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抗震规范对比讨论

合集下载

中美地震作用计算参数比较及锅炉钢结构抗震选型

中美地震作用计算参数比较及锅炉钢结构抗震选型

中美地震作用计算参数比较及锅炉钢结构抗震选型地震作用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力,是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设计锅炉钢结构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参数,并进行结构的抗震选型。

本文将比较中美地震作用的计算参数,并提出针对锅炉钢结构的抗震选型建议。

一、地震作用的计算参数比较1.中美地震烈度标准比较中美两国的地震烈度标准有所不同。

中国采用的是中国地震烈度标准,将地震烈度分为I至XII度,分别对应不同地震强度的地震区。

美国采用的是烈度标准,将地震烈度分为I至X度,分别对应不同地震强度的地震区。

2.地震设计参数比较地震设计参数是用来衡量地震作用的重要指标。

中美两国的地震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地震加速度、设计基准周期等。

中国地震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设计基准周期为0.2s至2.0s,而美国地震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设计基准周期为0.10s至5.0s。

此外,中美两国的设计地震加速度也有差异。

3.地震设计规范比较中美两国的地震设计规范在结构设计方法、容许应力、抗震设防要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地震设计规范中对于抗震设防要求的规定相对较为详细,而美国地震设计规范则相对较为简略。

二、锅炉钢结构抗震选型1.根据烈度标准进行选型根据所在地的地震烈度标准,选择相应的结构抗震等级。

通常地震烈度越高,结构抗震等级要求越高。

2.根据设计地震加速度和基准周期进行选型根据设计地震加速度和基准周期,确定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

一般来说,地震加速度越大,基准周期越短,要求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越高。

3.根据地震设计规范进行选型根据所采用的地震设计规范,遵循规范中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合理选型。

4.确定结构类型和材料根据选型结果,确定锅炉钢结构的具体类型和材料。

根据地震设防等级要求,选用抗震性能良好的钢材,并采用适当的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筒体结构等。

总之,针对锅炉钢结构的抗震选型需要综合考虑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基准周期等地震设计参数,并遵循相应的地震设计规范。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的对比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的对比

动态计算方法
弹性时程分析法
弹性时程分析法 静力方法主要指“底部剪力法”,美国规范中称为等效侧力法(equivalent lateral force procedure)。 动力方法主要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美国规范中称为振型反应谱分析(Modal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动力方法还包括各种时程分析法----线性或非线性。 中美规范都使用上述两种方法。
美国规范ASCE7-10做了相应规定: 直接采用弹塑性反应谱理论,直接取设计地震(50年超越概率 为10%)进行结构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就 考虑了结构的塑性耗能要求。 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可以有轻 微的损坏,并通过结构反应调整系数 R 来折减弹性地震作用,即考虑 了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在弹性反应谱中的折减。由于结构反应调整 系数与结构的位移延性有关,因此,并不需要按设计地震水准下的峰 值反应加速度来确定结构的设计地震力,而是取不同的结构自振周期 段的结构反应调整系数 R ,以降低后的峰值反应加速度作为设计峰值 反应加速度,并由此确定设计地震力。 [1]
则:ASCE
情况4 GB500112010 ASCE7-10 8度设计地 设计地震分 震加速度值 组为第三组 0.2g E类场地
则:ASCE
<2>7度区Ⅳ类场地罕遇地震 的中国、美国规范反应谱对比
3.中美规范的地震作用方法种类比较
底部剪力法 静态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计算 Push-over分析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得到了中美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的相关区别: ①在结构设计方面,美国采用周边抗震框架结构形式,仅由边榀抗震 框架来承担整体结构的地震作用,其柱截面尺寸较大,除底层柱纵筋 配筋率小于中国外,其余楼层柱纵筋配筋率两国结果相差不大,美国 略高;美国规范对梁端、柱端加密区箍筋要求十分严格,其配箍率较 中国大出许多。从整个结构设计过程可以看出,美国特殊框架结构采 用低承载力高延性的设计思路,设计地震作用比中国低,但在抗震构 造措施上,尤其是箍筋配置方面比中国严格许多; ②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整体反应方面,对于采用了综合框架模型的 中美框架结构,中国模型的整体变形仍然以剪切型为主,而美国模型 的整体变形中弯曲变形成分较多,与中国框架结构变形趋势存在一定 差异; ③无论是单榀抗震框架还是简化后代表三维空间结构的综合框架,中 美两国模型的破坏均为“梁柱混合铰”模式,但是中国模型柱铰位置较 为分散,分布于各个楼层,而美国模型柱铰集中分布于底层柱底,因 此美国框架结构有着与中国框架结构不同的耗能机制,即允许底层柱 底出铰,通过其变形来耗散能量。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首先是地震烈度。

中美两国使用不同的地震烈度评定标准,分别是中国的《地震烈度评定标准》和美国的《修订版美国地震工程规范》。

虽然两者评定标准不同,但通过一定的转换关系可以相互对应。

一种常用的转换方法是根据地震烈度的描述特征进行转换,例如中国的6度和美国的VI度可以相对应。

其次是地震波参数。

中美两国在地震波参数的选择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使用的是近场地震动参数,采用的是地震动参数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

而美国抗震设计规范则更加重视地震波的频谱特性,使用地震动参数的响应谱来刻画地震动的强度和频率分布。

因此,在进行参数转换时,需要考虑两种参数的差异性。

地震地表运动参数是指地震波对地表运动的影响程度。

中美两国地震地表运动参数的比较可以从地震波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来进行。

一般来说,美国的地震波相对剧烈,持续时间较短,而中国的地震波相对较弱,持续时间较长。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美国更加注重地震波的峰值参数,而中国更加注重地震波的累积效应。

最后是地震力参数。

地震力参数是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结构产生的力的描述,包括地震力系数、反应谱和地震效应系数等。

中美两国在地震力参数的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抗震设计规范更加注重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地震力系数或反应谱方法来计算结构的抗震力。

而中国抗震设计规范则更加注重结构的整体性能,采用地震效应系数方法来计算地震力,将地震力转化为与结构性能有关的地震效应。

总体而言,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的比较和转换需要考虑地震烈度、地震波参数、地震地表运动参数和地震力参数等因素。

这些参数在不同的设计规范中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表述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和地震情况进行参数的选择和转换,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中美抗震规范的对比研究

中美抗震规范的对比研究

中美抗震规范的对比研究地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抗震规范,以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中美作为地震频发地区,其抗震规范的对比研究,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中美在抗震设计参数上存在差异。

中美两国在抗震设计参数上存在一定差异,使用的地震参数也不尽相同。

例如,中国要求建筑物的地震设计水平达到6度,而美国要求新建建筑物的设计基本风速应满足1%震级所要求的风速。

此外,美国的设计基准地震分为5%和2%设计基准地震,而中国抗震设计中并未明确规定此类参数。

因此,在抗震设计参数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另外,中美在抗震设计方法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美两国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有弹性设计和阻尼设计两种。

弹性设计主要采用确定性方法,依靠经验公式进行计算,适用于不考虑结构非线性行为的简单建筑物。

而阻尼设计方法主要采用概率性方法,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适用于要求更高抗震性能的建筑物。

而美国在抗震设计上更加注重地震动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设计方法和要求。

此外,美国还对建筑物进行了性能级别的分类,使得设计更加具体和针对性。

最后,中美在抗震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对于抗震建筑材料的要求分为耐震等级I~Ⅳ,Ⅳ级为最高耐震等级,应用于特殊用途建筑物。

而美国对抗震建筑材料的要求主要通过性能参数进行指定,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在结构体系上,中国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体系和抗震墙结构体系,在设计上更加简化。

而美国则采用了更多的结构体系,如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等,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中美在抗震规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注重经验公式和弹性设计方法,在抗震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的要求上相对简化;而美国注重地震动分析和非线性分析,在抗震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的要求上更为细致。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两国抗震规范的差异,才能为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1概述近来我国在国际上承担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采用美国规范设计,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规范,并了解美国规范与我国规范间的差异。

本文对比了中美两国规范中关于荷载组合、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对比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这两方面的内容)、抗震设计方法这三方面的内容。

对比的规范介绍如下:1、ASCE/SEI 7-10:是按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和结构可靠度理论编制的,统一了美国各种结构设计规范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荷载取值标准(包括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及荷载效应的组合原则和计算公式、荷载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的取值规定等,类似于我国的荷载规范,并包括了类似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参数及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等内容。

2、UBC 97:Uniform Building Code, UBC——《统一建筑规范》是美国第一个带有建筑抗震内容的规范,第一版于1927年出版,由“国际建筑官员协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即ICBO)出版发行,主要用于美国西部各州,是被广泛采用的规范之一。

3、IBC-2003:IBC规范第一版于2000年颁布,每三年修订一次,自此, 其他3本通用规范便不再更新, IBC 规范逐渐成为了美国全国唯一的通用建筑规范。

IBC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取代了UBC、SBC和NBC等规范,从而使美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了统一。

在抗震设计方面,IBC大多引用了ASCE 7-10的内容。

可以把IBC视为一个规范门户,由它通向各个专门规范。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

按该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中美两国钢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钢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钢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分析钢结构建筑应用日益广泛,在设计时仍需考虑地震作用,就中国和美国在钢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不同进行了对比分析。

标签:钢结构;抗震设计;中国和美国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941美国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1923年,美国钢结构协会制定了第一个钢结构设计规范,该规范是以容许应力为基本原则的设计法,经过多次修改,在1961年,其格式与内容基本上形成了固定模式。

1986年,AISC规范委员会提出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编写的荷载和抗力分项系数钢结构设计规范,简称LRFD。

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编写的ASCE/SEI 7—05,作为美国各种设计理论依据,后该理论被不断修改与改进。

美国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大体上分为三种,国家标准、协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

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初创、发展、统一几个阶段。

1925年,出现了第一个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UBC,紧接着又出现了NBC,SBC。

美国的抗震目标是把地震伤害降到最小化,即那些专门为人民提供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保障的设施,要按照他们的作用进行改造,加强它们的防震性能,使它们在震后也能正常的运行工作。

该抗震目标把抗震强度分为两个等级,即“设计地震”和“最大考虑地震”。

“最大考虑地震”是指五十年的超越概率为百分之二的地震;“设计地震”的加速度是“最大强度地震”的三分之二。

2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国抗震规范提出的抗震目标为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一水准是指,当某地区所受到的地震强度伤害低于该地区所预防的强度时,遇到这种地震,震后可以不用修复,继续正常使用;第二水准是指,当某地区所受到的地震强度伤害等于该地区所预防的地震强度时,建筑物可能会受到小的或局部损伤,只需进行简单的修理甚至不用修理,就可以继续使用;第三水准是指,当某地区遇到的地震强度远大于他所预防的强度时,不会导致房屋坍塌或危及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小震五十年的超越概率为63.2%;中震是指五十年的超越概率为10%,相当于美国的“设计地震”等级;大震是指五十年的超越概率为2%到3%,相当于美国的“最大考虑地震”等级。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的对比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的对比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的对比中美地震规范将地震作用计算作为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的耐震性能具有关键作用。

中美两国的地震规范在地震作用计算方面有着一些共性和差异。

一、共性1.基本思想:中美地震规范都采用了基于地震地表运动的设计原则,即将地震作用抽象为地震地表运动方程,并通过地震反应谱、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参数来描述地震作用。

2.设计地震动参数:中美地震规范都需要确定一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如地震分组、设计地震加速度、地震反应谱等。

这些参数是根据历史地震记录、地震活动性及构筑物的特性等因素来确定的。

3.结构模型:中美地震规范都要求建立适当的结构模型,以进行地震作用的计算。

模型要考虑到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性质、刚度分布等因素。

二、差异1.结构设计等级:中美地震规范在对地震作用计算的要求上存在差异。

美国规范中要求的地震分析方法较为复杂,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并给出了不同结构设计等级的要求。

中国规范中地震设计分级的要求相对较简单,主要依据于结构的高度、重要性等因素。

2.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中美地震规范在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规范中采用地震分级来选择设计地震加速度和地震反应谱,而中国规范中的设计地震加速度和地震反应谱是根据地震地域和设计地震烈度来确定的。

3.设计方法:中美地震规范在地震作用计算的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

美国规范中一般采用时间历程分析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结构可以采用简化方法;中国规范中强调使用等效静力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并对时程分析方法给予限制。

4.频谱形状:中美地震规范对地震动频谱的形状要求也存在差异。

美国规范中要求地震反应谱是平均谱,即在不同周期范围内均匀取值;中国规范中要求地震反应谱是设计谱,具有两个峰值。

总的来说,中美地震规范在地震作用计算方面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和要求,但在具体的设计方法、参数确定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两国地震活动性、构筑物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理念的差异。

中美抗震规范的比较与转换.

中美抗震规范的比较与转换.
UBC 《Uniform Building Code 》 UBC-1997 (地方性) IBC 《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 IBC-2009 统一了NBC,SBC ,UBC IBC-2000 IBC-2003 IBC-2006 IBC-2009
欧洲规范 Eurocode 8 Eurocodes PrEN1998 (目前世界上真正意 义上的按性能设计的 规范 PBSD(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第一部分
GB:
地震规范基本概念介绍
地震烈度(地震分区)
震级:指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小,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大。国际通 常采用里氏震级作为度量,里氏震级共有十二级。 地震烈度:一次实际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每次地震在地震影响区域的 不用地点其地面设施和设备破坏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把某一地区遭受 了地震的工程设施和设备宏观破坏程度称之为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f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传播介质 目前,地震烈度 是按宏观破坏情况进行评定,并把宏观破坏现象与烈度对应起来形成表 格,即为国际通行的麦卡里烈度表。麦卡里烈度表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是某一地 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一个概率统计的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 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构)筑物本身的要求有关。 甲级、乙级、丙、丁级设防烈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 度可采用基本烈度。
第一部分
GB:
地震规范基本概念介绍
地震烈度(地震分区)
GB50011适用于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建(构)筑工程的抗震 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建(构) 筑工程以及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 执行。

中美两国钢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钢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分析

[ 文章 编 号 ] 10 — 1 (0 0 0 - 8 -6 0 28 2 2 1 )20 1 4 0 0
中关 两 国钢 结构抗 震设 计 对 比分 析
徐 海 波 王 广 建 易方 民 董 可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所, 1 0 ;. 铁二十 , , , ( 抗震 北京 0 1 2中 03 局集团公司华北工程
En ier g C mma d i a e o R 0G, e ig 1 0 9 C ia 3 C iaU i r t o n & T c n l y B rn 0 0 3 C ia gnei o n n nHu b ifC 2 B qn 0 0 7, hn ; h n e i Mie n v s yf eh o g , e i 1 0 8 , hn ) o g
Am e i a d rc n Co e

XuHa—o Wa g G a gja Y a g mi Do g Ke ( C iaA a e fBulig R sac B g 1 0 3, hn 2 ib , n u n - n , iF n — n , n 1 hn c d my o i n eerh, n 0 01 C ia;. i d
第3 2卷 第 2期
21 0 0年 4月
工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Vo . 1 32. . NO 2 Apr .201 0
Ea t u k s s a t En i e rn n to itn rhq a e Re i t n g n e i g a d Re r fti g
目标 、 震 作 用 计 算 方 法 、 件 截 面抗 震 验 算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比 较 和 分 析 ; 此 基 础 上 , 别 运 用 中 美 两 国 抗 震 规 范 理 地 构 在 分 论 , 算 并 比较 了一 个 2 计 0层 中心 支 撑 钢 框 架 结 构 算 例 在 软 弱 和 坚 硬 两 种 场 地 条 件 下 的水 平 地 震 作 用 和 构 件 截 面 抗 震 验 算 结 果 。 根据 计算 结 果 得 出 : 国 抗 震 规 范 与 美 国 抗 震 规 范 的 抗 震 计 算 理 论 各 有 特 色 , 据 我 国 抗 震 规 范 设 计 的钢 结 构 建 筑 用 钢 我 依 量 并 不 大 于 美 国抗 震规 范 的设 计 用钢 量 。 [ 键词 ] 钢结构 ; 关 地震 作用 ; 范 比较 ; 面抗 震 验 算 规 截 [ 中图 分 类 号 ] T 3 1T 38 U 9 ;U 1 [ 献标识码] A 文

中美抗震规范的对比研究

中美抗震规范的对比研究

中美抗震规范的对比研究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破坏力强大的一种,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们的影响,中美两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抗震规范。

本文将对中美抗震规范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两国在抗震设计上的异同。

首先,中美两国的抗震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抗震规范注重的是建筑的韧性,即能够在地震发生时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坏但仍能保持功能的完整性。

而中国的抗震设计则偏向于减震和隔震措施,通过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以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

其次,中美两国在设计地震力的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采用了基于概率的设计方法,即通过对地震参数进行概率统计,得出地震荷载的设计值。

而中国则采用了地震区划的方法,将地震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根据地震区的差异确定相应的设计参数。

此外,两国在结构设计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抗震建筑设计倾向于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优良的延性和耐震性能。

中国则更多地采用砖混结构和钢结构,而且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最后,中美两国在抗震技术研究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在抗震技术研究上领先于全球,对抗震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美国发展了基于隔震的抗震设计方法,并成功应用于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中。

中国则在最近几十年逐渐加大了抗震技术研究的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基于减震的新型结构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总结起来,中美两国的抗震规范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注重建筑的韧性,采用基于概率的设计方法,更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则强调减震和隔震措施,采用地震区划的设计方法,更多地采用砖混结构和钢结构。

然而,在抗震技术研究上,中美两国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在抗震设计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陶旖旎,纪利伟.中国与美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比较[J].地震工程学报,2024,39(4):803-809.。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地震动参数的对比研究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地震动参数的对比研究
TA O Li n hu i ,LI J i e
( C h i n a E n e r g y E n g i n e e i r n g G r o u p G u a n g d o n g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D e s i g n I n s t i t u t e C o . ,L t d . , Gu a n g z h o u 5 1 0 6 6 3 , C h i n a )
定特征周期 的相 关影 响参数 ,提 出 中美规 范主要 地震 动参数 的相互转换方法 ,可为今后 海外项 目抗震设计提供 参考。
关 键词 :抗震设计 ;地震动参数 ;场地类别 ;对 5 6 . 2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2 0 9 5 — 8 6 7 6 ( 2 0 1 5 ) 0 3 — 0 0 1 2 2 — 0 5
s h o ws t h e r e l a t i on s ip h o n t he b u i l di n g a n d t he s i t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 l s o c o m pa r e t he r e l a t i v e pa ra me t e r s o f he t c ha ra c t e r i s t i c pe io r d,f i—
中美 抗 震 设计 规 范 主 要地 震 动 参 数 的对 比研 究
陶林 惠 ,李杰
( 中 国能 源 建 设 集 团广 东省 电力 设 计 研 究 院有 限公 司 ,广 州 5 1 0 6 6 3 )
摘要 :通过对 中关抗震规 范中抗震设 防标 准、建筑物类别 、场地类别、用于结构设计的地 面运 动取值 及特征 周期 等参

中美建筑抗震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中美建筑抗震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① 抗震设计参数
抗 震 体 系类型 结构的用途类别
最大考虑地震动 参数区划图
场地类别=D
屈曲约束支撑钢 框架体系
R=8,Cd=5
医院为IV类 I=1.5
SS=1.5g, S1=0.6g
Fa=1.0, Fv=1.5
SMS=1.5g,SM1=0.9g
SDS=1.0g,SD1=0.6g
结构自振周期T
构建设计反应谱
0.00 1.49 2.30 3.80
梁端最大 延性系数 1.33
0.00 4.30 2.17 5.70
梁端最大 延性系数 平均值 1.41
0.00 4.70 3.33 7.39
中震
大震 超大震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2.28
3.46
3.29
4.45
f) 滞回耗能
滞回耗能(kN•m)
中震 89.63 大震 313.81 超大震 535.46
中国模型
45
美国模型
模型 柱端出铰率 出铰率平均 值 0.00% 0.00% 梁端出铰率 出铰率平均 值 19.94%
中震 大震 超大震
中国
27.08%
美国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0.00%
10.00% 8.33% 31.67% 8.33%
0.00%
4.52% 6.19% 13.57% 7.38%
0.00%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美抗震设防思想比较
目录
地震作用计算 抗震设计方法 结构体系与计算模型 几个算例
2
问题提出的背景
对规范条 文有效性 的反思
对美、日 等抗震先 进国家做 法的考察
4

从中美规范比较探讨桥梁结构抗震体系(参考Word)

从中美规范比较探讨桥梁结构抗震体系(参考Word)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是一个国家桥梁抗震设计的依据,对桥梁的抗震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各个国家都会根据最新的抗震研究成果和震害经验,不断地对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7.89 )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

目前,《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正在修订中,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中国抗震规范”),对现行规范做了大量修改,而且在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今年我国发生了5.12 汶JII 大地震,无疑会加速这一版规范的颁布。

而工程抗震理论和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最近也根据NCH RP 20—07/Task 193 Task 6 报告,出版了(The AA SHTO Guide Speci f icat ions for LRFD Sei smic Br idge Design)(以下简称为“AA SHTO 抗震指南”),且以后将被增补到《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中。

总体来说,“中国抗震规范”和“AA SHTO 抗震指南”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两者都给出了明确的桥梁抗震性能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桥梁抗震设防标准;都采用了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并结合能力设计原理进行桥梁的抗震设计;都提出了具体的抗震验算指标,并给出了弹性反应谱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pushover 分析等基本一致的需求和能力计算方法;都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构造措施,以确保延性耗能设计意图的实现等。

但与“中国抗震规范”相比,“ AA SHTO 抗震指南”的一个很大进步在于:明确规定了桥梁的合理抗震体系 (Earthquake Resistance Syst em ,下面简写为ERS),而且规定,对所有属于 SDC C 和 D (SDC ,抗震设计类别,根据设防地震周期 ls处的设计谱加速度系数 SD 1 而进行的抗震风险分类 )的桥梁都必须进行抗震体系的确认,作为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以满足桥梁的生命安全性能要求。

中美建筑规范抗震相关条文的比较研究

中美建筑规范抗震相关条文的比较研究

1、震级分级和地震烈度标准中国采用地震烈度指标来衡量地震对不同地区的 影响程度,将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其中1级表示基本烈度,12级表示极烈 度。而日本采用震度指标,将地震烈度分为0-6度的标准,其中0度表示无感觉, 6度表示强烈震动。
2、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中国建筑抗震设计主要依据建筑结构类型、场 地条件、震级等因素进行。对于一般建筑,应按烈度指标进行抗震设计,并按 照“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进行结构安全性能评估。日本则 在抗震设计中注重建筑结构的整体性,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制定不同的抗震设计 标准,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
收集资料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官方网站、标准规范等途径,收集并整理了中美两国建筑 抗震规范的相关条文和资料。
比较分析的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美两国的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比较分析。首 先,对两国规范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应用范围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次, 运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对两国规范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定量比较;最后,结合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两国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及其原因。
一、背景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国 和日本在地震方面的经历尤为深刻,因此两国均制定了相应的建筑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规范是指在对地震动特性、建筑结构特性及地震烈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规定的标准。
二、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 比较
3、灾害应对措施的差异中日建筑抗震规范在灾害应对措施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主要依靠结构本身的防护措施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而日本则更注 重利用被动控制技术如隔震、减震等来降低地震能量对结构的作用。
四、建议
1、加强国内建筑抗震规范的建设虽然中国建筑抗震规范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议加强国内建筑抗震规范 的建设,提高规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 先进经验和技术。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的对比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的对比
情况1: GB500112010 ASCE7-10 7度设计地 设计地震分 震加速度值 组为第三组 0.1g B类场地
情况2: GB500112010 ASCE7-10 7度设计地 设计地震分 震加速度值 组为第三组 0.1g E类场地
则:ASCE
情况3 GB500112010 ASCE7-10 8度设计地 设计地震分 震加速度值 组为第三组 0.2g B类场地
1对比规范介绍:
中国规范:GB50011-2010 中国抗震设计规范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主要对比章节为: GB50011-2010:3基本规定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2.中美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比较:
GB-50011
ASCE7-10
反应谱处理: 对反应谱的比较需要在统一的基准上完成,由于 美国规范的设计谱是考虑结构塑性性能的非线性谱,而 我国规范的设计普为小震的弹性谱,二者不具有直接的 可比性. 我国规范采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为设计地震动 参数,罕遇地震相当于50年超越概率为2%-3%的抗震设防 水准,与美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提供的2500年重现期 的谱加速度的抗震设防谱加速度进行对比。设防水平取7 度(0.1g)和8(0.2g)2种情况得到相对应参数如下表:
美国规范ASCE7-10做了相应规定: 直接采用弹塑性反应谱理论,直接取设计地震(50年超越概率 为10%)进行结构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就 考虑了结构的塑性耗能要求。 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可以有轻 微的损坏,并通过结构反应调整系数 R 来折减弹性地震作用,即考虑 了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在弹性反应谱中的折减。由于结构反应调整 系数与结构的位移延性有关,因此,并不需要按设计地震水准下的峰 值反应加速度来确定结构的设计地震力,而是取不同的结构自振周期 段的结构反应调整系数 R ,以降低后的峰值反应加速度作为设计峰值 反应加速度,并由此确定设计地震力。 [1]

中美抗震规范的地震作用计算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的比较研究共3篇

中美抗震规范的地震作用计算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的比较研究共3篇

中美抗震规范的地震作用计算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的比较研究共3篇中美抗震规范的地震作用计算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的比较研究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对于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

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各个国家都推出了相应的抗震规范。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抗震规范,并分析两国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差异。

一、地震作用计算1.1 中国的地震作用计算中国的抗震规范中,地震作用的计算主要依据近地地震动参数和结构自重参数得出。

具体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但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K_L*C_D*C_F*W其中,F表示地震作用力,K_L表示地震性质系数,C_D表示结构方向系数,C_F表示地震频率系数,W表示结构自重。

1.2 美国的地震作用计算美国的地震作用计算与中国有一些区别,主要采用了离散点分析法,并以地震谱作为计算依据。

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震的成分方向,地形和场地条件等因素。

具体计算方法比较繁琐,主要方程如下:V=E.R其中,V表示地震作用力,E表示地震分布,R表示结构可靠度。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2.1 中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中国的抗震规范主张采用抗震等级进行结构安全设计。

同时,还规定了一系列的抗震措施,比如在结构的构造和连接方式上要符合规范要求,钢筋混凝土的抗震设计要按照强度等级来进行,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2.2 美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美国的抗震规范中也设有抗震等级的概念。

同时,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美国要求建筑物的柱子和梁等悬挂部位必须采用预应力设计和型钢构件,以增强极限状态下的抗震性能。

三、比较分析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在地震作用计算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的计算方法相对工程而言较为简单,而美国则采用了更加精细化的计算方法。

另外,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方面,两国的规范存在一些不同,如美国更加倾向于采用预应力设计和型钢构件来确保结构的稳定。

中美抗震规范有关地震作用计算规定的差异

中美抗震规范有关地震作用计算规定的差异

中美抗震规范有关地震作用计算规定的差异I. 研究背景- 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需要制定严格的抗震规范-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化国家,其抗震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抵御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II. 中美抗震规范的概述- 中美两国抗震规范的制定意义和背景- 规范的适用范围及基本原则- 对主体结构、建筑物外壳、非结构部分等的地震设计要求III. 抗震规范中地震作用的计算规定差异- 中美两国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 中美两国地震动参数的不同选择- 中美两国对于各类建筑设计地震加速度的限制IV. 中美抗震规范的差异及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比较中美两国抗震规范的主要差异- 比较差异对地震防护性能的影响- 建议如何改进现有差异,以提高抗震性能V. 结论与展望- 总结中美两国抗震规范的主要差异及其影响- 探究未来中美两国在抗震规范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合作前景- 提出未来抗震规范的发展方向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

I. 研究背景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极大挑战,其中地震是最具破坏性的灾害之一。

在地震灾害的侵袭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是人们格外关注的问题。

为解决地震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抗震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抗震规范作为一种保障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法规性文件,已成为避免地震灾害的基本措施之一。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工程技术和设计经验,在抗震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国的抗震规范是在多年的抗震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规范体系;而美国则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抗震工程发展历史,其抗震规范制定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抗震规范有关地震作用计算规定的差异展开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两国在抗震规范制定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为各国的抗震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浅谈中美抗震设计规范系列参数的认识

浅谈中美抗震设计规范系列参数的认识
浅谈中美抗震设计规范系列参数的认识
通过对中美抗震设计规范系列参数比较,分析中美抗震规范之间的差异,为 设计工作者参与海外项目设计提供思路,以便更好的理解美国抗震规范。 1. 结构抗震的基本设计思路
中国《抗规》“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 倒。为简化计算,《抗规》采用“二阶段”设计法:第一阶段,按小震作用效应 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 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第一阶段的设 计保证结构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第二阶段的设计保证满足第三水 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至于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抗规》是以概念 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加以保证的。
地震影响
6度
7度
8度
9度
多遇地震
0.04
0.08(0.12) 0.16(0.24)
0.32
设防地震
0.12
0.23(0.34) 0.45(0.68)
0.90
罕遇地震
0.28
0.50(0.72) 0.90(1.20)
1.40
注:7、8 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 区。
中国《抗震规范》规定:50 年内超越概率约为 63%的地震烈度为对应于‘众 值’的烈度,称为“多遇地震”(小震);50 年超越概率约 10%的地震烈度,称 为“设防地震”(中震);50 年超越概率 2%~3%的地震烈度,称为“罕遇地震” (大震)。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根据其烈度确定。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经场地修正后的加速度参数 SMS 和 SM1 为: SMS=Fa*Ss ;SM1=Fv* S1

关于中美规范在地震波选择方面的探讨

关于中美规范在地震波选择方面的探讨

小结:按照《抗规》选地震波步骤
按照地震动的三要素(幅值,频谱,持时)来选
频谱特性------《抗规》或者双频段控制方法
幅值
------加速度最大值调幅
持时
-------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数量
-------3组或7组
1.美国规程ASCE7-10中选择地震波的步骤
当地最大考虑地震
当地最大考虑地震(MCE):综合考虑了该 地区附近各断层和潜在震源可能发生的不 同震级地震的概率,并以谱加速度的形式 给出对应于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强度[5]。 “反综合”过程[6] 震级,断层距,震源机制
3.不同选波方法得出的地震波选择集
参考文献[7]
赵作周等在文献[7]的研究指出,基于《抗规》的选波方法(选择集A),地 震波的平均反应谱在[0.1 ,Tg]以及[T1-dt T1, T1 +dt T2]两个周期范围内与
设计反应谱接近,而在其他范围则相差较大; 基于ASCE 7-10的选波方法(选
表5.1.2-1
1、地震波的数量
《抗规》与《高规》相关规定: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 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1] [2].
2、地震波反应谱及加速度时程要求
《抗规》5.1.2条规定: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 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统计意义上相符, 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2-2采用[1]。
美国-----地震波调幅系数 (系数适用于多个方向)
(2).要实现的目标不同 中国-----结构------选取地震波离散性小,数量少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 对所设计结构或既 有结构的抗震性能 进行校核与检验[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这些耗能构件之外, 所有其他的结构构件( 包括连接部分) 都必须根据能量设计的概念进行设计, 使其在地震作用下的 变形保持在弹性范围内。现在考虑一个结构的反应曲线, 令 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基底剪力比。 如果结构在强震中的反应被设计为弹性的话, 则需要的弹性 基底剪力 % 比较大。考虑经济性, 0 ’ 1 2 3 推荐的设计方 * / 法利用了结构本身的耗能能力, 该方法指定了一个设计地震 力水平 % ( 其中 ( 为反应修正系数) , 显然% % (, 4 4"% * // 4比 设计地震力水平 % % * / 减小很多。 4 是结构的首次屈服水平, 它对应于结构反应开始明显偏离弹性范围时结构所受力的 水平。 若将结构实际的反应理想化, 可以看出系数 ( 由两部 分组成, 即 ( " (!+ "#。 延性折减系数 (! 代表地震力从 到 的折减, 是由结构中的耗能构件决定的; 结构强度 % %5 * / 之间的能量储备, 由以下几个因素决 系数 "# 代表 %5 和 % 4 定: 结构的冗余度、 层间极限位移、 材料的强度、 构件的尺寸、 非地震荷载的组合等。 虚心的碌碌: 综合4 / * %和6 7 8 # * - 的回贴, (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在地震作用下, 结构某些部位的构件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从 而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如果仍然采用弹性分析方法, 意味着过高地估算了结构所经受的地震作用, 所以除以 (。 因此, 按照E H I 2 8 4 的解释, ( 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是柔性降低系数, 这是由结构系统的能量耗散构件所产生 的; 第二部分为系统强度系数, 该参数描述结构从屈服强度 到极限强度之间的强度安全储备, 影响强度系数的因素包括 结构安全储备、 层间位移允许值、 材料极限强度、 结构空间构 型的合理性以及非地震荷载的组合等。由于 ( 集众多因素 在一身, 因此, “ 大大简化了设计过程, 使 ( 系数抗震设计法” 得结构工程师对于结构抗震性能只需进行弹性设计, 就可以 保证设计出来的结构能够在强震作用下表现出良好的弹塑 性变形能力。 再看中国规范, 在考虑地震作用后, 结构构件的可靠度 应低于非抗震设计采用的可靠度, 也就是说地震作用下结构 构件容许适当的塑性变形或破坏, 所以是不是可以在中国规 范中引入构件抗震调整系数使之与国外规范的 ( 相对应 建筑结构抗 呢?或者说, 国外规范中的 ( 应该怎样在中国《 震规范》 中得到体现呢? 学无止境:
: 9
钢结构论坛 在我国抗震规范中, 底部剪力法计算公式中的地震影响 系数! ! 采用的是与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小震地震影响系数, 并且有! 其中! 为小震地震系数; ! ! 的取值仅为设防 !" !, " 烈度所对应的地震系数的 !/ 计算 # 左右。在以前的规范中, 主要 公式中是包含系数 " 的, " 的值基本在 !/ " 附近变化, 是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以后, 结构可以耗散地震能量, 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原因。但是, 这个系数不容易解释清 楚, 概念上容易引起混乱, 所以, 在引入二阶段设计概念以 后, 就抛弃了系数 " 及其相关解释, 而采用小震弹性设计的 概念。这样设计思路比较清晰, 概念也容易理解, 只不过小 震地震系数的取值依然和以前基本烈度经过系数 " 折减之 后的值差别不大。 : ! " # % & ( ) $ $ ’ 我认为虚心的碌碌对 # 的理解不是很对。# 其实是一 个结构类型的系数, 反映了不同结构类型耗能能力的不同。 这是因为美国规范是针对相当于中国规范的中震来设计的, 并认为中震作用下结构将进入弹塑性阶段, 因此便产生了耗 能能力的问题。但我国规范对小震采用弹性设计, 不存在弹 塑性问题, 所以不可能采用能够体现耗能的系数。以前在 含义与美国规范中 # $ % ! ! & ’ (规范中就有结构影响系数 ", 的含义近似。 学无止境: 不论怎么表述, 各国抗震规范关于地震作用计算公式的 核心内容都来自结构动力学中对动力方程的求解。 对于中国抗震规范: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美国抗震规范: ( ( ・ &""’ ’ (/ # )) " ’ "’( !/ #) !/ )) ( 粗略比较二式可知, 与 相当, / 相当于 , "’ ! !# !/ # !/ )相 ; 对应于重要性系数’ , 中国规范通过 当于" ( 相当于%% !, & 调整设防标准, 也就是调整!( 设防烈度对应的地震系数) 来 实现。当然, 上面的比较只是形式上的比较, 二者的内涵有 很大差异, 一个是针对小震弹性设计, 一个是针对中震弹塑 性设计。在我国* 为了便于设计人员直接使用, ) ) !规范中, 主要还是说地震影响系 连地震系数! 这个概念都很少说了, 数!。从结构动力学的角度出发, 中国抗震规范的计算公式 在形式上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且概念也更加明确。 虚心的碌碌: 我理解, 美国规范和中国抗震规范的地震力计算方法的 差异, 应该是在于抗震规范编制的技术指导思想不一致。美 国+ , - 规范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单一水准的设防目标 上的, 这个设防目标相当于在地震基本烈度的水平上保证人 身安全。在基本烈度地震作用下, 结构已经进入弹塑性阶 段, 而底部剪力法计算是按照弹性和静力计算的结果进行 的, 所以计算的内力比实际大很多, 不能反映结构进入弹塑 性阶段后对地震能量耗散的有利影响, 所以除以系数 # 以 反映结构本身的耗能能力。 我国规范的地震作用采用低于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 此 时结构的性能仍然处于弹性状态, 所以也就不存在与美国规 范相似的对地震作用按照结构系数的折减。在中国规范中, 为了完善第二水准的抗震设防, 增加了保证各类构件延性的 规定, 同时还增加了结构在“ 大震” 下的变形能力限制。 近! 单一的以生命安全为抗震设防目 )年的大震表明, 标的设计思想是不全面的。在美国和日本, “ 性态设计” 的研 究、 开发和实施已经提到日程上来, 而我国规范的三水准设 防目标, 与性态设计十分类似。可以说, 我国现阶段的抗震 设计是向性态设计的过渡。所以, 我国的三水准设防抗震设 计要求优于单一水准的设防要求。 : * ) # , + . 应该明确一点, 中国的抗震规范很大程度上是参考国外 规范的, 很多地方甚至是“ 翻译” 国外规范, 所以中国规范的 条文大部分都能在国外规范里面找到影子。比如规范中的 基本设计思想— — —能力设计( ) , 最早出现在新 . / / . 1 2 5 6 1 8 0 34 7 西兰的规范里; 而大震不倒这样的要求, 9 : ; < = 的第一章里 就提到了, “ , > ? @7 @ ? A 8 4B ? 2 1 ? 8 6 C / @ 5 @ 2 D / 8 2 D 54 5 6 1 8 C 5 E 5 C 6 7 7 2 D 5 1 8 2 5 8 2 ? F 2 D 5 6 5= @ ? E 1 6 1 ? 8 6 1 6 2 D / 2 2 D 5 @ 5G 5/ C ? H C 1 I 5 C 1 D ? ? 4? F ” 。中国规范的简化是为了方便工程师使 6 2 @ A . 2 A @ / C . ? C C / 6 5 0 用, 而简化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 存在一个逻辑上的问题— — —“ 设防烈度不设计? ” 。 规范里给出了基本设计地震, 却按照多遇地震来设计, 这样 就会使很多人感到困惑, 就像这个帖子的提出一样。按照多 遇地震来设计, 保证多遇地震下结构为弹性, 那基本烈度作 用下结构是什么样子?地震荷载是多少?结构变形有多大? 这些都是规范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了基本的设计要求( 基本 设计地震) , 并作了相应设计, 可最后结构在基本要求下的反 应却得不到, 这是一个逻辑上的矛盾。 其次, 规范对 # 作了简化, 从基本 设 计 地 震 到 多 遇 地 震, 以J度设防为例, 基本地震加速度取) , 那么相应的地 K * 7 震影响系数! ) , 多遇地震的地震影 "( ) K */ ) K ( M " ) K ( ( 7 7 B / L 响系数为 ) , 基本地震的加速度影响系数与多遇地震影 K ! N 7 响系数的比值为* 也就是说所有结构的设计荷载采用 K J倍, 小震弹性设计时都折减了约 # 倍。我们都知道折减系数 # 是和延性密切相关的, 不同的结构形式, 比如说钢结构和混 凝土结构, 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等, 延性是不同的, 折减系 数也应该是不同的。现在相当于都同等对待, 显然是不科学 的。目前, 国外的规范已经开始研究同一结构形式的不同延 性系数, 例如, 截面、 配筋都相同, 而高度不同的两根柱子, 其 水平位移延性就相差很大, 而我国的规范却还在对所有的结 构形式都相当于采用了同一折减系数,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不可否认, 适当的简化推动了规范的发展, 也使得工程 人员受益非浅。但是应当看到, 逐步的细化、 科学化也必将 是规范发展的趋势。现在, 中国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 钢结构 * + + ,年第*期第* +卷总第.期
! ! !" # $ # $ " # % &


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栏目由中华钢结构论坛 ! ! !" # $ # $ " # % &协办
证这些构件的破坏不会削弱结构传递重力荷载的能力。除
话题: 中美抗震规范对比讨论
( 整理: 申爱国;审核:李鸿晶、 武岳) 话题! " # $ % $ & ’ ! 问题的提出 虚心的碌碌: 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 中, 采用底部 ( )* ’ ’ + + , ’ ’ + 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公式为 !’ 为 , 其中, #* ! ( "! ) ) +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它和设防烈度、 场地类别、 设计地震分组、 结构自振周期以及结构阻尼比有 关系, 最终由地震影响曲线确定。在美国规范中, 地震作用 的公式为: ・ ・ ( ・ , 式中各个系数的含义为: $#%, & ’/ ( )) — — —与地震烈度和场地类别有关的系数; %, — —重要性系数, 该参数在中国规范抗震设防标准 & — 中也有体现; — —等同中国规范中的等效重力荷载 #* ; ’ — + —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 — — —反映结构本身对地震能量吸收能力的参数。 ( — 本人迷惑 ( 这个参数和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 的哪些因素对应?中国规范中是否考虑了这个参数? " 相关讨论 : # $ % % & ’ 地震作用的计算是从静力法发展而来的。在静力法向 反应谱法过渡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短周期结构的加速度谱值 比静力法中的地震系数大+倍以上, 而实际上按静力法的设 计已经足以保证短周期结构经受住相应的地震作用。为解 决这一问题, 以美国 . , ) ) / 规范( . 0 ! 1 2 3 4) 5 ! 6 " ! 0 2 " 8 ’ ’ ’ 7/ 为代表的抗震规范, 通过地震作用降低系数 ( 将反应谱法 得到的加速度反应值*- 降低到与静力法计算结果相当的水 平, 也称作设计地震加速度 * ( , 其中地震作 * () . ." * - / 用降低系数 ( 对延性较好的结构取值较高,对延性较差的 结构取值较小。 ( 原文为英文, 以下为翻译稿) ( ) * + & %: 规范( 9 : ; < = 9 > ? ! 2 0 > 6: > 3 ? @ 5 > B 8; > C > 3 " D< 8 " 5 E ? ! 2 0= 3 2 F A ) 提供了基于系数 ( 的设计程序。在该设计方法 3 > 4, + G G $ 7 中, 某些构件在结构系统中起着类似保险丝的作用, 它们以 非弹性变形的行为来消耗部分地震能量。由于这些构件在 强震中会产生严重的破坏, 所以要合理选择它们的位置以保 ) , , ; < * * = > # ? 4 < % / 6 < @ # ? AB C C D( B , # = A B C 0 # A E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