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分析全章备课教案
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材第20.1节:认识数据,了解数据的来源,学会用表格和图表整理数据。
-教材第20.2节: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
2.数据的描述
-教材第20.3节:学习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数据集的集中趋势。
-与教材关联:教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来源、整理方法以及调查收集数据的基本技巧。例如,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运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等。
-与教材关联:教材第20.1节和第20.2节讲述了数据的来源、整理及收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内容,运用生动的案例、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章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其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分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根据数据做出决策的情况?”(例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和性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分析的奥秘。
-与教材关联:教材通过案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与教材关联:教材第20章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课题20.1 数据的代表课时:六课时第一课时20.1.1 平均数【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重点难点】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导学指导】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1.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2.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加权平均数?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课堂练习】1.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2、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3、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4、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5、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第六章_数据的分析单元(教案)
(3)数据分析与解释: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统计图中读取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难点解释:如何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推理。
-举例:从体重变化的折线图中分析出同学们的体重增长趋势,并结合健康知识进行解释。
(4)数据应用:学生需要将数据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关系,提高数据描述与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联系,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表进行信息传递和问题解决,提高数据可视化与解释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释: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易于分析的表格或图表。
-举例:将同学们的生日按照月份整理,制作出月份分布的条形图。
(2)统计图的绘制技巧: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准确地绘制统计图,包括坐标轴的刻度、图例的添加等。
-难点解释:绘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条形图的高度、折线图的点与线的连接、饼状图的百分比计算。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表达、交流,提高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收集数据,并能用适当的方式整理数据,这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
-举例: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整理成表格。
(2)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饼状图的理解与应用: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
-难点解释:如何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建议。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第一章:数据与信息1.1 数据的概念引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的存在。
讲解:数据的定义、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形式。
练习:学生举例说明数据的含义。
1.2 数据的特点引入:讨论数据的属性,如大小、数量、分类等。
讲解:数据的属性、数据的特点、数据的类型。
练习:学生分析一组数据的特点。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引入:解释数据收集的重要性,举例说明。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收集的工具。
练习:学生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的计划。
2.2 数据的整理引入:强调数据整理的必要性,展示整理前后的对比。
讲解:数据整理的步骤、数据整理的方法。
练习:学生实践数据整理的过程。
第三章:数据的描述与展示3.1 数据的描述引入:通过实例说明数据描述的作用。
讲解:数据描述的方法、数据描述的指标。
练习:学生运用数据描述的方法。
3.2 数据的展示引入:展示不同形式的data visualization,强调其优势。
讲解:data visualization 的类型、data visualization 的工具。
练习: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data visualization。
第四章: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1 数据的处理引入:讨论数据处理的目的,如去除重复、筛选等。
讲解:数据处理的方法、数据处理的工具。
练习:学生应用数据处理的方法。
4.2 数据的分析引入:解释数据分析的目标,如找出趋势、关联等。
讲解:数据分析的方法、数据分析的工具。
练习:学生实践数据分析的过程。
第五章:数据的应用5.1 数据在决策中的应用引入:讨论数据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
讲解:数据在决策中的应用、数据在决策中的限制。
练习:学生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数据进行决策。
5.2 数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引入:展示数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金融等。
讲解:数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数据在其他领域的潜力。
练习:学生探索数据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一、教材分析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四章。
这四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三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三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
我们在7年级上册和8年级上册分别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在前两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
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从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二、重难点分析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整章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有效收集数据的方法,如何设计合理的调查表,以及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如制作统计表、绘制图表等。
-描述性统计分析:核心是使学生熟练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量,并能解释这些统计量的实际意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数据分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直接输出: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数据分析这一章节的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描述性统计量和频数分布的理解较为顺利,但对于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仍有一部分学生感到困惑。
-频数与频率分布: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制作频数分布表、频率分布表和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线形图与饼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线形图和饼图的制作,并能用于展示数据变化和比例关系。
-概率初步: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数据的分析》参考教案
教师关注:学生的描述情况.(引导学生表达,提高对数据的代表和波动的认识)
教学反思:
2.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
3.中位数仅与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中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时,可以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总之,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的的统计量.
4.当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用方差可以比较其离散程度及稳定性.一般来说,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离散程度就越,这组数据就越.
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合
应
用
【例1】个体户王某经营一家饭馆,下面是饭馆所有工作人员在某个月份的工资:王某3000元,厨师甲450元,厨师乙400元,杂工320元,招待甲350元,招待乙320元,会计410元.
(1)计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
(2)计算出的平均工资能否反映出工作人员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3)去掉王某的工资后,再计算平均工资;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及作用,能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以及方差,能灵活运用它们来处理数据.
过程
方法
使学生经历对问题的处理,体会分析数据的策略和方法,提高用样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及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
(4)后一个平均工资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吗?
(5)根据以上计算,从统计的观点看,你对(3)、(4)的结果有什么看法?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20章数据的分析20.1.1平均数(1)教学目标1.复习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初步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2.通过实例知道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平均数的意义.2.难点:数据分析的意义.(本章学习,学生需要自备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在工作中,人们经常需要做各种决策.譬如说,某个地方的电视台台长,他需要考虑各类节目每天播出多长时间,新闻节目一天播几个小时?体育节目一天播几小时?动画节目、娱乐节目、戏曲节目一天播几个小时?考虑这些就是做决策. 师:那么这位电视台台长怎么做决策呢?(稍停)这件事不能凭电视台台长的个人喜好来决定.我是电视台台长,我喜欢戏曲节目,我这个电视台一天到晚都播戏曲节目,这行不行啊?这显然不行.要决定各类节目每天播多长时间,先要做调查研究.师:调查什么呢?(稍停)调查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等节目的喜爱情况,调查这个地方的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还可以调查一些别的相关情况.情况弄清了,才好做决策,这样做出来的决策才会有依据.所以说,做决策先要做调查研究.师:那么怎么做调查研究呢?从统计角度来说,做调查研究就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板书:数据处理的过程). 师:(指板书)数据处理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师出示下面的数据处理过程图)师:(指准上图)数据处理过程就是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到描述数据,到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师:(指准上图)初一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描述数据. 师:如何收集数据?(稍停)收集数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面调查(板书:全面调查,加框并连线),一种是抽样调查(板书:抽样调查,加框并连线). 师:(指准上图)什么是全面调查?什么是抽样调查?(稍停)全面调查是通过调查总体来收集数据(板书:调查总体),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来收集数据(板书:调查样本).师:譬如说,要调查某个地区的人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如果调查这个地区的所有人,这就是全面调查,这个地区所有的人叫总体;如果随机抽出1000个人,只调查这1000个人,这就是抽样调查,这1000个人叫样本. 师:(指准上图)收集数据后,接下来要整理数据.为什么要整理数据?(稍停)因为通过调查收集到的数据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所以需要通过制表来整理数据(板书:制表). 师:(指准图)整理好了数据,接下来要描述数据,为什么要描述数据?(稍停)得出结论分析数据描述数据整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是通过制表来整理的,而描述数据是通过绘图来描述的(板书:绘图).因为图比表形象,所以通过绘图来描述数据可以把调查获得的情况更形象更直观地反映出来.师:描述数据的图有四种,哪四种?(稍停)一种是条形图(板书:条形图),一种是扇形图(板书:扇形图),一种是折线图(板书:折线图),一种是直方图(板书:直方图,板书后上图成下图).师:(出示画有下面条形图的纸,并指准)这是一个条形图,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抽样调查的1000个人中,有239人最喜爱新闻节目,有224人最喜爱体育节目,有126人最喜爱动画节目,有309人最喜爱娱乐节目,有102人最喜爱戏曲节目.因为柱线越高人数越多,所以哪一组人多哪一组人少,从柱线高低一看就清楚了.师:(出示画有下面扇形图的纸,并指准)这是一个扇形图,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抽样调查的人中,有30.9%最喜爱娱乐节目,有10.2%最喜爱戏曲节目,有12.6%最喜爱动画节目,有22.4%最喜爱体育节目,有23.9%最喜爱新闻节目.因为扇形面积越大所占的百分比也越大,所以哪一组所占百分比大哪一组所占百分比小,从扇形面积大小一看就清楚了. 师:(出示画有下面折线图的纸,并指准)这是一个折线图,从这个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喜爱新闻节目人的百分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师:(出示画有下面直方图的纸,并指准)这是一个直方图,它反映的是初一某班63名同学身高的分布情况.看到没有?身高在1米49到1米53的有4人,身高在1米53到1米57的有11人,身高在1米57 到1米61的有24人,身高在1米61到1米65的有13人,身高在1米65到1米69的有8人,身高在1米69到1米73的有3人.从这个图很直观地可以看出,这个班的身高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师: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都是用来描述数据的,但描述的内容是不同的.(边讲边出示图)条形图描述的是各组的具体数据,扇形图描述的是各组所占的百分比,折线图描述的是数据的变化趋势,而直方图描述的是数据的分布情况. 师:(指准数据处理过程图)前面我们复习了数据处理的头三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按照数据处理的过程,从今天开始我们该学习什么?生:(齐答)分析数据.师:对!接着初一所学的,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数据的分析. 师:数据都整理好了,数据都描述好了,为什么还要搞什么数据分析呢?前面我们已经看到,通过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可以了解数据的一些情况,但这些情况新闻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30%20%10%0%40%百分比年龄段人数身高/cm149153157161165169173510152025381324114直方图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绘图调查样本调查总体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制表得出结论分析数据描述数据整理数据收集数据只是数据的一部分情况,数据中还有别的重要情况并没有通过整理和描述反映出来,所以,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数据的情况,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师:那么,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获得数据的什么情况?怎么进行数据分析?这正是本章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分析的例子. (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问题:某班进行了一次数学测验,第一组的成绩是:56,32,63,74,85,22,44,78,91,65;第二组的成绩是:46,39,75,83,16,94,66,60,57,72. 请问:哪个组的成绩好?师:(指板书)大家看一看这个问题,想一想怎么解决问题.(让生思考一会儿)师:谁来说说解决问题的想法?生:……(让一两名同学说)师:(指板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求出第一组的平均分,再求出第二组的平均分,然后比较哪个平均分高,平均分高的组成绩好.师:怎么求平均分呢?第一组的平均分等于第一组10个同学的分数之和除以10(边讲边板书:56+32+…+91+6510),用计算器算出10个同学的分数之和为610(板书:=61010),结果是61(板书:=61). 师:下面请同学计算第二组的平均分,可以用计算器算.(生计算)师:你算出第二组的平均分是多少?生:……(多让几名同学回答)师:第二组的平均分等于第二组10个同学的分数之和除以10(边讲边板书:46+39+…+57+7210),用计算器算出10个同学的分数之和为608(板书:=60810),结果是60.8(板书:=60.8).师:(指准板书)从这两个平均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组的成绩比第二组好(板书:第一组成绩好). 师:(指准板书)这个问题解决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儿?(稍停)关键在于求出每组的平均分61和60.8.我们把61叫做这10个数的平均数,把60.8叫做这10个数的平均数.师:从61和60.8这两个平均数,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平均数?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如果有n个数x1,x2,…,xn ,那么12n x+x++xx=n,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师:(指准板书)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12n x+x++xx=n,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x读作“x 拔(bá)”.师:下面请同学们做几道计算平均数的题目. (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1.填空:783,769,774,779,765的平均数是 .2.填空:在由某电视台举办的唱歌比赛中,由10位评委现场给每位歌手打分,然后去掉其中的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歌手的成绩.已知10位评委给歌手潘多打分是9.5,9.5,9.3,9.8,,9.4,9.1,9.6,9.5,9.2,9.6,则潘多的得分是(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指准板书)本节课我们先复习了数据处理的过程,数据处理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过程.然后我们学习了一个分析数据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是怎么来分析数据的?(稍停)我们是通过求平均数来分析数据,从而解决问题.师:平均数是分析数据时候十分有用的概念,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平均数. 课外补充作业:3.填空:43,50,71,64的平均数是 .4.填空:一个中学足球队的20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70,167,171,168,160,172,168,162,172,169,164,174,169,165,175,170,165,167,170,172,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厘米.5.填空:拉萨今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6,-5,-7,-7,-6,-4,-5,-7,-8,-7,则它们的平均气温为℃.20.1.1平均数(2)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经历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2.复习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会利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数据权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1)数据处理过程包括数据、数据、数据、数据、得出结论;(2)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12n x+x++xx= n,叫做这个n个数的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数据处理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分析数据,我们首先学习了分析数据的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概念?(稍停)平均数.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20.1.1平均数),先来看一个例子.(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出示问题)问题:某中学初二年级进行了一次数学测验,各班的人数及平均分如下表:班级人数平均分一班30二班4062三班5041这次测验初二年级的平均分是多少?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问题.某中学初二年级进行了一次数学测验,各班的人数及平均分如下表.(指准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初二年级共有三个班,一班30人,平均分77分;二班40人,平均分62分;三班50人,平均分41分.要求的是这次测验初二年级的平均分.师:大家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个问题,然后算一算初二年级的平均分. (生计算,师巡视,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师:你算出来的初二年级平均分是多少?生:……(多让几名同学回答)师:有同学算出的初二年级的平均分是60分,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他把一班的平均分77分、二班的平均分62、三班的平均分41相加,再除以3(边讲边板书:77+62+413),结果是60(边讲边板书:=60). 师:你认为这样算对吗?为什么?(让生思考一会儿再叫学生)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师:(指式子)这样算初二年级的平均分是不对的!为什么?(指准表)因为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不同,所以各班的平均分对全年级平均分的影响不同.一班只有30人,人数最少,所以一班的平均分对全年级平均分的影响最小;而三班有50人,人数最多,所以三班的平均分对全年级平均分的影响最大.由于三班人数最多,而且平均分才41分,所以就是不算我们也可以肯定,初二年级的平均分应该高于60分,还是低于60分?生:(齐答)低于60分.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初二年级的平均分不能按三个班的平均分之和除以3这样去算,那么应该怎么算初二年级的平均分呢?(稍停)师:初二年级的平均分应该等于全年级的总分除以全年级的人数(板书:初二年级的平均分=全年级的总分全年级的人数).师:(指板书)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让生想一会儿)师:全年级总分等于什么?(指准表)等于一班的总分加上二班的总分加上三班的总分.一班的总分是77×30,二班的总分是62×40,三班的总分是41×50,所以全年级的总分等于77×30+62×40+41×50(边讲边板书:=7730+6240+4150 ).师:全年级的人数等于什么?等于一班的人数加上二班的人数加上三班的人数(边讲边在分母上板书:30+40+50). 师:(指式子)用计算器计算这个式子,结果是57(边讲边板书:=57). 师:初二年级平均分是57分,低于60分,与我们想象的是一样的. 师:(指准式子)上面我们用这个式子算出了初二年级的平均分是57,那么57这个数叫什么?(稍停)57也是一种平均数,但它不是上节课我们讲过的那种平均数.它叫什么平均数呢?57叫做77,62,41的加权平均数(板书:57叫做77,62,41的加权平均数).师: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就是加了权的平均数.什么是权?(指准式子)30是77的权,40是62的权,50是41的权(板书:30,40,50分别叫做77,62,41.的权).师:权反映了数据的重要程度,一个数据的权越大,这个数据就越重要.(指准式子)譬如,在77,62,41这三个数据中,41的权是50,权最大,所以与77,62相比,41这个数据对全年级平均分的影响最大.换一句话说,在决定全年级平均分的时候41的“权力”最大.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2.下表是校篮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年龄131415人数1452求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可以使用计算器)(五)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师出示例题)例: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10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使用寿命/时8001200160020002400灯泡个数/个1019253412(1)这个问题中的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2)抽出的100只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3)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先让生仔细读题,然后师边讲解边解题,解题过程如下)解:(1)总体是这批灯泡,个体是这批灯泡中的每个灯泡,样本是抽出的100只灯泡,样本容量为100.(2)抽出的100只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为80010+120019+160025+200034+240012100=1676(小时)(3)样本的平均数为1676,可以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所以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1676小时.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权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指准问题)这个问题已知各班的人数和平圴分,要求的是全年级的平均分,全年级的平均分就是名班平均分的加权平均数. (师出示板书有下面内容的小黑板)如果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 ,那么1122nn12n xw+xw++xww+w++w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师:(指准板书)一般来说,如果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那么1122nn12n xw+xw++xww+w++w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20.1.1平均数(3)教学目标1.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加权平均数及权的意义.2.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理解数据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1)扎西射靶5次,成绩是9环、7环、10环、8环、6环,扎西平均每次射中的环数== ;(2)卓玛射靶5次,成绩是9环1次,8环2次,7环2次,卓玛平均每次射中的环数==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种平均数,哪两种平均数?(师板书)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12n x+x++xn,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师:(指准板书)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12n x+x++x n,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为了与另一种平均数相区别,我们可以把这种平均数叫做简单平均数(板书:简单).师:另一种平均数叫什么平均数?(稍停)叫加权平均数.什么叫加权平均数?(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那么1122nn12n xw+xw++xww+w++w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师:(指板书)请大家把加权平均数的定义仔细读几遍.(生默读)师:简单平均数、加权平均数都是平均数,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板书下面例题例: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如下:应试者听说读写甲858378乙73808582(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例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例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师:请大家把这个题目认真默读几遍.(生默读,要给学生充足的读题时间)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桌互相说)师:题目的意思大致清楚了,老师要提几个问题问大家,第一个问题是:这道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师:这道题目要我们从甲乙两名应试者中录取一个人. 师:老师要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来录取?生:……(多让几名同学回答)师:根据听、说、读、写的平均成绩来录取,谁的平均成绩高就录取谁. 师:老师要问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求每个人听、说、读、写的平均成绩?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师:(指准例题中的表)这是甲、乙两人听、说、读、写的成绩,求平均成绩,实际上就是求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要求加权平均数需要知道权是多少,所以老师接着要问:(指(1)题)在第(1)小题中,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各是多少?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师:(指准(1)题)题目中规定,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例确定,可见四项成绩中,听的权为3,说的权也是3,读的权为2,写的权也是2.第(1)小题为什么要这样分配权?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师:(指准(1)题)这是因为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以3,3,2,2分配权,可以突出口语成绩,可以体现听说成绩比读写成绩更重要.师:上面老师总共提了五个问题,弄清了这五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做这个题目.(以下师边讲解边板书(1)题的解题过程,解题过程如课本第126页所示;(2)题由学生自己完成)师:例题做完了,通过做这个例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什么现象?(稍停)甲乙两人听、说、读、写的成绩始终没变,但在(1)小题中,我们录取的是甲,而在(2)小题中,我们录取的却是乙.这是什么原因呢?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师:尽管甲乙两人听、说、读、写的成绩始终没变,但因为(1)小题权的分配与(2)小题权的分配不一样,所以平均成绩也就不一样,所以录取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从两个不同的结果,我们能体会到什么?(稍停)能体会到权的作用.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2.完成下面的解题过程: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A908090B809090请决出两人的名次.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 =最后得分可知选手获得第一名,选手获得第二名.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多让几名同学说)(作业:练习1、2)20.1.2中位数和众数(1)教学目标1.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什么是中位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2.会结合实际问题说明中位数的意义,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位数.2.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说明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一组数据) 5,6,2,3,2 师:(指这组数据)这是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等于多少?(板书:平均数)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等于这五个数之和除以5(边讲边板书:=5+6+2+3+25),结果等于3.6(边讲边板书:=3.6). 师:平均数3.6反映的是什么?(稍停)平均数3.6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因为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所以我们就经常把平均数当作一组数据的代表(板书:数据的代表).师:譬如在看NBA的时候,解说员说:湖人队的身高比火箭队高.他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稍停)意思是:湖人队身高的平均数大于火箭队身高的平均数.他这样说实际上是把湖人队身高的平均数当作湖人队所有队员身高数据的代表,把火箭队身高的平均数当作火箭队所有队员身高数据的代表.师:又譬如,老师说:这次测验(1)班的成绩比(2)班好,老师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稍停)意思是:这次测验(1)班的平均分大于(2)班的平均分.老师这样说实际上是把(1)班的平均分当作(1)班所有同学分数的代表,把(2)班的平均分当作(2)班所有同学分数的代表.师: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当作这组数据的代表.那么除了平均数,还有别的数可以当作一组数据的代表吗?有的,中位数也可以当作一组数据的代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什么是中位数?简单地说,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大小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师:(指上面这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稍停)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一下(边讲边板书:2,2,3,5,6),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哪个?(稍停)是3.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3,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板书:=3).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师出示一组数据) 5,6,2,4,3,5 师:(指上面这组数据)大家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一下,找一找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数.(生找数)师:找到了吗?你找到的是什么数?生:……(多让几名同学回答)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找.先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边讲边板书:2,3,4,5,5,6),排好了再看什么数处于中间位置.(指准数)在这组数据中,看到没有?4,5两个数处于中间位置. 师:既然4和5处于中间位置,4和5都是中位数吗?(稍停)不是,4和5都不是中位数.那么中位数是什么?中位数是4和5的平均数(板书:中位数=4+52),结果是4.5(板书:=4.5). 师:(指准板书)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概括出求中位数的方法,怎么概括?大家想一想.(生思考,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师:怎么求中位数?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概括的?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师:一组数据中大小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叫做中位数,那么中位数怎么求呢?(指准数组)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如果这组数据有奇数个,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有偶数个,那么处于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师:下面大家来做几个求中位数的练习. (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填空:(1)14,3,17,9,22,13,4,7,1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数据分析系列教案模板
数据分析系列教案模板教案一:数据分析入门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教学内容:1. 数据分析概念介绍- 数据分析的定义和作用- 数据分析的基本分类2. 数据分析流程- 数据收集- 数据清洗-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 数据可视化3. 数据分析工具介绍- Excel- Python- R- Tableau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引入一个真实的数据案例,引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认识。
2. 概念讲解- 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明确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3. 流程分析- 详细解释数据分析的流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4. 工具展示- 展示不同的数据分析工具,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用途,让学生了解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
5. 案例分析- 通过一个简单的数据案例,手把手教学生如何使用Excel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6. 总结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反思数据分析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更多数据分析的可能性。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节课的内容提供参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流程和工具,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
教案二:数据分析进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数据分析的高级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多种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教学内容:1.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 统计分析2. 高级数据分析工具- Python数据分析库(Pandas、NumPy、Matplotlib)- R数据分析包(dplyr、ggplot2)- Tableau高级功能3. 数据分析案例- 探讨一个复杂的数据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强调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讨论和操作的时间有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学生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实例,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对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对于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见解。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举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极差和方差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作用,并学会计算。
(4)数据分析的应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数据,提出结论。
举例:分析实际问题,如购物优惠活动的效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突出核心知识,明确学生难点,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全章(精品)
八年级(下)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马娟单元教案(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分析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内容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四)课时分配全章教学约需15课时(不包括选学内容的课时数),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18.1 数据的代表约6课时18.2 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18.3 课题学习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18.1数据的代表18.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课程类型:新授课 方法手段:启发式教学法 四、课堂引入: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流程;2.掌握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探索、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分析的方法;3. 运用Python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实践;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思维和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流程;2.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探索、数据可视化的方法;3. Python编程语言的数据分析实践。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数据分析基础概念1.数据分析的定义与作用;2.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3.数据分析的应用领域与案例介绍。
第二节:数据采集与清洗2.数据清洗的目的和技术;3. 使用Python进行数据采集和清洗的实例演示。
第三节:数据探索与可视化1.数据探索的目的与方法;2.数据可视化的原理与技术;3. 使用Python进行数据探索和可视化的实例演示。
第四节:数据分析实践1.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2.学生自主选取感兴趣的数据进行分析实践;3.分析结果的总结与展示。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注重实际案例分析;3.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工具的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工具:1.讲授用PPT;2. 实践操作使用Anaconda编程环境,Python编程语言及相关数据分析库(如:NumPy、pandas、matplotlib等)。
六、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数据分析实践报告:学生根据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并撰写报告,包括数据分析的目的、方法、结果和总结等。
七、教学资源:1.PPT讲义;2.编程实例代码;3.数据分析案例资料。
八、教学实施安排:第一节:数据分析基础概念(2课时)第二节:数据采集与清洗(2课时)第三节:数据探索与可视化(3课时)第四节:数据分析实践(3课时)九、教学反思:数据分析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技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024年人教版八年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数据的分析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抽样与数据分析”主题中的“数据的分析”的内容.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分析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适宜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的教学应当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知道要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认识数据的数字特征各自的意义与功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如何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理解方差如何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理解四分位数如何刻画数据的取值特征,会用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分析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分类,了解数据分类的意义和简单的数据分类方法,知道几种统计图各自的功能,会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表描述和表达数据,能根据样本数据的变化趋势推断总体的变化趋势.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据分析的必要性,形成和发展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标准2022》在本学段要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因此,本学段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需要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用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等.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本章包括三个小节:20.1数据的集中趋势;20.2数据的波动程度;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一个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数据的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的分布情况.本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本章分为三节:利用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所谓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数值靠拢的程度,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其中平均数最重要,应用广泛;第二节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它反映的是各个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程度,只有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时,才能用方差来比较两组数据;第三节是对前两节知识的综合应用,课题的选择可操作性强且贴近学生生活.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对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数,学生在4~6年级已经有所接触,已经学会求平均数,能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本章在编写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对于平均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复习学生已学的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四、单元学习目标1.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2.进一步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4.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知道它们是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一组简单数据的方差.6.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7.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8.能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9.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作业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讲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收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数据的分析教案
数据的分析教案
教案题目:数据的分析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入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如市场调研、销售分析、金融风险评估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
2.1 数据分析的概念和方法
2.2 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巧
2.3 数据分析的应用案例介绍
3.案例分析(20分钟)
选取一个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的讲解和展示,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并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5.总结(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提升数据分析能力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数据分析的要点;
2.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报告。
七、教学资源:
1.教学PPT;
2.实际案例数据;
3.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评价: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北师大八年级上第6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第1课时)总体说明: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数据的分析教案
数据的分析教案教案:数据的分析一、教学目标1. 学习数据的分析方法,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2. 了解统计学中的常用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和分析实际数据,得出有效结论。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a. 了解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b. 学习数据的整理和清洗方法。
2. 描述性统计分析:a. 掌握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方法,如平均值、中位数等;b. 学习数据的离散程度测度方法,如标准差、方差等;c. 理解和运用频数分布表、频率分布图等描述性统计图形。
3. 相关性分析:a. 了解相关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b. 学习使用散点图和相关矩阵判断变量间的关联程度。
4. 回归分析:a. 了解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公式;b. 学习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参数估计和拟合程度判断;c.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多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5. 数据的可视化:a. 学习使用Excel、Python等工具制作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等;b. 尝试使用可视化工具绘制数据的热力图、雷达图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提出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a. 分享数据来源和获取方式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多样性;b. 教授如何进行数据的清洗和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描述性统计分析:a. 介绍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和解读;b. 演示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的制作和解读方法,让学生进行实践。
4. 相关性分析:a. 讲解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作出相关矩阵并解读结果;b. 指导学生根据数据绘制散点图,分析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5. 回归分析:a. 讲解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原理和计算步骤;b. 引导学生进行回归参数估计和拟合程度的判断,解读回归分析结果;c. 提供多元回归分析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数据的可视化:a. 指导学生使用Excel、Python等工具绘制常见的统计图表;b. 展示数据的热力图、雷达图等高级可视化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数据分析单元备课教案
初中数据分析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数据的描述与展示3. 数据的分析与解读4. 统计量的计算与应用5. 概率初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与展示、数据的分析与解读、统计量的计算与应用、概率初步。
2.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分析与解读、概率初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统计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基本概念和方法: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如数据、样本、总体等,以及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分析等。
3. 实例演示:利用计算机软件,展示实际数据,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巩固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数学数据分析》2. 计算机和投影仪3. 统计软件4. 实际数据素材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安排8课时。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
一、教案简介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数据的描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3. 数据的波动:方差、标准差4. 概率的基本概念5.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
2. 掌握数据的描述方法,能够求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3. 理解数据的波动概念,学会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了解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关系。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2. 利用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据分析和概率的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数据分析和概率的案例材料3. 练习题和答案二、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整理数据。
2. 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等。
3. 演示:使用PPT展示如何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收集数据并整理成图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说出数据的收集方法。
2. 学生能够使用图表展示数据。
三、第二课时:数据的描述教学目标:1. 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据的描述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 演示:使用PPT展示如何使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描述数据的特点。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说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第1课时课题:6.1.1 从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1)学习目标:1、认识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权数的性质,以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
学习过程:一、观察,创设问题情景。
甲、乙两组各有8名同学,测量他们的身高,得到下面两组数据(单位:米):甲组:1.60,1.55,1.71,1.56,1.63,1.53,1.68,1.62。
乙组:1.60,1.64,1.60,1.60,1.64,1.68,1.68,1.68。
1、这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A、甲组中的8个数都不相同:每个数只出现一次。
B、乙组中含有相同的数:1.60出现3次1.64出现2次,1.68出现3次,重复出现的次数(频数)不同,反映了数据之间的差异。
2、分别计算甲、乙两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A、甲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60+1.55+1.71+1.56+1.63+1.53+1.68+1.62)÷8=1.61(米)B、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60+1.64+1.60+1.60+1.64+1.68+1.68+1.68)÷8=1.64(米)3、想一想,计算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有没有别的方法?A 、重复出现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乙组同学的身高也可以这样计算: (1.60×3+1.64×2+1.68×3)÷8=1.64(米)B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式子也可以写成: (1.60×3+1.64×2+1.68×3)×81 =1.60×833/8+1.64×82+1.68×81 =1.64(米)二、探索研究、建立数模1、在乙数数据的8个数中: 频数 频率(比率) 1.60 有3个,占83;1.64有2个,占41;1.68 有3个占83。
83,1/4,83分别表示1.60,1.64,1.68这3个数在乙组数据的8个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称它们为这3个数的权数。
A 、在乙组数据中: 1.60的权数是(83); 1.64的权数是(41); 1.68的权数是(83)。
B 、3个权之和是(83+41+83)=1 C 、小结:一般地,权数是一组非负数,权数之和为1。
2、按算式1.60×83+1.64×41+1.68×83=1.64算得的平均数,称为1.60,1.64,1.68分别以83,41,83为权的加权平均数。
三、思索、应用、拓展 1、比较下面的两种说法:A 、1.64是1.60,1.60,1.60,1.64,1.64,1.68,1.68,1.68的平均数。
B、1.64是1.60,1.60,1.60,1.64,1.64,1.68,1.68,1.68的加权平均数。
(这两种说法都表示乙组数据中的8个数据的平均值,所不同的是:这两种说法中,第一种是用普通方法计算平均值;而第二种是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平均值,两种说法不同。
)2、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35,35,35,47,47,84,84,84,84,125。
解:方法一、这10个数的平均数是:(35+35+35+47+47+84+84+84+84+125)÷10=66方法二、所求的平均数是35,47,84,125分别以0.3,0.2,0.4,0.1为权的加权平均数:35×0.3+47×0.2+84×0.4+125×0.1=66答: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6。
四、巩固提高练习题P150 1,2题五、布置作业P153 A组第1题第2课时课题:6.1.1 从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2)学习目标:1、认识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3、认识权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1)非负性:每个权数为非负数;(2)归一性:一组权数之和为1。
4、通过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权数的性质,以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 什么是权数?2. 权数有什么性质? 二. 探索研究、建立数模求21,32,43,54的加权平均数:(1)以41,41,41,41为权;(2)以0.4,0.3,0.2,0.1为权。
解:(1)4154414341324121⨯+⨯+⨯+⨯=(21+32+43+54)×41(2)21×0.4+32×0.3+43×0.2+54×0.1 =32答:所求的加权平均数分别为:(1)37.5 (2)32。
动脑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探索、应用、拓展1、学校举行运动会,入场式中有7年级的一个队列,已知这个队列共100人,排成10行,每行10人,其中前两排同学的身高都是160cm ,接着的三排同学的身高是155cm ,其余五排同学的身高是150cm ,求这个队列的同学的平均身高。
这个队列的同学的平均身高)(5.151100501503015520160cm ≈⨯+⨯+⨯ 2、商店中有3种糖果,各种糖果的单价如下表所示:商店用水果糖20千克、花生糖30千克、软糖50千克配成什锦糖100千克,问这100千克什锦糖的单价应如何确定?解:水果的权为0.2,花生糖权为0.3,软糖为0.5,什锦糖的单位定价为:11.6×0.2+14.4×0.3+16×0.5=14.64P153 A 组 第2题第3课时课题:6.1.2加权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3、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引入)二、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例1、某纺织厂订购一批棉花,棉花纤维长短不一,主要有3厘米、5厘米、6厘米等三种长度.随意地取出10克棉花并测出三种长度的纤维的含量,得到下面的结果:问: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分析:三种长度纤维的含量各不相同,根据随意取出10克棉花中所测出的含量,可以认为长度为3厘米、5厘米、6厘米的纤维各占25%、40%、35%,显然含量多的纤维的长度对平均长度的影响大,所以要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
解:3×0.25+5×0.4+6×0.35=4.85(克)答: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为4.85厘米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权数有什么具体涵义?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权数可以表示总体中的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权数越大的数据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它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
例2、谁的得分高?下表是小红和小明参加一次演讲比赛的得分情况:计算结果小红:85+70+80+85=320小明:90+75+75+80=320两人的总分相等,似乎不相上下?动脑筋:作为演讲比赛的选手,你认为小明和小红谁更优秀?你用什么方法说明谁更优秀?分析:从得分表可以看出,比赛按服装、普通话、主题、演讲技巧等四个项目打分,根据比赛的性质,主题和演讲技巧两个项目比其他两个项目显得更重要,为了突出这种重要性,通常的做法是:按这四个项目的不同要求适当地设置一组权数,用权数的大小来区分不同项目的重要程度,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总分,然后进行比较。
解:若评定总分时服装占5%,普通话占15%,主题占40%,演讲技巧占40%,则两名选手的总分是:小红的总分:_80.75___;小明的总分:__77.75__。
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总分,可认为__小红_比__小明__更优秀。
想一想:如果改变四个比赛项目的权数,还会得出一样的结论吗?在这个问题中,权数有什么实际意义?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常用权数来反映对应的数据的重要程度:权数越大的数据越重要。
三、练习提高1、P152 练习第1题2、思考: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四、布置作业P152 练习第2题P153 A组第3题第4课时课题:6.2.1极差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3、在观察、对比、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耐心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教学难点:极差的意义。
教学方法: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教学过程:一、观察,创设问题情景。
1、统计活动:(课前布置操作,按学生座位分成8个小组)分组统计各组同学的年龄(精确到月):(1)最大年龄是多少?(2)最小年龄是多少?(3)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相差多少?(4)填写下面的表,其中d=本组最大年龄-本组最小年龄(5)哪一组算出的d的值最大?哪一组最小?2、填写下表:3、动脑筋:d的大小有什么实际意义?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的大小反映了数据的波动或分散的程度。
4、根据大家统计的数据,全班同学年龄的极差是多少?二、探索研究、建立数模例1:下表是1998年4—9月中每个月份湘江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单位:米)(1)绘制湘江水位变化的折线图:(2)计算每个月份水位变化的极差:(3)计算4—9月最高水位变化的极差:6月份最高水位最高:40.77米,9月份最高水位最低:30.36米最高水位的极差=40.77-30.36=10.41(米)(4)计算4—9月最低水位变化的极差:8月份最低水位最高:35.71米,9月月份最高水位最低:30.36米最低水位的极差=35.71-30.36=5.35(米)动脑筋:从上面的数据及其分析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1、水位变化的极差反映了湘江水位涨落的程度。
2、从每个月的情况来看:6月份的极差最大(9.64米),正是湘江的汛期,经常下大雨,出现洪峰,水位波动较大;9月份的极差最小(0米),汛期已过,很少下雨,水位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