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草弯孢霉菌除草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合集下载

画眉草弯孢霉菌株QZ-2000与低剂量化学除草剂复配增效机制研究

画眉草弯孢霉菌株QZ-2000与低剂量化学除草剂复配增效机制研究
2. le fA grc lur H e iU ni r iy ofEngi e i Co lge o i u t e, be ve st ne rng, a a 56 H nd n 0 021, Chi ) na
Ab ta t sr c :Cu v l rae a r si i tan QZ 2 0 a o e ta o i lgc lc n r lo a g r u a i r g o td s sr i 一 0 0 h s a p t n ilf r boo ia o to flr e
m i iy o ii ns, c n d t c nd to a be m p ov d n t e e e e e 1 he nv r nme c n i r e a d h d p nd nc 0" 1 t e io nt a be e c d r du e
t r u h a pia in o h x u eo r ua i r gr si ssr i 一 0 0c n daa d lW—a e h o g p l to ft emi t r f c Cu v l rae a o tdi tan QZ 2 0 o ii n O r t
河 南 农 业 科 学
画 眉 草 弯 孢 霉 菌 株 QZ一2 0 0 0与 低 剂 量 化 学 除 草 剂 复 配 增 效 机 制 研 究
王 建 书 , 云 枝 , 朱 赵 敏 。 强 胜 ,
(. 京 农 业 大 学 杂 草 研 究 室 , 苏 南 京 2 0 9 1南 江 1 0 5;2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农 学 院 , 北 邯 郸 0 6 2 ) . 河 5 0 1
呈 上 升 趋 势 。 经 孢 子 悬 浮 液 与 低 剂 量 化 学 除 草 剂 复 配 处 理 的 马 唐 的 叶 绿 素 和 可 溶 性 蛋 白含 量 下 降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霉菌毒素是一类由霉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减少霉菌毒素对人体的危害,科学家们研发了一系列的霉菌毒素脱毒产品。

评估这些产品的效果,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通常可以采用体外方法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体外方法来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

常用的评估方法是化学分析方法。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检测霉菌毒素的含量和种类。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霉菌毒素的分子结构和含量,评估脱毒产品对霉菌毒素的去除效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多个霉菌毒素进行定量分析,对脱毒产品的性能进行评估。

细胞实验也是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重要方法。

通过将霉菌毒素添加到细胞培养液中,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活性的变化,可以评估脱毒产品对霉菌毒素的抑制效果。

使用MTT法可以评估细胞的代谢活力,细胞荧光染料法可以评估细胞的凋亡程度,细胞孔径法可以评估细胞的形态变化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反映脱毒产品对细胞的保护效果。

动物实验也是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通常会选择小鼠、大鼠等常用的实验动物,给予它们一定剂量的霉菌毒素,并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和病理变化。

通过观察动物的体重变化、血液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来评估脱毒产品的保护效果。

还可以使用动物行为学测试来评估脱毒产品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包括行为习性、记忆力等方面。

还可以使用生物传感器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效果。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通过生物识别组分来检测特定物质的技术,可以检测霉菌毒素的存在和浓度。

常用的生物传感器包括酶传感器、抗体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霉菌毒素进行快速检测,并评估脱毒产品的效果。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方法、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生物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可以客观地评估脱毒产品的效果,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体外方法评估的结果仅供参考,最终还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验证。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Ⅱ:活性测定、活性物质及其应用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Ⅱ:活性测定、活性物质及其应用
Ab ta t ’ r s n t d a o d ce o s mma ie t e meh d o ee mi ig a t c o i l ci i fs me sr c :1 l p e e t u y w s c n u td t u I e s r h t o s frd t r n n n i r b a t t o o z mi a vy p a t d r e u gcd s b ce c d s n i co il pa ta t e me a oi s a d te r a p iai n f r c nr l n ln ln e i d f n ii e , a tr i e ,a t v i mi rb a ln c i t b l e n h i p l t o t l g p a t v t c o o oi d s a e . h x sig p o lms i e e o i gb tn c l e mii e a e a s e n d s u s d i eal I e t o c me i s s T e e it rb e n d v lp n oa i a r c d sh v lo b e i s e n d ti n t i t o , e n g c . h me t e u e o ln e v d p s c d s s o l e r if r e n e e r h s s o l e c rid o t sn h olwig a p c h s fp a td r e e t ie h u d b e n oc d a d r s a c e h u d b are u i g t e f l n s e  ̄: i i u o ioai n tc n q e n n a i l t n s n h ss o c ie l a o o n s h e eo me t o a t a d a c r t s lt e h i u s a d ma u l s o mua i y te i f a t e d c mp u d ,t e d v lp n f f s n c u ae o v a ay i meh d ra t e c mp u d , h o r h n i ea p iai n a d d e — rc s i g o n i co ilpa t , u c n l s t o s ci o o n s t e c mp e e sv p l t n e p p o e sn fa t s o f v c o mir ba ln s f n — t n c a im fb t nc l e mi ie . u t e , h o r i ai n b t e n s in i c rs a c r a iain,i d s ile — i a me h n s o o a ia r cd s F r r t e c o d n t e w e ce t i e e rh o g nz t ol g h o f o n u t a n r tr r e n a e h ud b t n t e e o e s r h e e o me t n s f oa i a p sii e . e p i sa d f r r s o l e s e g h n d t n u e te d v lp n d u e o tn c l e t d s s m s r a b c Ke r s o a ia e i i e ;d t r i ain o ni c b a ci i y wo d :b t nc l r cd s ee n t fa t gm m o mir i a t t o l v y;a t e me a oi s p l ai n ci t b l e ;a p i t v t c o

出芽短梗霉PA-2产除草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

出芽短梗霉PA-2产除草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

出芽短梗霉PA-2产除草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程亮【摘要】将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PA-2进行液体发酵,发酵液用等体积正丁醇萃取3次,正丁醇萃取液旋转蒸发去溶剂后进行硅胶柱层析,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液进行梯度洗脱,每50 mL收集为1个馏分,共收集到50个馏分。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二氯甲烷和甲醇(体积比20∶1)洗脱得到的馏分15~23对供试杂草野燕麦表现出了较强的活性,对野燕麦的除草抑制作用均为4级。

合并馏分15~23,以二氯甲烷和甲醇(体积比15∶1)的混合液为展开剂进行薄层层析,生物测定结果表明,Rf值范围在0.19~0.83的活性条带对野燕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

HPLC分析PA1条带发现,该活性条带主要含有2个组分,最大吸收峰在220 nm,其保留时间分别为59.015、65.948 min。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06【总页数】4页(P199-201,202)【关键词】出芽短梗霉;代谢产物;除草活性;分离纯化;柱层析;薄层层析【作者】程亮【作者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青海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4+9化学除草剂从应用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抗药性杂草种类一直呈上升趋势[1-2]。

同时,随着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提高,高毒性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草剂的研制与使用将严格受到环境和生态的制约[3]。

微生物除草剂因其对目标杂草选择性强、环境负荷小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而成为近年来杂草生物防治研究中一个较活跃的领域。

近年来,以微生物天然产物开发生物源除草剂或新颖除草剂的先导化合物引起了杂草科学家和农药化家学的极大兴趣。

蒙药泡囊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蒙药泡囊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蒙药泡囊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蒙药泡囊草,又名拉曼布,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储米草属(Lamium amplexicaule)。

它以药用草药的形式发挥作用,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以及非洲地区。

其中,储米草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三萜、绿原酸、芳樟醇、黄酮类等,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药效特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蒙药泡囊草中的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的研究。

一、蒙药泡囊草中的化学成分分离1、气相色谱法:通常采用色谱柱分离,如苯乙烯-乙醇微孔柱,或以乙酸乙酯和乙腈混合溶剂构成双柱柱色谱,在柱温50-60℃,进料流速1.0-3.0mLmin-1,检测波长为260nm或是310nm,柱压力2.0-4.0MPa,能有效分离其中的活性成分。

2、振荡色谱法:也称动态色谱法,它采用固定相柱加压运行,用乙腈和乙酸乙酯构成双向溶剂柱,一个柱和另一个柱的比例一定。

随着柱温度,浓度,压力和流速的变化,即可实现活性成分的有效分离。

二、蒙药泡囊草中的化学成分鉴定1、紫外分光光度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加入一定浓度的活性成分与测定范围,定量确定蒙药泡囊草中含有的活性成分。

2、红外光谱法:可以鉴定活性成分的结构,确定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而确定蒙药泡囊草中活性成分的名称和结构。

3、气质联合分析法:可以通过结合气相色谱及质谱仪等仪器,对活性成分的定性联合分析,从而确定蒙药泡囊草中的活性成分。

总之,蒙药泡囊草中的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振荡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以及气质联合分析法可以较好地实现。

本文综上所述,蒙药泡囊草中的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是研究其药效的前提,也是该植物药用价值的关键。

在实际药物开发研制中,应多种分析技术综合运用,辅以新型测定仪器,以实现有效的蒙药泡囊草分离与鉴定研究。

双孢蘑菇几种胞外酶的活性测定

双孢蘑菇几种胞外酶的活性测定
C N Qn HE ig—y ,H u , E H a—q, ig X u n —l uS I nH u J iWU Pn , U G a g e i ( o eeo i , n u c n eadT c nlg n esy F n a g 3 10, hn ) C U g f f A h l i c n eh o eU i rt , eyn 30 C ia Le Se o v i 2
( MC)ftr ae elae( P ndhmcl l e( C)w r t t tr f ibd dl et o t C ,l prclls F )a e i la H ie p u eu s ee e e i ma e r t oya w s pi sd n u u n o n
c e s d w t e c l r i . r a e i t ut e t h h u me Ke r s A a iu i o u ;E t c l l re z me c vt sd tr n t n y wo d : g r s b s r s x r el a n y ;a t i e e emu ai c p a u i i o
茵丝生长期较 高, 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
关键 词 : 孢蘑 菇 ; 外酶 ; 双 胞 活性 测 定
中 图分类号 :6 6 1 ¥ 4 .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7 2 2 1 )6— o 5— 4 17 8 7 ( 0 1 0 0 3 0
De e m u a i n o t a el l r En y e Ac i i e fAg rc s b s r s tr n to fEx r c l a z m tv t s o a i u i u i po u

杂草生防真菌研究现状

杂草生防真菌研究现状

杂草生防真菌研究现状苟志辉钟圣赟曾亚红(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红树林研究院),海南海口571100)摘要杂草生防真菌是从罹病杂草组织中分离筛选获得的一类能够有效侵染有害植物,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生长或繁殖的植物病原真菌。

利用杂草病原真菌防控杂草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

本文从杂草生防真菌的控草潜力、主要类群、生物防控机理、寄主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总结了杂草生防真菌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杂草生防真菌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杂草生防真菌;控草潜力;主要类群;生物防控机理;寄主范围;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S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4-0061-05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4.01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Status of Weed Biocontrol FungiGOU Zhihui ZHONG Shengyun ZENG Yahong(Hainan Academy of Forestry(Hainan Academy of Mangrove),Haikou Hainan571100) Abstract Weed biocontrol fungi are a type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 isolated and screened from diseased weed tissues,which can effectively infect harmful plants and control their growth or reproduction to a certain extent.The use of weed pathogenic fungi for weed control has enormous potential advantage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weed biocontrol fungi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potential for controlling weeds,main groups,biological control mecha-nisms,host range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eed biocontrol fungi.Keywords weed biocontrol fungus;potential for controlling weed;main group;biological control mechanism;host range;application prospect全球约有2000种杂草能够通过与农林作物争夺水肥、争夺阳光、侵占地上和地下空间等方式,干扰农林作物正常生长、威胁农林作物产量和品质,甚至影响人畜健康。

一株青霉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研究中文

一株青霉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研究中文

西北农业学报 2009,18(4):982102A cta A g riculturaeB oreali2occi dentalis S inica一株青霉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研究杨利珍1,周 乐2,徐 虹1,秦宝福13(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摘 要:从瑞香狼毒根际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中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出一株高抑菌活性的真菌,经形态学特征、ITS序列分析及与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比较分析表明,该菌为疣孢青霉菌Y L252(Penicilli um verrucu2 losum Y L252),其Genbank注册序列号为EU914140。

抑菌活性试验显示,其发酵液粗提物具抑菌广谱性,对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苹果干腐、苹果腐烂、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

乙酸乙酯相TL C法系统预试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萜类、甾体及其苷类、酚性成分、内酯及香豆素和有机酸类。

关键词:狼毒根际;分离鉴定;疣孢青霉菌Y L252(Penicilli um verruculosum Y L252);抑菌活性;成分预试中图分类号:Q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389(2009)0420098205Isolation and Identif ication and Antif ungal Activity of a PenicilliumYAN G Lizhen1,ZHOU Le2,XU Hong1and Q IN Baof u13(1.College of Life Science,Nort 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2.College of Science,Nort 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Abstract:By st reak plate met hod,a st rain of high antif ungal active microorganism was isolated from t he particular ecological environment2t he rhizo sp here of S tellera cham aej asme.Morp hological charac2 ter istics,sequences analysis of ITS and comparation analysis wit h Penicillium marneffei revealed t hat it belonged to t he Penicilli um verruculos um Y L252,it s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is EU914140.Re2 sist ant experiment showed t hat t he ext ract of fermentative liquid could resist many microorganisms. It s inhibitio n rates to Fusari um bulbi genum,V alsa m ali,A lternario sol ani reached above80%.The TL C systemic p retes of et hyl acetate extract showed t hat t he main ingredient s are volatile oils,fla2 vonoids,terpins,steroid saponins and it s glyco sides,p henils,cumarins and lactones,organic acids. K ey w ords:The rhizo sp here of S tellera cham aej asme;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Penicilli um verru2 culos um Y L252;Antimicrobial active;Systemic p retes 微生物是产生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

杀虫植物活性物质提取、毒力测定及安全试验

杀虫植物活性物质提取、毒力测定及安全试验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

3杀虫植物粗提物林间药效测定对室内筛选出来的杀虫植物粗提液进行林间药效试验,选择标准林地对同一试虫防治试验,观察野外防治效果是否与室内测定的药效一致。

9种杀虫植物粗提物及3种成剂(植物源杀虫剂蛇床子素、生物药剂Bt、化学药剂高渗苯氧威)对落叶松毛虫3龄幼虫林间药效测定试验结果见表3.5。

表3-5林闯药效试验结果经方差分析可知:杀虫植物粗提液中作用效果显著的药剂有白头翁、白屈菜、兴安藜芦、白藓、兴安白芷,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O%、60.4%、58.6%、58.6%、53.5%。

图3—5林间药效对比图由图3.5可见,9种杀虫植物中自屈菜、兴安白芷、白头翁、白藓和兴安藜芦作用效果较为显著,其中白头翁62.O%、白屈菜60.4%的作用效果已经接近生物药剂Bt3试验结果与分析藜芦、走马芹和兴安白芷。

4种天然植物对病原菌菌丝抑菌效果也有略微差异,兴安白芷抑菌效果略好于另外3种天然植物。

但经过对病原孢子抑菌检验后,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发现4种天然植物间抑菌效果差异不显著,处在同一水平上,并且验证了4种天然植物抑菌作用效果比较好。

在随后的试验中,观察抑菌效果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得到天然植物白芷抑菌效果与时间正相关,并且相关性极显著;另外3种天然植物抑菌效果与时间相关性大小由高到低分别为走马芹>白屈菜>兴安藜芦。

试验最后对4种天然植物对不同林木病害抑制中浓度(Ec50)的测定。

设定不同梯度浓度后,测量结果,绘制曲线图并求出曲线方程,最后计算出抑制中浓度值。

4种天然植物中白屈菜对、兴安藜芦、走马芹和兴安白芷对樟子松枯梢病原菌、杨树叶枯病原菌、杨树烂皮病原菌抑制中浓度值分别为42.24mg/ml、47.61mg/ml、28.67m∥ml;兴安藜芦对樟子松枯梢病原菌、杨树叶枯病原菌、杨树烂皮病原菌抑制中浓度值分别为31.84mg/ml、36.24mg/ml、23.58m∥ml;走马芹对樟子松枯梢病原菌、杨树叶枯病原菌、杨树烂皮病原菌抑制中浓度值分别为34.93m咖l、40.18m咖l、23.20m咖l;兴安白芷对樟子松枯梢病原菌、杨树叶枯病原菌、杨树烂皮病原菌抑制中浓度值分别为18.82m∥ml、21.21m∥ml、12.72m∥ml。

常见野生药用植物的抗氧化性活性测定

常见野生药用植物的抗氧化性活性测定

常见野生药用植物的抗氧化性活性测定姓名:刘焱班级:药剂12-2学号:201204121041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大青叶和野生苦菊的抗氧化性活性测定1.刖言1.1实验目的1. 熟悉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

2. 熟练设计天然药物的提取方法。

3. 掌握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筛选方法。

4. 了解药理活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1.2实验材料1.2.1大青叶中文别名:路边青、土地骨皮、山靛青、鸭公青二名法:Clerode ndrum cyrtophyllum Turcz.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 no liopsida),又称木兰纲。

亚纲:菊亚纲(Asteridae) 目:唇形目(Lamiales) 科:马鞭草科(Verbenaceae)亚科:牡荆亚科(viticoideae briq) 族:大青族(Clerodendreae Briq.) 属:大青属(Clerodendrum Linn.) 亚属:大青组、垂序系种:大青分布:产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四川除外) 各省区。

朝鲜、越南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大青叶,中药名。

主治:热毒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疮痈肿毒等症。

近年来此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除可用治上述诸症外,又可用于痰热郁肺、咯痰黄稠;尤常用于流行性乙性脑炎,既可单味应用于预防,又可配合柴胡、银花、连翘、板蓝根、玄参、生地等,能清解气分、营分的热毒,可用治各种乙脑,而以偏热型较为合适。

中国各地市售的大青叶品种甚多,植物来源各异,又:爵床科植物马蓝。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及大青。

蓼科植物蓼蓝。

豆科植物木蓝。

以上植物的叶,都做为大青叶使用,也均能作为制青黛的原料,除木蓝外,其根均作为板蓝根使用。

【化学成分】叶含靛甙(indican ),靛甙先水解为吲哚醇,再经空气氧化成靛蓝(inidgo).又含靛玉红(in dirubin ) •路边青叶含黄酮类•蓼蓝全草含黄色素及鞣质,根含蒽醌类•菘蓝叶含色氨酸(Trypto- phan)、靛红烷B (Isatan B,菘蓝甙B)、葡萄糖芸苔素(Glucobrassicin )、新葡萄糖芸苔素(Neoglucobrassicin )、葡萄糖芸苔素-1-磺酸盐(Glucobrassic in-1-sulfo nate)、靛蓝(In digot in )、腺甙(Ade nos ine )、色胺酮(Trypta nthrin ).尚含B -谷甾醇(B -Sitosterol )、丫-谷甾醇(丫-Sitosterol )、棕榈酸(Palmitic )、蔗糖(Sucrose )等.蓼蓝全草、草大青叶、马蓝叶均含靛甙(Indican ) •靛甙水解后生成吲哚(Indoxyl ),吲哚经氧化即生成靛蓝.从青黛中分离出靛玉红.1.2.2.野生苦菊别称:苦苣、苦菜、狗牙生菜英文名称:Ruccola salad拉丁名:Lactucaversicolor(Fisch.)Sch.Bip. 苦菊为菊科菊苣属,以嫩叶为食的栽培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211102742_低温降解秸秆木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功能评价

211102742_低温降解秸秆木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功能评价

山东科学SHANDONGSCIENCE第36卷第2期2023年4月出版Vol.36No.2Apr.2023收稿日期:2022 ̄04 ̄20基金项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校(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2020 ̄CXY42ꎬ2020 ̄CXY11)ꎻ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创业共同体国际先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ꎻ济南市高校院所创新团队项目(2020GXRC003)ꎻ济南市水务科技项目(JNSWKJ202102)作者简介:台少华(1997 )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ꎮE ̄mail:blink4209@163.com∗通信作者ꎬ孙友敏(1974 )ꎬ女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修复ꎮTel:130****7629ꎬE ̄mail:ymsun@sdjzu.edu.cn低温降解秸秆木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功能评价台少华1ꎬ扈进冬2ꎬ位绍文3ꎬ洪波4ꎬ王希信1ꎬ孙友敏1∗(1.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ꎬ山东济南250101ꎻ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ꎬ山东济南250013ꎻ3.青岛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ꎬ山东青岛266073ꎻ4.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农业农村局ꎬ山东临沂276000)摘要:中国北方冬季气温低ꎬ秸秆直接还田后腐解效率低ꎬ易造成病原菌积累ꎮ为促进秸秆原位腐解ꎬ降低病原菌积累ꎬ采用低温培养结合纤维素酶㊁半纤维素酶㊁漆酶活性筛选ꎬ获得一株低温降解秸秆的木霉菌株C47 ̄3ꎻ该菌在秸秆液体培养基中于15ħ条件下培养15d时ꎬ对秸秆的降解率为22.28%ꎻ该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paratrovirideꎻ木霉菌株C47 ̄3及其挥发性物质对供试的葡萄座腔菌㊁禾谷丝核菌㊁灰葡萄孢等8种病原菌均具有抑制效果ꎬ对假禾谷镰孢菌的抑制率可达60%以上ꎮ筛选得到的木霉菌株C47 ̄3在提高低温条件下秸秆腐解效率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生防潜能ꎬ为我国北方冬季玉米秸秆还田后高效利用及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ꎮ关键词:木霉ꎻ低温ꎻ秸秆降解ꎻ鉴定ꎻ抑菌率中图分类号:S18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 ̄4026(2023)02 ̄0050 ̄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ScreeningꎬidentificationꎬandfunctionalevaluationoflowtemperaturedegradationofstrawTrichodermaTAIShaohua1ꎬHUJindong2ꎬWEIShaowen3ꎬHONGBo4ꎬWANGXixin1ꎬSUNYoumin1∗(1.SchoolofMunicipa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ꎬShandongJianzhuUniversityꎬJinan250101ꎬChinaꎻ2.Shandong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AppliedMicrobiologyꎬEcologyInstituteꎬQiluUniversityofTechnology(ShandongAcademyofSciences)ꎬJinan250013ꎬChinaꎻ3.QingdaoAgriculturalAdministrativeLawEnforcementBranchꎬQingdao266073ꎬChinaꎻ4.AgriculturalandruralBureauofLanshanDistrictꎬLinyi276000ꎬChina)AbstractʒBecauseoflowtemperaturesinnorthernChinaduringwinterꎬstrawwithlowdecompositionefficiencyisdirectlyreturnedtothefieldꎬmakingpathogenaccumulationeasy.Topromotein ̄situdecompositionofstrawandreducetheaccumulationofpathogenicbacteriaꎬastrainofTrichodermaꎬC47 ̄3ꎬwhichdegradesstrawatalowtemperatureꎬwasobtainedthroughlowtemperatureculturecombinedwithcellulaseꎬhemicellulaseꎬandlaccaseactivityscreening.Thestrainwasinoculatedinstrawliquidmediumꎬandthestrawdegradationratewas22.28%after15daysofcultivationat15ħ.MorphologicalobservationandmolecularbiologyanalysisrevealedthatthestrainwasTrichodermaparatroviride.TheTrichodermastrainC47 ̄3anditsvolatilesubstancesinhibitedthegrowthofeightpathogensꎬincludingBotryosphaeriadothideaꎬRhizoctoniacerealisꎬandBotrytiscinereaꎬandtheinhibitionrateof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wasgreaterthan60%.ThescreenedTrichodermastrainC47 ̄3canimprovestrawdecompositionefficiencyatlowtemperaturesandhasbiocontrolpotentialꎬprovidingstrainresourcesfortheefficientutilizationofcornstrawafterreturningtothefieldinwinterandthebiologicalcontrolofsoil ̄bornediseasesinnorthernChina.KeywordsʒTrichodermaꎻlowtemperatureꎻstrawdegradationꎻidentificationꎻbacteriostaticrate㊀㊀农作物秸秆是一类重要的可再生资源[1]ꎬ我国秸秆资源非常丰富ꎬ年均产量约为8.65ˑ108t[2]ꎮ秸秆还田是将农业生产中废弃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ꎬ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地天然有机质含量㊁提高土壤环境质量ꎬ降低秸秆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3 ̄4]ꎮ但我国目前秸秆还田的总体水平较低ꎬ不到全国秸秆资源总数的20%[5]ꎮ秸秆还田后在自然状态下腐熟速度较慢ꎬ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冬季温度降低ꎬ秸秆不能及时腐解ꎬ严重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ꎬ且秸秆还田为病原菌生存㊁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ꎬ增加了病原菌初侵染源[6]ꎬ病原菌不断积累ꎬ导致翌年作物病害的发生ꎬ影响作物产量ꎮ秸秆中难降解的物质主要由纤维素㊁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7]ꎬPetersson等[8]发现有大量的氢键存在于纤维素分子之间ꎬ导致纤维素水解比较困难ꎮ为了提高秸秆的降解率ꎬ目前对秸秆降解菌研究较多的主要是真菌ꎬ如木霉属㊁曲霉属㊁漆斑霉属㊁白腐真菌等[9]ꎮ低温条件下的秸秆降解菌大多在10~25ħ生长状态最好[10]ꎬ但目前常用的秸秆降解菌株存在酶活低㊁耐冷性弱等问题ꎬ不能有效降解秸秆ꎬ还田效果差[11]ꎬ同时这些菌株通常不具备抗菌活性ꎮ而木霉作为秸秆降解菌中的一种ꎬ能够分泌多种降解纤维素的酶系[12]ꎬ被广泛应用于秸秆降解的研究ꎮ同时木霉是一类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防真菌[13]ꎬ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ꎬ因此ꎬ本文对低温降解秸秆的木霉菌株进行筛选ꎬ同时对其进行生防功能的检测ꎬ以期获得对降解秸秆以及防治病害具有潜力的菌株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1.1.1㊀菌株供试菌株主要选用的是秋冬季从大兴安岭和长白山采集并分离的C47 ̄3㊁TW23516等86株木霉ꎮ供试病原真菌包括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㊁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㊁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㊁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㊁白腐盾壳霉Coniothyriumdiplodiella㊁假禾谷镰孢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㊁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㊁尖孢镰孢Fusariumoxysporumꎬ以上菌株由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室保藏ꎮ菌株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dextroseagerꎬPDA)培养基活化两次ꎬ25ħ培养ꎮ1.1.2㊀培养基PDA培养基:葡萄糖20gꎬ琼脂16gꎬ土豆浸液1000mLꎬpH自然ꎬ115ħꎬ30min灭菌ꎬPD液体培养基不含琼脂ꎮ纤维素酶筛选培养基:CMC10gꎬKH2PO42gꎬ(NH4)2SO44gꎬMgSO4 7H2O0.5gꎬ琼脂16gꎬ蛋白胨1gꎬ蒸馏水1000mLꎬ121ħꎬ20min灭菌ꎻ半纤维素酶筛选培养基将上述CMC换为木聚糖ꎬ配置方法不变ꎮ愈创木酚显色培养基[14]:土豆浸液1000mLꎬ葡萄糖20gꎬCuSO40.01gꎬ愈创木酚0.4gꎬ琼脂16gꎬ蒸馏水1000mLꎬpH5.5ꎬ115ħꎬ30min灭菌ꎮ秸秆液体培养基[15]:(NH4)2SO46g㊁尿素3g㊁CaCl20.1g㊁K2HPO41g㊁蛋白胨3g㊁NaCl0.1g㊁MnSO4 7H2O0.016g㊁MgSO4 7H2O0.5g㊁ZnSO4 7H2O0.014g㊁FeSO4 7H2O0.05g㊁CoCl2 6H2O0.037gꎬ玉米秸秆20gꎬ1000mL蒸馏水ꎬ121ħꎬ20min灭菌ꎮ1.2㊀方法1.2.1㊀木霉菌株耐低温性能初筛将活化好的86株木霉分别转接至90mm直径的PDA平板上ꎬ分别放置在培养温度为15ħ和25ħ培养箱中培养96hꎬ菌落生长半径的测量采用十字交叉法ꎬ通过计算菌株在15ħ和25ħ条件下菌落半径比值ꎬ从而选取菌落半径比值大于35%的菌株ꎬ用于进一步的酶活性测定ꎮ1.2.2㊀木霉菌株产纤维素酶㊁半纤维素酶㊁漆酶性能复筛将耐低温性能较好的木霉菌株分别转接至纤维素酶筛选培养基㊁半纤维素酶筛选培养基和愈创木酚培养基ꎬ25ħ培养5dꎮ分别向纤维素酶筛选平板和半纤维素酶筛选平板中加入0.1%的刚果红静置染色ꎬ再用1mol/L氯化钠溶液冲洗掉染液ꎬ观察菌落周围形成的透明圈ꎬ测量透明圈半径ꎮ愈创木酚培养基观察菌落颜色及其周围有无红棕色的变色圈产生ꎮ1.2.3㊀木霉菌株C47 ̄3低温条件下秸秆降解率及降解过程中酶活性测定将木霉C47 ̄3接种至PD液体培养基中ꎬ摇床培养48hꎬ取10mL接种至100mL秸秆液体培养基中ꎬ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低温15ħ静置培养ꎬ分别在第3㊁5㊁15d时对发酵液中的纤维素酶㊁半纤维素酶㊁漆酶活性进行测定ꎮ实验设置未接种木霉的空白对照ꎬ每处理3次重复ꎮ15d时收集瓶内的秸秆后用蒸馏水冲洗ꎬ烘干至恒重后称取重量ꎬ计算降解率[16]ꎮ秸秆降解率计算公式:D=M0-MM0ˑ100%ꎬ式中M0为初始秸秆的干重ꎬM为秸秆降解后的干重ꎮ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测定采用二硝基水杨酸法[17 ̄18]ꎬ以每分钟分解底物产生1μg葡萄糖/木糖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ꎬ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酶活计算公式[19]为:X=ρˑNˑ103Tꎬ式中ρ为OD540吸光值下对应的葡萄糖/木糖质量浓度(mg/mL)ꎬN为粗酶液原质量浓度与稀释后质量浓度的比值ꎬT为反应时间ꎮ漆酶活性测定以愈创木酚为底物ꎬ参照张宇婷等[20]所述的方法进行测定ꎬ以每分钟催化氧化1nmol愈创木酚的酶量作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ꎬ漆酶活性计算公式[21]为:Q=AˑV1ˑ106V2ˑTˑεꎬ式中A为OD465吸光值ꎬV1为反应体系的总体积ꎬV2为反应酶液的体积ꎬε为愈创木酚的吸光系数ꎮ1.2.4㊀木霉菌株C47 ̄3形态学鉴定将木霉菌株C47 ̄3转接到PDA培养基上ꎬ置于25ħ恒温培养ꎬ定期观察记录木霉在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㊁分生孢子发育形态等情况ꎬ并拍照记录ꎮ1.2.5㊀木霉菌株C47 ̄3分子生物学鉴定参照罗中钦等[22]的方法制备木霉模板DNAꎮ采用引物ITS1 ̄F/ITS4㊁EF1 ̄728F/TEF1LLErev扩增ITS和TEF1 ̄α基因序列ꎮPCR反应体系为25μL:DNA模板2μLꎬ2ˑPCR反应缓冲液12.5μLꎬ10μmol/L引物各0.5μLꎬddH2O补充9.5μLꎮPCR反应程序:98ħ4minꎻ98ħ10sꎬ53ħ30sꎬ72ħ20sꎬ35个循环ꎻ72ħ5minꎮ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ꎬ对目的片段进行胶回收纯化ꎬ纯化后的样品直接送往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ꎮ测序后的序列经过SeqMan软件处理后ꎬ在NCBI的BLAST程序中进行同源性分析ꎬ下载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同时含有ITS和TEF1 ̄α的基因序列ꎮ序列按照ITS ̄TEF1 ̄α的顺序首尾拼接ꎬ通过Mega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后使用Neighbor ̄JoiningTree构建系统发育树[23 ̄24]ꎮ1.2.6㊀木霉菌株C47 ̄3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对峙法[25]测定木霉对病原真菌的抑制率ꎬ将木霉菌和病原真菌接种至90mmPDA平板上ꎬ两菌位于平板直径线上两端各距中心点35mm处ꎬ同时设置对照只接种病原真菌ꎬ每处理设置3次重复ꎬ均放于25ħ恒温培养箱培养ꎬ用直尺测量病原真菌在对峙方向的生长半径ꎬ计算抑制率ꎮ抑制率计算公式如下ꎬ若木霉蔓延至将病原真菌全部覆盖ꎬ则抑制率为100%ꎮI=R0-RR0ˑ100%ꎬ式中R0为对照病原真菌的半径ꎬR为处理病原真菌的半径ꎮ采用对扣法[26]测定木霉产挥发性物质对病原真菌的抑制率ꎬ将木霉和病原真菌分别接种至90mmPDA平板中间ꎬ将两个平板对扣起来ꎬ密封住两平板对接处ꎬ将接有木霉的一面朝上ꎬ同时设置对照只接种病原真菌ꎬ每处理设3次重复ꎬ将上述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25ħ培养5dꎬ病原真菌菌落半径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ꎬ抑制率的计算公式与对峙法相同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耐低温木霉菌株初筛结果采用PDA培养基筛选低温耐受性能较好的木霉菌株ꎬ在供试的86株木霉菌株中ꎬ有11株在25ħ与15ħ下生长速率比超过35%ꎬ结果如表1所示ꎮ表1㊀耐低温木霉菌株生长速率比C47 ̄34.502.35ʃ0.05a54.65ʃ0.01abC65 ̄24.501.95ʃ0.43bc45.35ʃ0.10abcC83 ̄14.501.77ʃ0.25bc41.08ʃ0.06bcC87 ̄14.501.70ʃ0.36ab39.54ʃ0.08cC91 ̄24.501.73ʃ0.68c40.31ʃ0.16bcC98 ̄24.501.83ʃ0.29ab42.63ʃ0.07abcC158 ̄24.502.37ʃ0.23abc55.04ʃ0.05ab235154.502.03ʃ0.06ab47.29ʃ0.01abc235164.502.42ʃ0.08abc56.20ʃ0.02aTW220554.501.99ʃ0.25ab46.20ʃ0.06abc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水平差异显著ꎮ2.2㊀木霉产纤维素酶㊁半纤维素酶㊁漆酶复筛结果对上述耐低温性能较好的木霉菌株在各筛选培养基上的产纤维素酶㊁半纤维素酶㊁漆酶情况进行了测定ꎬ结果如表2所示ꎬ菌株C47 ̄3在筛选平板上的综合产酶性能最好ꎬ纤维素酶水解圈半径为0.70cmꎬ半纤维素酶水解圈半径为0.63cmꎬ在愈创木酚培养基上呈现的氧化带颜色较深ꎮ菌株C47 ̄3在各培养基呈现的情况如图1所示ꎮ图1㊀菌株C47 ̄3的酶活性Fig.1㊀EnzymaticactivityofthestrainC47 ̄3表2㊀各菌株纤维素酶㊁半纤维素酶水解圈半径及漆酶氧化带颜色强弱Table2㊀ThehydrolyticcircleradiusofcellulaseandhemicellulaseandthecolorC47 ̄30.70ʃ0.10a0.63ʃ0.15ab++C65 ̄20.40ʃ0.10bc0.13ʃ0.06f-C83 ̄10.43ʃ0.21bc0.27ʃ0.06def-C87 ̄10.53ʃ0.06ab0.27ʃ0.06def-C91 ̄20.27ʃ0.06c0.33ʃ0.06def+C98 ̄20.60ʃ0.10ab0.23ʃ0.06ef-C158 ̄20.50ʃ0.00abc0.37ʃ0.06cde-235150.60ʃ0.10ab0.63ʃ0.25ab+235160.47ʃ0.15abc0.47ʃ0.06bcd++TW220550.57ʃ0.06ab0.57ʃ0.12abc+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水平差异显著ꎻ-表示无氧化带ꎻ+表示氧化带颜色较浅ꎻ++表示氧化带颜色较深ꎮ2.3㊀木霉菌株C47 ̄3对秸秆的降解效果及酶活性测定结果通过在秸秆液体培养基中添加木霉C47 ̄3于15ħ降解玉米秸秆15d后ꎬ测定得到秸秆降解率为22.28%ꎮ在秸秆降解过程中ꎬ对纤维素酶㊁半纤维素酶㊁漆酶活性进行了测定ꎬ绘制得到的葡萄糖标准曲线为y=-0.074+1.259xꎬR2=0.996ꎻ木糖标准曲线为y=-0.007+1.969xꎬR2=1.000ꎮ在降解秸秆的第3㊁5㊁15d测得纤维素酶活如表3所示ꎬ从数据中可以看出ꎬ在秸秆降解过程中ꎬ发酵初期纤维素酶活较高ꎬ随后活性逐渐降低ꎬ半纤维素酶活在5d时最高ꎬ发酵初期和末期较低ꎬ漆酶活性在第15d时最高ꎮ上述结果推测可能在添加木霉降解秸秆的过程中ꎬ前期主要是纤维素酶发挥作用ꎬ中后期伴随着易利用的纤维素酶含量的降低ꎬ半纤维素酶和漆酶活性逐渐增强ꎮ表3㊀秸秆降解率及在降解秸秆过程中的木霉酶活性第3d6.06ʃ0.10a2.74ʃ0.74b0.05ʃ0.29c第5d2.38ʃ0.38b14.41ʃ1.88a1.92ʃ0.76b第15d2.41ʃ0.07b1.56ʃ1.65b12.25ʃ1.24a22.28ʃ0.02㊀㊀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水平差异显著ꎮ2.4㊀木霉菌株C47 ̄3形态特征观察结果木霉菌株C47 ̄3的形态学特征见图2ꎬ在25ħ培养条件下ꎬ菌株在90mm直径的PDA培养基上培养ꎬ48h左右围绕接种部位开始产孢ꎬ96h菌落铺满整个平皿ꎬ菌丛密集ꎬ形成产孢簇ꎬ孢子层逐渐变为绿色ꎬ菌落呈毡状ꎬ变为深绿色ꎮ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ꎬ分生孢子呈球形或亚球型ꎬ壁光滑ꎬ颜色为半透明至浅绿色ꎬ孢子大小(2.7~)3.0~3.8(~4.8)μmˑ(2.5~)2.9~3.5(~4.0)μmꎻ分生孢子梗主枝长ꎬ分枝短ꎬ分枝多对生或轮生ꎬ瓶梗为直或稍微弯曲的烧瓶形ꎮ图2㊀木霉菌株C47 ̄3的形态特征Fig.2㊀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strainC47 ̄32.5㊀木霉菌株C47 ̄3的序列分析木霉菌株C47 ̄3的ITS和TEF1 ̄α基因序列经PCR扩增测序后分别获得645bp和1275bp的片段ꎬ提交GenBank数据库ꎬ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N076872㊁ON258615ꎬ序列在NCBI数据库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与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paratroviride亲缘关系最近ꎬ如图3所示ꎬ通过将ITS和TEF1 ̄α基因序列合并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ꎬ结果显示菌株C47 ̄3与Trichodermaparatroviride位于同一进化分支ꎬ由此可以推断木霉C47 ̄3为近深绿木霉ꎮ注:括号中分别为ITS㊁TEF1 ̄α的基因序列登录号ꎮ图3基于ITS和TEF1 ̄α基因序列合并构建的木霉菌株C47 ̄3系统发育树Fig.3㊀PhylogenetictreeofTrichodermastrainC47 ̄3basedoncombinedITSandTEF1 ̄αgenesequences2.6㊀木霉菌株C47 ̄3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在PDA平板上通过对峙培养发现ꎬ木霉菌株C47 ̄3对供试的8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如表4所示ꎬ抑制率范围为35.17%~100.00%ꎬ其中对尖孢镰孢的抑制率为35.17%ꎬ对立枯丝核菌和腐皮镰刀菌的抑制率为100.00%ꎬ对其他病原真菌的抑制率介于两者之间ꎮ由图4可以看出ꎬ木霉菌株C47 ̄3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8种病原真菌均有抑菌作用ꎬ对于不同的病原真菌的抑菌率不同ꎮ其中ꎬ对假禾谷镰孢的抑菌率最高ꎬ为60.13%ꎻ对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最低ꎬ为21.49%(表4)ꎮ表4㊀木霉菌株C47 ̄3及其挥发性物质对病原真菌的抑制率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52.55ʃ0.01b55.56ʃ0.01ab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50.29ʃ0.19ab45.94ʃ0.15abc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63.06ʃ0.04b43.58ʃ0.17abc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100.00ʃ0.00a43.32ʃ0.01abc白腐盾壳霉(Coniothyriumdiplodiella)49.62ʃ0.10ab40.45ʃ0.11bcd假禾谷镰孢(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60.02ʃ0.03b60.13ʃ0.09a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100.00ʃ0.00a21.49ʃ0.02d尖孢镰孢Fusariumoxysporum35.17ʃ0.08c27.65ʃ0.01cd㊀㊀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水平差异显著ꎮ图4㊀木霉菌株C47 ̄3挥发性物质对病原真菌的抑制Fig.4㊀ThevolatilesubstancesoftheTrichodermastrainC47 ̄3inhibitingpathogenicfungi3㊀讨论我国北方地区的温度偏低ꎬ尤其是冬季低温的持续时间较长ꎬ成为秸秆降解效率低的主要因素[27]ꎮ因此ꎬ人们对应用于低温环境秸秆降解菌的研究越来越关注ꎮ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秸秆降解菌ꎬ木霉在降解秸秆方面应用较为广泛ꎮ李江燕等[28]从农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纤维素降解菌L ̄4纤维素酶活力达到23.59U/gꎬ28ħ条件下15d的玉米秸秆降解率为23.32%ꎮ黄亚丽等[16]在16ħ培养温度下筛选得到一株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SDF ̄31ꎬ接种该菌株15d时的秸秆降解率达到40.45%ꎮ目前已报道的相关秸秆降解的研究较多ꎬ而对于低温环境下的秸秆降解菌的研究较少[29]ꎮ本研究从寒冷地区分离得到的多株木霉菌ꎬ经低温初筛和酶活筛选培养基复筛ꎬ最终筛选出一株木霉菌株C47 ̄3ꎬ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和TEF1 ̄α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将其鉴定为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paratrovirideꎮ该菌株于15ħ条件下在秸秆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5d的秸秆降解率为22.28%ꎬ比上述报道的偏低ꎬ考虑是由于降解条件与上述报道有所不同ꎬ降解温度比报道的低ꎬ且降解过程采用了静置培养ꎬ发酵条件不适宜ꎬ影响了降解率ꎬ后续研究会对发酵条件及降解条件进行优化ꎬ以期获得更高的秸秆降解率ꎮ秸秆还田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举措ꎬ长期秸秆还田可以提高秸秆利用率ꎬ改善土壤理化性质[30]ꎬ但还田方式不当会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ꎮ马书芳等[31]研究发现秸秆还田时秸秆中的虫卵和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ꎬ导致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ꎮ还有研究表明ꎬ玉米秸秆腐解液中的物质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6]ꎮ因此对病原菌的抑制也显得尤为重要ꎬ上述报道的秸秆降解菌没有研究其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ꎬ实际有些降解秸秆的菌株也能很好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ꎬ如陈凯等[32]研究发现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盖姆斯木霉TrichodermagamsiiTW20050对终级腐霉的抑制率为92.0%ꎬ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ꎮ李月等[33]从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的秸秆降解真菌中ꎬ木霉属可以快速降解秸秆ꎬ同时对多种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ꎮ木霉对植物病害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4]ꎬ且木霉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在抑制植物病原菌方面也有巨大潜力[35]ꎬ能够在微量条件下对植物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拮抗活性ꎮ本研究得到的低温秸秆降解菌株C47 ̄3及其挥发性物质对葡萄座腔菌㊁禾谷丝核菌㊁灰葡萄孢等8种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ꎬ其中假禾谷镰孢会引起小麦的茎基腐病ꎬ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及质量ꎮ综合来看ꎬ菌株C47 ̄3对假禾谷镰孢的抑制率较好ꎬ抑菌率为60.02%ꎬ其挥发性物质对假禾谷镰孢的抑制率为60.13%ꎬ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ꎬ能够预防小麦的茎基腐病ꎬ对秸秆还田地块的病原菌生长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ꎮ4㊀结论综上所述ꎬ本研究通过筛选获得一株耐低温降解玉米秸秆的菌株C47 ̄3ꎬ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近深绿木霉ꎬ菌株在低温条件下的生长状态良好ꎬ具有一定的耐冷能力ꎮ在酶活性筛选培养基上产酶性能较好ꎬ通过低温秸秆降解实验表明该菌株在低温条件下具有降解秸秆的能力ꎬ而且菌株C47 ̄3及其挥发性物质对多种病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ꎮ由此可见ꎬ该菌株能应用于低温环境下的秸秆降解ꎬ同时也是一株具有生防能力的菌株ꎬ为秸秆降解和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ꎮ参考文献:[1]王金武ꎬ唐汉ꎬ王金峰.东北地区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ꎬ2017ꎬ48(5):1 ̄21.DOI:10.6041/j.issn.1000 ̄1298.2017.05.001.[2]张晓庆ꎬ王梓凡ꎬ参木友ꎬ等.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综合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ꎬ2021ꎬ26(9):30 ̄41.DOI:10.11841/j.issn.1007 ̄4333.2021.09.04.[3]WITTCꎬCASSMANKꎬOLKDꎬetal.Croprotationandresiduemanagementeffectsoncarbonsequestrationꎬnitrogencyclingandproductivityofirrigatedricesystems[J].PlantandSoilꎬ2000ꎬ225:263 ̄278.DOI:10.1023/A%3A1026594118145. [4]SHARMAPꎬABROLVꎬSHARMARK.Impactoftillageandmulchmanagementoneconomicsꎬenergyrequirementandcropperformanceinmaize ̄wheatrotationinrainfedsubhumidinceptisolsꎬIndia[J].EuropeanJournalofAgronomyꎬ2011ꎬ34(1):46 ̄51.DOI:10.1016/j.eja.2010.10.003.[5]杨沫.我国玉米秸秆还田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ꎬ2016(1):65 ̄66.DOI:10.16313/j.cnki.nykjyzb.2016.01.027. [6]马璐璐.秸秆还田对海河平原小麦茎基腐优势病原菌的影响[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ꎬ2019.[7]许从峰ꎬ艾士奇ꎬ申贵男ꎬ等.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J].生物工程学报ꎬ2019ꎬ35(11):2081 ̄2091.DOI:10.13345/j.cjb.190248.[8]PETERSSONLꎬKVIENIꎬOKSMANK.Structureandthermalpropertiesofpoly(lacticacid)/cellulosewhiskersnanocompositematerials[J].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07ꎬ67(11/12):2535 ̄2544.DOI:10.1016/j.compscitech.2006.12.012. [9]于素素.低温玉米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复合菌系产酶条件优化[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ꎬ2019.[10]CAVICCHIOLIRꎬSIDDIQUIKSꎬANDREWSDꎬetal.Low ̄temperatureextremophilesandtheirapplications[J].CurrentOpinioninBiotechnologyꎬ2002ꎬ13(3):253 ̄261.DOI:10.1016/s0958 ̄1669(02)00317 ̄8.[11]赵旭ꎬ王文丽ꎬ李娟ꎬ等.低温秸秆降解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ꎬ2014(11):55 ̄61.DOI: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1.008.[12]闫峰ꎬ徐凤花ꎬ顾金刚ꎬ等.木霉属真菌的生物降解及生物转化作用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ꎬ2009ꎬ29(3):77 ̄80.DOI:10.3969/j.issn.1005 ̄7021.2009.03.016.[13]申君ꎬ杨绍丽ꎬ谷清义ꎬ等.一株辣椒根腐病拮抗木霉菌Tb1的筛选与鉴定[J].东北农业科学ꎬ2022ꎬ47(5):62 ̄66.DOI:10.16423/j.cnki.1003 ̄8701.2022.05.014.[14]王雪.利用天然木质纤维素产油脂木霉菌株的筛选和产油条件的优化[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ꎬ2012.[15]青格尔ꎬ高聚林ꎬ于晓芳ꎬ等.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 ̄20的菌种组成及降解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ꎬ2016ꎬ49(3):443 ̄454.DOI:10.3864/j.issn.0578 ̄1752.2016.03.004.[16]黄亚丽ꎬ黄媛媛ꎬ马慧媛ꎬ等.低温秸秆降解真菌的筛选及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ꎬ2020ꎬ36(21):53 ̄60. [17]李明华ꎬ孟秀梅ꎬ王成龙.纤维素酶高产菌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ꎬ2021ꎬ40(8):134 ̄138.DOI:10.11882/j.issn.0254 ̄5071.2021.08.024.[18]全桂静ꎬ赵航.半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ꎬ2010ꎬ24(1):20 ̄23.DOI:10.3969/j.issn.2095 ̄2198.2010.01.005.[19]姜立春ꎬ王成红ꎬ刘羽ꎬ等.半纤维素降解菌J ̄25的筛选㊁鉴定及产酶特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ꎬ2017ꎬ38(5):145 ̄150.DOI:10.13386/j.issn1002 ̄0306.2017.05.019.[20]张宇婷ꎬ宋明珠ꎬ王雪峰ꎬ等.侧耳木霉产漆酶酶活力测定和脱色方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ꎬ2021ꎬ43(3):317 ̄323.DOI:10.13327/j.jjlau.2020.5110.[21]周孟清ꎬ贾峰ꎬ张惠茹ꎬ等.香菇菌粗酶液对猪场雾霾颗粒中菲的作用研究[J].江西饲料ꎬ2017(5):4 ̄10.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17.10.001.[22]罗中钦ꎬ程琳ꎬ张茜ꎬ等.丝状真菌PCR模板DNA的快速制备方法[J].生物技术通报ꎬ2015ꎬ31(9):79 ̄83.DOI: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9.010.[23]陈美霞ꎬ王泽榕ꎬ石玲ꎬ等.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亚热带农业研究ꎬ2021ꎬ17(4):275 ̄280.DOI: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21.04.010.[24]JIANGHꎬZHANGLꎬZHANGJZꎬetal.AntagonisticinteractionbetweenTrichodermaasperellumandPhytophthoracapsiciinvitro[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 ̄SCIENCEBꎬ2016ꎬ17(4):271 ̄281.DOI:10.1631/jzus.b1500243.[25]李纪顺ꎬ陈凯ꎬ王贻莲ꎬ等.防治西洋参立枯病木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小区防治效果[J].山东科学ꎬ2019ꎬ32(5):62 ̄70.DOI:10.3976/j.issn.1002 ̄4026.2019.05.007.[26]扈进冬ꎬ隋丽娜ꎬ李玲ꎬ等.深绿木霉HB20111产挥发性物质及其功能分析[J].植物保护ꎬ2021ꎬ47(5):58 ̄63.DOI:10.16688/j.zwbh.2020655.[27]邢慧珍ꎬ宋水山ꎬ黄媛媛ꎬ等.一株低温玉米秸秆降解真菌的筛选㊁鉴定及降解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ꎬ2020ꎬ47(9):2923 ̄2933.DOI: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067.[28]李江燕ꎬ王俊飞ꎬ王云立.玉米秸秆降解菌的筛选[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ꎬ2018ꎬ11(11):33 ̄35.DOI:10.3969/j.issn.1674 ̄0912.2018.11.012.[29]张爽.低温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玉米秸秆降解效果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ꎬ2018.[30]黄婷苗ꎬ王朝辉ꎬ侯仰毅ꎬ等.施氮对关中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7ꎬ28(7):2261 ̄2268.DOI:10.13287/j.1001 ̄9332.201707.010.[31]马书芳ꎬ朱德慧ꎬ曹辉辉ꎬ等.秸秆全量还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ꎬ2016ꎬ36(7):75 ̄77.DOI:10.3969/j.issn.1672 ̄6820.2016.07.020.[32]陈凯ꎬ李纪顺ꎬ扈进冬ꎬ等.一株盖姆斯木霉TW20050的鉴定及功能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ꎬ2016ꎬ16(18):156 ̄160.DOI:10.3969/j.issn.1671 ̄1815.2016.18.029.[33]李月ꎬ谭金芳ꎬ陈林ꎬ等.麦玉轮作农田秸秆降解真菌的筛选与镰刀菌拮抗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ꎬ2022ꎬ56(1):31 ̄40.DOI:10.16445/j.cnki.1000 ̄2340.20210810.001.[34]田凤鸣ꎬ陈强ꎬ何九军ꎬ等.两种木霉对陇南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ꎬ2021ꎬ42(4):44 ̄50.DOI:10.3969/j.issn.1674 ̄1331.2021.04.008.[35]陈敬师.基于抑菌挥发性物质的非洲哈茨木霉诱变菌株筛选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ꎬ2020.。

画眉草弯孢霉菌株QZ-2000及其靶标若干酶活性测定

画眉草弯孢霉菌株QZ-2000及其靶标若干酶活性测定
T 、 ・ ・ 一 0
Ab ta t t sm e s r dt a n y s a o i i o r u a i r g o tdi sr i 一 0 0 sr c :I wa a u e h te z mea s yi c n da fCu v l rae a r si s tan QZ 2 0 n
天 , 定 马 唐 酯 酶 同 工 酶 和 过 氧 化 物 同 工 酶 。 与 对 照 相 比 , 处 理 后 的 马 唐 酯 酶 同 工 酶 酶 谱 差 异 较 测 各
大, 主要 表现 在其 酶 带的条 数 、 迁移 率和 活性 差异 等方 面 。 关键 词 :画眉草 弯孢 霉 菌株 QZ 2 0 ;酯酶 同工 酶 ;过氧 化物 同工酶 ;马唐 一00 中图分 类号 : 4 1 Q9 6 5 ¥ 5 4 . 文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0 4 2 8 2 1 ) 1 0 3 5 1 0 —3 6 (0 0 0 —0 7 —0
s ngui al s a n i
酶是基 因表达 的产 物 , 特殊 酶 种类 的有无 、 量 数 的多少及 活性 的强 弱 , 直接反 映生物体 遗传 的多样 性
和代 谢 水 平 。 同 工 酶 是 指 催 化 化 学 反 应 相 同 而 结 构
细胞 学特征相 比, 同工 酶 的遗传 变 异 水平 更 为 丰富 。
l r a e agr tdi l a i r osi s,ow o a e c e i a e bii e a o bi a i n. T hee t r s s y e ho e d s g h m c lh r cd nd c m n to s e a e ioz m s s w d
酯酶 同工酶 和过 氧化 物 同工 酶是 生物 体 内活 性较 高

中国被毛孢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的开题报告

中国被毛孢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的开题报告

中国被毛孢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的开题报

一、研究背景
毛孢属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单细胞生物,具有很强的代
谢活性和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对毛孢属真菌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离纯化毛孢属真菌中的活性物质,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为进一步应用和开发毛孢属真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毛孢属真菌中的活性物质;
2. 通过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等技术对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的物质
进行进一步纯化;
3. 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进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
1. 采用毛孢属真菌为研究对象,进行培养和提取;
2. 利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物质;
3. 通过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等技术对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的物质
进行进一步纯化;
4. 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进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和分析。

五、预期成果
1. 成功分离纯化毛孢属真菌中的活性物质;
2. 对活性物质的结构进行鉴定和分析;
3. 为毛孢属真菌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毛孢属真菌代谢物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开发和应用毛孢属真菌的活性成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促进我
国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抑制稻瘟病菌植物源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分离鉴定

抑制稻瘟病菌植物源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分离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抑制稻瘟病菌植物源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分离鉴定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植物病理学
指导教师:侯明生;喻大昭
20080601
抑制稻瘟病菌植物源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分离鉴定
16.钮绪燕,吴文君,刘虎奇,吴国民虎耳草科植物杀菌活性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农业学报 1996(02)
17.钮绪燕,吴文君,刘虎奇,吴国民虎耳草科植物杀菌活性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农业学报 1996(02)
18.沈建国,翟梅枝,林奇英,谢联辉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李斌杀菌剂研发进展[期刊论文]-农药 2001(05)
8.李玉平,冯俊涛,邵红军,祝木金,慕小倩,张兴25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药效试验[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9.李玉群,孟昭礼无花果农用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3(04)
10.林捷,吴锦铸,朱新贵柚皮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期刊论文]-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03)
11.凌冰,张茂新,庞雄飞飞机草挥发油对真菌和昆虫的生物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3(03)
12.刘微,朱小平,高书国,周丽艳,史风玉,侯东军丝瓜伤流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期刊论文]-植物病理学报2004(03)
2002(01)
19.苏建新,买买提依明,乌斯曼,古丽斯木阿衣新疆蕨类植物的抗菌活性初探[期刊论文]-干旱区研究 1999(03)
20.孙国昌,杜新法,陶荣祥水稻稻瘟病防治研究进展和21世纪初研究设想[期刊论文]-植物保护 2000(01)

1个广谱抗真菌天然产物的快速鉴定及活性评价

1个广谱抗真菌天然产物的快速鉴定及活性评价

1个广谱抗真菌天然产物的快速鉴定及活性评价[目的]对湖北咸宁地区山坡土样中分离得到的1株放线菌HBERC-31270的发酵提取物进行快速鉴定及活性评价。

[方法]对HBERC-31270进行发酵与提取,并对发酵提取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紫外吸收光谱(UV)分析及活性评价。

[结果]提取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制备组分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活性部位在14~21 min。

根据HPLC-MS及UV确定其主要成分为一个小分子化合物。

通过对其质谱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分子离子峰,经天然产物数据库比对及文献调研,确定其主要活性成分为9-甲基链米酮。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结论]试验结果为放线菌HBERC-31270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生物農药的研究开发工作中,放线菌产生的天然产物是其重要的来源[1-2]。

一方面,放线菌可直接通过发酵及后处理制成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3-5]、多杀菌素[6]、井冈霉素[7-8]等;另一方面,以天然产物为模板,对其结构进行优化改造,是研发高效低毒绿色农药的另一途径,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9]就是以担子菌产生的strobilurin[10]为先导化合物经人工改造而获得。

随着人们对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不断挖掘,重复发现已知化合物的概率越来越高,获得新活性化合物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从大量样品中对活性化合物进行快速鉴定成为发现新化合物的关键。

HBERC-31270是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在天然产物筛选过程中,从湖北咸宁地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出的1株放线菌,经生物活性测定,其发酵提取物对多种农业真菌病原具有强烈的抑制活性。

笔者对其发酵提取物进行制备及收集,获得了不同时间流出的样品共36份,通过生物测定确定其活性成分部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分析、天然产物数据库比对及文献调研对活性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快速鉴定,并通过盆栽试验对其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以期为该菌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画眉草多糖提取及其保湿性能研究

画眉草多糖提取及其保湿性能研究

画眉草多糖提取及其保湿性能研究祝士惠;孙培冬;李海洋【摘要】本文以脱脂画眉草为原料,用纤维素酶超声辅助法提取多糖;经脱蛋白、脱色、DEAE-纤维素分离纯化,得到3种多糖TPS1、TPS2、TPS3,提取率分别为0.42%、0.66%、0.54%.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分析,3种多糖的分子量分别为7886 Da、8467 Da、6366 Da;高效离子色谱(HPIC)测得TPS1组成单糖为果糖,TPS2、TPS3组成单糖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果糖、核糖和一种未知糖.对多糖TPS2的保湿和吸湿性研究结果表明TPS2的保湿和吸湿能力均优于常用保湿剂甘油、聚乙二醇400、1,3-丁二醇、壳聚糖.%The polysaccharides in the defatted eragrostis teff were extracted with cellulose enzyme and ultrasound auxiliary. The TPS1 ,TPS2 and TPS3 which were the main polysaccharides parts of eragrostis teff were obtained through purification on DEAE-cellulose, after the polysaccharides were taken off the protein with enzyme and decolored with activated carbon. Extraction ratios of the TPS1 ,TPS2 and TPS3 were 0.42% ,0.66% and 0.54%.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PS1, TPS2 and TPS3 were 7886 Da,8467 Da and 6366 Da respectively measured by high-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The components of the polysaccharides were detected by ion chromatograph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PS1 contains fructose. Both TPS2 and TPS3 was composed of Ara,Glu,Gla,Xyl,Man,Fru,Rib and an unknown sugar. Meanwhile the moisture retention and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TPS2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PS2moisture absorption and retention capacity are better than glycerol, polyethylene glyeol 400 and chitosan.【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25)001【总页数】5页(P83-86,109)【关键词】画眉草;多糖;保湿;吸湿【作者】祝士惠;孙培冬;李海洋【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6.3画眉草(Herba Eragrostidis Pilosae)原产地为埃塞尔比亚,在当地作为谷物种植。

五色梅叶内生真菌YJ—11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五色梅叶内生真菌YJ—11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五色梅叶内生真菌YJ—11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摘要:从广东药用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叶片中分离到一株内生真菌YJ-11,通过显微形态特征观察鉴定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 sp.)。

液态静置培养后,进行有效成分提取,获得其菌丝体甲醇提取物和发酵培养液乙酸乙酯提取物。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对供试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均具显著抑菌活性。

关键词: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叶片;内生真菌;青霉属(Penicillium sp.);抑菌活性自从1929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成为药物的丰富源泉,现代几乎所有临床应用的抗生素都来源于微生物。

近年随着新病原菌和新病毒的不断出现,癌症和心血管病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药物的滥用,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了抗药性,人们迫切需要寻找到新的疗效显著而毒副作用小的天然药物。

植物内生菌[1]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与宿主协同进化,二者形成了互惠关系,一方面植物为内生菌提供光合作用产物和矿物质,另一方面内生菌的代谢物能刺激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

内生菌不仅能够参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或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进行转化,而且还能够独立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

Stierle等[2]报道从太平洋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树皮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能产生抗癌活性物质紫杉醇。

Strobel等[3]发现植物内生真菌Gliocladium roseum(NRRL 50072)可以产生生物柴油。

植物内生菌已引起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4-7],并寄希望于从中发现具有特殊功能、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的新颖药物先导物。

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8]又名马缨丹,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马缨丹属(Lantana)植物,原产美洲热带,中国南北都有引种栽培,以广东、福建、台湾、浙江、云南、四川等地为多,华南地区的荒郊野外多有大量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眉草弯孢霉菌除草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测定画眉草弯孢霉菌除草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测定第 33卷第 3期 Vol. 33 No. 3植物保护学报2006年 9 月 Sep t. 2006ACTA PHYTOPHYLAC ICA SI N ICA画眉草弯孢霉菌除草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测定1, 2 13 1姜述君强胜朱云枝1.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南京 210095;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大庆 163319摘要 : 为了分离鉴定马唐 D igitaria sanguinalis L. Scop生防菌画眉草弯孢霉 Cu rvularia eragrosti2dis菌株 QZ22000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评价该物质是否具有作为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 ,利用生物测定为导向的色谱分离、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该菌分泌的毒素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利用种子萌发、胚根和芽生长的抑制及离体叶片针刺法测定了该毒素对马唐的毒害作用 ,并测定了毒素的专化性及毒素对马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为桔黄色晶体 ,熔程为 225~227?,经质谱和 NMR数据分析确定该化合物分子式为 C H O ,并确定为长孺孢素 helm inthosporin。

该毒15 10 5素在150μg/mL浓度下 ,对马唐胚根生长抑制率达 44. 59% ;当毒素浓度达到200μg/mL时 ,叶绿μ素含量下降 18. 41% ;在 500 g/mL浓度下 ,毒素对供试的 23种杂草产生的毒害程度不同 ,其中小藜对毒素最为敏感 ,其次为马唐、 ?蓄、 ?草、藜和日本看麦娘等恶性杂草。

在供试的 5种作物中大豆、棉花和番茄对毒素不敏感 ,但玉米和小麦则较为敏感。

上述结果表明 , 长孺孢素作为大豆和棉花田苗后生物源除草剂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关键词 : 画眉草弯孢霉 ; 长孺孢素 ; 抗生素 ; 马唐 ; 除草活性Isola tion, pur if ica tion, iden tif ica tion, and b ioa ssay of helmin thospor inw ith herb ic ida l activ ity from C u rvu la ria eragrostidis1, 2 13 1J I ANG Shu2jun Q I ANG Sheng ZHU Yun2zhi1. W eed Research Laborator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China; 2. Heilongjiang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1 13Abstract: The bioassay2guided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LC onsilica gel, and MS, H2 and C2NMR spectral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solate and determ inate the structure of antibiotic from Curvula riaeragrostidis QZ22000, and to evaluate its herbicidal activity. The herbicidal activity of the toxin to D. san2guinalis was tested by seed germ ination, the elongation of root and shoot. The needle puncturing leaf as2say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test the specificity and effect of toxin on photosynthetic p igment content of D.1 13sanguinalis. MS, H2and C2 NMR spectral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toxin is helm inthosporin. The meltingpoint of the toxin is 225 - 227?, and the molecular formula is C H OThe toxin had inhibitory effect15 10 5on el ongation of D. sanguinalis root. A t 150μg/mL concentration, the inhibition of the toxin to root elon2gation reached 44. 59%. Helm inthosporin showed impact on photosynthetic p igment content of D. sangui2μnalis leaf. W 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oxin reached 200 g/mL,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D. sanguinalisleaf decreased by 18. 41%. Twenty three troublesome weeds and five crop s were tested to study specificity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项目 2001AA246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170164资助作者简介 :姜述君 ,男 , 1968年生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植物学和杂草生物防除研究,email:***************3 通讯作者Authorforcorrespondence,email:************.cn, Tel*************收稿日期 : 2005 - 08 - 30314 植物保护学报 33卷of helminthospori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8 out of the 28 species were susceptible to the toxin. Chenopodiumserotinum is the most suscep tive, and D. sangu ina lis, Polygonum avicu lare, B eckm annia syzigachna,Chenopod ium album and A lopecurus japonicus took second p lace. Soybean, cotton, tomato, Am aranthusμretroflexus and Ech inochloa crus2galli were resistant to toxin at 500 g/mL concentration. Helm inthospor2in p roduced by C. eragrostidis QZ22000 could be developed as a biocontrol agent for weed control in soy2bean and cotton fields.Key words: Curvularia eragrostidis; D igitaria sanguinalis; helminthosporin; antibiotic; herbicidal ac2tivity虽然化学除草剂在杂草的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洗脱。

组分的生物活性检测采用离体叶片针刺[ 11 ]用 ,但化学除草剂的长期使用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法 ,即将每一次收集的洗脱液常压浓缩 ,然后用μ端 ,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耐药和抗药杂草种群的上蒸馏水稀释一定体积 ,吸取 20 L滴在预先用解剖针刺伤的 4叶龄马唐叶片上 ,将叶片于 25?下保湿升。

据报道 ,目前已发现 272个抗药性杂草生物[ 1 ]型。

不断创制新的除草剂品种 ,是解决上述问题 48 h后 ,观察病斑大小。

生测结果表明 ,石油醚 ? 乙特别是杂草抗药性的重要途径。

一般而言 ,天然次酸乙酯 5 ? 4收集部分为活性组分。

以石油醚 ?生代谢物在环境中有较短的半衰期 ,它们对水、土乙酸乙酯 ? 乙酸 20 ?5 ? 0. 5为展开剂进行薄层壤、食品、人类、动物的毒害远远小于化学除草剂。

层析 GF254硅胶 ,结果显示 , Rf 0. 4处的斑点具因此 ,利用天然活性化合物开发新一代除草剂成为有活性。

将活性斑点刮下经多次纯化 ,经过乙醇 /氯[ 2 ]人类追求的目标。

而微生物除草剂候选菌产生仿重结晶获得桔黄色晶体。

的毒素有较好的生物源除草剂开发潜力 ,因为这类使用经过温度校正的 TX2100显微熔点测定仪[ 3 ]毒素通常具有选择毒性。

近年来研究发现 ,很多测定除草剂活性化合物的熔点。

用 VGQUATTRO[ 4~6 ]植物病原真菌分泌的毒素具有杀草活性。

马唐质谱仪以电雾离子化质谱法 ESI 进行测定 ,电子生防菌画眉草弯孢霉 Curvularia eragrostid is菌株能量为 - 70eV e为电子所带电荷量 ; V为加速电1QZ22000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微生物除草剂 ,前压。

用 AV2500MHz核磁共振仪对毒素的 HNMR13期研究表明 ,该菌株致病的主要机制是可分泌对马和 CNMR谱进行分析 ,溶剂为氘代二甲基亚砜[ 7~10 ]唐有杀草活性的代谢物。

作者对该菌株分泌 DMSO2d ,以四甲基硅烷 T MS 为内标。

6的杀草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分离、鉴定 ,并对其除草生 1. 2. 2 马唐种子萌发测定选取饱满的马唐种子 ,用 0. 1% HgCl 进行表物活性进行了研究 ,为利用该化合物或以其结构为2骨架进行生物源化学除草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面消毒 3m 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并用灭过菌的滤纸将种子表面的水吸干。

取直径 9 cm的培养1 材料与方法皿 ,放入一张灭菌滤纸 ,加 5mL不同浓度的毒素溶1. 1 供试菌株液使滤纸饱和 ,毒素溶液浓度分别为 12. 5、 25、 50、100、 150、200μg/mL,以 2%的丙酮溶液为对照。

然供试菌株为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筛选出的马唐强致病画眉草弯孢霉菌株 QZ2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