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考试重点
医学微生物题库考试重点
![医学微生物题库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fbb85652ea551811a6873b.png)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单选题(共5题33.0分)1对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测量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 * B、含有DNA和RNA的两种核酸 * C、以复制方式增殖 * D、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 * E、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正确答案: B2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可出现的结构是* A、中介体 * B、包涵体 * C、吞噬体 * D、线粒体 * E、异染颗粒 正确答案: B3以核酸为模板进行增殖的微生物是* A、细菌 * B、衣原体 * C、病毒 * D、立克次体 * E、真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 6.6分4不属于病毒复制周期的是* A、吸附 * B、脱壳 * C、组装 * D、成熟 * E、扩散 正确答案: E 我的答案:E得分: 6.6分5在细胞内既查不到完整病毒颗粒,又测不到病毒抗原的阶段是 * A、吸附 * B、穿入 * C、脱壳 * D、生物合成 * E、装配与释放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 6.6分二.多选题(共5题33.0分)1病毒的核衣壳包括 * A、核心 * B、衣壳 * C、包膜 * D、刺突 正确答案: AB 我的答案:AB得分: 6.6分2病毒结构的对称形式有* A、轴对称型 * B、螺旋对称型 * C、20面体立体对称性 * D、复合对称型 正确答案: BCD 我的答案:BCD得分: 6.6分3病毒的干扰现象发生于 * A、不同病毒之间 * B、同种不同型之间 * C、灭活病毒对活病毒 * D、同种不同株之间 正确答案: ABCD 我的答案:ABD得分: 3.3分4灭活病毒因素有 * A、加热 * B、低温(-196℃) * C、甲醛 * D、射线 正确答案: ACD 我的答案:BD得分: 0.0分5具有逆转录过程的病毒是* A、逆转录病毒(HIV) * B、嗜肝DNA病毒(HBV) * C、-ssRNA病毒(流感病毒) * D、+ssRNA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正确答案: AB 我的答案:A得分: 3.3分三.判断题(共5题34.0分)1顿挫感染指的是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后不能复制出完整成熟的病毒体。
医学微生物重点总结完整版28页
![医学微生物重点总结完整版28页](https://img.taocdn.com/s3/m/e5f708ce3186bceb19e8bb4e.png)
c)特殊的表面蛋白:如金葡菌 A 蛋白、A 群链球菌的 M 蛋白 2)革兰阴性菌:较薄,1-2 层肽聚糖、外膜(80%) a) 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聚糖骨架与革兰阳性菌相同,无五肽交联桥,四肽侧链直接相连,形成单层平面的二维结构。 b) 外膜(Outer membrane) :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由内向外) i. 脂蛋白:加固外膜与肽聚糖层连接 ii. 脂质双层:类细胞膜,辅助物质交换,双层内镶嵌多种外膜蛋白,其中孔蛋白透小水溶性分子。 iii.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G-菌脂多糖成分具毒性,只在菌体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毒性较强,对组织器官无选择毒性作用,毒性广泛。由内向外结构依次为: ◆ 脂类 A:内层,一种糖磷脂,内毒素毒性成分,无种属特异性; ◆ 核心多糖:中层,具属特异性; ◆ 特异多糖/菌体抗原:外层,寡糖重复单位,革兰阴性菌菌体抗原(O 抗原) ,具种特异性。 iv. 意义:有效的屏障结构,外膜通透性降低和外膜主动外排为细菌重要耐药机制,LPS)是 G-菌重要致 病物质。 (2)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抵御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表面多种抗原诱发机体免疫应 答;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3)在革兰染色中的意义: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含量高且交联度大,脂质较少,脱色时通透性降 低,阻止初染染料溢出,使细菌保持初染颜色(紫色)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呈薄且脂质丰富,脱 色时初染染料易被脱去,故呈现复染颜色(红色) 。 (4)抗菌药物 1)溶菌酶:作用在 N-乙酰葡糖胺和 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 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从而破坏肽聚糖,对 G+、G-菌都有效。 2)青霉素:竞争转肽酶(青霉素结合蛋白) ,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之间的联结,从而破坏肽聚糖,对 G+ 菌更有效。 (因为同时还有其它机理) (三)L 型细菌(Bacterial L form) (1)定义:因为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的影响,细菌细胞壁被破坏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2)特点:多形态性,在高渗的环境下生长,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生长缓慢,在高渗低琼脂血清平板上形成荷包蛋状菌落,一般可回复。 (3)在医学上的意义:仍有一定的致病力,常在使用作用在细胞壁的抗菌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引起慢性感染。临 床遇症状明显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考虑 L 型细菌感染,做 L 型细菌专门分离培养并更换抗菌药物。 (四)细胞膜 (1)结构: 1)细菌细胞膜:磷脂、蛋白质; 2)真核细胞细胞膜:磷脂、蛋白质、胆固醇。 (2)功能:生物合成、物质转运、呼吸与分泌、参与细菌分裂。 (五)中介体(Mesosome) (1)定义: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 G+菌。 (2)功能:有效扩大细胞膜面积,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与能量代谢有关,故称为拟线粒体。 (六)核蛋白体(ribosome) (1)结构:细菌核糖体沉降系数为 70s,由 50s 和 30s 两个亚基组成; (2)功能:合成蛋白质。 (七)胞质颗粒 (1)结构:细菌细胞质中含有的多种颗粒,不同菌或不同生长时期胞质颗粒可能不同。 (2)功能:营养贮存 (八)核质为裸露的双股 DNA,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九)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capsule) 1)定义: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 2)形成条件:营养丰富需能量,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厚度大于 0.2μm,与细胞壁粘连紧密。
医学微生物重点总结、必考 大题 简答题 名解 老师划的重点
![医学微生物重点总结、必考 大题 简答题 名解 老师划的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c3352c54028915f804dc214.png)
1.LPS(脂多糖→G-菌内毒素)组成:脂质A、核心多糖(属)、特异多糖(种)2.革兰染色影响因素:菌细胞壁的结构3.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G+菌4.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最常用最彻底的方法,103.4kpa,121.3℃,15~20min5.干烤:160~170℃、2h、杀死一切病原微生物包括芽胞6.毒性噬菌体以复制方式增殖,增值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7.肺炎链球菌:G+,是细菌性大叶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菌,多成双排列;兼性厌氧,血平板上菌落细小、形成草绿色a溶血环,菌落呈肚脐状(脐凹状);鉴别:胆汁溶菌试验8.奈瑟菌属:可用乳糖发酵实验鉴别①脑膜炎奈瑟菌:流脑的病原菌,肾形或豆形G-双球菌,专性需氧,巧克力培养基,菌落似露滴状②淋病奈瑟菌:G-球菌,常成双排列,淋病的病原菌9.霍乱弧菌:烈性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G-,细菌呈弧形或逗点状,人工培养后呈杆状而不易与肠道杆菌区别,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运动非常活泼,镜检可见排列如鱼群状,兼性厌氧,耐酸不耐碱,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或碱性琼脂平板,菌落呈黄色;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10.幽门螺杆菌:G-,专性寄生于人胃黏膜上,细菌常排列成S形或海鸥状;微需氧,需CO2;不分解糖类,尿素酶丰富,可迅速分解尿素释放氨(鉴别依据);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导致的疾病特征包括胃部的炎症,胃酸产生的改变和组织的破坏11.厌氧芽胞梭菌属:G+,能形成芽胞,大杆菌①破伤风梭菌:细菌呈鼓槌状,严格厌氧;能产生两种外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属神经毒);破伤风典型症状:咀嚼肌痉挛造成的苦笑貌及持续性背部痉挛(角弓反张)②产气荚膜梭菌:被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有明显荚膜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θ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和外环(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汹涌发酵③肉毒梭菌:致病物质为神经外毒素-肉毒毒素;与破伤风杆菌的不同点:a.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迟缓性麻痹 b.毒素经内化作用进入细胞内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中,不像破伤风毒素从外周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突上行,而是留在神经肌肉接头处c.只有C型和D型毒素由噬菌体编码,其它型毒素均由染色体决定d.肉毒毒素前体分子先与一些非毒性蛋白形成一种大小不等的复合物12.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病原体;用齐-尼抗酸性染色(红,其余蓝);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无内毒素,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致病作用主要靠菌体成分,特别是细胞壁中所含的大量脂质;卡介苗;结核菌素试剂有两种-旧结核菌素(OT)和纯蛋白衍生物(PPD)13.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炭疽病;个头最大、最早发现、致病最强、需氧或兼性厌氧G+大杆菌,有氧条件下形成椭圆形芽胞,菌落白色粗糙型,低倍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边缘;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和炭疽毒素;传播途径-接触、食用、吸入。
微生物考试复习重点及答案
![微生物考试复习重点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5b3940fc4ffe473368ab95.png)
I型
II型
III型
IV型
别名
速发型
细胞毒型
免疫复合物型
迟发型
抗体
LgE
LgG、LgM
LgG、LgM、IgA
不参与
补体
不参与
参与
参与
不参与
T细胞
不参与
不参与
不参与
消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预防:查明变应原(皮试)脱敏注射(小剂量、短时间、多次注射)
人工自动免疫: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抗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特点:免疫力出现慢,但致持久,用于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输入特异性抗体使集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人工被动免疫特点: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答:分类:⑴固有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⑵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生来就有,人人都有,可以遗传
无特异性
无记忆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特点:后天获得,不能遗传有特异性有记忆性
抗体产生的规律及意义?
答:规律:M-G-A顺序规律再次应答增强规律。
意义:在预防接种致病抗体时,加强免疫获得含量高维持时间长,亲和力高的抗体
肽聚糖
多而厚
少而薄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革兰染色:深紫色(阳性),红色(阴性)意义:鉴别细菌,选择药物,了解细菌的致病菌。
细菌繁殖的方式: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病毒增殖方式:复制.
细菌的人工培养的生长现象:混浊生长沉淀生长菌膜生长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120be3ba0d4a7303763a14.png)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缺乏完整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整的细胞器真菌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G+菌G-菌粘肽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同左同左无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度高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差含量多,50层少,1~2层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医学微生物考试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考试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95cedbd15abe23482f4d1d.png)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学总论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
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18页整个一段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
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微生物期末考试重点
![微生物期末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73fef57cd184254a35355a.png)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独立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2.热原质:或称致热原。
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反响的物质,称为热原质。
3.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4.转导: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局部遗传性状。
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5.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6.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展繁殖而致病。
7.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8.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9.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于细菌学范畴10.包膜: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11.病毒吸附蛋白〔〕:能及宿主细胞外表受体结合的蛋白称为病毒吸附蛋白(),及受体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病毒感染的组织亲嗜性。
12.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场,经过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13.细胞病变作用: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之细胞病变作用。
14.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归纳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9c073ae767f5acfa0c7cdb2.png)
绪论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
(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分类:原核类:细菌(真菌类、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阮病毒、拟病毒)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3.微生物的发展史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消毒法,雁颈瓶实验)科赫——细菌学奠基人(科赫法则,证实了疾病的病原学说)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定义: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多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原核生物。
1. a细菌形态:球菌、杆菌(最常见)、螺旋菌b细菌细胞的构造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间体、核糖体、气泡、质粒和储藏物。
特殊结构包括: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芽孢和伴孢晶体等。
细胞壁概念: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
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生长、分裂、鞭毛运动所需;3阻止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缺壁细胞四类缺壁细胞a.L型细菌: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L型细菌在固体平板上生长形成煎鸡蛋状小菌落b. 原生质体:用人为方法,在细菌生长培养基中加入抑制细胞壁合成的物质,如青霉素、丝裂霉素C,或用溶菌酶分解掉细菌的细胞壁而形成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c. 球状体:用溶菌酶、青霉素等处理革兰氏阴性细菌形成的去壁不完全的近球状体。
医学微生物部分重点
![医学微生物部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5b24064a417866fb84a8eb5.png)
1.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及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正常菌群就会对人体产生致病性2.菌群失调:在微生物环境中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1.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以化学、生物、生物化学方法衍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2.医用抗生素的要求:1)差异毒力;2)生物活性强;3)作用具有选择性3.最低抑菌浓度(MIC):指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所需药物的最低浓度,一般以μg/ml为单位表示。
MIC数值越小,则作用越强4.抗药性:是指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多次与药物接触发生敏感性降低的现象,是微生物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抗性5.天然不敏感性:天生对药物不敏感获得抗药性:有些微生物个体对原来敏感的抗生素通过遗传性的改变而获得了抗药性多重抗药性:又称多剂抗药性,是指某一微生物可同时对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所产生的抗性交叉抗药性:微生物对结构类似或作用机制类似的抗生素均有抗药现象赖药性:因为基因突变而致的抗药菌,不仅对该药物具有抗性,而且需要该药物作为特殊的营养因素耐受性:一些微生物对药物抑菌作用的敏感性未改变,而对药物的杀菌作用具有相对抗性,即该菌在最低抑菌浓度时仍受到抑制,但最小杀菌浓度提高,抗生素此时表现的是抑菌,而不是杀菌作用6.效价:指在同一条件下比较抗生素的检品和标准品的抗菌活性,从而得出检品的效价效价=检品的抗菌活性/标准品的抗菌活性*100%单位u,是衡量抗生素有效成分的具体尺度7.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测定法:1)管碟法;2)浊度法8.常用体外抑菌试验:1)琼脂扩散法;2)连续稀释法9.最低杀菌浓度(MLC):指该药物能杀死细菌的最低浓度,也可称为最低致死浓度10.药物变质的判断:1)病原微生物的存在;2)微生物已死亡或已被排除,但其毒性代谢产物仍然存在;3)产品发生可被察觉的物理或化学的变化;4)口福及外用药物的微生物总数超过规定的数量;5)无菌制剂中发现有微生物的存在11.药物变质的结果:1)变质的药品引起感染;2)药物理化性质的改变而引起药物失效;3)药物中的微生物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12.影响药物变质的因素:1)污染量;2)营养因素;3)含水量;4)pH值;5)储藏温度13.无菌检查法:是用于检查无菌的药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各种注射剂、输液、手术眼科制剂都必须保证无菌,符合药典相关规定14.灭菌:采用理化因素杀灭和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消毒:采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防腐:采用理化因素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抑菌:采用抑菌剂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1.质粒:1)双链DNA;2)自主复制;3)质粒基因常赋予宿主细胞某些特性;4)质粒能从宿主细胞自发消除;5)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6)质粒具有相容性或不相容性2.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3.接合:是指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4.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通过交换重组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完整版)微生物实验考试重点
![(完整版)微生物实验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604511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a.png)
1.微生物的纯培养物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形成。
2.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3.灭菌:是指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都被杀死或消除。
4.消毒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消毒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作用5.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其自身污染环境的技术。
6.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
7.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8.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9.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为化学限定培养基。
10.平板划线法:用接种环在培养平板表面划线接种微生物,使微生物细胞数量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开。
保温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11.稀释倒平板法: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C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制成可能含菌的培养平板,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和里面。
12.平板菌落计数法:将适当稀释的样品涂布于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后活细胞能形成菌落,通过计算菌落数能知道样品中的活菌数,该方法称为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倒平板法。
2.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深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b333f2f242336c1fb95e19.png)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绪论部分:1.微生物的概念: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特点:1(1)体积微小(2)结构简单(3)繁殖迅速(4)容易变异(5)分布广泛(6)种类繁多3.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古生菌和细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4.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5.四位微生物学科学家的成就: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概念:1老师课堂重点,仅供参考属原核微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广义上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2.一般以微米为单位(um);按其外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最重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芽胞,鞭毛 ,菌毛基本结构:(1).细胞壁化学组分: (革兰染色法)革兰阳性菌(G+): 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磷壁酸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四肽侧链, 聚糖骨架外膜 :脂蛋白, 脂质双层,脂多糖(LPS):①构成坚韧的细胞壁结构:G+菌:三维结构 G-菌:二维结构②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青霉素:与细菌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的D-丙氨酸与五肽交联桥之间的联结。
溶菌酶:破坏β-1,4糖苷键:①带有较多阴电荷:与离子通过肽聚糖有关②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用于血清学分型、鉴定外膜由脂多糖,脂质双层和脂多糖(又称LPS,热原质,内毒素)三部分组成LPS 组分的功能: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无种属特异性(即人或动物患病症状相似)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即革兰阴性菌的O 抗原,有种特异性(2).细胞壁的功能及医学意义: ①维持菌体外形 ②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 ③屏障与保护作用 ④决定细菌某些重要特性:(致病性,免疫原性,药物敏感性,染色性(革兰染色)) (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 型) 概念: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破坏或合成被抑制,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诱因:溶菌酶,青霉素,其他抗生素,抗体,补体,紫外线等+菌L型:原生质体: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G-菌L型:原生质球:有外膜保护(无论细菌L型其原为G+菌或G-菌,大多被染成革兰阴性)致病性与临床意义:临床上遇到症状明显而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细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应作专门培养,并更换药物。
医学微生物重点
![医学微生物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7fcd0a6c175f0e7dd13708.png)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细菌L 型:又称细胞壁缺陷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造成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失,在高渗环境可存活。
此种细菌首先由Lister 研究院发现,故称细菌L 型。
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为原细菌型。
3.消毒(disinfection):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4.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
5.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专性胞内寄生。
6.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7.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指感染细菌后可将其基因组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裂解细菌;噬菌体DNA可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
8.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 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9.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10.转导(transduction):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一段DNA 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形状。
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11.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种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
医学微生物重点
![医学微生物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5f7de7910ef12d2af9e7f3.png)
名解1、微生物: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千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是因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
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涨裂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3、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闭环DNA,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可自我复制4、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
5、鞭毛:有的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6、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7、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8、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9、溶原性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10、转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被受体菌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11、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
12、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质粒)传递给受体菌13、溶原性转换: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噬菌体作为供体,噬菌体DNA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中,使细菌获得新性状。
14、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15、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16、无菌:不含活的微生物,无菌技术或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17、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未在其中生长繁殖或极少繁殖,引起的症状轻微。
此种状况见于某些细菌在体内的一次性播散过程,细菌只短暂出现于血流中,如脑膜炎球菌、伤寒杆菌等第一次进入血流。
18、毒血症:是指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只是其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19、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医学微生物题库考试重点
![医学微生物题库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fbb85652ea551811a6873b.png)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单选题(共5题33.0分)1对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测量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 * B、含有DNA和RNA的两种核酸 * C、以复制方式增殖 * D、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 * E、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正确答案: B2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可出现的结构是* A、中介体 * B、包涵体 * C、吞噬体 * D、线粒体 * E、异染颗粒 正确答案: B3以核酸为模板进行增殖的微生物是* A、细菌 * B、衣原体 * C、病毒 * D、立克次体 * E、真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 6.6分4不属于病毒复制周期的是* A、吸附 * B、脱壳 * C、组装 * D、成熟 * E、扩散 正确答案: E 我的答案:E得分: 6.6分5在细胞内既查不到完整病毒颗粒,又测不到病毒抗原的阶段是 * A、吸附 * B、穿入 * C、脱壳 * D、生物合成 * E、装配与释放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 6.6分二.多选题(共5题33.0分)1病毒的核衣壳包括 * A、核心 * B、衣壳 * C、包膜 * D、刺突 正确答案: AB 我的答案:AB得分: 6.6分2病毒结构的对称形式有* A、轴对称型 * B、螺旋对称型 * C、20面体立体对称性 * D、复合对称型 正确答案: BCD 我的答案:BCD得分: 6.6分3病毒的干扰现象发生于 * A、不同病毒之间 * B、同种不同型之间 * C、灭活病毒对活病毒 * D、同种不同株之间 正确答案: ABCD 我的答案:ABD得分: 3.3分4灭活病毒因素有 * A、加热 * B、低温(-196℃) * C、甲醛 * D、射线 正确答案: ACD 我的答案:BD得分: 0.0分5具有逆转录过程的病毒是* A、逆转录病毒(HIV) * B、嗜肝DNA病毒(HBV) * C、-ssRNA病毒(流感病毒) * D、+ssRNA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正确答案: AB 我的答案:A得分: 3.3分三.判断题(共5题34.0分)1顿挫感染指的是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后不能复制出完整成熟的病毒体。
医学微生物考试重点
![医学微生物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dc5df3910ef12d2af9e769.png)
一.名词解释1.Capsule 荚膜:某些细菌代谢过程中分泌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能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0.2 μm,边缘明显。
2.Flagella 鞭毛: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自细胞膜长出,游离于细胞外,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组成。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抗原性、致病性。
3.fungus 真菌:是一类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4.Virus 病毒:病毒是一类比细菌更低等,体积更小、结构更简单的,超级寄生的,具感染性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它能侵犯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5.Opportunistic pathogen 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 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 这种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正常菌群称为机会致病菌或条件致病(conditioned pathogen)。
6.Horizontal transmission 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病毒进入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和血液等。
7.Vertical transmission 垂直传播:是指病毒从母体经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的传播。
8.infection 感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
9.Lysogenic conversion 溶原性转换: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使之溶原化时,由于噬菌体基因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上,而使宿主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之为溶原性转换。
10.Plasmid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存在于胞质中,决定细菌的某些生物学性状,但不为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
11.Toxemia 毒血症:病原菌在侵入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病菌不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医学微生物考试重点
![医学微生物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c48ed780eb6294dd886cde.png)
1、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2、热原质: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数革兰阴性菌能产生热原质,本质为其细胞壁的脂多糖(LPS),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
3、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4、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5、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
6、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主要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7、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组编码的某些性状。
8、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
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
9、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1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及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11、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
![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a571248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5.png)
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一、协议关键信息1、考试范围:涵盖医学微生物学的各个主要领域,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等。
2、考点重点:明确重点考察的微生物种类、致病机制、诊断方法、防治原则等。
3、题型分布:了解不同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在考试中的比例和特点。
4、参考教材:指定权威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作为主要学习资料。
5、考试时间:确定考试的具体日期和时长。
二、细菌学考点1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11 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方式。
112 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
113 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的结构与功能。
12 细菌的生理121 细菌的营养类型和生长繁殖方式。
122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3 细菌的致病性131 细菌的毒力因子,如侵袭力和毒素。
132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和作用机制。
14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41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42 细菌感染的类型,如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等。
三、病毒学考点21 病毒的基本特征21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212 病毒的复制周期和异常增殖。
22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21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222 抗病毒免疫的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3 常见病毒231 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的特点和致病性。
四、真菌学考点3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311 真菌的形态和分类。
312 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
32 真菌的致病性321 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体和临床表现。
五、寄生虫学考点41 寄生虫的形态与生活史411 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阶段。
412 寄生虫的感染方式和传播途径。
42 寄生虫的致病性421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机制和临床表现。
六、微生物的实验室诊断方法51 细菌的培养与鉴定511 培养基的选择和细菌的培养条件。
512 细菌的生化鉴定方法。
52 病毒的检测521 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医学微生物重点
![医学微生物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7675be960590c69ec3765a.png)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酵母菌、霉菌)。
2.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G+和革兰阴性菌G-。
两类细菌细胞壁共有组分为肽聚糖。
3.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构成。
4.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
四肽侧链的联结方式随菌不同而异。
5.G+特殊组分:细胞壁较厚,15—50层肽聚糖,含大量磷壁酸,磷壁酸按结合部位可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一端通过磷脂与肽聚糖上的胞壁酸共价结合,另一端伸出细胞壁游离在外。
膜磷壁酸一端与细胞膜外层上的糖脂共价结合,另一端穿越肽聚糖层伸出细胞壁表面游离在外。
6.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细胞壁较薄,1—2层肽聚糖,有外膜。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是G-性菌的内毒素。
7.脂质A是一种糖磷脂,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脂质A是内毒素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故各种菌产生的内毒素毒性作用相似。
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即革兰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8.革兰阴性菌上的细胞膜和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层间隙,占细胞体积的20%—40%,称为周浆间隙。
此间隙有多种水解酶,在细菌获得营养、解除有害物质等方面有作用。
9.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形态,保护细菌抵御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带有多种抗原表位,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与宿主细胞粘附,致病因素之一;是某些抗生素的作用位点。
10.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L型。
微生物考试重点
![微生物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763268bceb19e8b9f6ba8b.png)
微生物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芽孢指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2.菌落指在固体培养基上个,由一个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菌落。
3.酵母菌一种俗语,指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通常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菌,极少数种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4.霉菌是一种俗语,是一类丝状真菌的统称。
分类上分属于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5.温和噬菌体指侵入宿主后,将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该细菌细胞继续生长繁殖,并使宿主细胞溶原化的噬菌体。
6.烈性噬菌体指入侵宿主后,改变宿主的性质,使之成为制造噬菌体的“工厂〞,产生大量新的噬菌体,最后导致菌体裂解死亡的噬菌体。
7.溶源性溶源性是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特性。
即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检查不到噬菌体的存在,但却具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粒子的潜在能力。
8.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化学、物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微生物变为优势微生物,从而提高该微生物的筛选效率。
9.鉴别性培养基培养基中加有能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响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的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其他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
10.发酵〔生化意义上〕发酵工业上的发酵是指任何利用好氧或厌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类生产方式;而在生物化学中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复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响。
11.次级代谢是相对于初级代谢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如某些色素、抗生素、毒素、激素和生物碱等的代谢。
12.连续发酵根据所绘制的典型生长曲线,针对所采用的单批培养或密闭培养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的一种培养方式,当微生物培养到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度连续流进新鲜培养基,并立即搅拌均匀,另一方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这样培养物就可长期保持对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稳定的生长速率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2、热原质: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数革兰阴性菌能产生热原质,本质为其细胞壁的脂多糖(LPS),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
3、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4、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5、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
6、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主要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7、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组编码的某些性状。
8、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
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
9、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1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及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11、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12、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3、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Dane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呈球形,为完整的HBV病毒颗粒,有传染性。
15、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人和动物病毒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等步骤。
16、: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为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病原体从宿主的亲代到子代,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其他例如微生物的基因经生殖细胞的遗传。
17、细胞病变作用(CPE):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18、干扰素: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19、病毒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表面某些抗原的抗体。
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或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倾入易感细胞。
中和抗体不能直接灭火病毒。
病毒与中和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有包膜的病毒与中和抗体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病毒裂解。
1、G+、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2、细菌的特殊结构的含义、功能、意义⑴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的功能:细菌运动器官;与致病性有关;用于鉴定细菌 (根据鞭毛数量、排列 , 鞭毛抗原性,血清学鉴定)。
⑶菌毛分类:普通菌毛:● 遍布菌细胞表面,每菌可达数百根。
● 可与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
性菌毛(F 菌毛):● 比普通菌毛长而粗。
● 仅见于少数G ﹣菌,数量少,1-4根/菌。
● 致育因子(F 因子)编码,传递遗传物质。
⑷芽胞的功能:成熟的芽胞具有多层厚膜结构,所以对热力、干燥、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与细菌致病力有关、延长细菌感染期。
3、66页: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4、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⑴生物拮抗:即作为生理屏障阻止外来病菌的侵入。
①受体竞争;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③营养竞争;⑵营养作用:即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合成。
⑶免疫作用:即作为抗原既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又可刺激免疫应答。
⑷抗衰老作用:产生抗氧化损伤的生物酶,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损害。
⑸抗肿瘤作用:通过将某些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发挥免疫功能抑制肿瘤。
5、内、外毒素的区别6、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①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
②A亚单位裂解为A1和A2两条多肽,A1亚单位进入细胞发挥毒性作用。
③A1活化Gs,Gs使ATP转化成cAMP,使之在细胞内含量增高。
④cAMP水平升高,导致肠腺上皮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大量水和电解质在肠腔堆积,引起剧烈腹泻7、A群链球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105页)1、致病物质:⑴细胞壁成分:①黏附素:包括脂磷壁酸和F蛋白②M蛋白:A群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子。
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
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
③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⑵外毒素:①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具有超抗原作用,对兔有致热性和致死性。
②链球菌溶素: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⑶侵袭性酶类:①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促进细菌扩散;②链激酶(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促细菌扩散;③链道酶(链球菌DNA酶):溶解脓汁中DNA,降低其粘稠度,促细菌扩散,主要有A,C,G群链球菌产生。
2、所致疾病:⑴化脓性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其他系统⑵中毒性感染:如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⑶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8、结核菌素试验:定义: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原理: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应用:①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应接种或补种卡介苗。
②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
③作为婴幼儿(尚未接种过卡介苗者)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④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试剂两种:①旧结核菌素(OT)②纯蛋白衍生物(PPD)—PPD—C,BCG—PPD方法:2种PPD5个单位两前臂皮内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结果:→红肿硬结>5mm,阳性(> 15mm,强阳性);→红肿硬结<5mm,阴性意义:→阳性:感染过,或BCG成功,有免疫力;→强阳性:现在活动性;→阴性:没有感染过/未接种BCG→假阴性:①感染初期,老年人,严重结核合并其它传染病②使用免疫抑制剂③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9、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
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这常见于有包膜病毒,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自带,细胞在短期内不会死亡,但会发生变化,会出现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有些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于胞浆或核内出现特殊的斑块状结构。
是病毒的增殖部位,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
4、细胞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并传至子代细胞,不产生子代病毒,细胞也不破坏。
可引起细胞遗传改变——细胞转化;也可发生细胞恶化——肿瘤相关病毒。
10、病毒体包膜上镶嵌的两种刺突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HA和NA的抗原结构很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
1、血凝素(HA):为糖蛋白三聚体,其主要功能有:①凝集红细胞:用红细胞凝集试验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可辅助检测和鉴定流感病毒等;②吸附宿主细胞: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促进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与病毒的组织嗜性和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有关;③具有抗原性:HA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病毒感染性和抑制血凝的作用,为保护性抗体。
2、神经氨酸酶(NA):为4个立体亚单位组成的糖蛋白四聚体,其主要功能有:①参与病毒释放:通过水解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促使成熟病毒体的芽生释放;②促进病毒扩散:通过破坏与细胞膜上病毒特异受体结合,液化细胞表面黏液,促进病毒从细胞上解离以及病毒的扩散;③具有抗原性:NA产生特异性抗体可以抑制NA的水解能力,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
11、乙型肝炎病毒(273页)1、主要传染源:为乙肝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
乙肝的潜伏期为30—160天,不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病人血清都有传染性。
HBV携带者因无症状,不易被察觉,其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大。
2、传播途径血液和血制品传播:微量的污染血经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医院内污染器械可导致医院内传播;垂直传播: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也可通过哺乳传播;性传播以及密切接触传播:从HBV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可检出HBV。
12、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其意义。
抗原组成:外衣壳Ag:HBsAg 、 Pres1、 Pres2内衣壳Ag:HBcAg、HBeAg(1)表面抗原(HBsAg)存在:Dane颗粒外衣壳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意义:HBsAg+:HBV感染(患者或携带者)。
抗-HBs+:中和抗体,有保护作用,乙肝恢复或具免疫力。
(2)PreS1、 PreS2:存在于Dane颗粒外衣壳,加强HBV抗原性,辅助HBV吸附至肝细胞,抗-Pres1、Pres2:阻断HBV与肝细胞结合。
(3)核心抗原(HBcAg)存在:Dane颗粒内衣壳和患者肝细胞内,血清中不能检出。
抗-HBc+:无中和作用,HBV在体内复制,具传染性。
(4)e抗原(HBeAg)存在:可溶性抗原,存在于血清中。
HBeAg+:HBV在体内复制,血清有高度传染性。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预后良好。
13、CD4+的损伤机制HIV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复杂,主要有:①导致CD4+T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丧失正常分裂能力,最后导致细胞的溶解②CTL对CD4+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HIV抗体接到的ADCC作用,NK细胞的杀伤作用使CD4+T细胞大量减少;③诱导CD4+T细胞凋亡;④HIV复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抑制细胞正常的生物合成;⑤HIV可作为超抗原激活大量CD4+T细胞,也是细胞死亡和免疫缺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