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发展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经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总结词: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引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点和亮点 •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证研究 • 实地调查和案例选择 •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 案例分析和解读 • 第四部分:对比分析和评价 •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对比 •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对比 • 与西方国家的实践对比 •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200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经济全球化进程与科学社会主义论
经济全球化进程与科学社会主义MG11001015 产业经济学孙刘明中文摘要: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 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对经济全球化、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并对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科学社会主义挑战机遇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相伴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如果将经济全球化看作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那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了资本主义扩张的不同表现。
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大体上已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资本主义时代的真正开始则是以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线的开辟”使欧洲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奠定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
地理大发现一方面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此,没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具有经济全球化萌生的前提条件。
2、经济全球化的启动阶段18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机器大工业不断创造出远远超出本国市场所能容纳的大量商品。
西方资产阶级到海外寻求商品销路,奔走全球各地,大量廉价的、过剩的工业产品打破国家的樊篱,涌向世界,推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加速阶段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半个世纪是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为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资本输出的增加、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的扩大,标志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从商品交流的外在联系发展到了生产分工的内在融合。
4、经济全球化的徘徊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全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等几次重大的事件,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考试论文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学位类:专业:学号:姓名:年级:2015年11月18日一、综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些根本性的原理,如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缩小和最终消除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得失成败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而确立的。
目前,这一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内在关系的理论创新;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重要发展趋势。
在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对贸易、投资、流动性和文化交流的需求不断增长。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为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如何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和互融,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形成的一种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指导方针。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经济,并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中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国内市场的培育和拓展,同时也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全球供应链。
中国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全球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
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经济危机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相互融合,需要根据时代和国情的要求,顺应和把握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
中国需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面鲜明的旗帜;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位置,使我们进一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基础和出发点,使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依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第-II-页目录摘要 (I)绪论 (1)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思考 (1)(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1)(二)全球化进程的辩证思考 (2)(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思考 (4)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定位 (4)(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和愿望。
(4)(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5)(一)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 (5)(二)在非均衡博弈中实现对外开放利益的最大化。
(6)四、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 (6)(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有力的机遇: (7)(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着挑战: (7)(三)我们应抓住机遇,制定对策,主动应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更加健康的发展: (7)结论 (7)参考文献 (9)-II-绪论“全球化”问题是一个当今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它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进行着。
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员,必将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响。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因此,很有必要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包含着对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新的解读。
经济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市场经济为原则、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新阶段。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发展,显示其优越性,就必须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标签: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相互影响。
一国经济出现波动,就会引起其他数国甚至是全球性的经济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是指人们的经济活动超越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它是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配置和重组,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过程具有全球性特征的过程。
人们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交往的范围被限定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
人们的经济活动囿于交往范围狭小,只能是区域性的或民族性的。
生产力的发展拓宽着人们交往的范围,也拓宽着人们经济活动的范围。
这尤其表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代替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时候。
这时,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本性,要求自己不断扩大经济活动的范围,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已经开始出现。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2. 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姓名:学院:学号:年月1. 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人类进入20世纪,出现一个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预料到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空间并存、平时发展。
两种制度在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度过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
两制并存的新情况,使得世纪历史更为生动,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更为错综复杂。
面对两种制度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的严峻现实,社会主义的决策者和建设事业者理应全面了解资本主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
这是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是成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正是基于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写下了鸿篇巨制资本论,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进而开创并领导了波澜壮阔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社会一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
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产生至今的几百年间,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今天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进入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黄金时期”;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减退。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了人们对“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怀疑,使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
能否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模板-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以上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原则立场的现实处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为此,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紧建设植根于民族传统而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立足于本国实际而又充分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力争在建设强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好,从而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认识不足。以为革命胜利后很快就会建成社会主义,不要很久就会取得最后胜利。这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往往脱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把共同贫穷当成社会主义。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条件,“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纵使你宣布已建成了社会主义,也是不能巩固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进一步领会了邓小平的思想,看清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我国原来经济文化落后,革命成功后必须经过相当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成发达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XXX老师教学内容的思想及感悟摘要:本文是根据XXX老师讲述第九讲“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学习内容的思想及感悟,分别从政治领域中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领域中经济全球化,安全领域中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资源安全、恐怖主义等,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思潮中新的道德标准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学习,对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有更直接的认识。
关键词:多极化全球化安全领域思想文化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十二讲》的课程,不同于以往政治课以灌输方式的授课形式,本学期的政治课将内容分成若干个主题,分别每节课有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题进行授课,这样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
本文是根据XXX老师讲述第九讲“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学习内容的思想及感悟,主要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安全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介绍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政治领域方面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第三世界的政治制度。
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大体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以雅尔塔体系为标志形成两极格局,此刻,已催生了世界多极化的萌芽。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宣告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跃然而出。
1997年4月,中俄两国首脑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欧洲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都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和加强区域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多极化遂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遵循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经济增长迅速,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政治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尽管中国的国力比起西方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在国际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坚守原则,不结盟,不当头,不怕压,不信邪的严正态度,不能不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扬帆起航前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科学总结五十五来党执政的基本经验,作出了一个内涵深刻的精辟论断: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是我党做出的新结论、新判断,表明我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规律在理论自觉性和实践主动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它是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继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新的胜利的最大政治保障。
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所决定的。
正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它回答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是指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的历史产物;它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因为它找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它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之路,它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形象、新战略、新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形态的特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种理论创新。
具有经济条件和历史人物的特殊性。
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是因为它产生于特殊的经济条件,有其特殊的历史前提,面对的是特殊的基本矛盾,现阶段所要完成的是特殊的历史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特殊的经济条件和历史前提。
具有发展道路和转变过程的特殊性。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_卫兴华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卫兴华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和国外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主要的方面。
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会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带来多种风险。
应当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既要通过经济全球化主宰世界,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又要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其他国家。
因此,我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可为我所用的各种国际机制和规则,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又要重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
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也要有防范风险的战略眼光。
这种风险既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更来自于美英等国家争夺各种资源所导致的矛盾。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列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正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
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要利用我国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经济参与获取最大利益,又怀着敌视社会主义的心态,想遏制我国发展,甚至对我国搞西化、分化战略。
对此,我们需要有效应对。
还有,我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一万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在美国和欧洲金融形势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风险可能日益增大。
我国引进外资,对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要注意到,外资大量并购我国企业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据统计,在全国最重要的28个产业中,外企有控股权的产业就有21个,而像计算机操作系统行业,95%由外资控制。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
人们一般能够注意到我国出口依存度高,但往往忽视了有些产品,如能源特别是原油,我国的进口依存度正变得越来越高。
1993年,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对外依存度为6%;而2006年突破45%,2009年突破50%,而且还在继续攀升。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理论与实践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理论与实践经济全球化理论与实践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由于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间贸易和投资壁垒的逐渐降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1. 互惠理论互惠理论认为,国际间进行贸易和投资是基于相互依存和相互利益的。
各国可以通过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升。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具备不同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环境,应该专注于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进行生产,然后通过贸易和投资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国际商业周期理论国际商业周期理论认为,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各国之间通过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和经济波动的稳定,促进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践1. 跨国公司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公司利用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实现在多个国家之间的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拓。
2. 跨国贸易的增长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贸易变得更加便利,贸易额度显著增长。
各国之间通过互通有无的贸易活动,实现了资源和市场的互补,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繁荣发展。
3. 跨国投资的加大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跨国投资的活动。
各国之间的资本可以通过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涉及到公司收购、房地产投资等领域。
跨国投资的增加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4. 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各国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融资和投资,国际间的金融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
这种融合促进了全球资本的流动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 经济增长的推动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激发了经济增长的活力。
通过参与全球分工和合作,各国可以分享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推动自身经济的持续增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题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学院:专业:学号:姓名:班级: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走出来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我们要全面、客观、谨慎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存在的困境和发展出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1、观点的提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在国外由来已久,一面是“华盛顿共识”下出现的苏联、拉美和亚洲经济重灾区,一面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欣欣向荣,这一巨大的反差使高傲的西方人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
他们开始思考,中国成功的奥秘是什么?中国成功的经验又是什么?因为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的发展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它的成功是不可思议的、难以理解和想象的。
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掀起了一波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浪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展的道路,只能说在这一发展道路上经济取得的成就最令人瞩目,但这绝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就如何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也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应对和参与全球化所选择的发展道路。
两类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略显极端。
我认为应该将二者的观点加以融合来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既要强调它的中国特色,又不能把它与世界分隔开,不能否定这一模式是中国应对和参与全球化的产物。
综上所述:如果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的话,应该表述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追求持续和平等、大胆实践、积极应对和参与全球化,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论文
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摘要:当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应运而生。
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清洁资源,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它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与理念,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在我国强化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的同时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一、低碳经济的起源及发展“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总体目标是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
“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末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会各国虽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却进一步掀起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热议。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一)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
(1)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2) 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3) 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特别在中国,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可能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有时代的必然性。
19世纪中叶,欧洲实现了产业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它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从20年代到40年代短短30年间,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它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资产阶级理论所鼓吹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体现,相反,它的痼疾已开始暴露。
与此同时,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的爆发也表明,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工人运动的最后被镇压,既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也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能指引它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武装。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出了历史的必要性。
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体现在哪里?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相对独立的称为"社会主义阶段",并认为它还可以再分为几个小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只能"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整个过渡时期,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任务;要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和货币交换;要加强文化建设,并有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等。
这些思想都明显的把握住了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论文)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它是以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为驱动力,以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为中心,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发展成为世界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是超国界的、全球性的经济活动行为。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动力,以世界市场为依托,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影响到世界经济,而且影响到世界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关系到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存在矛盾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战略的挑战在于,不仅封闭型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不现实,而且开放型的发展战略也正日益减小着其选择空间。对外经贸战略的各种政策激励措施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制约。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只能因产业而异,因发展阶段而异,而经济全球化却要求其迅速地开放市场。这就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如果继续根据自己的渐进式战略逐步开放市场,那么就不能被接受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决策,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如果完全根据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发展战略,那么相当一批产业将面临生存危机。换一个说法则是,一个刚刚获得初步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应对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下继续自己的发展战略。
(二)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高了就业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般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出口持续增长的空间缩小,就业问题趋于严重,开放战略处于两难选择。在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必须加快,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也将十分尖锐,收入不稳定性问题将十分突出。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既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国际市场,弥补了资本的不足,提高了技术水平乃至国内生产总值,但也加剧了贫富差别的程度。开放型的快速发展把收入增长的更多机会提供给了善于利用这些机会的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由此而更快实现了,然而,这一结果也使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的共同富裕目标受到更严峻的挑战。
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目录1引言 (1)2 经济全球化 (1)2.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1)2.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2.3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2)2.4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3.1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发展机遇 (3)3.1.1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3.1.2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 (3)3.1.3为中国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4)3.1.4有助于打破思想禁锢,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变革 (4)3.1.5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4)3.1.6有利于提高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 (4)3.2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挑战 (4)3.2.1中国的经济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 (4)3.2.2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5)3.2.3对中国国家主权和政治影响提出严峻挑战 (5)3.2.4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挑战 (5)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4.1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6)4.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6)4.3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6)4.4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7)4.5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 (7)5结语 (7)参考文献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题目: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潮流。
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正在给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立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遇挑战1引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房价的上涨与社会公平问题摘要:近十年来,中国房价大幅度上涨,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政策调控,但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大幅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房价过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目前,老百姓购不起房,表面上是房价过高,深层次是住房制度不合理,其实质是社会成员占有公共资源不均等,根本原因是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造成的。
因此,必须深化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公平。
关键词:房地产政策;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改革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我们每个人从踏入社会开始,都要与这些打交道。
在自己的温饱水平不错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向自己的住、行方面花更多的金钱,买车、买房已经成了朋友见面之间经常谈论的话题。
记得有次课上看了老师放的一段郎咸平讲述的中国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的视频。
当时,对提到房价问题,很有感触,今天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买房,这是许许多多外来人口到了大城市都有的梦想。
在这里找一份工作,买一套房子,从此在此安家落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梦想,然而,这也就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个问题,中国的房价问题。
有人说,中国的房价现在比气温涨得还快。
虽然夸张了点,但这也说明了中国的房价的飞速上涨。
尤其是在深、沪、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飞涨的更是比飞机还快。
因此,房价如今已成了一个涉及中国国计民生的问题,部分人非常关注的问题。
房价上涨是必然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提高,按照每个月的收入可以买一平方米计算,房价会不断的上涨。
然而,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房价为何会上涨的如此之快呢?我想,这是有很多原因的,有外界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加速发展,全球的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要素日益融合,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但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同时也要求社会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
文章提出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再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论述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又称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对其的定义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加。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
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弘扬表现人类社会属性的社会制度,团结亿万人民成为谋求自身利益和实现整体利益的社会主体,成为自我全面发展和参与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体,前所未有地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为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主要推动力,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广泛交往为基本内容,以各民族国家的相互依存发展关系为纽带,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广阔的世界舞台,使中国社会主义在全球化发展中既可以利用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又可以借鉴其经验教训以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围绕三大问题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即是社会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在当代条件下互动的产物。
(二)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高了就业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般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出口持续增长的空间缩小,就业问题趋于严重,开放战略处于两难选择。在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必须加快,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也将十分尖锐,收入不稳定性问题将十分突出。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既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国际市场,弥补了资本的不足,提高了技术水平乃至国内生产总值,但也加剧了贫富差别的程度。开放型的快速发展把收入增长的更多机会提供给了善于利用这些机会的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由此而更快实现了,然而,这一结果也使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的共同富裕目标受到更严峻的挑战。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存在矛盾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战略的挑战在于,不仅封闭型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不现实,而且开放型的发展战略也正日益减小着其选择空间。对外经贸战略的各种政策激励措施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制约。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只能因产业而异,因发展阶段而异,而经济全球化却要求其迅速地开放市场。这就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如果继续根据自己的渐进式战略逐步开放市场,那么就不能被接受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决策,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如果完全根据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发展战略,那么相当一批产业将面临生存危机。换一个说法则是,一个刚刚获得初步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应对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下继续自己的发展战略。
作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国际交往扩大与深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表明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因而它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社会化等方面具有进步的意义。然而,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其主要动力来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试图把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转嫁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表明了垄断资本主义要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以苏联和东欧等一大批原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失败后融入资本主义体系为背景的。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对经济主权和政府职能的冲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与社会的运行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一定条件下政府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则要求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的政府发展导向模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存在着矛盾。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达市场规则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必须考虑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怎样才能既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经济体制,又符合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对经济体制上的要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一个新问题。经济全球化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宏观政策必须考虑如何在国际影响和约束下实现对外均衡。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新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世界市场的开拓是资本获取高额利润趋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表现为资本的全球化和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跨国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市场的扩大为资本利润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资本的更大利润使以资本要素禀赋为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利益大部分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获得。这一结果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上的竞争大大加剧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必须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由此体现出其制度的优越性。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如何既把握住大好机遇,又沉着应付严峻挑战;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又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事关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课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策略,最后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多样化发展的一支奇葩。
三、社会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经济也必然要融入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它是以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为驱动力,以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为中心,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发展成为世界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是超国界的、全球性的经济活动行为。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动力,以世界市场为依托,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影响到世界经济,而且影响到世界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关系到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