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三分册 纵向整理(上海华师大版)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整理(全)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整理(全)](https://img.taocdn.com/s3/m/3db7c9462f60ddccdb38a049.png)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
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知道: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1005年,北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维持百余年和好。
1044年,西夏与宋、辽达成和议,形成三国鼎立局势。
2、金与南宋的对峙: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仿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同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建立南宋。
岳飞率军与金骑兵在郾城会战,大获全胜。
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长期对峙。
3、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地跨欧亚)。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南宋灭亡。
理解:宋、辽、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官府管理、控制;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表现: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压力促进耕地开垦,出现圩田、沙田、梯田;水稻居粮作物首位,太湖流域为全国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经济作物种植很普遍,桑蚕业中心南移。
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独立的私人作坊(“机户”);棉花种植传到江南,海南岛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技术世界领先。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3babb7601f69e31433294c1.png)
第二分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炎黄传说在这当中占有突出地位。
考古发现解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有着精美的青铜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可以证明商代的历史是信史。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标志着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革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早的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的羌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羌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农耕:南稻北栗,南北并存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最重要的是炎黄传说。
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二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家天下”的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使历史的必然趋势)《礼记》说:夏之前是“大同之世”,夏之后进入“小康之世”。
考古学家发现,时间上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也进入了青铜时代。
国家的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第三课)商朝和青铜文化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11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也因文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成为信史。
商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他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功能: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9f00d4ad51f01dc381f102.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
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
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
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
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
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复习资料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036b2100b4e767f5acfce87.png)
第三分册复习资料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西夏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宋代的统一是不完全的,不同于汉唐的大一统。
2、科举制度的完善(1)北宋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等三级。
(2)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并不以诗赋取士,而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1、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保证了公正和公平。
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2、文官体制(比较重要)北宋建国之初面临的两大威胁(北宋文官体制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吸取唐末五代以来屡屡发生的地方上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中央内部禁军将领篡夺皇位(中央的武将威胁皇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以此来巩固北宋王朝的长久统治。
北宋初年制度创设的内容:A.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枢密院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
B.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将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的禁军,以老弱者充任地方上的厢军和乡兵。
C.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军队驻地,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以防将领割据对抗中央。
D.(文官体制的特点:)宋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以文制武,防止武将专权。
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选拔文人担任官职。
文官在朝廷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央及地方重要官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了一个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皇帝也尊敬士大夫,不杀士大夫。
此外,还实行官、职、差遣分立的制度。
北宋初年制度创设的影响:正面影响:有效地防止了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情况的发生,消除了武将乱政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巩固了北宋政权、维护了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
负面影响: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等三冗问题,并最终使北宋陷入“积贫”、“积弱”局面。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4feaa812f18583d0496459e5.png)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6本书整理~~~~会考专用历史会考复习材料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1)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2)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3)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历史价值: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2)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金字塔的象征意义:1)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2)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3)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4)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制度的特征: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二分册完整版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二分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057c23e2bd960590c677f2.png)
第5页共8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四版 2014.11
第 10 课 东汉的兴衰
【A】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公元 25 年刘秀建立东汉,采用柔道政策 P39。 东汉的衰败:原因: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影响:威胁中央
【A】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
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相同:中央集权体制:皇帝。
中央机构(三公)丞相、御大夫、太尉。
地方郡县制 。
损益:政令贾简疏。
吴楚七国之乱
郡国并行。
布衣将相:
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A】五胡十六国 北: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东晋、宋、齐、梁、陈。
第 3 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内外服制
【B】1.信史: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
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商汤 BC1600 建立—纣王商桀 BC1046 年灭亡。
【A】2.方国联: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
第3页共8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四版 2014.11
【B】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集权体制: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建造驰道与直道(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开 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舆论)。 评价: (1)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2)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抗击外部入侵,维持社会稳定。 (3)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加速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引发农民揭竿而起,最终导 致秦朝短命而亡。
高中历史:3.9《汉武帝时代》课件(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
![高中历史:3.9《汉武帝时代》课件(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https://img.taocdn.com/s3/m/b91d91c084868762caaed5a8.png)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 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 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请问:
——司马光《资治通鉴》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的看法?
——《汉书》
丞相权力较大,皇权受相权的制约较大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创内外朝制度 ——皇帝近臣决策,丞相等执行
“擢(按:选拔)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 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等,并在左右。 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 多事……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 便宜。上(按:即指汉武帝)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 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按:屈服)
颜师古注曰:“中,谓天子之宾客,若严助之辈也; 外,谓公卿大夫也。”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一、从“无为”到“有为” 2.创刺史制度
a:在全国设置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b:刺史每年八月出巡,监察官吏,抑制豪强。
“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 c:刺史制度的设—立—,—加《强汉中书央·百对官地公方卿的表监》督 和控制,是地方制度与监察制度的重要发展。
吴楚七国之乱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 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 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 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 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 矣。”于是上从其计 。
——《汉书·主父偃传》
中央政府
诸侯王
郡县
诸侯王 列侯 列侯
郡县
诸 列列 侯 王 侯侯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二分册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共64张PPT)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二分册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共6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de7a8676c175f0e7cd137e5.png)
字,如“孝武帝”。这一现象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
施的具体体现(D )
A.使用汉语
B.采用汉姓
C.与汉族联姻
D.学习汉族的礼法
7.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
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 )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8.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人的日常饮食中出现了胡
饼、奶酪、烧烤等,这是( B )
考点3:北魏的民族融合:特点和意义
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 短。意义:民族差异缩小 差异;民族团结增进;为 全国大统一奠定基础;为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 入了新的活力。
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的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
A.北魏统治者强行推动汉族胡化 B.汉族被内迁少数民族同化了 C.各民族生活方式相互交融 D.少数民族也有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
1.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 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信为甚难。……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中
的“魏”是指(B )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8.自西汉中期开始,陆续有胡人进入华北居住,但风 俗习惯仍与中原汉族相差甚远。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
演变,汉化最深,胡汉界线几乎消弭的民族是( A )
A.鲜卑 B.突厥 C.氐族 D.匈奴
9.南北朝对峙后期,双方冲突的民族斗争意识日益淡
薄,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南北和解
《采桑图》
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490年)背景
冯太后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综合复习与测试试卷及答案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综合复习与测试试卷及答案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95c84ba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c.png)
综合复习与测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汉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不包括()A、推行察举制度B、设立刺史制度C、实行盐铁官营D、实行均输平准制度2、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是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对()的记忆和掌握能力。
A、诗赋B、经书C、史书D、儒家经典3、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西周建立D. 春秋五霸出现4、下列哪项不是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A. 火药的使用B. 造纸术的改进C. 指南针的发明D. 地动仪的发明5、《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哪个时期之前的数学成就?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6、秦朝建立的全国统一的标准是以下哪一项?A、货币B、度量衡C、文字D、土地制度7、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以下哪项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A. 经义B. 史论C. 墨经D. 礼法8、宋代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以下哪项?A. 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B. 南方官僚阶级腐化严重C. 南方物资匮乏,需要发展经济D. 南方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9、题干: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错误的是:A.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打破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C.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D.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0、题干: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正确的是:A. 提倡白话文,使汉语文字从繁体字转变为简体字B. 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C. 提倡尊孔复古,反对新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D. 提倡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秩序混乱11、三国时期,哪位君主最终完成了对北方五州的统一?A、刘备B、孙权C、曹操D、司马懿12、宋代的“交子”中,“交子”指的是哪种货币?A、白银货币B、铁钱C、纸币D、铜钱13、题干:乾隆年间,一位著名的江南织工说:“今年(乾隆三十四年)棉花比去年(乾隆二十三年)贵了四倍,绸缎价也倍增。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试验本)全套PPT课件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试验本)全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8113b5680203d8ce2f24a7.png)
商朝与青铜文化
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 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 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 某部分全为实录……”
——王国维
纸上材料:文献资料
地下材料:考古资料
《史记·殷本纪》系统地记载了商朝的历史, 描画了一幅商部族兴起,商王朝由建立 直至灭亡的宏伟图卷。
传说人物(炎帝、黄帝、尧、舜、禹)
文献 中的
①“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夏文 化
②第一个王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
制”
③国家基本特征:文武官职、军队、监狱
刑法等
最吻合
二里头文化遗址
考古 的遗址:
中的
夏文 化
政治
① 、宫殿建筑:反映 社会分化、统治者。 ② 、玉器、礼器、祭器:反映社会等级、祭祀文化。
------《史记·夏本纪》
问题: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哪 些特征?
思考:我国古代有很多文献都记 载了关于夏朝的历史,这些记载 你认为可信吗?
我国古文献中有关夏代的传说,并非
都是杜撰的,他们很可能是从前的学者 根据世代口传资料整理而成。期中包含 着不少真实信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文献毕竟是后人所作,有情感等因素的 制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中国第一个具备“信史” 的朝代
+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夏商周三代
的关系,不仅 是前仆后继的 朝代继承关系, 而且一直是同 时的列国之间 的关系。从形 势看,后者是 三国之间的主 要关系,而朝 代的更替只代 表三国之间势 力强弱浮沉而 已。
周夏商
夏桀的残暴无道
“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 立玉门。”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全册ppt课件【精品】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全册ppt课件【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b5a19102af90242a895e597.png)
结果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不同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理财
点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
陈桥兵变遗址(今河南封丘陈桥镇)门 前立碑 ,碑文为“宋太祖黄袍加身”
二、文官体制
1、目的 2、具体措施
(宋太祖)一日招赵普问。曰:“天下自 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 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 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 “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理财 措施
也青增苗加法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 促募进役了法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土地面积
农田此水法利解法决了纳税土地减少的问题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军事 措施
保甲法 将兵法
解决了积弱问题
教育 改选革拔科出举大制量度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措施 整顿太学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 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 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 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范仲淹
富弼
韩 琦
一明黜陟
范仲淹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二抑侥幸
三精贡举 四择长官
五 均公田 六厚农桑七修武备 八减徭役
九推恩信 十重命令
思考:新政最终夭折的原因是什么?
触犯大地主官僚利益,被废除
课后思考:
1、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 政的异同点?
2、试从背景、目的和作 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 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 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 废除的原因。
华师大版 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 1-7册整理
![华师大版 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 1-7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3c1d9267375a417876f8f06.png)
《高中历史》Beta 1第一章:世界古代史第一节:古代东方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
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三四册知识点[华师大版]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三四册知识点[华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cb5058482fb4daa48d4b08.png)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三、四册知识点第三分册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1、宋朝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2、宋初政治、军事、科举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及其影响⑴政治: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体制,中央及地方要员由文人担任,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影响:冗官,加重财政负担⑵军事: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军队分禁军、厢军、乡兵;实行更戍法;影响:冗兵、削弱军队战斗力⑶科举制度:隋唐创立,宋时在制度与规则方面进行改革;形式分解试、省试和殿试;制度有“弥封”、“誊录”;内容,前期以诗赋取人,后增加策论;作用:选拔人才、普及教育、传播知识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情况:①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②宋西夏和约1043年③南宋与金对峙靖康之变(1127年)④边境互市商品、经济、文化交流⑤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忽必烈元海上丝绸之路⑴背景:①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②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③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④造船业发达和航海技术提高。
⑵状况:①南宋时,出现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
②官府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
③输入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④以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
⑶影响:增收入,传文明。
1、活字印刷:⑴时间:北宋庆历年间⑵人物:毕昇⑶传播:13世纪,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
2、火药武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武器的国家,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宋代火药配方渐趋成熟。
:笔记体科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政治机构①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②地方: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宣政院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1、明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①废丞相,结束1600年的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确立内阁制度,成为协助皇帝的决策机构,是皇权的组成部分②建厂卫等特务机构;整顿吏治2、农民起义与明亡(1644年)①明政权的内忧(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外患(满洲、清)②李自成西安大顺张献忠成都大西康乾盛世①政治:内阁军机房军机处(雍正)辅助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②民族关系:对外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对内平定准噶尔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台湾府③经济:耕作技术,作物品种的引入农产品商品化家庭手工业形成商品集散地④思想: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⑤文化《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四库全书》丛书△经济:海禁、朝贡贸易;明后期开放,广州、宁波;澳门成为东西方经济枢纽,将中国纳入世界性贸易网络;中国处于出超、白银流入;清“迁海令”;康熙设海关;闭关锁国乾隆只开广州一地△军事国防:明中期“倭患”;葡萄牙人占澳门;荷兰人占领台湾西学的传入⑴代表人物:利玛窦⑵内容:基督教神学、西方自然科学、欧洲人文学术。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b55bb20029bd64783e2c72.png)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和制度创设一宋朝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都城开封2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以及东北的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二北宋的制度创设:文官体制(背景、特点、措施、影响)1背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2特点:重文轻武。
3措施:①军事改革:(1)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2)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②政治改革: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完善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职,地方、中央要员都由文官担任,形成士大夫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4影响:消除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消极影响。
三北宋科举制的完善1改革措施:考试制度的变革-增设殿试,从此,解式、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成为定制;考试规则的变革-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考试内容变化—废除“帖经”(单纯记忆背诵),增加策论,更注重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2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1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结束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宋夏合议:1043年,宋与西夏也达成和议。
形成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金――建立者: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1靖康之变:1127年,金攻入开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等数千人北撤,北宋灭亡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3岳飞抗金与宋金绍兴和议(1141)榷场:(定义):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
新版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综合试卷(附答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综合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79a250b8f67c1cfbd6b84e.png)
新版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综合试卷(附答案)一、单选题1.唐皇室有胡人血统。
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
这说明A.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C.唐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唐朝对鲜卑实行和亲政策2.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感叹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以下对孔子言论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A.要想天下太平,诸侯大夫就不能执政B.如果管理有序,百姓也不能议论朝政C.如果依据道德治理国家,天下就太平了D.孔子主张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等级秩序3.《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说明了我国古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庶子继承制C.子女轮流继承制D.世袭继承制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A.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5.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
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
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推广B.世袭制度的没落C.郡县制的实施D.井田制度的盛行6.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C.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7.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中央集权制8.“代大匠斫”是指管理人员代替木匠亲自解木头,其后果是砍伤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原始农耕:发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特点:南稻北粟同时出现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姜寨遗址)夏朝(BC2070—BC1600)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特点:具备国家基本特征;——军队和监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建立官制,制定刑法。
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二重证据法:考古资料、文献记载商朝(BC1600-BC1046)制度:内外服制信史: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文字: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用来记载占卜情况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乐器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西周(BC1046-BC770)制度:封邦建国体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井田制,方式——土地轮作制周公——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社会大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6-BC221)社会大变革背景: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领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推行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政治领域:内政改革——趋同,为统一奠定基础施行耕战并重政策富国强兵为目标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背景:社会转型时期,“士”最为活跃代表:儒家——“仁”“礼”“仁政”——孔子,孟子,荀子法家——“法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受到当时当政者的欢迎),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消极)——韩非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有重大影响)——老子,庄子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C221—BC206)秦的统一客观因素:区域性统一内政改革出现趋同倾向地处要塞,开化较晚,风气淳朴*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主观因素:商鞅变法重视选拔人才法家改革兼并战争中央集权体制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内容:制度:中央——三公九卿——丞相(行政,百官之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郡县制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政治:建造驰道与直道军事:建筑长城、开边移民思想:焚书坑儒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秦末农民起义秦的灭亡1、表现:徭役繁重,过度征发民力,大兴土木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赋税沉重2、未及时调整治国方略3、宫廷斗争4、文化专制,将士人推到对立面5、六国臣民故国之思,未能在短期内归属秦朝统治BC209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刘邦项羽起义(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楚胜),四年楚汉战争(BC206-BC202)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BC202-9)汉承秦制:背景:政局初定,百废待兴内容:汉承秦制&政令宽减疏缓,郡国并行政策: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思想:黄老思想(道为主,兼采儒法)措施:倡导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措施汉武帝时代:措施:立内外朝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及影响见笔记东汉(25-220)刘秀——洛阳——施行“柔道”简政安民,文教治国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原因:东汉政权依靠地主势力建立柔道文景之治导致庄园特点:军事——私人武装经济——自给自足政治——官宦世家,位居高位文化——重视儒家,把持地方舆论割据与分立三国鼎立:220年曹丕——洛阳——“曹魏”221年刘备——成都——“蜀汉”229年孙权——建业——“孙吴”局面影响:形成比较稳定而有序的状态推动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国时期区域经济发展背景: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力、生产技术、经验;因地制宜推动生产内容:曹魏——屯田制蜀汉——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屯田手工业:煮盐织锦民族融合:南中八郡孙吴——水稻种植、瓷器烧造、造船技术进步东南山越人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南北朝南方经济发展背景:南方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山越等少数民族外迁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表现:农业——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手工业——丝织、制器、制盐等较发达商业——出现大城市、海外贸易发展民族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双向):蜀汉开发南中八郡、孙吴迫使山越人外迁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出现民族融合趋势北魏巩固统治,立足中原的需要内容:政治——地方实行“三长制”经济——“均田制”汉化政策影响:民族缩小差距,为再次一统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隋唐政治新格局政治:三省六部(创于隋完善于唐):三省——门下省(审核),中书省(草诏) ,尚书省(执行)六部——户、礼、吏、工、刑、兵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处所作用; 皇权增强的产物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皇帝无法完全独裁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族和谐措施:实行宽政安民、轻徭薄赋政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改善民族关系——汉蕃通婚开元盛世:表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衰败原因:政治:唐玄宗耽于声色,宠信佞臣安史之乱:边将叛乱,经济大损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全盛:背景:唐政治清明、对外开放、国力强盛设安西、北庭都护范围:连接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传播交流:音乐、舞蹈、绘画、建筑、艺术、宗教信仰唐都长安: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两方文化在此交融会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时间:唐朝-19世纪西方文化影响之前含义:东亚诸国以中国本土文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形成条件:唐朝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对外开放、国力强盛新罗、日本等国学习中国文化,消化创新,形成本土特色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各国文化交融互动形成多元的东亚文化圈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政治:宋:文官体制:军事——杯酒释兵权枢密院、三衙和皇帝总揽兵权内重外轻;更戍法政治——重文轻武科举选拔官员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元:行省制:背景:有效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内容: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除“腹里”设行省西藏——宣政院澎湖和琉球——澎湖巡检司多民族政权并立辽(916- 1125)——契丹——上京——耶律阿保机——金灭辽北宋(960- 1127)——汉——东京——赵匡胤——金灭北宋(靖康之变)西夏(1038 -1227)——党项——兴庆——元昊——蒙古灭西夏金(1115 -1234)——女真——会宁——完颜阿骨打——蒙古灭金南宋(1127- 1279)——汉——临安——赵构——元灭南宋元(1271- 1368)——蒙古——大都——忽必烈——明灭元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原因:北人南迁两宋基础北方战乱表现:农业——水田农具改进稻麦轮作耕地开垦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官办丝织作坊、私人作坊棉纺织工具制瓷造船技术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背景:西夏兴起,商路受阻经济中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航海技术提高概况:通商国50多个三大外贸港——泉、广、明(宁波)市舶司番坊、番市输入香料药材,输出丝织品、茶叶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东北非影响:财政收入给通商各国文明进程增添活力辉煌的科学技术活字印刷,火药(南宋:突火枪宋元年间:火铳)《梦溪笔谈》:价值:保存大量科技史料记载许多平民百姓的创造描述和分析准确而富于科学性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政治: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皇权的组成部分),清:政治:清初——设立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帝——创设军机处乾隆帝——加强军机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空前加强民族融合:东北:两次雅克萨之战,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西北:平定准葛尔、回部叛乱,立伊犁将军西南:派驻藏大使,实行金瓶掣签制东南:设立台湾府经济:城市繁盛长江沿岸出现商品集散地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思想文化:《四库全书》文化专制:目的:为巩固统治表现: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文字狱清查销毁书籍石刻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目的:四夷宾服背景:朱元璋出于稳固王朝统治的考虑,海禁特点: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有朝廷垄断和控制可附带商品货物朝廷数倍赔偿贡品在指定地点开市交易规定贡期、贡道、船数、人数影响:走私、倭患海禁到闭关清初:海禁原因:隔离东南沿海反清武装表现:迁海令康熙中期:取消海禁表现:广东十三行原因:对西方势力的戒备自大保守的心态影响: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鸦片战争)早期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传入基督教神学、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意义(积极):借此开阔眼界窥见西方世界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