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孟子二章》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21课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
随堂检测--中考链接(2013年中考试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 下达
大任: 重大责任使命
是:这样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1 第一段写了几个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1) 出身都卑微 。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 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来都被委 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西伯拘而演《周《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红楼梦》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
韩非囚秦,《说难》、 《弧愤》。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 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 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 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 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 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邻国和外 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 这样以后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祸 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 灭亡的道理了。
《孟子》两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看那些大科学家、文学家、 天文家、政治家、思想家们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真是令人羡 慕啊! 咦!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啊! ………..那,我要怎么做才能 成功呐?……..
哈哈,这个问题嘛, 中国古代有位叫孟 子的思想家早就解 决了!
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35张PPT)
课前自主学习
(四)名句积累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品读
带着问题读课文
中心论点
导思1.文章提出了怎样 的论点?是如何提出 的?
论证方法
导思3. 文章采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论证思路
导思2:文章采用了怎
课文品读 2. 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
作者的什么观点?
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 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 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课文品读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
翻译课文
原文: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使……惊动。 忍, 使……坚忍。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曾,同“增”,增加。 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课文品读
译文:
翻译课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 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 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 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 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
译文: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
人死亡。
课文品读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1课_《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 级展示
1、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
括其精髓?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1. 孟子通过举“礼”的例子,说明女子出嫁时,母 亲教导她不能违背她的丈夫,得出以顺从为准则是 “妾妇之道”的结论,以此来说明公孙衍、张仪并 非是大丈夫。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练习
孟子认为景春的观点错在哪里? 从本文哪几个方面论述应该知礼这一
个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一
句有何现实意义? 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 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文章的观点。
3.体会“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 德修养。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 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 级展示)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 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 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 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
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 法则。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迷惑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1《孟子二章》课件(共32张)
阅读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朗读gé正á音o: quǎn yuè x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zēng fú
孟庙大门
至今山东邹城还完好地保存着 孟庙和孟府,他们都是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1
孟庙“亚圣殿”和 其中供奉的孟子塑像
《孟子》二章
3
孟母教子
孟子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 疼爱自己的儿子,曾为孟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而 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受到严格 管教,据说有一段时间他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 机上的麻布,告诉他若不勤奋读书,就会像这块麻 布般半途而废。“三迁”、“断机”等教子故事, 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写道:“昔孟母,择邻 处,子不学,断机杼。”
•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 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 平安无事。
•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难句翻译: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 道路 ——义。
后来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弟子, 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4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 战,杀人盈城”;统治者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 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 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 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 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 “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 发“仁心”上。
八上语文21.《孟子》二章(部编版)优秀PPT课件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 ①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 一著名结论作铺垫。
• 朗读并理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 能”的内容。
• 这段话推断归纳了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 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 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 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 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自学指导:自行阅读课文一次,结合课文注释弄清生 字词读音。
方法指导:
1.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2.注意读准下列节奏。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权势
不能使他屈服。
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作大丈夫。
讨论交流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 之道呢?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论语. 述而》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学习指导:
• 辨明“发”与“举”的意思: • 理解:
发:起,被任用,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 点拨: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 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 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 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 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 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 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孟子二章》-优秀课件
16
疏通文意 字斟句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 配称为大丈夫?
•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
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
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呼尔而与之: 蹴尔: 用脚践踏着。尔,助词。 不屑: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 到它就要死,可是如果轻蔑地吆喝着给他吃,过 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 也不愿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
夫。
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 是真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因迷乱、动摇 、屈服。
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生与死、利与义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二章
疏通文意 字斟句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 配称为大丈夫?
•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
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
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呼尔而与之: 蹴尔: 用脚践踏着。尔,助词。 不屑: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 到它就要死,可是如果轻蔑地吆喝着给他吃,过 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 也不愿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
夫。
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 是真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因迷乱、动摇 、屈服。
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生与死、利与义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二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1.《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8、入则、出则 (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
疏通文意 被起用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狱官
海滨(隐居的地方)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 指示代词,这。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 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 推出论点源自逆境出英才。三、词类活用。
1、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 饿( 使......饥饿 ) 其体肤 3、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
4、 所以动(使......惊动 )心
5、 忍( 使.......坚韧
)性
6、 行拂乱( 使......颠倒错乱 )其所为
)其筋骨
7、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课文导入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于生 安于 乐忧
患 而 死
板书设计
舜、傅说、胶鬲、管夷 吾、孙叔敖、百里奚
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空乏身 行拂乱为
发、举 降大任
个别论据
过
改
人 困、衡
作(正面)
征、发
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优秀PPT课件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 处世态度)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 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 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 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征: 表现
喻: 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
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
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 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你情愿 我操大 心永丈 间 远夫
流的 淌高 在尚
你音愿 我韵大 耳永丈 畔 远夫
萦的 绕铿 在锵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 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 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字词总结 1.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 处世态度)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 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 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 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征: 表现
喻: 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
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
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 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你情愿 我操大 心永丈 间 远夫
流的 淌高 在尚
你音愿 我韵大 耳永丈 畔 远夫
萦的 绕铿 在锵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 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 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字词总结 1.词类活用:
21.《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 题以有益的启示。
21《孟子》二章
知识梳理知 1.了识解梳有关理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
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
人才、国无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
点)
课文导入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
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 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领国和外患 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 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 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 亡。
自主学习三 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中心思想
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 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 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 合乎礼仪,不失节操。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中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1.《孟子》二章 (共51张PPT)
孟子: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 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 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 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补充资料:张仪、公孙衍的合纵、连横运动
•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 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 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 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 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 交、军事斗争。 •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 、秦两国兼并弱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 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连 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 ,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 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孟子: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 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 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 “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 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价值。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指有大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面的文字换成现代汉语怎么说?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 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拓
2、对于文中的“得道”你是怎样理解的?
“得道”可以理解为“实行仁政”,即得人 心——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 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此所谓“得 民心者得天下”。
例如: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八百 万正规军的国民党。
——选自《孟子·告子下》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 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 七篇。
孟子画像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读准字音
米粟 sù 亲戚 qī 叛之 pàn 舜 shùn 畎亩quǎn 傅说 yuè 胶鬲 gé 管夷吾wú 空乏 fá 法家拂士 bì
读准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前而,表顺接;后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发语词。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研读课文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 据 —— 中心论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译读课文(有3利示于例作—战的—天详气见、时文令本)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有而利不于作胜战者的,是天时不作如战地中利的人也心。所 城非地不理形高势也,池非不深也向、,内兵部革团结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正面)和(反面)
•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 鲜明突出。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1、同出的身特都点卑微推断 种田、筑墙的归、纳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出、不经同过凡艰人结苦的的论才磨干练。,显露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 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文章思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道理论证) • 第二部分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 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在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同“横”,梗塞,不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 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研读课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 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重点强调“人和”的决定作用。
拂 同 弼 ,解释为 辅弼 。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征于色(在) ④生于忧患(由于)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同 横 ,解释为 梗塞,指不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 同 增 ,解释为 增加 。 ⑶ 忍 同 韧 ,解释为 坚韧 。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后来,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 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孟子,学习他的两篇短文。
<<孟子>>二章
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 3、理清课文思路。 4、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的认识。
道德规范:仁 、义 、礼、智
人伦关系:
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拓
1、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 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 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 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 不成军,伤亡过半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译读课文(2示界意例限思—,是—这限详里制见文本)边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上面的文字换成现代汉语怎么说?
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在外面,指国外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了解
同“弼”,辅 在里面,指国内佐
连词。用在 对比句中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由 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 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 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 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灾祸,这个国家就往往 会导致灭亡。
导入语
孟子小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 他们住在墓地旁。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 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 头:“不行!我不能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 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住下。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 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 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 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官员到文 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 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呀!”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从 田间、田地
被举用,被选拔
gé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捣土用的杵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xī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 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 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给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kōng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他受到 贫困(之苦)
违 背
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 的途径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 (反面) 易灭亡
第四段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劳: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韧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拓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语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录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