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1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 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 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错)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错)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对)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错)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

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

1、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系统2、《运动生物化学概论》3、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四.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 细胞学B. 遗传学C. 生物化学D. 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人体B. 植物体C. 生物体D. 微生物1、A2、C3、A4、A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1 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2 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 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 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酶 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运动生物化学之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

运动生物化学之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
运动生物化学
2.酶的化学组成 2.酶的化学组成
酶研究的发展史 (1)酶是蛋白质 酶是蛋白质: (1)酶是蛋白质: 1926年 Summer由刀豆制出脲酶结晶 1926年,James Summer由刀豆制出脲酶结晶 确立酶是蛋白质的概念,其具有蛋白质的一切性质。 确立酶是蛋白质的概念,其具有蛋白质的一切性质。 (2)核酶的发现 核酶的发现: (2)核酶的发现: 1981~1982年 R.Cech实验发现有催化活性的 1981~1982年,Thomas R.Cech实验发现有催化活性的 天然RNA Ribozyme。 RNA— 天然RNA—Ribozyme。 RNA和核糖核酸酶 和核糖核酸酶P RNA组分具有酶活性是两个最 L19 RNA和核糖核酸酶P的RNA组分具有酶活性是两个最 著名的例子。 著名的例子。 1955年 发现DNA的催化活性。 DNA的催化活性 1955年,发现DNA的催化活性。 (3)抗体酶 abzyme): 抗体酶( (3)抗体酶(abzyme): 1986年 Lerrur和 Schaltz运用单克隆 1986年,Richard Lerrur和Peter Schaltz运用单克隆 抗体技术制备了具有酶活性的抗体(catalytic 抗体技术制备了具有酶活性的抗体( antibody)。 antibody)。 运动生物化学
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
组成人体的 化学物质共有

糖、脂质、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运动生物化学
人体物质组成的分类
根据分子 结构特点 有机分子
?
糖、脂质、 脂质、 蛋白质、核 蛋白质、 酸、维生素 水和无机盐 糖、脂质、 脂质、 蛋白质 核酸、 核酸、维生 素、水和无 机盐
人 体 物 质
根据供能情况

习题-运动生物化学

习题-运动生物化学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E1982年2.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E. 研究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3.酶促反应中决定反应特异性的是()A. 酶蛋白B. 辅基C. 辅酶D. 金属离子 E .变构剂4.酶促反应速度(V)达最大反应速度(Vm)的60%时,底物浓度[S]为()A. 1 KmB. 2 KmC. 1.5 KmD. 2.5 KmE. 3 Km5.下列哪个化学物质不属于运动人体的能源物质。

()A.葡萄糖B.维生素CC.氨基酸D.软脂酸E.糖原6.酶分子中将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基团是()A. 结合基团B. 催化基团C. 碱性基团D. 酸性基团E. 疏水基团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A. 低温可以使酶失活B. 催化的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C. 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D. 最适温度随反应的时间而有所变化E. 以上全对8.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不正确()A. 酶与底物接触只限于酶分子上与酶活性密切有关的较小区域B. 必需基团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内,也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外C. 一般来说,总是多肽链的一级结构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的残基相对集中,形成酶的活性中心D. 酶原激活实际上就是完整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过程E. 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接触时,可引起酶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9.一种酶作用于多种底物,其天然底物的Km是()A. 与其他底物相同B. 最大C. 最小D. 居中E. 与Km相同10.某一酶促反应的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80%时,Km等于()A. [S]B. 0.5 [S]C. 0.25 [S]D. 0.4 [S]E. 0.8 [S]11.缺乏可导致贫血的物质有()A. 维生素CB. 维生素DC. 维生素B1D. 尼克酸E. 维生素B1212.生物氧化是指()A. 生物体内的脱氢反应B. 生物体内释放电子的反应C. 营养物质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D. 生物体内的脱氧反应E. 生物体内的加氧反应13. 生物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方式是()A. 碳与氧直接结合产生B. 碳与氧间接结合产生C.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D. 由有机酸脱羧产生E. 以上均不对14.呼吸链中各种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A. NAD+/NADH+H+B. FMN/FMNH2C. FAD/FADH2D. Cyt a Fe3+/Fe2+E. 1/2 O2/ H2O15.NADH氧化呼吸链中与磷酸化相偶联的部位有几个()A. 1B. 3C. 2D. 4E. 516.人体生理活动的直接能量供给者是()A. 葡萄糖B. 脂肪酸C. ATPD. ADPE. 乙酰CoA17.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磷酸肌酸B. ADPC. UTPD. 琥珀酰CoA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8. 胞液中的NADH+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几分子ATP()A. 1B. 1.5C. 2.5D. 4E. 519.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磷酸肌酸B. ADPC. UTPD. 琥珀酰CoA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0. 胞液中的NADH+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几分子ATP()A. 1B. 1.5C. 2.5D. 4E. 5二、多项选择题:1.酶原的激活在于()A. 形成酶的活性中心B. 除去酶的非蛋白质部分C. 暴露活性中心D. 酶原分子相互聚合E. 酶与辅酶结合2.酶促反应中决定酶特异性和反应类型的部分是()A. 底物B. 酶蛋白C. 辅基或辅酶D. 金属离子E.酶的活性中心3.必需基团()A. 与催化作用直接有关B. 与酶分子活性中心特定的空间结构有关C. 由必需氨基酸提供D. 仅存在于活性中心E. 与酶分子结合底物有关4.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是()A. 酶浓度B. PH值C. 抑制剂D. 激活剂E. 温度5.运动时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A.运动时间B.运动强度C.运动方式D.运动环境E.训练水平6.运动人体的物质代谢的主要特点()A.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整体性B.严格精细的代谢调控性C.运动过程不同阶段物质代谢的侧重性D.能量生成形式的同一性E.运动时营养物质分解代谢速度加快7.NADH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有哪些复合体()A. 复合体ⅠB. 复合体ⅠC. 复合体ⅠD. 复合体ⅠE. 复合体Ⅰ8.关于呼吸链的描述正确的是()A. 线粒体中存在两条呼吸链B. 两条呼吸链的汇合点是CoQC. 在两条呼吸链中最主要的是NADH氧化呼吸链D. 每对氢通过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1.5分子ATPE. 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完全不同9.体内生成ATP的方式有()A. 底物水平磷酸化B. 氧化磷酸化C.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D. 丙酮酸羧化支路E. -磷酸甘油穿梭10.电子传递链中氧化磷酸化相偶联的部位是()A. NADH→CoQB. FAD→CoQC. CoQ→Cyt cD. Cyt c→Cyt aa3E. Cyt aa3→O2三、问答题:1.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有那些?各有何功能2.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3.什么是呼吸链?体内ATP如何生成?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所说的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A.果糖B.糖原C.葡萄糖D.6-磷酸葡萄糖E.乳糖2.维持大脑正常生理机能所需的能源物质主要来自()A.大脑的糖储备B.肌糖原C.肌肉中的葡萄糖D.血液中的葡萄糖E.肝糖原3.多糖在动物体内的储存形式有()A.肝糖原B.淀粉C.血糖D.糖脂E.糖蛋白4.一分子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可合成()ATPA.10B.12C.15D.20E.305.大强度运动持续30秒至90秒时,主要由()提供能量供运动肌收缩利用。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1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1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通过监测生化指标的变化,及 时发现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 采取措施预防和减轻运动损伤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总结词
运动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同时还能调节氨基酸代 谢和氮平衡。
详细描述
运动能够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促进肌肉生长和修 复。同时,运动还能够调节氨基酸代谢,促进必需氨基酸的 合成和利用。此外,运动还能够提高机体对氮的利用效率, 维持氮平衡。
03
运动与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定义
运动过程中,人体还会产生大量的热 量,需要通过散热机制来维持体温的 恒定。散热机制的效率也影响到能量 的消耗和利用效率。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能量消耗也逐 渐增加。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 人体需要通过提高氧化供能的比例来 满足能量的需求。
04
运动与生物化学指标
生化指标在运动中的作用
评估运动效果
04
运输是指营养物质在血液中运输到各个组 织器官的过程。
利用是指组织器官利用营养物质进行合成 代谢和分解代谢的过程。
05
06
排泄是指代谢废物和多余的营养物质通过 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02
运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总结词
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血糖的调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以及糖 酵解等过程。
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 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代谢过程;合成代谢是指 生物体把从外界吸收来的简单物质转变成复杂的 大分子物质的代谢过程。
物质代谢的分类
01
02
03
04
根据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 物质代谢可分为糖代谢、脂代
谢和蛋白质代谢。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5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了解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及体育运动中人体生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规律,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注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人体的化学组成、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脂类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生化、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化学》,冯美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曹建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运动生物化学概论》,许豪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4]《运动生物化学题解》,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及与各学科的关系。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一、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与任务1. 定义: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体育学的知识,专注于研究体育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影响。

它旨在理解运动如何影响细胞和组织的生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馈到运动表现和健康状态。

2. 任务:(1)揭示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对肌肉、骨骼、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研究运动过程中代谢途径的变化,如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

(3)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活性、激素分泌和其他生化指标的调控。

(4)分析运动对能量产生、利用和储存的影响。

(5)研究运动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系,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6)为运动员的营养补充、训练监控和疲劳恢复提供指导。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运动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2)酶与激素的作用: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的活性、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机制。

(3)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研究运动状态下能量代谢途径的转换、物质代谢的调节和相互转化。

(4)运动性疾病的生化机制:分析运动性疲劳、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生化基础。

(5)运动与生长发育、免疫、自由基的关系:研究运动如何影响生长发育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

2. 研究方法:(1)实验室研究: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培养等技术。

(2)现场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等方法,收集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数据。

(3)动物实验:利用动物模型模拟运动状态,研究运动对生化过程的影响。

(4)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运动过程中的生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5)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PCR、Western blot、基因测序等技术研究运动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关注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运动与代谢的关系。

运动生物化学PPT第一章1

运动生物化学PPT第一章1

作业1、分别简述 分别简述ATP ATP 、 CP在运动中的供能特点 CP在运动中的供能特点 及再合成途径。

及再合成途径。

2、试述糖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 试述糖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及糖的生 物学功能。

物学功能。

3、试述脂类、 试述脂类、蛋白质生物学功能。

蛋白质生物学功能。

第一章 能源物质的生化基础人体的能量 究竟来自哪? 究竟来自哪?CP糖ATP脂肪蛋白质第一节 三磷酸腺苷和 磷酸肌酸第一章 能源物 质的生 化基础第二节 糖第三节脂类第四节 蛋白质一.三磷酸腺苷第一节 三磷酸 腺苷和磷 酸肌酸二.磷酸肌酸一、三磷酸腺苷(ATP 一、三磷酸腺苷( ATP) )ATP是细胞内重要的单核苷酸,它是 ATP是细胞内重要的单核苷酸,它是 肌肉工作时的唯一直接能源,因此,运 动时ATP 动时 ATP的转化与平衡便成为保持和提高 的转化与平衡便成为保持和提高 运动能力的基础。

运动能力的基础 (一)化学组成 (二)人体内ATP (二)人体内 ATP的分布与贮量 的分布与贮量 (三)运动时ATP (三)运动时 ATP的生物学功能 的生物学功能(一)ATP (一) ATP的化学组成 的化学组成高能磷酸键ATP是由一分 ATP是由一分 子腺嘌呤、一 分子核糖和三 分子磷酸组成。

磷酸键N9-糖苷键ATP分子两个 ATP分子两个 高能磷酸键 (~P (~P ~)。

高能键水解1摩尔某一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 水解1 20.9KJ,称为 20.9KJ ,称为高能键 高能键。

代号 。

代号“ “~”。

若此键为磷酸酯键则称为高能磷酸键, 若此键为磷酸酯键则称为高能磷酸键 , 所形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所形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称高能磷酸化合 物. 例如,在体外标准条件下测定,水解 1mol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可释放约 30.5KJ能量,故ATP ATP属高能磷酸化合物 属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ADP,AMPADPAMP(二)人体内ATP (二)人体内 ATP的分布与贮量 的分布与贮量细胞内ATP 细胞内ATP被 ATP被 分隔存在于线 粒体、 粒体、细胞核 和其它亚细胞 器内, 器内,或者结 合在细胞液内 某些组成成分 上。

第01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ppt课件

第01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ppt课件

生物催化剂——酶的基本知识
4.4 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PH值 (4)温度 (5)激活剂、抑制剂(P16)
激活剂使酶促反应速度增大,抑 制剂使酶促反应速度减小。抑制 剂的类型不同,对酶促反应的减 速效应也不一样。
生物催化剂——酶的基本知识
4.5 血清酶(P17-18)
运动时的物质代谢
2.6 维生素代谢概述(P27-28)
(1)概念:指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2)种类: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脂溶性维生 素(维生素A、D、E、K等)。 (3)来源:食物直接吸收。 (4)去路:排汗、泌尿等。
运动时的物质代谢
2.7 矿物质代谢概述(P25-27)
(1)整体性:各类代谢途径相互联系,构成统一整体。 (2)调控性:代谢过程受多因素严格控制。 (3)侧重性:不同类型运动及运动的不同阶段,代谢的特点各有侧重。 (4)同一性:能量的释放和贮存模式相同。
运动时的物质代谢
:血糖、肝糖原、肌糖原。 (2)来源:食物消化吸收,体内糖转化,糖异生。 (3)去路:无氧氧化(糖酵解)、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等。
氧化场所:线粒体。 氧化特点:P32-33。
运动时的能量代谢
3.3 生物氧化的产能环节——呼吸链
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体、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 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称呼吸链(P33)。 呼吸链有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两条(P34图1-4-4)。
生物催化剂——酶的基本知识
4.1 基本概念(P11)
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由酶催化的反应称酶促反应。酶促反应的反应物称底物,生成物 称产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大多需要酶来催化完成。目前已经发 现的酶有4000多种,已经分离结晶的有数百种。

运动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运动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1-3单元名词解释:1.糖:是一类含多羟基的醛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2.必须脂肪酸:维持人体正常生理需要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接摄取满足营养的脂肪酸。

3.必须氨基酸: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8种氨基酸。

4.酶:是生物的催化剂。

由生物细胞产生,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5.酸碱平衡:体内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在调节机构的作用下维持一定的含量和比例,使体液PH值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维持恒定。

填空题:1.糖的分类是单糖、低聚糖、多糖。

其中淀粉是多糖。

运动饮料中通常添加的是低聚糖。

2.脂类的分类是脂肪、复合脂、类脂。

胆固醇属于类脂。

3.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4.无机盐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5.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前者包括维生素B族(B1 B2 B6 B12 PP 叶酸生物素等)和维生素C。

后者包括维生素A D E K。

6.酶的特点极高的催化效率(高效性)、专一性、不稳定性、可调控性。

简答题:1.糖的功能:1.提供机体所需能量。

2.促进脂肪分解供能。

3.糖氧化可节约利用蛋白质。

2.脂肪的功能:一般功能:1.脂类是机体组织的组成部分。

2.脂肪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和最大储能库。

3.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

4.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1.脂肪提供长时间低强度供能(马拉松、铁人三项)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2.脂肪氧化供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

3.运动员为什么重视补水: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排汗成为调节体热的主要途径。

一次大强度,大排量的排汗可达到2000-7000毫升,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将会导致人体运动能力明显降低,严重时还会危害到运动员的身体。

所以运动员要重视补水。

4.血清酶的来源,为什么运动会引起血清酶增高:血清酶的来源:机体各组织细胞(肝脏、心肌、骨骼肌等)血清酶增高原理:运动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是血清中组织酶升高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名词解释:1.磷酸原:ATP和CP的合称。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1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1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人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酶来催化才 能进行反应。
酶催化的反应又称为酶促反应。
酶促反应的反应物称为底物(基质), 生成物称为产物。
(二)酶的化学组成
1.酶的元素组成: 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
2.酶的分子组成: (1)单纯酶。结构中不含其它物质,是完 全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如淀粉酶、蛋 白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等。

人体干重 30%-40%
蛋白质
人体干重 54%
核酸
细胞干重5%15是长时间低 强度运动
供能底物
供能,与某些调节物合成有 关
与能量生成有关
功能 构成人体的体液 供能和结构组成 供能和结构组成 供能和结构组成 结构和遗传物质
无机盐
人体干重 12%-16%
体液是能量代谢的场所,氧 化磷酸化过程中生成水同时 能量产生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肝糖原:血糖在肝脏中合成并贮存
肌糖原:血糖在肌肉中合成并贮存
糖异生:肝脏还可以将体内的一些非糖类 物质,如乳酸、丙氨酸、甘油等合成为葡 萄糖。
(一)水的来源与存在形式
人体内的水主要从外界摄取。 人体内有许多代谢过程,特别是一些缩合 反应,可以通过同时脱氢和脱羟基作用, 生成水;细胞线粒体内的质子和氧可结合 生成水。
(二)pH
通常将酶催化活性达到最大时的pH称为该 酶的最适pH。
每一种酶都有一个最适pH,此时它的催化 反应速度最快。
运动训练和比赛前常要求运动员做好 充足的准备活动,原因之一是准备活动能 提高肌肉的温度,有利于提高酶的活性, 以适应训练和比赛中快速的物质代谢要求。
(四)激活剂和抑制剂
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 抑制剂:凡能降低酶活性说使酶活性丧失 的物质。 激活剂和抑制剂是相对的。某一特定的分 子,对一种酶是激活剂,但对另一种酶则 可能是抑制剂。

运动生物化学课件PPT

运动生物化学课件PPT
运动对蛋白质分解的影响
运动可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促进氨基酸释放、增加蛋 白酶活性等方面。同时,运动还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来影响蛋白质代谢。
04 运动与脂肪代谢
脂肪的分类与功能
脂肪的分类
根据来源和组成,脂肪可分为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和糖 脂等。
脂肪的功能
05 运动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功能
01
02
03
简单糖类
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 糖等,是体内主要的供能 物质。
复杂糖类
如淀粉和糖原,主要存在 于植物和动物体内,是体 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功能性多糖
如纤维素和果胶等,具有 多种生物活性,如调节肠 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
运动时碳水化合物代谢特点
运动损伤与康复
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预防 措施及其康复过程,为运动员提 供有效的康复指导。
02 运动与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基本概念
能量代谢定义
能量代谢速率
指生物体内能量的产生、传递、转化 和利用的过程。
指单位时间内生物体内产生的能量, 通常以单位时间内消耗或产生的ATP 数量来表示。
能量代谢途径
包括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和三磷酸腺 苷(ATP)的合成代谢。
脂肪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可以为身体提供能量;同时, 脂肪还具有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参与细胞膜构成等作 用。
运动时脂肪代谢特点
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增加
01
在长时间有氧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逐渐增加,以满足机体对
能量的需求。
运动强度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02
在低强度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强度运动时,脂

14.《运动生物化学》于文兵

14.《运动生物化学》于文兵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特点与规律以及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

运动生物化学是运动训练专业必修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其既是一门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运动生物化学主要介绍了机体的三大能量代谢系统及特点、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机能的方法两大主要内容,为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Sports Biochemistry is a branch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its task is to study human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chemical changes in the body and movement in the body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daptation and its mechanism. Sports Biochemistry is one of the sports training compulsory subject basic courses, is a basic and applied course. The main body's three energy metabolism systems,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of human movement function method are two main contents of Sports Biochemistry. It founds basic for scientifically guiding physical exercise and exercise training.2.设计思路:运动生物化学是在运动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附答案考试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附答案考试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__。

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

四.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 细胞学B. 遗传学C. 生物化学D. 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人体B. 植物体C. 生物体D. 微生物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2、酶3、限速酶4、同工酶5、维生素6、生物氧化7、氧化磷酸化8、底物水平磷酸化9、呼吸链二、是非判断题1、酶是蛋白质,但是所有的蛋白质不是酶。

()2、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3、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7、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8、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9、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有机物脱羧产生,二氧化碳由碳和氧结合生成。

()10、氧化磷酸化要求必须保证线粒体内膜的完整性,但是有无氧气参与均可。

()三、填空题1、人体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7大类物质构成。

2、酶根据其化学组成可分为___、___两类。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授课班级:四年制本科授课时间:2013-2014学年(第1学期)任课教师:刘铁民编写时间:2013年6月30日一、课程目标与任务初步掌握运动对人体组成的影响以及运动过程中新陈代谢的特点和规律,具有运用生化知识分析解决运动实践问题的初步能力,学会常用生化指标的测试方法。

运动生化课程学习部分主要包括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内容的学习、实验指导和运动生物化学专题三个部分,理论内容根据冯美云主编的《运动生物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为主,分章做成课件文件,每章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点和难点阐述、复习思考题等。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根据自编实验教材选取五个实验,按实验做成网页文件,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试剂和仪器、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等。

运动生物化学专题选取目前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热点,而教材没有编入的内容,依据期刊原文讲解。

在运动人体科学中,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主要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1)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

2)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

3)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

可见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科学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体育专业各层次教学中被列为专业基础理论课。

当前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任务如下:1.运动与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2.运动时物质代谢的动力学研究3.运动时代谢调控与运动能力4.分子生物学与运动生物化学二、关于本教案的几点说明1.本教案是根据冯美云主编的《运动生物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为蓝本,收集多方资料编成,所以大纲中的课时分配在讲授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实际情况,可能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2.在课程讲授中,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一些实际操作演示训练,并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进行测评。

3.本教案对大学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学生均适用。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设计

XX 学院教学大纲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2013级专接本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任课教师:XXX2014年2月24日至2014年6月29日XX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08011106S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体育教育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体育科学学科之一,也是体育科学中应用基础性的学科。

本门学科是应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运动时机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能量转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并应用这些规律为运动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2.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生物化学变化特点,能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3.课程任务: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并学会应用理论指导运动实践活动,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部分绪论1.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三、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2.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1.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第二节物质代谢的催化剂——酶一、概述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四、运动与酶适应五、运动与血清酶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一、糖代谢二、脂质代谢三、蛋白质代谢四、水代谢五、无机盐代谢六、维生素代谢第四节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一、腺苷三磷酸——ATP二、生物氧化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

运动生物化学整合

运动生物化学整合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第一章名词解释:1.糖酵解:指在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中一系列酶催化最终生成乳酸的过程。

2.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他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性质有所不同,这类酶称为同工酶3.呼吸链: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完成的。

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4.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来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随ADP 磷酸化合成ATP 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运动人体的化学物质➢都是由糖、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核酸、水、无机盐7大类物质组成的。

(一)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和功能水占体重的60% ~70%,主要构成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糖占人体干重的2%,主要以肝糖原、肌糖原和血糖的形式存在。

脂类占人体干重的30% ~40%,一般来说,男子的脂肪含量低于女子,运动员的脂肪含量低于普通人。

蛋白质占人体干重的54%,是人体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人体一.切基本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运动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特别是肌肉的收缩蛋白。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占细胞干重的5% ~ 15%。

无机盐占体重的4% ~5%,可根据其在体内的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它既可作为结构物质,如骨骼,也可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低,具有参与体内辅酶的构成、调节代谢等功能。

①能促进钙、磷吸收的是维生素D能合成视紫红质的是维生素A能抗强氧化作用的是维生素E ②正常成年人每24小时的最低尿量是500ml③生物氧化的意义在于:逐渐释放能量以持续利用、合成ATP、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1.运动时,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加快,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及比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酶含量的适应
运动训练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使酶含量适 应性增多。 长期运动训练造成的酶含量的适应性变化, 维持时间较长,消退较慢。
有氧代谢酶 磷酸原代谢酶 糖酵解酶
酶的种类 琥珀酸脱氢酶 苹果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肌激酶 磷酸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 乳酸脱氢酶
未训练 8.1 45.5 609.0 309.0 5.3 19.9 766.0
2.酶的分子组成: (1)单纯酶。结构中不含其它物质,是完 全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如淀粉酶、蛋 白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等。
(2)结合酶:
蛋白质 酶蛋白
全酶才
结合酶
有催化
非蛋白组分 辅助因子 金属离子 活性
辅酶
酶蛋白的作用:决定酶的催化特性。
辅助因子作用:在酶催化反应中常传递电子、原子 或者某些化学基团。
生理功能
辅酶I(NAD+)、辅酶II(NADP+) 维生素PP
传递氢原子
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 呤二核苷酸(FAD)
硫胺素焦磷酸(TPP)
维生素B2(核 黄素)
传递氢原子
维生素B1(硫 参与α-酮酸羧化作
胺素)

辅酶A( CoA)
泛酸
磷酸吡哆醛(胺)-脱羧辅酶(B6-P) 维生素B6
转氨基作用,加速 氨基酸代谢
运动时由于肌肉收缩的机械性牵拉、 自由基生成的增多导致肌细胞微细损伤, 或剧烈运动引起的组织内环境的变化,如 血糖降低、pH降低、离子浓度改变等导致 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使肌细胞内酶 逸出增多。
运动人体的物质代谢的主要特点: (1)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整体性。 (2)严格精细的代谢调控性。 (3)运动过程不同阶段物质代谢的侧重性。 (4)能量生成形式的同一性。
无氧训练 8.0 46.0 702.0* 350.0* 5.8 29.2* 811.0
有氧训练 20.8 65.5* 589.0 297.0 3.6* 18.9 621.0
*与未训练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血清酶的分类:
血清功能性酶:在血液中起着正常的催化 作用
非功能性酶:来自于机体组织细胞,在血 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酶;主要在肝脏中进 行分解
种类 水
含量
体重60%70%
糖 人体干重2%

人体干重 30%-40%
蛋白质
人体干重 54%
核酸
细胞干重5%15%
与能量的关系
供能底物
供能底物,尤其是长时间低 强度运动
供能底物
供能,与某些调节物合成有 关
与能量生成有关
功能 构成人体的体液 供能和结构组成 供能和结构组成 供能和结构组成 结构和遗传物质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肝糖原:血糖在肝脏中合成并贮存
肌糖原:血糖在肌肉中合成并贮存
糖异生:肝脏还可以将体内的一些非糖类 物质,如乳酸、丙氨酸、甘油等合成为葡 萄糖。
(一)水的来源与存在形式
人体内的水主要从外界摄取。 人体内有许多代谢过程,特别是一些缩合 反应,可以通过同时脱氢和脱羟基作用, 生成水;细胞线粒体内的质子和氧可结合 生成水。
运动训练可以引起体内的物质产生适应性 变化,细胞内的酶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 体现在酶催化能力的提高和酶含量的增加。
(一)酶催化能力的适应
酶催化能力的适应也称酶活性的适应。 有效的运动训练可以使机体对酶的调控能 力增强,酶更容易被激活。 运动训练主要可提高限速酶的活性。 运动训练引起的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性变化, 可以因停训而消退。
3.多酶复合体
由几种不同的酶经非共价键相互嵌合 而成多酶复合体,如丙酮酸脱氢酸复合体 由3种酶组成。
(一)高效性 (二)高度专一性 (三)可调控性
限速酶 : 将催化物浓度与酶浓度
当底物浓度高于 酶浓度时,增加 酶浓度也可以有 效地提高反应速 度。
离子种类 Fe2+或Fe3+ Na+ K+ Mg2+ Mn2+ Cu2+ Co2+ Mo2+ Ca2+
常见的酶 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 质膜ATP酶 参与蛋白质合成和某些酶促合成 叶绿素、磷酸酶、Na+-K+泵 肽酶 酪氨酸酶、抗坏血酸氧化酶 肽酶 硝酸还原酶、黄嘌呤氧化酶 钙调素、ATP酶
辅酶
维生素
例如:酶、激素、神经递质等等。
一、概述
(一)酶的概念
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酶具有蛋白 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并不都具有催化 功能。
人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酶来催化才 能进行反应。
酶催化的反应又称为酶促反应。
酶促反应的反应物称为底物(基质), 生成物称为产物。
(二)酶的化学组成
1.酶的元素组成: 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
(二)pH
通常将酶催化活性达到最大时的pH称为该 酶的最适pH。
每一种酶都有一个最适pH,此时它的催化 反应速度最快。
运动训练和比赛前常要求运动员做好 充足的准备活动,原因之一是准备活动能 提高肌肉的温度,有利于提高酶的活性, 以适应训练和比赛中快速的物质代谢要求。
(四)激活剂和抑制剂
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 抑制剂:凡能降低酶活性说使酶活性丧失 的物质。 激活剂和抑制剂是相对的。某一特定的分 子,对一种酶是激活剂,但对另一种酶则 可能是抑制剂。
无机盐
人体干重 12%-16%
体液是能量代谢的场所,氧 化磷酸化过程中生成水同时 能量产生
某些无机盐可作为代 谢调节物质
维生素
微量
参与能量生成的生化反应
参与辅酶构成
运动时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加快,代谢 底物的含量及比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糖原含量、脂肪占体重比例等等。 运动影响体内的调节物质。
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 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
了解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
了解运动中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
初步学会用物质代谢的知识分析运动过程 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2.根据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特点分为: 能源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 非能源物质:核酸、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一般所讲的血清酶是指血清非功能性酶。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加明显。 (2)运动时间。相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越长,血 清酶活性增加越明显。 (3)训练水平。在定量负荷运动后,训练水平较高的 运动员血清酶活性增高的幅度要显著低于训练水平较低 的运动员或无训练的一般人。 (4)运动环境。在低氧、寒冷、低压环境下运动时, 血清酶活性升高比正常环境下明显。 (5)运动方式。肌肉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更容易引起 血清酶活性的明显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