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心理学重点
心理重点整理(修改后)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心理和行为)的科学a.个体心理: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与人格b.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2研究.对象c.个体意识与无意思d.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定义: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1:心理过程3 基本任务(研究任务,基本问题):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Ps:环境是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原因a.(自然)观察法:b.心理观测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4.研究方法c.相关法:指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d.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e.个案法: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分析5.心理学流派(极可能是简答题)流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冯特詹姆士(美)华生(美)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弗洛伊德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状态三种元素。
(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主张研究意识,但认为意识是川流不息的过程。
(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a.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的总和b.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c.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Ps: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就是观察法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Ps: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1.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2.延脑:位于脑干中,被称为“生命中枢”3.小脑:主要作用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4.交感神经:支配胸腹部的脏器和血管的活动。
《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版
《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版
《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版
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心理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心理学和教育学两者的理论精髓,旨在揭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指导实际教育教学活动。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李小融教授的新编《教育心理学》,深感收获颇丰。
本书第一章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对这些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第二章至第四章,本书着重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
李小融教授在介绍这些理论时,不仅阐述了各自的原理,还对比了不同理论之间的优缺点,这让我们在了解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对不同理论的适用范围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五章至第八章,本书以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发展为主线,对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中,作者结合了丰富的实际案例,使得全书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本书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以及教育心理学与的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也让我们看到了该领域未来
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李小融教授的这本《教育心理学》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来说,都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我也期待李小融教授在未来能够继续为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大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四、记忆 (一)分类: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可以将记忆划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
记忆。 过程分析: 1、识记、 2、遗忘: A、艾宾浩斯 B、进程先快后慢 C、影响因素: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c、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与重要性d、识记的方法。e、时间因素。f、情绪和动机。 3、再认和回忆 (1)再认:再认是过去经历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心理过程。在再认 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材料的再认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和影响再认的因素有关。 (2)回忆:回忆是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过程。如在回 答教师的提问时,学生要把头脑中所保持的与该问题有关的知识提取出来,这种提取过程 就是回忆 。 (二)记忆的品质(4)敏捷、持久、准确、准备性 培养:激发学习兴趣、确定记忆目标、掌握遗忘规律、选择记忆方法
首因、近因、晕轮、社会刻板印象 (四)感觉基本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的。 2、感觉的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的对比。这是2 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叫联觉。 5、感受性和练习。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受性通过练习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 (盲、聋)者和专门从事某种职业者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1、绝对感受性:够感觉到最小刺激的能力;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 起的。感觉性是感受性的基础,感受是感觉的深入 2、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心理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1.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涵盖了对心理过程、行为和情感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入理解。
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学科发展是在19世纪。
20世纪的心理学发展更是蓬勃迅猛,分支学科众多,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心理现象,以验证心理学理论,了解心理规律。
2. 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了解大众心理状态,观察社会心理现象。
3.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来了解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思维过程。
4. 临床方法:通过个案资料,来揭示心理学现象。
5. 实地调研: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来了解心理学现象。
三、生物心理学1. 大脑和神经系统:心理学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涉及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2.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它对大脑的活动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四、感知和知觉1. 感知:感知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接受和加工。
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2. 知觉:知觉是指我们对感知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它涉及了对空间、时间和物体的理解。
五、学习和记忆1. 条件反射:通过条件刺激和自发反应建立起的一种自发性行为。
2. 意识反射:在特定情况下做出的过去有过相同情况的行动反射。
六、认知心理学1. 认知: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了感知、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多个方面。
2. 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人类对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一种解释。
它强调了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七、人格心理学1. 人格:指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特征和行为模式。
2. 人格理论:指试图解释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八、社会心理学1.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过程。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理与机制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理学各章的知识要点。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问题解决等。
其中著名理论有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从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会通过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过程进行加工。
认知负荷理论则主张人的工作记忆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超过限制则容易出现错误。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其重要的观点包括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等。
例如,根据让-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期、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三个阶段。
4.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
其中的经典实验包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和菲利普·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权威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遭受权威压力下会服从不道德的指令,监狱实验则展示了环境对行为的重大影响。
5.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和个性发展。
著名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质是由潜意识和冲动所决定的,而大五人格理论则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6.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一种用于了解个体心理特点和问题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问卷等。
其中,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可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人格测验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可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
7.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通过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交谈来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方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解决患者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
现代心理学重点
现代心理学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之间的联系: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但是他们不是彼此孤立的过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价值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个性倾向性是人活动的动力来源。
第四章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两大基本特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动作的产生、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2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要原因)、人的主观原因。
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范围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五章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记忆的种类:一按记忆的内容划分: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情节记忆二按记忆的理解情况:理解记忆、机械记忆三按材料组织的性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四按记忆的意识划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分为:识记、保持、再现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有效得多,3重点---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是有规律的,即识记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的而前进是递减的,这种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即遗忘较多,随着时间的进展,保持量是渐趋稳定地下降,遗忘的速度也是缓慢的下降,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也是记忆的遗忘规律。
新编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认识过程是意志、情感过程的基础。
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③(调控)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结构,体现着一个人的成熟度,决定着人的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的任务:1.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2.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3.揭示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4.研究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5.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6.探讨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2.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2.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4.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第二节心理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哲学心理思想的创始人德国赫尔巴特《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1878培因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思辨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清代王清任1830《医林改错》脑髓说心理学的分支:1.研究人的心里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2.研究不同主体心理活动的分支3.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分支4.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一定要遵循)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发生条件有目的地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新编《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它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如灵感状态、犹豫状态;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发展自己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包括三方面内容:1.知识和技能掌握;2.智能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3.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形成4、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6、动机或学习动机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激活功能:产生某种活动指向功能:指向某一目标强化功能:维持和调整活动学习动机:根据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8、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所谓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型、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心理学大一下每章知识点
心理学大一下每章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理论。
在大一下学期的心理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各种知识点,从认知到社会心理学,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重点。
以下是每章知识点的简要总结:第一章: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推理。
- 关注的主题包括注意力、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概念形成等等。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发展过程,从婴儿到老年人,包括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
- 研究领域包括婴儿认知、儿童和青少年发展、老年心理学等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研究人类的感觉系统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觉系统,以及知觉的过程和误差。
第四章:动机与情感- 动机与情感研究人类的动机驱动和情感体验。
- 研究领域包括动机理论、情绪和情感管理、内在和外在奖励等等。
第五章: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个人特征。
- 这个领域包括人格理论、人格类型和测量、人格发展等等。
第六章: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 关注的主题包括群体行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人类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等等。
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学-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 研究领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病等心理障碍,以及心理治疗和干预的方法。
以上是大一下学期心理学课程的每章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
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
题型一填空题20分二判断题10分三举例说明20分四个概念四简述题五实例分析2乘以10分1 、P2心理学概念心理学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揭示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P4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
心心理状态:注意、意识、无意识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现心理动力: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象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3、P13 第三段: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那一段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要数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
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相继创办了心理学专门刊物《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些人后来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范围内对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的贡献不仅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更重要是是他让心理学的研究更具有广泛性,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使心理学在世界发展起来。
4、P13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
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因而,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例如,思维不过是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情绪不过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5、P14精神分析基本观点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是以为精神科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大一新编心理学知识点笔记
大一新编心理学知识点笔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作为大一新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点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简洁而重要的心理学知识点笔记。
一、认知心理学知识点1. 感知: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并处理外部刺激。
感知过程包括感观觉、注意力和知觉。
2.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如何接收、处理、储存并使用信息。
认知心理学探索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3. 记忆:记忆是指人类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记忆分为感性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4. 学习:学习是一种通过经验或训练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学习方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等。
5. 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语言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知识点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其中包括情绪、态度、自我和自尊等概念。
2. 遵从与顺从:遵从是指人们服从权威或他人的要求,顺从则是指人们随群体行为。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研究这方面现象的经典实验。
3.利他主义与合作:利他主义是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采取行动的倾向,而合作是指个体与他人一起完成共同目标。
4. 团体行为:团体行为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
集体智慧、群体决策和社会规范是团体行为的重要概念。
5.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同情、爱心和关怀而采取行动,如捐赠、志愿者活动等。
三、发展心理学知识点1. 儿童发展:儿童发展研究人类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各个阶段的身体、认知和社会变化。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青少年发展:青少年发展研究人类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变化。
它涉及身份探索、自我认同和叛逆行为等问题。
3. 成人发展:成人发展研究人类在成年期的身心变化。
成人发展包括事业发展、婚姻关系和生育决策等方面。
4. 老年发展:老年发展研究人类晚年的身体、认知和心理变化。
老年发展关注健康老化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新编心理学_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1.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6.反射分作两种: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
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新编中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题
新编中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题单选题1、对于自发的、原本就有兴趣的学习任务,外部物质奖励往往会降低个体的内在学习动机。
持这一观点的动机理论是A.行为强化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C.自我价值理论D.自我决定理论答案:D[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中动机理论的理解情况。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故本题选D。
单选题2、被海关做出不予结转决定或不予放弃决定的加工贸易货物,企业可以向海关提出______申请。
A.退换B.放弃C.变卖D.销毁答案:D被海关作出不予结转决定或不予放弃决定的加工贸易货物或涉及知识产权等原因企业要求销毁的加工贸易货物,企业可以向海关提出销毁申请。
单选题3、WhatisthecauseoftheproblemthatpeoplelivingonpartsofthesouthcoastofEnglandfaceA.Therisingofthesealevel.B.Theexpertslackofknowledge.C.Thewashing-awayoflimestonecliffs. D.Thedisappearanceofhotelshousesandgardens.答案:C生活在英格兰南海岸线的人们遭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文章第二段所说的|Eresion<侵蚀> of...serious in recent years|,可以得知,海水的侵蚀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C]|海水对石灰石的冲刷|是正确选项。
[A]|海水水位的上涨|;[B]|专家们缺乏知识|文章中并没有提及。
[D]|旅馆和花园的消失|是这一问题的现象,而不是其产生的原因。
教育心理学新编知识要点复习范文
《教育心理学新编》知识要点复习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技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
准备律: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学习基于主体的心理准备.练习律: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应用律;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此为失用律。
效果律: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
若反应之后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类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即把新知识归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部分,从而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从属关系.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性归属学习,即新知识是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一个特例,或者是已有命题的一个例证,此时可通过派生性同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上位观念中去。
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_复习点.docx
每章节重点需要记忆的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要注意四个要点:( 1)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2)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2、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903 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1913 年《教育心理学大纲》扩展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别差异及原因”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布鲁纳《教育过程》;加涅《学习的条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5、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1)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2)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3)教育经验总结法:专业教育研究者与教师对实践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4)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5)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2020年新编心理学考题
心理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3.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4.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5. 绝对感受阈限:指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6. 差别感觉阈限:就是指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的量.7.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9.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1.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
12.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13.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14.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15. 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6. 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17. 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8.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9.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0. 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21. 原型: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可形成“原型”22.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3. 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新编心理学
1.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种形式。
3.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左右脑不对称、功能不同。
左脑--言语5.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些不学而能、生来就会的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6.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7.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8.【理解】时间知觉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空间特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错觉的概念: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收到歪曲的知觉。
社会知觉误区:(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光环效应(4)期望效应(5)社会刻板效应9.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区别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所需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10.【理解】感觉适应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是指从暗处进入明处,最初的瞬间会觉得耀眼,什么都看不清,经过几秒后,由于视觉器官对强光感受性的降低,视觉恢复正常现象。
暗适应是指从亮处进入暗处,开始什么都看不见,经过相当的时间视觉恢复。
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不同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某种感觉失缺之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相对弥补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认识过程是意志、情感过程的基础。
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③(调控)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结构,体现着一个人的成熟度,决定着人的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的任务:1.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2.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3.揭示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4.研究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5.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6.探讨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2.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2.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4.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第二节心理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哲学心理思想的创始人德国赫尔巴特《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1878培因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思辨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清代王清任1830《医林改错》脑髓说心理学的分支:1.研究人的心里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2.研究不同主体心理活动的分支3.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分支4.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一定要遵循)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发生条件有目的地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长期观察法和定期观察法全面观察法和单项观察法(二)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规律的方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三)其他方法1.谈话法2.问卷法3.测验法4.个案法5.活动产品分析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人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神经元在结构上是独立的。
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覆盖整个大脑的表面的一层叫大脑皮层,是人类心理最直接、最高级的物质基础。
大脑皮层的分叶是额叶(动机、计划)、顶叶(感觉中枢)、枕叶(视觉)、颞叶(听嗅觉)。
罗杰·斯佩里左半球支配理解力,说、写、计算右半球支配想象力,音乐、绘画、知觉空间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全部反射活动都是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规律性活动的结果。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是引起或加强有机体的某些反应的过程。
它所带来的是细胞能量的消耗。
抑制过程是压抑或减弱有机体的某种活动,它所带来的是细胞能量的恢复。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1.扩散和集中2.相互诱导负诱导(兴奋过程引起抑制过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正诱导(抑制过程引起兴奋过程):安静的环境,思考时注意力就越集中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反射分作两种: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的具体食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人的全部心理所反应的都的是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是指存在于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两大方面。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管映像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第三章注意与组织教学第一节注意概述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是指人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
表明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
表程度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永远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心理特征。
注意的三种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个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也叫不随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巨响、强光)②刺激物的新异性(学校来个新老师)③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万绿从中一点红、鹤立鸡群)④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一闪一闪的救护车灯)2.人的主观状态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饮料引起口渴人的注意)②人已有知识经验(象棋残局)③人对事物的期待(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④人的精神状态(好身体心情容易对事物持久兴趣)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有意注意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的目的和任务2.合理的组织活动3.稳定的间接兴趣4.坚强的意志力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自觉目的的,但不需要做更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有限时间内所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范围大小受多种因素制约: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者的知识经验3.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一目十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力的稳定性又叫注意力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的保持在一定的事物或者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集中的持续越长,注意的稳定性愈长)能否长久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对活动的态度3.个体本身的特点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和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顺利分配的条件是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3.分配注意的技巧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如万事开头难)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特点3.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第四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教学内容新颖丰富2.教学方法与形式多样,富于变化1)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2)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抑扬顿挫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4)规范化的板书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4.形成优良的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3.创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5.利用间接兴趣第四章感觉、知觉与教学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产生感觉和知觉的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构成。
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其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
对物的知觉: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对人的知觉:1)对他人的知觉2)自我知觉3)人际知觉4.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可把知觉分成正确的知觉与错觉。
1)对物的错觉(一日三秋、月动云静、视错觉)2)对人的错觉:①首因效应(第一印象)②近因效应(最近错误,就对过去全盘否定)③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④刻板印象(形成偏见)第二节感觉和知觉规律感受器是分析器对事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R。
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E。
E=1/R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德国心理学家韦伯韦伯定律△I(差别阈限)/I(最初的刺激)=K(常数)韦伯定律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人的各种分析器的感受性会随条件和机体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
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1.感觉的相互作用(礼堂看人感觉人发出声音,闭眼感觉喇叭发出声音)2.感觉的适应(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3.感觉对比(肤色白的人穿黑色更白,糖后广柑觉广柑酸,药后开水觉开水甜)4.联觉现象(红色喜庆,甜蜜的嗓音)人的感受性的发展所依赖的条件:1.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汽车司机可听到汽车异响)2.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音调的听觉训练)3.感官的技能补偿作用(盲人读盲文)知觉的特性:(一)选择性1)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民乐演奏中分辨出清脆的笛声,一目了然)2)对象的活动性(黑夜里的流星,闪光的霓虹灯广告)3)对象的特征(公鸡母鸡,个外国人)(二)整体性漫画识人。
国歌不同人唱,不同乐器演奏,都被人知觉是国歌。
“大12东去”(三)理解性熟练的工人从机器运转的声音里听出故障(四)恒常性强光照煤块亮度大于黄昏粉笔,可是我们还是觉得粉笔白。
第三节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一)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1.实物直观2.教具直观3.语言直观(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p83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