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沪科版第三册 92 生物进化理论(同步测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f0e75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d.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是变异的前提B. 人工选择都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C. 生物进化是选择的动力D. 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答案】D【解析】 A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A错误B、人工选择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性状的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不符合人们要求的将会被淘汰 B错误C 、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错误D、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 D正确2.下表是某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表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了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由于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物种逐渐进化为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B. 河东的乙物种迁到河西后由于生殖隔离并不能与丙物种发生基因交流C. 被大河分隔开的物种乙与物种丙共同进化D. 若物种丁是由物种乙形成的则迁入河西的物种乙的种群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C【解析】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由于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物种逐渐进化为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 A正确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河东的乙物种迁到河西后由于生殖隔离并不能与丙物种发生基因交流 B正确C、被大河分隔开的物种乙与物种丙不会共同进化 C错误D、若物种丁是由物种乙形成的则迁入河西的物种乙的种群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D正确3.达尔文环球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昆虫这样的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机会多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大风导致昆虫产生适应环境的无翅、残翅变异B. 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形成【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大风将昆虫的无翅和残翅的性状选择出来 A错误B、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B正确C、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存在着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否产生生殖隔离 C错误D、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 D错误4.下表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005~2008年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细菌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细菌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 2005~2008年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 细菌的耐药性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产生的【答案】C【解析】解 A.细菌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错误B.细菌的基因发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B错误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种群的耐药率逐年增加说明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正确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是本身就存在的只是因为抗生素将这些耐药性的细菌选择出来不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变异产生的 D错误故选 C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新物种的形成是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B.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C.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 A 、新物种的形成使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新物种的形成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 A正确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B正确C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 错误6.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朝着抗药性增强方向突变B. 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菜青虫种群中全部抗药性基因构成了基因库D. 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答案】B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正确C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 C错误D、菜青虫与农药的生存斗争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D错误7.通过单倍体育种将宽叶不抗病(AAbb)和窄叶抗病(aaBB)两个烟草品种培育成宽叶抗病(AABB)新品种下列关于育种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将AAbb和aaBB杂交得到AaBb的过程实现了基因重组B. 对F_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C. 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F_1种子使染色体加倍D. 育种过程中淘汰了杂合个体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答案】B【解析】 A 、将AAbb和aaBB杂交由于AAbb和aaBB都是纯合体所以得到AaBb的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A错误B、对F_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正确C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 F_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加倍 C错误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获得的都是纯合体所以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D错误8.假设在一草原上存在一种一年生植物后来该草原上出现了一条汹涌的大河将该植物分隔在两地就这样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现在两地该一年生植物杂交后产生的种子都不具有生命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现在两地的该一年生植物存在生殖隔离B. 两地的该一年生植物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C. 自然选择决定该一年生植物进化的方向D. 该一年生植物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有关【答案】D【解析】解 A.生殖隔离是指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交配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隔离机制 A正确B.存在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说明产生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该一年生植物进化的方向 C正确D.该一年生植物基因频率的变化既与环境的选择有关也与遗传物质的变化有关 D错误故选 D9.穿梭育种是近年来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等优良特征的农作物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 穿梭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 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禾本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C. 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D.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水稻基因库产生差异【答案】B【解析】解 A.依据题意穿梭育种本质为杂交育种所以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 A正确B.穿梭育种只是将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杂交故没有涉及到物种多样性 B错误C.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 C正确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正确10.物种之间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下列选项不支持这句话的是()A. 物种都有共同的起源B. 物种间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C. 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 生物亚种之间由于地理隔离基因无法交流【答案】D【解析】解物种之间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指的是在同一时间点的空间中不同物种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是进化的过程中它们都起源于共同祖先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生物亚种之间由于地理隔离基因无法交流是物种内的关系非物种间的关系 D项符合题意故选 D11.南极有企鹅非洲也有企鹅研究发现南极企鹅还是非洲企鹅的祖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大陆板块运动使企鹅出现地理隔离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 欲确定南极企鹅与非洲企鹅是否为一个物种可观察它们是否能正常交配C. 非洲企鹅的脂肪层的厚度应高于南极企鹅D. 非洲大陆条件与南极大陆条件决定了两种企鹅进化的方向【答案】D【解析】A、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物种形成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 A 错误B、欲确定是否为一个物种应该看是否能生出可育的后代而不是看其是否能交配 B错误C、非洲企鹅的脂肪层的厚度应低于南极企鹅应为脂肪具有保温功能 C错误D、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方向 D正确故选D.12.鸢尾属植物有几百种品种间染色体数目往往不同多为近缘种间杂交产生如图所示某研究小组利用品种1(2N=28)和品种2(2N=40)的两个鸢尾属远缘种为亲本培育出了结实率高、观赏性和适应性更强的子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近缘种间杂交产生了后代即可说明两个近缘亲本没有生殖隔离B. 步骤①②都包含了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或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两个过程C. 步骤③是杂交育种该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 近缘种间杂交往往可以产生新的性状【答案】C【解析】解 A.物种是指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近缘种间杂交产生了后代不能说明两个近缘亲本有没有生殖隔离因为不知道后代是否可育 A错误B.步骤①②是多倍体育种常用秋水仙素或低温抑制纺锤体从而获得多倍体 B错误C.步骤③是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但最终得到的品种5染色体数目不是68条说明亲本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丢失即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CD.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其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新组合 D错误故选 C13.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 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 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 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导致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答案】D【解析】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正确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无抗药性的个体或抗药性弱的变异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B正确C.使用农药后把无抗药性的或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D.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 D错误故选D14.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 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解 A.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A正确B.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正确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错误故选 D15.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D. 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答案】A【解析】A、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A错误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 B正确C、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因此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C正确D、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 D正确16.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Ⅰ、Ⅱ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两湖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需过程B. 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C. 鱼A和C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D. 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答案】B【解析】解 A.某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 A错误B.由于存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 B 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鱼A、C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的 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到选择的作用 D错误故选 B17.如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一定能引起该小鼠种群发生进化B. 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们与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C. 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Z表示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新物种【答案】A【解析】解 A.当某个小鼠产生有利变异不一定会引起该小鼠种群发生进化 A错误B.因为小鼠原种通过X过程后表现出不同性状说明X代表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遗传变异与环境共同作用影响生物的性状 B正确C.生物进化的3个环节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所以X表示可遗传变异 Y表示自然选择 Z表示隔离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C 正确D.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进而形成了新物种 D正确故选 A1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B. 长花矩的兰花和长口器的蛾相互适应共同进化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在于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 两个种群的动物之间可以进行交配并生出后代二者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答案】A【解析】解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A错误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故长花矩的兰花和长口器的蛾是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B正确C.隔离是指自然条件下种群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正确D.生殖隔离是不同种群不能进行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所以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但是后代不育则仍属于不同的物种 D正确故选 A19.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是()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否认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D.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答案】C【解析】解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A错误B、由以上A的分析 B错误C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正确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对象是个体 D错误.故选 C.20.下列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A. 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B. 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C. 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D. 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答案】A【解析】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材料并加剧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繁殖过剩导致的生存危机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积累而加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故选A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21.(2)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此不同种群的________就会发生不同改变.21.(3)由于各个岛上的________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________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________ 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同一【解析】解(1)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来源于南美大陆的同一种地雀.【答案】基因重组, 没有, 基因频率【解析】(2)南美大陆地雀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改变.【答案】食物, 基因频率改变, 基因库,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 隔离【解析】(3)由于各个岛屿的食物、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同一(2)基因重组没有基因頻率(3)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库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隔离22.(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测序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原因是________.22.(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________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22.(3)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在___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________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在T点时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②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 、30\% 和60\% 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 Aa\gt aa 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 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 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该种群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进化.③“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的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答案】24, 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解析】解(1)人类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但由于男性的最后一对性染色体不同因此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 X+ Y)进行测序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因此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答案】地理, 基因交流【解析】(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答案】QR, \A , 不一定, 25% , 55.1% , 会, 不正确【解析】(3)①生物进行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 A点时 A基因频率高说明其控制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②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 、30\% 和60\% 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 AA的基因型频率+ \dfrac12\times Aa的基因型频率= 10\% +\dfrac12\times 30\% = 25\% .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个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 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 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 \dfrac5454+ 11+ 33\times 100\% = 55.1\% 而且基因频率在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会发生进化.③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一定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23.(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 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23.(2)甲岛上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23.(3)已知乙岛上的C物种属XY型性别决定已知C物种中有斑点性状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但雌性是性染色体杂合体雄性是性染色体纯合体某研究人员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幼小时就能通过有无斑点来识别雌雄的物种C 请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图解并作简单说明【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个体新个体中就含有许多新的变异性状其中只有超长翅的F物种和残翅的E物种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解析】【答案】(2)甲岛上B物种到达乙岛上后可能面临以下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种群共同发展二是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最终处于优势淘汰C物种【解析】【答案】(3)设计方案说明利用雌性无斑点的C物种与雄性有斑点的C物种杂交后代凡是有斑点的则为雌性的C物种凡是无斑点的则为雄性的C物种【解析】24.(1)什么是种群 ________ 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24.(2)b表示________ 其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24.(3)c表示________ 其可使种群的________从而引起种群进化【答案】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基本单位【解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82f34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9.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 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D. 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A、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产生隔离最终出现生殖隔离 A正确B、绝大多数物种是经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B 错误C、无论是哪种隔离种群间的基因都不能交流 C正确D、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故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D正确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补充修正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是()A.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 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答案】B【解析】解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A不符合题意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B符合题意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C不符合题意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3.下列各项说法中都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种群出现可遗传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⑤突变和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⑦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是群落内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A. ②③④⑤B. ①②④⑥C. ④⑥⑦D. ①③⑤⑦【答案】B【解析】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种群出现可遗传变异①正确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②正确③变异本来就存在环境改变选择了适应性变异③错误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正确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错误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⑥正确⑦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⑦错误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会产生抗药性突变B. 基因重组并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解 A.变异是不定向的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即存在接种青霉素后青霉素对抗药性个体起到了选择作用 A错误B.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错误C.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正确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D错误故选 C5.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是()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物隔离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 ②③⑤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⑤【答案】A【解析】解①物种包含多个种群因此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①错误②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②正确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③正确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但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④错误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⑤正确.故选 A.6.使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 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C. 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 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D【解析】解 A.变异是不定向的 A错误B.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并非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B 错误C.棉红铃虫不会对农药产生隔离 C错误D.农药对棉红铃虫进行了定向选择剩下的绝大多数都具有抗药性并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 D正确故选 D7.如图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的②为突变和基因重组B. 图中的③为自然选择C. 由于自然选择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黑色和浅色桦尺蠖之间出现了④D.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答案】D【解析】解 AB.根据物种形成的过程可以推知图中的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 AB错误C.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黑色和浅色桦尺蠖之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 C错误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正确故选 D8.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三倍体西瓜无籽性状不可遗传B.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培育出了生产青霉素的高产菌株C. 若在瓜田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导致害虫瓜蚜抗药基因频率增加该田最终出现瓜蚜新物种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两者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答案】D【解析】解 A.普通西瓜是二倍体由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三倍体西瓜无籽性状可遗传 A错误B.青霉素的高产菌株的培育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诱导原理是基因突变 B错误C.若在瓜田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导致害虫瓜蚜抗药基因频率增加导致瓜蚜发生进化但是新物种的产生还需要产生生殖隔离所以该田未必出现瓜蚜新物种 C错误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两者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正确故选 D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无生殖隔离也无地理隔离B. 近亲繁殖可能使某些纯合基因型个体的繁殖力减弱C. 新物种的形成一般离不开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等D. 生物变异和进化的不定向性导致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答案】D【解析】10.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他们的祖先不同B.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 变异的方向不同D. 岛上的生物未进化【答案】B【解析】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即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最终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11.市场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皮皮虾等 2020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章氏麒麟虾它身体分节有5只眼睛和坚硬的壳与现在的虾相似(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如今世界上生活的各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存在生殖隔离C. 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 虾的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解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所以世上的多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A正确B.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所以存在生殖隔离 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正确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错误故选 D12.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 不同舌长的蝙蝠个体之间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C. 蝙蝠微小的长舌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积累为显著变异D. 上述实例说明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因素【答案】D【解析】解 A.地球上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正确B.不同舌长的蝙蝠生存的环境存在差异生物个体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受个体差异、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舌长的蝙蝠个体之间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 B正确C.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特定的环境的选择下淘汰了种群中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而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的机会增多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通过繁殖将有利变异遗传给子代经过代代积累使微小的变异成为显著的变异可见蝙蝠微小的长舌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积累为显著变异 C正确D.上述实例说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因素但不能说明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D错误故选 D13.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 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引起染色体变异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答案】A【解析】解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A错误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B正确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 C正确D.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D正确故选 A14.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A. 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D. 通过人工诱变可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答案】D【解析】 A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错误B、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错误C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抗药性细菌进行定向选择 C错误D、人工诱变能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 D正确15.一种体形较小的绿色蜥蜴生活在美国南部的森林它原来擅用奔跑的手段猎食小昆虫后来由于宠物贸易的发展人们在这一地区引入了褐色蜥蜴矮壮健实的褐色蜥蜴逐渐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地盘把绿色蜥蜴赶到了树上生活追踪研究发现经过仅仅20代的繁衍绿色蜥蜴就长出了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树上定居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绿色蜥蜴出现新的适应性特征这是生活环境改变引起了蜥蜴产生基因突变导致的B. 绿色蜥蜴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使其适应在树上生活这是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体现C. 绿色蜥蜴和其他生物以及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经过20代繁衍已经成为新的物种D. 外来竞争者的存在使绿色蜥蜴的生活环境恶化这对绿色蜥蜴而言完全是一种灾难【答案】B【解析】解 A.环境改变只是对绿色蜥蜴产生的适合树上生活的护趾突变进行了定向的选择作用基因突变一直存在 A错误B.绿色蜥蜴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使其适应在树上生活这是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体现B正确C.绿色蜥蜴和其他生物以及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而护趾的变化只能说明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不能表明绿色蜥蜴经过20代的进化已经形成新物种 C错误D.引入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但是并不能表示这对绿色蜥蜴而言完全是一种灾难 D错误故选 B1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 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C.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直接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D.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不能进行【答案】D【解析】解 A.盲鱼的眼睛有退化的也有没有退化的长期黑暗的条件对盲鱼的眼睛起了选择作用并没有诱导基因突变 A错误B.两个种群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存在地理隔离因此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B错误C.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的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可能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会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C错误D.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 D正确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7.(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17.(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17.(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18.(1)一万多年后 D湖中的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18.(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它们属于________(填“同一个”或“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18.(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解(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2)两个不同的, 基因多样性【解析】(2)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他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答案】(3)52.4%, 没有【解析】(3)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 可知群体中AA的个体占25% Aa的个体占50% aa的个体占25% 假设开始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只(AA为50只 Aa为100只 aa为50只)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AA的数量为55只 Aa的数量为110只 aa的数量为45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110+55×2)÷(55×2+110×2+45×2)×100%≈52.4% 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生物进化了由于各个基因型的个体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进化形成新物种19.(1)两株植物杂交 F_1中抗病矮茎出现的概率为\dfrac 3 8 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19.(2)让纯种抗病高茎植株与纯种易感病矮茎植株杂交得 F_1 F_1自交时若含a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 F_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 与 F_1相比 F_2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19.(3)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Bb的高茎植株幼苗染色体加倍成为基因型为BBbb的四倍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自交后代均能存活高茎对矮茎为完全显性则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 让该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杂交得到的植株是否是一个新物种?________(填“是”或“否”)【答案】(1)AaBb、Aabb【解析】(1)两株植物杂交 F_1中抗病矮茎(A_bb)出现的概率为\dfrac 3 8 即\dfrac 3 4×\dfrac 1 2 所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答案】(2)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15∶5∶3∶1, 不变, 是【解析】(2)让纯种抗病高茎植株与纯种易感病矮茎植株杂交得F_1 F_1自交时产生AB、Ab、aB、ab4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若含a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2∶2∶1∶1 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 因此 F_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15∶5∶3∶1 与 F_1代相比 F_2代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不变但由于A、a基因的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答案】(3)高茎∶矮茎=35∶1, 否【解析】(3)由题意可知基因型为BBbb的四倍体植株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BB∶Bb∶bb=1∶4∶1 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为高茎∶矮茎=35∶1 让该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杂交得到的植株是三倍体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所以不是一个新物种20.(1)食物链中箭头的指向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20.(2)食物网中低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下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5~10倍甚至更多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3)在对兔子的猎捕过程中凶猛而敏捷的鹰会有更多机会猎取到食物而具有保护色或跑得快的兔子则有更多的机会躲避或逃脱这样两种生物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客观地对双方种群的发展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0.(4)草原上草的种类很多兔子和鼠等食草动物往往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这有利于降低这些草与其他草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 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物质和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解析】解(1)食物链中箭头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表示的是物质和能量的去向【答案】(2)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只有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其余的能量一部分被呼吸消耗另一部分则最终流向分解者【解析】(2)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 其中80%~90%的能量一部分经呼吸消耗还有一部分最终流向分解者【答案】(3)共同进化, 促进【解析】(3)兔子和鹰作为彼此的环境相互选择共同进化这种选择作用淘汰的是不利变异客观地对双方种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答案】(4)竞争, 物种多样性【解析】(4)根据“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减少了这些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竞争因此捕食者的捕食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21.(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 a、c分别表示________ b的实质变化是________21.(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__ 物种1、2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________三个环节21.(3)松鼠种群中存在控制毛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黑色 a﹣浅色)原松鼠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 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 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答案】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答案】变异是不定向的, 可遗传变异产生进化原材料、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解析】【答案】50%【解析】22.(1)什么是种群 ________ 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22.(2)b表示________ 其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22.(3)c表示________ 其可使种群的________从而引起种群进化【答案】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基本单位【解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原材料【解析】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答案】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表示自然选择其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种群定向进化。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35106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d.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种群基因库不断发失变化D. 不同物种的基因库完全不同【答案】D【解析】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种群基因库不断发生变化,C正确。
D.不同物种的基因库组成中有些基因种类相同,有些基因种类不同,基因库组成并非完全不同,D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答案】A【解析】解: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
B.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可遗传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C正确。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丰富、完善和发展,D正确。
故选:A。
3.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
据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内含8条染色体B. 此精原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此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 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D. 此图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和一套遗传信息【答案】C【解析】4.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婴幼儿发育,降低免疫力;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导致皮肤癌变、叶酸降解(叶酸缺乏使生殖能力下降)紫外线照射引起皮肤黑色素增多,黑色素对紫外线有阻挡作用。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33976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1e.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下列能用拉马克进化学说解释的是()A. 同一物种的成员在许多特性上存在差异B. 细菌种群内部存在抗药性强和抗药性弱两种不同类型C. 鹿和狼相互选择发展了各自的特征D. 种内的变异是由环境的作用引起的【答案】D【解析】解 A、同一物种的成员在许多特性上存在差异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 A错误B、细菌种群内部存在抗药性强和抗药性弱两种不同类型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 B错误C 、鹿和狼相互选择发展了各自的特征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 C错误D、种内的变异是由环境的作用引起的即后天获得性状能遗传给后代属于拉马克进化论的内容 D正确.故选 D.2.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 锁阳在长期的干旱环境中产生了适应性的进化并被保留下来D.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D【解析】解 A.锁阳依附在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二者属于寄生关系 A错误B.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C.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 C 错误D.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正确故选 D3.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 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解 A.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A正确B.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正确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错误故选 D4.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其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其主要原因是()A. 昆虫适应了具有农药的环境B. 昆虫接触农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C. 农药使昆虫产生了定向变异D. 农药对昆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D【解析】解 A、具有抗药性的昆虫适应了具有农药的环境 A错误B、昆虫产生抗药性与环境无关 B错误C 、生物发生变异是不定向的 C错误D、农药对昆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昆虫生存下来 D正确.故选 D.5.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种药物下表是2005~2008年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细菌的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变化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 随着人均使用量的增加某细菌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增强B. 使用抗生素后导致细菌产生耐药基因这是一种有利变异C. 生病不就医而直接吃抗生素易促进耐药菌的产生D. 从进化角度分析广泛使用抗生素会提高细菌耐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答案】B【解析】解 A.通过表格可知随着人均使用量的增加某细菌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增强 A正确B.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B错误C.由表格可知随着人均使用量的增加某细菌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增强乱用抗生素易促进耐药菌的产生 C正确D.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细菌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子代的机会更多会提高细菌耐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D正确故选 B6.如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一定能引起该小鼠种群发生进化B. 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们与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C. 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Z表示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新物种【答案】A【解析】解 A.当某个小鼠产生有利变异不一定会引起该小鼠种群发生进化 A错误B.因为小鼠原种通过X过程后表现出不同性状说明X代表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遗传变异与环境共同作用影响生物的性状 B正确C.生物进化的3个环节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所以X表示可遗传变异 Y表示自然选择 Z表示隔离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C 正确D.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进而形成了新物种 D正确故选 A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B. 生物的基因重组都来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与基因重组有关D.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8.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 a_1和 a_2 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 a_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 a_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 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 \ a_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 \ a_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a_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B【解析】图示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 a_1和 a_2 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 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故A错误由于d是由 a_1演变而来 c是由 a_2演变而来 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B正确即使 a_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由于b和d两个种群之间有地理隔离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故二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故C错误即使 a_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a_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错误故选B9.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色鲜艳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说明它和普通蜥蜴属于同一物种B. 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不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C. 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 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解 A.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后代的育性没有明确无法说明两者没有生殖隔离 A错误B.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B错误C.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错误D.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生殖隔离 D正确故选 D10.达尔文环球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昆虫这样的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机会多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大风导致昆虫产生适应环境的无翅、残翅变异B. 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形成D. 突变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B【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大风将昆虫的无翅和残翅的性状选择出来 A错误B、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B正确C、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存在着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否产生生殖隔离 C错误D、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 D错误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中发生的变异均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B.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 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 某种生物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就形成了新物种【答案】B【解析】解 A.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B正确C.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错误D.当产生生殖隔离后便形成了新物种 D错误故选 B12.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B.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C. 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D. 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答案】C【解析】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据此判断黑色为隐性 A错误B.根据“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栗色为显性 B错误C.若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C正确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栗色可能为显性也可能为隐性 D错误故选C13.生物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不会引起基因的丢失B. 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和淘汰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库获得新品种C. 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D. 自然选择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可以是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答案】C【解析】解 A.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一般都是碱基发生改变因此不会造成基因缺失 A正确B.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和淘汰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库获得新品种 B正确C.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错误D.自然选择过程中选择的对象是个体 D正确故选 C14.科研人员利用白菜和紫甘蓝进行种间杂交基本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 幼苗甲细胞中含19条染色体属于二倍体C. 幼苗乙所有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相同D. 白菜和紫甘蓝能杂交并产生后代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解 A.该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A错误B.幼苗甲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属于异源二倍体 B正确C.幼苗乙所有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完全相同有的细胞内含19条染色体有的细胞内含38条染色体等 C错误D.白菜和紫甘蓝可以杂交并产生后代但其后代不育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错误故选 B15.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朝着抗药性增强方向突变B. 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菜青虫种群中全部抗药性基因构成了基因库D. 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答案】B【解析】 A 、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A错误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正确C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 C错误D、菜青虫与农药的生存斗争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D错误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9小题每题10分共计90分)16.(1)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________和________ a点的变化可表示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16.(2)图1中含有________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16.(3)如果图1中结构3上某位点有基因F 结构4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f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或________16.(4)图3是某同学绘制的曲线图但是忘记了标明纵坐标只记得时期C对应图2中的时期11 那么图3纵坐标最可能代表的内容是________16.(5)图1细胞名称是________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答案】(1)1~4, 9~13, 受精作用【解析】解(1)图2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 A表示DNA含量变化曲线 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1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2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3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4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6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7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8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a表示受精作用 9表示有丝分裂间期 10表示有丝分裂前期 11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12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13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1~4、9~13 a点表示受精作用【答案】(2)16, 1【解析】(2)图1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 8条染色单体 8个DNA分子其中每个DNA分子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因此该细胞中含有16条脱氧核苷酸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只有1个染色体组【答案】(3)基因突变, 交叉互换【解析】(3)图1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1中结构3和结构4互为姐妹染色单体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现结构3上某位点有基因F 结构4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f 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答案】(4)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解析】(4)图2中的时期11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则时期C为有丝分裂中期时期D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 因此图3纵坐标最可能代表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答案】(5)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卵细胞和极体或极体【解析】(5)由题干信息知图1所示细胞是雌性个体的细胞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而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卵细胞和极体或极体17.(1)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17.(2)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______ 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________就会发生不同改变.17.(3)由于各个岛上的________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________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 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________ 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同一【解析】解(1)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来源于南美大陆的同一种地雀.【答案】基因重组, 没有, 基因频率【解析】(2)南美大陆地雀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改变.【答案】食物, 基因频率改变, 基因库,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 隔离【解析】(3)由于各个岛屿的食物、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同一(2)基因重组没有基因頻率(3)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库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隔离18.(1)有些抗生素能抑制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病原细菌________来治疗疾病有些抗生素能与病原细菌的核糖体、mRNA或tRNA结合直接抑制病原细菌的________来治疗疾病18.(2)有些抗药性菌株是通过细胞内产生分解抗生素的酶来产生抗药性的这些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可能是病菌产生了________18.(3)人类滥用抗生素往往导致病原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其实质是________18.(4)养殖业中过量使用抗生素残留的药物可通过畜禽产品直接蓄积于人体或通过环境释放蓄积到其它植物中并最终通过________汇集于人体导致人体的慢性毒性作用和体内正常菌群的耐药性变化【答案】分裂, 蛋白质的合成(或基因表达)【解析】细胞分裂过程中要进行DNA复制有些抗生素能抑制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病原细菌分裂来治疗疾病有些抗生素能与病原细菌的核糖体、mRNA或tRNA结合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mRNA是翻译过程中的直接摸板 tRNA是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因此该抗生素直接抑制病原细菌的蛋白质的合成(或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答案】基因突变【解析】细菌中没有染色体并且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细菌的变异类型只有基因突变【答案】抗生素对病菌的可遗传变异进行定向选择导致病菌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大【解析】人类滥用抗生素往往导致病原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其实质是抗生素对病菌的可遗传变异进行定向选择导致病菌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大【答案】食物链【解析】养殖业中过量使用抗生素残留的药物可通过畜禽产品直接蓄积于人体或通过环境释放蓄积到其它植物中并最终通过食物链汇集于人体导致人体的慢性毒性作用和体内正常菌群的耐药性变化19.(1)将外源基因S插入蚊子的染色体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19.(2)图中A、B基因位于________ (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只有A基因而无B基因的幼虫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得F_1 在F_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若再F_1自由交配则F_2群体中a基因频率将________ (填“下降”或“上升”)19.(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选择下种群的________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答案】基因重组【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将外源基因S插入蚊子的染色体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答案】非同源, 50% , 上升【解析】根据图中的放大图可以看出图中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已知只有A基因而无B基因的幼虫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得F_1 则F_1的基因型为AaBb 在F_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50\% .已知只有A基因而无B基因的幼虫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得F_1(基因型为AaBb)再自由交配由于只有A基因而无B基因的幼虫(基因型是AAbb)致死则F_2群体中只有1AABB、2AABb、2AaBB、4AaBb、2Aabb、1aaBB、2aaBb、1aabb 对A、a 相关基因型进行分析 AA: Aa: aa=3: 8: 4 a基因频率是50\% 即F_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 = \dfrac415 + \dfrac12 \times \dfrac815 = \dfrac815 \dfrac81550\% 即F_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较F_1上升【答案】基因频率【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选择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20.(1)在腿部是否有毛这对性状中光腿为________性状上述两对等位基因发生重组的时期为________20.(2)已知单冠为显性性状针对上述比例的出现某生物兴趣小组成员提出了两种观点观点一控制单冠和复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________观点二控制单冠和复冠的基因仅位于乙染色体上且基因型为 Z^bZ^b的个体死亡若观点二正确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20.(3)请你以 F_1为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杂交实验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判断实验思路________预期结果 ________【答案】(1)隐性,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解析】解(1)亲本光腿雄鸡与毛腿雌鸡交配所得子代全表现为毛腿因此光腿为隐性性状根据题干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基因重组【答案】(2)雄鸡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死亡, \ aaZ^BZ^b、\ AAZ^bW【解析】(2)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可推测单冠对应的基因型为Bb 复冠对应的基因型为bb F_1雌雄鸡的基因型理论上都应该为Bb或bb 且比例均为1∶1 但是根据题干比例可知雄鸡中没有基因型为bb的个体因此推测其死亡若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基因型为 Z^bZ^b的个体死亡则可推测单冠雄鸡的基因型为 Z^BZ^b 复冠雌鸡的基因型为 Z^bW 同时可推测出双亲的基因型为 aaZ^BZ^b、 AAZ^bW【答案】(3)实验思路让\ F_1中单冠雌雄鸡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若\ F_2中雌雄鸡的性别比例是1∶1 则观点二正确若\ F_2中雌雄鸡的性别比例不是1∶1 则观点一正确【解析】(3)欲确定上述两种观点哪种正确可以让 F_1中单冠雌雄鸡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F_2中单冠雄鸡与单冠雌鸡的基因型均为Bb 且雄鸡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死亡因此雌雄比不等于1∶1 若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 F_1中单冠雌鸡与单冠雄鸡的基因型分别为 Z^BW和 Z^BZ^b 二者交配 F_2中没有致死情况雌雄比为1∶121.(1)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 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21.(2)预测上述b植物中D基因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①若D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则________②若D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差则________③若环境对各性状无选择作用则________21.(3)若要使b植物的后代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了具有足够大的种群外还应具有哪些条件?________【答案】(1)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解析】(1)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 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 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 d的基因频率为80% 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 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 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 d的基因频率为80% 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进化【答案】(2)①D基因频率上升, ②D基因频率下降, ③D基因频率基本不变【解析】(2)根据自然选择情况的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上升、不变、下降【答案】(3)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个体间随机交配无突变【解析】(3)基因频率维持不变的条件有①种群足够大②没有迁入和迁出③没有突变④自然选择不起作用⑤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
高中生物 第三册 第9章 生物进化 9.2 生物进化理论测试(1)沪科版
![高中生物 第三册 第9章 生物进化 9.2 生物进化理论测试(1)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5e3358964bcf84b9d57b51.png)
第2节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根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理论,推测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生命化石是A.单细胞细菌B.多细胞水螅C.低等多细胞藻类植物 D.高等多细胞被子植物2、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因素是:A.自然选择B.生殖隔离C.基因突变D.生存斗争3、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A.乙B.丙C.丁D.戊4、在某个种群群体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但是AA的生活力不如Aa,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B.减小,增大C.减小,减小D.不变,不变5、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6、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了就一定是两个物种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7、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B.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绝灭C.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的多样性D.真核生物出现之后,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9、埃及斑蚊是传播某种传染病的媒介。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b54a7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4.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 生活在非洲的黑色人种与生活在美洲的白色人种之间虽然存在地理隔离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 人工选择也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关于遗传的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答案】A【解析】 A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只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 A错误B、生活在非洲的黑色人种与生活在美洲的白色人种之间虽然存在地理隔离但他们属于同一物种所以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B正确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正确D、关于遗传的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D正确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D.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答案】B【解析】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导致生物进化D. Aa连续自交后代纯合子比例升高则生物发生进化【答案】B【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种群基因库差异过大导致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导致生殖隔离形成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Aa中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1/2 连续自交过程中纯合子比例上升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但A、a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生物不发生进化故选B叫声吸引异性而杂交个体的声带结构和发声方式均与两个亲本不同这就导致雄性杂交个体无法吸引雌鸟进行交配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两种姬鹟群体的基因库有差异B. 姬鹟通过叫声吸引异性交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 两种姬鹟的分布存在部分重叠并能杂交说明两者的基因能自由交流D. 姬鹟新物种的产生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以及自然选择三个环节【答案】C【解析】解 A.不同物种甚至长期隔离的不同种群基因库都会有差异两种姬鹟属于不同物种因此基因库存在差异 A正确B.姬鹟通过叫声吸引异性交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正确C.两种姬鹟杂交的子代不能产生后代二者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存在生殖隔离 C错误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正确故选 C5.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 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C.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物进化的本质D. 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A错误B、正常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库在种群中通过交配而传给子代不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更加不会消失 B错误C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本质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C错误D、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的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因此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 D正确.故选 D.6.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 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 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 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答案】B【解析】解 A、隔离阻止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A正确B、有些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B错误C 、遗传组成上的差异导致基因库发生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C正确D、植物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D正确.故选 B.7.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B.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D. 生物的进化是指某种生物变得越来越强壮【解析】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A正确B.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正确C.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C正确D.生物的进化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D错误故选 D8.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无论是有利突变还是有害突变都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答案】B【解析】解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正确B.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属于可遗传变异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B错误C.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正确D.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正确故选 B9.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A. 生物进化B.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C. 生物多样性D. 生物不定向变异【答案】B【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10.确认过眼神你了解进化论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 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C.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D.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我们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借鉴的【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A错误B.不同的种群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错误C.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因为生物总是适应具体的环境的例如将人置于无氧环境中人不能生存但是低等的乳酸菌却能够存活 C错误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我们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借鉴的 D正确故选 D1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大小与种群数量有关B.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共同进化指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发展D. 不同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存在隔离现象【答案】C12.夏威夷群岛距离大陆最近的地方也有几千千米多种不同的蜜旋木雀生活在这些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上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尤其是喙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区别 DNA检测技术发现这些蜜旋木雀最初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关于蜜旋木雀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不同小岛上的现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着不同方向进化B. 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基因库C. 在这些蜜旋木雀形成的过程中小岛起着关键性作用D. DNA检测技术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答案】B【解析】解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A正确B.基因库的定义是一定时间内一个物种全部个体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无法确定夏威夷群岛上的所有蜜旋木雀就是该物种的全部个体 B错误C.不同的小岛上地理环境不同食物来源不同对分布在不同小岛上的蜜旋木雀的突变进行了不同的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木雀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小岛在木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自然选择的作用 C正确D.DNA 检测的结果为进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化学证据 D正确故选 B1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染色体变异可为所有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 理论上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基因重组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同时抗生素的选择作用能增强其抗药性D.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答案】B【解析】解 A.染色体变异能为真核生物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存在染色体变异 A错误B.从理论上分析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基因重组仅仅是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正确C.细菌本身就能产生抗药性突变生物变异在先自然选择在后抗生素没有诱导变异的作用只有选择作用 C错误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也可通过人工或低温诱导染色体组的加倍在短时间内完成不需要通过漫长的自然选择 D错误故选 B14.如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 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可组成一个种群B. 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答案】C【解析】解 A.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组成一个种群 A错误B.X除了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外还表示基因重组 B错误C.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Z表示生殖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 D错误故选 C15.剧烈的地质变化导致某种蛙生活的水体被分开使其被隔离为甲、乙两个种群其中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若干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个体间交配产生的受精卵没有活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两个蛙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进而产生生殖隔离B. 两个蛙种群因自然选择不同而向不同的方向进化C. 乙种群个体数减少导致其种群基因库减小D. 两个蛙种群能够交配产生受精卵因而属于同一物种【答案】D【解析】16.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13个物种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大陆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A. 13种地雀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 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发生了定向突变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地雀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 自然选择使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B【解析】17.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从而培育出如鹤顶红、水泡眼等金鱼品种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错误的是()A. “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B. 人工培育金鱼的过程中金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着变化C. “逐日去其不佳者”其实是人工选择D. “自然奇品悉具”是选择的结果若不经人类驯养将不会出现与鹤顶红、水泡眼等性状相关的基因【答案】D【解析】A、“分数缸饲养”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 A正确B、人工培育金鱼的过程中存在选择所以金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着变化 B正确C、“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 C正确鹤顶红、水泡眼等性状相关的基因 D错误18.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 b过程表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 在自然状态下物种1和物种2相互交配可能产生不育后代【答案】B【解析】解 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A正确B.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错误C.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C正确D.物种1和物种2是两个物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在自然状态下物种1和物种2相互交配可能产生不育后代 D正确故选 B19.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与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斗争中传遍了世界达尔文发表了重要著作《物种起源》下列关于达尔文说法正确的是()A. 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观点B. 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C.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 提出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答案】B【解析】A、用进废退的观点是拉马克提出的 A错误B、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B正确C、达尔文对进化的认识局限在个体水平 C错误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D错误20.有关生物进化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A.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遗传变异与拉马克的观点一致B. 只有Aa基因型的种群自由交配子代中出现了AA、aa个体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 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 保护骡子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答案】A【解析】解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遗传变异与拉马克的观点一致 A正确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a基因型的种群自由交配不一定会改变基因频率 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错误D.骡子高度不育不是一个物种因此不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D错误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21.(1)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 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21.(2)预测上述b植物中D基因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①若D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则________②若D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差则________③若环境对各性状无选择作用则________21.(3)若要使b植物的后代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了具有足够大的种群外还应具有哪些条件?________【答案】(1)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解析】(1)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 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 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 d的基因频率为80% 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 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 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 d的基因频率为80% 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进化【答案】(2)①D基因频率上升, ②D基因频率下降, ③D基因频率基本不变【解析】(2)根据自然选择情况的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上升、不变、下降【答案】(3)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个体间随机交配无突变【解析】(3)基因频率维持不变的条件有①种群足够大②没有迁入和迁出③没有突变④自然选择不起作用⑤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22.(1)野生海水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些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等特性在自然状态下却很难将这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原因是野生海水稻与其他种类的植物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22.(2)野生海水稻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 在野生海水稻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植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的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22.(4)如何鉴别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是否为同一物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1)生殖隔离【解析】解(1)野生海水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些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等特性在自然状态下却很难将这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原因是野生海水稻与其他种类的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答案】(2)基因库, 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的【解析】(2)野生海水稻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的海水稻植株【解析】(3)“人工进化” 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4)用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有性生殖)的方式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解析】(4)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用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有性生殖)的方式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是同种生物若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说明它们是两种生物23.(1)根据示意图推测假如患有21三体综合征的男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所生女孩患有21三体综合征的概率约为________23.(2)曼陀罗为天然的四倍体植株花的白色(A)对淡紫色(a)为显性将纯合的白花曼陀罗植株(甲)和淡紫花曼陀罗植株(乙)杂交得到F_1 F_1自交产生的F_2中开淡紫色花的植株占________23.(3)若取上述甲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植株丙将丙与乙杂交得到植株丁①植株丙为________倍体植株②植株丁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③植株丁繁殖后代的能力________ 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23.(4)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水稻新品种而海岛水稻没有抗旱类型有人想培育出抗旱的海岛水稻新品种但是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单, 三, 极低, 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很难产生可育配子导致其高度不育【解析】【答案】陆地水稻与海岛水稻存在生殖隔离【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ed8c8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1a.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马达加斯加群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两地生物种类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 祖先不同B. 变异方向不同C. 岛上生物没有进化D. 自然选择方向不同【答案】D【解析】解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即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最终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故选 D2.由于除草剂的使用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有188种杂草物种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题干中“生物类型”是指基因多样性B. 除草剂使种群内抗性基因突变加快C. 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D. 除草剂交替使用是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措施之一【答案】B【解析】解 A.题干中“生物类型”并非指物种而是指基因多样性 A正确B.除草剂对杂草起了选择作用使种群内抗性基因频率增加 B错误C.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无对抗药性的选择作用故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 C正确D.除草剂交替使用是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措施之一 D正确故选 B3.遗传学家哥德斯密特在《进化的物质基础》一书中首次提出小进化和大进化的概念他认为自然选择在物种之内作用于基因的进化称之为小进化由一个种变为另一个新种是大的进化步骤称之为大进化小进化也被称作微观进化该观点认为通过基因频率的变化积累会导致进化下列关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进化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频率改变”属于微观进化的观点B. 环境变化的随机性、不定向性决定了生物变异的方向C. 通过突变、重组和微观进化可以丰富种群内的基因库D. 微观进化观点的提出是以种群为单位作为研究前提的【答案】B【解析】解A.“进化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频率改变”属于微观进化的观点 A正确B.环境会影响生物变异的方向而不是决定了的方向 B错误C.突变、重组和微观进化可以丰富种群的基因库 C正确D.微观进化观点提出以种群为单位作为研究的前提 D正确故选 B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补充修正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是()A.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 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答案】B【解析】解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A不符合题意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B符合题意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C不符合题意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B.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不会阻碍其基因交流【答案】C【解析】解 A.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单位是种群 A错误B.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发展 B错误C.新物种形成一定存在基因频率改变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C正确D.由于地理障碍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这属于地理隔离 D错误故选 C6.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近年来发现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中存在一种化学感应蛋白(SAP2)使它们对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拟除虫菊酯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杀虫剂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B. 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C. 抗杀虫剂按蚊群体的出现说明该按蚊种群已发生了进化D. 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不一定说明产生了新的物种【答案】A【解析】解 A.杀虫剂是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表现型(抗杀虫剂和非抗杀虫剂)导致不抗杀虫剂的个体死亡进而影响到基因频率 A错误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有了抗药性基因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只不过在杀虫剂出现之后才对表现型产生了自然选择 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杀虫剂(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按蚊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断发生定向改变抗药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不抗药的按蚊被杀虫剂杀死)导致按蚊朝着抗药的方向不断进化 C正确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抗杀虫剂按蚊与非抗杀虫剂按蚊仍可以产生新的后代并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只是种群发生了进化并不一定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D正确故选 A7.下列对变异与进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 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B. 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不一定少于染色体变异C. 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能检测到致病基因D.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无关【答案】A【解析】解 A.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A正确B.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一定少于染色体变异 B错误C.遗传病包括基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对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而言其体内不含致病基因 C错误D.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有关 D错误故选 A8.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 间期发生DNA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 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有适度的生长C. 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答案】A【解析】9.NDM﹣1是超级细菌携带的一种耐药性基因该基因指导合成的酶能够中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细菌对大多数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NDM﹣1基因能够在不同细菌之间进行转移使原本普通细菌转变为超级细菌从而传递抗性下列关于NDM﹣1超级细菌出现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 基因突变是出现NDM﹣1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B. 普通细菌因重组NDM﹣1基因转化为超级细菌C. 抗药性的形成离不开NDM﹣1基因的正常表达D. 抗生素的滥用诱导细菌产生NDM﹣1抗性基因【答案】D【解析】10.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B. 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C.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增强说明变异是定向的D. 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解 A.在使用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变异青霉素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A错误B.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耐药性弱或不耐药的个体逐渐淘汰耐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使耐药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 C错误D.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 D错误故选 B1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害突变会被淘汰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 马和驴能交配并产生后代但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解 A.有害突变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错误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生活的环境不同其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 B正确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C正确D.马和驴能交配并产生后代但后代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正确故选 A12.泡泡青学名皱叶黑油白菜与大白菜、油菜同是十字花科白菜属是湖北省随州市的地方特有蔬菜栽培品种其营养体叶片具有营养丰富、叶片肥厚的特点叶面上鼓着密密的泡泡当地人因而叫它“泡泡青” 其种子在外地种植虽能正常发芽、生长、开花结实但不会在叶面上形成泡泡自然条件下花期在油菜之后与大白菜同期但从不“混种” 据以上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泡泡青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了适应性变异B. 泡泡青与当地环境的高度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 泡泡青与油菜、大白菜存在着生殖隔离D. 泡泡青出现泡泡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A【解析】解 A.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可以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但生物不能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适应性变异 A错误B.泡泡青与当地环境的高度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正确C.泡泡青花期在油菜之后与大白菜同期但从不“混种” 说明泡泡青与油菜、大白菜存在生殖隔离 C正确D.泡泡青出现泡泡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正确故选 A13.人类对家鸡祖先经过数代的选育获得了很多家鸡品种这属于()A. 人工选择B. 自然选择C. 定向变异D. 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14.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①生物的多样性②保护色③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④变异的不定向和选择的定向⑤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⑥生物的生存斗争.A. ①②B. ④⑥C. ③⑤D. ④⑤【答案】C【解析】解①自然选择学说很好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①错误②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适者生存.所以从生物进化原因来看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错误③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有限达尔文进化论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③正确④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④错误⑤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解释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是如何起作用的⑤正确⑥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⑥错误.故选 C.15.下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C. 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 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解析】解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能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A错误B.甲、丙种群都是由同一物种进化来的因而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并不是完全不同的进化改变的是种群 B错误C.乙、丙是两个种群它们的基因频率无法进行比较 C错误D.甲、乙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正确故选 D16.斑姬鹟与白领姬鹟在区域分布上存在部分重叠并且能发现两者的杂交后代即杂交个体研究发现杂交个体无法吸引任何一种亲本进行交配其原因是这两种鸟的雄性都通过叫声吸引异性而杂交个体的声带结构和发声方式均与两个亲本不同这就导致雄性杂交个体无法吸引雌鸟进行交配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两种姬鹟群体的基因库有差异B. 姬鹟通过叫声吸引异性交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 两种姬鹟的分布存在部分重叠并能杂交说明两者的基因能自由交流D. 姬鹟新物种的产生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以及自然选择三个环节【答案】C【解析】解 A.不同物种甚至长期隔离的不同种群基因库都会有差异两种姬鹟属于不同物种因此基因库存在差异 A正确B.姬鹟通过叫声吸引异性交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正确C.两种姬鹟杂交的子代不能产生后代二者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存在生殖隔离 C错误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正确故选 C1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B.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最终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变异是不定向的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A正确B.适应自然的表型保留不适应自然的表型被淘汰相应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正确D.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错误故选 D18.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B. 自然选择可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导致生物进化C. 在自然状态下能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两个个体一定是同一个物种D. 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答案】B【解析】解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A错误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B正确C.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产下可育后代的生物称为同一物种如马和驴能交配并产生骡子骡子不育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 C错误D.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如多倍体育种可以产生新物种 D错误故选 B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7小题每题10分共计70分)19.(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19.(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19.(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20.(1)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20.(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生存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 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_______之间的斗争20.(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的过程适应是________的结果【答案】(1)不定向的【解析】(1)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答案】(2)自然选择,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解析】(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生存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它是通过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3)性状, 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 自然选择【解析】(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主要是指生物体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应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21.(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 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21.(2)甲岛上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21.(3)已知乙岛上的C物种属XY型性别决定已知C物种中有斑点性状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但雌性是性染色体杂合体雄性是性染色体纯合体某研究人员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幼小时就能通过有无斑点来识别雌雄的物种C 请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图解并作简单说明【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个体新个体中就含有许多新的变异性状其中只有超长翅的F物种和残翅的E物种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解析】【答案】(2)甲岛上B物种到达乙岛上后可能面临以下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种群共同发展二是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最终处于优势淘汰C物种【解析】【答案】(3)设计方案说明利用雌性无斑点的C物种与雄性有斑点的C物种杂交后代凡是有斑点的则为雌性的C物种凡是无斑点的则为雄性的C物种【解析】22.(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22.(2)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______22.(3)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基因突变【解析】解(1)新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2)不再使用杀虫剂, 弱【解析】(2)据图分析可知 1967年中期停止使用杀虫剂后 RR的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而SS的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 1969年中期RR基因几乎全部消失这表明在停止使用杀虫剂后 RR基因型的幼虫适应生存的能力较弱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逐渐被淘汰【答案】(3)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解析】(3)分析可知不再使用杀虫剂后 SS基因型的幼虫更适应环境 RR基因型的幼虫不适应环境从而使S基因频率增加 R基因频率下降这样持续的选择作用导致SS基因型频率不断升高23.(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23.(2)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 A^\prime A的甲虫 A^\prime 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 除该来源外还有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A^\prime 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改变23.(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23.(4)调查发现另一地区也存在该甲虫种群3 且全部为灰色个体且与种群1、2存在绝对的地理隔离请推测三个种群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相对最弱的是________【答案】(1)基因【解析】解(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甲虫的体色不同说明其基因组成不同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答案】(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频率【解析】(2)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 A^\prime A的甲虫 A^\prime 基因最可能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A^\prime A个体的出现也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答案】(3)生殖隔离【解析】(3)通过图1分析可知两个种群之间通过迁移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因此两个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4)种群3【解析】(4)由于种群3全部为灰色个体且与种群1、种群2之间存在绝对的地理隔离而种群1、种群2的表现型有多种因此可推测三个种群中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相对最弱的是种群324.(1)野生海水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些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等特性在自然状态下却很难将这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原因是野生海水稻与其他种类的植物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24.(2)野生海水稻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 在野生海水稻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植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3)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的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24.(4)如何鉴别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是否为同一物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殖隔离【解析】解(1)野生海水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些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等特性在自然状态下却很难将这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原因是野生海水稻与其他种类的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答案】(2)基因库, 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的【解析】(2)野生海水稻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的海水稻植株【答案】(3)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3)“人工进化” 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4)用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有性生殖)的方式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解析】(4)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用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有性生殖)的方式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是同种生物若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说明它们是两种生物25.(1)一万多年后 D湖中的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5.(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它们属于________(填“同一个”或“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25.(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解(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2)两个不同的, 基因多样性。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教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教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ef047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f.png)
2023-2024学年沪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隔离导致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产生B. 相对狭小的环境中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C.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 物种的形成一般离不开变异、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答案】D【解析】解 A.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产生不需要隔离 A错误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错误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C错误D.物种的形成一般离不开变异、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正确故选 D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害突变会被淘汰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 马和驴能交配并产生后代但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解 A.有害突变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错误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生活的环境不同其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 B正确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C正确D.马和驴能交配并产生后代但后代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正确故选 A3.下列对变异与进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 同胞兄弟间的遗传差异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B. 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不一定少于染色体变异C. 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能检测到致病基因D.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无关【答案】A【解析】A.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A正确B.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一定少于染色体变异 B错误C.遗传病包括基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对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而言其体内不含致病基因 C错误D.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有关 D错误故选A4.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B. 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C.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增强说明变异是定向的D. 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解 A.在使用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变异青霉素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A错误B.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耐药性弱或不耐药的个体逐渐淘汰耐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使耐药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 C错误D.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 D错误故选 B5.下列有关进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 生殖隔离都是经过了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的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D【解析】解 A.生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B错误C.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但生殖隔离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错误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正确故选 D6.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大陆龟类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 15种陆龟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是基因库差异造成的C. 大陆龟在环境影响下出现多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决定大陆龟进化的方向D. 不同岛屿上的陆龟种群对岛屿环境的进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答案】C【解析】7.下图甲是基因型为 AaBb 的高等动物两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图乙表示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甲①处在有丝分裂中期图②产生的极体的基因组成是 aBB. 图甲②中染色体数、 DNA 分子数、四分体数分别为4 8 2C. 若图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 n= 1D. 若图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DNA 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 n= 2【答案】D【解析】解 A.图①处在有丝分裂中期图②处在减Ⅰ后期据图可知图②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 A错误B.图②处在减Ⅰ后期无四分体 B错误C.高等动物为二倍体若图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2 C错误D.若图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DNA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2 D正确故选 D8.油菜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选育高含油量品种可有效提高产油量如图表示某一品种的油菜在选择育种过程中含油量随选择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随着选择代数的增加油菜含油量不断升高B. 选择育种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C. 选择育种使高含油量基因的频率增大D. 高含油量的油菜与低含油量的油菜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解 A.由图可知随着选择代数的增加油菜的含油量不断上升 A正确BC.随着选择代数的增加油菜的含油量不断上升控制高含油量的基因频率不断上升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 BC正确D.在选育高含油量油菜过程中发生了进化但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D错误故选 D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种群中的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 人工选择是进化最重要的动力和机制D. 生物在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答案】A【解析】10.NDM﹣1是超级细菌携带的一种耐药性基因该基因指导合成的酶能够中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细菌对大多数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NDM﹣1基因能够在不同细菌之间进行转移使原本普通细菌转变为超级细菌从而传递抗性下列关于NDM﹣1超级细菌出现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 基因突变是出现NDM﹣1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B. 普通细菌因重组NDM﹣1基因转化为超级细菌C. 抗药性的形成离不开NDM﹣1基因的正常表达D. 抗生素的滥用诱导细菌产生NDM﹣1抗性基因【答案】D【解析】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便形成了新物种B. 虽然非洲与亚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答案】A【解析】解 A.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A错误B.虽然非洲与亚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B正确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正确D.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D正确故选 A12.生物学家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三种物种形成的可能机制绘制了物种形成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机制1和机制2形成地理隔离的方式不同B. 机制3可能是低温等条件使细胞中发生了突变C. 三种物种形成机制都需要形成生殖隔离D. 机制3形成的两个物种共同构成一个基因库【答案】D【解析】解 A.机制1可能是因自然因素导致原生活区域分割化进而使原种群出现地理隔离机制2是少部分个体迁出原生活环境导致地理隔离的形成 A正确B.机制3在原种群中突然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可能是低温等条件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形成多倍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属于突变 B正确C.生殖隔离的出现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正确D.机制3中两种生物虽然生活在同一区域但属于不同种群而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D错误故选 D13.澳大利亚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植物研究认为早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 a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 b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B. 从200万年前至今植物a部分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 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 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同一环境中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答案】C【解析】 A 、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小 A错误B、由于存在自然选择等因素从200万年前至今植物a部分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发生了进化 B错误C 、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C正确D、这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同一环境中将不能再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D错误14.植物对植食性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防御机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有一种热带灌木当毛毛虫吃掉它的一片叶之后便不再吃附近的叶片而是咬食一定距离之外的叶片有人推测“深度损伤的叶片可能向附近叶片发出某种化学信号”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植物的这种防御机制是基因定向突变的结果B. 致病微生物有可能是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C. 若此推测成立接受到信号的叶片也可能合成了某种化学物质D. 摘除刚被咬食的叶片观察毛毛虫是否“舍近求远”可用于检验此推测【答案】A【解析】解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错误B.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分别属于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B正确C.接受信息的植物细胞一定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合成了某种化学物质 C正确D.摘除刚被咬食的叶片切断被咬食叶片与相邻叶片的联系形成对照可用于检验此推测D正确故选 A15.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A. 在寒冷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具有耐寒性状的个体得以逐代积累B. 耐寒性状对于白三叶草来说不一定是有利性状C. 白三叶草各种性状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D. 为了适应寒冷环境白三叶草产生了耐寒性状【答案】D【解析】解 AD.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容易生存下来对环境不适应的生物容易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首先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的耐寒性存在着变异有的耐寒有的不耐寒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不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白三叶草产生了耐寒性状 A正确 D错误B.耐寒性状是相对于环境来说的温暖环境下耐寒性状对于白三叶草来说不一定是有利性状 B正确C.白三叶草各种性状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 C正确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10分共计80分)16.(1)若经过②过程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600株则其中表现型与AAbb表现型一样的植株理论上有________株.过程③为________.16.(2)图中⑤⑥过程所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 原理是________ 过程⑤利用了植物细胞________ 过程⑥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16.(3)在AABB×aabb杂交过程中若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 AABB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是________.16.(4)与“过程⑦”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④”育种的优势是________.【答案】300, (连续)自交【解析】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600株则其中表现型与AAbb表现型相同的个体(A_bb)理论上有1600 \times \frac316 = 300株.【答案】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全能性, 秋水仙素【解析】图中①⑤⑥过程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过程⑤为花药离体培养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程⑥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AAB和B【解析】若AABB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则AABB个体产生的异常配子类型可能是AAB和B.【答案】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解析】过程④基因工程育种与⑦诱变育种相比基因工程能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17.(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17.(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17.(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18.(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 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18.(2)甲岛上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18.(3)已知乙岛上的C物种属XY型性别决定已知C物种中有斑点性状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但雌性是性染色体杂合体雄性是性染色体纯合体某研究人员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幼小时就能通过有无斑点来识别雌雄的物种C 请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图解并作简单说明【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个体新个体中就含有许多新的变异性状其中只有超长翅的F物种和残翅的E物种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解析】【答案】(2)甲岛上B物种到达乙岛上后可能面临以下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种群共同发展二是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最终处于优势淘汰C物种【解析】【答案】(3)设计方案说明利用雌性无斑点的C物种与雄性有斑点的C物种杂交后代凡是有斑点的则为雌性的C物种凡是无斑点的则为雄性的C物种【解析】19.(1)2013年8月18日中国“神舟十号”飞船搭载的“大红袍1号”和“正山小种1号”等茶种顺利移交给武夷山茶叶育种基地的科研人员进入基地培育与筛种阶段这种育种方式是________19.(2)如图甲表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该病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转运缬氨酸的tRNA一端裸露的三个碱基应该是________ 19.(3)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 该动物体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乙所示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19.(4)图丙表示两种类型的变异其中属于基因重组的是________(填序号)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________(填序号)从发生的染色体种类来看两种变异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答案】(1)诱变育种【解析】解(1)中国“神舟十号”飞船搭载的“大红袍1号”和“正山小种1号”等茶种顺利移交给武夷山茶叶育种基地的科研人员进入了基地的培育与筛种阶段这是利用太空条件使相关茶种发生了基因突变进而选育出品优或量高的新品种这种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答案】(2)能, CAU【解析】(2)如图甲表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该病能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运缬氨酸的tRNA一端裸露的三个碱基应该是CAU【答案】(3)发生了基因突变【解析】(3)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 该动物体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乙所示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答案】(4)①, ②, 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解析】(4)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属于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所以属于基因重组②属于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20.(1)图1表明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20.(2)图2所示的现象叫做________ 对长颈鹿来说属于有利变异的是________ 不利变异的是________ 对长颈鹿起选择作用的因素是________ 自然选择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20.(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3所示的现象________20.(4)有利变异经过长期________和积累从而形成现在的长颈鹿20.(5)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水平【答案】个体差异, 不定向的【解析】图1表明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答案】生存斗争, 颈长的个体, 颈短的个体, 树叶的高度, 生存斗争【解析】图2所示是长颈鹿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对长颈鹿来说颈长的个体能够到高处的树叶属于有利变异颈短的个体够不到高处的树叶属于不利变异这里对长颈鹿起选择作用的因素是树叶的高度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解析】图3所示的现象是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答案】自然选择【解析】有利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从而形成现在的长颈鹿【答案】个体【解析】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21.(1)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 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21.(2)预测上述b植物中D基因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①若D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则________②若D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差则________③若环境对各性状无选择作用则________21.(3)若要使b植物的后代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了具有足够大的种群外还应具有哪些条件?________【答案】(1)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解析】(1)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 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 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 d的基因频率为80% 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 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 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 d的基因频率为80% 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进化【答案】(2)①D基因频率上升, ②D基因频率下降, ③D基因频率基本不变【解析】(2)根据自然选择情况的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上升、不变、下降【答案】(3)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个体间随机交配无突变【解析】(3)基因频率维持不变的条件有①种群足够大②没有迁入和迁出③没有突变④自然选择不起作用⑤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22.(1)一万多年后 D湖中的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2.(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它们属于________(填“同一个”或“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22.(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解(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2)两个不同的, 基因多样性【解析】(2)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他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答案】(3)52.4%, 没有【解析】(3)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 可知群体中AA的个体占25% Aa的个体占50% aa的个体占25% 假设开始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只(AA为50只 Aa为100只 aa为50只)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AA的数量为55只 Aa的数量为110只 aa的数量为45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110+55×2)÷(55×2+110×2+45×2)×100%≈52.4% 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生物进化了由于各个基因型的个体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进化形成新物种23.(1)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23.(2)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______ 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________就会发生不同改变.23.(3)由于各个岛上的________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________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________ 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同一【解析】解(1)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来源于南美大陆的同一种地雀.【答案】基因重组, 没有, 基因频率。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教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教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ca4b1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0.png)
2023-2024学年沪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1小题每题3分共计63分)1.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A. 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D.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A、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若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可以遗传B、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相互选择 B错误C、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迁出 D错误2.现代生物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点是()A. 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B.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答案】C【解析】解 A、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是现代生物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都具有的内容 A错误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B错误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C正确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现代生物进化论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都具有的观点D错误.故选 C.3.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 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D.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物种形成【答案】B【解析】解 A.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这样就有种群(一定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发生了进化最终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错误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C正确D.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正确故选 B4.下列哪一项属于拉马克的观点()A. 生存斗争B. 过度繁殖C. 获得性遗传D. 适者生存【答案】C【解析】解 ABD.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ABD错误C.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C正确故选 C5.公鹿往往用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达尔文进化理论的观点现代公鹿鹿角发达是以下哪一过程作用的结果()A. 用进废退B. 定向变异C. 自然选择D. 由神创造【答案】C【解析】解达尔文认为古代的公鹿的鹿角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公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由于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公鹿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这是适者生存没有发达鹿角的公鹿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不会遗传下去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这样经过一代代的选择进化就成了今天的有发达鹿角的公鹿故选 C6.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 “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B. 这种人工培育金鱼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 “自然奇品悉具”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D. “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答案】D【解析】7.已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将普通小麦和黑麦(2n=14)杂交获得不育的F_1 F_1经加倍后获得八倍体小黑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普通小麦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21条染色体三个染色体组B. 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 \ F_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14条染色体D. 八倍体小黑麦减数分裂时来自同一物种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答案】C【解析】解 A.普通小麦单倍体植株是由六倍体小麦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3个染色体组 21条染色体)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形成的 A正确B.由题干信息知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获得的后代 F_1不育因此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B正确C. F_1的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植株是不育的可推知来源于黑麦的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与来源于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并不是同源的因此该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错误D.八倍体小黑麦减数分裂时来源于同一物种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并正常分离从而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 D正确故选 C8.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三倍体西瓜无籽性状不可遗传B.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培育出了生产青霉素的高产菌株C. 若在瓜田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导致害虫瓜蚜抗药基因频率增加该田最终出现瓜蚜新物种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两者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答案】D【解析】解 A.普通西瓜是二倍体由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三倍体西瓜无籽性状可遗传 A错误B.青霉素的高产菌株的培育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诱导原理是基因突变 B错误C.若在瓜田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导致害虫瓜蚜抗药基因频率增加导致瓜蚜发生进化但是新物种的产生还需要产生生殖隔离所以该田未必出现瓜蚜新物种 C错误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两者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正确故选 D9.有关生物进化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A.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遗传变异与拉马克的观点一致B. 只有Aa基因型的种群自由交配子代中出现了AA、aa个体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 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 保护骡子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答案】A【解析】解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遗传变异与拉马克的观点一致 A正确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a基因型的种群自由交配不一定会改变基因频率 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错误D.骡子高度不育不是一个物种因此不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D错误故选 A10.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 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C. 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 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 A错误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 B错误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 C正确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如基因突变等原因 D错误11.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 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D. 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答案】D【解析】 A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A错误B、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B错误C 、甲乙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并不是完全不同的 C错误D、乙丙两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正确12.如图显示了鸟类和爬行动物早期的胚胎其中①②③结构具有很大相似性这证明了两者()A. 生殖方式相同B. 生活环境相似C. 来自共同的祖先D. 食物来源相似【答案】C【解析】解根据题意可知鸟类和爬行动物早期的胚胎中①②③结构具有很大相似性这证明了两者来自共同的祖先故选 C13.市场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皮皮虾等 2020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章氏麒麟虾它身体分节有5只眼睛和坚硬的壳与现在的虾相似(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如今世界上生活的各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存在生殖隔离C. 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 虾的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解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所以世上的多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A正确B.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所以存在生殖隔离 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正确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错误故选 D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整个种群而影响基因频率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但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本质并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C. 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D. 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长期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答案】A【解析】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基因频率 A错误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但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本质并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B正确C、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C正确D、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长期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D正确15.下列有关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种群中控制某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C. 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D. 生物变异的有利性是相对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B【解析】解 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种群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 B错误C.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环境中未必存在地理隔离 C正确D.生物变异的有利性是相对的是对特定的环境而言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正确故选 B16.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 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引起染色体变异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答案】A【解析】解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A错误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B正确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 C正确D.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D正确故选 A17.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他们的祖先不同B.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 变异的方向不同D. 岛上的生物未进化【答案】B【解析】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即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最终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18.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近年来发现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中存在一种化学感应蛋白(SAP2)使它们对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拟除虫菊酯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杀虫剂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B. 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C. 抗杀虫剂按蚊群体的出现说明该按蚊种群已发生了进化D. 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不一定说明产生了新的物种【答案】A【解析】解 A.杀虫剂是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表现型(抗杀虫剂和非抗杀虫剂)导致不抗杀虫剂的个体死亡进而影响到基因频率 A错误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有了抗药性基因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只不过在杀虫剂出现之后才对表现型产生了自然选择 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杀虫剂(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按蚊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断发生定向改变抗药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不抗药的按蚊被杀虫剂杀死)导致按蚊朝着抗药的方向不断进化 C正确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抗杀虫剂按蚊与非抗杀虫剂按蚊仍可以产生新的后代并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只是种群发生了进化并不一定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D正确故选 A19.据科学家分析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进化的速度要缓慢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其原因是()A. 海洋生物一般比陆地生物低等B. 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中生物很少发生变异C. 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中生存斗争进行得比较缓和D. 海洋中弱肉强食很多物种还未进化到高水平就已经被淘汰【答案】B【解析】解对生物进化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选择即生物生存的环境海洋生物进化慢说明其生存环境中的生存斗争相对缓和即海洋环境相对稳定.故选 B.2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共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 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C.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 只有在形成新物种时种群基因频率才会出现改变【答案】B【解析】21.关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驴不育的原因是其双亲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 只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就会出现新物种C.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会产生新物种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大爆发的原因【答案】A【解析】解 A.驴不育的原因是其双亲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A正确B.一般来说新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是只有出现生殖隔离才会产生新物种 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一定会产生新物种 C错误D.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D错误故选 A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22.(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22.(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2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23.(1)什么是种群 ________ 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23.(2)b表示________ 其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23.(3)c表示________ 其可使种群的________从而引起种群进化【答案】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基本单位【解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原材料【解析】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答案】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表示自然选择其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种群定向进化。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ebf41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6.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B.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C. 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D.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答案】D【解析】解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A错误B.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C.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若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不同种群间基因不能正常交流才会逐渐形成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C错误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属于生物共同进化现象 D正确故选 D2.如图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①表示自然选择B. ①表示随机交配C. ②表示基因交流加快D. ②表示地理隔离【答案】A【解析】解AB.①为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表示自然选择 A正确 B错误CD.②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为生殖隔离 CD错误故选 A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的是()A. 生物的繁殖能力超过了环境所能容纳的数量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 现存的生物具有适应性和多样性【答案】C【解析】解 A、生物的繁殖能力超过了环境所能容纳的数量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过度C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C 不属于D、现存的生物具有适应性和多样性属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D属于.故选 C.4.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不断恶化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其幼虫称桦尺蠖)种群中与从前浅色个体占多数相比黑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B. 黑色桦尺蛾是通过进化产生的新物种C. 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获得性遗传的证据D. 桦尺蛾体色变化趋势体现了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解 A.变异是不定向的 A错误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进化的结果但没有产生新物种 B错误C.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的观点 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桦尺蛾体色变化趋势体现了共同进化 D正确故选 D5.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B. 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C. 青霉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增强说明变异是定向的D. 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解 A.在使用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变异青霉素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A错误B.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耐药性弱或不耐药的个体逐渐淘汰耐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使耐药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 C错误D.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 D错误故选 B6.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动力和机制B. 自然选择加速了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生殖隔离的进程C. 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的不定向变异积累成定向的变异D.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而积累【答案】B【解析】A.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但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A错误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使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 C错误D.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错误7.现有A、B两个精原细胞且均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细胞中仅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子的两条链被 ^15N标记 B细胞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中仅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均被 ^15N标记将上述细胞均放入含 ^14N的培养基中经过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A细胞中含\ ^15N标记的DNA分子有8个B.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细胞中含\ ^15N标记的DNA分子有4个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形成的细胞中含\ ^15N标记的染色体有2条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形成的细胞中含\ ^15N标记的染色体为2条【答案】C【解析】解 A.A细胞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均被标记即2个DNA分子(4条DNA单链)被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已完成DNA复制因此最终有4个DNA 被标记 A错误B.B细胞是有一半染色体上的DNA被标记即有4个DNA被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已完成DNA复制故有8个DNA分子被标记 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细胞同源染色体已经分开但因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了2个含 ^15N标记的染色体 C正确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形成的细胞中含 ^15N标记的染色体可能为0~4条 D错误故选 C8.达尔文曾指出“自然界提供延续性变异人在对他有用的某些方向上把这些变异累加起来……人为地制造了有用品种”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A. 这些变异可能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变异累加”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过程C. 人类可以通过杂交的手段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优良品种D. 我国通过人工诱变育种培育的高产“黑农五号”大豆品种能为该论断提供佐证【答案】A【解析】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一定越强B. 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西瓜是新物种【答案】B【解析】解 A.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与进化地位的高等与否没有直接关系要看环境如何选择 A错误B.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正确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 错误D.三倍体西瓜不可育不属于物种 D错误10.NDM﹣1是超级细菌携带的一种耐药性基因该基因指导合成的酶能够中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细菌对大多数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NDM﹣1基因能够在不同细菌之间进行转移使原本普通细菌转变为超级细菌从而传递抗性下列关于NDM﹣1超级细菌出现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 基因突变是出现NDM﹣1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B. 普通细菌因重组NDM﹣1基因转化为超级细菌C. 抗药性的形成离不开NDM﹣1基因的正常表达D. 抗生素的滥用诱导细菌产生NDM﹣1抗性基因【答案】D【解析】11.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B. 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C.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A、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两个种群 A错误B、图中X表示变异 Y表示自然选择 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B正确C、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正确12.下列对变异与进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 同胞兄弟间的遗传差异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B. 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不一定少于染色体变异C. 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能检测到致病基因D.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无关【答案】A【解析】A.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A正确B.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一定少于染色体变异 B错误C.遗传病包括基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对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而言其体内不含致病基因 C错误D.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群落演替过程有关 D错误故选A1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生存斗争导致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C.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B【解析】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C、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相反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C正确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B. 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所以男性色盲患者较多C. 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在生存斗争中共同进化D.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就形成新物种【答案】A【解析】解 A.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A正确B.色盲基因频率男性等于女性但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男性色盲患者较多 B错误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 错误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D错误故选 A1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 马和驴能交配产生骡子所以马和驴是同一个物种B. 昆虫保护色越逼真它的天敌视觉越发达两者共同进化C. 二倍体西瓜和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 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答案】B【解析】解 A.马和驴虽然交配产生骡子但骡子并不具有生殖能力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 A错误B.昆虫保护色越逼真越容易逃避天敌天敌视觉越发达才能抓到食物两者共同进化 B正确C.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无子即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故二倍体和四倍体也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C错误D.抗生素并不能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突变细菌耐药性变异是自发产生的抗生素只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错误故选 B16.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以导致变异发生但不会诱导性状发生定向改变C. 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基因库之间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 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B【解析】解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错误B.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以导致变异发生但不会诱导性状发生定向改变 B正确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错误D.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错误故选 B17.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A. 乙B. 丙C. 丁D. 戊【答案】D【解析】解由甲图可知该岛上一开始中等长度翅的昆虫占优势但后来该岛经常刮大风大风对昆虫起了选择作用残翅昆虫不飞翔被保存下来长翅昆虫有较强的飞翔能力能抵抗大风也被保存下来而中等翅能飞翔但飞翔能力较差不能抵抗大风被吹到大海中淹死而淘汰故选 D18.下图表示某些小岛上的蜥蜴进化过程 D、E、F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D表示的变异是突变B. E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 图中体现了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过程D. 相对于C岛来说 B岛的自然环境可能与A岛更接近【答案】A【解析】解 A.蜴物种1进入B、C岛后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出现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所以D表示突变和基因B.E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正确C.图中体现了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过程 C正确D.相对于C岛来说 B岛与A岛的蜥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库差异比较小故B岛的自然环境与A岛更接近 D正确故选 A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7小题每题10分共计70分)19.(1)一万多年后 D湖中的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19.(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它们属于________(填“同一个”或“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19.(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解(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2)两个不同的, 基因多样性【解析】(2)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他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答案】(3)52.4%, 没有【解析】(3)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 可知群体中AA的个体占25% Aa的个体占50% aa的个体占25% 假设开始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只(AA为50只 Aa为100只 aa为50只)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AA的数量为55只 Aa的数量为110只 aa的数量为45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110+55×2)÷(55×2+110×2+45×2)×100%≈52.4% 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生物进化了由于各个基因型的个体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进化形成新物种20.(1)什么是物种?________20.(2)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后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_ 为进化提供材料但是 ________决定进化的方向种群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20.(3)在其中一个岛屿上分布着以仙人掌为食的仙人掌地雀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 AA基因型个体占30% aa基因型个体占30% 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答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解析】【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75%【解析】21.(1)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已有七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主要种植粳稻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________ 进化形成的21.(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F_1(分别表示为籼﹣籼籼﹣粳粳﹣粳)统计F_1的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平均优势(数值越大杂种优势越明显)结果如图1.可知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________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21.(3)尽管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但由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制约籼﹣粳杂种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_1、A_2和B_1、B_2)有关通常情况下籼稻的基因型为A_1A_1B_1B_1粳稻为A_2A_2B_2B_2.A_1A_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_2的雌配子不育 B_1B_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B_2的雄配子不育①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粳稻产生F_1及F_1自交获得F_2的示意图用以解释F结实率低的原因________②为克服籼﹣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过程如图2.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A_1A_1B_1B_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A_2A_2B_2B_2的籼稻原因是F_1(A_1A_2B_1B_2)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的配子不育杂交过程连续多代回交的意义是________③在产量低的甲品系水稻中发现了A、B基因的等位基因A_3、B_3(广亲和基因)含有广亲和基因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请写出利用甲品系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的流程________ (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答案】(1)选择(或自然选择或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解析】(1)粳稻和籼稻是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它们有共同的近缘祖先野生稻.粳稻主要种植在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年一熟.籼稻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一年多熟.所以它们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主要是温度不同)经过长期的选择而形成的.【答案】(2)遗传组成(或基因组成)的平均优势说明两个亲本基因组成差异越大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答案】①F_1产生的雌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因此结实率低如图, ②A_2B_2, 筛选基因型为A_1A_1B_1B_1的粳稻, ③让甲品系(A_3A_3B_3B_3)×籼稻(A_1A_1B_1B_1)以及甲品系(A_3A_3B_3B_3)×粳稻(A_2A_2B_2B_2)用甲品系left( A_3A_3B_3B_3right)与粳稻(籼稻)杂交获得F_1, F_1与粳稻(籼稻)连续多代回交、筛选基因型为A_2AsI3.B_3left( A_1A_3B_1B_3right)的植株最终获得A_2A_3B_2B_3left( A_1A_3B_1B_1B_3right)粳稻(籼稻).通过自交、筛选获得A_3A_3B_3B_0 的粳稻(籼稻)再与籼稻A_1A_1B_1B_1(粳稻A_2A_2B_2B_2)杂交得到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left( A_1A_3B_1B_3/A_2A_3B_2B_2B_3right) .【解析】(3)①籼稻基因型为A_1A_1B_1B_1 粳稻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得到F_1, F_1自交产生F_2的遗传图解见答案.由于A_1A_2杂合子产生的含有A_2的雌配子不育 B_1B_2杂合子产生的含有B_2的雄配子不育因此F_1\left( A_1A_2B_1B_2\right)产生子代只有图中(见答案)所示四种基因型 F_1结实率低.②根据题意得到可育的杂交稻需要用基因型为A.A.B.B.的籼稻与基因型为A.A.B.B.的粳稻进行杂交或者用基因型为A_1A_1B_1B_1的粳稻与基因型为A_1A_1B_1B_1的籼稻进行杂交才能保证既是杂交稻又是可育的.工作重点就是获得基因型为ArA_1B_1B 的粳稻或A.A.B.B.的籼稻.可以通过题目中所给出的方法两种水稻杂交后进行不断筛选和回交的方法.但由①可知 F_1含有AeB.的雌、雄配子均不育则只能用后一种方法获得含有A_1A_1B_1B_1的粳稻.③甲品系水稻产量低但是具有广亲和基因\left( A_3, B_3\right) 含有A_3 B_0的个体产生配子均可育.所以思路就是获取含AA B.B.的粳稻或籼稻与籼稻或粳稻进行杂交即可.其过程见答案.22.(1)野生海水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些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等特性在自然状态下却很难将这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原因是野生海水稻22.(2)野生海水稻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 在野生海水稻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植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的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22.(4)如何鉴别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是否为同一物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殖隔离【解析】解(1)野生海水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些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等特性在自然状态下却很难将这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原因是野生海水稻与其他种类的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答案】(2)基因库, 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的【解析】(2)野生海水稻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的海水稻植株【答案】(3)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3)“人工进化” 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4)用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有性生殖)的方式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解析】(4)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用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有性生殖)的方式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是同种生物若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说明它们是两种生物23.(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23.(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23.(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24.(1)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24.(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生存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 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_______之间的斗争24.(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5546a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7.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正确的是()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阐明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则没能阐明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则能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遗传和变异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研究生物的进化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则不是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⑤二者都认为生物是进化的A. ①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⑤【答案】A【解析】2.穿梭育种是近年来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等优良特征的农作物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 穿梭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 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禾本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C. 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D.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水稻基因库产生差异【答案】B【解析】解 A.依据题意穿梭育种本质为杂交育种所以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 A正确B.穿梭育种只是将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杂交故没有涉及到物种多样性 B错误C.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 C正确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正确故选 B3.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 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 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 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答案】C【解析】A项抗药性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农药的使用抗药性在农药使用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B项菜青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错误C项通过自然选择可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 C正确D项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遗传学原理相同而且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B. 在多种生物育种方式中达到育种目的概率最低的是诱变育种C. 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某优良品种都需要用\ F_1连续自交D. 基因工程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相同但基因工程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答案】C【解析】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育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若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的某品系是隐性纯合子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无须进行连续自交故C项错误5.如图A、B、C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A和B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C作为食物来源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A和B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若A和B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他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 A和B的关系一定为竞争C. 若A和B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 A和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了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答案】D【解析】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不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A错误竞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开始A和B是同一物种不属于竞争后来也不一定是不同的物种 B错误若A、B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由于进化方向不同因此基因库不完全相同 C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正确故选D6.下列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要点的选项为()A. 过度繁殖B. 生存斗争C. 获得性遗传D. 适者生存【答案】C【解析】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故选 C.7.下表是某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表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了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由于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物种逐渐进化为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B. 河东的乙物种迁到河西后由于生殖隔离并不能与丙物种发生基因交流C. 被大河分隔开的物种乙与物种丙共同进化D. 若物种丁是由物种乙形成的则迁入河西的物种乙的种群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C【解析】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由于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物种逐渐进化为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 A正确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河东的乙物种迁到河西后由于生殖隔离并不能与丙物种发生基因交流 B正确C、被大河分隔开的物种乙与物种丙不会共同进化 C错误D、若物种丁是由物种乙形成的则迁入河西的物种乙的种群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D正确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个种群中控制生物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 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捕食者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能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增加生物多样性D. 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原因是存在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解 A.种群中控制某个性状的全部基因只是该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才是该种群的基因库 A错误B.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正确C.捕食者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能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繁衍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C正确D.具有地理隔离的种群未必存在生殖隔离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生殖隔离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正确故选 A9.南极有企鹅非洲也有企鹅研究发现南极企鹅还是非洲企鹅的祖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大陆板块运动使企鹅出现地理隔离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 欲确定南极企鹅与非洲企鹅是否为一个物种可观察它们是否能正常交配C. 非洲企鹅的脂肪层的厚度应高于南极企鹅D. 非洲大陆条件与南极大陆条件决定了两种企鹅进化的方向【答案】D【解析】A、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物种形成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 A错误B、欲确定是否为一个物种应该看是否能生出可育的后代而不是看其是否能交配 B错误C、非洲企鹅的脂肪层的厚度应低于南极企鹅应为脂肪具有保温功能 C错误D、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方向 D正确故选D.10.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 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 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 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导致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答案】D【解析】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正确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无抗药性的个体或抗药性弱的变异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B正确C.使用农药后把无抗药性的或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D.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 D错误故选D11.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 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解 A.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A正确B.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正确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错误故选 D1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条件下生物进化原材料的产生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种途径B. 长花矩的兰花和长口器的蛾相互适应共同进化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在于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 两个种群的动物之间可以进行交配并生出后代二者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答案】A【解析】解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A错误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故长花矩的兰花和长口器的蛾是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B正确C.隔离是指自然条件下种群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正确D.生殖隔离是不同种群不能进行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所以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但是后代不育则仍属于不同的物种 D正确故选 A13.达尔文环球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昆虫这样的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机会多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大风导致昆虫产生适应环境的无翅、残翅变异B. 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形成D. 突变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B【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大风将昆虫的无翅和残翅的性状选择出来 A错误B、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B正确C、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存在着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否产生生殖隔离 C错误D、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 D错误14.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B. 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答案】D【解析】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A错误B、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错误C、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不是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错误D、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D正确15.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C. 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 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答案】A【解析】A、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A错误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 B正确C、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因此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C正确D、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 D正确16.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朝着抗药性增强方向突变B. 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菜青虫种群中全部抗药性基因构成了基因库D. 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答案】B【解析】 A 、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A错误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正确C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 C错误D、菜青虫与农药的生存斗争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D错误17.20世纪上半叶随着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发展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将达尔文的理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也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是()A. 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B.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C.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D.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案】B【解析】解 A.种群间有地理隔离时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并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A错误B.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B正确C.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这是“中性突变学说”的内容 C错误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D错误故选 B1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是变异的前提B. 人工选择都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C. 生物进化是选择的动力D. 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答案】D【解析】 A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A错误B、人工选择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性状的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不符合人们要求的将会被淘汰 B错误C 、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错误D、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 D正确19.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B.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 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 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答案】A【解析】解 A.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但基因频率不变所以豌豆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A错误B.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正确C.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C正确D.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 D 正确故选 A20.16世纪末明代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育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以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A. 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 自然选择生殖隔离C. 人工选择地理隔离D. 人工选择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在育种中采取隔离措施可防止基因间相互混杂对新品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数缸饲养”的作用是进行地理隔离故选C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21.(2)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______ 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________就会发生不同改变.21.(3)由于各个岛上的________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________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________ 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同一【解析】解(1)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来源于南美大陆的同一种地雀.【答案】基因重组, 没有, 基因频率【解析】(2)南美大陆地雀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改变.【答案】食物, 基因频率改变, 基因库,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 隔离【解析】(3)由于各个岛屿的食物、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同一(2)基因重组没有基因頻率(3)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库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隔离22.(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测序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原因是________.22.(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________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22.(3)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在___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________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在T点时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②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 、30\% 和60\% 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 Aa\gt aa 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 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 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该种群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进化.【答案】24, 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解析】解(1)人类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但由于男性的最后一对性染色体不同因此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 X+ Y)进行测序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因此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答案】地理, 基因交流【解析】(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答案】QR, \A , 不一定, 25% , 55.1% , 会【解析】(3)①生物进行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 A点时 A基因频率高说明其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②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 、30\% 和60\% 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 AA的基因型频率+ \dfrac12\times Aa的基因型频率= 10\% +\dfrac12\times 30\% = 25\% .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个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 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 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dfrac5454+ 11+ 33\times 100\% = 55.1\% 而且基因频率在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会发生进化.23.(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23.(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23.(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24.(1)什么是物种?________24.(2)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后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_ 为进化提供材料但是 ________决定进化的方向种群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24.(3)在其中一个岛屿上分布着以仙人掌为食的仙人掌地雀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 AA基因型个体占30% aa基因型个体占30% 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答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解析】【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答案】75%【解析】25.(1)什么是种群 ________ 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25.(2)b表示________ 其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25.(3)c表示________ 其可使种群的________从而引起种群进化【答案】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基本单位【解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原材料【解析】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答案】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表示自然选择其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种群定向进化。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教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教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bac04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4.png)
2023-2024学年沪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是变异的前提B. 人工选择都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C. 生物进化是选择的动力D. 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答案】D【解析】 A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A错误B、人工选择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性状的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不符合人们要求的将会被淘汰 B错误C 、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错误D、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 D正确2.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 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 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 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导致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答案】D【解析】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正确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无抗药性的个体或抗药性弱的变异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B正确C.使用农药后把无抗药性的或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D.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 D错误故选D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B.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和前肢变得都很长C. 尺蛾工业黑化现象是因为受煤烟污染而被熏黑的D. 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都定向地产生了白色的变异【答案】A【解析】解 A、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所以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A正确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和前肢变得都很长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B错误C 、尺蛾工业黑化现象是因为煤烟污染了环境由环境选择的结果 C错误D、变异是不定向的冰天雪地的环境选择了白色的北极熊 D错误.故选 A.4.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正确的是()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阐明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则没能阐明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则能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遗传和变异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研究生物的进化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则不是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⑤二者都认为生物是进化的A. ①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⑤【答案】A【解析】5.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A. 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 人工选择地理隔离C. 自然选择生殖隔离D. 人工选择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解 (1)根据题干信息“逐日去其不佳者”可知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2)在育种中采取隔离措施可防止基因间相互交配而混杂对新品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数缸饲养”的作用是采取了地理隔离.故选 B.6.下表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005~2008年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细菌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细菌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 2005~2008年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 细菌的耐药性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产生的【答案】C【解析】解 A.细菌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错误B.细菌的基因发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B错误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种群的耐药率逐年增加说明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正确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是本身就存在的只是因为抗生素将这些耐药性的细菌选择出来不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变异产生的 D错误故选 C7.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C. 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 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答案】A【解析】A、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A错误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 B正确C、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因此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C正确D、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 D正确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A. 生殖隔离B. 自然选择C. 基因突变D. 地理隔离【答案】A【解析】解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为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因此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故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故选 A9.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B. 摩尔根等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研究眼色遗传规律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拉马克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解释生物进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答案】A【解析】A、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A错误B、摩尔根等以果蝇为研究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研究眼色遗传规律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正确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正确D、拉马克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解释生物进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正确10.朱鹮是一种有着优美体态和美丽外表的鸟类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后来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1981年全球只剩余13只朱鹮其中中国7只、日本6只(未成功繁育全部死亡)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朱鹮的数量已经由7只发展到7000多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7000多只朱鹮全部来自于7个亲代会导致现存朱鹮遗传多样性较低B. 朱鹮曾经近乎灭绝说明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C. 朱鹮天敌的存在不利于朱鹮种群的进化D. 通过测定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可比较朱鹮与丹顶鹤亲缘关系远近【答案】C【解析】解 A.朱鹮全部来自于7个亲代产生的变异类型较少朱鹮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A 正确B.朱鹮几乎灭绝说明在环境变化后对环境适应的个体存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B正确C.生物之间协同进化朱鹮天敌的存在有利于朱鹮种群的进化 C错误D.通过比较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可以比较朱鹮与丹顶鹤之间的亲缘关系若氨基酸的序列接近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 D正确故选 C11.如图所示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自由组合()A. ①②B. ③⑥C. ④⑤D. ④⑤⑥【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过程是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形成2种配子没有发生基因自由组合③⑥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组合形成受精卵没有发生基因重组④⑤过程是两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4种配子发生了基因自由组合故选C.12.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Ⅰ、Ⅱ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两湖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需过程B. 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C. 鱼A和C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D. 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答案】B【解析】解 A.某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 A错误B.由于存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 B 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鱼A、C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的 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到选择的作用 D错误故选 B13.下表是某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表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了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由于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物种逐渐进化为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B. 河东的乙物种迁到河西后由于生殖隔离并不能与丙物种发生基因交流C. 被大河分隔开的物种乙与物种丙共同进化D. 若物种丁是由物种乙形成的则迁入河西的物种乙的种群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C【解析】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由于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物种逐渐进化为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 A正确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河东的乙物种迁到河西后由于生殖隔离并不能与丙物种发生基因交流 B正确C、被大河分隔开的物种乙与物种丙不会共同进化 C错误D、若物种丁是由物种乙形成的则迁入河西的物种乙的种群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D正确14.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B.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 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 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答案】A【解析】解 A.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但基因频率不变所以豌豆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A错误B.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正确C.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C正确D.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 D正确故选 A15.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观察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别是地雀喙进化的外在动力B. 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C. 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相同的D. 物种形成大多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解 A、生物的进化总是朝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走当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生物的进化方向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差别 A正确B、不同岛屿的环境条件不同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正确C 、导致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不同岛屿的环境条件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不同 C错误D、长期的地理隔离往往导致生殖隔离但不绝对如多倍体育种也能产生新物种D正确.故选 C.16.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棉铃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 杀虫剂的诱导在前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后B. 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前杀虫剂的诱导在后C. 杀虫剂的选择在前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后D. 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前杀虫剂的选择在后【答案】D【解析】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前杀虫剂的选择在后故选 D17.穿梭育种是近年来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等优良特征的农作物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 穿梭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 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禾本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C. 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D.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水稻基因库产生差异【答案】B【解析】解 A.依据题意穿梭育种本质为杂交育种所以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 A正确B.穿梭育种只是将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杂交故没有涉及到物种多样性 B错误C.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 C正确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正确故选 B18.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 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 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 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答案】C【解析】A项抗药性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农药的使用抗药性在农药使用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B项菜青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错误C项通过自然选择可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 C正确D项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D错误故选C19.如图A、B、C代表同的种群知A和B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C作为食物来源.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A和B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若A和B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他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 A和B的关系一定为竞争C. 若A和B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 A和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变导致了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答案】D【解析】A、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胚胎致死、产生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不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A错误B、竞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开始他们是同一物种不属于竞争后来也不一定是不同的物种 B错误C、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 A、B属于两个种群因此不具有共同的基因库 C错误D、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正确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20.(1)一万多年后 D湖中的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0.(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它们属于________(填“同一个”或“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20.(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解(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2)两个不同的, 基因多样性【解析】(2)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他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答案】(3)52.4%, 没有【解析】(3)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 可知群体中AA的个体占25% Aa的个体占50% aa的个体占25% 假设开始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只(AA为50只 Aa为100只 aa为50只)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AA的数量为55只 Aa的数量为110只 aa的数量为45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110+55×2)÷(55×2+110×2+45×2)×100%≈52.4% 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生物进化了由于各个基因型的个体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进化形成新物种21.(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21.(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21.(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22.(1)什么是种群 ________ 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22.(2)b表示________ 其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22.(3)c表示________ 其可使种群的________从而引起种群进化【答案】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基本单位【解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原材料【解析】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答案】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表示自然选择其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种群定向进化23.(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测序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原因是________.23.(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________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23.(3)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在___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________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在T点时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②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 、30\% 和60\% 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 Aa\gt aa 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 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 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该种群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进化.【答案】24, 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解析】解(1)人类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但由于男性的最后一对性染色体不同因此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 X+ Y)进行测序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因此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答案】地理, 基因交流【解析】(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答案】QR, \A , 不一定, 25% , 55.1% , 会【解析】(3)①生物进行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 A点时 A基因频率高说明其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②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 、30\% 和60\% 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 AA的基因型频率+ \dfrac12\times Aa的基因型频率= 10\% +\dfrac12\times 30\% = 25\% .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个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 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 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 \dfrac5454+ 11+ 33\times 100\% = 55.1\% 而且基因频率在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会发生进化.24.(1)基因F转录需要的酶是________ 刚转录出来的 RNA长有4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蛋白质仅由16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到达终止密码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该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4.(2)①过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 ③过程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24.(3)一个细胞周期中②过程在每个起点一般起始________次24.(4)若要改变⑤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分子将图中缬氨酸变成甘氨酸(甘氨酸密码子为CGU、GGC、GGA、GCG)可以通过改变 DNA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_____【答案】(1)RNA聚合酶, 转录出来的RNA需要加工再进行翻译, 一条mRNA上有多个。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9c358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b.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 “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B. 这种人工培育金鱼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 “自然奇品悉具”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D. “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答案】D【解析】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的各种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B. 自然选择是导致种群发生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C. 同地物种形成方式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D. 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B【解析】A、可遗传变异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而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错误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导致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B正确C、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而同地物种形成方式是骤变式 C错误D、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突变、选择、基因迁移等因素的干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变而小群体中由于基因漂变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错误3.如图所示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①是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B. ②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 基因库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集合D. ③是自然选择④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解析】A、①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②是突变、自然选择C、基因库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集合D、③是自然选择学说、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植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 观察这两个种群植株的形态特征和相对性状B. 观察这两个种群植株的开花时间是否相同C. 判断这两个种群植株之间能否产生可育的子代植株D. 判断这两个种群植株之间能否进行传粉【答案】C【解析】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植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观察这两个种群植物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若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则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反之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 ABD错误 C正确故选 C5.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A. 个体发展到群体B. 微观发展到宏观C. 低等发展到高等D. 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答案】D【解析】现代的自然选择学说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种间关系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新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 新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的结果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解 A.基因突变是随机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错误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但不一定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的也可以人工培育形成如四倍体西瓜 B错误C.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也存在没有地理隔离的生殖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以及有地理隔离而不出现生殖隔离如人 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实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 D7.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A. 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B. 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性改变C. 自然选择可诱导生物的变异发生定向性改变D. 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答案】C【解析】解 A、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A正确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性改变 B正确C 、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可以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错误D、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 D正确.故选 C.8.有关生物进化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A.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遗传变异与拉马克的观点一致B. 只有Aa基因型的种群自由交配子代中出现了AA、aa个体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 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 保护骡子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答案】A【解析】解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遗传变异与拉马克的观点一致 A正确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a基因型的种群自由交配不一定会改变基因频率 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错误D.骡子高度不育不是一个物种因此不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D错误故选 A9.下图为生物新物种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C. c表示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D. d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原物种共用一套密码子【答案】D【解析】解 A.图中a表示的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种类型)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错误B.b表示地理隔离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B错误C.c表示生殖隔离而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错误D.d表示新物种形成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D正确故选 D10.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④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没有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解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这应该是自然选择学说的长处①错误.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论则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正确.③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③正确.④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能够认识到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不可能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④正确.故答案为 D.11.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无论是有利突变还是有害突变都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答案】B【解析】解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正确B.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属于可遗传变异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B错误C.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正确D.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正确故选 B12.斑姬鹟与白领姬鹟在区域分布上存在部分重叠并且能发现两者的杂交后代即杂交个体研究发现杂交个体无法吸引任何一种亲本进行交配其原因是这两种鸟的雄性都通过叫声吸引异性而杂交个体的声带结构和发声方式均与两个亲本不同这就导致雄性杂交个体无法吸引雌鸟进行交配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两种姬鹟群体的基因库有差异B. 姬鹟通过叫声吸引异性交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 两种姬鹟的分布存在部分重叠并能杂交说明两者的基因能自由交流D. 姬鹟新物种的产生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以及自然选择三个环节【答案】C【解析】解 A.不同物种甚至长期隔离的不同种群基因库都会有差异两种姬鹟属于不同物种因此基因库存在差异 A正确B.姬鹟通过叫声吸引异性交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正确C.两种姬鹟杂交的子代不能产生后代二者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存在生殖隔离 C错误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正确故选 C13.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 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B. 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C. 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D. 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答案】C【解析】解 A.缺少天敌同时为了更好地繁殖后代斑点数量会增多 A正确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多则相对更容易受到天敌捕食所以斑点数量会减少 B正确C.基因的变异方向是不确定的而天敌存在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不能影响基因变异方向C错误D.由题干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多则被捕食的可能性大但却能更好地繁殖后代斑点数量少则被捕食的可能性会小故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D正确故选 C14.如图A、B、C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A和B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C作为食物来源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A和B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若A和B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他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 若A和B的生存环境差别较大则环境的选择作用将诱发其中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C. 若A和B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 A和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了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答案】D【解析】解 A.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胚胎致死、产生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不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A错误B.环境的选择作用并不诱发其中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而是将有利变异选择出来 B错误C.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 A、B属于两个种群因此不具有共同的基因库 C错误D.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正确故选 D15.下列有关现代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的各种变异都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 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 物种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D.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答案】D【解析】16.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B. 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答案】D【解析】解 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A错误B.a表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错误C.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不是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错误D.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正确故选 D17.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13个物种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大陆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A. 13种地雀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 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发生了定向突变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地雀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 自然选择使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B【解析】18.(长沙模拟)下列描述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 长期使用抗生素讨导致细菌产生了抗药性B. 环境导致的变异都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C. 某昆虫长翅个体取食范围更广在生存斗争中比残翅个体更有优势因此长翅个体得以保存残翅个体被淘汰从而实现生物的进化D. 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年上升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年下降这即为生物进化的实质【答案】D【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环境变化导致生物为适应环境而发生性状改变这是拉马克的学说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以个体作为研究进化的基本单位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自然选择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19.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 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 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答案】C【解析】A项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A错误B项 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B错误C项乙、丙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彼此间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有较大的差异 C正确D项甲和乙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彼此间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由甲物种进化而来的故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有部分相同 D错误故选C2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B.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C. 不同品种的兰花开花季节不同但可以人工杂交因此是同一物种D.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答案】D【解析】A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A错误B项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叫共同进化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 B错误C项开花季节不同的兰花品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 C错误D项在自然条件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基因频率可能不变如AA后代全是AA 也可能改变如Aa后代中aa存活率低 D正确故选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21.(1)野生海水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些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等特性在自然状态下却很难将这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原因是野生海水稻与其他种类的植物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21.(2)野生海水稻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 在野生海水稻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植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3)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的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21.(4)如何鉴别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是否为同一物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1)生殖隔离【解析】解(1)野生海水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些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等特性在自然状态下却很难将这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原因是野生海水稻与其他种类的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答案】(2)基因库, 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的【解析】(2)野生海水稻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的海水稻植株【答案】(3)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3)“人工进化” 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4)用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有性生殖)的方式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解析】(4)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用野生海水稻和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有性生殖)的方式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是同种生物若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说明它们是两种生物22.(1)根据示意图推测假如患有21三体综合征的男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所生女孩患有21三体综合征的概率约为________22.(2)曼陀罗为天然的四倍体植株花的白色(A)对淡紫色(a)为显性将纯合的白花曼陀罗植株(甲)和淡紫花曼陀罗植株(乙)杂交得到F_1 F_1自交产生的F_2中开淡紫色花的植株占________22.(3)若取上述甲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植株丙将丙与乙杂交得到植株丁①植株丙为________倍体植株②植株丁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③植株丁繁殖后代的能力________ 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22.(4)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水稻新品种而海岛水稻没有抗旱类型有人想培育出抗旱的海岛水稻新品种但是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单, 三, 极低, 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很难产生可育配子导致其高度不育【解析】【答案】陆地水稻与海岛水稻存在生殖隔离【解析】23.(1)什么是物种?________23.(2)各个岛屿上的种群被海洋隔开后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_ 为进化提供材料但是 ________决定进化的方向种群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23.(3)在其中一个岛屿上分布着以仙人掌为食的仙人掌地雀仙人掌地雀有红喙(A)和白喙(a)之分 AA基因型个体占30% aa基因型个体占30% 在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下若仙人掌地雀自由交配后代中红嚎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答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解析】【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答案】75%【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24839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6.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 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 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 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答案】C【解析】A项抗药性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农药的使用抗药性在农药使用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B项菜青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错误C项通过自然选择可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 C正确D项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D错误故选C2.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共同选择方式是()A. 生物的生存斗争B. 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C.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D. 生物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答案】A【解析】解 A、生物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生存竞争是实现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手段 A正确B、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分别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中进行选择的动力 B错误C 、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适应周围环境与不适应周围环境)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资料是选择的基础 C错误D、生物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所以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原因 D错误.故选 A.3.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 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 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 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导致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答案】D【解析】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正确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无抗药性的个体或抗药性弱的变异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B正确C.使用农药后把无抗药性的或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D.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 D错误故选D4.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害虫由于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频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成为入侵物种造成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 自然选择决定蔗蟾蜍进化的方向B. 蔗蟾蜍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C. 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型频率增加标志着蔗蟾蜍种群的进化D.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蔗蟾蜍与害虫共同进化【答案】C【解析】解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正确B.蔗蟾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变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和随机的 B正确C.种群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C错误D.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蔗蟾蜍与害虫之间存在生存斗争所以他们之间共同进化 D正确故选 C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条件不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B. 基因突变后显性基因就会朝着频率增大的方向变化C. 自然选择只能决定进化的方向不能改变基因频率D.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表现型间接作用的是基因型【答案】D【解析】解 A、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因基因突变等内因而发生变化A错误B、显性基因频率的改变由自然选择决定 B错误C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错误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表现型间接作用的是基因型 D正确.故选 D.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新物种的形成是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B.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C.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 A 、新物种的形成使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新物种的形成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 A正确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B正确C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 错误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条件下生物进化原材料的产生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种途径B. 长花矩的兰花和长口器的蛾相互适应共同进化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在于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 两个种群的动物之间可以进行交配并生出后代二者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答案】A【解析】解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A错误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故长花矩的兰花和长口器的蛾是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B正确C.隔离是指自然条件下种群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正确D.生殖隔离是不同种群不能进行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所以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但是后代不育则仍属于不同的物种 D正确故选 A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个种群中控制生物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 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捕食者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能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增加生物多样性D. 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原因是存在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解 A.种群中控制某个性状的全部基因只是该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才是该种群的基因库 A错误B.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正确C.捕食者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能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繁衍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C正确D.具有地理隔离的种群未必存在生殖隔离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生殖隔离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正确故选 A9.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杂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可能是基因重组导致的B. 皱粒豌豆的产生是圆粒豌豆DNA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造成的基因重组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 基因重组增强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生物进化的步伐【答案】B【解析】解 A.如果一对相对性状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则杂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可能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A正确B.皱粒豌豆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B错误C.S型菌的DNA能进入R型菌并与R型菌的DNA重新组合进而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 C正确D.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加快生物进化的步伐 D正确故选 B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是变异的前提B. 人工选择都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C. 生物进化是选择的动力D. 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答案】D【解析】 A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A错误B、人工选择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性状的生物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不符合人们要求的将会被淘汰 B错误C 、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错误D、自然选择导致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 D正确11.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Ⅰ、Ⅱ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两湖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需过程B. 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C. 鱼A和C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D. 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答案】B【解析】解 A.某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 A错误B.由于存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 B 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鱼A、C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的 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到选择的作用 D错误故选 B12.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B. 摩尔根等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研究眼色遗传规律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拉马克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解释生物进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答案】A【解析】A、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A错误B、摩尔根等以果蝇为研究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研究眼色遗传规律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正确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正确D、拉马克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解释生物进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正确13.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a、b、c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cB. 细胞3的种类最多C. 细胞1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D. a、b、c三种液体分别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答案】B【解析】14.如图A、B、C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A和B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C作为食物来源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A和B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若A和B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他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 A和B的关系一定为竞争C. 若A和B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 A和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了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答案】D【解析】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不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A错误竞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开始A和B是同一物种不属于竞争后来也不一定是不同的物种 B错误若A、B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由于进化方向不同因此基因库不完全相同 C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正确故选D15.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 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解 A.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A正确B.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正确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错误故选 D16.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棉铃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 杀虫剂的诱导在前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后B. 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前杀虫剂的诱导在后C. 杀虫剂的选择在前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后D. 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前杀虫剂的选择在后【答案】D【解析】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棉铃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在前杀虫剂的选择在后故选 D17.下列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要点的选项为()A. 过度繁殖B. 生存斗争C. 获得性遗传D. 适者生存【答案】C【解析】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故选 C.18.如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一定能引起该小鼠种群发生进化B. 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们与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C. 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Z表示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新物种【答案】A【解析】解 A.当某个小鼠产生有利变异不一定会引起该小鼠种群发生进化 A错误B.因为小鼠原种通过X过程后表现出不同性状说明X代表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遗传变异与环境共同作用影响生物的性状 B正确C.生物进化的3个环节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所以X表示可遗传变异 Y表示自然选择 Z表示隔离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C 正确D.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进而形成了新物种 D正确故选 A19.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C. 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 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答案】A【解析】A、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A错误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 B正确C、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因此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C正确D、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 D正确20.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B. 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答案】D【解析】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A错误B、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错误C、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不是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错误D、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D正确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21.(2)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______ 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________就会发生不同改变.21.(3)由于各个岛上的________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________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 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________ 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同一【解析】解(1)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来源于南美大陆的同一种地雀.【答案】基因重组, 没有, 基因频率【解析】(2)南美大陆地雀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改变.【答案】食物, 基因频率改变, 基因库,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 隔离【解析】(3)由于各个岛屿的食物、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同一(2)基因重组没有基因頻率(3)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库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隔离22.(1)上图中Aβ沉积使K酶和IK依次磷酸化引起NF与__________分离 NF进入细胞核后可调控___________________22.(2)合成IL-1 mRNA时所需的酶是______________ IL-1在细胞质中的____________上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诱发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2.(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用体外培养的MC细胞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经Aβ处理过的MC细胞进行破裂处理再进行差速离心分离出细胞核测定细胞核和细胞质中NF的量与处理前的细胞相比若经过处理的细胞细胞核中的NF量明显增加细胞质中的NF量减少则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22.(4)图中内容从分子和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AD的发病机制请根据此研究提出用药物治疗AD的可能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条)【答案】(1)IK, IL-1基因的转录(或IL-1基因的表达)【解析】解(1)上图中Aβ沉积使K酶和IK依次磷酸化引起NF与IK分离 NF进入细胞核后可调控IL-1基因的转录(或IL-1基因的表达)【答案】(2)RNA聚合酶, 核糖体【解析】(2)合成IL-1 mRNA是转录过程所需的酶是RNA聚合酶 IL-1为蛋白质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诱发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答案】(3)Ⅲ【解析】(3)与处理前的细胞相比若经过处理的细胞细胞核中的NF量明显增加细胞质中的NF量减少则该结果为图中的Ⅲ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答案】(4)细胞, 用药物清除细胞间的Aβ沉积用药物阻断K酶的磷酸化用药物阻断IK的磷酸化用药物阻断NF进入细胞核用药物抑制IL-1的合成与分泌等【解析】(4)图中内容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揭示了AD的发病机制请根据此研究提出用药物治疗AD的可能思路用药物清除细胞间的Aβ沉积用药物阻断K酶的磷酸化用药物阻断IK的磷酸化用药物阻断NF进入细胞核用药物抑制IL-1的合成与分泌等23.(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23.(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23.(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24.(1)一万多年后 D湖中的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4.(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它们属于________(填“同一个”或“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24.(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解(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2)两个不同的, 基因多样性【解析】(2)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他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e780e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c.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在自然界中狮(2N=38)、虎(2N=38)是不可能相遇的现在动物园中将狮、虎混合饲养生出两只具有观赏价值的狮虎兽但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狮、虎能产生后代说明两者为同一物种B. 自然界中的狮、虎有隔离动物园中的狮、虎没有隔离C. 狮与虎交配产生的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与染色体不能联会有关D. 狮虎兽的产生说明人类可以打破不同种动物之间基因不能交流的界限【答案】C【解析】2.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 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引起染色体变异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答案】A【解析】解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A错误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B正确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 C正确D.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D正确故选 A3.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近年来发现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中存在一种化学感应蛋白(SAP2)使它们对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拟除虫菊酯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杀虫剂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B. 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C. 抗杀虫剂按蚊群体的出现说明该按蚊种群已发生了进化D. 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不一定说明产生了新的物种【答案】A【解析】解 A.杀虫剂是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表现型(抗杀虫剂和非抗杀虫剂)导致不抗杀虫剂的个体死亡进而影响到基因频率 A错误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有了抗药性基因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只不过在杀虫剂出现之后才对表现型产生了自然选择 B正确朝着抗药的方向不断进化 C正确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抗杀虫剂按蚊与非抗杀虫剂按蚊仍可以产生新的后代并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只是种群发生了进化并不一定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D正确故选 A4.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 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C.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物进化的本质D. 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A错误B、正常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库在种群中通过交配而传给子代不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更加不会消失 B错误C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本质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C错误D、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的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因此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 D正确.故选 D.5.以下对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选择使不同性状个体之问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B. 可遗传变异可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C. 对于特定性状而言在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方向是相同的D. 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也能使有利变异积累【答案】C【解析】6.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 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 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 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答案】B【解析】解 A、隔离阻止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A正确B、有些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B错误C 、遗传组成上的差异导致基因库发生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C正确D、植物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D正确.故选 B.7.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三倍体西瓜无籽性状不可遗传B.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培育出了生产青霉素的高产菌株C. 若在瓜田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导致害虫瓜蚜抗药基因频率增加该田最终出现瓜蚜新物种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两者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解析】解 A.普通西瓜是二倍体由普通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三倍体西瓜无籽性状可遗传 A错误B.青霉素的高产菌株的培育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诱导原理是基因突变 B错误C.若在瓜田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导致害虫瓜蚜抗药基因频率增加导致瓜蚜发生进化但是新物种的产生还需要产生生殖隔离所以该田未必出现瓜蚜新物种 C错误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两者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正确故选 D8.如图显示了3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机制对机制1~3诱发原因的解释依次可能是()A. 生殖隔离种内斗争出现突变体B. 地理隔离种群迁出出现突变体C. 自然选择种间斗争种群迁入D. 种内斗争繁殖过剩环境改变【答案】B【解析】解由图中机制1可发现同一个种群出现了地理隔离造成了基因交流的阻断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造成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当基因频率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机制1产生的原因为地理隔离由图中机制2可发现同一个种群中有一部分个体迁出了这个种群建立了一个新种群从而形成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因此机制2产生的原因为种群迁出由图中机制3可发现同一个种群中有一部分个体由于产生突变而与其他个体间存在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因此机制3产生的原因为出现突变体故选 B9.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他们的祖先不同B.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 变异的方向不同D. 岛上的生物未进化【答案】B【解析】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即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最终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10.市场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皮皮虾等 2020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章氏麒麟虾它身体分节有5只眼睛和坚硬的壳与A. 如今世界上生活的各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存在生殖隔离C. 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 虾的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解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所以世上的多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A正确B.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所以存在生殖隔离 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正确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错误故选 D11.红霉素是一种抗菌药物长期使用红霉素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红霉素的长时间使用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突变B. 广泛应用的红霉素导致细菌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C. 红霉素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复制抑制细菌的繁殖D. 耐药性细菌在使用红霉素之前不存在【答案】B【解析】12.生物的进化就是生物在变化中不断发展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无法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D【解析】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的研究对象是群落B. 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D. 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解 A.生物进化的研究对象是种群 A错误B.隔离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只有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新物种的产生 B错误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C正确D.突变、基因重组能改变基因频率但不能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错误故选 C1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B. 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 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才能形成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解 A.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A正确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错误C.细菌中的抗药性突变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存在青霉素只是对其起到了选择作用 C错误D.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D错误故选 A15.关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驴不育的原因是其双亲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 只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就会出现新物种C.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会产生新物种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大爆发的原因【答案】A【解析】解 A.驴不育的原因是其双亲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A正确B.一般来说新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是只有出现生殖隔离才会产生新物种 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一定会产生新物种 C错误D.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D错误故选 A1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 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C.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直接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D.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不能进行【答案】D【解析】解 A.盲鱼的眼睛有退化的也有没有退化的长期黑暗的条件对盲鱼的眼睛起了选择作用并没有诱导基因突变 A错误B.两个种群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存在地理隔离因此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B错误C.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的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可能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会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C错误D.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 D正确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7.(1)加拉帕戈斯群岛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这些岛屿上生活着13种形态各异的地雀这些地雀来自共同的祖先——南美大陆的地雀由一种地雀形成各有差异的13种地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桦尺蠖的体色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在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的类型 S基因的频率上升到95%以上 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3)生物进化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由于各个岛屿的种群可能发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各个岛屿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差别由于地理隔离久而久之不同岛屿的种群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解析】解(1)由于各个岛屿的种群可能发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各个岛屿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差别由于地理隔离久而久之不同岛屿的种群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答案】(2)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生存浅色桦尺蠖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s的频率会下降【解析】(2)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生存浅色桦尺蠖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使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的类型【答案】(3)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析】(3)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18.(1)什么是种群 ________ 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18.(2)b表示________ 其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18.(3)c表示________ 其可使种群的________从而引起种群进化【答案】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基本单位【解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原材料【解析】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答案】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表示自然选择其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种群定向进化19.(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20%、Aa60%、aa20% 则A基因频率为________19.(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填“基因型”或“表现型”)19.(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 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答案】50%【解析】已知AA20%、Aa60%、aa20% 则A=20%+60%÷2=50%【答案】定向的, 表现型【解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有黑色型和浅色类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类型桦尺蠖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20.(1)食物链中箭头的指向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20.(2)食物网中低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下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5~10倍甚至更多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3)在对兔子的猎捕过程中凶猛而敏捷的鹰会有更多机会猎取到食物而具有保护色或跑得快的兔子则有更多的机会躲避或逃脱这样两种生物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客观地对双方种群的发展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0.(4)草原上草的种类很多兔子和鼠等食草动物往往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这有利于降低这些草与其他草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 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物质和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解析】解(1)食物链中箭头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表示的是物质和能量的去向【答案】(2)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只有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其余的能量一部分被呼吸消耗另一部分则最终流向分解者【解析】(2)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 其中80%~90%的能量一部分经呼吸消耗还有一部分最终流向分解者【答案】(3)共同进化, 促进【解析】(3)兔子和鹰作为彼此的环境相互选择共同进化这种选择作用淘汰的是不利变异客观地对双方种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答案】(4)竞争, 物种多样性【解析】(4)根据“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减少了这些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竞争因此捕食者的捕食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21.(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①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则①代表___________21.(2)人们对西红柿长期进行选择会导致西红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出现________后标志着西红柿新物种的形成21.(3)在生态系统中西红柿与杂草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人工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解(1)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则①代表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2)种群基因频率定向变化, 生殖隔离【解析】(2)人们对西红柿长期进行选择会导致西红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使之发生进化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当出现生殖隔离后标志着西红柿新物种的【答案】(3)竞争关系, 调节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西红柿等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3)在生态系统中西红柿与杂草均为生产者二者会因争夺阳光、水分等产生竞争关系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人工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节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西红柿等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2.(1)一万多年后 D湖中的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2.(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它们属于________(填“同一个”或“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22.(3)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解(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2)两个不同的, 基因多样性【解析】(2)虽然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他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答案】(3)52.4%, 没有【解析】(3)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 可知群体中AA的个体占25% Aa的个体占50% aa的个体占25% 假设开始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只(AA为50只 Aa为100只 aa为50只)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 则AA的数量为55只 Aa的数量为110只 aa的数量为45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110+55×2)÷(55×2+110×2+45×2)×100%≈52.4% 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生物进化了由于各个基因型的个体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进化形成新物种。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303ed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2.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
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B.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C. 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D. 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答案】C【解析】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据此判断黑色为隐性,A错误;B.根据“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栗色为显性,B错误;C.若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C正确;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栗色可能为显性,也可能为隐性,D错误。
故选C。
2.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Ⅰ、Ⅱ,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两湖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需过程B. 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C. 鱼A和C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D. 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答案】B【解析】解:A.某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A错误;B.由于存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鱼A、C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的,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4e255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1.png)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
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B.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C. 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D. 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答案】C【解析】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据此判断黑色为隐性,A错误;B.根据“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栗色为显性,B错误;C.若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C正确;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栗色可能为显性,也可能为隐性,D错误。
故选C。
2.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Ⅰ、Ⅱ,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两湖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需过程B. 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C. 鱼A和C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D. 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答案】B【解析】解:A.某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A错误;B.由于存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鱼A、C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的,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沪科版第三册 92 生物进化理论(同步测试题)
一、单选题
1. 根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理论,推测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生命化石是
A.单细胞细菌B.多细胞水螅
C.低等多细胞藻类植物D.高等多细胞被子植物
2.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因素是 ( )
A.自然选择B.生殖隔离C.基因突变D.生存斗争
3. 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曲线.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下列最可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
A .
B .
C .
D .
4. 在某个种群群体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但是AA的生活力不如Aa,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B.减小,增大
C.减小,减小D.不变,不变
5. 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6. 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7. 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8.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
B.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绝灭
C.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D.真核生物出现之后,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9. 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
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
10.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B.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之间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了
C.蓝藻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
D.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二、实验题
11.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
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
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
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1)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_地区B;
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1。
根据表内数据在右下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表1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
三、综合题地区
项目浅色蛾工业污
染区A 释放数400回收数
52B
释放数500
600回收数
6030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评论:
1)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桦尺蛾的体色有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 1 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 :1。
请利用F 1 的饿,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
①试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果蝇是常用遗传学研究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
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____。
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果蝇残翅(v )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残翅果蝇,那么理论上果蝇残翅基因v 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3)假定残翅(v )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 )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 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的多。
由此可见,在生物进化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使种族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50500黑色蛾
13. 请回答一组与以下概念图有关的问题。
⑴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依次指出图中m、g所表示的结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指出同时发生在p上的另一项物质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进化的角度看,首先是由于__________的出现,才诞生了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