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1.1 正弦定理第一节正弦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1.1 正弦定理第一节正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65314627102de2bd960588ca.png)
1.1.1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 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 本问题.
新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
思考:角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 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 C 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等,即
注意: (1)正弦定理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对应角的正弦 之间的一个关系式.由正弦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可知, 正弦定理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 量关系.
探究三 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二.解三角形 1.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 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a bc sin A sinb sinc
a csin A 20sin60 sinC sin75
20 2
2 20 3 1
6 2
4
C 75
20 3
2 30 2 10 6
6 2
a 30 2 10 6
b 20 3 1
4
课堂小结 一:正弦定理:
二:可以用正弦定理解决的三角问题: ※题型一: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的边和角
2.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 形.
例1:在△ABC中,已知A=45°,B=75°,
a=30cm,解三角形.
解:C=180°-45°-75°=60°
c
a sin C
30sin 60
a bc sin A sinb sinc
sin A
30 3
sin 45
b asin B 30sin75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5篇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26082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2.png)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5篇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也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知识储备已足够。
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依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测量问题的工具。
因此熟练掌握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变通。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并能掌握多种证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四、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知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掌握,突破重难点。
即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
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本节知识教学采用发生型模式:1、问题情境有一个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想在风景区两座相邻的山之间搭建一条观光索道。
已知一座山A到山脚C的上面斜距离是1500米,在山脚测得两座山顶之间的夹角是450,在另一座山顶B测得山脚与A山顶之间的夹角是300。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ac8ebedc8d376eeafaa3108.png)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声明:本文非原创,由于界面阅读感不好而本人进行重新排版。
第一章 三角函数一.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R A B C===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变形:2sin (sin )22sin (sin )22sin (sin )2a a R A A R b b R B B R c c R C C R ⎧==⎪⎪⎪==⎨⎪⎪==⎪⎩推论:::sin :sin :sin a b c A B C =二.余弦定理:三.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ABC S bc A ac B ab C ∆===第二章 数列一.等差数列: 1.定义:a n+1-a n =d (常数)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d m n a a m n ∙-+=3.求和公式:()()d n n n n a a a S n n 21211-+=+=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2) m,2m,32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差数列二.等比数列:1.定义:)0(1≠=+q q a a nn 2.通项公式:q a a n n 11-∙=或q a a mn m n -∙=3.求和公式: )(1q ,1==na S n )(1q 11)1(11≠--=--=qqa a q q a S n n n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b ac ac B c a b ab C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a cb B aca b c C ab+-=+-=+-=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2)()m,2m,32q 1m 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比数列或为奇数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1.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2.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 ,(错位相减法)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若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则采用(拆项相消法)求和.注意(1):若数列的通项可分成两项之和(或三项之和)则可用(分组求和法)。
新课标必修五1.1正弦定理
![新课标必修五1.1正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f53a0943f7ec4afe05a1df0b.png)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
首先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再
利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看能否判断所求这个
角是锐角.当已知的角为大边对的角时,则能 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当已知小边对的 角时,则不能判断.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4 3 ,b= 2 2 ,A=45°, 变式:在△ABC中,已知a= 3 求B和c。
a b 解: sin A sin B b sin A sin B a 2 2 2 2 3 2 4 3 3
B 600 本考点需注意: 或1200
a sin C 3 4 C 75 或 15 c 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可能有两解 ). sin A 2
2
数学应用:
例 5.某 登 山 队 在 山 脚 下 A处 测 得 山 顶 B的 仰 角为
0 35 ,沿 倾 斜 角 为 20 的 斜 坡 前 进 1000m 后 到 达 D处 , 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 56 ,求 山 的 高 度 BC(精 确 到
1m)
B
1000
D
65
E:过点D作DE//AC交BC于E,
角化边公式
3a : b : c sin A : sin B : sin C.
a b c 2R sin A sin B sin C
两个重要结论
2.对于任意ABC,其面积为: 1 1 1 S ab sin C bc sin A ac sin B 2 2 2
此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三角形面积等 于三角形任意两边及其夹角正弦乘积的一半.
高中数学 必修5
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正弦的比相等.
(完整版)必修五;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完整版)必修五;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96ead76bec0975f565e212.png)
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一:正弦定理1:定理内容: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R Cc B b A a 2sin sin sin ===(R 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公式变形(1)R Aa C B A cb a 2sin sin sin sin ==++++ (2)⎪⎩⎪⎨⎧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或R c C R b B R a A 2sin ,2sin ,2sin === (3)⎪⎩⎪⎨⎧B c C b A c C a A b B a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4)Rabc A bc B ac C ab S ABC 4sin 21sin 21sin 21====∆ 以下是ABC ∆内的边角关系:熟记(5)B A B A b a >⇔>⇔>sin sin (大边对大角)(6)B A B A cos cos <⇔>(7)⎪⎩⎪⎨⎧+=+=+=)sin(sin )sin(sin )sin(sin B A C C A B C B A 思考A cos 与)cos(C B +的关系(8)2cos 2sin C B A += (9)若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则AC DC AB DB = 思考题:1:若B A sin sin =,则B A ,有什么关系?2:若B A 2sin 2sin =,则B A ,有什么关系?3:若B A cos cos =,则B A ,有什么关系?4:若21sin >A ,则角A 的范围是什么?解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例1:已知ABC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10,45,60=︒=∠︒=∠a B A .(2)︒=∠==120,4,3A b a .(3)︒=∠==30,4,6A b a .(4)︒=∠==30,16,8A b a .(5)︒=∠==30,4,3A b a .思考:在已知“边边角”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三角形多解的情况判断方法:(1)用正弦定理:比较正弦值与1的关系(2)作图法:用已知角所对的高与已知角所对的边长比较.练习:(1)若︒=∠==45,12,6A b a ,则符合条件的ABC ∆有几个?(2)若︒=∠==30,12,6A b a ,则符合条件的ABC ∆有几个?(3)若︒=∠==45,12,9A b a ,则符合条件的ABC ∆有几个?例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形状.(1)C B A 222sin sin sin =+.(2)C B A cos sin 2sin =(3)B b A a cos cos =(4)A b B a tan tan 22=二:余弦定理1:定理内容: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 bc c b a cos 2222-+=B ac c a b cos 2222-+=C ab b a c cos 2222-+= 另一种形式:bca cb A 2cos 222-+=. 请写出另两个:例1: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在ABC ∆中,︒=∠==120,4,5C b a ,求边c .(2)在ABC ∆中,︒=∠==60,8,5C b a ,求边c .(3)在ABC ∆中,8,7,5===c b a ,求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4)在ABC ∆中,13:8:7sin :sin :sin =C B A ,求C cos .(5)在ABC ∆中,8,120,34=+︒=∠=b a C c ,求ABC ∆的面积.(6)在ABC ∆中,34,60,4=︒=∠=∆ABC S C c ,求ABC ∆的周长.(7)在ABC ∆中,1)(22=--bcc b a ,求A ∠. (8)在ABC ∆中,4,3,2===c b a ,判断ABC ∆的形状.(9)求证:在ABC ∆中,)cos cos cos (2222C ab B ac A bc c b a ++=++.(10)求证: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它各边的平方和.。
高中数学必修五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课件 (共34张PPT)
![高中数学必修五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课件 (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732d6176c85ec3a87c2c51b.png)
两种途径 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 (1)化边为角;(2)化角为边,并常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 转换.
双基自测 1.(人教A版教材习题改编)在△ABC中,A=60° ,B=75° ,a =10,则c等于( A.5 2 10 6 C. 3 ). B.10 2 D.5 6
a 解析 由A+B+C=180° ,知C=45° ,由正弦定理得: sin A = c 10 c 10 6 sin C,即 3= 2.∴c= 3 . 2 2 答案 C
sin A cos B 2.在△ABC 中,若 a = b ,则 B 的值为( A.30° 解析 B.45° C.60° D.90°
4.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解三角形时, 注意解的情况. 如 已知 a,b,A,则 A 为锐角 图形 A 为钝角或直角
关系 式 解的 个数
a<b sin A a=bsin A
bsin A<a< b 两解
a≥b a>b a≤b
无解
一解
一解 一解 无解
一条规律 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大角的正弦值也较大, 正弦值较大的角也较大,即在△ABC 中,A>B⇔a>b⇔sin A >sin B. 两类问题 在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及任一 边,求其它边或角; (2)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它边或 角.情况(2)中结果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应注意区分.余 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 角;(2)已知三边,求各角.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基础梳理 a b c 1.正弦定理:sin A=sin B=sin C=2R,其中 R 是三角形外接 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为: (1)a∶b∶c=sin A∶sin B∶sin C; (2)a= 2Rsin A ,b= 2Rsin B ,c= 2Rsin C ; a b c (3)sin A=2R,sin B=2R,sin C=2R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 角形问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6c5ea577232f60ddcca1ff.png)
解的情况
A为钝角或直角
a>b a≤b
一解 无解
a<bsinA
无解
A为锐角
a=bsinA bsinA<a<b
一解 两解
a≥b
一解
思考 : 在ABC中, a x, b 2, A 450,若这个三角形有
两解,则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2_,_2____
正弦定理的推论: =2R (R为△ABC外接圆半径) (边换角)
在已知三边和一个角的情况下:求另一个角 ㈠用余弦定理推论,解唯一,可以免去判断舍取。 ㈡用正弦定理,计算相对简单,但解不唯一,要进行 判断舍取。
练习1:在△ABC中,已知
解:
=31+18 =49
∴b=7
练习2:
在△ABC中, a 7,b 4 3, c 13 ,求△ABC的最小角。
解:
72 (4 13)2 ( 13)2 274 3
二、可以用正弦定理解决的两类三角问题: (1)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的边和角; (2)知三角形任意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
的边和角(注意判断解的个数)
思考:你能用正弦定理来解释为什么在三角形中越大
的角所对的边就越大吗?
分析:设△ABC的三个角所对边长分别是a、b、c,
且∠A≥∠B≥∠C,
(1)若△ABC是锐角或直角三角形 ∵正弦函数y=sinx在 [0, ]上是增函数 2
2A 2k 2B 或 2A 2k 2B(k Z)
0 A,B ,∴k 0,则A B或A+B=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
针对性练习 1、已知△ABC中,sin2A=sin2B+sin2C,且 b sinB=c sinC,则△ABC的形状是
必修5解三角形--正弦定理
![必修5解三角形--正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d5c103453610661fd9f420.png)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任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即A a s i n =B b sin =Ccsin =2R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2正弦定理的应用 从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a, b 和A, 用正弦定理求B 时的各种情况:⑴若A 为锐角时:⎪⎪⎩⎪⎪⎨⎧≥<<=<)( b a ) ,( b a bsinA )( bsinAasin 锐角一解一钝一锐二解直角一解无解A b a已知边a,b 和∠A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CH=bsinA<a<b a=CH=bsinA a<CH=bsinA⑵若A 为直角或钝角时:⎩⎨⎧>≤)( b a 锐角一解无解b a3.在Rt △ABC 中(若C=90︒)有:222b ac += 在斜三角形中一边的平方与其余两边平方和及其夹角还有什么关系呢?4.解题中利用ABC ∆中A B C π++=,以及由此推得的一些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变换的运算,如: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5. 三角形面积公式:⎪⎪⎪⎩⎪⎪⎪⎨⎧=C ab B ac A bc S sin 21sin 21sin 216、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1、 2、 3、例题分析例1、(1)在ABC ∆中,45B =,60C =,1c =,求最短边的边长(2)在ABC ∆中,已知2=b ,︒=30B ,︒=135C ,求a 的长3、在△ABC 中,∠C=60°,c=22,周长为),321(2++则∠A= .例2、1)在ABC ∆中,8b =,c =,ABCS =A ∠。
(2)在四边形ABCD 中,120A ∠=,90B D ∠=∠=,5,8BC CD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
人教版高一必修五第一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人教版高一必修五第一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9c6a252f60ddccda38a0d6.png)
CD a sinB
S ABC
1 1 AB CD ac sin B 2 2
C a
同理:S ABC S ABC
1 ab sinC; 2 1 bc sin A. 2
b
B
c D
A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 相等.
A
C 且 B 180 ( A C ) 105
b c 解:∵ sin B sin C
c sin B 10 sin 105 b 19 sin C sin 30
例2:在
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角度精确到1 ° ,边长精确到1cm). b sin A 28 sin 40 解:根据正弦定理, sin B 0.899 a 20 因为0<B<180 ,所以B 64或 116 (1)当B≈64°时, C=180°-(A+B)≈180°-(40°+64°)=76°
例题1
2
4
正弦定理
(1)在ABC中,已知b 12, A 30 ,
3.定理的应用举例 例1 在ABC 已知 解三角形. 变式:若将a=2 改为c=2,结果如何? 通过例题你发现了什么一般性结论吗?
A 300 , B 1350 , a 2
,
小结:知道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任何一边,利 用正弦定理可以求出三角形中的其它元素。
例 2、 已知a=16, b= 16 3, A=30° .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 解三角形(2)将 A=30° 变为B= 30° 呢? 的对角,求其他边和角 a b 解:由正弦定理 C
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ffc88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a.png)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知识集结知识元正弦定理公式知识讲解1.正弦定理【知识点的知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2R(R是△ABC外接圆半径)a2=b2+c2﹣2bc cos A,b2=a2+c2﹣2ac cos B,c2=a2+b2﹣2ab cos C 变形形式①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 C;②sin A=,sin B=,sin C=;③a:b:c=sin A:sin B:sin C;④a sin B=b sin A,b sin C=c sin B,a sin C=c sin Acos A=,cos B=,cos C=解决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两条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①已知三边,求各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在△ABC 中,已知a ,b 和角A 时,解的情况A 为锐角A 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 =b sin A b sin A <a <ba ≥b a >b 解的个数一解两解一解一解由上表可知,当A 为锐角时,a <b sin A ,无解.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a ≤b ,无解.2、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1.S =a •h a (h a 表示边a 上的高);2.S =ab sin C =ac sin B =bc sin A .3.S =r (a +b +c )(r 为内切圆半径).【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元素.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4、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几何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1)测距离问题:测量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用正弦定理就可解决.解题关键在于明确:①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一般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问题,再运用正弦定理解决;②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再把未知的边长问题转化为测量可到达的一点与不可到达的一点之间的距离问题.(2)测量高度问题:解题思路:①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因此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或底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②对于顶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测量问题,我们可选择另一建筑物作为研究的桥梁,然后找到可测建筑物的相关长度和仰、俯角等构成三角形,在此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即可.点拨: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角都是在同一铅锤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成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例题精讲正弦定理公式例1.已知△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A=45°,B=30°,a=,则b=()A.B.1C.2D.例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则B=()A.B.C.D.或例3.在△ABC中,已知三个内角为A,B,C满足sin A:sin B:sin C=3:5:7,则C=()A.90°B.120°C.135°D.150°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知识讲解【正余弦定理的应用】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元素.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4、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几何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例题精讲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中,a,b,c是内角A,B,C所对的边.若a>b,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A.A>B B.sin A>sin BC.cos A<cos B D.sin2A>sin2B例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则角A的大小为()A.B.C.D.例3.在△ABC 中,三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sin B =b sin A ,则a =()A.B .C .1D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知识讲解1.余弦定理【知识点的知识】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2R(R 是△ABC 外接圆半径)a 2=b 2+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变形形式①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②sin A =,sin B =,sin C =;③a :b :c =sin A :sin B :sin C ;④a sin B =b sin A ,b sin C =c sin B ,a sin C =c sin A cos A =,cos B =,cos C =解决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两条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①已知三边,求各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在△ABC 中,已知a ,b 和角A 时,解的情况A 为锐角A 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a =b sin A b sin A <a <ba≥ba >b 解的个数一解两解一解一解由上表可知,当A 为锐角时,a <b sin A ,无解.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a ≤b ,无解.例题精讲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例1.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且(a +b )2=c 2+ab ,B =30°,a =4,则△ABC 的面积为()A .4B .3C .4D .6例2.设△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其外接圆半径为2,且有,则三角形的面积为()A .B .C .或D .或例3.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cos C=,且a cos B+b cos A=2,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A.B.C.D.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当堂练习填空题练习1.如图,O在△ABC的内部,且++3=,则△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的比值为_____.练习2.锐角△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2-8=(a-b)2,a=2c sin A,则△ABC的面积为____.练习3.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则的最大值是____.解答题练习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1)求角B的大小;的最大值.(2)若D为AC的中点,且BD=1,求S△ABC'练习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c)sin B-b sin C=b cos A.(1)求角A;(2)若△ABC的面积为4,a=6,求△ABC的周长.'练习3.'△ABC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4篇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38bd3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4.png)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4篇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学问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学校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亲密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亲密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
因此,正弦定理的学问特别重要。
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同学,同学们已经把握了基本的三角函数,特殊是在一些特别三角形中,而同学们在解决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问题,就比较困难。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究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推断解的个数。
(依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析:学问目标:理解并把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力量目标:探究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同学感受数学公式的干净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法学法分析:教法:采纳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同学自主和合作沟通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觉”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同学的思维由问题开头,到猜测的得出,猜测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法:指导同学把握“观看——猜测——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实行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学问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让同学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看,类比,思索,探究,动手尝试相结合,增添同学由特别到一般的数学思维力量,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假如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胜利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 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同学关心别人的热忱和学习的爱好,从而进入今日的学习课题。
推荐高中数学必修5优质课件:正弦定理 精品
![推荐高中数学必修5优质课件:正弦定理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8145fe2f04a1b0717ed5dd7e.png)
即 a2=b2+c2,故 A=90°. ∴C=90°-B,cos C=sin B. ∴2sin B·cos C=2sin2 B=sin A=1. ∴sin B= 22.∴B=45°或 B=135°(A+B=225°> 180°,故舍去).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类题通法] 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可以从考查三边的关系入手, 也可以从三个内角的关系入手,从条件出发,利用正弦定 理进行代换、转化,呈现出边与边的关系或求出角与角的 关系或大小,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其是否是正三角形、等 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要特 别注意“等腰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的区别.
答案:直角
4.在△ABC 中,若 a=3,b= 3,∠A=π3,则∠C 的大小
为________.
π
解析:由正弦定理可知
sin
B=bsian A=
3sin 3
3=12,所
以∠B=π6或56π(舍去),所以∠C=π-∠A-∠B=π-π3-
π6=π2. 答案:π2
5.不解三角形,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个数. (1)a=5,b=4,A=120°; (2)a=7,b=14,A=150°; (3)a=9,b=10,A=60°.
【练习反馈】
1.在△ABC 中,若∠A=60°,∠B=45°,BC=3 2,则 AC=( )
A.4 3
B.2 3
C. 3
D.
3 2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siBnCA=siAnCB,即si3n 620°=sinAC45°,
所以 AC=3
2× 3
22=2
3,故选 B.
答案:B 2
2.在△ABC 中,a=5,b=3,C=120°,则 sin A∶ sin B 的值是( )
高一数学必修5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高一数学必修5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8055dce05ef7ba0d4a733bd0.png)
必修5第一章,三角函数 第一节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 ,2sin c R C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 ,;③::__________________a b c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C C++===A +B +A B . (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
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3、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
(一解、两解、无解三种情况) 如: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a 、b 、A (A 为锐角)求B 。
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第一类A 为锐角(1).算出CD=bsinA,看a 的情况: (2) 当a<bsinA ,则B 无解,三角形不存在 (3) 当bsinA<a<b,则B 有两解,有两个三角形 (4)当a=bsinA 或a ≥b 时,B 有一解,有一个三角形 第二类 A 为钝角或是直角(1) b<a 则B 有一个解,有一个三角形 (2) b ≥a 则B 无解,不存在三角形 4、三角形面积公式:11sin sin _________22C S bc ab C ∆AB =A ==. 题型1、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1.在△ABC 中,已知a=8,6075B C ==,,则求三角形其他的要素D bsinAAbaC题型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1.△ABC中,已知a=1,b=3,A=30°求三角形的其他要素2.△ABC中,已知a=2,b=2,A=45°求B,C和c,‘3.△ABC中,已知a=2,b=2,B=135°求A,C和c,题型3.不求解判断三角形一解、两解、无解三种情况a , b=4, 那么满足条件的△ABC ( ) 1.在△ABC中,∠A=60°23(A) 有一个解 (B) 有两个解 (C) 无解 (D)不能确定题型4.求三角形的面积题型5.边角互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在△ABC中,已知a cosA=b cosB,则△ABC的形状是.3.在△ABC 中,=,则△ABC 是( )A . 等腰三角形B . 直角三角形C . 等腰或直角三角形D . 等边三角形第二节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_________________b =,2222cos c a b ab C =+-.2、余弦定理的推论:cos ____________A =,222cos 2a c b ac+-B =,222cos 2a b c C ab +-=.(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
《正弦定理》教案(精选12篇)
![《正弦定理》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475fd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c.png)
《正弦定理》教案(精选12篇)《正弦定理》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一数学第五章《三角比》第三单元中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它既是学校“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坐标法等学问在三角形中的详细运用,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一种等量关系,它与后面的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学问,使同学把握新的有用的学问,体会联系、进展等辩证观点,同学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争论,体验到数学发觉和制造的历程,进而培育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讨论性学习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对高一的同学来说,一方面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任意角的三角比等学问,具有肯定观看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对新旧学问间的联系、理解、应用往往会消失思维障碍,思维敏捷性、深刻性受到制约。
依据以上特点,老师恰当引导,提高同学学习主动性,留意前后学问间的联系,引导同学直接参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思想:培育同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进展同学力量的重要方面,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如何培育同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学问不是被动汲取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学问不仅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更重要的是同学在肯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阅历,并通过与他人(在老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关心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同学为中心,视同学为认知的主体,老师只对同学的意义建构起关心和促进作用。
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1、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同学从已有的几何学问和处理几何图形的常用方法动身,探究和证明正弦定理,体验坐标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论证的严谨性。
(整理版)必修五第一讲正弦定理
![(整理版)必修五第一讲正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c9270419e8b8f67d1cb93a.png)
必修五第一讲 正弦定理一、知识回忆新知1: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新知2:〔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3〕正弦定理的根本作用为:①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b = . ②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sin C = . 〔4〕一般地,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二、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变式:在ABC ∆中,45B =,60C =,12a =cm ,解三角形.例2. 在6,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变式:在3,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三、课堂练习 1. 在ABC ∆中,假设cos cos A b B a=,那么ABC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2. △ABC 中,A ∶B ∶C =1∶1∶4,那么a ∶b ∶c 等于〔 〕.A .1∶1∶4B .1∶1∶2C .1∶1∶3D .2∶2∶33. 在△ABC 中,假设sin sin A B >,那么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 >B. A B <C. A ≥B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4. ∆ABC 中,sin :sin :sin 1:2:3A B C =,那么::a b c = .5. ∆ABC 中,∠A 60=︒,3a =,那么sin sin sin a b c A B C++++= .四、总结提升1. 正弦定理:sin sin a b A B =sin c C= 2.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还有 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①两角和一边;②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知识拓展sin sin a b A B =2sin c R C==,其中2R 为外接圆直径.五、课后作业1. △ABC 中,AB =6,∠A =30°,∠B =120︒,解此三角形.2. △ABC 中,si n A ∶sin B ∶sin C =k ∶(k +1)∶2k (k ≠0),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
人教版必修五1.1.1正弦、余弦定理课件
![人教版必修五1.1.1正弦、余弦定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d35c5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2.png)
B. acos A bcos B
C. asin B bsin A
D. acos B bcos A
(2)若A,B,C是⊿ABC的三个内角,则
sinA+sinB__>__sinC.
(3)在ABC中,C 2B,则sin 3B 等于(B) sin B
A.b/a
B.a/b
C.a/c
D.c/a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例题讲授
例1,在ABC中,已知A 32.0, B 81.8, a 42.9cm,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180 ( A B) 180 (32.0 81.8 ) 66.2 根据正弦定理,b asin B 42.9sin 81.8 80.1(cm)
c a sin C 20sin 24 13(cm). sin A sin 40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例题讲授
例3 在 ABC 中,B 45,C 60,a 2( 3 1) ,求
ABC的面积S.
解: A 180 (B C ) 75
A
∴由正弦定理得 b a sin B 2(
3
1)(
练习:
(1)在 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C )
A. asin A bsinB
B. acos A bcos B
C. asin B bsin A
D. acos B bcos A
(2)在 ABC中,若
a cos
A
b cos B
c cos C
,则 ABC 是(
D)
2
2
2
A.等腰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sin A sin 32.0 根据正弦定理,c asin C 42.9sin 66.2 74.1(cm)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8f2a874931b765ce0508146e.png)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学习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2.能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知识点一 正弦定理思考1 如图,在Rt △ABC 中,a sin A ,b sin B ,csin C分别等于什么?答案a sin A =b sin B =c sin C=c . 思考2 在一般的△ABC 中,a sin A =b sin B =csin C 还成立吗?答案 在一般的△ABC 中,a sin A =b sin B =csin C 仍然成立.梳理 在任意△ABC 中,都有a sin A =b sin B =c sin C,这就是正弦定理. 特别提醒:正弦定理的特点(1)适用范围:正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2)结构形式:分子为三角形的边长,分母为相应边所对角的正弦的连等式.(3)刻画规律:正弦定理刻画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可以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互化.知识点二 解三角形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1.对任意△ABC ,都有a sin A =b sin B =csin C.(√)2.任意给出三角形的三个元素,都能求出其余元素.(×) 3.在△ABC 中,已知a ,b ,A ,则三角形有唯一解.(×)类型一 正弦定理的证明例1 在钝角△ABC 中,证明正弦定理. 考点 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应用 题点 正弦定理的理解证明 如图,过C 作CD ⊥AB ,垂足为D ,D 是BA 延长线上一点,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知,CD b =sin ∠CAD =sin(180°-A )=sin A ,CD a =sin B . ∴CD =b sin A =a sin B . ∴a sin A =bsin B. 同理,b sin B =csin C .故a sin A =b sin B =c sin C. 反思与感悟 (1)用正弦函数定义沟通边与角内在联系,充分挖掘这些联系可以使你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2)要证a sin A =bsin B ,只需证a sin B =b sin A ,而a sin B ,b sin A 都对应CD .初看是神来之笔,仔细体会还是有迹可循的,通过体会思维的轨迹,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解题能力.跟踪训练1 如图,锐角△ABC 的外接圆O 半径为R ,角A ,B ,C 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证明:asin A=2R .考点 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应用 题点 正弦定理的理解证明 连接BO 并延长,交外接圆于点A ′,连接A ′C , 则圆周角A ′=A .∵A ′B 为直径,长度为2R , ∴∠A ′CB =90°, ∴sin A ′=BC A ′B =a 2R ,∴sin A =a 2R ,即asin A =2R .类型二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例2 在△ABC 中,已知A =30°,B =60°,a =10,解三角形.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题点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解 根据正弦定理,得b =a sin B sin A =10sin 60°sin 30°=10 3. 又C =180°-(30°+60°)=90°. ∴c =a sin C sin A =10sin 90°sin 30°=20.反思与感悟 (1)正弦定理实际上是三个等式:a sin A =b sin B ,b sin B =c sin C ,a sin A =csin C ,每个等式涉及四个元素,所以只要知道其中的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一个.(2)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已知两角一定可以求出第三个角. 跟踪训练2 在△ABC 中,已知a =18,B =60°,C =75°,求b 的值.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题点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解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 =180°-(B +C )=180°-(60°+75°)=45°. 根据正弦定理,得b =a sin B sin A =18sin 60°sin 45°=9 6.类型三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例3 在△ABC 中,已知c =6,A =45°,a =2,解三角形.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解 ∵a sin A =c sin C ,∴sin C =c sin A a =6sin 45°2=32,∵C ∈(0°,180°),∴C =60°或C =120°. 当C =60°时,B =75°,b =c sin B sin C =6sin 75°sin 60°=3+1; 当C =120°时,B =15°,b =c sin B sin C =6sin 15°sin 120°=3-1. ∴b =3+1,B =75°,C =60°或b =3-1,B =15°,C =120°. 引申探究若把本例中的条件“A =45°”改为“C =45°”,则角A 有几个值? 解 ∵a sin A =c sin C ,∴sin A =a sin C c =2·226=33.∵c =6>2=a ,∴C >A .∴A 为小于45°的锐角,且正弦值为33,这样的角A 只有一个. 反思与感悟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方法:首先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所对的角的正弦值,若这个角不是直角,当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时,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当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时,则不能判断,此时就有两组解,再分别求解即可;然后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最后根据正弦定理求出第三条边. 跟踪训练3 在△ABC 中,若a =2,b =2,A =30°,则C =________.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 答案 105°或15°解析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得sin B =b sin A a =2sin 30°2=22.∵B ∈(0°,180°),∴B =45°或135°,∴C =180°-45°-30°=105°或C =180°-135°-30°=15°.1. 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a sin A =b sin B B .a cos A =b cos B C .a sin B =b sin AD .a cos B =b cos A考点 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应用 题点 正弦定理的变形应用 答案 C解析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sin B ,得a sin B =b sin A ,故选C.2.在△ABC 中,sin A =sin C ,则△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解三角形 答案 B解析 由sin A =sin C 及正弦定理,知a =c , ∴△ABC 为等腰三角形.3.在△ABC 中,已知a =8,B =60°,C =75°,则b 等于( ) A .4 2 B .4 3 C .4 6D .4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题点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答案 C解析 易知A =45°,由a sin A =b sin B 得b =a sin B sin A=8×3222=4 6. 4.在△ABC 中,a =3,b =2,B =π4,则A =________.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 答案 π3或2π3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Bb=3×222=32, 又A ∈(0,π),a >b ,∴A >B ,∴A =π3或2π3.5.在△ABC 中,已知a =5,sin C =2sin A ,则c =________. 考点 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应用 题点 正弦定理的变形应用 答案 2 5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c =a sin Csin A=2a =2 5.1. 正弦定理的表示形式:a sin A =b sin B =csin C =2R ,或a =k sin A ,b =k sin B ,c =k sin C (k >0). 2. 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其余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余两角.3.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方法 (1)首先由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2)如果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由正弦值可求唯一锐角.(3)如果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则不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这时由正弦值可求得两个角,要分类讨论.一、选择题1.在△ABC 中,a =5,b =3,则sin A ∶sin B 的值是( ) A.53 B.35 C.37 D.57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解三角形 答案 A解析 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 =a b =53.2.在△ABC 中,a =b sin A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考点 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应用 题点 正弦定理的变形应用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有a sin A =b =bsin B,则sin B =1,又B ∈(0,π),故角B 为直角,故△ABC 是直角三角形. 3.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Cc ,则C 的值为( )A .30°B .45°C .60°D .90° 考点 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应用 题点 正弦定理的变形应用 答案 B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sin A a =sin Cc ,∴sin C c =cos Cc,∴cos C =sin C ,∴tan C =1, 又∵C ∈(0°,180°),∴C =45°,故选B.4.在△ABC 中,若A =105°,B =45°,b =22,则c 等于( ) A .1 B .2 C. 2 D. 3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题点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答案 B解析 ∵A =105°,B =45°,∴C =30°. 由正弦定理,得c =b sin C sin B =22sin 30°sin 45°=2.5.在△ABC 中,a =15,b =10,A =60°,则cos B 等于( ) A .-223 B.223 C .-63 D.63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 答案 D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15sin 60°=10sin B ,∴sin B =10sin 60°15=10×3215=33. ∵a >b ,∴A >B ,又∵A =60°,∴B 为锐角. ∴cos B =1-sin 2B =1-⎝⎛⎭⎫332=63. 6.在△ABC 中,已知A =π3,a =3,b =1,则c 的值为( )A .1B .2 C.3-1 D. 3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 答案 B解析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sin B,可得3sinπ3=1sin B ,∴sin B =12,由a >b ,得A >B ,∴B ∈⎝⎛⎭⎫0,π3,∴B =π6. 故C =π2,由勾股定理得c =2.7.在△ABC 中,B =π4,BC 边上的高等于13BC ,则sin A 等于( )A.310B.1010C.55D.31010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题点 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综合 答案 D解析 如图,设BC 边上的高为AD ,不妨令AD =1.由B =π4,知BD =1.又AD =13BC =BD ,∴DC =2,AC =12+22= 5.由正弦定理知,sin ∠BAC =sin B ·BC AC =225·3=31010.8.在△ABC 中,若A =60°,B =45°,BC =32,则AC 等于( ) A .4 3 B .2 3 C. 3 D.32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题点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答案 B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A =AC sin B ,即32sin 60°=AC sin 45°,所以AC =3232×22=23,故选B.二、填空题9.在△ABC 中,若C =2B ,则cb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利用正弦定理、三角变换解三角形 答案 (1,2)解析 因为A +B +C =π,C =2B ,所以A =π-3B >0,所以0<B <π3,所以12<cos B <1.因为c b =sin C sin B =sin 2Bsin B =2cos B ,所以1<2cos B <2,故1<cb<2.10.△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os A =45,cos C =513,a =1,则b =_____.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题点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答案2113解析 在△ABC 中,由cos A =45,cos C =513,可得sin A =35,sin C =1213,sin B =sin(A +C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6365,又a =1,由正弦定理得b =a sin B sin A =2113.1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A ,B ,C ,并且A >B .则下列三个不等式中成立的是______. ①sin A >sin B ; ②cos A <cos B ;③sin A +sin B >cos A +cos B .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利用正弦定理、三角变换解三角形 答案 ①②③解析 A >B ⇔a >b ⇔sin A >sin B ,故①成立. 函数y =cos x 在区间[0,π]上是减函数, ∵A >B ,∴cos A <cos B ,故②成立. 在锐角三角形中,∵A +B >π2,∴0<π2-B <A <π2,函数y =sin x 在区间⎣⎡⎦⎤0,π2上是增函数, 则有sin A >sin ⎝⎛⎭⎫π2-B ,即sin A >cos B , 同理sin B >cos A ,故③成立.三、解答题12.已知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c =10,A =45°,C =30°,求a ,b 和B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解 ∵a sin A =c sin C, ∴a =c sin A sin C =10sin 45°sin 30°=10 2. B =180°-(A +C )=180°-(45°+30°)=105°.又∵b sin B =c sin C, ∴b =c sin B sin C =10sin 105°sin 30°=20sin 75° =20×6+24=5(6+2). 13.在△ABC 中,A =60°,a =43,b =42,求B .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解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得sin B =22, ∵a >b ,∴A >B .∴B 只有一解,∴B =45°.四、探究与拓展14.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x ,b =2,B =45°.若△ABC 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2,+∞)B .(0,2)C .(2,22)D .(2,2)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答案 C解析 因为△ABC 有两解,所以a sin B <b <a ,即x sin 45°<2<x ,所以2<x <22,故选C.15.已知下列各三角形中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判断三角形是否有解,有解的作出解答.(1)a =10,b =20,A =80°;(2)a =23,b =6,A =30°.考点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题点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解三角形解 (1)a =10,b =20,a <b ,A =80°<90°,讨论如下:∵b sin A =20sin 80°>20sin 60°=103,∴a <b sin A ,∴本题无解.(2)a =23,b =6,a <b ,A =30°<90°,∵b sin A =6sin 30°=3,a >b sin A ,∴b sin A <a <b ,∴本题有两解.由正弦定理得sin B =b sin A a =6sin 30°23=32, 又∵B ∈(0°,180°),∴B =60°或B =120°.当B =60°时,C =90°,c =a sin C sin A =23sin 90°sin 30°=43; 当B =120°时,C =30°,c =a sin C sin A =23sin 30°sin 30°=2 3. ∴当B =60°时,C =90°,c =43;当B =120°时,C =30°,c =2 3.。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1.1知识归纳:正弦定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1.1知识归纳:正弦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3b3adc6294dd88d1d26b25.png)
正弦定理知识归纳
1.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2.理解定理:
⑴正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定理,它反映了三角形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的关系,并非常好的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
常与三角、向量、几何等基础知识相结合命题,以考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和今后命题的发展趋势。
⑵定理的推导是从探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入手的,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把在直角三角形中得到的关系进一步推广到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中,从而得到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的边角关系式。
(推导过程见课本) ⑶对于正弦定理:
,其中R 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要注意它
的几个变式的应用: ①,,; ②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③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④B A B A B A B A >>>>,则若,则若sin sin ;sin sin ; ⑤B a
c A bc C ab S ABC sin 21sin 21sin 21===
∆ ⑷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式训练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 uuur uuur uuur uuur
为a、b、c,若 AB AC = BA BC = 1,c = 2 .
(1)判断ABC的形状; uuur uuur
(2)若 AB AC 6,求ABC的面积
2R
2R
2R
sin A : sin B : sin C a : b : c
例3、在ABC中,若
a2 b2
tan A , 试判断ABC的形状 tan B
解:由正弦定理,得
sin2 sin2
A B
tan tan
A B
sin2 sin2
A B
sin A cos A
cos B sin B
Q sin A 0,sin B 0,
讨论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的三角形的解:
(按角A分类)
A的范围
a,b关系
解的情况
A为钝角或直角
a>b a≤b
一解 无解
a<bsinA
无解
A为锐角
a=bsinA bsinA<a<b
一解 两解
a≥b
一解
思考 : 在ABC中, a x, b 2, A 450,若这个三角形有
两解,则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2_,_2____
1.1.1 正弦定理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目录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
针对性练习
课后作业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一、正弦定理: a b c 2R sin A sin B sin C
二、可以用正弦定理解决的三角问题:
①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的边和角 ②知三角形任意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的边和角
例2、在△ABC中,b= 3 ,c=1,B=60o,解这个三角形.
解:Q b c sin C c sin B 1 sin 60o 1
sin B sin C
b
32
Q b c B C,故C为锐角
C 30o,故A 90o
a b2 c2 2
正弦定理可解决的第二类问题: 知三角形任意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的边和角
例3、在ABC中,已知a 20cm, b 28cm, A 40 , 解三角形。 (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cm)
一解
A
B
a=bsinA 一解
思考:小强有一根长为40cm的木棒,若他打算以该木棒为边做一个
三角形的木架,形状如下图所示,则另外还要找两根多长的木棒?(精 确到0.1cm)
C
40cm
30o
A
45o
D
B
例4、在正弦定理中,设
a b c k sin A sin B sin C
证明k=2R(R为△ABC的外接圆的半径)
证明:若△ABC为直角三角形 如图,C=90o,c=2R
k
c sin C
2R sin 90o
2R
若△ABC不是直角三角形
如图,作直径AD,连结CD,则AD=2R
∠ACD=90o,B=D
k b b AD =2R sin B sin D sin ACD
k 2R
A O bC
B A
B
Ob C
D
正弦定理的推论:
a sin
A
b sin
B
c sin C
=2R
(R为△ABC外接圆半径)
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边换角)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角换边)
判断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的三角形解的个数 的基本步骤: (1)判断已知角A的类型;(钝、直、锐) (2)判断已知两边a、b的大小关系; (3)判断a与bsinA的大小关系.
练习: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的解的个数 (1)a=8,b=16,A=30o; 一解 (2)a=2,b=4,A=60o; 无解 (3)a=30,b=25,A=150o; 一解 (4)b=5,c=3,B=48o; 一解 (5)b=18,c=20,B=60o; 二解
答案:等腰三角形
3
2
小结:
一、正弦定理: a b c 2R sin A sin B sin C
其中,R是△ABC的外接圆的半径
二、可以用正弦定理解决的两类三角问题: (1)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的边和角; (2)知三角形任意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的边和角(注意判断 解的个数)
思考:你能用正弦定理来解释为什么在三角形中越大的角所对的边就越大 吗?
sin Acos A sin Bcos B,即sin2A sin2B
2A 2k 2B 或 2A 2k 2B(k Z )
Q 0 A,B ,∴k 0,则A B或A+B=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
针对性练习 1、已知△ABC中,sin2A=sin2B+sin2C,且 b sinB=c sinC,则△ABC的形状是 等腰直角三角形
(3) b=20,A=60°,a=15. 无解
思考:若ΔABC中 b=20,A=60°,当a为何值角B有1解、 2解、无解
设在△ABC中,已知a、b、A的值,则解该三角形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若A是锐角 (1)若a < bsinA,则此时无解; (2)若a = bsinA,则此时恰有一解,即角B为直角; (3)若bsinA< a <b,则此时有两解,即角B可取钝角,
也可取锐角; (4)若a≥b,则此时只有一解,即角B需取锐角.
C a
b a
A B B B′
B
设在△ABC中,已知a、b、A的值,则解该三角形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2.若A是钝角或直角 (1)若a > b,则此时只有一解,即角B需取锐角; (2)若a≤b,则此时无解.
C
a b
C a
b
A
B
A
B
解三角形
分析:设△ABC的三个角所对边长分别是a、b、c,
且∠A≥∠B≥∠C,
(1)若∵△正A弦B函C是数锐y=角sin或x在直[角0, 三2 ]角上形是增函数 ∴ sin A sin B sin C
故由正弦定理可得a≥b≥c
(2)若△ABC是钝角三角形,则∠A为钝角
∴-∠A<gt;∠B≥∠C
∴ sin( A) sin B sin C
即 sin A sin B sin C
∴由正弦定理可得a>b≥c
小结:正弦定理,两种应用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解斜三角形有两解
或一解(见图示)
C ba
AB a=bsinA 一解
C b aa
C
C
b
a
a
b
A B2 B1 A
B
bsinA<a<b 两解
解:根据正弦定理,sin B bsin A 28sin 40 0.8999.
a
20
因为0 B 180,所以B 64,或B 116
(1)当B 64时,C 180 (A B) 180 (40 64 ) 76,
c
a sin C sin A
20sin 76 sin 40
30(cm).
(2)当B 116时,C 180 ( A B) 180 (40 116) 24, c a sin C 20sin 24 13(cm). sin A sin 40
练习:若ΔABC满足下列条件,求角B
(1) b=20,A=60°,a= 20 3 ; 30o (2) b=20,A=60°,a= 10 3 ; 9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