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
传记类文言文及翻译
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人也。
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年五十九。
羲之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书法。
其书风遒劲,意境深远,被誉为“书圣”。
羲之少时,家贫,然志向高远。
及长,入仕途,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中书令等职。
然其一生,心系书法,醉心于翰墨之间。
每有闲暇,辄挥毫泼墨,或题壁于山川,或书卷于案头,笔走龙蛇,气势磅礴。
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改师王献之。
献之书法,飘逸潇洒,深得羲之喜爱。
羲之学之,得其精髓,遂自成一家。
其书法作品,如《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皆传世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羲之性好山水,常游历名山大川。
一日,羲之与友人在山间赏景,忽闻瀑布声如雷鸣,遂挥毫题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成,众皆叹服,以为绝妙。
羲之尝与友人之子王献之游于洛水之滨,见一老妪抱子求医,献之问其病状,妪曰:“儿患眼疾,久治不愈。
”献之遂为儿医,数日而愈。
妪感激涕零,赠以金帛,羲之却之,曰:“吾闻医者仁术,岂可受人之金?”遂不受。
羲之年逾不惑,渐觉身体日衰。
一日,羲之对友人说:“吾生虽未尝一日懈怠于书,然自觉功力尚浅,恐不能尽善尽美。
”友人慰之曰:“子之书法,已为天下所推崇,何必自谦?”羲之答曰:“吾志在超越古人,岂敢自满?”后羲之因病辞官,隐居会稽山。
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羲之在此养病,并继续研究书法。
一日,羲之病愈,遂登山远眺,见山川秀丽,心旷神怡,遂挥毫作《会稽山居图》。
图中描绘山川草木,飞鸟游鱼,笔触细腻,意境深远。
王羲之,一代书圣,其书法造诣之深,影响后世千年。
然其为人谦逊,不以名利为念,令人敬佩。
羲之之传,传于后世,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翻译】传记: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是晋代琅琊临沂人。
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享年五十九岁。
羲之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广泛阅读书籍,尤其擅长书法。
他的书法遒劲有力,意境深远,被誉为“书圣”。
羲之小时候,家境贫寒,但志向高远。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
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文言文阅读目录:1、田豫2、元德秀3、晁错4、张砺5、曹参6、曹端7、贺若弼8、刘健9、袁枚10、孔奋11、何武12、刘宰13、樊姬14、马中锡15、苏武16、司空图17、陈表18、范纯仁19、杜乔20、张承业21、曹摅22、韩安国23、王导24、钟离意25、郑当时26、韩信27、陈平28、陈群(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古文人物自传文言文翻译
余生于唐之开元末年,名子昂,字伯鱼,吴郡人也。
少而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嗜诗赋。
及长,得游学于长安,遂负笈从师,学艺有成。
弱冠之年,以文才荐举,遂登科第,授官左拾遗。
自登仕途,余矢志忠君爱国,夙夜在公,勤于职守。
每遇国家大事,必竭尽所能,以献言献策。
尝上疏言事,直言极谏,虽触怒权贵,亦无所惧。
然时值宦官专权,朝政日非,余心忧国,常欲有所作为,以正朝纲。
一日,余游历至蜀,适逢蜀中疫病流行,民不聊生。
余心念百姓疾苦,遂留蜀中,亲临疫区,慰问病患,施药济贫。
蜀人感余之德,皆呼余为“白衣卿相”。
后归京,因直言进谏,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江州,余虽身居闲职,然心系天下,仍不时上疏言事。
一日,余游庐山,见山川壮丽,心有所感,遂作《庐山谣》以抒怀。
岁月荏苒,余年已老,然仍不忘忧国忧民。
晚年,余隐居于嵩山之下,以诗酒自娱,常与山僧野叟谈诗论道。
一日,余于嵩山之巅,望见天下大势,感慨万千,遂作《嵩山赋》以述怀。
余生于乱世,历经沧桑,虽未能尽展抱负,然一生忠诚于国,无愧于心。
今老矣,愿以此生所学,传之后世,使后人得以继承发扬。
【翻译】我生于唐朝的开元末年,名叫子昂,字伯鱼,是吴郡人。
自幼聪慧过人,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喜爱诗歌和赋文。
长大后,我有幸到长安游学,于是背起行囊跟随师傅学习,技艺有所成就。
二十岁时,凭借文才被推荐,于是高中科举,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自从步入仕途,我立志忠君爱国,日夜为公,勤于职守。
每当遇到国家大事,必定竭尽全力,献言献策。
曾经上疏陈述事情,直言极谏,虽然触怒了权贵,但我也无所畏惧。
然而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败坏,我忧心国事,常常想有所作为,以端正朝纲。
有一天,我游历至蜀地,正逢蜀中疫病流行,民不聊生。
我心中想着百姓的疾苦,于是留在蜀地,亲自前往疫区,慰问病患,施药救济贫民。
蜀地的百姓感激我的恩德,都称呼我为“白衣卿相”。
后来回到京城,因为我直言进谏,触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打印学生版经典文言文人物传记翻译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一、《孟尝君列传》原文节选及翻译【原文】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使……倾倒)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赠与)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Jīng)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
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ǒu)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
’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
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刚刚丧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
故相如缪(miù假装)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
曰:长卿第(只要)俱(一同)如(到)临邛,从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
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lú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kūn,围裙)与保庸(佣人)杂作(一起工作),涤器于市中。
文言文(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晋书·吴隐之传》原文及译文原文: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
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
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广州刺史。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归舟之日,装无余资。
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
九年,卒。
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
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
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
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
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
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
常考传记类文言文翻译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
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所作皆寓言以讥刺世事,不复出仕。
年四十有一,会郡守江州刺史王弘,命为建威将军参军。
谓颜延之曰:“潜若枕化,依我于门下,足以仪形范物矣。
”延之以为不可。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求之耳,本非望也。
”亲旧云:“似闻执事云:‘云何世故,而令心愤愤?’虽世故,未至于此。
”渊明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亲旧见余如此,或谓:‘生事亦可乐,何为自苦如此?’常言:‘人生归田,力耕不吾欺。
’”后为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公田悉以分赐亲故,余不悉用。
书报子安:“吾始为吏,本不欲为,而势不得耳。
今少日,吾将求之去。
”及少日,辄阻,不复出。
州召为建威将军参军,闻之,叹曰:“吾本怀归也,岂谓今夕复见此!”因出,舍舟,步归。
告诸人曰:“吾作彭泽令,奉事公田,悉以酒得。
既不复用于世,欲奉养亲族,故求为建威参军。
自谓是永毕,不意复为彭泽令。
吾去何辞?即今当去。
”于时骖 俱至,便自屈乘,止车请罪。
亮曰:“昔陶朱公辞秦相而不受,况吾之不得意,何至于是!”彭泽令闻之,解印绶,赋《归去来兮辞》。
自免去职,既耕且读。
及少日,遣子刘和之游学京师,告之曰:“吾少而贫,事亲数迁。
二十有五,家贫,应州郡命,为建威将军参军。
及吾亲老,归闲养亲。
余闲居,高卧东篱,以养性也。
吾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吾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吾之不饮,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传记类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人也。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亮少好学,博通经史,尤善草隶。
年二十,始从叔父玄,游学四方。
玄尝谓亮曰:“君才器非常,宜自努力,以取功名。
”亮感其言,遂励志力学,以广其识。
建安十二年,亮因叔父玄之荐,得为蜀郡丞。
时先主刘备在荆州,闻亮之名,遣使聘之。
亮辞不就,曰:“吾本欲效忠刘氏,未得其门而入,岂可因他人之荐而仕乎?”使者还,备益敬亮。
建安十六年,亮随叔父玄归蜀,居隆中。
玄病卒,亮独守其丧,备闻而感之,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初不答,后乃许之。
备与亮相谈,情投意合,遂结为友。
备曰:“君才略过人,吾甚愿与君共成大业。
”亮答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久矣。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备深感悟,遂拜亮为军师。
亮以谨厚之德,谦虚之态,深得备信任。
备病卒,托孤于亮。
亮感其重托,竭诚辅佐后主刘禅,内政修明,外事谨严,蜀汉国势日益强盛。
亮屡次北伐,虽未能克复中原,然屡败魏国,使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亮一生忠诚,严于律己,不贪财利,不恋权位。
常言:“吾本不知兵,然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尔。
”亮虽身为军师,却亲临战场,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亮平生好学,博闻强志,自比管仲、乐毅,然谦虚谨慎,不以己长骄人。
亮在蜀汉,深受百姓爱戴。
后主刘禅昏庸,荒淫无度,亮多次上疏劝谏,然不听。
亮知事不可为,遂辞去相位,隐居隆中,闭门著书,以终其身。
亮在隆中,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皆为后世传颂。
亮卒,年五十四。
蜀汉百姓闻之,皆痛哭流涕。
亮一生忠诚,为国为民,虽未克复中原,然其德行高尚,功勋卓著,永载史册。
后世之人,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敬仰其人格魅力。
【译文】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人。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诸葛亮从小好学,博通经史,尤其擅长书法。
二十岁时,开始跟随叔父诸葛玄,四处游学。
诸葛玄曾对诸葛亮说:“你才器非凡,应该自力更生,以取得功名。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1. 羊耽妻辛氏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
聪朗有才鉴。
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
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
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
且曹爽与太傅从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
”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
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
”敞遂出。
宣帝果诛爽。
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
”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
”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晋书列女》【注释】毗(pí )殆(dài ):危险。
属:通“嘱”。
四个辅佐大臣:司马懿、曹爽、刘放、孙资。
祜(h ù )[译文]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
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
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人物类传记文言文加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也。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年六十四。
仲淹幼孤,母早丧,家贫不能自给。
然仲淹志向高远,刻苦攻读,终成一代名臣。
仲淹少时,家虽贫,而好学不倦。
尝游学于应天府,师事胡瑗,受业于安定书院。
瑗深器之,谓曰:“此子他日必为国家之栋梁。
”及长,仲淹以文章名世,声闻于朝。
庆历三年,仲淹入为右司谏,上疏直言,屡陈时弊。
仁宗皇帝闻而嘉之,迁为枢密副使。
时西夏犯边,仲淹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率师抗敌,屡建奇功。
庆历四年,仲淹以疾归,仁宗皇帝亲临慰问,赐金帛以示宠异。
仲淹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每有奏疏,必切中时弊,不避权贵。
尝上《论西夏事宜疏》,力主和亲,以息战事。
又上《论科举事宜疏》,主张改革科举制度,选拔真才实学之士。
其言辞恳切,深受仁宗皇帝赏识。
仲淹亦善诗,其诗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如《岳阳楼记》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句传颂千古,成为千古佳话。
范仲淹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虽身居高位,而始终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其道德文章,为后世所敬仰。
卒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正。
【翻译】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享年六十四岁。
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早逝,家境贫寒,无法自给自足。
然而仲淹志向高远,刻苦学习,终成一代名臣。
仲淹年少时,虽然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
曾游学于应天府,师从胡瑗,在安定书院学习。
胡瑗非常器重他,曾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为国家的栋梁。
”等到成年后,仲淹以文章闻名于世,声名远播朝廷。
庆历三年,仲淹入朝为右司谏,上疏直言,屡次陈述时弊。
仁宗皇帝听闻后赞许他,升任他为枢密副使。
当时西夏侵犯边境,仲淹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率军抵抗敌人,屡建奇功。
庆历四年,仲淹因病归乡,仁宗皇帝亲自前来慰问,赐予金帛以示恩宠。
仲淹在朝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每次上奏疏,都切中时弊,不回避权贵。
曾上《论西夏事宜疏》,力主和亲,以平息战事。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傅永【原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
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
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
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聪等不从,一战而败。
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
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
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
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仙琕烧营卷甲而遁。
英曰:“公伤矣!且还营。
”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
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后为南衮州刺史。
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
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
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
传记类文言文附翻译
汉武帝刘彻,字通明,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武帝承继汉室大统,锐意进取,开拓疆域,兴修水利,改革政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刘彻生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6年),其父刘启,即汉景帝。
武帝幼年聪慧,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尤好黄老之术。
景帝崩后,武帝继位,年方十六。
武帝即位之初,国力尚弱,百姓疲惫。
武帝深知此情,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开创一代盛世。
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一、政治改革武帝即位后,首先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他设立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武帝实行察举制,选拔贤能,任人唯贤,使得朝政清明,国力日益强盛。
二、经济改革武帝时期,国家经济繁荣。
他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武帝还大力兴修水利,开凿运河,使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农业产量大幅提高。
三、文化繁荣武帝时期,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重视儒学,设立太学,培养人才。
同时,武帝推崇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使得儒家、道家等学派争相发展,文化繁荣昌盛。
四、军事扩张武帝时期,国家疆域不断扩大。
他先后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
同时,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五、宗教信仰武帝崇尚道教,亲自前往泰山封禅,祈求国家安宁。
他还派遣使者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文化,使得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
汉武帝刘彻,一生功绩卓著,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他锐意进取,改革政治,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然而,武帝晚年好大喜功,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疲惫。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
【译文】《汉武帝刘彻传》汉武帝刘彻,字通明,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武帝继承了汉室的帝位,锐意进取,开拓疆域,兴修水利,改革政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篇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文言文自己翻译人物自传
余姓某,字子明,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中原之地人也。
自幼聪颖,好学不倦,承父教诲,矢志不渝。
余生于书香门第,祖辈皆通经史,父为儒者,家藏典籍,故余得以博览群书,习得六艺。
余幼时,常随父游学于乡间,览山川之美,识草木之名。
及长,父见余才学出众,遂送余至州城求学。
余在州城,师从名儒,学业日进,名声渐起。
然余非以名誉为志,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嘉靖三十年,余年二十有五,以乡试中举,遂被举荐为县学教谕。
余在教职,恪守职责,以德育为先,勤于教诲,使学子得以成才。
余常曰:“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非为利也。
”故余不图名利,只愿以余之学识,启迪后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嘉靖三十六年,余三十二岁,朝廷征召,余以县学教谕之职入京,任翰林院编修。
在京期间,余勤于职事,编纂史书,为后世留名。
余与同僚共事,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进退。
余虽身处朝堂,但心系天下,不忘初志。
隆庆元年,余三十七岁,迁升为礼部主事。
在礼部,余主掌礼仪,严于律己,以礼待人。
余常曰:“礼者,国之根本,民之规矩。
”故余以身作则,使朝仪井然有序。
万历元年,余四十六岁,升任礼部员外郎。
此时,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余亦得享天伦之乐。
余虽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谦逊,不骄不躁,以诚待人。
万历十年,余五十六岁,以病退居乡里。
退居之后,余致力于整理家学,编纂家谱,以传之后世。
余虽退休,但仍关心国事,时常与故旧交流,共议国是。
余一生,历尽风雨,然始终保持初心,勤学好问,以德立身。
余自幼至老,未曾改变对知识的渴求,未曾改变对国家的忠诚。
余虽无赫赫功名,但心中无愧,此生无憾。
余自传至此,愿后世子孙,承余之志,继往开来,为国家繁荣昌盛,尽自己之所能。
【译文】我姓某,字子明,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中原地区的人。
自幼聪明好学,不知疲倦,承蒙父亲教诲,立志不渝。
我生于书香门第,祖辈都精通经史,父亲是儒者,家中藏书丰富,所以我得以博览群书,学会六艺。
我幼时,常随父亲游学于乡间,观赏山川之美,识别草木之名。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一、《孟尝君列传》原文节选及翻译【原文】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使……倾倒)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赠与)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jǐng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Jīng)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
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ǒu)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
’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
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译文】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
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
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
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
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
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
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
文言文人物传记翻译——杨时
位太学生纷纷俯伏在宫阙之前,这是忠于朝廷,
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品行、
道义的人担任主帅,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平息。”
钦宗皇帝说:“大臣中没有谁比你说的更有道 理。”于是任命杨时兼任国子祭酒。
翻译
高宗即位,杨时担任工部侍郎。他与陛下 论对时说道:“自古圣贤的君王,没有不以致
力于圣贤之学为首要任务的。”授命兼任侍读。
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
翻译
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
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
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 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
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关西张载曾经写作 《西铭》,二程很推崇(称誉)它,杨时怀疑它 近于(墨家的)兼爱之论,与他的老师程颐多次 辩论,才豁然开朗没有疑问。
翻译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
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
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河南人
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 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
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
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
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
着他学习,称他“龟山先生”。正逢有使节 出使高丽,高丽国主询问龟山先生在哪里, 使者回来后把这个情况(高丽国主询问杨时 情况的事)向皇上禀报。杨时因此被召任为
秘书郎,迁任著作郎。
翻译
李纲被罢免之后,太学生军民有几十万,朝廷想禁止他们集中。
翻译
吴敏请求任命用杨时来平息太学生的集结事 件,杨时得以被召到朝廷谈论对策,他说:“各
人物传记朋友文言文翻译
余友某,姓张,字子云,乃吾乡之英才也。
子云少时,聪颖过人,好学不倦,凡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年十五,即以文辞闻名乡里,人皆称之为“才子”。
子云性谦和,与人交往,待人以诚。
每遇知己,必倾心相交,无所隐匿。
余与子云结交,已二十载,深知其为人。
子云喜山水,常于闲暇之际,携酒一壶,诗一首,访名山大川,以抒胸臆。
一日,子云约余游西湖。
时值春末,花开满园,湖水碧波荡漾。
二人漫步湖畔,观白鹭飞翔,听渔歌晚唱,悠然自得。
子云曰:“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当如斯畅游山水,方不负此生。
”余亦感慨万分,遂赋诗一首,以记其事。
子云善书,书法颇得右军遗风。
每于闲暇,必磨墨挥毫,书写诗词,以求自娱。
余曾见其书,笔法遒劲,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子云尝言:“书法之道,贵在心静。
心静则神凝,神凝则笔力透纸背。
”余深以为然。
子云亦善棋,棋艺精湛,与人对弈,常能以弱胜强。
余曾与子云对弈,虽败犹荣,盖因其棋局布局巧妙,变化无穷。
子云尝言:“棋如人生,生死之间,瞬息万变。
唯有心静如水,方能应对自如。
”余闻之,颇有感悟。
子云性好施舍,遇贫病之人,必解囊相助。
一日,余与子云同游市井,见一老妪乞讨于街头,衣衫褴褛,面容憔悴。
子云遂解囊相赠,并劝余亦行善事。
余愧对子云,遂从之。
岁月如梭,转眼间,子云已年过半百。
然其仍保持初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余与子云虽因事别离,然心中常念其人,愿其福寿安康,万事如意。
子云一生,谦逊有礼,才情横溢,仁义为怀。
其人其事,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永远镌刻在余心中。
余谨以此文,纪念吾友张子云,愿其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译文】我的朋友张子云,字子云,是我乡里的杰出人才。
子云小时候,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对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十五岁时,已经在乡里以文辞闻名,人们都称他为“才子”。
子云性格谦和,与人交往,待人真诚。
每当遇到知己,必定倾心相交,毫无保留。
我和子云结交已经二十年了,深知他的为人。
子云喜欢山水,常常在空闲的时候,带着一壶酒,一首诗,游览名山大川,以抒发胸中的情怀。
人物文言文带翻译
甲子年冬,寒风凛冽,雪花飘飘。
江南一隅,有一书生,姓李,名清。
李生年方二十有五,生得面如冠玉,才情横溢。
然因家道中落,困顿于寒窗之下,苦读诗书,以求功名。
一日,李生独步于后花园,忽见一株梅花傲然挺立,枝头梅花似雪如霞,香气袭人。
李生不禁驻足观赏,心中暗想:“梅花虽寒,却独自绽放,不畏严寒,实乃君子之风。
”于是,李生遂折一枝梅花,携归书房。
次日,李生以梅花为题,挥毫泼墨,写下了一篇《梅花赋》。
赋中曰:“梅花香自苦寒来,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李生笔下的梅花,如诗如画,生动形象,引得众人赞叹。
此时,邻居家有一老翁,年逾古稀,嗜好梅花。
闻李生赋诗赞梅,遂前来拜访。
老翁手持一卷《梅花谱》,曰:“李生才子,梅花乃吾之最爱。
吾有一言相赠,愿闻其详。
”李生恭恭敬敬地接过《梅花谱》,虚心请教。
老翁缓缓道来:“梅花者,世间稀有之物也。
其性耐寒,不畏霜雪,独占春光。
梅花之韵,在于其孤高、清雅、坚韧。
李生若欲有所成就,当效梅花之精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李生听罢,心中大受启发,拜谢老翁,并深以为然。
自此,李生刻苦攻读,不负众望。
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李生一举高中,成为众人瞩目的才子。
而那株梅花,也成了李生心中的榜样,陪伴他走过无数寒夜。
岁月如梭,转眼间李生已过而立之年。
他官至一省巡抚,政绩斐然。
然而,他并未忘记当年那株梅花,时常怀念起与老翁的那段往事。
一日,李生退朝之后,独自来到书房,眼前那株梅花依旧傲然挺立。
他抚摸着梅枝,思绪万千。
此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李生开门一看,竟是当年那位老翁。
老翁手持一卷《梅花谱》,微笑道:“李生,岁月如梭,吾已仙逝。
临终之前,特来告知,梅花已为你守护多年,愿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言罢,老翁飘然而去,化作一阵清风。
李生望着空旷的书房,心中感慨万分。
他深知,那株梅花已成为他人生的指引,永远激励着他前行。
从此,李生更加努力地为国家和百姓服务,成为了世人敬仰的贤臣。
【译文】甲子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目录:1、田豫2、元德秀3、晁错4、张砺5、曹参6、曹端7、贺若弼8、刘健9、袁枚10、孔奋11、何武12、刘宰13、樊姬14、马中锡15、苏武16、司空图17、陈表18、范纯仁19、杜乔20、张承业21、曹摅22、韩安国23、王导24、钟离意25、郑当时26、韩信27、陈平28、陈群(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
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
拜太中大夫,食卿禄。
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
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
虽殊类,咸高豫节。
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二)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
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服除,以窭(贫寒)因调南和尉,有惠政。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
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
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
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
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玄宗在东都,酺(聚会饮酒)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
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
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
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
《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
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
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
岁饥,日或不爨(烧火做饭)。
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
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三)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
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四)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塘①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
及敬达败,砺入契丹②。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
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上顾通事③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
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
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
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
”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
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④好掠人财物子女。
今必杀汝!”趣令锁之。
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
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
是夕,砺恚愤卒。
(五)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
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
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奋为中大夫。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
”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
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
子奋代侯。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
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
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注]①乃者:往日,上次。
②顜(jiǎng):明确。
(六)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母至孝。
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
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
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晟拜受。
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
服阕,改蒲州学正。
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
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
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遂避席去。
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
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七)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
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
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
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
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
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
”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
”帝默然。
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
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