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三分册 纵向整理(上海华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原始农耕:

发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生产方式: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特点:南稻北粟同时出现

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姜寨遗址)

夏朝(BC2070—BC1600)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特点:具备国家基本特征;——军队和监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建立官制,制定刑法。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

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二重证据法:考古资料、文献记载

商朝(BC1600-BC1046)

制度:内外服制

信史: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文字: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用来记载占卜情况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乐器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西周(BC1046-BC770)

制度:封邦建国体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井田制,方式——土地轮作制

周公——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

社会大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6-BC221)

社会大变革

背景:连年征战,社会动荡

经济领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

推行奖励农耕军功政策

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政治领域:内政改革——趋同,为统一奠定基础

施行耕战并重政策

富国强兵为目标

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转型时期,“士”最为活跃

代表:儒家——“仁”“礼”“仁政”——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法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受到当时当政者的欢迎),提倡专制独断、

严刑峻法(消极)——韩非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有重大影响)——老子,庄子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C221—BC206)

秦的统一

客观因素:区域性统一

内政改革出现趋同倾向

地处要塞,开化较晚,风气淳朴

*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

主观因素:商鞅变法

重视选拔人才

法家改革

兼并战争

中央集权体制

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内容:

制度:中央——三公九卿——丞相(行政,百官之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政治:建造驰道与直道

军事:建筑长城、开边移民

思想:焚书坑儒

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灭亡

1、表现:徭役繁重,过度征发民力,大兴土木

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

赋税沉重

2、未及时调整治国方略

3、宫廷斗争

4、文化专制,将士人推到对立面

5、六国臣民故国之思,未能在短期内归属秦朝统治

BC209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起义(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楚胜),四年楚汉战争(BC206-BC202)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BC202-9)

汉承秦制:

背景:政局初定,百废待兴

内容:汉承秦制&政令宽减疏缓,郡国并行

政策: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

思想:黄老思想(道为主,兼采儒法)

措施:倡导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措施

汉武帝时代:

措施:立内外朝

刺史制度

颁布“推恩令”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及影响见笔记

东汉(25-220)

刘秀——洛阳——施行“柔道”简政安民,文教治国

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

原因:东汉政权依靠地主势力建立

柔道

文景之治导致

庄园特点:军事——私人武装

经济——自给自足

政治——官宦世家,位居高位

文化——重视儒家,把持地方舆论

割据与分立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洛阳——“曹魏”

221年刘备——成都——“蜀汉”

229年孙权——建业——“孙吴”

局面影响:形成比较稳定而有序的状态

推动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国时期区域经济发展

背景: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力、生产技术、经验;因地制宜推动生产内容:曹魏——屯田制

蜀汉——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屯田

手工业:煮盐织锦

民族融合:南中八郡

孙吴——水稻种植、瓷器烧造、造船技术进步

东南山越人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南北朝南方经济发展

背景:南方较安定

自然条件优越

北人南迁

山越等少数民族外迁

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表现:农业——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手工业——丝织、制器、制盐等较发达

商业——出现大城市、海外贸易发展

民族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双向):

蜀汉开发南中八郡、孙吴迫使山越人外迁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

孝文帝改革:

背景:北魏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北魏巩固统治,立足中原的需要

内容:政治——地方实行“三长制”

经济——“均田制”

汉化政策

影响:民族缩小差距,为再次一统奠定坚实基础

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隋唐政治新格局

政治:三省六部(创于隋完善于唐):三省——门下省(审核),中书省(草诏) ,尚书省(执行)

六部——户、礼、吏、工、刑、兵

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处所

作用; 皇权增强的产物

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皇帝无法完全独裁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族和谐

措施:实行宽政安民、轻徭薄赋政策

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

改善民族关系——汉蕃通婚

开元盛世:

表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

衰败原因:

政治:唐玄宗耽于声色,宠信佞臣

安史之乱:边将叛乱,经济大损

中外文化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