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张着重于科学理论的演绎推理和实证检验,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如“反证法”、“科学精神”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介绍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探讨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张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即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能够通过实证观察或实验进行反驳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他反对归纳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当通过演绎推理来进行验证和检验。
波普尔提出了“反证法”这一概念,即科学理论应当暴露于实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之下,只有在经受住反驳的考验后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真理。
这一原则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靠性和客观性,使科学研究更加严谨和可靠。
波普尔还提出了“科学精神”的概念,他认为科学家应当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断质疑和挑战现有的科学理论,以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精神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使科学家能够超越传统观念和偏见,开拓新的科学领域和研究方向。
波普尔的科学精神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追求真理和知识,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应当遵循“演绎推理”的方法,即从一般性原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具体的结论。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性和可预测性,能够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变化。
波普尔反对归纳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应当建立在理性和逻辑的基础上,避免主观偏见和经验误导。
他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使科学理论更加可靠和有效。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演绎推理,提倡科学家保持怀疑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促进了科学领域的繁荣和进步。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1.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
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
(例如,人们在检测100 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
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
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
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
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
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
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
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他的启发。
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
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要。
2.证伪主义理论证伪主义理论作为波普尔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理论,对当代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
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
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失落的大师:卡尔·波普尔
失落的大师:卡尔·波普尔【摘要】卡尔·波普尔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哲学家,他在科学哲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对现代逻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重视科学理论的可验证性和反证性,提出了对于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观点。
其著作《科学的两种方法》、《《真理的逻辑》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哲学中,波普尔的学说仍然被广泛讨论和研究,他的理论也对当代科学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波普尔的思想历久弥新,成为了现代科学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卡尔·波普尔、科学哲学、现代逻辑学、认识论、科学方法论、著作影响、当代哲学、思想史、科学哲学、启示。
1. 引言1.1 卡尔·波普尔的学术背景卡尔·波普尔,生于1902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
波普尔出生在奥地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就展现出对知识和思考的浓厚兴趣。
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心理学,并在此期间受到维也纳学园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哲学观点。
波普尔的学术背景十分丰富,他曾跟随知名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学习,并在这些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他的学术背景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使他能够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科学哲学的问题,形成了他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理论体系。
波普尔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知名科学家和哲学家,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背景不仅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成为了一位备受推崇的学者。
波普尔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了当代科学哲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2 卡尔·波普尔的影响力卡尔·波普尔的影响力在当代哲学界及科学界都是无可争议的。
他以其批判性的思维和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波普尔的著作不仅在学术界广泛流传,也对后世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的思想贯穿在科学哲学的各个领域,他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和科学领域的发展。
波普尔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方法和认识论的理论,被广泛视为现代科学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波普尔强调科学并非仅仅在于验证已有理论的正确性,而更在于通过反驳来不断发展。
他提出了“否定论证”(falsifiability)的概念,认为科学理论应具有可被证伪的可能性,而非被证实。
只有经得起实验证伪的理论才能不断推动科学知识的演进。
这种看法颠覆了早期逻辑实证主义者关于科学理论验证的观念,使科学方法更加开放和进步。
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与归纳主义不同,波普尔认为科学不能通过无限的归纳来建立理论的真理性,因为从有限个案例中无法推论出普遍规律。
他提倡采用假设、预测和实证来验证理论,而非通过纯粹的归纳来增加观察数据。
波普尔的这一观点彻底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使其更趋向于理性和实证的结合。
非常规科学的容忍度波普尔还对非常规科学(如宗教、超自然现象等)的立场颇具争议。
他认为,非常规领域的理论应被允许存在,但其必须具备可证伪性,才能被科学所接受。
这种观点既保留了对多元思维的尊重,又坚守了科学严谨性的底线,为科学与其他领域的对话提供了新的思路。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他的主张不仅拓展了对科学真理性的理解,也为科学与其他领域的交流创造了更宽广的空间。
波普尔的观点促使人们反思科学方法的本质,从而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不断革新与发展。
波普尔在科学哲学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批判性的科学方法,引领着科学研究向着更广阔的前沿发展。
他的思想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停步。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波普尔(Karl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发展和真理的理论,但与此他也遭受了来自其他学者的批判和质疑。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理论,即“反证法”和“真实性问题”。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不是在寻找证据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在不断地用实验证据来反驳错误的理论。
这便是“反证法”,也被称为“波普尔的虚假性理论”。
他认为,真实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即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另外,波普尔对于“真实性问题”的思考也颇具深度。
他认为,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实为绝对真实,因为即使一个理论通过了无数次实验证实,也无法排除其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否定的可能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应该通过不断地反驳来不断完善科学理论,而非试图寻找一个绝对真理。
对波普尔的批判尽管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也有不少人对其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其中最为著名的批评就是来自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不断的反驳和修正来实现的,还包括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科学领域在经历一定时期后会出现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于范式内部的问题而引发的,与波普尔的观点不尽相同。
还有一些学者批评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理论实际上并不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特别是在一些边缘科学或哲学领域中,很难找到可以直接证伪的实验证据。
因此,波普尔的观点在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讨论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理论为科学哲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讨论,对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和可以被质疑的地方。
因此,对于波普尔的理论,我们应该既要欣赏其贡献,又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迷信,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哲学领域。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哲学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的科学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这些概念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并重塑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临时性以及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科学理论并非通过验证得到支持,而是通过能够被证伪的特性来界定。
换句话说,一个理论如果能够提出预言,并且有可能被经验事实所反驳,那么它才应该被视为科学理论。
这一观点与传统实证主义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数据来证明理论。
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可以提出可证伪的预言。
如果我们发现了违反这两种理论预言的现象,这两个理论就需要被修改或抛弃。
通过强调可证伪性,波普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严格和保守的方法。
事实上,波普尔主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进步是在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中实现的。
科学理论的临时性波普尔还提出了科学理论应该被视为临时性的观点。
他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最终确立为真理,因为我们的知识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即使某个理论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看似无懈可击,它仍然可能在未来的新实验中遭到反驳。
这种看法促使科学家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数据和新的理论解释。
波普尔以“科学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但永远无法达到真理的过程”来形容这一概念。
这也意味着科学家不应当过于依赖过去获得的数据或结论,而应该不断地进行新的实验和观察,以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实例分析波普尔在这一方面吸取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科学理论衰落的教训。
例如,19世纪末,拉马克关于物种进化的观点曾广泛接受,但随着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理论,拉马克主义遭到了反驳。
在这个过程中,表明了即使是曾经被视为合理科学观念,也可能会随着新理论的发展而变得站不住脚。
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一、卡尔?波普尔简介卡尔?波普尔(KarPopper)190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年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与维也纳学派有过接触,并且参加过石里克的博士考试,二战期间,移居新西兰;二战结束后,受聘于英国伦敦大学,从此他在英国定居直到1994年去世。
波普尔的哲学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提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后把这种方法贯穿于社会、历史和政治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历史哲学;而后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解释整个宇宙的进化,建立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学说。
他最具开放作用的主要著作有:《研究的逻辑》、《科学发展的逻辑》、《开发社会及其敌人》、《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等。
二、反归纳主义归纳或归纳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归纳法,就是从个别的单称陈述中推导出一般的全称陈述.换句话说,它是以观察事实的陈述为前提,而以理论的陈述为结论。
古典经验论把归纳法视为从有限的经验事实向普遍的理性知识扩展的唯一有效的“通道”。
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后,这唯一的通道被打断经验科学的基础出现可怕的裂痕,归纳原理本身的真实性尚且不能保证,又怎能根据它把个别的经验事实上升为普遍原理呢?现代经验论则借助于概论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以莱欣巴哈、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现代经验论者发展了“归纳逻辑”或“概率逻辑”,以寻求对“归纳问题”的解决。
波普尔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否则必定陷入循环论或先验论。
他认为,莱欣巴哈的概率逻辑理论的错误,在于把一个假设的确认度与命题序列本身得到概率和随机事件本身的概率混淆起来,而混淆的关键点在于企图用“命题序列的真值频率”来解释“假设的概率”,但事实上人们并不能以此达到目的。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导向”已经成为使学科生长、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必然取向.同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找到活水源头,也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关注现实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企盼和渴望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和迫切.如何在理性层次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整体的辩证的把握,把纷杂的现象纳入本质的有序之中,对社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取向并加以理论上的引导,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面临的来自实践的呼唤.当务之急是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针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需要予以特别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的.一是真问题与假问题.众所周知,有价值的理论,首先在于它的客观性,即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必须是一个真问题.但有时由于研究者囿于偏见或者被某些假象所迷惑,往往错将假问题当作真问题.更有甚者,有些研究者故意制造一些假问题,即所谓“炮制的问题”.尽管这些人倒腾的是假学问,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却是真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充分重视真假问题的研究,确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真假问题意识,提高对有价值问题的敏锐感和学术研究的理性自觉.二是原始问题与衍生问题.就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逻辑来说,关注原始问题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克服华而不实之风的至关重要的一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对物理学上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可见原始问题及其求解在重大科学发现和学术创造上所处的地位.由于原始问题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思考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性等特点,所以,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实质上也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之风的关注.解决原始问题的过程可能衍生一系列新问题,反之,在解决衍生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原始问题.一般来说,对原始问题的研究充满探索性和高风险,对衍生问题的研究则往往是满眼的叠嶂和迷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原始问题的寻找与发现,却需要沉潜于学术的研究者的一双慧眼.三是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一般来讲,热点问题是那些大家比较关心,并且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冷门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往往由于其关注度较差容易被研究者忽视.其实,热点问题并非都是真正需要研究的真实的难题,相反,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研究者往往凭自己的研究实力将一个冷门问题变成众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从而在“爆冷门”中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况且“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是相对的,“一个时空背景下的非学术主流,可能跃居另一个时空背景下的主流”(李金铨:“视点与沟通”,载《读书》,2003年第11期).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热点问题,但不要盲目追热作秀.关注热点,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激情,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并进入这些新的、前沿的学科研究领域;不盲目追热,就是要在热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严谨治学的态度、缜密理性的思维,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见解.四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着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的双重任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国内学术界颇为流行所谓与国际接轨,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然而就在这种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尊奉”西方思想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主问题域,只有在本国主问题域中进行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本国所需要的前沿性研究.实际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有自身的优势,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如何使这些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有机构成要素,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原创性开掘的关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作出独立的贡献,就需要对自己本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作出解释和回应,并通过这种对特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逐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最终提出一些为西方社会科学界所无法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和理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断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第五周讨论主题: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或是其它?1、何谓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与观点在科学界和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通过对科学方法及理论的深入分析,不仅质疑了传统哲学中对科学直观认识的有效性,还阐明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本质。
本文将全面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包括其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对历史主义和科学进步的看法,以及其影响与争议。
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波普尔在其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提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须具备某些特定原则。
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便是可证伪性。
根据波普尔的定义,若一个理论不能被潜在的观察或实验所证伪,那么这个理论就不具备科学性质。
换句话说,只有那些能够被实验证伪的断言,才算得上科学理论。
这一观点不仅重新定义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也促使人们重新考量宗教和形而上学中的许多信念。
例如,在宗教中常常存在某些难以验证或反驳的假说,这使得宗教信仰无法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依据。
为此,波普尔主张,应当立足于“经验”和“实验”来构建知识,而非依靠逻辑推理或绝对真理。
可证伪性标准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
波普尔强调,不同于验证主义所主张的通过观察来确认理论真实性,科学理论应当通过反复实践与严格测试,设法找到使之失败的方法。
这种方法论奠定了现代实验科学的重要基础,使得科学研究变得更加严谨。
例如,主流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曾长期被认为是真理,但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牛顿力学在极端条件下被证明不再适用。
正是在这种不断反驳与修正中,科学才能进步。
因此,波普尔认为,任何一个自称为“科学”的理论,都应有可能经历并接受反复的检验和挑战。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除对可证伪性的深入探讨外,波普尔还明确反对历史主义,即认为历史的发展可以预测未来。
历史主义者往往声称,通过对历史现象模式的研究,可以预测社会发展及其目标。
哲学家波普尔:其实真理是极难得到的
哲学家波普尔:其实真理是极难得到的这个世界曾到处充满了一种论调:真理是很容易得到的,许多人都会认识真理。
再也没有比这个谎言更欺骗人们的。
英国的哲学家波普尔明确地宣布:真理是极难得到的。
什么是真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
我们这里的大致意思就是,借用伟大的科学家普里戈金的话说:“科学所致力的是理解世界的本性,世界的组织方法和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这三者的本像就是真理。
这是我们的意思。
为什么仅取这三者,这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绝不是胡乱扯几个方面来应付差事的。
至于这三者及之间的关系,那需很多口舌的,我们不能去详述。
定义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不变的,这是常识。
老子也在道德经里面也讲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是极深刻的。
正因为此点,柏拉图经常被骂得狗血喷头。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浅薄的什么哲学。
那种哲学,害了无穷的人,今天仍在愚弄没有批判头脑的人。
柏拉图要表达的观念,他用了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
要简单明了的说明柏拉图的论点,我基本引用罗素的话,因为他的话极其严格、准确而精炼。
柏拉图首先把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区分开来。
而无知、愚蠢和浅薄的哲学又从柏拉图这一点上后退,他们所谓的哲学从本质上讲把这二者混为一谈,虽然,他们加了什么葫芦语来装饰一下。
柏拉图力图用视觉的类比来解说清晰的理智洞见和混乱的感官-知觉的洞见两者之间的不同。
视觉不仅需要有眼睛和对象,还需要光。
他把眼睛比喻作灵魂,而作为光源的太阳则可以比作是真理或者善。
“这就引到了那个有名的洞穴的比喻。
那个比喻是说,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
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能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
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作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
最后由一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觉察到他此前一直是被影像所欺骗的。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以及对他的评价?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第一、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证实有存在的价值,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
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
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
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
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
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来代替“ 归纳法"更是另一回事。
无疑,“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
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
因为很明显,在科学中,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
比如:“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
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
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
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但却没有消灭它。
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
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
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
比如,水星运动。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
哲学家波普尔简介介绍
哲学家波普尔简介介绍哲学家波普尔190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的奥地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而维也纳是奥匈帝国的首都。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哲学家波普尔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家波普尔简介哲学家波普尔是犹太人,这个民族身份使得他在1937年被驱逐。
波普尔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弗洛伊德的弟子。
大学毕业后,他去往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
在这期间,他发表了很多自己的哲学主张。
波普尔在维也纳教学的时候,与一些思想家形成了维也纳流派。
后来面对纳粹的压迫,他被驱逐出境。
他去了伦敦,在当时的伦敦,他遇到了爱因斯坦,他们两个人同是犹太裔。
波普尔在英国教学期间,发表一些科学哲学主张。
哲学家波普尔的婚姻是比较简单的。
他在维也纳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来自德国的犹太人姑娘,最终他们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后来,纳粹势力上台,他的妻子跟随他在世界上漂泊。
波普尔婚后有一子一女。
波普尔是欧洲的著名哲学家,他在哲学方面有着很深的见解,他在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方面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中有很多被后人认同。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对欧洲社会制度的改革有着方向标的作用。
波普尔在哲学上敢于批判原来的著名人物,他不盲从于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来研究哲学。
波普尔于1994年9月17日去世。
波普尔的成就波普尔的成就中,提出证伪主义是其成就中比较有名的。
证伪主义是专门针对科学中的经验主义。
在科学中,经验主义就是举出一定数量的例子,归纳出一种规律。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反对经验主义的,他认为只需要找出相反的数据,就可以将科学阐释明白。
发展了维也纳学派也是波普尔的成就。
波普尔出生在奥地利,当时的奥地利是欧洲著名的城市。
波普尔和奥地利的一些思想家被欧洲人称为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提出了很多哲学方面的思想。
解决休谟难题也是波普尔的成就。
休谟难题是哲学上的一个难题,困扰了哲学家200年。
波普尔解决了这个难题。
虽然波普尔解决这个难题的理论让人费解,但还是解除了哲学家对于休谟难题的困扰。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总结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总结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1994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主张以批判性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反对旧典范主义的观点。
他强调科学应该是可证伪的,而不是可证实的。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科学理论只能通过暴露于经验之中被证伪,而不可能通过经验来证实。
波普尔主张应该以实验和观察来测试和检验理论,通过证伪来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第二,波普尔的反鳄鱼原则。
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可能性的,即可以想象出实验结果与已有理论背离的情况。
他引用了“鳄鱼不存在”这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原则。
鳄鱼不存在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无法排除所有可能的情况。
科学理论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不应该排除任何可能性,而是尽可能给出不同情况下的预测,以便进行观察和检验。
第三,波普尔的“互补性原则”。
波普尔主张科学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科学理论可以同时存在并互相补充。
他反对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不存在一种唯一的科学方法。
他认为科学领域的多样性和竞争性是推动科学进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波普尔的反对历史主义。
波普尔批判了历史主义观点,并主张科学应该是可重复的。
他反对认为可以从历史中推导出科学发展规律的观点,认为科学应该是不可预测的。
他强调科学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能够接受新的观点和证据,并随时准备对已有理论进行修改。
第五,波普尔的反对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
波普尔非常关注政治哲学问题,他强调个人和理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和自由讨论的平台。
他对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抱有深刻的反对态度,主张民主、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总结为可证伪性原则、反鳄鱼原则、互补性原则、反对历史主义以及反对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近现代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派别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近现代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派别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于近现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波普尔的众多理论中,实证主义派别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支。
本文将从实证主义的背景、基本原则以及波普尔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实证主义的背景实证主义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和奥地利,是一种以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哲学思潮。
实证主义者强调科学应该以经验为基础,拒绝关注超验或宗教等无法从直接经验中得出的内容。
他们试图建立一种纯粹基于实证(empirical)的科学哲学体系,以此来确定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真理。
二、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1. 经验验证原则: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必须经过经验验证,只有那些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予以验证的理论才是科学有效的。
2. 可观察性原则:实证主义者主张科学理论必须与可观察到的现象相联系,只有那些能够从直接经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3. 经验主义原则:实证主义者认为知识只能通过经验获得,所有概念必须建立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意义的。
三、波普尔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实证主义的重要批判者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来质疑实证主义的局限性。
1. 科学理论不可证伪:波普尔认为实证主义的经验验证原则存在严重问题,科学理论往往无法通过经验进行全面验证。
他提出了“可证伪性”这一概念,指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存在反例可以证明理论的错误。
2. 可观察性原则的局限:波普尔指出,科学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假设并非直接可观察,如原子、电子等。
因此,将所有科学理论都局限于可观察性原则是不切实际的。
3. 经验主义的问题:波普尔认为实证主义持续强调经验主义的观点忽视了科学理论构建的创造性和假设性。
科学的发展需要理论的设想和对未知领域的推测,而这些都不仅仅依赖于直接的经验。
四、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点波普尔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被称为“批判主义”。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科学研究的启示。
一、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点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归纳主义卡尔波普尔反对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研究不能通过归纳来得出普遍真理。
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采用演绎的方法,通过推理和假设来验证科学理论的真伪。
2. 可证伪性原则卡尔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原则,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
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面对实证事实的检验时,才能被证伪或者暂时被接受。
可证伪性原则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
3. 科学理论的演进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科学理论应该不断受到实证事实的检验和批判,通过不断的修正和改进,逐渐接近真理。
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不断的错误和失败来实现的。
二、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对科学研究的启示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
1. 强调实证检验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实证检验。
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注重实证事实的检验,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科学理论的真伪。
只有经过实证检验的科学理论才能被接受。
2. 鼓励批判和创新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鼓励科学家进行批判和创新。
科学家应该对现有的科学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不断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并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和改进。
只有不断的批判和创新,科学才能不断进步。
3. 接受错误和失败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不断的错误和失败来实现的。
科学家应该接受错误和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和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够从中学到东西,就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
4. 强调科学的临时性卡尔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的临时性。
科学理论只是暂时被接受,随着新的实证事实的出现,科学理论可能被证伪或者需要修正。
哲学家波普尔,对传统认知的3个挑战,每个都能引发思考
哲学家波普尔,对传统认知的3个挑战,每个都能引发思考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波普尔的哲学思想。
今天我们聊聊波普尔科学哲学的核心思想:证伪。
前面我们分享了波普尔对传统认识论归纳法、以及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证伪主义”,实际上,波普尔的证伪思想和当时的传统认识论主要有三个分歧:第一,证伪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对立;第二:试错法和归纳法的对立;第三:理性的批判精神和教条主义的对立。
我们分别来聊聊,波普尔说,科学的本质是可证伪性,而非可证实性。
可证伪性是检验“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
如果一个所谓的科学知识本身无法被证伪,那么它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因为你永远无法获得新的突破。
比如数学和逻辑学就不能算科学,因为它不能被证伪,你永远都无法证明1+1不等于2。
但波普尔同时也指出,数学和逻辑学本身虽然不是科学,但其地位可能比科学本身更高,因为它们是给知识颁发科学执照的“权威”,也就是人类获得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波普尔认为,一个命题被承认为知识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符合经验,另一个就是符合逻辑和数学的推演,所以如果数学和逻辑不是“自明”的真理,那么人类的知识就没有根基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波普尔证伪思想和传统认识论的对立。
首先,证伪主义是和证实主义争锋相对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经验观察、归纳总结,是一个从特殊个案都普遍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用实验和事实不断“证实”的过程,但波普尔批判了这种证实的根本错误在于,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确定性的真理,所谓的真理都是暂时性的,只是没有被新的理论证伪而已。
波普尔认为,证实主义往往堕落成为教条主义者进行辩护的工具。
证伪主义可以避免掉入教条主义的危险。
根据证伪原则的要求,人们不必害怕,更不必想方设法地消除与理论不符合的事例。
相反,应当欢迎这样事例的发现,证伪原则告诉人们,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地证实,但却会随时被证伪,这就意味着,科学知识是没有终点的。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3.“确证”与“证实”
A.“证实”与“确证”是两个在性质不同的概念。
B. “证实” 就是在内容方面证明理论是真理, 在时间方面证明它永远正确,不再被证伪了。 “确证” 则不同,它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也 不证明永远正确,而只是证明它暂时经受了经验 的检验。一个理论,今天被“确证”了,明天却 可能被证伪,而且今后总有一天要被证伪。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3.“逼真性”与“逼真度”
认为科学理论只是猜测世界,而不是反映世界, 因而它不可能是真的,即它总有一天是要被经验 证伪的。但又认为,科学与真理还是相关联的, 因为科学能通过不断的猜测而逼近真理。
猜测、证伪、再猜测、再证伪……这就是科学接 近真理的道路。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批判以找到愈来愈接近真理 的理论”,“我们虽然不知道距离真理有多远, 但要我们能愈来愈逼近真理。”
由于坚持真理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他承认客观 真理。他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 和愿望而转移的。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2.“不能认识真理,只能探索真理” 不同意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科学能认识客观
真理。 “真理……我们也许永远不能得到它,也许即使
得到了它,也不知道。”因为“它是在我们可及 的范围以外的。”“它隐藏得很深,我们不能探 入其深处”。 认为科学虽不能认识真理,却能够“探索真理”。 对于客观世界,人们虽不能反映它但却能猜测它, 即根据问题对它作出探索性的猜测。
在哈耶克的帮助下,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授予波普尔高级讲师的 职务。1946年初抵达英国就职,教授“逻辑与科学方法”。 1950年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期间与爱 因斯坦等科学家会面讨论。1959年出版英文版《科学发现的逻 辑》,这是25年前德文版的扩充。1963年出版《猜想与反驳》。 1969年放弃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全职工作,专注于研究和写作。 1972年发表《客观的知识》。自传, 后来以《无穷的探索》单独出版)。1977年发表与艾克里斯合 作出版《自我及其大脑》。1980年代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实 在论与科学的目的》,《开放的宇宙》和《量子理论与物理学 的分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一)经验主义的“分界”观1.传统经验主义:科学的特征在于基于经验的观察方法,而非科学或形而上学的特征则在于其思辨方法。
2.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陈述包括分析命题和经验命题,前者虽然对实在本身没有任何断定,但它的形式是合乎逻辑的;后者属于经验科学的范围,具有可证实的经验内容。
(1)证实原则(justification):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有逻辑意义,如果是在经验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有经验意义,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或伪的。
(2)形而上学既不想断言分析命题,也不想落入经验科学领域,它就不得不使用一些无应用标准规定的、因而无意义的词,或者把一些有意义的词用这样一种方式组合起来,使它们既不产生分析的(或矛盾的)陈述,也不产生经验陈述。
在这两种情况下,假陈述都是必然的产物。
(二)波普尔的“分界”观1.不能通过观察还是思辨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现代物理学理论如爱因斯坦理论是高度思辨的,而很多伪科学如占星术则是基于观察和归纳的。
2.经验证实原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
从逻辑上不可能通过诉诸经验的方式最终证实一个普遍命题,而一个反例则足以证伪一个相应的普遍规律。
3.证伪原则(falsification):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一种理论要成为科学,“就必须能同可能的观察或想象得到的观察发生矛盾才行。
”牛顿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物理学。
(1)如果一种理论与一切可能的观察都一致,就是说,一个无论如何也找不出缺点或无法被驳倒的理论是不可证伪的、不可检测的,因而不是科学理论。
占星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决定论、唯心主义。
(2)分界问题不是意义问题:发现一个理论是非科学的或者形而上学的,并不会因此而发现它是不重要的和无意义的。
(3)我们不可能把这条线画得过于分明,大多数科学理论都起源于神话。
比如,人们可以把牛顿理论的历史一直追溯到阿那克西曼德,而后者则是不可检测、不可反驳的,但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二、归纳问题(一)培根神话1.获取知识的前提:破除“四假相”。
为了进行纯粹的清白无暇的观察,我们必须清除我们心灵中的一切偏见、一切先入之见、一切理论。
只要我们睁开眼睛,耐心地、不带偏见地观察,被观察之物的本质就会向我们显现。
2.培根神话:一切科学都始于观察,缓慢地、小心翼翼地(通过归纳)过渡到理论,然后再通过观察对理论加以证实。
这种模式可以表述为:观察-理论-证实。
(二)休谟对培根神话的颠覆1.逻辑学解释:归纳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和无效的,因为它导致无穷后退。
理论决不能从观察陈述推演出来,也不能靠观察陈述为理论寻找理性论证。
2.心理学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相信归纳法的有效性?休谟的回答是“习惯联想”,即重复性的习惯使人们相信在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也要发生。
(三)康德对培根神话的颠覆1.无论从直观上、历史上还是逻辑上,都不可能运用归纳法从经验观察中得到一种科学理论。
2.我们不是通过观察从自然界引出规律,而是把规律强加于自然界。
(四)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1.休谟对于归纳问题的心理学处理即其“习惯联想”说放弃了理性主义,把盲目的习惯看作指导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力量。
2.康德的缺陷是:他相信牛顿力学是真实的和不可更改的,就是说,存在真理性的、无需进一步修正的理论。
3.归纳推理的模式在心理学、方法论和逻辑上都存在问题。
从心理学上看,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信仰的证据,而忽略与自己的信仰相悖的证据;从方法论上看,除非已经事先具有关于有待观察的东西的理论,否则观察就无从搜集;从逻辑上看,任何归纳推理都带有或然性。
4.归纳即基于许多观察的推理,是神话。
它不是心理事实,不是日常生活事实,也不是一种科学程序。
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法。
三、猜想与反驳:科学方法论(一)科学始于理论1.科学不可能从不带有任何理论的纯观察开始。
“没有‘纯粹的’观察这种事物,也就是说,没有无理论成分的观察。
一切观察——尤其是一切科学观察——都是按照某种理论对事实进行的解释。
”2.人生来就具有许多直觉知识——许多对种种境况做出反应的方式和期待,新生婴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期望喂奶的。
“我们生来就有期望,生来就有‘知识’”。
(二)理论即猜想或假设1.先天的“期望”并不等同于先天正确的,因为这些“期望”是可错的。
我们的先天知识也可能落空,这表明甚至这种知识也仅仅是假设的。
一切定律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即使我们感到再也不能怀疑它们时也是如此。
2.理论和假说是同等的,甚至像牛顿理论和爱因斯坦理论这种最为成功地经受了检验的理论也不再享有任何“权威”,它们依然是并且始终是猜想或假说。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假设的或者猜想的。
”(三)科学方法论:问题→尝试性解决(猜想)→排除错误(反驳)→新的问题1.科学发现的过程就不是对理论进行证实的过程,而是“挑错”即证伪的过程。
2.一切有机体都是通过试错法(trial and error)进化的,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只有一步之遥。
二者的差别在于:“科学家有意识地、审慎地试图发现错误,以搜寻论据驳倒其理论,包括诉诸他以自己的理论和才智设计的最严格的实验检验。
”3.科学的目标不再是理论的提出和证实,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通过猜想和反驳,使“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从而促进知识的增长。
4.一种理论的被反驳不应被视为该理论的失败,相反,应当视为它的成功。
面对反驳或证伪,一方面,我们应当主动地、真诚地寻求检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当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理论,因为这意味着对反驳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意味着理论没有接受应有的严格检验。
5.猜想-反驳方法是对一种古老传统的回归,这就是前苏格拉底的传统。
前苏格拉底的哲学或科学表明:西方科学并不是从收集观察材料出发的,而是从关于世界的大胆理论出发的。
四、真理观(一)真理是一种调节性因素1.没有真理的标准,只有科学进步的标准。
在科学中,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否已经掌握了真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相确定哪个理论更好,能够知道我们正在进步。
虽然没有真理的标准,然而却“存在着在寻求真理中的进步的理性标准,因此存在科学进步的标准。
”2.科学同寻求确定性或概然性或可靠性都毫不相干。
我们所关心的并不在于确定科学理论是安全的、确定的或者概然的。
既然知道难免有错误,我们关心的只是批判和检验理论,希望发现我们在哪里错了;关心的是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并且有幸的话得出更好的理论。
3.证伪主义寻求的不是一般的、空洞的和纯粹的真理,而是有意义的、有启发性的和相关的真理。
“所有的桌子都是桌子”必定是真的,它肯定比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更真实,但它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不是我们在科学上要追求的目标。
明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这并不会告诉我们明天是否要带雨伞。
“如果我们关心大胆的猜测,即使它们可能迅速被证明为虚假,这种关心也是出于我们的方法论信念:只有借助于这样的大胆的猜测,我们才能指望发现有趣而有关的真理。
”(二)科学追求的是逼真性(truthlikeness or verisimilitude)1.科学进步与知识增长。
科学必须增长,必须进步,这是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知识的增长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进步的目标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内容和高度的可检验性。
2.在我们知道我们充其量只能采取近似的理论时,逼真性观念就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实际上已知这些理论不可能是真的(在社会科学中常常就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说比较近似于或者比较不近似于真理。
逼真性、愈来愈接近真理和同事实更加一致,这都是一回事。
“科学的目的是追求逼真性,这种说法显然优越于‘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这一简单的表述。
”3.逼真性不同于概然性。
逻辑概率体现的是通过减少信息内容而逐渐趋于逻辑确定性或重言式真理的观念,而逼真性则体现了趋于全面真理的观念,“它把真理和内容结合起来,而概率则把真理与缺乏内容结合起来。
”陈述a“星期五将下雨”,陈述b“星期六将是晴天”,陈述ab“星期五将下雨而星期六将是晴天”。
显然,ab的信息内容大于a 和b,但ab为真的概率显然小于a 或b。
低概率意味着被证伪的高概率,高的可证伪度或可反驳度、可经验度也就成了科学的目标之一。
“我们需要的是信息量大,因而或然率低,然而还要接近真理的陈述。
科学家感兴趣的正是这样的陈述。
”五、决定论批判(一)科学决定论批判科学决定论:世界的结构是这样的,如果提供给我们对于过去事件的充分精确的描述以及一切自然法则,任何事件都能够以任何期望的精确程度通过推理预测出来。
常识和哲学的证据之一是:每一个事件都是“有原因的”,这似乎意味着它一定是被构成它的原因的那些事件所预先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
1.可估算性原理:为了做出精确预测,我们必须“可以根据我们的预测任务(当然,连同我们的种种理论)计算出初始条件所需要的精确程度。
”(可估算性原则)“如果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可估算性原则普遍得到满足,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科学”决定论。
”2.直觉上的反驳:一件新作品,比如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不可能由一位物理学家或者生理学家,通过详细研究莫扎特的身体,特别是他的大脑,及其物理环境,而在所有细节上加以预测。
3.科学理论的近似性和可错性:科学理论是“我们所设计的捕捉世界之网”。
“我们可以成功地改进我们的理论——甚至作为工具;成功地制作越来越适合捕捉我们的鱼即实在世界的网。
然而它们永远也不会是这一目的的完美工具。
它是我们自己所制造的理性之网,不应被误认为是实在世界所有方面的完全的再现;即使它们相当成功也不应如此;即使它们似乎与现实非常近似也不应如此。
”我们的理论是可错的。
4.过去与未来的不对称:过去是封闭的,而未来则是开放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了这一点。
“从物理角度说,这种不对称被这个事实所证实,即,从‘过去’中的任何地方,一个物理因果链条(例如光信号)可以到达‘未来’中的任何地方;但是从未来中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够对过去中的任何地方产生这种影响。
”5.我们不能科学地预测我们在我们自己的知识增长过程中将获得的结果。
比如,我们今天不能够预测我们自己只是在明天会知道些什么。
“假若我们今天提前一个月知道我们会首次想到哪些理论,那么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在今天而非一个月后就会想到这种理论;所以,我们并没有预见任何可被描述为未来的知识增长的事物。
”(二)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批判历史决定论指: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它认为历史预言是它的主要目的,并认为通过揭示隐藏在历史演变之中的‘节奏’、‘类型’、‘规律’和‘趋势’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