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2.2)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二节小学教育目的

一、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也是教育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一般说来,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体现了小学教育的本质,是小学教育活动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规定着小学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小学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也应是小学教育目的。比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的评价等工作,虽然可以也必须有非常细致的具体评价标准,但是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小学教学目的,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教育目的时,就需要对具体评价标准做出修正。

(二)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小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小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首先,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对社会成员的教育目的就会有所不同。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小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第一个主要依据。

其次,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从维护各自的社会制度角度出发而确立相应的教育目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小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最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例如,世界上有的国家比较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有的国家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这些取向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了这些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传统。

总之,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小学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而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小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在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其基本特征。这些发展特征在生理上主要表现在形体、骨骼系统、肌肉组织、神经系统、心血管等方面,在心理上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等一些共同的规律,但同时,由于遗传、

第一,不同的少年儿童的同一方面,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第二,同一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上有差异性;第三,不同的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到所存在的发展的差异性。

3.人们的教育理想

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因此,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在教育实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各自的理想出发赋予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以不同的内涵。如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他们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人;人文主义拉伯雷心中理想的人能读、能写、能唱、能弹奏乐器,会说4~5种语言,会写诗作文,勇敢、知礼、健壮、活泼,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启蒙运动的先锋卢梭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是一个自然天性获得了自由发展的人,他身心协调和谐,既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他心地仁慈,乐于为善,感觉敏锐,理性发达,爱美,既富有情感,更富有理智,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本领。我国近代梁启超主张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特征是: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思想、尚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即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在表述上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