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社会学(或法律社会学)是法学和社会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张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来研究法律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以此促使人们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以便让人们更好地利用法律来解决社会问题。[1](p2-4)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司法部门统计的情况表明,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出现了缓和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未成年罪犯的数量又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占全部刑事罪犯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且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有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趋势,较之过去隐蔽、狡猾,反侦察、逃避打击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较为突出且呈上升趋势。[2](p3)在此,笔者试图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运行有效的社会防护网络,从心理矫治的角度来探求未成年人犯罪控制预防的机理。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原因的多层面剖析
人的行为是其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导致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上。从司法实践中看,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和社会性成熟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成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成熟主要指受遗传制约的主体内部机能结构的变化;广义的成熟也表示发展、进展的程度和达到的水平。犯罪心理学通常在广义范围内使用成熟这一概念,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与他的成熟方面的缺陷有一定的联系。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的心理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生理发展来说,要缓慢一些,他们看起来像成年人,其实情感、情绪及心理的社会性方面并不成熟,整体上还缺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能力。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剧变。从人的生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身高、体重、胸围增加;性激素开始分泌,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从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需求欲增强,好奇心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性意识萌发,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所有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其认知结构、情感结构、理智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指标,心理发展滞后,不能与生理发展完全同步。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很容易在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犯罪的道路。[3](p187)
同时,未成年人的社会性成熟也严重不足。社会性成熟能使未成年人发展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但人的社会性成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各项规范要求和义务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从社会提供的成熟条件来看,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出现了一些消极、较难克服的问题、矛盾,如贪污腐败、不正之风,理想信念弱化、政治观念淡化等,这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性成熟。他们受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不良因素和副文化及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的影响,其成
胡俊文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构筑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完成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强化刑罚效能,遏制侥幸心理的萌生;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实行个体矫治,正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法社会学;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
中图分类号:DF7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6-0151-03
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初探
作者简介:胡俊文(1963—),男,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法学学士、副教授、律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学校预防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06CDY016
法律园地湖北社会科学
・151・
熟发生了社会性的方向偏差,在“人生在世,吃喝玩乐”、“理想是空的,政治是假的,吃喝才是实惠的”等腐朽观念的支配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和社会适应中存在障碍与冲突。社会心理学认为,适应是指主体与社会环境和周围其他人通过调节来保持协调的关系。由于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经常变化,主体在适应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冲突。未成年人在适应中所遇障碍与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适应家庭关系中所遇到的障碍与冲突。未成年人心理上、精神上想独立,很想从对父母的依赖中独立出来,但是物质上和生活来源上又不得不依赖父母,导致内心充满着焦虑与矛盾。可是,伸手向家里要钱毕竟有限,当他遇到挫折(即拿不到钱或拿到少量的钱时),由于本身的挫折耐受性弱,往往容易采用消极的逃避机制和侵犯性的攻击机制,要么与他的“哥们”鬼混,要么伙同他人或单独作案。二是在社会适应中所遇到的障碍与冲突。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腐败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分配不公等问题。面对这些社会问题和消极因素,未成年人难以理解;又由于缺乏正确的疏导,他们的心理上就会滋长消极因素,从而导致社会适应的不良,最后便采用犯罪这种攻击机制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走上犯罪的道路。
3.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了解社会的规则、信念、价值、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具体地说,社会化就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承担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规范,以使自己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规范,并获得社会性的过程。社会化,是转换(互动)的,持续一生,而且发生于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情景之中。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4](p75-77)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性不成熟和不完善,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都未最后形成;又由于不良的社会影响,就会出现不完全社会化的现象。此时,如果缺少疏导,缺乏感情交流,不能帮助他们消除顾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话,就会导致反社会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不完全社会化和反社会化往往成为孕育犯罪心理的基础。未成年人犯罪正是如此,在犯罪前,就出现无组织、无纪律,蔑视法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其反社会心理暴露无遗,如果家庭、学校及社会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说服、教育、关心、帮助的话,就可能挽救他们,最后使他们成为合乎社会要求的公民。反之,无人开导、劝告,或漠然置之,或蔑视弃之,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帮助,最后就会导致人格的社会化缺陷,走向了反社会化。[5](p124)
4.心理“荒漠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首因。[3](p188)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未成年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对此,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其实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只是成长时期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具有阶段性特点。及时的认识或经心理医生的疏导和治疗是完全可以矫正的。反之,有许多已有较严重心理障碍或已出现精神疾病症状的人,仍然把它当作一般
心理问题或根本没有当心理疾病去治疗时,就会延误病情,甚至会引起悲剧的发生,这样的事例早已见于媒体。据新华网北京2006年2月20日电,一名15岁男孩带着音乐家之梦自杀了;一群辽宁青少年行窃只是为了“过瘾”;浙江省一名中学生恨杀亲人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切。专家认为,心理卫生贯穿人的一生,全社会都应当重视这种像癌细胞一样包围着我们的疾病,特别对未成年人更要加强其心理疏导,切莫讳疾忌医。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健康的心理是健全的人格和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基础,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发自己智力资源和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现实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和社会是否纳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以及普及与宣传程度等因素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矛盾的产生和相互作用是造成未成年人的心理不稳定的因素。对这种不稳定因素,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都会诱发一种“恶”的心态,严重的便具有了违法犯罪心理。[6](p141)
二、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的措施
1.构筑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多维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保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后继无人。因此,国家、社会、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体系,特别是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未成年人有许多心理冲突和挫折来自家庭。因此,提倡家庭和睦、互爱互助,以文明、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要信任孩子,允许孩子在受到打击时,向父母倾诉和宣泄,以得到安慰、支持和鼓励。这种家境对于心理平衡的维持是十分重要的,是保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它对未成年人施加的影响最为直接。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智力正常、人格完整,这是衡量未成年人健康心理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人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纳入教学计划,通过教育,培育“良好人格、良好性格、良好品格”,使未成年人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善于交流,提高应付困境和挫折的能力,克服焦虑、不安和痛苦,保持心理稳定,培养自尊自信。同时,积极开发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特别应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不良心理。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使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学校成为“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阵地”,使未成年人知法、懂法、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社会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要净化社会环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