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瓦解》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萌芽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理念,强调个人自由、私有财产权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它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1. 启蒙时代:自由主义的萌芽启蒙时代是自由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
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如洛克、孟德斯鸠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教权主义。
他们主张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自由和财产权,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
2. 19世纪:自由主义的兴起19世纪是自由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奠定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他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经济繁荣。
这一时期,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主导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20世纪初:自由主义的挑战20世纪初,自由主义面临了一系列挑战。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对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观提出了质疑,认为市场经济会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此外,经济大萧条也使人们开始怀疑自由市场经济的有效性。
4. 20世纪中叶:新自由主义的崛起20世纪中叶,新自由主义逐渐崛起并对自由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自由化和国家干预的减少,主张私有化、自由贸易和税收改革。
以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为代表的政治家们,实施了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如减税、放松管制等,使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5. 当代:自由主义的多元化在当代,自由主义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自由主义不再局限于西方国家,而是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普遍价值观。
同时,自由主义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例如,环保主义、女权主义等新的自由主义思潮不断涌现,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公正。
总结: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启蒙时代的萌芽、19世纪的兴起、20世纪初的挑战、20世纪中叶的新自由主义崛起以及当代的多元化。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私有财产权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女权主义

浅谈女权主义摘要:女权主义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是近、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
自第一次女权运动以后,女权主义在政治领域赫然崛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后来几经挫折,但由于女权主义在研究对象、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政治观点诸方面始终独树一帜,总体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女权主义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剥削,追求两性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以男性为主题的其他各种政治思潮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关键词:女权主义;政治。
1女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女权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但是女权运动的发端却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当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的处境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使得西方妇女愈益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
她们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
1.1第一次女权运动世纪中叶兴起的女权运动被称为第一次女权运动,或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
它的高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
这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
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
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有三个目标:①争取女性选举权。
世界各国妇女在争取选举权的过程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例如,美国男权主义者曾宣称:“如果给妇女选举权,你就得在每个县建立疯人院,在每座城镇建立离婚法庭。
女人太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不能介入政治。
”尽管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妇女运动还是取得了胜利。
自1848年7月,美国女权运动发表了《妇女伤感宜言》后,美国女权主义者全力组织妇女参加争取参政权的运动。
1917年,美国妇女运动团体“妇女国会同盟”和“妇女党”组织了连续24小时对白宫的示威。
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9号修正案.明确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获得了完全的选举权。
最新挣脱枷锁

挣脱枷锁《玩偶之家》是挪威作家亨利·易卜生的戏剧代表作,主要讲述中产阶级家庭之中的娜拉由在物质精神上从属于丈夫到自我觉醒的成长历程。
这是一部现实问题剧的代表作,写于1879年,由于剧中深刻地揭露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这一社会问题,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萌芽,因而成为一部不朽经典。
本文就《玩偶之家》的女权主义问题进行解读,从娜拉对丈夫、家庭的依附,到认清现实实现觉醒直至最后的出走3个阶段逐一进行解读,以加深我们对这部剧女权主义呼唤的理解。
一、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一词最早起源于1870年的法国,是用来描述那些患上肺病并呈现出女性特征的男性少年。
后来很快就成为了“妇女解放”“女权主义”的同义词。
这个词首次出现在英语中是在19世纪80年代,1910年在美国流行开来,20世纪传入中国。
女性处于“第二性”的地位已经历经千年,这是一种一种跨历史、跨文化、跨地域的传统观念,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
他们极力提倡“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可以自由地选择社会角色,而不是从属于男性、从属于家庭”。
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从政治层面而言,主要是指它指出女性主义是一场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倡导人际间的平等与协作的从而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
从理论层面而言,女性主义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对女性价值进行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原则。
从实践的层面而言,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
二、《玩偶之家》中的女性意识一)娜拉的人物形象作品开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丈夫海尔茂有一份体面而高薪的工作,为人绅士有礼,宠爱自己的妻子,为家庭尽心尽力;妻子娜拉年轻貌美、爱丈夫、爱家庭、将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正如娜拉自己所说:“想起来心里真痛快!我完全不用操心!真自由!每天跟孩子们玩玩闹闹,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完全按照丈夫的意思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女权主义——精选推荐

1、女权主义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
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
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
关于父权(即夫权)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实现性平等的方式等问题,人们见解纷纷。
但均承认性压迫和性剥削不能以两性生理差别为依据,而是一种社会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由于两性的利益实际上难以分割,女权主义从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思潮,而是分散于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同思潮之内,作为后者的组成部分。
由此产生种种流派,其观点有许多相互对抗的实践含义。
总的来说,女权主义的社会影响较大,而政治影响较小。
女权主义发端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1792年M·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发表的著作《女权辩护》是其形成标志。
早期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M·富勒(1810——1850)等。
从1870年前后开始,女权主义在一个世纪内掀起两次浪潮。
第一次从1870年左右至1920年左右,主要流派有追求个人权利的自由女权主义(或主流派女权主义),以及强调通过个人情爱得到幸福的浪漫女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E·戴维斯(1830——1921)、C·卡特(Catt,1859——1947)、E·戈德曼(1869——1940)、A·保罗(1885——1977)等。
她们大多出身中产阶级,理论素养不高。
试图走改良主义道路,在现行社会政治结构内实现两性平等。
要求制定家庭法,争取选举权和平等的经济机会。
这是女权主义的古典时期(或阶段),因此又称“旧高潮”。
第二次浪潮出现于60和70年代,高峰在60年代末,波及大部分西方国家。
主要流派有相信女性优势并渴望摆脱男性的激进女权主义,要求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女权主义,以及注重改造传统大男子主义文化的文化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的介绍之伊莱恩·肖瓦尔特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sneshowalter):《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aliteratureoftheirown:britishwomannovelistsfrombrontetolessing,1977年)美国主要内容: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指出这一传统的发展如何相似于任何文学亚文化群(subculture)。
从而填平奥斯汀峰巅、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伍尔夫丘陵这样的文字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
妇女一直有着自己的文字,女小说家既不止一个,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她们也不只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者和发言人,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一部分。
确实存在不同的妇女文化。
这是妇女在生育、养育子女中的相互帮助,是她们分享感情,甚至是她们之间产生比同她们的丈夫在一起时更强烈的情欲。
诸如“伟大”这样的概念阻滞着妇女对文学史的进入,因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于极少数“伟大”的女作家极其作品,而不重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就无法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妇女创作的持续性特点,也无法看出这些作家的生活与她们在法律、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形象的改变。
而这样阻滞妇女进入文学史的批评概念,正是菲勒斯批评用来压抑和贬损妇女文学的伎俩。
每一代女作家都在某种意义上发现自己没有历史,不得不重新去发现过去,一次又一次地唤醒她们的女性意识。
女性的写作是出于一种共同的心理和生理体验:青春期、行经、性心理的萌动、怀孕、分娩,和更年期闭经等女性特有的生理过程及其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所特有的心理体验等。
这种不同于男性的共同体验使她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非自觉的文化上的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妇女文学的亚文化。
妇女作家创作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一、“女人气”阶段(feminine):从1840年出现男性笔名为开端,一直到1880年艾略特去世为止。
这是一个较长期的摹仿主导传统的阶段,也是一个将主导传统的艺术标准以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的阶段。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中女性本质思想的探析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中女性本质思想的探析作者:孙丽丽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摘要]对女性本质思想的探析一直被各种政治哲学所忽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以理性人的讨论为焦点,坚持男女本质的统一性,主张男女平等,机会均等,并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中性社会来充分表达该视角下独特的女性本质思想,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特征、解放女性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关键词]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女性本质思想探析[中图分类号]D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15-01关于什么是人的本质这个问题向来是各种人类科学研究和讨论的核心,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对人的本质概念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界定,政治哲学也不例外。
古往今来,每一个政治哲学理论都是来源于某种人的本质观念,都表示出了一些关于在那个社会中女性和男性相互关系的暗示。
但是当代政治哲学却在女性问题上显示出了沉默,如约翰•罗尔斯、罗伯特•诺齐克这些思想较系统的政治哲学家很少直接讨论女性问题,因此突显了讨论女性本质问题的重要性,而女权主义正是打破这种沉默的有力武器。
它用一种批判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性别统治,对女性本质的把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解。
本文仅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流派进行讨论,对其中包含的女性本质思想进行简要分析,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剖析其理论要点,从而对其全面了解和把握,使其对女性解放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产生于19世纪,它以传统自由主义哲学为理论出发点,要求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在女性身上也得到应用。
人是基本的理性存在,是自由主义政治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概括描述,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理论精华,形成了对女性本质的独特见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女性是理性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独特价值在于一种特殊的“心智的”能力,即理性的能力,它是人类个体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政治权利的基础,并且这种能力与身体基础无关。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2005年7月第32卷 第4期求是学刊SEEKI NG TRUTHJuly,2005V ol.32 N o.4 □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于文秀(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最突出特色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特征和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
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
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后殖民的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使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话语霸权;第三世界女性作者简介:于文秀(1965-),女,吉林通榆人,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从事文学与文化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4036091。
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5)04-0087-06 收稿日期:2005-01-20 在后现代主义标举差异、解构中心的文化语境下,一些边缘文化和弱势话语纷纷异军突起,其中后殖民批评是呼声最高、最为引人注目的。
印度裔美国女学者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则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被誉为后殖民批评“神圣的三剑客”(罗伯特・扬语)之一。
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三剑客”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所长。
如果说赛义德的理论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霍米・巴巴对殖民话语的解构和颠覆往往通过模拟和戏仿来实施,那么斯皮瓦克的理论则带有鲜明的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色彩,而且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只有斯皮瓦克真正愿意将自己标榜为“后殖民知识分子”[1](P134)、“后殖民妇女知识分子”[1](P140)。
具体来说,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的最大特色,一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二是对双重权力话语即帝国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反击与批判。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解读

理论基础,后 者 是 其 产 生 的 重 要 的 社 会 历 史 条 件。从古希 腊 到 文 艺 复 兴 时 期,再 到 启 蒙 运 动, 西方一代又一代哲学家、思想家都曾对男女平等 问题进行 过 思 考,发 表 过 诸 多 重 要 主 张,尤 其 是 法国启蒙 思 想 家 在 启 蒙 运 动 中 提 出 的 自 由、平 等、天赋人 权、妇 女 享 有 政 治 权 利 和 受 教 育 权 等 思想、观点,为 自 由 主 义 女 权 主 义 的 产 生 作 好 了 思想和舆 论 上 的 充 分 准 备。18世 纪 的 法 国 大 革 命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女权主义运动的兴 起,并且,在 这 次 运 动 中 产 生 了 最 早 的 现 代 女 权 主义流派———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2·
等”,他指出 当 人 类 由 自 然 状 态 进 入 社 会 状 态 之 后,伴随着 私 有 制 的 产 生,出 现 了 社 会 的 不 平 等 和两性之 间 的 差 别,为 了 消 除 这 些 不 平 等 和 差 别,就产生 了 以 社 会 契 约 为 基 础 的 国 家 和 君 主, 以此来保 护 人 的 各 种 自 然 权 利,使 人 们 重 获 平 等。在社会契约之下,公民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 且全部 都 应 该 享 有 同 样 的 权 利[7]。 洛 克 和 狄 德 罗也认为妇女同男子一样具有自由和平等的特 性,她们也 能 够 进 行 理 性 思 维,所 以 应 该 反 对 蒙 昧主义和奴役妇女的社会制度,赋予妇女和男性 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帮助她们进行理性训练。法 国启蒙思想家 孔 多 塞 敏 锐 地 指 出,1789年 《人 权 宣言》所确立 的 “在 权 利 方 面 人 生 来 而 且 始 终 是 平等的”原 则 存 在 漏 洞,他 认 为 事 实 上 妇 女 几 乎 被剥夺了应 当 享 有 的 全 部 权 利,他 在 《论 妇 女 的 公民权》中明确主张赋予妇女政治的和法律上的 平等权 利,以 实 现 妇 女 全 部 的 公 民 权 。 [6](P13-14) 可以说,是 启 蒙 运 动 发 现 了 妇 女,它 唤 醒 了 处 于 “无权”状态下妇女的觉醒,为男女平权思想奠定 了思想基础,成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最为直接的 理论来源。
女权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女权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思潮,关注并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平等权利与地位。
它旨在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和性别歧视,为女性争取平等与自由,并追求性别平等的社会。
起源女权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的欧洲和北美地区。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社会结构发生剧变,也催生了社会运动的兴起。
一些先锋思想家开始对女性的地位进行反思,并提出女性应该享有平等权利。
这些思想家以及他们的著作为女权主义的起点。
一位重要的先驱人物是英国的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她在1792年的《辩护女权》中阐述了女性平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本著作为后来的女权主义者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框架和理论支持。
发展女权主义思潮在19世纪和20世纪不断发展并扩展至各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争取参政权、选举权以及拥有财产和教育的机会。
他们通过罢工、示威和社会运动来表达诉求,并逐渐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20世纪的女权主义运动进一步加强了女性的权益保护。
在二战期间,女性在劳动市场的参与度大幅增加,为自己争取平等待遇与机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女性开始要求延长产假、保障职场平等与安全,并捍卫性别自主权。
同时,少数族裔女性和性取向多元的女性也开始纳入女权主义的边界,强调所有女性都应享有平等权利。
在这种背景下,第二波女权主义蓬勃发展,成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重要社会运动。
这一波女权主义关注家庭和家务劳动的再分配,倡导男女平等参与家庭责任。
同时,性别意识和性别歧视问题也成为话题,女权主义者开始关注性别身份、父权制度以及家庭暴力等议题。
进入21世纪,女权主义的话语越来越多元化。
涌现出了第三波女权主义的思潮,强调女性对美丽的重新定义、文化多样性和跨性别权益等议题。
此外,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网络成为女权主义者进行组织和倡导的重要工具。
结语女权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性别平等争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热门标题126个)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热门标题126个)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以下是126个整理好的关于女权主义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您。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一:1、美国女权主义视阈下的梅根·特里的女性实验剧2、网络热词“直男癌”的建构与颠覆——基于社交媒体女权主义话语符号的分析3、《玩偶之家》:易卜生和女权主义4、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5、格里尔《女太监》中的女权主义思想论析6、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视角下对《黄色壁纸》的解读7、美狄亚——女权主义的代表8、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质女权主义9、“性”的政治内涵与“性革命”的前景——论凯特·米利特的女权主义思想10、《玩偶之家》的女权主义解读11、社会时代·女权主义·精神分析——《边城》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根源探赜12、分析《觉醒》中的女权主义13、女权主义法学的马克思主义之维14、浅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局限性——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视角15、多重社会身份困境下的女性——再议《女勇士》中的女权主义16、《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7、凯特·肖邦的女权主义文学创作探究——从《一双长丝袜》谈起18、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19、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解读20、从《喧哗与骚动》看“女权主义”之崛起21、美剧《美国恐怖故事:邪教》中的女权主义解读22、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理论问题的反思与批判23、《玩偶之家》的女权主义解读24、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析25、国际人权话语:女权主义的全球想象空间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二:26、亚洲影视作品女权主义的三种表现状态刍议27、西方女权社会主义及其对现代女性发展的启示28、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29、女权主义篇章建构词汇手段浅析30、如何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31、试论《简·爱》中的女权主义32、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权意识探析33、浅谈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女权主义34、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合理性探究35、女权主义的性论述36、人际功能视角下看女权主义演讲的意义——以希拉里·克林顿和艾玛·沃特森的演讲为例37、羽太信子可信乎?——日本当代女权主义者对中岛长文质疑的疑义38、青年毛泽东的女权主义思想述评39、对19世纪以来女权主义的反思——以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为中心40、弗雷泽的女权主义性别正义理论建构逻辑探析41、《毒瘾难戒》中的反文化与女权主义问题42、女权主义视角与理论、实证、行动的三重变奏——评胡玉坤新着《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43、反叛与激进——西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述评44、女权主义角度下的电影《纯真年代》45、女权主义教育思想指摘46、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小说《乱世佳人》中的两性关系47、女权主义教育思想之批判48、女性高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效应——基于同化理论与女权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49、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评析50、同根不同枝——张爱玲与丁玲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研究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三:51、女权主义思想在《蝴蝶梦》中的体现52、建构女性权利的中国话语——评《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53、现代教育的性别僭越——对女权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54、论舞蹈中女权主义的体现——以舞剧《简爱》为例55、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女权主义思想之体现56、性别、女权主义与阶级话语57、关系探析之语境理论与语篇分析——以艾玛·沃特森在联合国上关于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的演讲为例58、电影《朱诺》的“朱诺效应”与女权主义59、试论当前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研究中的新论点60、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权主义传播61、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62、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意识63、女权主义翻译观的“忠实性”分析64、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探究65、反叛与激进——西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述评66、女权社会主义对我国现代女性的影响67、以成功展示女性解放之路——影片《摔跤吧,爸爸》的女权主义的温和表达68、女权主义在中国:理论与实践困境69、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下对张爱玲《心经》的再认识70、论女权主义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中的“他者”形象71、女权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之当代价值72、《简·爱》中女权主义思想探析73、新视角、新材料:前沿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研究74、浅析《摔跤吧! 爸爸》中女权与男权的博弈——以激进女权主义为视角7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男权文化阐释——兼及对女权主义的启示女权主义论文题目四:76、中国革命影片中的男权思想与女权主义77、浅析《晚宴》中的女权主义话语78、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研究79、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80、女权主义思潮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81、从女权主义视角下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82、“全面二孩”与“女权主义”83、从女权主义视角解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意象84、电影《浓情巧克力》的女权主义精神85、唯物史观下的女权主义——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研究范本86、英国反女权主义探析——以英国维多利亚晚期和爱德华时期的反妇女选举权为例87、女权社会主义视域中的现代女性解放问题探论88、浅析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权主义思想89、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流变考90、西方女权主义与马克思妇女理论的理论对话与现实启示91、女权主义理论视角下贵州苗族女性民族体育参与研究92、女权主义视域下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再审视93、从阐释学角度看《简爱》译本中的女权主义94、《老人与海》与生态女权主义95、女权主义文学视角下的中国旧式情爱关系批判96、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权主义97、女性的赞歌——谈《射雕英雄传》的女权主义98、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99、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100、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发展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五:101、“父爱之山”的崩塌——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102、在绝望中寻求希望——从存在主义女权视角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103、赛博女权主义理论和生殖技术的民族志研究104、新媒体环境下女权主义传播的探讨——以新浪微博为例105、浅析后现代女权主义与女性内衣的多元化发展106、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的生态女权主义研究107、《南方与北方》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探析108、角色的颠倒——生态女权主义视角下《简·爱》人物形象解读109、浅析网络文学中的后女权主义110、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析论111、浅析女权主义风格服装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12、爱情幻像下的女性本质疏离——女权主义文学新论113、是意识的觉醒,非道德的沦丧——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嘉莉妹妹》114、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访——新世纪以来女权主义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115、生态后现代女权主义视野下的“苔丝”悲剧116、西方女权主义发展浪潮的逻辑梳理117、边缘到中心——从《茶花女》、《简爱》、《傲慢与偏见》看女权主义的发展118、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119、我国女权主义法学研究现状评析120、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爱玛·包法利和海丝特·白兰121、后女权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建构122、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探析123、如何认识性工作——国外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关论争的历史演进124、女权主义背景下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研究125、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与女权主义研究126、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解放思潮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解放思潮概述中国文学中的女性解放思潮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关于女性地位和权益的观念变革和反映,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篇文章将介绍中国文学中女性解放思潮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起源女性解放思潮在中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个充满了封建礼教束缚和社会压迫的时期。
西方近代化运动和来自国外的启蒙思想逐渐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呼喊下,女性开始关注自身地位和权益。
第一波女性解放思潮第一波女性解放思潮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此时正是大规模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际。
李可染、周作人、鲁迅等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探索了妇女地位问题,并不断呼吁平等权益与自由意志。
著名作品如《阿Q正传》、《雾》等都表现了女性对权益和自由的追求。
第二波女性解放思潮第二波女性解放思潮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时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女性地位提升的标志性时期。
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鼓舞了广大妇女群众的士气,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妇女的参与度和地位。
王小波、莫言等作家以其独特视角揭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关注妇女独立人格的塑造。
当代女性文学热潮当前,中国当代文学中也有许多以女性主题为核心的作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声音得以传播,越来越多关于自由、权益和身份认同的话题引起了公众关注。
张爱玲、蔡骏等作家通过他们深入世界知识体系讲述对于现代社会问题或者存在理论上较高秩序要求之回应。
女性解放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女性解放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文化观念,打破了封建礼教束缚,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升和平等权益的争取。
其次,它激发了女性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增加了女性在各个领域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
最后,它为中国男女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结论中国文学中的女性解放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议题之一,在历史上形成并持续至今。
“瓦解”与“重塑”

“瓦解”与“重塑”作者:薛敬伊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4期作为世界级动画大师今敏,其借助个性化的叙事手法,以独特的方式将真实世界与臆想世界杂糅在一起,通过相互交织的虚幻与现实展现出了社会所带给人们的不同影响;在其作品中,多以女性人物或女性视角展开,今敏所独有的女性情节对其作品的发展脉络起到了有力支撑,通过塑造不同的女性角色表达了今敏对日本社会中女性地位及其性别意识转变的思考。
一、“立足女性角色”——今敏的女性意识人们对性别的部分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时代文化的关注所获得的,性别的刻画会进入到文学、影视作品之中,以此又构建了当下的时代文化,从而进入到作为时代文化的参与者的大众意识之中,大众会深受其影响。
若将整个动画发展史作纵横比较,不难发现,角色是动画之核心,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是一部作品中的灵魂所在,因此在作品中,不同性别视角的表达则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性。
在以往的动画作品中,女性角色通常被局限在一些固定的形象中,似乎在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世界,女性角色除了柔弱善良、等待着被救助的形象之外,就是加害于其他女性的女巫般邪恶阴暗的形象。
作为“第二性”身份,女性所表现出的种种特性,实际上是受到了社会的限制与束缚,并不是一种自我主动的选择,因此,波伏娃创造性地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处境论。
而对于性别的不同阐释已经可以成为表达艺术的一种方式,通过此,人类不仅可以获得自我表达,也可以对自我困境进行表述。
目前的动画领域,较大比例还是以男性主角为主导的动画,以女性角度进行创作的作品相对较少,在动画的发展历程中,女性角色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人物特点等等,往往都是与当时社会的女性地位及社会对女性的认知是不可分割的。
二战战败后的日本,在受到经济压力的刺激下,传统的家庭结构被解构,大量的女性在参与工作并获得了经济的独立权后,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提升,这也对日本女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一定影响。
伴随着女性角色在整体社会中的转变,使得日本文化对于女性有着独特的关注视角,因此,愈来愈多的动画导演开始尝试打破以往单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今敏則较之更甚,其作品不仅以女性为主角,同时通过女性的视觉、心理等的动态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偶像未麻,到女优千代,再到红辣椒,甚至在《东京教父》中的人妖阿花也是以女性形象来塑造的。
女权主义八大事件

女权主义八大事件1、女权启蒙:女权主义思想萌芽女权启蒙,百年八大女权事件的开端,使得女权主义思想开始萌芽。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被尊为女权运动的先驱,她有着桀骜不驯的思想和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她拒绝婚姻,直到很晚才结婚,有一个非婚生的孩子。
1792年,还写了一本女权启蒙的重要著作《女权辩护》,她在书中强调,妇女除了应该成为贤妻良母外,还应该被看作是独立的人,应该拥有个人权利,反对18世纪英国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种种限制和价值观。
《女权辩护》是女权主义哲学最早的作品之一。
2、美国芝加哥劳动妇女罢工游行: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成立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以象征着经济保障和良好生活质量的“面包和玫瑰”为口号,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
1910年,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召开,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发出倡议,设定一年中的一天为“国际妇女节”。
3、妇女选举权运动:妇女选举权确立选举权之母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曾说:“只有等妇女拥有了选举权,践踏我们文明世界的可怕的恶魔才会被永远驱逐。
”争取选举权最大的抗议活动发生在1913年。
约有5000到8000名妇女选举权主张者沿着宾夕法尼亚大道一路示威游行,经过了白宫,引来了成千上百的围观者。
很多抗议者遭到人群中反对妇女选举权人士的袭击。
他们或口水相向,或掷物伤人,有的甚至施以拳脚。
不少妇女在游行中受了伤,但暴力引起的公愤也为妇女选举权运动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1920年,美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4、节育运动:计划生育蔓延各国妇女玛格丽特·桑格是美国计划生育运动创始人,计划生育运动的国际领袖,1921年,她创立“美国避孕联盟”,提出计划生育工作是女权的组成部分,必须让每个女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生不生孩子、何时生孩子、生几个孩子。
女性权利的解放

女性权利的解放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通过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揭示了美国内战前后南方社会中妇女低卜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肯定了她们对南方社会的贡献,由衷地赞美了她们博爱无私和勇于反抗、追求自我意识和自主权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妇女应该走出家庭获得解放厂。
一、背景内战的催化作用和社会转型共同造成了女性突破传统的家庭模式,女人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斯嘉丽完成了从南方淑女到资产阶级女人的转变。
女性的生活空问开始转变,从狭窄的家庭生活转变为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问,并挑战社会男性的力量,从而为女性取得更大的活动空问。
女性个性的认知和程度上的提升就是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
在传统社会中,男性是社会活动的中心,女性只是一种陪衬,永远只会站在男性的后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发展,女性逐渐从“后台”走向“前台”,女性主义也慢慢地被唤醒。
直到现在,女性角色放在主权位置也不再奇怪,在电影《生化危机》或者《孤岛少女》中也不难发现这一点。
小说《飘》以19世纪的美国内战和战后重建为背景,把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爱与痛苦的生活经历作为主线,描写出一个美丽与智慧并存,争夺霸权和使用一切手段达到目标的女性形象。
她敢于反叛传统,离开了家庭,为争取经济和个性上的独立,她在生活中挣扎着。
同时,她还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她的斗争的痕迹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一部描写一个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挣扎的伟大作品。
我国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极低的。
同样在西方世界,“男尊女卑”思想也根深蒂固。
女人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品。
在西方古典神话很常见,这一点特别突出在旧社会美国南部。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
男人拥有财产,女人仅仅负责管理。
要是男人接过管理,女人就得称赞他的聪明。
男人言语粗鲁,经常喝醉。
女人要忽视男人的语言过失,并且没有痛苦怨言地把醉汉扶到床上。
男人们粗暴而直率;女人则总是要善良,仁慈宽容”。
本文试图从女性视角分析小说中赋予女性的进步的思想。
女性主义---社会思潮

浅析西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潮摘要:发端于19世纪末叶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由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运动,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依次经过了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当代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等阶段。
毋庸置疑,时至今日,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依然具有理性分析的必要性。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呼应和折射出西方世界的人文传统意识,它要求不分性别、同等对待的方法标示了追求两性平等的起点。
但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过于强调实现男女的同等权利,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独特性,这对其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价值分析一、女性主义思潮及其发展「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是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根据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社的法国女士奥克雷最先提出了这一词汇。
1890年代,法国妇女团体或妇女刊物虽然时常引用它,但是温和派的妇女平权倡导者往往要与他保持距离,自称她们的组织是「女性的」而非「女性主义的」。
直到二十世纪初「女性主义」才被法国各派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者所接受。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源于欧美的重要思潮,自产生起的一个多世纪里,伴随着欧美社会发展的脉动,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此时欧美各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点早已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政府仍然拒绝给予革命时期曾与男性并肩战斗的女性以平等权利。
受到愚弄的女性们遂奋起抗争。
她们要求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政治、经济权利,分享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果实,这就引发了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
这一浪潮的思想成果,以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泰勒的《妇女的选举权》、约翰·穆勒的《妇女的屈从地位》等著作问世为标志。
由于这一次女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争取女性在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城的合法权利。
社会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瓦解》解读

作者: 盛杰[1]
作者机构: [1]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页码: 6-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7期
主题词: 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批评;阿契贝;《瓦解》
摘要:在1958年出版的钦努阿·阿契贝的尼日利亚四部曲之一《瓦解》备受众人青睐,目前,评论家已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但还未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对作品进行全面解读.笔者认为在社会生态的视域下阿契贝小说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及各种自然社会人文等线索还有很大的剖析空间.本文旨在全面阐释作者生态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从而实现构建文学生态发展观的愿景.。
妇女受压迫的根源问题

妇女受压迫的根源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现代价值的彰显,不能仅囿于理论封闭研究,更需要通过借鉴其他女性理论,在比较中不断完善发展。
以妇女受压迫根源问题为导向,选择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两大妇女流派,从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关于妇女受压迫的根源问题的看法、解决途径、启示四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厘清二者之间差异,以期对中国妇女解放现状提供一定的启示。
标签:启蒙运动;私有制;家务劳动社会化;教育20世纪80年代,随中外文化交流加深,西方女性主义学说不断传入中国,客观来说,其传入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女性解放,但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全面西化”。
从总体考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分析妇女解放问题上所具有的革命性、全面性及其思想厚度是西方女性学说所难以超越的。
但我们也要承认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受其历史局限,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西方最古老且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学说之一,对其他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文讨论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特指狭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
一、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产生背景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及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权威的思想解放,集中体现在法国大革命和西欧启蒙运动反对封建的政治诉求之中,其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与宗教压迫。
因此,提倡理想、追求自由成为时代主旋律。
启蒙思想给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深刻启发,同新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传统与宗教权威一样,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开始质疑男权,逐渐意识到男女作为独立个体存在,具有同样理性潜能,因而都是自由平等的。
其理论渊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启蒙运动启示。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西方女性主义中最古老的流派,源于启蒙理性,指要从认识论和人性论角度来考察理性,表现为对神的敬畏、独立思考以及自我选择能力。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启蒙运动“天赋人权”“理性”“自由”“平等”等理论出发,论证男女都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同样理性潜能,都是自由平等的。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解读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解读
余永跃;雒丽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从启蒙运动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出发,要求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运用到女性身上.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女性也是具有理性的人",通过对女性屈从地位根源的考察,提出赋予女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就业权和参政权,希望以此来解决男女平等问题.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坚持"两性理性无差异",并对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进行发展和革新,深入思考"男女平等",实现了从"追求同样的平等"到"在差异中求平等"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推动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9页(P1-9)
【作者】余永跃;雒丽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探析 [J], 姚大志
2.尴尬的女权主义作家——贝弗利·法默小说中的女权主义解读 [J], 郑小燕
3.超越禁忌的女权主义作家——解读简·德万尼小说中的女权主义政治 [J], 刘浩波
4.正在新自由主义化中的女权主义 [J], 伊丽莎白·普鲁格尔;魏开琼
5.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解读 [J], 余永跃;雒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瓦解》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萌芽
摘要: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现代非洲小说之父”,是非洲最富有影
响力的黑人作家之一。
其中《瓦解》是他的杰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同时是
现代非洲小说中传阅量最大的一部小说。
虽然阿契贝在小说《瓦解》中塑造了一
个英勇无畏的男性英雄形象,不过通过作者对非洲伊博氏族日常生活的描写,我
们可以发现在这样一个男权氏族社会中,女性身上散发出的光芒并没有完全被男
性统治所笼罩,相反,在她们的行为和意识中已经反映出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
萌芽。
虽然《瓦解》中的女性人物是以次要角色出场,但女性却是作品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而论者们往往忽略了她们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将主要对这部小说主
人公身边的女性进行分析,揭开作者如何一步一步的从她们身上映射自由主义女
权主义。
关键词:《瓦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埃喀维菲;奥贡喀沃
一、男人崇拜的对象——女人
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的主导倾向是跟随着自由主义传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直接面对的严酷现实是女性被全面排除于社会生活之外。
《瓦解》中描写了伊博氏族社
会中的男人对自己女人的绝对话语权,要想令男性崇拜女性可谓是无稽之谈。
可是,整个氏族
对女性的崇拜在文中却显而易见,女性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着氏族社会的日常生活。
文中的乌姆
奥菲亚是一个崇拜神和有信仰的氏族,人们按照神的意愿生存,而他们最重要的神就是地母——阿尼。
地母阿尼是一切丰产之源,“阿尼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比其他任何神祗都重要。
她是道德和行为至高无上的裁判。
而更重要的是,她还和氏族中己经被埋到土里的祖先们有着密切来往。
”氏族对地母是无比崇拜的,他们认为“没有她的保佑,我们的庄稼是长不起来的”氏族中每
年的新木薯庆祝会,就是对一切丰产之源的地母阿尼谢恩的日子,以表示对地母和氏族祖先灵
魂的尊敬。
所以,女性的代表地母成了氏族中地位最高、最令人崇拜的神。
而这也恰恰说明了
乌姆奥菲亚的男性对女性的崇拜。
除了地母之外,女祭司在乌姆奥菲亚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她身上充满了神的威力,人们都很怕她。
”从女祭司契埃罗带走埃金玛就可以看出,即使像奥贡喀沃这样伟大的英雄在她的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伟大的英雄对女祭司既崇拜又恐惧。
由此可见,《瓦解》中女性的潜在地位是如此的“至高无上”。
文中女性形象的提升也印证了自由主义女权
主义的理论,女性不再单单是男性的附庸。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基于性别的不平等,从文中男性对女性的崇拜可以
看出,作者的意图是在说明女性在氏族社会中的作用从一开始的单纯的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逐渐演变为男性崇拜的对象,这一过程贯穿全书。
二、被女性超越的对象——男性
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继续坚持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两性理性无差异”理论,认为男
女两性在本质、能力尤其理性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也能够做到,女性拥
有和男性同样的理性。
《瓦解》中展示的是一个男性的世界,男性是氏族的英雄和主人,而女
性也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庸和奴隶,她们身上甚至闪烁着超越男性的光芒。
这在奥贡咯沃的女儿
埃金玛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埃金玛是奥贡喀沃第二个妻子埃咯维菲唯一的女儿。
她只有十岁,“可是她的智慧却超过她
的年龄。
”埃金玛是埃喀维菲世界的中心,“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把母亲叫做妈妈,而是像她父
亲和别的大人们一样喊她的名字埃咯维菲。
她们俩人之间的关系不只是母女,还有点像平辈的
伙伴。
”就连一向被人们叫作“一团烈焰”的奥贡喀沃内心也非常认同埃金玛,“奥贡咯沃特别喜
欢埃金玛。
她很像她那当年是村里的美人的妈妈。
可是这种喜爱只在很少的场合中流露出来。
”埃金玛美丽、聪明、贤惠,别人称她为“美丽的水晶”,她真正理解作为英雄的父亲,她有自己
的想法,她不像“不成器的儿子”恩沃依埃那样做出“可耻的事”而令奥贡喀沃失望。
因为在奥贡
喀沃所有的孩子中,包括他的儿子们,只有埃金玛最了解他的脾气。
奥贡喀沃也承认埃金玛是
他的孩子中最棒的。
也正是因为埃金玛身上的这种超越男性的气质,所以奥贡喀沃才不断地祈
祷“我真希望她是个男孩子……她是这么懂事。
在他的孩子中,还有谁能够如此透彻地理解他的
心思呢?”而这也正好说明了埃金玛比他的儿子们要更加令奥贡喀沃满意。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关于女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
女性不仅与男人不同,而且低于男性。
但在作品中的奥贡喀沃儿女一代人中,埃金玛战胜了包
括恩沃依埃在内的所有同辈男性。
从中不难发现,女性的地位在新的一代里发生的变化。
埃金
玛超越了与她同为一代的男性,也征服了氏族的英雄——她的父亲。
她身上闪烁着女性的光芒,她是女性“新生”的代表和象征。
三、反抗命运的对象——女性
世界各国文学中不乏不畏男性强权而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
同样,在《瓦解》中就有一个
十分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奥贡喀沃的第二个妻子——在奥贡喀沃的三个妻子中,差点儿在
新木薯庆祝会前夕被打死且只有她敢敲奥贡喀沃的门的人——埃喀维菲。
她是一个被自己丈夫
奴役、控制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女人。
在奥贡喀沃的严格管教下,埃喀维菲吃苦、受训、挨打。
可她并不是像很多的女性那样逆来顺受,反而她敢爱敢恨、机智勇敢,是一个十
足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敢于反抗的女性。
“很多年以前,埃喀维菲还是村里头号美人的时候,奥贡喀沃在人们记忆中最盛大的一场比赛中打败了猫子,贏得了她的心。
那时他很穷,付不起新
娘的身价,所以她当时没有嫁给他。
几年后,她从丈夫家跑了出来,和奥贡喀沃同居了。
”这在那样保守、封建的氏族社会里非常罕见,但也非常“新潮”。
当女祭司契埃罗将自己唯一的女儿
埃金玛带走之后,埃喀维菲“在心里发誓说,如果她听到埃金玛哭,她就冲进洞去,保卫她,抵抗世界上一切的神,她要同她一道死。
”在关系到自己女儿性命的时刻,她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甚至不惜以性命相抵,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神也不在乎。
作为一个深受氏族影响的女性,能
够有这样的意识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思想意识的曙光。
其实在20世
纪70年代,当代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就已经开始为女性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中争取平等的
权利和地位,文中埃咯维菲不满足自己被束缚的处境,敢于面对氏族传统而勇敢地投入奥贡喀
沃的怀抱以及她为了女儿的生命安全不惜与神相抗争的行为当中,我们看到了她作为女性的自
身内在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和女权主义的潜在意识。
这也十分充分地说明了妇女并不是社会上的
弱势群体,她们只不过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一旦环境激发起她们的斗志,她们就会爆发
出巨大的能量,或许这也正是男性对女性的崇拜的又一重要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伊博氏族在未受到外来殖民者的入侵时女性的生存环境,
阿契贝在他的写作中以现实主义手法对女性进行描写,因而即使在作者展现氏族男性的同时,
也不自觉地增加对女性话语的描写,展现出了女权主义萌芽的曙光。
阿契贝在作品中也意识到
了非洲黑人女性所处的境遇,他并没有因为民族主义情结而刻意回避女性在氏族社会中所处的
被压迫的地位,而是将其客观呈现出来,揭示了反映在她们身上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之光。
作者简介:李靖昊(1994-),男,河南安阳人,学术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