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春秋时期,孔子被尊为我国古代哲学家兼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于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仁”。
它强调了对人类的尊重,也就是说,要尊重人们互相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尊重和爱护其他人,那么社会就会和谐。
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
在儒家思想里,道德准则和文化传统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并继承文化传统,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强调了道德,又重视实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道德修养、善于思考、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追求升学率或者发展经济。
他提倡“原则强于规则”,意思是说,“规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而“原则”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人施教,使其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
他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授经典文化和道德准则:孔子认为,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因此应该通过讲解经典文化和道德准则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2. 重视礼仪规范:孔子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规范,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3. 强调语言表达:孔子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4. 以问答为主要授课方式:孔子认为,学生只有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应该采用问答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应该注重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2. 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在他的生平和思想中,教育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此伟大,以至于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生命性、思辨性和道德性。
这些特点导致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民族性孔子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
孔子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他希望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传统和智慧,塑造自己的人格,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加强大。
二、教育的生命性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造就和自我完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
他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富有生命活力,使他们的精神得以升华和发挥,而不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教育的思辨性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究和反思得到提升,同时,他也主张对于多个观点的碰撞,该以开放心态、审时度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这种思辨性的教育理念,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育的道德性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道德修养和道德约束。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他的成长和发展。
孔子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他强调学生应该遵守道德准则,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注重人文关怀,而非把人视作工具,这种特点让孔氏教育思想变得更加人性化。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民族性、生命性、思辨性和道德性,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影响深远,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对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弘扬和创造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崇高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相信大家都听过著名的孔子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也许大家不知道其实它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下面,我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两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人要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全家,再行治国平天下。
2. 教育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十分强调学习和传承。
孔子认为,学习过去的故事和经验,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3. 教育的内容孔子认为,教育的内容分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德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智是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体是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美是人文艺术的修养。
4. 教育的道德规范忠、恕、礼、义、廉、耻是孔子提出的六大道德规范,这些规范被孔子奉为立身之本。
5. 教育的师道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教育者要为学生建立并坚守道德规范,并且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1. 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既重视传统又秉持开放,强调以保持传承为前提条件,以发扬创新为归宿。
这个思想在中国教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孔子强调的“温故而知新”,不仅表现在中国教育传统中继承了中华文化精华,同时也在进一步创新中不断调整适应当代发展。
2. 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孔子强调的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子关注的是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修养,他的教育理念寄托了对人类未来的期待,他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对当代世界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对国际教育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学院建设和孔子文化普及计划的推动,都是孔子教育思想国际化推广的结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孔子教育思想的运用,逐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育中。
孔子教育思想窥探
孔子教育思想窥探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推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窥探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学以致用”,他认为学习知识、修养自己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因此,他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修身养性的教育思想孔子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不管是在什么领域取得的成就,都取决于他的性格和品德。
他鼓励人们要追求自我完善,注重自我修养,强调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内心丰富、品德高尚的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反思自己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获得情感和智慧的提升。
三、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孔子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育,他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他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在实际表现中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四、强调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老师,因此他强调家长要有责任和义务给孩子合理的指导。
同时,孔子还强调要传承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教育后代懂得如何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涵盖了广泛的方面,无论在教育的目的、方法还是态度上,都有独具特色的见解和思考。
他思考的问题很多都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成长,也为后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思维。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子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教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
他要求学生“骂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鸳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用八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作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上,孔子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倡导根据每个人特点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也提倡严谨的治学态度。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影响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仁爱”和“中庸”,即“和为贵,恶不相射”的道德标准
和“十二经”的文化经典。
首先,孔子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修养,提出“仁爱”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独立于自然界,是因为人有良知和人性,而良知和人性的本质就是仁爱。
对
孔子来说,仁爱不仅是对亲人、朋友和社会成员的友爱关怀,更是对任何人的尊重和同情。
因此,孔子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良知、仁爱、正直和尊敬,使其成为具有高度道德抱负的人,具有“忠、孝、仁、义、礼”等中华传统美德。
其次,孔子教育思想强调求知和自我修养。
孔子认为,追求知识和自我修养是人类的
使命,教育应该是实现人类价值的手段之一。
因此,孔子主张学生应该读书、沉思、欣赏
和学习优秀的人们的品德和思想。
学生应该把精力放在刻苦学习和自我修养上,并且要通
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第三,孔子教育思想注重对孝道、礼仪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孔子的眼中,家庭是文
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孔子教育非常注重弘扬孝道、礼仪和传统文化。
孔子认为,教
育应该通过培训学生的行为和语言,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有人文关怀和有道
德修养的人。
通过以上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受到了举世瞩目的尊敬和崇拜,而孔子教育思想则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基石。
在现代,我们也应该从孔子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使教育成为实现人类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
手段。
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孔子教育主张是:
1、有教无类: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层。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公平,不管贫富贵贱,不分国界,都公平的接受教育。
2、因材施教:孔子主张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教育。
3、启发诱导: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4、学思结合: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像在沙上建塔,终无所得。
思考与学习相结合,才能学到真知。
5、谦虚笃实: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这就是聪明智慧。
做学问的态度要谦虚笃实。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主张,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东汉学者马融对这句话注解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意思是不管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
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基础是“乐学”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二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其三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关于学习的方法,他则认为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所以,培养学习兴趣是“有教无类”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要落实到因材施教上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
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
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
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的美谈。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其它许多方面。
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孔门弟子各类人都有,所以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孔子讲学兼收并蓄,来去自由,所以人员很杂,而这一“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人性论上的根据。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习气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大。
哲学大师孔子的思想与教育
哲学大师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代影响深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潜力,只要经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人们就可以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2. 仁爱与仁政:孔子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怀和帮助,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倡导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他也强调公平正义和良好的政治道德,主张君子执政,用仁政治理国家。
3. 尊重传统:孔子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认为传统礼法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石,主张通过学习、研究经典来传承和继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1. 以“学”为核心:孔子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倡导广泛学习,追求博学多才。
他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他人的最有效途径。
2. 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和应用知识,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他提倡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和道德原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造福个人和社会。
3. 做一个君子:孔子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强调君子的修养和言行举止。
他认为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4. 规范的教育方法:孔子注重教育方法的规范性和循序渐进性。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孔子思想与教育的意义1. 价值观引领:孔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仁爱、正义和道德观念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育传统的延续:自孔子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道德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延续至今。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1、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
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3、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4、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
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5、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6、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孔子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的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
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
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孔子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孔子的一生除了参与政治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
孔子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精辟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所积累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一、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在教育思想中,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
孔子扩大教育对象,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使一部分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摆脱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加速文化下移的进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使文化在贫民中传播,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培养了一批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人才,有助于华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基础,,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有积极意义。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等同于孔子主张教育平等,更不是主张教育普及,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但至少女性是排除在外的,他认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论语?阳货》),所以,女性必然是被孔子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的,而他“来者不拒”之后的“去者不止”的作法也是其未主张教育普及的表现。
但无论如何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使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在民间的百姓中广泛的传播,为我国教育的普及和蓬勃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同时,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时代,孔子秉持“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皆将其作为教育对象,这也充分显示了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极大的革命勇气和魄力。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虽然孔子并未概括出“因材施教”四字,这是由二程和朱熹从孔子的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
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及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一、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才。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主张“治学必关心仁义”,即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关注仁爱和正义的实践。
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但有时会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退化,所以需要教育去挖掘和发掘他们的潜力,赋予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道德高尚、充满智慧的人。
二、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三个教育方法:言教、身教和行教。
言教指的是讲课授道。
孔子认为,教育必须有文化内涵,只有接受了有意义的教育,学员们才能从中受益,成为有用之才。
这里的“文化内涵”并不仅仅指学科知识,同时还包括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
身教是教师身体力行地展示给学生,而不是仅仅讲课。
孔子强调必须通过个人的自律、自我要求和更高的道德标准来影响和塑造学生。
行教是指借助实际行动来教育。
孔子认为,生命中的点滴已经成为了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语都可以给学生树立表率。
三、教育组织形式孔子提出了以“庶职”为载体的“弟子规”,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
他讲究教育的个性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接受针对自己的个性化教育。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师徒制度,教授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思想和孔家语录,他提出了“六经”的概念:《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和《论语》。
这些都成了今天中国人文化传承的基础。
孔子的成就不仅在于他自身的思想,更在于他的传道方式,他把儒家思想体现在他所做的一切行动中,面对社会中极度的混乱,他站起来反抗,并通过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传授了他的思想给后代,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为世界教育做出了贡献。
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之一。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个集より人道性,文采,礼仪,思想,修养,仁爱,仁政,以及转造
社会的深奥思想体系。
孔子提倡“仁”观念,称“仁者有爱”,而“爱”是指厚爱,慈爱。
他强烈呼吁社会实行“仁”政策,这种“仁”政策就是以人为本,重视劳动者的利益。
另外,他强调
以教师的品德为宗旨,要求教师以他的榜样以示人,要求坚持慈爱教育。
立志于以仁政理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社会改革,开创了我国教育史。
孔子不仅教导礼乐,还提出“礼”的理论,以礼仪之身,仁政之礼,为教育加重准则,更强
调了以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及达“仁”之最高境界,此外孔子还引导学生追求礼乐,
学习祭祀,学习书经,学习舞体,学习礼法,以培养素质博大的完整的教育道路。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宽厚的仁政思想为中心,以礼树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推行以人为本,合乎天道法则的管理,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责任心和希望。
孔子认为,只有经过坚定不移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士大夫和普
通民众中都受人们的爱戴,并且被世代相传,被普遍接受。
教育大师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大师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尊为教育大师。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涵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体修养,认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推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孔子的教育方法1. 尊师重道:孔子的教育方法以尊师重道为基础。
他认为学生应当尊重教师,对教师的话语存诚恳的态度。
同时,他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学习敬业、奉献和谦虚的品质。
2. 实际问题导向: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他认为学生应当实践中学习,通过与实际问题的接触与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礼仪尊重:孔子的教育方法强调礼仪的尊重。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规范。
通过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他能够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发挥积极的作用。
4. 强调学习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学生应当提倡刻苦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个人的才能和素养。
三、孔子的教育内涵1. 人格修养:孔子的教育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他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发展正直、宽厚、有责任感、善良等品质。
2. 知识学习:孔子的教育内涵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
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改变命运。
3. 社会责任:孔子的教育内涵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学生应当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大众的福祉,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 对话与思考:孔子的教育内涵注重对话和思考。
他鼓励学生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对话,通过思考和探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格修养、知识学习、社会责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以“仁”为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教育引导,每个人都能具备仁爱之心。
他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其成为具备仁爱之心的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强调人的修养孔子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的核心任务。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应该成为塑造社会的基石。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培养个人的礼仪观念、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个人修养。
3. 重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孔子注重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思维。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而富有智慧,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技能。
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这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非仅仅追求分数和技能。
2.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3. 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孔子强调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我们教育不能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
下面小编为您带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篇1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提倡不分长幼,不论贵贱,不认种族,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以他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为基础的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受教育者不规定年龄,他认为学无止境,年长者也可以学,教育可以是一种终身教育。
主张不分贫富差别,不论地位高低,不论个人身世,不区别民族、种族,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提倡教育平等。
孔子教育思想从其培养目标出发,以仁人君子的德才标准为依据,确定了"礼、乐、射、御、书、数"共六门课程,简称"六艺".六门课程各有明确的内容,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
"礼":学习人伦纲常、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乐":学习音乐、舞蹈、诗歌,培养高尚情操和情感表现能力。
"礼"、"乐"两门课程完成对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任务,实现课程体系的德育目标。
"射":学习骑马射箭的本领,训练强健的.体魄,培养实战能力。
"御":学习战车驾驭和御敌本领,训练军事技能和生存能力。
"射"、"御"两门课程完成对学生的体能、体魄和军事技能的培养任务,实现课程体系的体育目标。
"书":学习识字、写字、自然常识和写作。
"数":学习数学、天文、地理和阴阳历法。
"书"、"数"两门课程完成对学生的文化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实现课程体系的智育目标。
"六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分别完成道德的修养,知识的传承,体能的训练三大任务,是一套完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儒家教育”,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并进行评价。
首先,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人的德行。
他认为,人应该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他提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君子”。
君子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宽广的胸襟,能够做到“仁者,人也;义者,人也;礼者,人也”。
这种教育目的强调品德的培养,对塑造人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的学习和礼仪的习用。
他提倡学习《诗经》、《书经》等儒家经典,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性和审美能力;同时,他重视礼仪的习用,认为“礼义甚大,不能忽也”。
礼是一种行为准则,通过遵循礼仪规范,能够使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围绕经典学习和礼仪习用展开的。
此外,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
他认为,教育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模范,然后再进行言传。
他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师徒关系,主张“不愿顺人,虽圣无咎”,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他的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修养、经典学习和礼仪习用,强调学生个性的养成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尽管他的思想在当时受到了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但是后世的许多教育家仍然对他的思想表示尊敬和推崇。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进行总结概括
孔子教育思想进行总结概括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教育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可以说是一部教育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和概括。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人的天性善良,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才会变得堕落。
他提出了“仁爱”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能够爱人、知人、用人。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人,并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做到仁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德。
因此,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够培养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由有德之人担任教师,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孔子教育思想还提出了教育要因材施教的观点。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天赋,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他主张“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差异的尊重。
综上所述,孔子教育思想以仁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师道尊严的重要性,主张因材施教。
这些思想为后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是我们传承和发扬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培养有良好道德的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了“庶、富、教” , 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了“为政教民” , 第一个提出了“启发诱导” , 第一个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
他是我们教育的先师,他的教育思想无比精湛、丰富, 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 并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对东亚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倡导儒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智慧对我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今天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了解孔子和他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一)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经济方面,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经济发展迅速。
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壮大。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诸侯国之强大者,四出征讨,以图霸业。
与经济、政治变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发展。
当时“诸侯力政,百家异说”,“处士横议”,思想家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百家争鸣。
(二)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这时期,“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虽然礼崩乐坏,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但文化教育仍然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称作“官学”,广大平民被拒之于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
而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
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它大致有两类代表性的解释:第一种解释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人无论其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第二种解释是认为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主要代表有魏人何晏和梁人皇侃,何晏说:“类,种类也。
言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换句话说,也就是说“进行教育没有对象的区别。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历来都把这句话解释为“只要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把“束脩”解释为十条干肉或腊肉。
李泽厚先生所著《论语今读》中的解释颇有新意:“凡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收教的。
”并注: 束脩,谓束带修饰。
郑玄注《论语》曰,谓年十五以上也。
这与孔子所讲“十五而志于学”相应,只要达到可“志于学”年龄的,孔子都愿意收教。
孔子教学生到底收不收学费?现在已无法考证。
孔子在仕途方面并不顺利,始终没得到统治者的重用,生活因此而窘迫。
如果一点学费不收,他和一大群学生如何维持每日的生计?但如果一定要每个弟子交十条干肉作见面礼,那孔子就没机会收到自己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了,因为颜回贫穷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的境地。
子贡应该是孔子学生里最富有的一个,大家的开销多由他来负责,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守孝三年,而子贡独守六年,这当然和他的财力有关。
看来,学费不是必要的入学条件,孔门中的弟子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层次参差不齐,最大的学生秦高,只比孔子小四岁;最小的学生公孙龙,竟小孔子五十三岁。
另外,还有父子二人同居孔子门下的,比如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与其父颜路,曾参与其父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
《论语》中还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而当地的一个童子问学于孔子,孔子受而教之,门人不解。
孔子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述而)))这就是说,应该容许别人进步,改正错误,应该发展地看一个人。
在孔子看来,人皆可教,有错能改,既往不咎,这就是品行差异性的“有教无类”。
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歧视某些学生,甚至若有学生丢了钱物,首先怀疑的就是那些平时表现不好学习不好的所谓“双差生”。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个宽泛的概念,孔门弟子成分甚为复杂,可谓良荞不齐。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记载,孔子设教授徒,弟子三千余众,有的来自齐鲁大地,有的来自秦晋高原、吴楚东越以及中原的宋卫陈蔡,几乎遍及当时主要的诸侯国,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夷夏之分。
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家庭贫富不等,性格特点、才华特长也各不相同,品德素养亦有高下之别。
有鲁国当政贵族子弟孟彭子、南宫敬叔及宋国贵族司马耕,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的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瓮煽、捉襟见肘的原思,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和“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 有“性鄙,好勇力”性格急躁者的子路 (《先进》);有秉性邪辟的子张。
有聪明过人者如“闻一以知十”的颜回,“闻一以知二”的子贡;也有天资较差者“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的子羔;有北方卫人子夏、陈人子张,也有南国吴人子游。
……总之,无论出身贵贱、品行善恶、资质聪鲁,只要是立志于学的人,孔子都不会因其缺陷而歧视他们,而是充分给予他们受教育、提高修养的机会,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纲领。
在他眼里,教育对每一个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而且也应该成为知仁明礼的人。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更广泛的阶层,使新兴地主阶级有机会进入“仕”阶层,冲击了原有的官爵世袭制度。
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获得学习的机会,并影响其他有名望的学者带领门徒四处讲学,可以说,其后战国时代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的“有教无类”颇有渊源。
但是,孔门弟子中没有发现有奴隶身份的,也没有见到一个女弟子。
当时奴隶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哪能有上私塾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呢?男女地位也极不平等,男尊女卑,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不可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些客观情况,就必然决定了“有教无类”实际上是有限度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告诉了我们这些:首先,它表明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可以说,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其次,它体现了教师平等博爱的精神。
孔子对所有愿意求学的人,不问贵贱尊卑,一律施以教诲。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在课堂上,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对差生却漠不关心;在课堂外,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学子,不管他是不是你的学生,只要他在学习上有迷惑,我们应该要耐心地为他解惑。
面对学生,自始至终都要有无私奉献之心、关怀爱护之意。
再次,它蕴涵着激发学生潜能的因素。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他从不以出身论优劣,而是以品德和学业为标准衡量评价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潜能,敏而好学,择善而从。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不能凭主观印象和喜怒好厌评价学生,应当吸取孔子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案,量化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使学生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行为指向,在公平的评价体系下发展自我。
4、学思并重,以学为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
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
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
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
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5、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诵下来。
而在政治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自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
据《雍也》载,季康子间:“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间,"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