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A
5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1.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提出 “功能对等” 的翻译原则 3.创立逆转换翻译方法
A
9
奈达的著作
奈达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馀篇。
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 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A
8
奈达理论的贡献
奈达具有创见性的翻译理论和见解使西方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 , 对人们的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 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其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
10
T hanks!
10:30AM
September
2011
信息论交际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翻译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交际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山西工商学院/刘巧巧【摘要】20世纪8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摒弃了以往要求字句翻译的原则,提倡翻译要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
本文将从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层次浅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并讨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 形式对等 意义对等 风格对等 局限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金扬弃了以往“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注重读者的感受,提倡译文要让译语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同。
三十多年来,无数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剖析和批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而成熟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二、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1.动态对等理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主张翻译要从读者的感受出发,使得译作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与原作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相同。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所主张的动态对等翻译方法,与归化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以下便从形式、意义和风格三方面简要阐述其层次性。
2.动态对等理论的层次性。
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动态对等承认形式对等在英汉互译中确实存在,要求目标语中信息与原语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句上尽量相同或相似,达到文本对等。
翻译一些简单句时可采用此法:“I am a graduate student.”直接译为“我是一名大学生。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
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
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以“Tension is building up.”为例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tension” 和“build up”都有不同的解释。因此, 这句话至少可以翻译成以下不同的汉语: 1.形势紧张起来; 2.张力在增大; 3.电压在增加。
无庸质疑,句法对等比词汇对等更复杂。在英汉互译时,一个最明显的问 题涉及到了单数和复数的范畴。汉语经常用到复数时无明显语言标示,而在 英语里,复数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性和数等语法标示在翻译时还会涉 及时态的一致性。因此,译者不仅要清楚在目的语言里有没有这种结构,而 且还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有时,词汇的差异也会给句法对等带来翻译上的障碍。例如,汉语没有关 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翻 译过程中让句法结构重组变得更复杂的是汉语的定语在句子前面,而不是后 面。这个就是语言学家所说的“左分歧” 而不是“右分歧”。这就是为什么 汉语句子要明显比英语短。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因此, 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 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 上下文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 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 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 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例如:科技体裁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因此,准确如实地将源语 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 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 积起来的躯壳。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 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也是国际翻译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推荐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文化传输到另一种文化,而是将一种文化的概念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表达。
这种概念的表达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是以语言功能为基础的。
根据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的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在这种理论的框架下,翻译者必须考虑文化和语言功能,而不是仅仅考虑语法和词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翻译者需要考虑语境,以及原文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更新技术,它以一种“译者中心”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传输问题。
翻译者要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概念,并将其翻译成一种具有相同功能的语言。
因此,翻译者必须以灵活的方式思考并表达文本的信息,以便使读者理解文本的意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颖、有效的翻译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并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框架,以便他们能够以有效的方式传达原文的概念。
因此,尤
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文不灭质,博不溺心
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文不灭质,博不溺心尤金·奈达(EugeneAlbertNida,1914—2011),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主要从事《圣经》的翻译和修订。
他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
尤金在40岁时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
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反应一致”,他为了避免理解动态对等就是强调形式上的一致,于是用“功能对等(Nida,EugeneA。
&CharlesTaberR。
1969)”替换了“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1)传达原文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3)语言通顺、易懂;(4)目的语与源语读者反应相似。
奈达认为,译者应尽可能做到自然、切近的对等,翻译最重要的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反应一致。
在翻譯文本时,除了达意外,还应具有国家文化、文章情境、时代背景等深层对等。
奈达认为,译者应该始终预测目标语言接收者的理解程度和回应效果,当目标语言接收者对翻译的回应与源语言接收者对原文的回应一致时,就达到了最佳翻译效果。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翻译的局限
1.读者反应不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2. 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很难实现。 3. 违背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
05 奈达的贡献与不足
奈达对翻译科学的贡献
1、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人翻译标准 中,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功能对等”的翻 译原则
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 “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 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 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 原文的程度。
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Son, lover, thinker, fighter, leader, Hamlet is the incarnation of all human potential defeated by some warp of human nature and destiny.
04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
一)“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三)“动态对等”理论局限性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 9 6 4 年 , 尤 金 · 奈 达 在 《 翻 译 科 学 探 索 》 (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奈达用“功
尤金·奈达EugeneNida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Nida翻译理论E u g e n e N i d a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EquivalenceEugene A. Nida (1914-- ) i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as well as a linguist. His translation theory ha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His work on translatoin set off the study of modern translation as an academic field, and he is regareded as “the patriarch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Snell-Hornby 1988:1; Baker 1998:277)Nida’s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is his major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oncept is first mentioned in his articl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1959)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as he attempts to define translating. In his influential work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翻译原则科学探索》), he postulates 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s follows: In such a translation (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 (1964:159) However, he does not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untill 1969. In his 1969 textbook The Thoe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 dynamic equivalence is defined “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es in the source language”(1969:24)The expression “dynamic equivalence” is superseded by “functional equivalencev” in his work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 with De Waard)(《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However, there is essentially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The substitu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just to stress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an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term “dynamic”, which is mistaken by some persons for something in the sense of impact ( Nida 1993:124). In Language, Culture andTranslating(1993)(《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categories on two levels: the minimal level and the maximal level. The minimal level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defin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T he maximal level is stat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r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 (Nida 1993:118; 1995:224). The two definitions of equivalence reveal that the minimal level is realistic, whereas the maximal level is ieal. For Nida, good translations always lie somewhere between the two levels (Nida 19954:224). It can be noted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a flexible concept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adequacy.Dynamic EquivalenceA term introduced by Nida(1964) in the context of Bible translation to describe one of two basic orientations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see also Formal Equivalence). 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 quality which characterizes a translation inwhich “the message of the original text has been so transported into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 is essentially like that of the original receptors”(Nida & Taber 1969/1982:200, emphasis removed). In other words, a dynamically equivalent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has been produc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eefold process of Analysis, Transfer and Restructuring (Nida & Taber 1969/1982:200); formulating such a translation will entail such procedures as substituting TL items which are more culturally appropriate for obscure ST items, making lingguistically implicit ST information explicit, and building in a certain amount of REDUNDANCY(1964:131) to aid comprehension. In a translation of this kind one is therefor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laguage”; the aim is more to “relate the receptor to modes of behavior releva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his own culture” (Nida 1964:159). Possibly the best known example of a dynamically equivalent solution to a translation problem is seen in the decision to translate the Biblical phrase “Lamb of God” into and Eskimo language as “Seal of God”: the fact that lambs are unkown in polar regions has here led to the substitution of a culturally meaningful item which shares at least som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SL expression (see Snell-Hornby 1988/1955:15). Nida and Taber argue that a “high degree” of equivalence of response is needed for th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its purpose, although they point out that this response can never be identical with that elicited by the original(1969/1982:24). However, they also issue a warning about the limits within which the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producing dynamic equivalence remain valid: fore example, a comparison with the broadly simialr category of LinguisticTranslaton reveals that only elements which are linguistically implict in TT-rather than any additional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hich might benecessary to a new audience—may legitimately be made explicit in TT. The no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is of course especially relevant to Bible translation, given the particular need of Biblical translations not only to inform readers but also to present a relevant message to them and hopefully elicit a response(1969/1982:24). However, it can clearly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genres, and indeed in many areas ( such as literary translation) it has arguably come to hold sway over other approaches (Nida 1964:160). See also Fuctional Equivalence. Further reading: Gut 1991; Nida 1964,1995: Nida & Taber 1969/1982.奈达(Nida)(1964)在《圣经》翻译中所采用的术语,用来描述翻译过程的两个基本趋向之一(另见Formal Equivalence[形式对等])。
广外MTI考研复试问题之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广外MTI考研复试问题第一部分关于翻译理论家第一讲尤金·奈达Questions:1.奈达对翻译的定义2.读过奈达的哪些著作3.知道奈达的哪些理论4.如何理解、评价奈达的功能理论5.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区别6.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的区别Question1:答题要点:奈达认为翻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信息最自然、贴切的对等物。
首先就意义而言,而其次是就风格而言。
Question2:答题要点:奈达的主要著作包括:《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翻译原则科学探索》《翻译理论与实践》《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圣经中的功能对等》Question3:答题要点:奈达功能理论形式对等VS 动态对等VS功能对等1.形式对等聚焦于信息文本本身,着眼于形式、内容层面的对等2.动态对等则是:(1)定义为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2)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在内,而关注的不再是源语信息与译语信息逐字逐句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3)奈达认为,动态即译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即:目的语读者与译本的关系。
后来,用“功能对等”代替“动态对等”,二者并无实质性的差别。
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的差别:功能对等更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
三因素:对等、自然、最贴切(1)对等:源语与译语之间传递信息或意义的对等(2)自然:译文的表达方式应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3)最贴切:要贴近源语的信息源语与译语在意义上要做到近似。
要求选择与原文意义最相近的。
奈达认为:(1)意义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形式。
(2)平衡形式与意义,最大程度再现原文。
(3)翻译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强调目标读者的反应与阅读体验。
意义上的对等大于形式上的对等(4)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意义功能对等:(两个层次)(1)最高层次上的对等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以相同的形式欣赏译文(2)最低层次的对等译文读者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文章的要注意的是,优秀的译文通常介于二者之间。
奈达翻译理论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现象和词法现象。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文学翻译理论,它可以用于翻译文本中有意义的内容。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基础上:原文的语言、文化和文本结构在翻译中应得到保留。
根据这一理论,翻译者应该尽量使翻译产品与原文的意义和表达形式保持一致,同时考虑译文语言的特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称为“功能对等”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功能对等”,也就是说,原文中的意义应该在译文中得到充分考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
其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信息和表达,而不是改变原文的意义。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翻译时,翻译者必须考虑原文所属的文化背景,并尊重译文所属的文化背景。
翻译者必须了解原文的文化,并以当地的文化语境来理解原文的意义,以此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给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促使翻译者更加重视原文的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并尊
重译文所属的文化背景,从而使翻译更加准确、自然、流畅。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可以用于翻译文本中有意义的内容,为翻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高翻译质量,实现精准的翻译。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Thank you!
李帆
SUCCESS
THANK YOU
2019/10/24
奈达也承认: • 他说“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表
达。但如果表达的形式是所表达的意思的一个基本组成部 分,情况就不同了”。同时,不同语系两种语言之间的翻 译要比同一语系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要困难的多。
翻译信息论
奈达认为译者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 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 译问题。”翻译即交际,某种译文如果不能起到 交际的作用,就是无用的译文,即严复所讲的“顾 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因此,译文“接受者 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 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李帆
1、奈达翻译散论:
(1)翻译的定义 (2)翻译的学科定位 (3)翻译的过程
2、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上相同 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
动态对等论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容,是 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接受语的信 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完全 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 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理解了源语语 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一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 突出了“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
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 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为此,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在”功能对等”中,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
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 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简单地说, 最高层次对等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这几乎是达不到的。
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期间,受维果茨基和乔姆斯基的影响,形成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
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
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1991年,出版《论翻译》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摘要: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1.了解尤金奈达翻译理论背景
2.分析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3.总结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正文: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一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以功能翻译为方向,强调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功能的实现。
他的翻译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原文:在翻译开始之前,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了解原文的文体、语言风格、作者立场和写作目的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功能和风格。
2.确立翻译策略:根据原文分析的结果,译者需要确立相应的翻译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3.进行翻译:在确立了翻译策略之后,译者可以开始进行实际的翻译工作。
这一阶段需要注意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转换,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表达清晰、通顺。
4.审校与修改:完成初稿翻译后,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审校和修改,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忠实于原文,并符合翻译的目的。
5.反馈与调整:在审校过程中,如果发现译文存在问题,译者需要根据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直至达到满意的翻译效果。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信息传递,使得翻译活动更加注重实现翻译的目的。
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界定“功能”和“信息”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文功能和风格的同时,确保译文的忠实性和通顺性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Brief Introduction
◆November 11, 1914,born in Oklahoma City, Oklahoma(美 国俄克拉何马市) ◆1936 ,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43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ida retired 1980, he continued to give lectures in universit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He died in Madrid(马德里) on August 25, 2011, aged 96
生平简介
•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 美国俄克拉何马市。2011年8月 2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世长 辞,享年96岁。 1943年获密歇 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 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 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是 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 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讲 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 直至2003年,奈达8quivalence文体对等
Different stylistic works have different language features.Achieving stylistic equivalence needs good mastery of both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Different language styles represent different culture elements.
(ppt模板)奈达翻译理论
信息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信 息的传递。因此,信息对等是评价翻译质量的
重要标准之一。
在处理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信息时,译者需要进行适 当的解释或增补,以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文的信息
。
信息对等强调译文中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确保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相同的信息量。
02 形式对等
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是指译文中使用的词汇与原 文中的词汇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以传 达原文的语义信息。
在词汇对等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词汇 的语境意义、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 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句法对等
句法对等是指译文中句子的结构、语 法和语序应与原文保持一致,以传达 原文的句法信息。
译者应全面理解原文的信息内容,包括事实、数 据、观点等方面,并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这些信 息。
读者反应对等
读者反应对等关注读者在阅读译文时的感受和反应, 力求使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效果。 Nhomakorabea输标02入题
奈达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而这 种交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的反应。因此,读者反 应对等是翻译的重要标准之一。
形式对等的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不同译者对同一原文的翻译可能存在较 大差异。
对动态对等的批评
01
动态对等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
文的反应相似,但这种相似性难以衡量和评估。
02
动态对等可能导致译文过于依赖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理
解能力,忽略原文的某些重要信息。
03
动态对等可能导致译文过于自由化,失去原文的风格
跨文化交流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01
总之,尤金·奈 达的翻译理论是 一种以交际功能 和读者反应为核 心的理论
动态对等
02
他强调了翻译过 程中对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最 贴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03
这种理论对于指 导翻译实践具有 重要的意义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
1 功能对等 2 动态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西方
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 包括"功能对等"和" 动态对等"两个方面
1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的文本应该在语言和语义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达到与原文本 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应该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 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语法对等、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应该与原文本中的词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歧义和误解。语法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应该与原文本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流畅性 和准确性。语义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误解和歧义 。风格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个性和特点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自然 、流畅的效果,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或生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理解原文本的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对等
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而在实际翻 译中,让人困惑的是怎样在目的语里找到对应的意 义。英汉词汇对等包含了字词对等、多词同义、一 词多义、词义交织和无对等词语等五种对应情况, 其中字词的完全对等主要是专用名和技术词汇。尽 管在两种语言之间,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相 同的,但语言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 义。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之间的 音位和拼写差异是很明显的,但却指向同一事物。
对等的四个方面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 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 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 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 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 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 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 方面:词汇对等; 句法对等; 篇章对等; 文体对等。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 位。因此,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 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 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 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语言的上下文分析 主要是在确认语义成分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运 用语用前提推理,在对语言上下文的分析的基础上, 判断单词或语义单位在原文中的含义,从而确定语 义的翻译转换。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是指具体的参 与交际的人和事。交际渠道以及参与者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心理情感等。
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的核心,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 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中国 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 论。功能对等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影响深远。 伴随着翻译学影响的扩大,翻译学研究的范围也在 扩大,但是功能对等理论在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方面 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 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 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 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 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文化就成为翻译中 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 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 起来的躯壳。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黄慧 英语1094
生平简介
尤金·奈达,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 论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 何马市。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 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 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 后任顾问。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 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过讲座,来 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 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功能对等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 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 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 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核心在于:从源语的 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 或者最低对等。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 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 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它还将文化以及西方 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 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 的反应基本一致。
句法对等
无庸质疑,句法对等比词汇对等更复杂。在英汉 互译之时,一个最明显的问题涉及到了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复数 的范畴。汉语经常用到复数时无明显语言标示,而 在英语里,复数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性和数 等语法标示在翻译时还会涉及时态的一致性。因此, 译者不仅要清楚在目的语言里有没有这种结构,而 且还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有时,词汇的差 异也会给句法对等带来翻译上的障碍。例如,汉语 没有关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 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