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精 《怀疑与学问》试题(含答案)

精 《怀疑与学问》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停滞.( ) 塾.师( ) 颉.( ) 程颐.( )流萤.( ) 辨伪去妄.( ) 步骤.( )2.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墨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攻自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伪去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4.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程颐和张载的话?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他们的话?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5.“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6.作者是如何论证对一本书或一种学问进行怀疑的?7.文中引用孟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外阅读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叶圣陶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

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

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

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

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

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

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解析版)

《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查..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B.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出新的生命力。

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康庄大道。

D.人不能死于盲从..的目光。

..。

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答案】A【详解】A. 视查——视察。

故选A。

2.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

”“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

”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

”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悲凉。

D.“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答案】D【详解】A.错误,句中两个“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错误,“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补、主谓、并列。

C.句子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故选D。

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yī máo zhìB.xīn yī mào zhìC.xīng qí mào jiéD.xīn qí máo jié【答案】B【详解】“馨”读作xīn,“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

人教部编九上语文课内阅读理解:怀疑与学问

人教部编九上语文课内阅读理解:怀疑与学问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虛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怀疑与学问》阅读选择练习题

《怀疑与学问》阅读选择练习题

《怀疑与学问》阅读选择练习题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与答案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与答案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与答案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1.以下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墨守成规不拘一格寸步难行富国强兵B.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欢天喜地C.寸土必争入木三分孤方自赏艰难困苦D.耳闻目睹见多识广开卷有益拾金不昧2.下面各句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是:()(1).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是从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不论不但只有B.不但只有不仅不论C.不仅不但不论只有D.不但不论不仅只有3.辨析下列复句,写出复句的类型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

()B.不信它,因为它"非"。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4.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A、引用了名言B.提出了中心论点C.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5.选词填空A.这是一番事前的,不随便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思维、思索、轻信、相信)B.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传说、传闻、学识、学说)6.不是课文论点的句子是()A.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B.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阅读(一)、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下面练习。

《怀疑与学问》(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怀疑与学问》(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开卷”有学问①提及“开卷”,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开卷有益”。

这一成语源于北宋王辟之史料笔记《混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②自此,“开卷有益”一传就是一千多年。

传到科技发达、媒体多元、信息密集的今天,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开卷”未必全有益,“开卷”有学问。

③那些低级趣味、观点偏颇、知识错误的书,“开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身心健康。

对此,俄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道“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

”又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还有一种书籍,虽然无害,但信息过时、内容芜杂,只会增加大脑负荷。

这样的书偶一涉之,当然无所谓,但看得多了,就会影响工作生活。

可见“开卷”之时,选择十分重要,既要避开引人误入歧途的坏书,又得避免徒增大脑负担的庸书。

④不同的书籍,于不同年静、不同阅历、不同层次的读者而言,其作用大相径庭。

过去一直流行“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仔细想想,还走有一定道理的。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动不动就舞棒弄枪,热血沸腾的少年,看得多了,自然会跃跃欲试,弄不好合惹出一身麻烦;而《三国演义》中的争斗较量,多以智慧、权谋、计策取胜,年纪一大,激情减少,阳刚渐失,血性不再,长期浸润其中,年迈之人会变得更加阴柔内敛,对身体、生命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⑤况且不少书籍,良莠不齐,利害参半,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

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养而成。

应多看那些有定评的名著,或师友推荐的好书。

不过呢,即使优秀名著,也要注意摄取的角度。

比如《红楼梦)),鲁迅先生便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们阅后,也不妨问问自己究竟看见了一些什么。

2022年部编版语文《怀疑与学问 》考点与同步练习附答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怀疑与学问  》考点与同步练习附答案

18 疑心与学问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生平著述宏富,出版有《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局部)等。

— 易错字音 —步骤.(zhòu) 停滞.(zhì) 譬.如(pì) 懒惰.(duò) 盲.从(máng) 凶险.(xiǎn) 虚妄.(wàng) 塾.师(shú) 折⎩⎪⎨⎪⎧〔zhé〕折扣〔zhē〕折腾〔shé〕折本 解⎩⎪⎨⎪⎧〔jiě〕解答〔jiè〕解元〔xiè〕解数 便⎩⎪⎨⎪⎧〔biàn 〕随便〔pián 〕廉价 — 易错字形 —视chá(察) liú(流)俗 腐草为yíng(萤)⎩⎪⎨⎪⎧mò〔墨〕守沉mò〔默〕⎩⎪⎨⎪⎧不gōng 〔攻〕自破gōng 〔功〕不可没⎩⎪⎨⎪⎧biàn 〔辨〕伪去妄biàn 〔辩〕论 ⎩⎪⎨⎪⎧评pàn 〔判〕反pàn 〔叛〕河pàn 〔畔〕⎩⎪⎨⎪⎧duàn 〔锻〕炼绸duàn 〔缎〕duàn 〔煅〕烧⎩⎪⎨⎪⎧rú〔儒〕术rú〔蠕〕动rú〔濡〕染【视察】 观察,审察。

【大儒】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停滞】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开展。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修正】修改使正确。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

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第二课时一、基础知识过关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海水的潮汐________与月亮的引力有关。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18 怀疑与学问〔字词预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顾颉刚( ) 程颐( ) 萤火( ) 塾师( ) 停滞( )2.解释下列词语。

(1)不攻自破:(2)停滞:(3)启迪:(4)盲从:(5)虚妄:(6)辨伪去妄:(7)墨守:〔整体感知〕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两个分论点是什么答:4. 前两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答:〔积累运用〕5.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塾师(shú) 程颐(yí)B. 朱熹(xī) 颛顼(zuān)C. 虞舜(yǔ) 懒惰(tuó)D. 譬如(pì) 国难(nán)6. 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墨守成规不拘一格寸步难行富国强兵B. 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欢天喜地C. 寸土必争入木三分孤方自赏艰难困苦D. 耳闻目睹见多识广开卷有益拾金不昧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 不仅不论不但只有___B. 不但只有不仅不论C. 不仅不但不论只有___D. 不但不论不仅只有8. 下列各句中,不是课文的论点的一项是( )A. 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B. 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 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D.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精段赏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25分)(一)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19~23题。

(12分)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莹”,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速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太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间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18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18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 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 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 有删改 )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学贵质疑 ,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目的是
( 2 )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 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 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 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示例:科学家们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 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 3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辨伪去妄: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 多指理论或学说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D )
7.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 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 1 )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 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 不少于20字 )

怀疑与学问阅读题及答案

怀疑与学问阅读题及答案

怀疑与学问阅读题及答案第一节: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怀疑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特征。

它推动了人们不断探索和寻找真理的欲望。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怀疑可能导致人们对事实的误解和错误的判断。

因此,我们需要学问来帮助我们正确对待怀疑,以免迷失在无尽的疑问中。

问题1:怀疑是人类思维的一种什么特征?A. 重要特征B. 无关紧要特征C. 临时特征D. 具有争议的特征答案:A. 重要特征问题2:怀疑推动了人们做什么?A. 不断探索和寻找真理的欲望B. 迷失在无尽的疑问中C. 错误的判断D. 对事实的误解答案:A. 不断探索和寻找真理的欲望问题3:怀疑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什么?A. 事实的误解和错误的判断B. 对真理的坚持C. 无所谓的态度D. 对事实的理解答案:A. 事实的误解和错误的判断问题4:为了正确对待怀疑,我们需要依靠什么?A. 学问B. 直觉C. 盾牌D. 其他人的意见答案:A. 学问第二节:词汇运用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义选择最恰当的单词或短语填空。

学问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体系化整理。

它通过科学方法,建立理论框架,帮助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问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涉及到思维的训练和逻辑的演练。

问题1:学问是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什么整理?A.系统化B.随机化C.零散化D.复杂化答案:A.系统化问题2:学问通过什么方法来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科学方法B.经验法则C.直觉法则D.主观方法答案:A.科学方法问题3: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积累,还是什么的培养?A.一种能力B.单一性C.复杂性D.混乱性答案:A.一种能力第三节:阅读表达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人们常常怀疑的事情之一就是自己的能力。

当面对困难时,我们往往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克服困难,是否有实现目标的能力。

然而,正是通过学问的培养,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消除怀疑。

怀疑与学问随堂课后作业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随堂课后作业含答案

18 怀疑与学习01积累与应用1 .将下列句子用楷书抄在天字格中。

没有书比没有书好2 .下列哪个字写得准确(B)A. 懒惰的锻炼折扣是弄巧成拙湾。

盲目迷信C。

大儒滞留烂草为颖D. 纠正危险的步骤以区分是非(分析:A.“廉”应写为“廉”;C.“应”应写为“应”;D.“反抗”应写为“歧视”。

)3 .请按顺序填写以下单词,最合适的是(A)(1) 要知道实际情况,只能靠自己______。

(2)________经常在大脑中质疑和提问________有问题,只有在有问题时才想找到答案。

(3)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别虚伪的必要步骤,而且是积极方面建构新理论和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 仅检查/启示湾。

检查只是/启发C。

只要查看/启发D. 只看/启蒙4 .在下一段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使整个段落完整连贯。

①很难揣测别人。

子飞宇,知道鱼的乐趣吗?甚至猜测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

比如这部小说写了这么久,虽然我能尽量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但是当时的心情已经变了,完全重现当时的心情是绝对不可能的.作者的回顾和事后的创作谈话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况相结合,值得怀疑。

一个人不能两次将脚浸入同一条河流。

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造,②都可能有“一次性” 。

5 .文学常识填空(一)顾颉刚,字明鉴,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学派创始人。

(2) 三帝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指黄帝、颛顼、地库、唐尧、禹顺。

6 .学校正在开展以“爱读书”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

请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写出你的结论。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 2017年,我国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长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长0.13本。

【例】2017年中国国民阅读量较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以下两份材料,提出两点改善群众阅读情况的建议。

材料一:资料2:某地调查显示,近40%的家庭“三无”:没有文学、没有杂志、没有报纸、没有电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③”,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④,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⑤;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

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篇一:如何做阅读分析题】到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绍阅读三步法:第一步,粗读文章内容,注重整体感悟。

先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体裁等进行粗略的扫描,做到粗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体。

要想准确把握原文材料,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抓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体现着文章的立意。

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

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有些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不重视题目,或根本不看题目,忽视了这个最重要也是最简洁的要素,致使抓不准文章的主题。

2、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

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

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使文章升华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

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灵魂,抓住灵魂,才能真正读懂全文。

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大意,如文章通过写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或赞美了什么,或批判了什么,或者是作者的什么人生感悟等。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作用。

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对了解全文,读懂全文很重要。

概括每段意思时,第一要抓住本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概括的语言要精炼;第三要明确这一段对全文的作用。

第三步,也就是针对问题到原文中去找答案。

这个环节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尽量用原文中语句回答问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得分率最高,除非题目有要求,否则尽量不要自己去概括答案;即使是原文中要求自己概括答案的,也应尽量紧扣原文,用原文中词语连缀作答;二、是注意所设各个小题目之间的相互提示相互关联的作用。

大多数情况下后面小题要承前面小题或在前面小题的基础上来答,有时学生做出的答案与后面的问号前后矛盾,或联系不紧,这答案显然是有问题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9《怀疑与学问》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9《怀疑与学问》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9《怀疑与学问》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国难(nàn)步骤(zhǒu)顾颉刚(xié)B. 大儒(rǔ)思索(suǒ)腐草为萤(yíng)C. 塾师(shú)譬如(pì)不打折扣(zhé)D. 虞舜(shùn)盲从(máng)辨伪去妄(wǎ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停滞营改增来势汹汹三皇五帝B. 懒惰获得感荒草萋萋顾名思义C. 锻炼新常态鸦雀无声变幻莫测D. 辩论地条钢默守成规味同嚼腊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C.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D.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4.对于课文《怀疑与学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 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 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B.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所以,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的精神,便是怀疑的态度,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

怀疑与学问阅读题答案

怀疑与学问阅读题答案

怀疑与学问阅读题答案《怀疑与学问》阅读原文: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怀疑与学问》阅读题目: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加粗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怀疑与学问》阅读答案:1.B2.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19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同步训练)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_统编版_2024-2025学年

《19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同步训练)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_统编版_2024-2025学年

《19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阅读《怀疑与学问》一文,下列关于作者顾颉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B. 他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C. 顾颉刚的学术研究以实证主义为主要方法。

D. 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中强调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2、《怀疑与学问》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学问的基本原则?请列举至少两点。

2、学问需要实证和理性的分析。

3、学问要敢于对传统观念提出质疑。

解析: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作者顾颉刚强调了学问的几个基本原则,其中包括怀疑精神是学问的起点,学问需要通过实证和理性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以及学问要有勇气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

3、在文章《怀疑与学问》中,顾颉刚先生指出,怀疑精神是学问进步的基石。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顾颉刚先生认为怀疑精神在学问进步中的具体体现。

4、请从《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怀疑精神”的例子,并简要分析这个例子如何证明怀疑精神对学问进步的重要性。

5、阅读下列句子,完成题目。

①“所谓学问,就是今天进化的明天。

”这句话表明了() A.学问是发展的,是不断进化的 B.学问是静态的,是停滞不前的 C.学问是静止的,是一成不变的 D.学问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改变的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②下列关于“怀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学问进步的第一步 B.怀疑是激发学问发展的动力 C.怀疑是学问停滞不前的阻碍 D.怀疑是检验学问真理的唯一标准7、请根据《怀疑与学问》一文,概括顾颉刚在文章中提出的关于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二、现代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12分,共24分)第一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问家在治学上必须具有怀疑精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问家在治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怀疑,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
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
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
“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
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③”,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
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
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
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
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④,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⑤;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⑥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
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
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注)①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

②腐草为萤:腐草化为萤火虫。

语出《礼记·月令》。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④《大学章句》:《大学》是《礼记》的一篇。

朱熹把它独立出来,分章断句,加注释,成《大学章句》一书。

⑤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
著名学者。

⑥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129.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将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补充完整,填写在
下面的横线上。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判断事实和根据要通过事前的思索,即怀疑的精神。

怀疑不仅是①_______,也是②_______。

因此③________。

130.阅读第⑥段,依据上下文,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抱怀疑的态度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B.③①④②C.④①③②D.③②④①
13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选择恰当的一个作为第五段段末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真正的经典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是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应该沉潜其中,只有反复玩味和推敲,才能领悟其中之意。

以前人
喜欢买毛边书,鲁迅就自诩为“毛边党”,这种书印刷装订后不切光,页与页相连,看书的
时候,需要用裁纸刀裁开来看。

栽一页看一页,可谓静心读书的法宝。

(材料二)著名学者梁漱溟说:“简而言之,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
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
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提得出问题。

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答案】
129.①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③做学问一定要有怀疑的精神/学先会疑/学则须疑。

130. B
131.材料二。

因为第⑤段文字强调做学问要有怀疑、思索、辨别的过程,不要盲从或
迷信。

而材料二梁漱溟强调的是,做学问的起点是提出问题并想要解决它。

与第⑤段内容相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