的表现
• 病毒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原的诊断 • 主要病原是甲、乙、戊型肝炎病毒
二、各型肝炎潜伏期
• 甲型肝炎 平均 30日(15-45日) • 乙型肝炎 平均 70日(30-180日) • 戊型肝炎 平均 40日(10-70日)
传染病系列培训
病毒性肝炎
护国寺中医院 宋伟莉 2018.6.20
主要内容
概述 急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上报
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细胞炎 症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 嗜肝病毒主要包括五种:甲、乙、丙、丁、 戊,根据病原不同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 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二、病原学分类
• 甲型肝炎病毒 (HAV)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RNA-V DNA-V RNA-V RNA-V
1、甲型肝炎病毒
属微小RNA病毒 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和抗-HAVIgG
人体感染HAV后会怎样?
• HBeAb:在HBeAg阴转前后出现,此时期称为血 清转换期,预示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非保护 性 抗 体 , 是 病 毒 感 染 过 的 标 志 , 与 HBsAg、 Anti-HBc同时阳性俗称小三阳
乙肝两对半的四种排列
• HBsAg(+)Anti-HBc(+)HBeAg(+)Anti-HBe(-)Anti-HBs(-) • 所谓大三阳,说明病毒复制活跃,有传染性.
三、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培训课件
04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与预后
常见并发症介绍
肝性脑病
由于肝脏功能严重受损 ,导致体内氨代谢紊乱 ,引发神经精神症状。
肝源性糖尿病
肝炎病毒损伤胰岛细胞 ,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血糖升高。
肝硬化
长期肝炎病毒感染导致 肝脏结构改变,形成肝
硬化。
肝癌
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 发生密切相关。
预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参训人员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和防控能力,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
包括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方 法、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3
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参训人员对病毒性肝炎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工 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工作计划安排部署
间接费用
因病丧失的工资、生产能力下降导致 的经济损失等。
家庭负担
照料患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社会负担
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医疗资源的消 耗等。
公众认知度提升途径探讨
加强宣传教育Leabharlann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普及病毒性肝炎的 预防知识。
提高检测意识
鼓励人们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病毒性 肝炎。
消除歧视
加强社会宣传,消除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歧视和 排斥。
疫苗接种可以产生保护性抗体,降低 感染风险,并有效防止肝炎的传播。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 是在接触食物、粪便、尿液等可
能含有病毒的物质后。
饮食卫生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海鲜、肉类等 食品,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含有病 毒。同时,饮用安全的水和食品
也是预防肝炎的重要措施。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课件
最新课件
36
❖1. 乙肝病人能否生育?
❖ 可以生育.
❖ 男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且稳定, 妻子又有保护性抗体(抗-HBs),是可以生育 的。
❖ 女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其新 生儿出生时呈表面抗原阳性者占5%~7%,可 能是经胎盘传播的。如在妊娠后期患病,胎 儿及新生儿的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20%~ 30%。要注意以下处理:
最新课件
7
三、发病情况
1.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2.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3.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4.每年近 30万人 死于肝炎或肝癌。
最新课件
8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
❖ 症状:乏力、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
❖ 体征:黄疸、肝大、脾肿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腹 水等
对乙肝已有免疫力
HBsAb +
HBeAb +
HBcAb +
最新课件
20
HBsAg HBeAg -
HBsAg HBeAg -
HBsAb HBeAb + HBcAb +
既往感染
单独抗HBc阳性 不是传染性的指标
HBsAb HBeAb HBcAb +
但需注意 隐匿性慢性乙肝 (HBV DNA阳性)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37
❖ 怀孕期处理: 从孕妇孕 28 周以后开始的, 根据孕妇的不同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肌 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 新生儿处理: HBV慢性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出 生后立即注射HBIG100~200IU, 3天后接种乙 肝疫苗10微克,出生后1个月重复注射一次;6 个月时再注射乙肝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
病毒性肝炎
单股正链RNA基因组(9.4kb)
图 HCV示意图
HCV基因组
编码区
非编码区
核蛋白(C)区 5′端非编码区(5’NCR) 包膜蛋白(E)区 3 ′端非编码区 P7蛋白区 ( 3’NCR) 非结构(NS)区 分为NS2、NS3、NS4、NS5等区 NS4和NS5都可分出A、B两区。
五种主要肝炎病毒
HAV 发现
73年Feiston
嗜肝RNA 病毒科 无包膜 球形核衣壳 (27~32nm)
HBV
70年Dane
HCV
89年Chroo
HDV
77年Rizzeetto
HEV
83年Reyes
归属
嗜肝DNA病毒科
黄病毒科 包膜 核心 (55nm)
卫星病毒科
杯状病毒
结构
包膜:HbsAg 核心:HBcAg、HBeAg 、 DNA、DNA-P (Dane颗粒42/27nm)
单股线状RNA,全长7478个核苷酸组成。
电镜下可见空心和实心两种颗粒存在
实心颗粒:成熟、完整 的病毒颗粒,有传染性 空心颗粒:不完整的病 毒颗粒,仅含衣壳蛋白, 无核酸,无传染性
HAV电镜照片(无包膜,球形,20面对称体颗粒)
HAV分为7个基因型,Ⅰ、Ⅱ、Ⅲ、Ⅶ来自人类,ⅣⅤⅥ猿猴 HAV能感染人的只有1个血清型,只有1个抗原抗体系统 IgM型抗体仅存在于起病后3~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型抗体可保存多年,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 耐酸、耐碱、耐乙醚、耐热。80℃5分钟或100℃1分钟全部灭 活。对紫外线敏感。室温生存1周,干粪25℃生存30天,贝壳
血清中HCV Ag含量很低,检出率不高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抗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般持续1~3个月 如果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 性
第六章8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2.嗜酸性变 一般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散在于肝小叶内。镜下观察:肝细胞胞质水分脱 失,浓缩,肝细胞体积变小,HE染色见胞质嗜酸性 增强,呈均匀致密的深红色。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二)肝细胞坏死 是肝细胞重度水肿基础之上发生溶解性坏死。
因溶解性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其可呈现不同的 特点,具体为: (1)点状坏死:是指坏死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2)碎片状坏死: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肝小叶周边部界板处肝细 胞的灶性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镜下观察:①变性广泛而坏死轻微,见肝细胞广 泛细胞水肿性变性,以肝细胞胞质疏松样变和气球 样变为主;仅见散在的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② 肝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紊乱,拥挤,肝窦受压而变 窄,肝细胞内可见淤胆现象。③在汇管区及肝小叶 内有轻度的炎细胞浸润。黄疸型肝细胞坏死稍多, 毛细胆管腔中有淤胆和胆栓形成。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HAV),乙型 (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 和庚型(HGV)6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引 起发病和导致的病变,取决于感染的病毒种类和机体 的免疫功能状态,或通过直接损伤肝细胞,或通过细 胞免疫机制导致肝细胞损伤。
➢ (五)增生 ➢ 1.间质反应性增生 ①库普佛(Kupffer)细胞增
生,并可脱入窦腔内变为游走的吞噬细胞,参与 炎细胞浸润;②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参 与损伤的修复; ➢ 2.小胆管增生 汇管区内或大片坏死灶内可见小 胆管增生。
➢ 3.纤维组织增生 长期慢性病毒性肝炎时,间质内 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修复,破坏肝小叶原有的结 构,发生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经常伴有恶心乏力、肝痛的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更有甚者变为肝癌,病毒性肝炎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是由不同的病毒感染所致,下面就来看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
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
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
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
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
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
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 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
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
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
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剂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 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 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重型肝炎
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肝衰 竭甚至死亡。
02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
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适用于儿童和易感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建议新生儿、儿童和易感 人群接种。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要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与康复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原学不同,病毒性肝炎可 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 戊型等类型。
饮食安全
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食物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品, 特别是生肉、生鱼片等,以降低感染甲肝 、戊肝等病毒性肝炎的风险。
避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特别是乙肝 、丙肝等血液传播途径的肝炎患者,应避 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等物品。
管理措施
早期筛查与诊断 规范治疗
健康教育与宣传 监测与报告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输血史、吸毒史、长期透析等,应定期进 行病毒性肝炎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3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01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支法
02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病毒性肝炎科普PPT课件
肝癌
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的另一 种严重并发症,肝炎病毒 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肝癌的 发生。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一 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 经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大 ,预后较差。
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 切除、化疗、放疗等,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案。
其他并发症
除了肝硬化和肝癌外,病毒性肝 炎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门
确保移植肝脏的功能正常。
Part
04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肝硬化
肝硬化是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持续损害,导致肝 脏组织逐渐发生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会导致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黄疸、腹水、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
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要时需要进行肝 移植手术。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 ,如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通过性接 触或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注射器 等。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起病急,出现发热、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 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肝 硬化和肝癌。
认知调整
2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
识,正确认识疾病,避免
恐慌和误解。
社会支持
3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分享感受和困惑,获得情 感支持和理解。
家庭护理
隔离措施
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分餐制 、使用个人物品等。
预防接种
对于易感人群,及时接种肝炎疫 苗,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性肝 炎的发生。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9
二、HBV
1963年Blumberg
• 三种病毒颗粒:小球形、柱形、
大球形(Dane)—完整HBV。
• 42 nm,有囊膜(HBsAg),核心
pre-S1
pre-S1蛋白
pre-S2
pre-S2蛋白
S
HBsAg
pre-C
HBeAg
C
HBcAg
P
DNAP
X
HBxAg
pre-c X
HBsAg
pre-S2 pre-S1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1
2、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HBeAg HBcAg Pre S1 Pre S2
HBsAb (抗-HBs) HBeAb (抗-HBe) HBcAb (抗-HBc ) 抗Pre S1 抗Pre S2
1、基因组: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 HDV-RNA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2、核衣壳:HDVAg。 3、包膜:HBsAg。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22
4、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 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才能复制、 表达及引起肝损害。
5、HDV抗原抗体系统:
(1)HDVAg是唯一的一种抗原成分, 为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8
• 2、HCV抗原抗体系统:HCVAg阳性表示
HCV感染,抗-HCV阳性不是保护性抗体, 是感染标志。
• 3、HCV基因型:目前分为6个基因型,中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下面对病毒性肝炎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肝炎(Hepatitis):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黄疸、食欲不振和恶心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多种生物分子,受到炎症的影响,肝功能会受到损害。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3. 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等。
甲型肝炎通常为急性感染,症状轻微,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症。
4.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途径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5.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是慢性的,且多数患者在早期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6. 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感染。
大多数戊型肝炎感染者会在短时间内康复,但在孕妇中的感染可能危及胎儿生存。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个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注射用针具要消毒和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肝脏疾病。
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并感染肝细胞,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
乙型肝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或注射器、输血、血液透析等。
丙型肝炎也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3.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尤其是生食或未酒煮熟的海鲜和肉类。
戊型肝炎一般为急性感染,大多数患者能够康复。
4. 急性肝炎:指病毒感染后的初次感染和炎症反应,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症状。
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能够康复。
5. 慢性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持续存在于肝脏超过6个月的状态。
慢性肝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6. 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和纤维化的结果,严重损伤肝脏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腹水、黄疸、食欲不振、乏力、腹胀等。
7. 肝癌:是肝细胞恶性肿瘤,常见于肝硬化的基础上。
肝癌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肝区肿块、黄疸等。
8. 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包括接种疫苗、避免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避免性接触、安全饮食等。
此外,对于已感染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也很重要。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的传播范围广泛,严重威胁到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
因此,增强大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提高疫苗接种率,改善卫生环境,都是控制和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
同时,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病毒性肝炎讲义
29
X
Lok ASF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1; 120:1828
亚洲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HBeAg阴性者所 占比例
日本 19%
中国大陆 21% 中国台湾 20% 中国香港 11%
16% 印度
在亚洲平均50% 的 HBeAg阴性慢乙型肝 炎病人存在前C区突变
黄疸可有可无。无症状感染。
3
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甲型肝炎HAV 乙型肝炎HBV
丙型肝炎HCV
其他肝炎 EBV、CMV
等
丁型肝炎HDV
戊型肝炎HEV
嗜肝病毒
4
甲型和戊型肝炎 肠道传染, 季节性, 自限性,预后好
乙、丙、丁型肝炎,肠道外传播,散发,
容易慢性化,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 胞癌。
19
2. HBV基因组结构
pre-s2 pre-s1 3200bP 5%
及编码蛋白
S
pre-S1 编码 pre-S1蛋白 pre-S2蛋白 HBsAg
L 负链
S P C P X
pre-S2 S
pre-C 易变异 HBeAg
C HBcAg DNAP等
参与 复制
HBVDNA C
正链
S50-80%
23-39% pre-c 长链有4个OFR: S、C、P、X区 短的正链(S)
●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26
(2)HBeAg与抗-HBe
HBeAg阳性见急性早期,为HBV活动性 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 慢性乙肝HBeAg阳性是免疫耐受因子/ 高感染低应答,DNA含量高/炎症轻。 称HBeAg阳性慢乙肝。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
HBV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37oC下30天抗原性稳定,-20oC贮存20年以上仍具有抗原性和传染性,故低温可保存病毒。
干燥,紫外线,70%乙醇抵抗。
湿热,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环氧乙烷敏感。
HBV的抵抗力
病人(急性和慢性病人)
HBsAg携带者
二、传染源
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康复
03
[3]P区:编码DNA多聚酶
表面抗原抗体(HBsAg、抗-HBs)
--HBsAg按其抗原性分为8个亚型和5个混合型。最常见的亚型是adr、 adw、ayr、ayw,各亚型间有交叉免疫,但对同一亚型有更高的免疫性。世界各地HBsAg亚型分布明显不同.我国汉族以adr为主,adw次之;少数民族以ayw居多;长江以南以adw为主;长江以北以adr多见。亚型的研究有助于追踪传染源、了解亚型的地理分布可为制备疫苗提供地方优势亚型的信息。
周期性和季节性 与易感者的积累有关。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疫苗大规模的应用这种周期性现象已逐渐消失。 秋冬季为甲型肝炎感染和发病的高峰季节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
特异性预防
--传染源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非特异性预防
六、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引起多脏器受损的传染性疾病。在五型病毒性肝炎中,乙肝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
暴露后周数
滴度
症状
HBeAg
抗HBe
HBcAg总抗体
抗HBc IgM
抗HBs
HBsAg
0
4
8
12
16
20
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
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
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
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
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
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
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
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者,可诊断重度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但甲型、丙型少见。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现肝性脑病表现,。
黄疸急性加重,胆酶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PTA<40%等。
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等中毒症状。
黄疸进行性加深,明显腹胀,肝性脑病,明显出血倾向,PTA<40%。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
4.瘀胆型肝炎:以肝内瘀胆为主要表现。
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深,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肝大。
血清TBil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为主。
大多数病人可顺利恢复。
5.肝炎后肝硬化(详见肝硬化章节)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急性肝炎时白细胞稍低或正常。
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Hb下降。
(二)尿常规: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
(三)肝功能检查1.血清酶测定(1)A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常用指标。
(2)AST:慢性肝炎、肝硬化时,AST/ALT常>1,比值越高,则预后越差。
(3)G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
(4)ALP:胆汁排泄受阻时,明显升高。
(5)CHE:其值越低,提示病情越重。
2.血清蛋白: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ALB下降,γ球蛋白升高,A/G 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3.胆红素:反应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
4.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5.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
6.血糖:重型肝炎患者常伴血糖降低。
7.血浆胆固醇:肝细胞严重受损时,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
(四)病原学检查1.甲型肝炎(1)抗HAV-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
(2)抗HAV-IgG:持续多年或终身,属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1)HBsAg与抗HBs:HBsAg阳反映现症HBV感染,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中HBsAg 可持续存在多年,甚至终身。
HBsAg本身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2)HBeAg与抗HBe:HBeAg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
(HBeAg消失而抗HBe出现,提示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但是长期抗HBe阳性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3)抗HBc:高滴度抗HBc-IgM有助于诊断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高滴度的抗HBc-IgG通常预示现症感染,常与HBsAg并存;低滴度的抗HBc-IgG通常预示过去感染,常与抗HBs并存。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小三阳:HBsAg,HBeAb,抗HBc阳性,可见于急性感染趋于恢复和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
(4)HBV-DNA:是病毒复制与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3.丙型肝炎(1)抗HCV-IgM和抗HCV-IgG:不是保护性抗体,是存在HCV感染的标志。
(2)HCV-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高。
(五)影像学检查B超对诊断肝硬化有重要意义,同时可鉴别梗阻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
(六)肝组织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诊断结合流行病学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病原学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一)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1.溶血性黄疸:常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因,表现为贫血、腰痛、发热、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黄疸大多较轻,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不升高,而尿胆原明显升高。
2.肝外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有胆石症、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肝癌、胆管癌等。
有原发病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较轻,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粪便呈浅灰色或白陶土色,尿胆红素升高,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肝内外胆管扩张。
(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1.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等,应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2.感染中毒性肝炎: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肝病、急性血吸虫病等,主要依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3.药物性肝损害:有使用肝毒性药物的病史,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4.酒精性肝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5.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依靠自身抗体的检测和病理组织检查。
6.脂肪肝:多见于身体肥胖者,血中甘油三酯多增高,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
7.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及铜蓝蛋白降低,眼角膜边缘可发现凯-弗环(Kayser-Fleischer ring)。
治疗原则(一)急性肝炎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营养,避免饮酒及损害肝脏的药物。
2.对症支持治疗。
(二)慢性肝炎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饮食。
2.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护肝药、降酶药、退黄药。
(2)免疫调节:如胸腺肽、转移因子等。
(3)抗肝纤维化(主要有丹参,冬虫夏草,γ干扰素等)(4)抗病毒治疗:主要药物有IFN-α、拉米夫定等。
(三)重型肝炎1.一般和支持疗法:绝对卧床休息,重症监护,预防感染,尽量减少蛋白质供应,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2.促进肝细胞再生:如肝细胞生长因子。
3.防治并发症。
4.肝移植。
题例病例摘要:男性,20岁,学生,因发热、食欲减退、恶心3周,皮肤黄染2周入院。
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达38℃,无发冷和寒战,不咳嗽,但感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部不适,无呕吐,曾服感冒药无好转。
2周前家人发现皮肤发黄,尿色亦黄,无皮肤瘙痒,睡眠稍差,大便正常,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体健,无肝炎及胆囊炎和胆石症史,无药物过敏史。
无输血史,无疫区接触史。
查体:T 37.8℃,P 84 次/分,R 18次/分,BP 120/80mmHg。
一般情况可,皮肤略黄,无苍白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黄染,结膜无苍白,咽(-),心肺(-),腹平软,肝肋下2.5cm,质软,轻压痛和叩击痛,脾侧位肋下刚触及,移动性浊音(-),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Hb 126g/L,Ret 1.O%,WBC 5.2×109/L,N 65%,L 30%,M 5%,Plt200×109/L;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粪便常规(-),便潜血(-)。
分析步骤:1.诊断及诊断依据初步诊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其诊断依据是:(1)青年男性,急性病程。
(2)3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表现,1周后出现黄疸。
(3)既往体健。
(4)查体见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肝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5)辅助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2.鉴别诊断与其他原因黄疸鉴别。
(1)溶血性黄疸:多有服药、感染等诱因,常伴贫血,Ret升高,尿胆红素(-),考虑与患者不符,可查血清胆红素进一步除外。
(2)肝外阻塞性黄疸:有胆石症、胰头癌等引起肝外阻塞性黄疸的病因,常伴皮肤瘙痒,粪便呈陶土色,尿胆原(-),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而间接胆红素正常。
与患者不符,可进一步查腹部B超以除外。
3.进一步检查:(1)肝功能(2)抗HAV,乙肝五项,抗HCV。
(3)腹部B超。
4.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营养、严禁饮酒,避免肝损害药物等。
(2)对症支持治疗。
(3)除急性丙型肝炎外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