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质版通用技术第一章第三节

合集下载

地质版 《通用技术1》第一章 第一节(共18张PPT)

地质版 《通用技术1》第一章 第一节(共18张PPT)
16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波及7省2市,灾情十分严重、1952年,国家 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委派中国生态 学奠基人马世骏先生带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找出根治蝗灾的办 法。在中央政府和有关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科学家们对 蝗虫的繁殖、迁飞、天敌以及危害区的地理环境。旱涝灾情等因素 做了详尽调研,并调动国内有关科研力量反复进行科学试验、从湿 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着手,提出了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制定“改 治结合,根治蝗害”的方案,采用“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 技术进行灭蝗,成功地使大面积蝗灾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通用技术 * 必修1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1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了解) 二、技术的内涵(理解)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点,
会区分)
2
一、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 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3
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学会用火 多样美食
14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
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
然属性。 同时,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
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 性。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是技术的第二个性质。
15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它违反了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 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17
结论
从这个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
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并且,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

高中通用技术1.3技术需要综合知识(地质版)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1.3技术需要综合知识(地质版)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需要综合知识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都需要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以及找到实现它们的方法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创造者必须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掌握综合知识。

一、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任何技术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种知识须域,凝结着各种知识的精华。

杂交水稻技术需要多学科知识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具有全面、深厚的农业学科知识〔图1-8〕。

多年来,他一直潜心钻研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

20世纪60年代,他在稻田中偶然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萌生了利用杂交的办法培育高产水稻的想法。

经过10年的努力,1973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终于成功地实现了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使水稻的产量提高了20%。

这一成果轰动了世界。

但是,三系配套与生产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必须经过亲本繁殖、杂交育种,才能生产出大量杂交水滔种子,供大面积推广应用。

同时,由于过去从来没有种杂交水稻,它的播种时间、播种方法、播种量,施肥品种、施肥量、施肥期,以及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病虫害,田间水分怎样管理等问题,都需要运用多种知识进行试验和研究。

于是,他们又一鼓作气攻下了育种和栽培关,实现了整个杂交水稻技术的配套。

杂交水稻技术研制成功后,不仅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而且还走出国门,推广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杂交水稻技术是植物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这说明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图l-9〕。

航天技术也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台应用。

其中,航天器的设计研究就涉及各门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计算机科学.无线通讯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学、自动控制学、气象学等。

作为一名航天技术设计人员,除了要熟知上述学科知识外,还要学习太空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质版高中技术与设计2(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三节教学设计《结构的强度》教师姓名:【课题】结构的强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含三个内容:“怎样理解‘结实’”、“应力与强度”、“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通过三个技术试验,让学生理解结构的强度,分析影响它们的因素。

应力计算属于定量计算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技术与设计中数据要求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物体的结构特点,还要让学生注重其技术数据。

结构的强度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在对结构的功能及本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试验,理解结构的强度,分析影响因素。

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这些因素,对于学生正确地选择结构和材料,增加结构的强度是很重要的。

在研究结构的强度时,要从结构的形状、材料及连接方式三方面分析。

二、课标分析:本节内容来源于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课标要求学生理解结构强度的基本概念,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由于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要面向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试验,理解技术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注重归纳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迁移到日常中灵活运用,要使学生善于总结具有典型性的技术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学情分析: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结构是否结实”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本节课利用一系列试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进而进一步理解结构的强度。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应力和强度的概念,知道强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2、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试验,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3、能够运用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分析结构的强度。

过程与方法:1、小组协作完成三个研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的试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2、小组协作完成纸绳拉伸试验,并整理记录,完成试验报告。

高一通用技术 1.1走进技术世界课件 地质版

高一通用技术 1.1走进技术世界课件 地质版

小结
• • • •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的内涵。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区别与联系 技术的一些性质:1具有目的性
2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3技术具有实果形式
科学成果一般 表现为理论、 概念、定律、 规则、论文等, 此类成果一般 不具有商业性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任务
认识世界, 有所发现。 回答: “是什么” 和“为什 么”的问 题 改造世界, 有所发明。 回答:“做 什么”和 “怎么办” 的问题
与生产的 关系
不直接 发生联 系
(二)技术的社会属性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 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 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 制约。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技 术 的 双 重 属 性

自然属性: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 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社会属性: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 是有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 生发展和应用要收社会条件的制约。
(一)技术的自然属性
1、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2、“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 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 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应,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个“底地 之国”。几千年来,荷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仅要防止海水吞没 国土,还要围海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 要大量的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 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 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 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 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 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欧洲流传着这样 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陆地。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3知识点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3知识点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

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1、技术目的性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地质版 《通用技术1》第一章 第二节、第三节(共19张PPT)

地质版 《通用技术1》第一章 第二节、第三节(共19张PPT)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9
多学科知识的综 合运用使得航天
成为现实
10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秦山核电站
11
(1)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 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它 是直接的生产力,具有实践性(5实践性)。
科学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与生产不发生直 接联系。
科学只有利用技术作为中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6中介性)。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 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12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含义不同:科学属知识体系,技术属应用体系。 成果形式不同:科学类不具有商业性,技术类具有
商业性。 任务不同:科学是回答问题,技术是解决问题。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关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通用技术 * 必修1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1
第二节 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一、技术发明 二、技术革新
2
一、技术发明
过去没有创造出或没有的技术或技术产品
第一台计算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3
二、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就是在别人技术发明的基础上, 进行的改进、完善、提高等。
技术的第三个性质:创新性。
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技术的价值。
科学力求发现,技术力求发明。
13
随堂练习
1. 通用技术在本课程中指的是( C)
A信息技术
B体现信息性和专业性的技术
C 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技术 D专业技术
2.B超技术的不良使用,从而导致男女比例的失 衡,这主要体现技术的( C ) A目的性 B创新性 C 两面性 D专利性

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一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28张PPT)

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一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28张PPT)

1.(2018浙江4月选考,1,2分)如图所示是一款医学影像智能阅片机 器人,能读取病人的医学影像,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下列说法中不 恰当的是( )
A.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B.能够自主学习,体现了技术的创新性 C.能替代医生阅片,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体现了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 D.可以提升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体现了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
解放人: (2)
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自己的手、脚、眼、耳、脑等身体器
官,拓宽了活动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地改 造自然的能力。如,汽车,飞机
发展人: (3)
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能力和批判能
力得到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如,益智玩具
3.技术的综合性 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属于技术的综合性
多学科

跨学科

多方面知识

多种原理 容
多种技术
多种研究领域
不属于技术的综合性 多种功能 多种用途 多种优点
多种工作模式 使用多种原材料 能装载多种物品
4.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
属于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的发展历程
时间 13—15世纪 18—19世纪
19世纪70年代
事件
中国四大发明
纺织机械, 蒸汽机发明
内燃机, 电机发明
影响 影响世界 科技发展
第一次技术 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20世纪中叶 核能,航天, 生物,信息 网络等技术
第三次技术革命
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有目的的对 自然进行改造和保护的活动。

最新通用技术1第一章至第三章教案1

最新通用技术1第一章至第三章教案1

通用技术1第一章至第三章教案1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教学目的: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改选大自然而产生的;理解技术的性质;理解技术对各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理解技术的性质教学教具:PPT、教室内部分可利用设备。

板书设计:授课内容:引课:环视我们周围,技术对于我们每个人是那样的亲近,它的魅力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

看看我们的周围,在家里或教室中都可见到的电子计算机、激光唱机、电视机、电话、圆珠笔等,还有,同学们身上因接种牛痘而避免了“天花”的发生,这些都是技术的产品。

科学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使我们以前的梦想得以一一实现,没有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今天的生活很可能还停留在祖辈那种状况。

由此可见,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就要应用技术对大自然进行不断的改造。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懈的探索和创造,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

这些技术发明不仅满足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也实现了人们的各种愿望,满足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技术还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于什么呢?板书:一、技术源于什么(PPT演示一组图片:石刀、石斧、骨针)技术的萌芽阶段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那时,人类获得衣食的主要途径是捕猎和采撷植物果实。

人类刚开始进行捕猎和采撷活动时,没有任何工具,全靠双手来完成。

在大约14000年前的技术变革中,人们学会了用石锄、石耙和畜力栽种大麦、小麦、豌豆和大豆,学会了驯养牛、羊、猪、狗等动物,还学会了制作陶器,用来煮食和存放食物。

(PPT演示图片:制作陶器)可见,技术最早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

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PPT演示图片:织机、蒸汽机)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技术”这个词含有多种意义和内涵。

它既可以指工具、人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如收音机是一项技术,杀虫剂也是一项技术;它可以表示这种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它还可以表示技术知识的主生过程以及技术产品的开发过程、协议、程序;有时,它所表示的是包括产品、知识、人员、组织规章制度和生活结构在内整个系统。

高一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第一章 地质版

高一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第一章 地质版

技术与设计第三章〔地质版〕1在绘制机械图样时,我们把细实线主要用于画〔 D 〕。

A 可见轮廓线B 不可见轮廓线C 中心轴线D 尺寸线2在设计师设计图纸时,假设要运用到标注球面半径时,要在数字前面加上〔 C 〕。

A.RB.2RC.SRD.SO3某设计师设计出一图纸后,并标注其比例是4:1,某边长的实际长度是100cm,我们在图形中标注此边长时,应标注〔 D 〕。

A.400cmB.25cmC.1000D.1004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中,我们会运用到2B铅笔,在制造商制造绘图铅笔时,B前面的数字越大,表示的是〔 A 〕。

A铅笔芯越软。

B铅笔芯越硬. C铅笔越粗。

D铅笔越细5.下面代表金属的剖面符号是:〔 A〕6.在绘制正等轴测图时,确定长(x向)、宽(Y向)、高(Z向)的三轴之间的夹角是( C )A.1500 B.900 C.1200 D.3007、如下列图为电子喇叭电路图,在该电路图中出现的电子元件符号除了电池、喇叭、开关外,还有A三极管、电阻、电容B.电阻、二极管、三极管C.电容、变压器、电阻D.变压器、三极管、电容8、如下列图为圆柱体被一平面所截后的正面投影〔主视图〕和立体图,如此对应的水平投影〔俯视图〕为9.有关三视图的规律,下面错误的答案是:( B )A、长对正B、高对齐C、宽相等D、高平齐10.以下尺寸标注错误的答案是〔 C 〕11、下边模型对应的三视图正确的答案是:〔 C 〕12、技术语言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展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如下哪种技术语言是沟通设计和生产之间的桥梁,是工程施工和产品加工制作的直接依据。

〔C 〕Ф204050A、图表B、口头语言C、技术图样D、模型13、在下面给出的模具中,相应主视图的正确左视图是〔 B 〕。

14.倒放的圆锥的三视图是〔 C 〕A. 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圆B. 主视图和俯视图都是三角形,左视图是一个圆C. 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圆和圆心D. 左视图和俯视图都是三角形,主视图是一个圆15. 如下关于三视图的名称,描述正确的答案是〔 C 〕。

通用技术第一章第二、三节

通用技术第一章第二、三节
个由克隆产生的群体。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牛 群都是同一个克隆产物,一种并不严重的病毒就可能 毁灭全国的畜牧业。 2) 克隆技术的使用将使人们倾向于大量繁殖现有种群 中最有利用价值的个体,而不是按自然规律促进整个 种群的优胜劣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克隆技术干扰了 自然进化过程. 3) 克隆技术是一种昂贵的技术,需要大量的金钱和 生物专业人士的参与,失败率非常高。多莉就是 277次实验唯一的成果。虽然现在发展出了更先进 的技术,成功率也只能达到2-3%。
③专利的申请步骤:
申请包括直接申请和委托代理申请
1
5

2
3
4
发明
6



发明
专利




专利
申请

请 阶 段
阶 段
阶 段
申请 公布 阶段
实质 审查 阶段
阶 段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八点 四十九分。
水益生广告中专利号:2.6 水宜生广告中专利号:2.9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八点 四十九分。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八点 四十九分。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八点 四十九分。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八点 四十九分。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八点 四十九分。
世界上 没有几 个国家 有实用 新型专 利这一 说,可 以说是 中国特 色的产 物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八点 四十九分。
第二节 技术的性质
• 1、技术的目的性 • 2、技术的创新性 • 3、技术的综合性 • 4、技术的两面性 • 5、技术的专利性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八点 四十九分。
1、技术的目的性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第一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有:1、技术的产生2、技术的内涵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

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

因此,不宜过于深入,不宜过于扩展。

对象分析教师:本课程为新增设课程,教师并非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本课程就比较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对该教材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

新的课程及教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学生: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

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技术的产生,理解技术的内涵,知道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行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来说明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情感目标:体验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4、能力目标:能分析多数技术或技术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或什么愿望。

教学策略: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手段。

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本人以课本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组讨论,然后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点明本节课的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学科 知识的 综合运 用使得 航天成 为现实
Hale Waihona Puke • 航天器的分类: • 无人航天器:
• 人造地球卫星, 空间探测器 • 载人航天器: • 载人飞船,航天 站,航天飞机
嫦娥一号

“水星”飞船是美国的第一代载人飞船, 总共进行了25次飞行试验,其中6次是载人飞 行试验。“水星”飞船计划始于1958年10月, 结束于1963年5月,历时4年8个月

• •
下列选项当中,不属于科学活动的是 ( ) A、广义相对论 B、牛顿第一定律 C、阿基米德原理 D、蒸汽机的发 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写成表 示式为:生产力= ( ) ×(劳 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管 理)。 A劳动技术 B工业技术 C科学技术 D 农业技术
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 190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创立了物质和能量相互转 化的公式:E=mc2。40年以后,人们根 据这个科学原理和核裂变及链式反应理 论发明了原子弹和核能技术,世界进入 了原子时代。 •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 术手段
(1)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 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 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 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它是直接的生产 力,具有实践性(实践性)
• 科学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与生产 不发生直接联系 • 科学只有利用技术作为中介,才能转化 为生产力(中介性) • 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 含义不同:科学属知识体系,技术属应用体系 • 成果形式不同:科学类不具有商业性,技术类具有 商业性 • 任务不同:科学是回答问题,技术是解决问题 •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关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技术的价值
结论------ 科学与技术之 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三节 技术需要综合 知识
•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 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 任何技术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种知识领 域,凝结着各种知识的精华
一、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技术的综合性)
• 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 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 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由于花粉无力生活,不能自花 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 借助这种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 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 保持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 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 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 地繁殖下去。 •
• • • •
数学, 美术, 动画制作, 计算机操作技术
• • • • • • •
人体测量学 生理学, 心理学, 物理学, 材料学, 电子学 美学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大亚湾核电站
核能作为新能源,发源于核 物理学。 要利用核能发电,就得将理 论转换为技术,具体技术的实现 就要综合运用其他的学科知识

恢复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 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 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 产。 • 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 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 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 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 现,以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 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有所发明。以 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们的精 神文明生活。因此科学要回答 “ ”和“ ”的问题;而 技术更多的回答“ ”和 “ ”的问题。
• 人们发现了电磁感性原理,并不能直接 应用于生产,只有通过技术活动,根据 这一原理设计制造出发电机,从此人们 才进入电器时代,这说明技术具有( ) A 综合性 B 实践性 C 中介 性 D 双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