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一、人物简介二、谋略运用1、诸葛亮巧计抢新麦2、官渡之战三、人物评价1、诸葛亮2、曹操四、小结五、参考文献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摘要:《孙子兵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
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孙子兵法》智慧的研究,并且广泛应用在现代商战之中,实践证明:奇效无比。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曹操就是孙子兵法的有力践行者。
让我们共同领略孙子兵法的魅力。
关键词:孙子兵法、诸葛亮、曹操、谋略运用第一章:人物简介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诸葛亮,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青年时躬耕南阳,潜心向学,淡泊明志。
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谥曰忠武侯。
第二章:谋略运用1、诸葛亮巧计抢新麦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四出祁山攻伐魏国,司马懿率张碑、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留下王平、张嶷等人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魏延等将领直奔上邽。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又闻有一支蜀军径往上邽而去,不由恍然大悟,急忙引军去救上邽。
诸葛亮赶到上邽,把费曜打得大败而逃。
诸葛亮乘机命令三万精兵,把陇上的新麦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心中不甘,便偷袭卤城,企图夺回新麦,擒拿诸葛亮。
诸葛亮和曹操的谋略应用
诸葛亮和曹操的谋略应用探讨目录:一、摘要 (2)二、正文 (3)(一)诸葛亮的谋略应用和不足 (3)1.善用天气,时制 (3)2.擅长用火之术 (4)(1).火烧博望坡——取得第一次全胜 (4)(2).火烧赤壁——以少胜多 (4)3.诸葛亮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4.执法严明,军纪威严,赏罚有信 (6)5.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6)(1).失街亭 (6)(2).不善育才 (7)(二)曹操的谋略应用和不足 (7)1.善于用人 (7)(1).知人善任——能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7)(2).用人不疑——宽容人才能得人心 (8)2.取大舍小 (8)3.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9)4.曹操的战略失误 (9)三、论文小结 (10)四、参考文献 (10)一、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和外交家。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当时年仅27岁的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建兴五年(227年),上《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权谋较量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权谋较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极具争议和战争纷争的时代。
而曹操与诸葛亮,则是这个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物。
曹操以其胆略和谋略被誉为“曹贵人”,而诸葛亮则因其智谋出色而被尊称为“卧龙”。
这两位杰出的人物之间的智勇权谋较量也成为了史书中的经典描写。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拥有高超的统帅能力和过人的智慧。
他善于运用计谋和权谋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并对敌方构成威胁。
曹操善于观察敌人的弱点,并迅速做出调整。
在与刘备和孙权的斗争中,曹操准确把握敌人的心理和行动,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来保持自己的优势。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极高的才能为刘备出谋划策,成为了刘备的“智囊团”。
诸葛亮精通兵法和政治战略,善于设局和谋划。
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使得刘备的势力得以稳定发展,并最终一统了中国。
他的“空城计”、“黄盖火攻”等策略被后人广为传颂。
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智勇权谋较量可谓激烈而精彩。
两人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频繁交锋,偶有胜负,却始终保持对彼此的巨大威胁。
曹操运用计谋推倒一座座无法攻破的城池,而诸葛亮则以智慧化解了曹操的一次次攻势。
然而,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较量并非只存在于战争中,也延伸到了政治和外交上。
曹操与诸葛亮都具备卓越的政治才能,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曹操善于利用并操控人心,通过威逼利诱和智囊团的支持,使得自己能够在乱世中一统江山。
而诸葛亮则通过制定明智的政策和谋略来维护刘备政权的稳定,为刘备争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
尽管曹操与诸葛亮有着出色的智谋和谋略,但他们的个性与之截然不同。
曹操精于权谋,善于运用欺骗和威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让他背上了一些残暴而狡诈的名声。
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温和而智慧的谋士,他善于以和为贵,通过巧妙的思考和谋略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权谋较量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他们之间的较量不仅是战争和政治上的较量,也体现了两个优秀人物的个性差异和智慧。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较量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较量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中曹操与诸葛亮可谓是智勇双全的代表人物。
他们之间的智勇较量让人叹为观止,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本文将分析曹操与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智勇较量,剖析他们的策略和智谋对西汉末年乱世格局的影响。
一、曹操的智勇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他具备出众的智勇才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扎实的统治能力在乱世中崭露头角。
曹操以奇兵妙计著称,例如他曾用火计击败了袁绍大军,在官渡之战中获得了胜利。
此外,曹操还阅览《孙子兵法》和《尉缭子兵法》,注重战略布局和兵法智慧。
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政治上运筹帷幄,通过布置天罗地网的局势牢牢掌控魏国政权,确保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二、诸葛亮的智勇诸葛亮是蜀国的重要谋士和军事统帅,他以其睿智的头脑和深思熟虑的战略赢得了历史的赞誉。
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擅长预测未来,并以此指导战争决策。
他用火烧连营的计谋,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为刘备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还利用七星灯困住曹军,以智取曹军中巢。
这些谋略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智勇,并为蜀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较量曹操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多次展开智勇较量,他们的对决成为整个故事的精彩之处。
曹操智勇出众,兵强马壮,但他忽视了细节和对手的深思熟虑。
而诸葛亮则善于分析形势、隐忍谋划,熟知敌我双方的实力,充分利用局势削弱曹操的力量。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派遣大军进攻刘备,却被诸葛亮用火攻计中计。
曹操在兵少将分的情况下,陷入诸葛亮布下的火海,最终被迫溃败。
这场战役中,曹操对于赤壁地形的认识不够透彻,加之诸葛亮灵活运用战略,成功地破坏了曹操的战斗计划。
另一个智勇较量出现在官渡之战中。
曹操以兵强马壮的军势优势,准备奇袭刘备,但诸葛亮及时派人发现曹军的意图,并迅速提醒刘备做出应对。
继而,诸葛亮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命令大军在险要之地埋伏,最终成功地反击了曹操,打乱了他的计划。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传奇对决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传奇对决传世经典,《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对决成为了历史的一页,两位历史人物的智勇争雄,让人叹为观止。
他们之间的对抗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智谋与勇气,更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对决为主线,探讨他们的才华、决策和策略,为读者呈现一个精彩的历史场景。
一、曹操的智谋与决策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杰出统治者和军事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智慧和决策力令人敬佩。
首先,曹操善于判断形势和把握机遇。
他决定消灭汉献帝刘协,自立为帝,并发动了巨大的征伐战争。
他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和情报,权衡利弊,决策果断。
其次,曹操擅长运筹帷幄。
他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计谋,如铜雀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在与敌人的较量中始终保持着优势。
再次,曹操善于激励部下,鼓舞士气。
他注重培养自己的军队,并通过表扬、奖励、激励等手段,提高了部下的士气和战斗力。
二、诸葛亮的智慧与策略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军事家,诸葛亮被誉为“卧龙”。
他的深思熟虑和富有远见的智慧,使他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诸葛亮善于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洞察国家大势。
他提出了“势”、“和”、“权”、“谋”四个军事原则,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战略决策中,取得了不少胜利。
其次,诸葛亮善于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他在运筹帷幄之际,注重稳定和长远规划,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为刘备的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诸葛亮善于伪装和隐忍。
他在对付曹魏势力时,用“借东风”、“伐齐”的计策,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目标和意图,为后续的行动做好了准备。
三、智勇争雄的对决曹操和诸葛亮的对决充满了智谋和勇气的较量。
他们在政治、军事和国家发展战略中进行了激烈的较量,相互竞争,各出奇招。
曹操在统治力和军事实力上占据了优势,他的政权稳定,并一度占据了北方的大片领土。
而诸葛亮则在智慧和谋略上胜过曹操,他能洞察国家大势,提出合适的战略,并为刘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就是以人为本想人所想、能者居之。
下面就来看看古代能人的用人之道吧。
曹操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诸葛亮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载, 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对决与较量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对决与较量古代历史上,曹操和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智勇双全之人。
他们在三国时期相互对峙,彼此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智慧较量和军事对决。
本文将就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与勇略进行探讨,以展示他们之间精彩纷呈的对决与较量。
一、背景介绍曹操和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和仇敌。
曹操为北方的统一者,他以刚毅果断的性格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对南方进行了多次的进攻。
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顾问,他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为刘备在蜀国建立了坚实的基业。
二、曹操的智勇曹操以其智勇双全而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精通兵法策略,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并在战场上勇猛无比。
他以“以逸待劳,以密布诱”的战术战胜了许多敌军,使自己的声威远播。
他曾率军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退了孙权与刘备联军的进攻,达到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三、诸葛亮的智勇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被誉为“卧龙”。
他非常熟悉兵法,并以出色的智慧和严谨的军事布局赢得了许多战役。
他曾提出了“空城计”,在对付曹操时以虚弱迷惑对方,从而化解了曹操的攻势。
此外,他还以火攻打败了曹军,使得曹操遭受到了重大的损失。
四、对决与较量曹操与诸葛亮的对决与较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较量之一。
他们在政治、战争、外交等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曹操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屡次击败了诸葛亮的谋略。
而诸葛亮则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计谋,使得曹操在一些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即使是在对决与较量中,曹操和诸葛亮之间也显露出了相互的敬佩与认可。
曹操对诸葛亮的智谋甚为钦佩,曾有“子敬乃千里驹,吾不及也”之赞。
而诸葛亮则对曹操的胆识与统治能力心生敬意,认为“终身未见如曹公耳”。
五、智勇双全的传世曹操与诸葛亮的对决与较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世之作。
他们的智谋和勇略被后世无数的人所推崇。
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雄心勃勃的统一北方的目标,成为了后世战略家学习的典范。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权谋智谋博弈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权谋智谋博弈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位角色被人们称为是智勇双全的代表。
他们的权谋智谋博弈不仅仅是在三国乱世中的对抗,更是两位历史人物智慧的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和解读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权谋智谋博弈。
首先,曹操与诸葛亮都具备了非常高的智慧和计谋。
曹操是曹魏的奠基人,他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成为了一代枭雄。
他巧妙地利用亲信,如贾诩和荀彧等人,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重要谋士,被赞誉为“卧龙”。
他出色的智谋和卓越的才能让他在蜀汉政权中处于核心地位。
两位智者的聪明才智,使得他们在权谋智谋的博弈中时常能出奇制胜。
其次,曹操与诸葛亮都善于运用谋略。
曹操在利用人才方面手段高明,他了解各人的特长并善于安排其发挥作用。
他通过使用荀彧的政治智慧,贾诩的谋略和程昱的军事才能,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
同样地,诸葛亮也有自己的独特谋略。
他善于利用火攻、空城计等巧妙战术,引发敌人的错觉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除此之外,曹操与诸葛亮在政治手腕上也展现出了出色的表现。
曹操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还与其他各国势力进行了巧妙的博弈。
他的《挟天子以令诸候》成为了政治角逐中的重要筹码。
而诸葛亮则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聪明才智,使蜀汉政权在乱世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东吴和曹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对抗。
虽然曹操和诸葛亮在智谋博弈方面表现出色,但是他们的权谋智谋也暴露出一些缺点。
在曹操的治国过程中,他对一些不忠于自己的人采取了残酷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民众中的声望。
而诸葛亮在北伐中未能最后统一中国,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曹操与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两位重要角色,他们的权谋智谋博弈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两位智者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智慧,无论是在政治手腕和谋略运用上,他们都使得对方处于不断猜忌和挑战的状态。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曹操、诸葛亮用人对比及对现今企业的启示
曹操、诸葛亮用人对比及对现今企业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01-12T02:24:03.767Z 来源:《河南电力》2020年8期作者:易宏煊[导读] 曹操、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用人的高手,他们对用人的看法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曹操以集权为主,适度分权,对发掘和培养人才比较看重,并善于听从取属意见;而诸葛亮倾向于集权,他不太重视培训下属,不也善于听取意见。
相同之处是他们都尊重人才、赏罚分明、大度以及知人善用。
本文通过对二人用人的对比,试图总结出对现今企业有指导意义的用人思想。
易宏煊(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510600)摘要:曹操、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用人的高手,他们对用人的看法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曹操以集权为主,适度分权,对发掘和培养人才比较看重,并善于听从取属意见;而诸葛亮倾向于集权,他不太重视培训下属,不也善于听取意见。
相同之处是他们都尊重人才、赏罚分明、大度以及知人善用。
本文通过对二人用人的对比,试图总结出对现今企业有指导意义的用人思想。
关键词:曹操;诸葛亮;用人对比;企业启示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造就了一批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然而,真正改变的东汉末年局势的是两个人:曹操与诸葛亮。
一个雄踞北方,破吕布,灭袁绍,威震四海;一个辅佐刘备,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到占据益州,两人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们都是用人好手,对知人用人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式。
一、曹操与诸葛亮用人的不同之处:(一)曹操用人 1.集权为主,适度放权曹操对权力的控制比较严,不容许别人质疑他的权威,但曹操明白个人力量有限,只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成就大业的,成大事必须要集众人之智。
这使得他不得不适度分权,但分权的同时也不忘时时监督。
曹操的放权给予了下属一定发挥空间,使得下属的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曹操的这种“集权为主,适度放权”思想在三国后期得到了最好的回报,魏国人才层出不穷,最终得以灭蜀降吴。
曹操与诸葛亮权谋之较量
曹操与诸葛亮权谋之较量引言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
他们在三国时期,分别代表了魏国和蜀国的利益,展开了一场精彩而充满智谋的权谋之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并深入解析他们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一、背景介绍1.曹操:作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曹操以其雄才大略和强大实力统一中原,建立起魏国。
2.诸葛亮:作为刘备(后来成为蜀汉皇帝)的重要谋士,被誉为“卧龙”、“隐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有出众才能。
二、权谋手段对比1. 政治手段•曹操:善于运用威严和控制手段,通过重赏罚使手下将领忠诚于自己,并展开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统治地位。
•诸葛亮:以德服人,注重各级官员的选拔和培养,提倡民主决策和宽松政策,以稳定内部政权。
2. 军事策略•曹操:善于运用奇袭战术、阵地战术和火攻等手段,灵活应对敌方战略,并以强大的军队实力压制对手。
•诸葛亮:通过精确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发挥兵力优势并巧妙运用伏兵、计谋等战术,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
3. 外交手段•曹操:积极推行联姻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起盟友关系,并通过外交手段削弱敌对势力。
•诸葛亮:重视外交斡旋,尝试与东吴结成联盟来对抗曹魏,并利用婚姻关系增加友好度。
三、权谋之间的碰撞1.赤壁之战:曹操领导庞大舰队前往攻打刘备和孙权联军,但被诸葛亮巧妙策划的火攻击败,使得曹操遭受重大损失。
2.南方出征:诸葛亮借机向南征服了部分地区,并对抗曹魏势力,为刘备建立起独立的政权。
四、权谋之术的影响1.曹操:通过他深思熟虑的政治手段和军事统一行动,成功建立了魏国的基础,并成为曹魏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2.诸葛亮:以其卓越才智和谋略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历史的尊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伟大而崇高的形象。
结论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权谋之较量展现了两位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领域上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他们各自运用精湛的才能和智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这场较量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权谋与智慧在历史事件中所发挥作用的机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曹操与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智谋家,他们之间的智谋对决是整个故事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曹操机智狡黠,善于权谋诡计,而诸葛亮则聪明睿智,善于用兵布阵。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为主题,探讨两位谋士的智慧与胆识。
一、曹操的智谋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他以狡猾灵敏而闻名于世。
在剧中,曹操屡次运用智谋,不仅稳住了局势,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曹操能够虚实相生,使敌人始终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意图。
曹操的智谋反映在他对敌策略的制定和军事行动的安排上。
首先,曹操用自己的智慧分析敌情,并根据敌方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策略。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派遣夏侯惇等人让中原豪杰闻风而惧,大大削弱了袁绍的实力,最终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其次,曹操善于运用陷阱诱敌,使敌人自陷其中。
在“赤壁之战”中,明知孙刘联军在火攻之下抵抗力弱,曹操却顶住抵抗,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曹操能够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诸葛亮的智谋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谋士,以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
诸葛亮的智谋主要表现在谋略的制定和战术的运用上。
在剧中,诸葛亮多次为刘备出谋划策,掌控着军队的行动。
首先,诸葛亮能够准确判断敌方势力的强弱,并为刘备制定相应的对策。
例如,在“博望坡之战”中,诸葛亮通过地势分析和天象观察判断出曹军必定会袭击,提前布下伏兵;在“定军山之战”中,诸葛亮通过设伏诱杀魏延,成功挫败了魏军。
其次,诸葛亮善于设计奇谋,以小搏大,使敌人陷入困境。
例如,在“空城计”中,诸葛亮以一人之力迎敌,竟然震慑住了曹操的大军,使曹军最终放弃了进攻。
三、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
两人用兵如神,常常能够准确判断对方的意图,并通过巧妙的战术取得胜利。
例如,在“火烧赤壁”一役中,曹操准备渡江攻打刘备。
尽管曹操拥有强大的兵力和背后的后勤支持,但诸葛亮通过策略分析,判断出曹操的弱点在水战上,并借助孔明自己的天才智慧,成功地组织了一场火攻。
曹操VS诸葛亮:谁的管理更出色?
曹操VS诸葛亮:谁的管理更出色?≡吾信智库≡▏平台▏零售▏服务▏专注零售,只做对零售业有价值的事。
年少时,觉得诸葛亮比曹操强,因为那时将“三国”当神话史诗看;稍微成熟点,多读点书,多做点事,觉得曹操比诸葛亮强,因为过惯了考核的日子,习惯了用实际成绩来衡量才能的工作模式,老曹做出来的成绩就量化角度而言,当然比阿亮的大;再入中年,忽然又觉得诸葛亮了不起,知道客观大势未必跟着人的才能走,在容忍失败的同时,不去轻易否定一个人的才能,因为在胜败的后面还有三个字——不容易。
成功者不容易,失败者也不容易实力悬殊阶段:夺取1%的份额也是一种胜利如果进行量化考察,曹操的成绩单绝对比诸葛亮的漂亮。
很简单,曹操的公司比诸葛亮经营的公司大,而且这是曹操亲手打造出来的。
虽然说在纷纭竞争的尽头,天下只剩下三大公司:曹魏、东吴和蜀汉。
但名额不等于份额,不是说你有一个名额,就一定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三足鼎立,这三只足的大小粗细是不相等的,因此这鼎也不是平衡的。
还是看大数据吧,无论从基本盘的大小、资源的占有量还是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来观察,曹魏公司占据了天下的十分之九以上。
剩下的不足十分之一的份额,你们东吴公司和蜀汉公司各自去分吧。
更何况在剩下的一成份额中,蜀汉公司又占劣势。
当时的战略分析家,东吴的大学者张俨就做过数据分析:蜀汉公司的综合实力只有曹魏公司的九分之一。
事实上,这九分之一都已经算是夸大了。
这样一来,拿曹魏公司的九成与蜀汉公司的不足一成来比,那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不过,这怨得了诸葛经理吗?大数据的对比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层面,我们要有动态的眼光。
我们将对比的眼光集中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后。
那时,曹老板已经是北方巨无霸公司的老大,虽然借的是汉献帝的壳,但公司实体是曹家的,公司骨干也是曹家的。
当时的诸葛亮呢,还是一个无任何编制的毛头小伙子,在草庐里搞了个画饼式的策划:三分论。
一时找不到风投,只有落魄的刘老板廉价投资他的策划。
如果将曹老板比作比尔·盖茨,将诸葛同学比作街头开家小软件公司的小年青,还真不算过分。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书中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其中曹操和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关键人物,展现了他们之间智谋的对决。
曹操是权谋高手,雄才大略,而诸葛亮则是智慧灵巧,谋略多端。
两位主公的智谋对决,使整个故事更加精彩。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事件中展示曹操和诸葛亮之间的智谋对决,以此为例谈论他们的策略和智慧。
第一个事件是赤壁之战。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率领强大的军队准备攻打刘备和孙权的联军。
曹操兵多将广,实力强大,而诸葛亮则是联军一方的智谋之士。
诸葛亮利用火攻的计谋,伺机引诱曹操的船队进入狭窄的长江河道,并派遣乔健向曹操进献投降书,以误导曹操。
曹操不明就里,大意被诱,最终陷入联军设下的火海之中。
这次战役中,诸葛亮运用火攻,耍尽了心机,以巧妙的计谋战胜了曹操,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第二个事件是空城计。
当曹操率军攻打蜀国的时候,诸葛亮用空城计来迷惑曹操。
他将自己藏起来,只留下城门大开,空城一座。
曹操见城门敞开,误以为有埋伏,遂退兵而去。
通过这种心理战术,诸葛亮成功地使曹操回军,保住了蜀国。
这一计谋展示了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策略,使其成为后世智谋计策的经典案例。
第三个事件是诸葛亮的南中征战。
当时南中地区割据势力众多,诸葛亮决定平定南中,统一地方。
他巧妙地运用了逢迎、争夺和分化等策略,成功地将南中的各个蛮族部落争取到自己一方。
通过他的智慧和善政,诸葛亮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魅力和能力。
以上这些事件只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智谋对决的一部分。
两位主公智勇双全,博采众长,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智谋和才华。
他们之间的智谋对决使整个故事更加精彩,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智慧。
总结起来,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谋家。
他们之间的智谋对决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作用。
通过他们的智慧和谋略,他们分别在关键时刻取得了胜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浅谈诸葛亮与曹操的用人策略: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浅谈诸葛亮与曹操的用人策略: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前言:纵观三国,有各路豪杰并起,无数人杰争锋。
在这样的乱世下,各路诸侯想要取得霸业,不仅要看他们对于人才的掌控程度,更要看他们对于各种人才是否能妥善任用。
所谓“为政之道,惟在用人”。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与政权的兴衰,与人才任用有着莫大关系。
而在三国时代,善于用人的枭雄有不少,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皆能举贤与能、唯才是用。
当然,同样是用人,这些人杰也有着不同看法。
就像诸葛亮与曹操,分别是曹魏与蜀汉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的用人思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同时也对两国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一、曹操与诸葛亮用人的相同之处曹操在位期间,三次颁布唯才是举令,足以体现出他对人才的渴望。
其作品《观沧海》、《短歌行》中,也同样有类似表达。
而反观诸葛亮,临危受命接管蜀汉军政大权,同样对于旧有的察举制做出了修改。
正因如此,《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而《三国志》也同样评价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
总的来说,此二者在用人政策上的高明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人才破格选拔。
关于这一点,曹操做的尤为出色。
在众所曹魏名将中,有不少人是出身降将,比如五子良将中的徐晃、张辽与张颌。
对于这些将领,曹操给予了他们高度重视,并让他们单独领军作战。
而于禁、乐进等人,虽然出身不高,但一个善于治军,一个作战骁勇,同样得到曹操重视。
还有李典、臧霸,虽然出身豪族,自带一批将士,但曹操还是给予他们很高的权力,而“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显然,曹操用人的一个特点,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将心比心,曹操对待将士如此恩信,这便导致很多名将都愿意为曹操舍生忘死。
为此,张辽数次陷入生死危机中,于禁还亲自斩杀旧友。
再来看诸葛亮,他在用人之时,同样能做到破格提拔。
庞统投奔刘备不受重视,是诸葛亮再三劝说;蒋琬喝酒误事,刘备大怒要杀掉他,也是诸葛亮高呼“蒋琬社稷之器”,这才保住了一个未来贤相。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目录在人才的管理上,两者相似之处 (1)第一、破格提拔 (1)第二、广开言路 (1)第二、赏罚严明 (1)在人才的管理上,两者不同之处 (1)第一、宽宏大度与清正廉洁 (1)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
(2)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 (2)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
(2)第五、久远之计与死而后已 (2)在人才的管理上,两者相似之处第一、破格提拔在人才的选择上,曹操以政治家特有的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节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诸葛亮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他对传统的门阀制度十分反感。
在人才的选拔上,他能够破除传统的取才标准,不论出身,破格使用。
蒋琬、姜维。
曹操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积极的政治要求。
第二、广开言路曹操和诸葛亮为达到自己预定的政治目标,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得失,鼓励部下多提意见。
曹操要求各级官吏向他大胆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尽快完成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大业。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刘禅“宜开张圣听”,不能“塞忠谏之路”。
诸葛亮的广开言路,使蜀军成为一个精诚团结的战斗集体。
第二、赏罚严明曹操在人才的管理上明确指出“礼不可以治兵也”,“吾在军中持法是也”。
诸葛亮含泪斩马谡、自行贬抑三级、削职李严、流放廖立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赏罚严明的用人方略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军队中树立起绝对权威,言出必行,令出如山。
在人才的管理上,两者不同之处第一、宽宏大度与清正廉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德行。
四次谴使者放脱有条件投降的关羽。
尤为难得的是,他对人才不念旧恶,不计前嫌。
曹操的宽宏大度,使部下对他忠心耿耿、誓死效劳。
诸葛亮人品正直,廉洁自律。
他不像曹操那样“唯才是举”,而是非常重视人品,“亲贤臣,远小人。
”所以,他不像曹操“任天下之智力”而组建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三国时期数量最大、质量最高的人才库。
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
曹操雄才大略,“治世之能臣。
同为汉相,诸葛亮和曹操的治国理念有何异同?
同为汉相,诸葛亮和曹操的治国理念有何异同?三国时代,有两个权相,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诸葛亮。
刘备说他行事每与曹反,和曹操对着干,曹操耍奸,我耍呆,以呆服人。
诸葛亮和曹操在管理理念上却颇有相同的地方,他们俩都讲究一个“严”字,尊崇法治。
在文革中,他俩也全被评定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那么,他们真的是在敌对的政治阵营中奉行相同的治理理念吗?细读历史文本,我发现曹丞相和诸葛丞相在“严峻”方面还是有差异的。
曹操严于治军,杀伐有决断,前面说到,“公有旧法,围而后降者不赦”这是对敌人。
“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
”这是对自己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兵的是开小差逃跑了,要追究其妻子的法律责任,这是一种株连,但是曹操意犹不足,要加重刑罚,准备把株连进行到底,扩展到父母、兄弟。
曹操理曹掾(丞相司法助理)高柔提出,重刑之下,适得其反,量刑过重,悔过的人会越少,继续铤而走险的人会越多,守法的意愿会越淡薄。
中国有个相当不正确的观念,叫“乱世用重典”,经常用打击扩大化、从重从快伤害法律的公正性,培养社会的侥幸心理。
曹操治军严,其实是对老百姓严峻(曹操曾计划恢复肉刑),但在吏治上却不尽如此,用人上受荀彧、毛玠等的影响,还是儒家的任贤路线。
对统治阶级内部,除了对政治上的异己分子严加杀伐以外,基本上还是宽松的,对士族也是妥协甚于打压的。
“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
”法正和诸葛亮俩人不仅在刘备那里有争宠之嫌,在政见上也有龃龉。
法正批评诸葛亮对益州“未垂惠抚”,即行严苛。
诸葛亮为自己进行了辩护,这里面也看出诸葛亮和曹操的“严峻”不是一个意思。
诸葛亮诸葛亮认为自己的严峻,是针对刘焉刘璋父子“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这是指基层的治理情况,还有就是“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
”这是指中央的情况,诸葛亮对于蜀土人士的指责是不是准确我们且不管,我们从诸葛亮的思路看,他是针对官僚说的,是对统治阶级内部说的,不是对老百姓说的。
曹操与诸葛亮的人才观对比
曹操与诸葛亮的人才观对比作者:葛伟来源:《领导文萃》2012年第17期诸葛亮用人的短板作为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早已彪炳史册,但是其光辉业绩却难掩其在主政蜀汉政权之时用人策略上的重大失误。
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败笔当属其大力扶植起来,又使其北伐大业付诸东流的马谡了。
诸葛亮与马谡一家关系非常亲密,他与马谡形同父子。
再加上马谡本人的确有才能,还曾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提出“攻心”之策,为诸葛亮消除了日后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所以,诸葛亮在马谡身上寄予了事业接班人的厚望。
对马谡过高的期待,让诸葛亮将马谡放在了一个其并不擅长的舞台上。
这个毫无实战经验的参谋天才在与曹魏名将张郃的街亭一战中输得一塌糊涂,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遭受重创。
马谡也因此役兵败,被大失所望的诸葛亮斩掉了脑袋。
此外,诸葛亮临终之际启用的姜维也难当大用,在蜀汉政权大厦将倾之时,未能力挽狂澜。
具有文韬武略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在用人上犯下不能“量才而用”的失误呢?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他狭隘的政治圈子意识作祟的恶果。
蜀汉政权建立之初,军政官员的构成主要来自4种地方政治势力集团:涿州势力、荆襄势力、益州势力、凉州势力。
涿州集团是刘备从涿州起兵到寄寓荆州之前依靠兄弟朋友情谊形成的政治势力;荆襄集团是刘备寄寓荆州刘表之时拉拢而成的政治势力,代表人物是诸葛亮、庞统、蒋琬;益州集团是刘备进入巴蜀之地后接纳的刘璋旧部和益州当地豪强、士人所形成的政治势力,代表人物是法正、李严;凉州集团主要是由与曹操作战失败后入川归附的凉州名将马超及其部属构成的政治势力,他们的实力较小。
到诸葛亮被刘备临终托孤之时,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力量已经重新整合,形成了新的政治局面。
涿州集团和凉州集团衰落,蜀汉政权的政治局面逐渐演变成了荆襄势力和益州势力两元并存的局面。
尤其是荆襄势力在诸葛亮的经营和培植下更为膨胀,在与本土益州势力的对抗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虽然刘备对荆襄势力一支独大之势看得一清二楚,从稳定政权的立场出发,向诸葛亮临终托孤,但即便如此,刘备还是将益州势力的李严作为了仅次于诸葛亮的托孤重臣。
为何诸葛亮的用人能力不如曹操和孙权?
为何诸葛亮的用人能力不如曹操和孙权?作者:白帝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3年第05期诸葛亮一生确实谨慎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
战略战术上的谨小慎微必然导致用人标准上的“失之偏颇”、“求全责备”。
尽管他在用人上比较能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如拔庞统、蒋琬于小县,起杨洪、何祗于郡吏,但他的“一生惟谨慎”的作风似乎就喜欢那些谨小慎微、好做表面功夫的人,而对于那些有点个性和雄才大略的人却往往因其小而失大。
一汉末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确实是一位佼佼者。
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为追求天下统一大业而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风范,确实使人敬佩。
可他也不是完人,也有他的短处。
对于诸葛亮其人,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都曾有过不少评述,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或者由于“为贤者讳”之类的思想所囿,抑或由于敬仰之情,不愿言其瑕者甚多,尤其是在他对待和使用蜀国大将魏延问题上更是讳莫如深。
《三国演义》中“魏延脑后有反骨”这一说,为好多人所熟悉和接受。
这就须从历史本来面貌来辨其真伪。
这里我只就诸葛亮用人之得失和魏延之悲剧发点议论。
在汉末军阀割剧、群雄争霸的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刘备是很有抱负和胆识的,他深知人才之难得,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情礼贤下士,不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做自己的得力助手。
当时刘备已是47岁的皇室将军,而诸葛亮则是27岁的书生,而就是这位“乡下知青”在见面时竟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的战略决策。
在短短三百字的《隆中对》里分析和预测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历史趋势,并从政治、军事、内政、外交诸方面作了精辟的分析,可以说它是蜀汉开国的奠基石,无愧于千古奇策的赞誉。
这个战略决策的执行开创了刘备事业的新局面,问题是诸葛亮没能根据后来的形势变幻发展及时修正其中已经过时的一些计划和设想。
《隆中对》提出:据有荆、益之后再逐鹿中原,“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勇率益州之众出秦川),这就是说,在占有荆州之后,应一路兵向宛、洛,一路兵出秦川,以钳形之势向曹操军事集团进攻。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 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曹操人才群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合 理,发挥了强大的协作效应。曹操知人善 任,以荀彧为首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 夏侯惇、曹子孝统帅大军,许褚率领虎卫 军,让起草过讨曹檄文的陈琳负责起草文 件,授讲话不多的刘晔以“心腹之任”。 著名的逍遥津战役就是在曹操锦囊妙计的 遥控下战胜孙权的。他让勇猛的张辽、李 典出战,让稳妥的乐进守城。尽管张辽与 李典有矛盾,但仍然能并力冲杀,大败孙 权。曹操的知人善任,可见一斑。
• 诸葛亮在用人上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他有着几 次重大失误。首先表现在镇守荆州的人选上。关 羽“绝伦逸群”,常读《春秋》、《左传》,曾 经过关斩将,千里独行,在镇守荆州时也取得过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辉煌战绩。他确实有独挡 一面之能。但荆州乃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主将不仅要文武双全,还应有战略眼光。虽然当 时赵云的地位还不足以担任此任,让关羽守荆州 是出于刘备的意图,但诸葛亮进军益州时,也不 应把张飞、赵云等重要将领全部带走。让马谡守 街亭的失误尽人皆知。对大将魏延的使用一直有 失公允。尽管失误的次数并不多,但都很关键, 这几次失误使他的隆中对策的实施遭到了极大的 挫折,北伐中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利。
• 第一、破格提拔。在人才的选择上,曹操以政 治家特有的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节取人 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 能有行也 。”(著名的《八月令》居然提出 要起用那些“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 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连宋代保 守主义的政治家司马光也对他的“识拔人才, 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 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 第三、赏罚严明。曹操在人才的管理上 明确指出“礼不可以治兵也”,“吾在 军中持法是也”。在出兵征讨张绣的途 中,曹操马踏入麦田,他“以发代首”。 每一次征伐,他对部下的奖赏常使部下 感恩戴德。《魏书》如此评价曹操的人 才管理:“勋劳必赏,不吝千金;无功 望施,分毫不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诸葛亮在用人上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他有着几 次重大失误。首先表现在镇守荆州的人选上。关 羽“绝伦逸群”,常读《春秋》、《左传》,曾 经过关斩将,千里独行,在镇守荆州时也取得过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辉煌战绩。他确实有独挡 一面之能。但荆州乃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主将不仅要文武双全,还应有战略眼光。虽然当 时赵云的地位还不足以担任此任,让关羽守荆州 是出于刘备的意图,但诸葛亮进军益州时,也不 应把张飞、赵云等重要将领全部带走。让马谡守 街亭的失误尽人皆知。对大将魏延的使用一直有 失公允。尽管失误的次数并不多,但都很关键, 这几次失误使他的隆中对策的实施遭到了极大的 挫折,北伐中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利。
• 而诸葛亮,除了手下的战将之外,出众的智囊 人物少之又少,而这少之又少的智囊人物往往 本身又是战将。庞统、法正、马良死后,在用 兵方略上,他师出必随,一枝独秀,没有庞大 的参谋群,尽管他提倡广开言路,但在伐魏问 题上,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一意孤行。“此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即使让 人“勤攻吾之缺”,也是为了修正自己的工作 缺陷,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更有利于北伐中原。 一旦他秋风五丈原,蜀国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方 是集体作战,一方是只手补天,单从这个角度 来看,蜀国的最终失败也是无法避免的。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曹操
• 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 自起兵讨伐董卓以来,运筹演谋,鞭挞 宇内,破黄巾、收河南、败袁术、擒吕 布、击刘备、灭袁绍、攻乌桓、征刘表、 平汉中,为魏灭蜀,晋灭吴奠定了坚定 的基础。正如晋史官陈寿的评价:“非 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诸葛亮
•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自受命以来,火烧博望、东 联孙权、据有荆州、攻占益州、夺取汉 中、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为三国鼎立 的战略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 要作用,使兵微将寡的刘备也能建号立 国,偏安于一方达40多年。
• 诸葛亮也收罗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主 要是投靠刘备的。刘备死后,诸葛亮招收 的人才很少,倒是利用了几次降将。益州、 汉中较之中原地区很不发达,名士稀少, 文化水平本就落后,再加上连年征战,出 现了人才断流。张苞死,孔明病倒;关兴 死,孔明哭昏于地。在创业时,关羽、张 飞被杀,孔明何以不哭?哭张苞、关兴, 是在哭蜀国的人才凋零!在伐魏问题上, 他急不可耐,不作长远打算,一心想报先 帝之遗德,仅仅找了个军事接班人,以偏 安一隅去统一强盛的中原,又谈何容易! 所以,他也只能是“死而后已”了。
• 第三、赏罚严明。曹操在人才的管理上 明确指出“礼不可以治兵也”,“吾在 军中持法是也”。在出兵征讨张绣的途 中,曹操马踏入麦田,他“以发代首”。 每一次征伐,他对部下的奖赏常使部下 感恩戴德。《魏书》如此评价曹操的人 才管理:“勋劳必赏,不吝千金;无功 望施,分毫不与”。
• 诸葛亮认为,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之所 以能够打胜仗,是由于“用法明也”。 他含泪斩马谡、自行贬抑三级、削职李 严、流放廖立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史 称诸葛亮“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 贵势免。”赏罚严明的用人方略使他们 能够在各自的军队中树立起绝对权威, 言出必行,令出如山。
• 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曹操思贤若渴, 对有用的人才极尽礼遇。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 高览来降,夏侯惇提醒他不要轻信,他说: “吾以德化之,本有多心,亦变为善矣。”厚 待关羽,“上马金,下马银”,终有华容道之 报;不得已杀陈宫的时候,他“起身泣而送”, 后“养其母,嫁其女”;跣足出迎前来投奔的 袁绍谋士许攸;厚葬审配、孔融、杨修、关羽, 定冀州时亲自祭奠袁绍,千方百计招降西凉名 将庞德。他对手下杰出人才的早逝有两次著名 的哭:一哭郭嘉,一哭典韦。由于他对人才的 恩惠礼遇,部下对他忠心耿耿,矢心不二。
• 诸葛亮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用他在《出师 表》中的话说,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而重 用的。他对传统的门阀制度十分反感。入川以 后,他和曹操一样为抑制豪强地主集团的发展 采取过一些积极的措施。在人才的选拔上,他 能够破除传统的取才标准,不论出身,破格使 用。蒋琬、姜维。曹操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 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积极的政治要求。
• 诸葛亮人品正直,廉洁自律。他不像曹操那样“唯才是举”, 而是非常重视人品,“亲贤臣,远小人。”蒋琬胸怀宽大, 事事处以公心;担任要职的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 将军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于饥寒”;大将军姜维“乐 学不倦,清素节约”,生活作风端正专一;宰相费袆“雅性 谦素”。魏延武艺出众,诸葛亮却屡次想杀掉他,就是因为 魏延曾“弑其主”,反了长沙。他一度重用人品不端的杨仪, 只是由于后期人才匮乏的无奈,心里一直为此感到别扭。由 于诸葛亮对人品要求极为严格,所以,他不像曹操“任天下 之智力”而组建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三国时期数量 最大、质量最高的人才库。曹操之所以能在群雄并起的三国 时期战胜各种对手,最后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其重要的一 条原因,就是他的这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诸葛亮招收的 人才从规模上无法与曹氏集团相比,所以历经战争之后,人 才凋零,在《后出师表》中他把这作为急不可耐进行北伐的 一个重要因素,蜀国衰落,最终被魏所灭,在人才的收罗上 主要是与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宽宏大度与诸葛亮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清流风格有关。
• 第二、广开言路。曹操和诸葛亮为达到自己预定的政 治目标,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得失,鼓励部下多提意见。 在公元206年征乌桓前夕,曹操发布了《求言令》: “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戒在面从。”“自今以后, 诸椽属、治中、别驾, 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 焉。”在此令中,曹操要求各级官吏向他大胆提出批 评和建议,以便尽快完成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大 业。这种广开言路的作风使他在面临一些重大抉择问 题上下属给予了他十分必要的帮助。他在兖州打了败 仗,想去依附袁绍,被程昱制止了;南征张绣时,荀 攸提出反对意见;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荀攸纠正 了他决战的软弱态度,后来又纠正了他用兵方向上的 错误,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北征乌丸,从 柳城凯旋而归,重重地赏赐先前谏劝他不要冒险出击 的部下。他说“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 勿难言之”。曹操的广开言路,可谓脍炙人口。
• 第五、久远之计与死而后已。曹操为实现 雄霸天下的目标,对优秀人才千方百计地 搜罗:高官厚禄、名誉地位、征辟礼聘、 文学优游……,甚至以性命相威胁。故他 的人才众多,源源不断。死了郭嘉,仍能 统一北方。值得称道的是,他采纳参军傅 干的建议:“按甲寝兵,息军养士,……, 然后兴办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节 义,”使“先王之道不废”,注重人才的 梯队建设。所以,魏国一直是人才济济, 不像蜀国,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快灭亡了。
• 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曹操人才群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合 理,发挥了强大的协作效应。曹操知人善 任,以荀彧为首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 夏侯惇、曹子孝统帅大军,许褚率领虎卫 军,让起草过讨曹檄文的陈琳负责起草文 件,授讲话不多的刘晔以“心腹之任”。 著名的逍遥津战役就是在曹操锦囊妙计的 遥控下战胜孙权的。他让勇猛的张辽、李 典出战,让稳妥的乐进守城。尽管张辽与 李典有矛盾,但仍然能并力冲杀,大败孙 权。曹操的知人善任,可见一斑。
• 诸葛亮本隆中一隐士,“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三顾茅庐,他“由是感激”, 遂走出隆中与刘备一起开创大业。后刘备白帝托孤, 诸葛亮感激涕零:“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 为蜀国的延续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在他忘我工作精神的感召下,赵云年过花 甲仍出征效力,姜维更是继承他的遗志,九犯中原, 屡败屡战。遭诸葛亮流放的原长水校尉廖立为诸葛亮 的死十分悲痛;被削职的李严闻孔明身亡,挂孝出城 迎接灵柩,大哭而死。诸葛亮不仅受到他的心腹将领 的尊敬,连他处分过的、甚至差点杀头的人也对他钦 佩不已,“爵之而不私,诛之而不恕。”这直接得之 于他光辉无私的人格。无论是曹操的以德化之,还是 诸葛亮的以身示人,都使部下忠心效劳。刘表、刘璋、 张鲁手下的文武官员战时投降的很多,而操、亮手下 的官员投降敌人的非常少。
在人才的管理上,曹操与 诸葛亮的相似之处
• 第一、破格提拔。 • 第二、广开言路。 • 第三、赏罚严明。
• 第一、破格提拔。在人才的选择上,曹操以政 治家特有的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节取人 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 能有行也 。”(著名的《八月令》居然提出 要起用那些“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 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连宋代保 守主义的政治家司马光也对他的“识拔人才, 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 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曹操与诸葛亮用人的明显 不同
• 第一、宽宏大度与清正廉洁。 • 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 • 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 • 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 •操用人,唯才是举,不 问德行。在创业之初,他虚心纳士,对有用的人才极尽 礼遇之能事。荀彧、刘晔劝曹操早日杀掉潜在的对手刘 备,曹操说:“方今收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不可。”四次谴使放脱有条件投降的关羽。尤为难得的 是,他对人才不念旧恶,不计前嫌。在官渡之战后他焚 烧“许下及军中人”暗通袁绍的书信,重用骂他是“赘 阉遗丑”、祖宗三代的陈琳,封杀了他儿子的张绣为扬 武将军,并同他结为儿女亲家,后在官渡之战中又重赏 了张绣。曹操的宽宏大度,使部下对他忠心耿耿、誓死 效劳,而且还招降了与他对立,甚至仇深似海的军阀; 在性命攸关之际终有华容道之报。这种宽宏大度,说明 了他胸怀大志,“能做中原之主”。
• 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曹操雄才大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他在一些重 大决策问题上,常常倾向于智囊团的明确分析。 在兖州开创根据地时期,形势不利时他想依附 袁绍,遭到了智囊团的坚决抵制。196年,在 荀彧、程昱等人的支持下,曹操说服了手下的 将领,迅速带兵到洛阳,恭迎圣驾,很快把关 中、河南的大片地区收为己有。全歼吕布也是 在智囊团不同意撤军的情况下根除了东方大敌。 其它如官渡之战、平定河北、北征乌丸、南征 荆州、关中之役、西征张鲁、樊襄之役等重大 军事行动都受到智谋人士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