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大学生论文

留守儿童大学生论文

留守儿童大学生论文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导致众多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独自在农村家中生活的儿童。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生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认知、态度和参与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大学生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知1.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都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意识到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和生活上的困境,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引导,容易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发生。

2.大学生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态度大学生普遍对留守儿童问题持关切和同情的态度,认为留守儿童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他们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应该尽量陪伴和照顾孩子,而不是把他们留在农村。

二、大学生的参与度1.大学生参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然而,调查发现,尽管大学生对留守儿童问题持关注态度,但实际参与度不高。

大部分大学生对留守儿童问题持观望态度,认为这是教育和政府部门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而非他们个人的责任。

2.加强大学生的参与度的必要性然而,正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具备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去关注并参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更主动地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建议1.加强大学生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应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举办座谈会等方式,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问题,并了解如何参与到相关活动中。

2.鼓励大学生参与留守儿童志愿者活动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留守儿童志愿者活动。

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大学生能够与留守儿童建立起情感联系,关注他们的需求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从政策层面,加强对农民工的扶持和保护,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从社会层面,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留守儿童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新时代下,农村教育更加多元化,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教育,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如不及时关注和加以改善这一问题,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未来的个人发展。

本文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和体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策略研究出发,剖析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和体现“全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痛点及公益帮扶模式探索”论坛发布了《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儿童抑郁、焦虑情况较为严重,留守儿童这两项指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要保障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必须直面城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缩小差距,补齐“短板”。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之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按照“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强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化发展。

事实上,即便是在城市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仍有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

202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被调研的全国3142所小学及941所初中里,仅有19.16%的城市地区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乡村学校的状况,可想而知。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学校规模普遍变小,这给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所乡村学校应配置至少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但是,乡村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科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然后兼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前述研究报告显示:只有2.64%的农村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

这一现状,显然难以满足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相比于城市儿童,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影响更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1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关爱、帮助、责任正文: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

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

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

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

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

教学也是如此。

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一) 管理难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

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

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

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

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一: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

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性格上的缺陷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学论文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学论文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学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留下子女在原籍生活与受教育,从而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备受关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对策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格局打破,特别是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大规模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他们以劳务输出为手段,谋生致富、养家糊口为目的,每逢过完春节,大批农民便背井离乡,留下子女外出打工,从而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根据不同标准的划分其概念亦不同,本文所界定的农村留守儿童包括完全留守儿童与非完全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17岁以下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赚钱对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心理是否存在影响,以湖南省邵东县与靖州县为例的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的影响从表格中可以推出,远离父母生活的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见微知著,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数不胜数的农村留守儿童。

没有父母只有孩子的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身体与心理茁壮健康的成长。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焦虑自卑,多发寂寞无助之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有依恋情结,依恋的程度与性质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情感。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与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导致内心的情绪无处合理的宣泄,尽管有委托监护人的照顾,但他们所能给予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的问题大都置若罔闻,因此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极易产生焦虑、敏感等情绪。

2、性格孤僻,反叛心理较强。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论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论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论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亲分离,缺乏充分的关怀和照料,容易出现厌学情绪。

本文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关注等方面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改善他们的学习体验。

一、家庭环境导致留守儿童厌学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法与父母亲共同生活,往往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和孤独。

其次,家庭环境的不完善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些留守家庭的条件较为简陋,缺乏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再者,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留守儿童对学业的重视程度降低,易生懈怠情绪。

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厌学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缺乏资源和师资力量,一些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资源。

其次,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怀,缺乏归属感和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和厌学情绪。

再者,由于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辅导措施,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三、社会关注对留守儿童厌学的影响社会关注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应加大力度投入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领域,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改善农村小学的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支持,鼓励父母亲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再者,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怀。

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厌学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他们的学习体验。

首先,学校应提供更加友善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增加课外活动、文体娱乐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论文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时期,而此时父母的亲情和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爱、陪伴和教育引导,会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造成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试图揭示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一)情绪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首先是从情绪改变开始的,当人们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生活发生不良变化时,就会通过情绪的发泄来表现对外界的不满。

儿童时期身心发展变化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特质,自我控制、调节能力差,情绪的稳定性差。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失了最佳交流倾诉对象,缺少亲情温暖和安全感,也缺乏周全的监护和良好的家教,情绪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孤独感、焦虑恐怖感、沉默寡言、喜怒无常、脾气不好、自暴自弃等。

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脾气不好’‘情绪控制不住’的孩子占68%,与同学、老师、监护人发生争执并次数大于三次的占了27%。

”[1](二)行为问题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基础性、潜移默化性、长期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个性特点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形成的。

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既缺乏亲情关爱,又缺少严格管教,加上监护人监护不力,社会环境负能量影响,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等,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偏多。

有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抽烟、饮酒、逃课、撒谎、打架行为的概率都高于非留守儿童[2];此外,留守儿童出现铺张浪费、卫生习惯差、不团结同学、不尊重关心他人、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也明显偏多。

(三)性格问题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严格管教,在期盼与失望、孤独无助、放任自流中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往往具有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善分享与合作,敏感多疑、自惭形秽、自卑内向、悲观消极退缩,胆小怕事或放荡不羁、抑郁、叛逆等性格。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参考文献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与行为的科学,而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参考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关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和影响1.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参考文献1)1.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参考文献2)1.3 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参考文献3)二、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1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参考文献4)2.2 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评估(参考文献5)2.3 社区、学校等多元化领域的综合干预模式(参考文献6)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研究3.1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对心理问题的影响(参考文献7)3.2 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参考文献8)3.3 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参考文献9)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挑战与展望4.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方法和样本选择问题(参考文献10)4.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伦理考虑(参考文献11)4.3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2)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模式和措施。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样本的多样性,同时要充分考虑伦理问题,以提高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质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保护。

参考文献列表:1. 王小明,李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

心理学杂志,2010,(3):123-135.2. 张丽,刘强。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2):45-58.3. 杨小芳,刘旭东。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78-90.4. 陈静,张鹏。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让他们也得到关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打工,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农民工问题。

随着农民工的增加,越来越多小孩被留在了农村,变成了留守儿童。

然而因为没有大人的管教和保护,留守儿童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包括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

尤其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进一步关心留守儿童,改变他们的现状,解决他们的问题是在政府及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留守儿童共面临以下几种问题:1.情绪消极。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

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 400 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

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2.认知水平较差。

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ﻫ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

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

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3.内心失衡。

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ﻫ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

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

关爱留守儿童基本理论论文

关爱留守儿童基本理论论文

关爱留守儿童基本理论论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儿童。

这一群体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面临着许多心理、情感和教育上的问题。

关爱留守儿童是社会责任所在,本文将基于相关理论探讨如何有效关爱留守儿童。

一、理论基础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几个基本的理论可以提供指导。

首先是亲子依恋理论,该理论强调重要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和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父母的陪伴和照顾是孩子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其次是人类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交环境中能够获得全面的成长。

第三是社会支持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至关重要。

二、心理支持与咨询关爱留守儿童的关键是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

这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辅导机构或提供专业的辅导人员来实现。

心理支持和咨询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减轻孤独、焦虑和自卑等负面情绪,解决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交方面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适应能力。

心理支持和咨询的形式可以是个别辅导、小组活动或与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辅导等。

三、社区建设与亲子活动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社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社区建设可以提供安全、温暖和有益的环境,以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

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可以增进感情,增加彼此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社区也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中心,提供学习资源和知识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四、教育保障与公益活动为了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权益,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努力。

教育保障包括提供经济支持,确保留守儿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此外,公益活动也是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艺术培训、体育活动等,并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并支持留守儿童。

五、家庭与父母关怀尽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有限,但家庭和父母的关怀始终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心理问题探讨论文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心理问题探讨论文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心理问题探讨论文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20某某年6月9日,贵州毕节一个家庭的4个留守儿童集体服毒自尽的事情,震惊了所有人,4个孩子中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正是天真无邪、青春烂漫的年纪,却戛然而止,只留给世人无尽悲伤。

2022年,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毕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据警方调查,5个小孩系躲进垃圾箱避寒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5个死亡的男孩均在10岁左右,最大的约13岁,最小的约7岁。

真是令人感到无限惋惜和痛心。

此类案件屡见不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堪忧。

20某某年全国两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关注其教育及心理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从学校教育、人格塑造、心理疏导、素质培养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1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2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其成长成才,是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奠基石,亦是一项长远目标,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然而仍不完善,亟待解决。

就完成家庭作业这一项展开调查,对比结果显示,在非留守儿童中,40.3%做作业0.5小时,35.8%做作业0.5~1小时,12.6%做作业1~2小时;在留守儿童中,33.1%做作业0.5小时,40%做作业0.5~1小时,14.6%做作业1~2小时。

留守儿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略多于非留守儿童,而学习教育质量却无明显提高。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监督方面处于劣势,没有家长作为很好的向导,他们也许会成长的更加艰难,作业无人辅导,疑惑在家无法解答甚至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达到相同学习效果。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农村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看,父母很少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并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1. 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陪伴,与其他同龄人接触较少,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他们渴望与父母进行亲密的交流,但却无法满足这个需求,往往感到内心的空虚与孤立。

2. 自卑心理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夸奖,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无法获得应有的重视和认同,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3. 情感压抑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很难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们往往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不善于沟通,导致情感发展受限,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4. 忧虑与焦虑农村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长期分离,容易陷入忧虑和焦虑中。

他们担心父母的安全和健康,担心自己会被遗弃或忘记。

这些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1. 家庭关系建设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与他们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

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 心理辅导与关爱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同时,老师和义工也可以定期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传递温暖和关爱。

3. 亲子活动开展学校和社区可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互动的机会。

活动可以包括亲子游戏、亲子读书等,既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促进了留守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4.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或监护人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长期寄宿在爷爷奶奶、亲戚朋友家中、或是独自留守在家中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心理需求。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其现状和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容忽视。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突显。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的离家务工,他们失去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关爱,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教育资源不平等,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

其次,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易产生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内向、自卑等。

另外,留守儿童由于成长环境缺乏规范和监管,更容易接触到负面影响,如早恋、犯罪等。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资源不均的状况。

其次,父母需提高对子女的关注度,尽量减少留守时间,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此外,社会组织、各界爱心人士也可提供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未来展望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多方合作。

除了政府、家长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外,也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改善现状。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平台,提供远程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家中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此外,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和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抗压能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和利用科技手段,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2)推荐文章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2000字论文热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热度: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可能性热度: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热度: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热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篇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摘要:留守儿童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凸显在众人眼前的一个需要被高度重视的群体,本文通过综合归纳留守儿童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综合其在焦虑情况、人格方面、行为表现、人际交往以及其他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其中父母、监护类型、留守儿童的性别、学校以及社会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进而针对分析提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加强父母教育的责任、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建立相关社会关爱体系以及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都能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49-02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一个特殊产物――留守儿童。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往往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他们心身健康的缺失。

比如,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抚养、关爱与教育,这都使得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弱势群体”。

二、留守儿童的概念1994年首次提出了“留守儿童”的概念,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

而目前,国内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却存在许多方面的分歧:第一,留守年限的划分;第二,留守儿童年龄的划分;第三,父母外出情况的划分。

多数研究者[1]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应该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三、留守儿童的心身健康状况1.心理健康方面(SCL-90)。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而留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或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些留守儿童往往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焦虑、自卑、情绪不稳定等。

由于父母长期的外出,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温暖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交困难和教育资源匮乏也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和焦虑感,导致自卑和情绪不稳定。

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怀,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2. 学校支持:学校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加他们的心理素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间的友谊和互助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和情感支持。

3. 社区支持:社区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参与,增加他们的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

社区还可以建立志愿者团队,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和关怀。

4. 父母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培训机制,教育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和引导他们的孩子。

提供与父母沟通和关爱方法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5. 心理咨询: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

心理咨询师可以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学校、社区和家长都应该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也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行之有效的解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篇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研究对策》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学校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红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长期存在,因此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意义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整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样大大背景下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等等。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新兴的弱势群体,相关统计显示留守儿童在性格、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同于非留守儿童,通过对比发现留守儿童的稳定性、轻松性和自律性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儿童,他们更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偏向和学业偏向。

容易世界观、价值观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畸形,部分甚至走向犯罪的歧途,影响社会的稳定,令整个社会担忧。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自我封闭,自卑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其祖父母,祖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双方容易产生矛盾,很多留守儿童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易产生情绪不稳、性格孤僻、等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产生影响。

2.交友方面留守儿童在情绪上、学业上的问题使其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搜到很大的影响,在交友方面呈现出两个极端即交友困难和交友不讲原则,从而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很大的影响。

3.内心迷茫很多留守儿童在内心世界有自己的向往,但是在现实世界的冲击下去却觉得自己的希望很渺茫,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素养并不高,对子女的终身发展也缺乏较为清楚的认识,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家庭的长远利益,在读书遇到困难时要求这些儿童过早的走入社会,所以他们在徘徊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研究及对策分析论文(共7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研究及对策分析论文(共7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研究及对策分析论文(共7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留守儿童的定义及成因留守儿童问题近些年来不断进入公众视线,各类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不得不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及教育引导。

当今学术界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存在年龄区间、地域范围、父母外出情况及原因、留守时间等分歧,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不能随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活动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按照以上的定义,大量的研究人员就这一群体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研,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已经是教育工作者及社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留守儿童根据父母在外的情况可大致分为双亲在外、父亲在外、母亲在外三类,每类的留守儿童都存在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亲情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缺失,这也是留守儿童群体中各类问题的根源。

这一群体自改革开放时便开始产生,但直到2002-2004年留守儿童问题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这也说明这一群体的产生、发展已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群体的产生及产生的问题都将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了解这一群体成因之后当对其产生的问题特别是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关爱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二、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群体的概念自被提出时就拥有这庞大的数量,这是由于中国有着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

留守的时间较长或者较短,使儿童长期亲情缺失或不能适应短期的亲情缺失都将使其觉得未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

对于儿童亲情确实的情况可以用忽视率来表明,有相关的调研对这一程度进行了量化研究,据相关调查表明:外出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频率低是忽视的危险因素,经常联系的儿童忽视率较低。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留守儿童,听到这个词,很多人可能都会皱皱眉头,心里忍不住为他们捏把汗。

说实话,谁能不心疼呢?孩子本该是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在学校里玩耍的年纪,结果却不得不面临离别的痛苦,成了留守的孩子。

要知道,他们的父母大多为了生计,远在外地打工,留给孩子的,除了满屋子的空调和电视,剩下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孤单和寂寞。

说起来,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根筷子容易折,两根筷子不怕折”,如果孩子身边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心理健康的“底子”就容易出现问题。

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孩子们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越是不说,问题反而越大。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真是个不小的挑战。

有些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日子里,变得更加孤僻,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

这种感觉,谁能懂呢?每次在学校里看到别人和爸妈一起走,或者听到同学聊自己家的事情,他们可能都默默低下头,心里那种酸酸的滋味,估计谁都体会过。

这样的情绪,如果没人去疏导,真的会埋藏很久,久了就变成一种隐形的伤疤。

再加上,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就像一颗没有被滋养的植物,心里空荡荡的,情绪一旦失控,可能就会有暴躁、抑郁这些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留守儿童也不全是悲剧。

他们有时候也会展现出惊人的坚韧和自立。

没了爸妈的照顾,他们学会了自己洗衣做饭,甚至自己照顾年幼的弟妹。

不得不说,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

如果有家长或者老师能多一些耐心,多给这些孩子一点关爱,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就能变得更加健康和阳光。

很多人可能觉得,孩子嘛,反正就这么几岁,怎么能懂得那么多?其实孩子的心思,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他们可能没有能力表达自己,可是那种渴望被理解和关爱的心情,真是刻骨铭心。

更何况,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错过了这个阶段,可能一辈子都会受影响。

大家会觉得,孩子就该在学校里好好读书,什么心理健康的事,等长大了再说吧。

但这种想法有点天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途径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途径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途径论文在笔者所教学的班级中,留守儿童居多。

但这也不是我们一个班具有这样的情形,所在学校其他班级留守儿童也同样比较多。

平时与同仁们进行交流,也总感到现在的留守儿童多,对我们教育的影响也比较大。

因为其存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有的还存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作为教师则必须去认真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策略,现拙于笔端的是自己比较肤浅的了解和不够成熟的思考,权且抛砖引玉。

1留守儿童的无所谓心理留守儿童都随祖辈一起生活,远离自己的父母。

有条件的学生每年的寒暑假可以与自己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平时他们听不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享受不到比较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这些学生对什么都感到是那样的无所谓。

吃好吃差无所谓,穿好穿差也无所谓,学习好差也是那样的无所谓,所有学生都在诸多的无所谓中生活学习着。

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尤其不利的,特别是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老是感到是那样的无所谓,这应当就是特别糟糕的事情,也应当就是我们现在乃至未来教育的一大悲哀,甚至就可能是我们一个个家庭之未来的悲剧。

解决的办法应当是,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多与我们学生的父母获取着经常性的联系,要求他们争取时间多了解自己孩子的现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对家长,作为我们必须力求做到的是多晓之以理。

应当说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个个留守儿童的家长,一般说来也都不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他们对孩子们的学习还多不以为然。

我们需要告诉家长们的是你们现在凭着体力可以外出挣钱,可是现代经济和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你们的孩子如果仅有你们现在的水准,其将来挣钱的机会可以说就是寥寥无几的。

当我们能够晓之以理于我们学生的父母亲,他们将会无形中减小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尤其能够经常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互动,变孩子在生活学习当中的多无所谓为多有所谓。

当我们的一个个孩子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有所谓的感觉或意识后,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比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认真学习的正能量。

2留守儿童的无需求心理我们所接触的留守儿童,从一般的角度去说,其智力也都不是十分低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及成因进行一些剖析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剖析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①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

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

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

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留守儿童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重庆市涪陵区江东中心校位于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学校招生辐射范围一百四十平方公里,辐射人口七万。

学校现有学生八百多人,其中留守儿童三百人。

这些留守儿童主要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一起生活,他们的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年纪较大。

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心里障碍,行为异常等心理健康问题②。

主要表现在:一、性格内向。

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父母关爱严重缺失,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

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

尽管有些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一位六年级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

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

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 15%经常有。

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困难、感到无助。

41%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主要成因为:一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

有的留守儿童被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

这样的儿童约占留守儿童的4.7%。

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

这样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管缺位。

二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成绩普遍较差。

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

三是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对他们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学校、家庭联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② 中国青年报》2021年6月1日第1版②《涪陵区江东中心校留守儿童调查》 2021度摘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目前已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面前。

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来,产生了孤僻、自卑、叛逆、性格柔弱、嫉妒不平衡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为此,本文对笔者所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探究,积极探讨了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21-07-0124-02所谓“留守儿童”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

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非常广泛。

[1]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

[2]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农村留守儿童易形成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情绪偏激以及人格失调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的过程中,关于“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及“留守儿童”情绪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此,笔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极调查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021年3月,笔者对所在学区两所学校三至六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问卷由基本情况调查、心理情况调查、学习情况调查、行为情况调查、我的希望和看法这五个方面共35道小题组成。

所有题型均为选择题,其中单项选择题33道,多项选择题2道。

共收到有效问卷32份,其中男生15份,女生17份;三年级7份,四年级8份,五年级9份,六年级8份。

根据他们所选答案来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通过第三项调查:“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的结果显示,65.6%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这种监护方式,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还有一种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抚养的监护方式。

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

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嫉妒的性格。

许多留守儿童都有厌学情绪,性格内向;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明显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3]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圈狭窄、自尊心强、人际敏感、情感脆弱。

[4]2.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形成分析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1留守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占主要地位的时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笔者的调查中,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部分儿童易感到焦虑、自卑,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不高;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中有部分儿童性格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周宗奎等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较明显的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小学生尤其女生表现最明显。

[5]2监护存在漏洞本次调查显示,32位留守儿童中有21人即65.6%的“留守儿童”由祖外祖父母这一辈进行监护抚养。

监护人自身身体状况不佳,无精力教育孩子,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6]有6人18.8%由父母单方照顾,监护人压力大,负担重,对孩子的关系和照顾往往不全面;有5人即15.6%由旁系亲属或亲朋好友做监护,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