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

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1. 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

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Otremba)的―一般工业地理学‖、艾萨德(W. Isard)的―区域科学导论‖等著作为代表。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Economic Geography
2.经济特性
经济特性是指土地的经济区位, 直接决定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利用 价值。 城市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见39 页图2-4。
Economic Geography
不同的工业对土地条件有不同的 要求。如钢铁工业一般在郊外。 城市区位型工业,不需要大量土 地和建筑,可以承担较高地价, 具有高额收入,布局在城市内部 的工业。 如服装工业、出版业。见39页图 2-3。
Economic Geography
古典区位理论
在区位主体上只考虑一个生产地
现代区位理论
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只考虑区位主体的某一部分(如工厂) 考虑到区位主体的研发、设计、组装、 培训等
在区位目标上,只考虑利润(或成本) 除利润外,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 和满足 缺乏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 区位选择的原则是成本最小 市场占有率、吸引人才、企业形象、 收集信息等 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 性 考虑到产品的更新、规模、销售价格、 市场的类型等 综合考虑资金、信息、地域文化、企 业组织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 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Economic Geography
一、土地对区位的影响
土地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土地的特性分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1.自然特性包括:空间位置(经纬 度)、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 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 (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土地的 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 等)。
Economic Geography
四、政策环境对区位的影响
1.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 2.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基础 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向某一 地区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规 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 境的形成。 4.政府通过税收忧患及财政补贴等 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 区位。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上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上
二、微观与宏观之分 微观: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的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 宏观: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
来研究整体的区位和类型。 三、静态与动态之分
静态:1940’s以前,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距离 因素尤甚)如杜能、韦伯。静态均衡的模式。
动态:1940’s以后,对区位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结合行为 科学、区域科学,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廖什、埃 萨德等。
区位因子
01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 主体分布的原因。
02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 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区位因子的分类
韦伯成本学派
运费因子 本因子
非运费因子
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
非经济因子
区位论的研究基础

收入因子
廖什利润学派
现代区位理论 的关注点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
影第 二 章
第响一经节 第二济节 第因三活 动节
区 第四位节
素的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目 录

第 一 节 经 济 活 动 区 位 的 基 础 概 念
























*
四、部门之分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信息业区位论。
五、古典、近代与现代之分:(课本分古典与现代)
阶段项目 古典区位论 近代区位论 现代区位论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如:电解碱厂、硫酸厂区位 原料的价值与价格: 价值高低影响运费在成本中的比重; 价格地区差异 可替代性: 工厂产品所用原料多少; 原料的替代
3.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 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 原料,而且原料配合比例以及原料本身的价 格变动程度不一,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随 之发生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 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 而言的区位优越性。
发展大耗能工业必须有充足且廉价的能源供应。
主要大耗能工业耗能量
产品名称 铁


铁 合 金

维 尼 纶
人 造 纤 维
每 标准 19 吨 燃料 - 9-12 产 (吨) 22
8
35
1.5 -
2.0
11 .5
7.0

耗 能 量
电能 (度)
>2 万
2.13 -2.6

1.61.7 万
20 00
250 0
>3 00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 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 基础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
2、区位因子本身的空间分布(空间差 异);
3、区位因子本身的空间变化(因子流动 造成的)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 位的一般影响
土地 原材料 能源 资本 劳动力 技术与知识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的产业2、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地方发生(where)、为什么会发生(why)、现状是什么(what)、今后如何变化(how)等问题。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产业间、企业与区域间、区域间协调问题。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

第6 讲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掌握)(一)区位1、定义:区位是人类活动(或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内涵:区位是个非常抽象又很难解释的概念。

区位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3、与位置、生态位、区域概念的区别(1)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相关事物的位置。

位置的内涵没有区位丰富。

(2)生态位:动植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称为生态位。

(3)区域:不同尺度的空间概念。

(二)区位理论1、几个重要的概念(1)区位主体和区位客体①区位主体:指从事经济活动行为体。

经济地理学所指的区位主体主要是指区域中经济活动部门(企业、产业)。

②区位客体:区域地理自身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客体与区域条件相对应。

(2)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①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广泛的差异,使得人类经济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

②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类型运费因子成本因子非运费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图2.1 工业区位因子(转引自坂本英夫,浜谷正人编著.最近的地理学.p.40,图1.13)③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因子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即生产者(或企业)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域(场所)而言的,区域(场所)不同,生产条件不同。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题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3、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概念题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 动场所,像工业、 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 建设土地利用等, 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 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 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 提供的地租差异 地租差异, 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 利用的圈层分化 圈层分化较显著 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所处 空间位置(经纬度 经纬度)、 的空间位置 经纬度 、与其它自 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气候、 相互关系(气候 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气候、水 文条件)、土地的形态 大小、 形态(大小 文条件 、土地的形态 大小、地 地貌等)以及土地的 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 形、地貌等 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 构成(如土壤 岩石、植被等)等 如土壤、 构成 如土壤、岩石、植被等 等。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 区位的一般影响 劳动、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三 要素
初级 生产要素
如土地、原材料、能源、 如土地、原材料、能源、 一般金融资本和普通劳动力等 包括现代化信息网络、 高级包括现代化信息网络、高科技人才以及高 等教育与科研院所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构等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 空间作为依托。 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经济活 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 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 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 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 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 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 决定。 决定。 土地自身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 自然特性。 其自然特性。
w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及蕴藏 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因而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 差异, 差异,也带来大耗能经济活动的 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 环保要求

经济地理学(第二节)(01)

经济地理学(第二节)(01)
变化和发展的;其次人类开发、利用区位条件的能力也是变化和 发展的。 ➢ 6、运用开放的观点:置于更大的区域系统来评级区位条件。 ➢ 7、在技术可能性前提下论证经济、生态合理性
三、区位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 1、分析区位条件的组成及其特征 ➢ 2、分析影响区位条件的主导和次要因素 ➢ 3、分析区位条件的有利与不利方面 ➢ 4、分析区位条件的多宜性 ➢ 5、除了考虑开发利用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充分
2、经济活动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 ◆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 经济活动进行空间移动的限制
区位论就是构筑一种 使社会全体的空间摩 擦最小化的合理经济 区位,或者是在这种 空间摩擦制约下的能 够达到最大合理性的 经济区位模型(体系) 的理论。
图2.2 广东东莞的港台电子企业的区位分布
(8)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活动主体在最大 利益的驱使下,往往有相对经济活动最有利的区位或满足最主要条件 需求的区位集聚或靠近的特点。表现为经济活动 的布局往往受主导因 素的影响,即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呈现出不同的区位指向性特征。
二、经济活动联系
经济活动联系是指经济活动之间在产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 息等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依赖性、参与性、互补性等关 联关系。
问题:
为什么经济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集中在局 部地点(场所)上?
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 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一)区位条件
1、概念: 区位条件是指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2、特性: (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 选择随之不同。 (2)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 (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3)不同的区位条件对区位主体的影响不同(主、次要区位条件)。

经济地理学第2章

经济地理学第2章
同时,斯密也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 只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对自己最有利、成本最低的产品,然 后进行国际贸易换回自己需要的产品。斯密的地域分工理论揭 示了区域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发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 和优势产业。
李嘉图继承和发扬斯密理论的科学成分,提出比 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会 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 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些产品去交 换自己所需的产品,获得好处。该理论为区域产 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形成提供了指导。
W·高茨) 英译为location,意为位置(1886年) 我国--区位 日本--立地 历史上中、俄和一些其他国家意译为布局、配置(有
占据场所、并对布局的对象进行设计、规划、组合、调 配等意义) 一般含义: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 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不同于位置)
※2.概 念: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3.内 涵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一系列相关
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因素及分析影响因素的方法、一般规律。 (3)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 教学难点、重点: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因子及其分析方法、一般规律 (3)经济活动理论
另外,龙哈德也认为,劳动费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地域 差异对区位决定也有影响作用。
总之,在韦伯之前关于最小费用区位论已经有了一定的论 述,但是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一书,对工业区位 进行了系统研究。韦伯也采取了从简单假设开始,抽象 地分析工业生产分配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的演绎方 法研究工业区位问题。(工业区位论集大成者)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较大影响。不同企业资本需求不同。一般型资本投资给 成熟性产业或大型企业,新兴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 ,更关注风险资本的获得。
21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劳动力特色
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 别是大城市地区,劳动力质、量都比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 为优越,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位、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的概念 ◆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投入对经济
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分析市场、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分析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2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3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1.概念
Location :位置、布局、场所、分布,…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 内涵
自然的区位;社会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
4
(二)区位理论
1. 区位理论的定义
(1) 区位理论 (2) 区位主体
2.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空间区位已知);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主体已知) 。
5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 的理论。
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经济地理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2经济地理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3、现代工业活动还可以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 到目的,如沃尔沃的供应商园。
三、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讨论:能源的区位特点——
不同区位的能源供应能力不同 不同区位的能源价格不同 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环境问题
1、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 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因此,具备稳定的 能源供给的区位更易吸引企业。
(一)区位
区位(1882年、德W.葛茨首次提出)
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
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 等方面的意义。 这里的某事物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定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人类活动的内容或实体称区位主体。
发达国家劳动成本差异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内部 差异较大,即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 选择更关注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
(三)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的影响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大批劳动力离开居 住地向工业区及大都市集中(价廉、充足、种类 多),使得许多工业企业也向这些区位集中,促 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会吸引更多的 企业和劳动力的集中。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或有人定义为:人类某一经济活动在某个地点进行比在其 他地点进行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子 即为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
经济因子
成本因子
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
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的分类
2.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
质 。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前者从场所出 发,后者从区位主体出发。
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 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 的节约。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是用于投资得到利润的本金或财产,是人类创造物 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这类资本不易移动,布 局以后会存续一段时间,即存在所谓地理惯性。 ▪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金尤其 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和发 展至关重要。(办企业需要资金需要向银行借钱)

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 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 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 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 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 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 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有色冶金业
▪ 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 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 标准之一。
(四) 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 资本的类型
(二)区位因子的概念
• 2.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因子是从“人”的角度,即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对满
足生产需要的要素进行最优组合,然后寻找接近这些最优 要素的区域;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 异。 • 区位条件侧重于从“地”的角度,即区域的角度出发,客 观分析某个区域的优劣势要素。
▪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 一是作为劳动对象,例如农业生产活动,自然
特征起着决定作用; ▪ 二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
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 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经济地理·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活动区位都产生影响,但劳动力质量对技术和知识密集 性企业经济活动区位影响更大,促使其区位选择向高等 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等劳动力质量优势区位集中,如自 动化生产、科技开发、管理顾问、咨询等企业
第 二 章 经 济 活 动 区 位 的 影 响 因 素
2.3.2 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 劳动力成本(Cos给劳
• 劳动力(Labor Force):泛指15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
• 劳动力数量(Number of Labor Force)的影响:对任何经济
活动区位都有影响,但熟练劳动力数量对劳动密集性企 业经济活动区位影响更大,促使其区位选择向劳动力数 量优势区位集中,如服装纺织、电器组装和服务类企业
• 劳动力质量(Quality of Labor Force)的影响:对任何经济
本章难点
概念与术语:区位、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生产函数、需求门
槛、需求偏好、交通网连接度与通达度 原理与思想:要素投入、区域环境及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 的分析
第 二 章 经 济 活 动 区 位 的 影 响 因 素
1. 经济活动区位
• 1.1 人类经济活动 • 1.2 区位与经济活动区位 • 1.3 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 2.4.1 资本分类 • 2.4.2 资本数量的影响 • 2.4.3 资本构成的影响 • 2.4.4 风险资本市场的影响
第 二 章 经 济 活 动 区 位 的 影 响 因 素
2.4.1 资本分类
• 资本分类(Category of Capital):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资本:包括了资本的各种形态,如物质资本、货币
和非经济因子两类。韦伯称区位因子,哈特向称区位因素,艾萨德 称区位力量。
• 经济因子
• 成本因子:运输、能源动力、原材料、劳动、资本、技术等因子 • 收入因子:价格、购买力、市场等因子

经济地理学第2章

经济地理学第2章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经济因子 非运费因子 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自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是生产的三要素
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般以两种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 ★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图2.3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
随之不同。
图--6
基于运费的经济活动区位与货物流动
运费的定价制度
• 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
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
一定价。
(二)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 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 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图2.7
地域
图2.5
交通现象示意图
1.交通网
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
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
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
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 “区间流”。
3.地域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2019/7/31
4
三、 产业环境
主要指供货方和相关行业的发展
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 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2019/7/31
5
四、政策环境
制度环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为了行成秩序,减少混乱 的行为规则
度,回空运输等
2019/7/31
15
(二)交通便捷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网密度:指在一个网络结构中,单位 面积内运输通路的总长度。
交通网密度的距离衰减曲线
2019/7/31
16
网络密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曲线
2019/7/31
17
交通网连结度
网络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运费(y)=线路运行费(y1)+终端花费(y2) 线路运行费 y1=f(x)(线性函数) 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 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2019/7/31
10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 运行成本:y1公> y1铁> y1水 终端花费:y2水> y2铁> y2公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 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自然环境 二、市场环境 三、产业环境 四、政策环境
2019/7/31
1
一、自然环境
广义,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中可以 利用的部分),但是区分不是绝对的(如土地和阳 光对农业和工业的意义是不同的)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 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环境
5.转运点区位
费最交 远 )佳通 距 。区手 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

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Otremba)的“一般工业地理学”、艾萨德(W. Isard)的“区域科学导论”等著作为代表。

(4)按生产部门分类通常以生产部门来划分区位,研究农业区位的为农业区位论,以杜能的著作为代表;研究工业区位的为工业区位论,以韦伯的著作为代表;专门研究海港区位的为海港区位论,以高兹的著作为代表;等等。

(5)按研究领域分类按照不同的研究领域,经济部门研究的区位属于经济学领域的区位论,地理学研究的区位为空间理论的区位论,政府计划部门研究的区位为政策基础的区位论,等等。

◆尽管上述对区位论有各种不同的分类,通常应用的还是静态与动态的分类,以及按生产部门的分类。

(6)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教材上分为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见书P.35)注:俄林:瑞典经济学家,把区际贸易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创立贸易与工业综合区位论。

哈格斯特朗:瑞典学者,提出空间扩散理论,被公认为现代区位论大师。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1、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也不同。

区位条件随其他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2、区位条件有主次之分:主要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次要区位条件(见书P.36 图2-1 工业区位条件)(二)区位因子1、概念区位因子(或称为“区位因素”或“区位力量”)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韦伯的定义: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从区位理论的角度看,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区位条件是指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区位因子的分类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运费因子成本因子非运费因子经济因子区位因子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而这种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生产函数: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

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用再创造的产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x=f(y1,y2,…)式中:x代表产出,y1,y2,…分别代表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930s初,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根据1899—1922年美国制造工业产出(Q)、雇佣劳动量(L)以及固定资本量(K)数据,提出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 = f (L, K) = ALαKβ式中的A、α、β均为常数,且都大于零,α+β= 1。

说明:上式中A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于总产出(GNP)的贡献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

因此A不再始终以常数形态存在,而是成为生产函数的重要变量之一。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土地的自然特性(空间位置、形态、地表物质构成、与环境要素的关系等)起决定性作用。

2.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格外显著。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见教材P.39 图2-3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图2-4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影响机制原材料因子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

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人工培育的原料,主要包括矿物原料与动植物原料。

矿物原料来源于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1.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区位优越性。

以某些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加工原料的工业企业,在区位上除了受提供其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之外,更多地受其加工后产品的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

2. 供应商园——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供应商园一般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如瑞典的沃尔沃(V olvo)供应商园)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能源分类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一次能源中广泛利用的为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生物能,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变燃料等;一次能源中尚待推广利用的为新能源,包括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潮能、地热能等,不可再生的核聚变燃料。

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主要有电力、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煤气、沼气、余热等。

(二)影响机制1、影响企业的能源供给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的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2、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因而造成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也导致大耗能经济活动出现区域差异。

3、通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对企业产生间接影响。

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以及公众参与意识的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经济活动的受纳程度。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的类型:资本1、固定资本——具有地理惯性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

对于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固定资本的费用对区位选择费用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2、金融资本——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创始期的小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至关重要。

1980s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地区获得投资多少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

不同的企业对资本的需求不同。

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而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

因此,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

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

某些产业活动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费用在总费用中占很大比重,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

(一)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源)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有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因此大城市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

(二)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现代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任何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合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1980s以来,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

因此,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

(三)劳动力成本(工资)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劳动力成本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相对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较大)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

考虑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区位的影响,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中进行了详尽论述,即当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地点转移到劳动费最低地点,其所增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时,则发生从运费指向劳动指向。

(四)劳动力移动动因:劳动力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

目的:寻求更高的报酬。

流向:从低收入地区流向高收入地区。

移出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