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心理动力学理解整理

合集下载

(2021年整理)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021年整理)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

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假说及影响因素。

一、心理动力学假说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

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而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

强迫症的介绍

强迫症的介绍

强迫症的病因一心理学因素-认知理论-认知缺陷理论Reed,1985-般性认知控制缺失,记忆力和决定能力不足 认知行为模型Salkovskis&Kirk,1997-对行为主义模型的发展-强迫观念是侵入性的,强迫行为是 误的应对-方式-对观念的压抑反而会使其更为频繁活跃-对强迫信念的研究0 osessive Compulsi e-Cognitions Working Group,1997
治疗困难性-精神分析式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行为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Goodman Price,19 0-药物疗法效果不理想,停药复发-率高-作田,1997-外科手术风险大-Jenike et al.,-19 1-全球医院网-QQYY.eo品
强迫症的危免疫-认知因素-認知的错误(強迫信念)-学习方式的 误…-社会·文化-不充分的社会援助-知識普及不够等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不适当的父母的教养 式.…-否定性的人生经历-生活中的事件-日常生活中的疲劳与压力.…
强迫症的病因一心理学因素-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22)-强迫症是个体对本我冲动的恐惧,以及自我-的防御机 为减轻恐惧带来的焦虑而做出的反-应所导致-自我防御机制:抵消作用反向形成-与个体肛门期发展的问题有关-攻击 冲动与自我压抑之间的斗争
强迫症的病因一心理学因素-行为主义(双因素模型,Mowrer,1947-特定刺激引发恐惧情绪(经典条件反射 -恐惧情绪的维持(操作性条件反射)-焦虑情绪由难以逃避的情境引起-缺点:无法解释强迫观念如何产生以及不-伴 强迫行为的OCD
健康及亚健康人群的强迫倾向-健康人的84%有与OCD强迫思维相同的体验-Rachman&de Silva1 78;健康人的54.7%有与-OCD强迫行为相同的体验Muris et al..,1997-·健康与亚健康 群中也常见强迫式的思维与行为-Rachman de Silve,1978;Salkovsiks-Harri on,1984-·从症状内容上无法区分OCD患者和其他人群-在症状表现形式上区别明显Rachman,197 -健康人群的强迫倾向将会随着压力的增大,适应-性减弱而逐渐增强,甚至会恶化到OCD状态-Salzman,1 73

了解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

了解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

了解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被困扰着无法控制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并寻求适当的治疗。

一、强迫观念的定义和特征强迫观念是指患者内心产生的一种强烈而无法抑制的思想、观念或想法,其内容多与疑虑、恐惧或不协调的行为相关。

强迫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强迫性:患者对于这些观念感到强烈的内心压力,认为只有通过特定形式的行为才能减轻这种压力。

2. 反复性:强迫观念往往是反复出现的,患者无法将其排除头脑之外。

3. 不合理性:强迫观念的内容常常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患者却难以自主地去相信这一点。

4. 抵抗性:患者往往明白这些观念的荒谬性,但无法有效地抵抗或消除这些观念。

二、常见的强迫观念类型强迫观念的内容多种多样,并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强迫观念类型:1. 清洁观念:对细菌、病毒和污垢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厌恶感,表现为经常洗手、消毒以及清理物品等行为。

2. 反复检查:对事物是否关闭、关闭是否安全等产生强烈的不安感,导致反复检查门窗、煤气和水源等。

3. 整齐观念:对事物是否整齐和有序产生极度的恐惧感,表现为频繁整理、数数物品等行为。

4. 反复计数:对事物进行反复计数,例如房间的瓷砖、桌子上的书籍等,无法停止。

5. 性暗示观念:对性或亵渎的想法产生极度不适感,表现为反复默数、祷告以及避免触碰特定物体等行为。

6. 敏感观念: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产生过度敏感的担忧,例如对称性、平整性等方面的强迫。

三、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

以下是其中常用的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强迫症症状。

治疗过程中,患者与心理治疗师合作,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并开展暴露和反应预防(ERP)练习,逐渐减少强迫行为。

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

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

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其中,强迫症患者反复整理衣物的症状尤为突出。

这一症状常常导致患者的生活工作受阻,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

本文将就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强迫症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复整理衣物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在反复洗衣服、折叠衣物、整理衣橱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尽管这种整理行为似乎是为了追求完美和整洁,但实际上,它们源于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患者往往认为如果不进行这些强迫行为,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因此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动作。

强迫症患者反复整理衣物的症状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这种行为常常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患者无法专注于其他重要的事情。

其次,患者可能会陷入强迫思维的困扰中,难以自拔,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情感。

再次,频繁的整理行为也给患者身体和社交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因此错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社交活动。

针对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首先,患者可以尝试通过意识上的调整来缓解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以告诉自己,整理衣物并不会改变现实,只是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方式。

其次,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强迫思维和行为,并提供相应的疏导和指导。

此外,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运动、冥想和深呼吸等,以舒缓身心压力。

此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他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患者一些信任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

同时,他们还可以陪伴患者参与一些能够分散注意力和减轻焦虑的活动,如户外运动、旅行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支持,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交圈子,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反复整理衣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扰。

强迫症引发的强迫反复整理行为

强迫症引发的强迫反复整理行为

强迫症引发的强迫反复整理行为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表现出过分关注细节、强迫性想法和行为等症状。

其中,强迫反复整理行为是一种常见表现形式,患者会不停地整理和安排物品,以满足其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本文将从强迫症的定义、症状及原因以及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强迫症引发的强迫反复整理行为。

一、强迫症的定义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其特征表现为以强迫性想法、行为为主的一组症状。

患者常感到强烈的内心折磨和焦虑,只能通过反复重复某些动作或思维来缓解这种不适。

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包括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以及对强迫症状的认知与回避。

二、强迫反复整理行为的症状强迫反复整理行为是强迫症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患者会反复整理和安排物品,如整理衣柜、收拾书桌等,以此缓解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患者往往要求事物保持特定的位置和顺序,一旦被打乱,会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

此外,他们可能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电源开关是否关闭等,以确保一切处于“正确”的状态。

三、强迫症引发的强迫反复整理行为的原因强迫反复整理行为源于患者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这种恐惧通常与情绪压力、特定事件或个人经历有关。

强迫症的发生与遗传、脑结构和化学物质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联。

此外,环境的改变、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离去等也可能成为引发强迫反复整理行为的原因。

四、强迫症引发的强迫反复整理行为对生活的影响强迫反复整理行为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影响。

首先,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患者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整理和安排,这导致他们无法专注于其他重要事务,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其次,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受限。

强迫反复整理行为常使患者陷入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中,使他们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

再次,心理痛苦和抑郁情绪。

患者常常感到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这给他们带来持续的心理痛苦和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强迫症引发的强迫反复整理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

了解强迫症的定义、症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爱患者。

强迫症症状分析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文件夹

强迫症症状分析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文件夹

强迫症症状分析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文件夹强迫症症状分析——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文件夹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和不断重复某个行为的倾向。

其中,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文件夹是一种常见的强迫症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一症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症状描述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文件夹是指患者在整理桌面或文件夹时,会出现强迫的倾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整理同一个文件夹,以确保文件的有序和准确。

患者可能会按照特定的标准或顺序,不断打开、关闭、移动文件,直到他们感到满意为止。

然而,因为患者无法确定“满意”的标准,他们会陷入无止境的整理过程中。

这种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整理文件夹上,导致其他重要的任务和活动无法开展。

同时,这种强迫症状也引发了焦虑和烦躁情绪,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病因分析强迫症状的产生是复杂的,涉及遗传、环境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就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文件夹而言,以下几点可能是其病因之一:1. 控制欲过强:强迫症患者通常都对控制有着很高的需求。

他们希望通过整理文件夹来达到对事物的控制,以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

2. 忧虑情绪的加重:焦虑和压力是诱发强迫症状的重要因素。

在整理文件夹时,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错过重要的信息或丧失控制而产生强迫的行为。

3. 个人经历和环境影响: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特定的经历或环境的影响,例如在家庭中有强迫症状的家人,或者工作环境要求严谨和细致等,都有可能增加患者出现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文件夹的症状的可能性。

三、应对方法针对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文件夹的症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缓解:1.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患者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病症,并且对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改变的第一步。

2. 寻求专业帮助:强迫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诊断和治疗。

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整理与摆放

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整理与摆放

强迫症症状无休止的整理与摆放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表现出持续性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其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是对整理与摆放的过度执着。

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解释强迫症症状、探讨其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处理和管理这种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疾病。

1. 强迫症症状及其表现强迫症症状包括思维强迫和行为强迫。

在整理与摆放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 存在一种强烈的欲望或冲动来整理和摆放物品;- 对特定物品或场所的排列具有刻板和固定的惯性;- 持续、频繁地进行整理和摆放,直到感觉“对了”;- 对于任何一点的偏移或不和谐感到极度不安;- 容忍不了他人对整理和摆放进行干扰。

2. 强迫症症状的原因强迫症症状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数研究指出,生理、遗传、环境和认知等因素可能对其发病起到一定作用。

- 生理因素:大脑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尤其是血清素的调节异常,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强迫症在家族中有遗传倾向,但并不直接说明强迫症状由单一基因导致。

-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历可能对强迫症的发生起到重要影响,如家人的强迫行为、恶劣亲子关系等。

- 认知因素:患者对于可怕、恶劣事件的过度关注,以及对于控制和完美的不切实际要求,可能与强迫症症状的培养有关。

3. 处理和管理强迫症症状的方法虽然强迫症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使用药物和心理治疗,但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管理和缓解强迫症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与医生合作,患者可以学习如何识别和改变强迫思维和行为,以及处理与病情相关的焦虑情绪。

- 渐进暴露疗法:逐渐接触和面对引发强迫症症状的情境,以减少不必要的整理和摆放行为。

- 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可以减轻强迫症症状,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支持和理解:家人和社会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担。

-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强迫症症状。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被称为强迫性障碍(OCD)。

它被定义为一种持续性的、无法控制的强烈欲望或冲动,导致个体陷入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或思维的困境中。

这种强迫性行为或思维往往与个体内部的焦虑、恐惧和不安有关。

强迫症的症状可能多种多样,包括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或仪式感,以及对如洁癖、验收恐惧等特定事物过度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强迫症的定义、症状、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一常见心理障碍。

首先,强迫症的定义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强迫性行为是指个体反复进行的某种特殊行为或动作,以试图消除自己内心的强迫感。

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义的,并且个体承认其行为毫无必要,但很难抑制。

同时,强迫性思维表示个体反复出现的特定思维、意念或图像,对此感到极度烦恼和担忧,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这些思维,甚至对自己的思维质疑。

强迫症的症状对每个患者可能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强迫性思维,患者不断反复出现的、与自己意愿无关的、令人丧失控制力的思维,常常与亵渎、伤害自己或他人等恶心事情有关。

第二是强迫性行为,患者为了减少焦虑或恐惧感,进行一系列重复的行为或仪式感。

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清理和摆放东西等。

此外,患者对于特定事物或场景可能表现出过度关注,例如洁癖患者会对细菌或污垢感到极度恐惧,并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强迫症的症状呢?强迫症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一些因素与其发生有关。

首先是遗传因素,既然在家族中存在强迫症的患者,则个体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将增加。

其次,生物化学因素也被认为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可能导致这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此外,心理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个体的儿童期经历、个性特征、应对能力等。

在治疗强迫症方面,药物和心理治疗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方法。

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抗焦虑药。

强迫症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

强迫症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

第29卷第6期2006年11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9 No.6Nov. 2006强迫症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金洪源, 赵 岩(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收稿日期:2006207210作者简介:金洪源(19532),男,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赵 岩(19782),女,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

摘 要:强迫症是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对它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焦点。

在对强迫症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关于强迫症的心理机制的观点,发现各个流派的观点存在分歧,有必要逐步走向整合。

关键词:强迫症;心理机制;冲突与融合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6)0620053203Comments on the Theory of the Mental Mechanism of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 IN Hong 2yuan , ZHAO Yan(S chool of Education ,L iaoning N ormal Universit y ,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is a kind of neurosi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ncontrollable obsession and com 2pulsion.The domestic and alien researchers have recently focused on the pathogenesis of OCD.This article has defined OCD and mainly analyzed the viewpoints of the Psychoanalysis ,Humanistic Psychology ,Behaviorism and Cognitive behavior Psy 2chology about the mental mechanism of OCD.There is conflict among these theories.Further analyzing their difference ,we found that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se theories come into fusion.K ey w ords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mental mechanism ;conflict and f usion 强迫症是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症状严重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不及时诊治病程容易迁延,是难治的精神障碍之一。

强迫症症状反复整理和清理工作区

强迫症症状反复整理和清理工作区

强迫症症状反复整理和清理工作区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人们不断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导致他们反复进行某些特定的行为,例如反复整理和清理工作区。

这种症状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整理和清理工作区是强迫症患者中一种常见的行为表现。

他们会被困扰于杂乱无章的环境,并认为只有通过整理和清理才能获得内心的舒适感和安宁感。

无论是办公桌、家庭书房还是其他工作区域,强迫症患者会不断地进行清理、整理和安排物品,即使这些物品在别人眼中已经足够整洁有序。

反复整理清理的行为不仅是强迫症的一种症状,也是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

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他们通过持续整理清理工作区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紧张感。

这种行为给他们一种假象,即只有工作区整洁有序,才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或掌握局势的控制。

然而,反复整理和清理工作区的行为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这种强迫行为耗费了患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在整理清理上花费的时间会明显超过正常人的范围,导致他们无法专注于更加重要和有意义的活动。

其次,这种行为也给患者的社交生活带来了困扰。

他们往往因为过于在意工作区的整洁程度而回避社交场合,与他人的交往受到限制。

此外,持续的焦虑和紧张感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针对强迫症症状反复整理和清理工作区,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患者的困扰。

首先,患者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治疗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其次,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此外,患者自身也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为强迫症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首先,我们可以协助他们建立一个清晰的工作区域,将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减少杂乱无序的情况。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不可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心理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种解读强迫症的视角,认为其根源在于潜意识冲突的不解决。

1. 潜意识冲突的不解决强迫症患者常常有潜意识冲突,即内心存在着矛盾的欲望和禁忌。

这些冲突可能源于童年阶段的经历,如家庭教养方式、童年创伤等。

患者通过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试图控制自己的欲望和禁忌。

2. 冲突的象征化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强迫症的症状是一种象征化的表达。

患者通过强迫性行为来代替内心无法解决的冲突,将焦虑和紧张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患有洁癖的人可能通过频繁洗手来减少对病菌的恐惧,这种行为成为了他内心冲突的象征。

3. 防御机制的运用强迫症患者常常依赖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心的冲突。

心理动力学理论指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是一种防御机制的表现,通过将焦虑转移为特定的行为,患者能够暂时减轻内心的紧张感。

然而,这种防御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冲突,反而加剧了强迫症的症状。

4. 无意识的力量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强迫症的症状是无意识力量的表达。

患者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内心冲突的真正原因,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成为了无意识力量的外在表现。

这种无意识的力量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5. 治疗的心理动力学方法心理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即心理分析治疗。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心理分析师可以帮助患者探索内心的冲突和无意识力量,并逐渐解决这些冲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通过自由联想、梦境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

总结: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认为,其症状源于潜意识冲突的不解决。

患者通过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但这种防御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冲突,反而加剧了症状。

心理动力学治疗提供了一种探索和解决内心冲突的方法,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强烈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些强迫思维和行为往往在个体的感知和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对强迫症进行解读,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机制。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强调潜意识的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迫症可以看作是潜意识过度掌控个体的表现,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表达。

强迫症患者往往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通过强迫行为来满足内心需求,以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控制感。

在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中,人格结构是解释强迫症行为的基础。

强迫症患者通常有一个强烈的超我(superego),即内心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超我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批评,导致个体对自身行为产生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个体产生了强迫行为,以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

除了超我的作用,个体的冲突也是强迫症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所有人都有潜在的冲突存在,这些冲突主要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

强迫症患者可能无法处理这些冲突,导致焦虑情绪的过度增加。

为了减轻焦虑,个体会产生强迫行为,以转移注意力和摆脱内心的冲突。

此外,强迫症也与个体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心理动力学认为,儿童期的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强迫症患者往往在童年时期体验到过度的约束和限制,导致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被束缚感。

为了获得一种掌控感和安全感,个体形成了强迫行为,以满足童年经历所造成的心理需求。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但它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机制。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动力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探索自身的冲突和童年经历,以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理解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机制,心理咨询师可以在治疗中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支持。

总之,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其心理动力学解读揭示了个体内部需求和心理机制的重要性。

超我、冲突和童年经历的影响是强迫症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强迫症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措施

心理学:强迫症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措施

心理学:强迫症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措施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神经症。

此病大多于青春期前后或成年早期起病,也有些病例起病年龄更早,在儿童中也很常见。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还认为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在1984年,美国运用DSM-Ⅲ诊断标准在五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强迫性神经症在普通人群中的终生患病率为2.5%。

近年许多研究表明,强迫性神经症的病患率也比以前估计的要高得多,其终生患病率大约为2%-2.4%。

所谓强迫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追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

患者认识到,纠缠不断的观念、意向都是不恰当的,毫无意义的,患者也认识到那些强迫性欲望是与他的人格不相容的但就是无法停止强迫性思维。

为了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思想、观念,患者往往做出一些近似于仪式性的动作,尽管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

患者多在一定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病,或病前有躯体疾病、过度疲劳或身体衰弱等,从而造成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而发病。

一、典型症状1、强迫观念(1)强迫回忆患者对刚做过的或早已过去的事、经历,那怕是无关紧要的也要进行反复回忆,虽然明知无意义,却无法克制。

(2)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经反复的考虑和检查以后仍不能放心,如出门后怀疑是否真把门锁好了,洗手后担心手没有洗干净等等。

(3)强迫联想这种患者听见或看见某一事物,就会出现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联想。

如学生曾在菜汤里吃到一只苍蝇,此后一见汤就想到苍蝇,恶心不已,六年没敢再喝汤。

(4)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反复无效的思考,患者本人虽感到荒谬,但却难以控制,如人的眉毛为什么不与头发长在一起?永远有多长?地球爆炸了人类怎么办?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落下?人为什么要分男女?等等。

(5)强迫性对立思维患者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思维,如当看到“快乐”二字时,则出现对立词“悲伤”;谈到“战争”时,则立刻反映出“和平”等相反的概念。

强迫症简介

强迫症简介

强迫症综合简介强迫症的定义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主要表现为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回忆、强迫意向及对立观念等[1]。

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

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

通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强迫症的发病机理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一、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

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

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二、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

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三、精神因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

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

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

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收集整理行为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收集整理行为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收集整理行为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强迫收集整理行为。

这种行为特点是患者无法抑制地进行物品的收集和整理,常常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患者强迫收集整理行为的原因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收集整理行为原因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收集整理行为存在一定的原因。

首先,这种行为可以使患者获得一种短暂的安慰感和控制感。

当他们处于焦虑或不安的情绪状态时,通过整理和收集物品可以缓解情绪,为自己提供一种安全感。

其次,患者可能对特定的物品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

他们将这些物品视为安全和舒适的象征,因此不断地收集和整理这些物品可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最后,环境因素也可能是强迫收集整理行为的原因之一。

一些患者可能受到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被灌输了“物品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这种行为习惯。

二、强迫症患者强迫收集整理行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 精力消耗:强迫收集整理行为常常需要耗费患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无法专注于其他重要的事务。

他们可能经常忽视工作、学业或人际关系,无法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任务。

2. 社交障碍:由于患者需要不断整理和收集物品,他们对社交活动可能缺乏时间和兴趣。

与他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和建立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从而导致他们与外界隔离。

3. 心理困扰:强迫收集整理行为可能会引起患者的心理困扰和困惑。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法控制,产生自责和焦虑的情绪,甚至影响到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4. 空间占用:由于收集的物品堆积如山,占据大量空间,日常生活的空间很容易被拥挤和混乱所占据。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生活环境不卫生、不整洁,甚至给患者带来身体健康的问题。

三、应对1. 寻求专业帮助:强迫症患者应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他们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技巧,帮助患者减少强迫收集整理行为,缓解相关的焦虑和困扰。

2.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对于强迫收集整理行为同样适用。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整理行为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整理行为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整理行为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强迫症状,其中包括强迫整理行为。

强迫整理行为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控制的、反复出现的强迫冲动,必须按照特定顺序整理、安排物品。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整理行为及其影响。

强迫整理行为是强迫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这些患者对于整洁有过度的追求,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整理物品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整理书架上的书籍,使之整齐排列;将文件夹中的文件按照特定的标准整理;甚至会反复清洗餐具、家具等,确保物品的摆放和整洁度符合自己的要求。

强迫整理行为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障碍。

首先,这些整理行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患者常常呆在家里数小时甚至整整一天来完成整理,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

其次,这种行为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他们不断重复整理的过程中,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并且常常对自己的整理结果产生过度的担忧和怀疑。

最后,强迫整理行为还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患者可能因为不能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觉得别人无法正确整理物品而与人产生矛盾,甚至导致孤立。

针对强迫整理行为,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其影响。

首先,患者需要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强迫症症状,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专业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减少强迫整理的冲动,并提高其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物品容忍度。

其次,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不仅可以理解患者的困境,还可以帮助患者逐渐调整对整洁的要求,减少强迫整理的频率。

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理解、尊重和包容也是帮助强迫症患者走出困境的重要因素。

强迫整理行为不仅仅是患者个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关切与参与。

只有通过社会的支持与关爱,患者才能有效地减轻强迫整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起来,强迫整理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对于物品的整洁有着过度的追求,并表现出无法控制的强迫冲动。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计数整理行为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计数整理行为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计数整理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喜欢进行强迫计数整理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其中强迫计数整理行为是常见且典型的表现之一。

强迫计数整理行为是指强迫症患者因为焦虑、恐惧或强迫感而不断进行有规律的计数和整理。

他们可能会计数物体的数量、整齐摆放物品、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目的是为了减少焦虑感和获得内心的安慰感。

然而,这种行为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并非自愿,而是尽力抵御内心强烈的强迫冲动。

强迫计数整理行为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计数型和整理型。

计数型强迫症患者会反复计数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物,例如家里的家具数量、纸张的张数等。

整理型强迫症患者则会反复整理物品的摆放位置、整理文件或者衣柜等。

这些行为可能会持续数次甚至数小时,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和不便。

强迫计数整理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中可能存在着某些异常的神经元连接,导致他们在面临特定刺激时出现过度焦虑的反应。

这种焦虑会触发强迫冲动,患者只能通过进行强迫计数整理行为来减轻内心的压力。

其次,过度的强迫计数整理行为也可能与个体的性格特征有关。

有些人天生喜欢事事井然有序,他们认为只有按照特定的规则和顺序安排事物,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这种性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发展强迫计数整理行为的可能性。

无论强迫计数整理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它都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由于这种行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患者可能会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去完成其他更重要的任务。

其次,频繁进行强迫计数整理行为还会影响患者和他人的正常社交和工作生活,因为他们常常无法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活动。

对于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计数整理行为,有一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症状。

首先,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评估和处理焦虑感,并逐渐减少强迫计数整理行为。

心理学:强迫症

心理学:强迫症

心理学:强迫症你是不是有强迫症啊!这时我们日常最喜欢开的玩笑之一。

我们将“强迫症”这个词挂在嘴上。

当你反复检查大门有没有锁好时,当你反复洗手时,当你越不想思考某件事它却莫名的闯入你的脑海时,你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强迫症,仿佛强迫症是个无关大雅的名词。

但事实上,强迫症是和抑郁症一样可怕的精神疾病,抑郁症因为很多名人的自杀,现在已经完全被大众认知其危害性。

但强迫症,因为其伤害烈度不大,反而往往被人忽略。

而强迫症,特别是重度强迫症患者,这种精神障碍带给他们的痛苦是一场永不会醒来的梦魇。

继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后,这一篇,我们来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又不受人重视的一种精神疾病——强迫症强迫症的症状强迫症的特点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所谓的强迫观念,就是指不可控制的,反复的闯入性想法,意向和冲动行为(个人无法停止这种行为,并且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比如,早上起来时,有些洗脑神曲会闯入你的脑壳,一边又一遍循环。

事实上,这很正常。

但是如果这些洗脑神曲每天都闯入你的大脑,一次能持续两三个小时,严重干扰到了你的正常生活,那毫无疑问就是强迫症了。

强迫行为这是指个体感觉到被驱使这进行反复的,过多的心理行为,以此降低由强迫观念造成的心理焦虑。

举个例子,当你走到楼下,你可能会想到门没有锁,这让你很不舒服。

于是你跑回去看了一眼,啊!锁上了。

你感到无比的舒坦。

这就是强迫行为。

常见的强迫行为有以下这些:1. 追求清洁和秩序,有时会通过复杂的仪式来达到。

比如反复洗手2. 反复的保护性动作,比如计数或触摸身体某个部分。

3. 反复检查以保证特定动作完成,比如来回检查门是否锁上,灯,煤气炉是否关上等。

强迫症的某一年的患病率约为1%(患病时间在一年内),终生患病率为2%,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一项长达40年的研究发现,只有20%的患者完全康复了。

约2/3的患者在一生中的某个时间会换上重度抑郁症。

同时约1/3的患者有囤积症状(在家囤东西)强迫症产生的原因首先,强迫症是有着生理学因素的,强迫症患者大脑区域的某个区域有异常活动。

强迫症症状分析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

强迫症症状分析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

强迫症症状分析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持续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行为或思维。

其中,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本文将对强迫症的症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一、强迫症的症状特征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特征:1. 强迫性思维:患者经常感到某种想法无法从脑海中消除,这种想法可能是关于安全、卫生、秩序等方面的,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安和焦虑。

2. 强迫性行为:为了应对强迫性思维带来的不安,患者会进行一系列的重复行为,比如反复洗手、整理东西、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等。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消除不安和焦虑。

3. 强迫性反复:患者会反复执行同样的行为,例如,反复整理文件、确定每一份文件的位置是否准确、确认每一页是否完整等。

这种反复行为对患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二、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原因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1. 因忧虑而致:患者可能对文件的有序性和准确性过分忧虑,害怕出现任何的瑕疵或错误。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反复整理文件,才能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 渴望掌控感: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行为使患者感到掌控自己的环境,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安宁。

他们通过不断整理文件来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以减少焦虑和不安。

3. 应对不确定性: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行为是患者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

他们通过反复整理来降低自己面临风险的可能性,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不适感。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控制问题的心理需求。

三、处理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方法对于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症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患者的强迫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2. 建立正常的思维模式:患者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渐减少对文件整理的强迫性需求。

强迫症症状分析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鞋子

强迫症症状分析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鞋子

强迫症症状分析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鞋子强迫症症状分析与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鞋子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人们无法抵抗重复且多余的冲动和行为,不断陷入反复整理、排列的循环中。

其中,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鞋子就是强迫症中的一种症状。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强迫症患者表现出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其中反复整理鞋子是一种常见的表现。

无论是自己的鞋子还是他人的鞋子,患者都会反复整理,将其重新排列成特定的方式。

这种行为超出了正常整洁的范畴,已经成为了病态的表现。

造成强迫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

生理方面,脑部结构和神经传递物质的异常可能导致了强迫症的发生。

而心理方面,焦虑、压力等心理问题则可能为强迫症的诱因。

对于反复整理鞋子的强迫症患者来说,他们可能过分关注于鞋子整洁度,错误地认为只有通过不断整理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如何解决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鞋子的问题呢?首先,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专家能够帮助患者识别问题的根源,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次,患者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例如,患者可以通过逐渐减少整理鞋子的频率和时间来慢慢降低自己的焦虑感,逐步让自己放松。

除了寻求专业咨询和认知行为疗法外,患者还可以尝试其他的自我调节方法来帮助自己克服反复整理鞋子的困扰。

例如,建立规律化的生活习惯和时间表,制定自己的行为计划,避免过度关注鞋子的整洁度。

此外,寻求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陪伴和鼓励能够提供患者温暖和安慰。

总之,无法摆脱的反复整理鞋子是强迫症的一种症状,可能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引起的。

寻求专业咨询、接受适当的治疗是治疗这一问题的关键。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规律化生活和寻求亲友的支持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怕受污染:怕脏、触摸及污染物。 3性:出现性画面或思考。 4宗教:担心冒犯神明或道德上的对错 5对称或精确:纸张书本要排列整齐,担心 计划和手稿是否正确完美。 6囤积或节省:每件东西都重要,不能丢掉。 7其他:害怕说出某些事情或丢掉东西等。 8身体:过度的关心身体的健康或身体某 个部分或外表
强迫行为
强迫症的相关疾病
拨毛症
身体畸形性疾患 妥瑞氏症
强迫性皮肤搔抓症
喉咙哽塞畏惧症
强迫性大便(小便)
强迫性购物症
共病类别
社交恐惧症:41.4%
抑郁症:24.1% 特殊恐惧症:20.7%Leabharlann 广泛性焦虑症:11.5%
妥瑞氏症:8.0%
拔毛症:4.6%
为什么会罹患强迫症
症状的意义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与精神病学的首要区别在于 症状 是有意义的并与病人的体验有关。 症状是一个心理事件,它具有自己的 目标, 并通过其外部特征表现出内容和意义。 症状是一个尚未表露出真实意义的心理过程 的替代物,它还没有达到意识水平,由于冲突的 产生,这一过程被中断。
冲突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致病因素?
强迫思考与强迫行为的关系
引发情景 (摸到、看到、听到或想到各种令人担心的刺激) ↓ 强迫思考 (重复不合理的思考、影响或冲动) ↓ 压力 (焦虑、恐惧、厌恶、丢脸) 强迫行为 ↓ 焦虑解除
认知理论的看法
艾里斯的ABC理论
A引发事件 ← B信念 ← C情绪和行为结果 ↑ D驳斥处理→E效果→F新的感受
强迫人格的描述
疗效(预后)
他主观活动的产物,有受强迫的体验 ⑵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意识的抵抗,这种反强迫 与强迫是同时出现的。 ⑶病人觉得不正常、不合理并有改变的愿望。
诊断标准
DSM-Ⅳ
CCMD-3 ICD-10
强迫症的类型与共病性
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分类: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考:1攻击:害怕伤害自己或别人。
贝克的认知理论:
也就是个体内在不合理的自动化认知历程, 又称为:负向的自动化思考。
精神分析的看法
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由于奥狄浦斯期受到抑制,使
性力固结在肛门期,并出现退行、退回到神奇的 想象阶段:强迫行为具有神奇的力量,可防御所 有的威胁与焦虑,这些威胁与焦虑产生于没有表 白的、被压抑的性冲动或攻击行为。
1清洗:过度仪式化的清洗行为,避免接触污物。 2检查:重复检查自己是否伤害自己或别人。 3重复仪式:重复阅读、书写或日常活动(开关门等) 4计算:重复计算书本、地砖、天花板、字母等数目。 5排序/整理:重复将纸张书本等东西以特定顺序排列。 6囤积或收集:不断收集没有用的东西,但自己认为很重要。 7其他:重复问话、测量或触摸,心灵的仪式行为。
强迫症状中的本能和防御
强迫现象是本能和对抗本能的力量在同一时间
里的一个凝缩。 一些病例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有犯罪和乱伦的 想法;有失去自尊的恐惧和被毁灭感,这都是 有超我的影响而形成的病理性的内疚感。
退行:退行到肛欲阶段是强迫症的构建基础,
防御的目标是伊狄浦斯情结,是防御的求助方 式,它似乎被内驱力置入了自我的意志中,退 行和固着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关系。 反向形成、隔离、抵消:作用于前生殖器的内 驱力。 压抑应用于性器期,置换和压抑的合作,使应 受谴责的想法和情感负荷被另外的想法置换了, 原来的想法就不带情感了。
防御的起因
冲突——防御:是基础,冲突阻断了释放过 程并产生一种停滞的状态,这种状态会逐渐削 弱自我控制兴奋的可能性。 外界 —— 自我 —— 本我
自我是心理的中介,即是外界的表征,又对外界 提出期望,本我与外界的冲突必须被转化为本我与自 我的冲突。 超我的出现使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冲突趋于复杂化。 超我可以在冲突的任何一方:自我一方或本我一方。
强迫症
中德心理医院 程华军
强迫症的介绍与认识
案例1:什么都觉得脏,什么都要清洗……
这样我才安心。
案例2:什么都觉得不安全,什么都要检
查……
这样我才会放心。
案例3:不断收集人家不要的衣物,浪费可惜。
强迫症的定义与诊断
是一种焦虑性的障碍。 特征:⑴病人体验到的思想或内在驱使是他自己的,是
生物模式的看法:
1 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不平衡 2脑中神经回路错乱 3基因与家族遗传 4链球菌感染
行为理论的看法
三大基础理论:古典制约
操作制约 社会学习理论 莫罗的二阶段论: 第一阶段是个体经由古典制约,学会对某种 刺激心生恐惧。 第二阶段个体则是通过操作制约来降低“刺 激”所带来的焦虑,于是增强了这些特定行为。
但需要的满足过程被剥夺时,冲突就产生病理
性的影响作用。 挫折和剥夺来自于自我,这样就产生了病理性 冲突。
症状形成的途径
协议的形成:互相的妥协
替代的形成:退行; 放弃与外界的联系。 幻想:关于诱惑的幻想
关于阉割的幻想 对父母性活动的观察幻想
讨论部分
强迫症对人的破坏性?
理解情绪 关于治疗?
强迫症的置换发生在患者精神表现系统的内部,
而恐怖症的置换是指向外部世界的一个客体, 并通过转换成焦虑和恐惧将矛盾的情感投向客 体。 强迫症的防御工作是非常强烈和坚固的,因为 防御的失败,所以强迫就不得不重复并不断地 压抑。 强迫的方式体验神经症的痛苦,它发生在意识 层面的思维中,即把潜意识中无法忍受的内容 转化为思想的痛苦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