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沉降观测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
(2#商业、社区卫生服务站、1~16栋)主体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广东省***建筑质量检测站有限公司
2018年5月3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观测方案设计依据 (3)
三、观测实施方案 (3)
3.1观测项目及精度要求 (3)
3.2观测频率 (3)
3.3基准点、沉降点的埋设及观测 (4)
3.3.1基准点及观测点埋设 (4)
3.3.2观测点的埋设 (5)
3.3.3观测方法 (5)
3.4数据记录及处理 (6)
3.5观测项目组主要职责 (6)
3.6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7)
四、观测工作设备汇总 (8)
五、成果提交方式 (8)
一、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增城**镇麻车村、横岭村青年农场,由广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兴建,广州市**城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项目(1~16栋)楼层均为地上33层、2#商业楼层地上3层。为了解在建设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的沉降情况,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工作。基准点布置3个、**每栋均布置8个观测点、16栋布置13个观测点、2#商业布置7个观测点、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置9个观测点,共布置149个观测点。拟2018年5月开始对进行观测至2021年5月最后一次观测期间约三年,精度按二级沉降变形进行。当发现建筑物变形超过警戒值或建筑物出现危险征兆时立即发出预警,并及时通知业主、监理、设计、勘察有关各方。必要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观测方案设计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5、甲方及设计单位提出的观测要求
三、观测实施方案
3.1观测项目及精度要求
按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根据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地质特点及周边环境,本项目观测内容为二项:基准点埋设、建筑物主体沉降观测。具体内容及数量如下所示。
3.2观测频率
根据设计说明及相关规范,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应尽量在二层楼板浇灌前进行)连测两次取平均值。观测频率如下
表:
期间可每隔2月~3月观测1次。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严重不均匀沉降或较大裂缝等异常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并在记录中注明这些情况,及时向甲方、监理汇报。具体的观测时间,以工程进度及双方的约定为准,建筑物主体完工后的观测中根据施工及装修进度作适当调整。
建筑沉降达到稳定状态可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d的最大沉降速率小于0.01mm/d~0.04mm/d时,可认为已达到稳定状态。对具体沉降观测项目,最大沉降速率的取值宜结合当地地基土的压缩性能来确定。
3.3基准点、沉降点的埋设及观测
3.3.1基准点及观测点埋设
基准点是检验和直接测定观测点的依据,要求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稳定不变。故须埋设在稳定的地方,且离开被测建筑物有间距为30~50米的距离。为了便
于校核,以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准点数目应不少于3个。基准点位置的选择除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设在建筑物压力变形影响的范围以外;
(2)、应埋设在便于保护及观测时视线不受阻挡的位置;
(3)、埋设时应避开地下水渠和管线;
(4)、尽量做到安置一次仪器就能测得其与某个观测点的高差,且视线长度最好不超过20米。
根据本项工程的实际情况,拟在待测建筑物变形外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选择三个稳定旧建筑物墙角或者稳定地方建立3个观测的基准点。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基准点。易于保存,编号为BM1、BM2、BM3。
3.3.2观测点的埋设
观测点是固定在测物体上的测量标志,埋设位置应保证观测时期内能顺利进行观测,并能正确反映物体的沉降情况。
为了便于设置观测点的保护装置,承受力柱子的观测点宜布设在承受力柱子离地面50㎝。观测点埋设:采用冲击钻打孔,将Ф10mm的钢筋植在柱上,油漆编号并注明“观测点严禁损坏”(观测点埋设见附图)总布置149个点。
3.3.3观测方法
按变形测量规范中的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采用索佳SDL1X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仪器精度为每公里往返测标准偏差±0.3mm,按二级沉降变形测量要求,采用闭合法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观测。施测过程中严格遵守以下操作要求。
往测的奇数站:后、前、前、后;
往测的偶数站:前、后、后、前;
返测时观测方法与往测方法相反;
每测段或全路线一定为偶数站落点。
并要求视距长≤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5.0m,视线高
度≥0.55m,基辅尺分划读数≤0.7mm,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mm(n代表测站数)。根据观测点的高程变化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预报施工的安全状况。
观测过程中应采用同一观测设备进行观测;在每次观测前对所用的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校验;初值观测是各次监测的起始值,可采两次观测以获得更准确可靠的观测值。
布设环形闭合网,尽量选用固定测站,逐点观测,计算环线闭合差并根据测站数进行平差,准确计算出各点的高程。相邻两次观测的高程差,即为该点的沉降量。
3.4数据记录及处理
外业观测数据采用固定格式的表格记录,同时对各项限差进行检核,若限差超限时,应立刻返工重测,最终观测数据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储。在记录外业观测数据的同时,记录天气及施工进度等情况。建立初始数据,规定竖直向下位移为+,以后本次观测数据与上次观测数据的差值即为沉降值,与首次观测数据的差值即为累计沉降值。利用Excel2003电子表格进行改正、平差计算。并根据累计沉降值利用Excel2003的绘图功能绘出沉降点的变形曲线。施工结束后可便进行观测点和变形分析。
3.5观测项目组主要职责
主要监测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