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课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种子发芽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珍惜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2.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种子发芽的相关知识,准备好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种子发芽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种子发芽的条件,如水分、温度、空气等。
同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发现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回答。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种子发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第一课水沸腾的秘密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沸腾,沸腾跟什么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沸腾跟大气压力的关系教学用具:大号烧杯1只,盐水瓶1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1个,石棉网1个,温度计1支,带针头的注射器1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平时烧水,当水温上升到100℃时,水沸腾起来,我们称为水烧开了。
2、水烧开以后水温还能上升吗?3、水一定要加热到100℃才能沸腾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授:1、动手做(1)在烧杯里装半杯水,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变化。
(3)当水没有沸腾时,水温是多少? 当水沸腾时,水温是多少?(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再测一测,水温升高了吗?(5)停止加热.待水温下降到90℃左右时,小心地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盐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口。
用注射器针头刺穿橡皮塞,用力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
此时,瓶内的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哇!奇迹产生了。
刚才还平静的水一下叉沸腾起来了。
)松开手让活塞返回,水还沸腾吗?再用力拉活塞,水又会怎样?2、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压力大,沸点高;大气压力小,沸点低。
在通常情况下(地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是100℃。
因此,当水加热到100℃时,水就沸腾了。
用普通的容器烧水(如前面用烧杯加热水),水温达到沸点后(100℃),无论你怎么加热,水温只能停留在100℃,再也不会上升。
但是,在实验中,当你用注射器向外拉活塞时,瓶内的空气被抽掉一部分,使得瓶内的大气压力减小了,导致瓶内的水的沸点也降低了,所以,尽管水温低于100℃,水仍然能沸腾起来。
三、想一想:山运动员除了要携带各种登山器材外,还要带上高压锅等炊具。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第二课沉浮的科学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物体是怎样来实现沉浮的教学重点难点:让物体产生沉浮的条件是什么教学用具:矿泉水瓶或可乐瓶1个,装藿香正气水的小药瓶或眼药水瓶1个。
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册第一课(最新)
3 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够就斜面角度的大小与用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揭示规律。
3、能够发现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4、能够运用斜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知识: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的角度影响拉力的大小,角度越小所需要的拉力越小。
3、知道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4、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斜面角度的大小与所需力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斜面的变形及运用。
学情分析本课要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展开研究。
在以前的课中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多,所以相信学生会很好的控制变量和不变量。
但是变形的斜面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耐心启发学生思考,不要包办。
教学准备:教师——螺丝钉,开瓶器分组——小车,测力器,书若干,小黑板,记录表。
铅笔,三角形纸一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3、斜坡的启示斜坡就是斜面——一种简单机械越小越小坡度所需拉力越大越大螺旋——变形的斜面省力盘山公路、楼梯……4、拧螺丝钉的学问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3、能够寻找出与螺丝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
科学知识:1、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3、知道轮轴省力的原理。
4、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3、勇于在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点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教学难点探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学情分析从往届学生的反映中,可以知道本课的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材料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很好的挑选实验材料。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能够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掌握混合、溶解、沉淀等基础知识。
3. 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1. 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
2. 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知物质的存在状态,并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3. 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物质的存在状态1. 导入:观察一杯水,用手触摸,感知水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存在状态?”2. 学习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1)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通常不易流动,分子运动缓慢。
(2)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分子运动较快。
(3)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分子运动非常快。
3. 练习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完成练习册P64页有关题目。
第二课:混合物和纯物质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提出混合物和纯物质的概念。
2. 学习混合物和纯物质:(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不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分离困难。
(2)纯物质:由同种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出来。
3. 实验操作:混合红色砂糖和白色盐,观察混合物的变化,了解纯物质的概念。
4. 练习区分混合物和纯物质,完成练习册P68页有关题目。
第三课:溶解和沉淀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混合物和纯物质,提出溶解和沉淀的概念。
2. 学习溶解和沉淀:(1)溶解:将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透明的溶液。
(2)沉淀:将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杂质,使溶液变浑浊,称为沉淀。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16(新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16(新版)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和文字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素材。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多个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参与。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
他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学生对于实验活动充满兴趣,喜欢亲自动手操作。
在学情分析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以便更好地设计和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种子的发芽情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合作和交流,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种子的发芽条件,并能够设计实验来探究种子的发芽情况。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能够分析结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2.实验法: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培养实践能力。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包括种子、土壤、水、透明的塑料袋等。
2.学具: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画笔、彩色纸等。
3.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颗发芽的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吗?”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1课水的转变
水的三态转变(教学设计)(2021-05-22 08:12:53)标签:水的三态转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水的三态活动,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通过认识水的性质活动,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一些科学术语(沸点、熔点、熔化、沸腾、凝固、液化、升华和凝华)及其各自的定义。
3.通过应用科学术语活动,能选择适当的使用科学术语来解释日常现象,强化应用科学术语的意识。
4.通过用粒子模型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活动,理解引起水的三态变化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2.用实验数据来说明冰熔化或水沸腾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不变,知道熔点和沸点的含义。
3.用粒子理论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难点】1.正确使用科学术语描述日常现象中水的三态变化。
2.用粒子理论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三、教学准备【器材】活动一:水、冰块、烧杯、多媒体影像播放器实物投影仪活动二:碎冰块、热水、温度计、漏斗、烧杯、铁架台和铁夹、电子停表、酒精灯、平底烧瓶、带孔铁片、石棉网、玻璃片(或瓷砖、镜子)、三脚架、坩埚钳活动三:实物投影仪活动四:实物投影仪(或电脑)【资源】工作纸、图片(或水的三态变化粒子模型FLASH课件)、自然界水的各种美景影像资料、水的凝华(制霜)实验录像【活动设计】活动一:水的表现形式分类活动目标:◆观察、欣赏自然界水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说一说画面中各种水的表现形式。
按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辨别水的形态,并给水的不同形式进行分类,◆说说自然界中这些水的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展示自然界水的各类美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可以直接从形态上归纳出水的各类形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活动二:熟悉水的性质活动目标:1.从冰的熔化实验中,知道熔化这一科学术语和它的定义。
通过实验中数据的记录、比较分析,知道熔点的概念及一般冰的熔点是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
1.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种子发芽试验》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从本课开始,经过《比较种子发芽实验》和《绿豆芽的生长》的学习,经历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的对比观察学习研究,形成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认识,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物环境条件。
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入手,引发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关注,并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和“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想法”,并作出有一定依据的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同学集体对“土壤”条件的实验进行设计,从中了解对比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其次抽签选择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小组设计,经过研讨和完善后将实验设计付诸实践。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将从研讨中建立起“现象”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四部分“拓展”,教师最后安排学生实验的后续开展和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为下一节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积累原始数据。
【学生分析】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中种植过植物,观察过种子和种子发芽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知道大多数植物的生命是有种子发芽开始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但是,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在生活中由于没有对比的尝试、不完全的归纳等原因,反而形成了不完全准确的认知。
而在本节课,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等过程,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学生不仅要了解到对比实验公平性的重要性,更要实验设计和实施中实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要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控制变量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科书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方法,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发芽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不牢固,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发芽条件的探究,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
2.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创新实验的设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种子、土壤、水、透明塑料袋等实验材料。
2.黑板、投影仪、教学课件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出种子发芽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科书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讲解种子发芽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4.巩固(5分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老师总结种子发芽的条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其它条件。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亲近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2: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物。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类,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观察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节初始课教案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节初始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节初始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熟悉科学课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以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科学的认识较为片面,把科学等同于简单的实验操作,缺乏对科学探究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课程,明确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熟悉科学课程,明确学习目标。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科学实验器材和教具。
2.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主题。
3.准备好相关的科学资料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趣味科学实验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状态。
2.呈现(10分钟)介绍科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3.操练(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或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科学资料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科学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开学第一课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开学第一课人教部
编版
教学目标
- 了解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 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教学准备
- 教师:教案、多媒体设备、实验材料
- 学生: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导入 (5分钟)
1. 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科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概念解释 (10分钟)
2. 教师简要解释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科学实验展示 (15分钟)
3. 教师进行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0分钟)
4. 教师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与学生分享一些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提问互动 (10分钟)
5. 教师提出几个与科学实验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展开讨论。
小结 (5分钟)
6.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
索精神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选择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课海洋世界1. 教学目标:- 了解海洋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掌握海洋的重要性及对人类的影响。
-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海洋保护的讨论。
2. 教学重点:- 掌握海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进行海洋保护的讨论。
4.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图片资料。
- 海洋动植物实物或图片。
5. 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美丽的海洋景观,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2) 感知活动- 通过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海洋吗?"引导学生对海洋的概念进行认知。
(3) 探究活动- 准备一张海洋地图,指导学生查找青岛所在的位置。
- 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特征,如辽阔、深邃、波浪起伏等。
(4) 讲解和讨论- 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提供食物、交通、气候调节等。
-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行为可能对海洋造成伤害?如过度捕捞、海洋垃圾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海洋的方法和措施。
(5) 小结和拓展-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 提出拓展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海洋?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保护海洋的小短文。
- 提醒学生使用所学知识,阐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建议。
第二课植物的生活1. 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周期。
- 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植物,并认识它们的生活环境。
2. 教学重点:- 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周期。
- 学习辨别不同类型的植物。
3.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 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植物。
4.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图片资料。
- 不同类型的植物标本或图片。
5.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你知道植物有哪些特征?"(2) 感知活动- 示范给学生展示一棵植物,并引导学生观察其根、茎、叶、花和果实等组成部分。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种子发芽实验》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原理的介绍、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种子发芽的原理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自主探索种子发芽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2.难点:理解种子发芽的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透明的塑料袋、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兴趣:“小小工程师,地下建房屋,房子虽小,设备齐全,你说这是什么?”(答案:种子)。
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种子发芽实验》。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种子发芽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并通过PPT展示种子发芽的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将种子种入土壤,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10颗种子进行观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第1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知道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好奇——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却下沉?他们也许会想到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可能与其重量有关,有些人也可能推断物体的大小甚至液体的类型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年级材料单元有《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
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这些,设计了这课,操作起来也是挺简单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时间在流逝教案
时间在流逝教材分析《时间在流逝》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由“现在几点了”,“一分钟有多长”,“过去多少时间了”三部分组成。
由于时间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想要通过一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利用各种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估计时间。
同时也要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它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根据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及身边信息估计时间;感受时间的存在以及关注我们每天流逝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多种方法感受一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
并且通过实践分析出科学估计时间的方法应具有“规律性”。
通过对一分钟活动的体验的对比、讨论得知时间时间在以不变的速度流逝这一抽象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每天流逝的时间,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自身生活实际联系。
学情分析: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凭借钟表,会看时间,他们也能大概估出时间大约是几点,但是时间在他们的头脑中只一个粗浅的认识,他们知道时间的单位是时、分、秒,也知道时间在慢慢一分一秒地流逝。
可是,大多数同学很少认真体验过时间的长短,尤其是对一分钟一秒钟这样短的时间内,不知道具体能做多少事情。
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数脉膊、写字、眨眼睛等一些活动,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对时间的长短有个具体的概念。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并且通过实践分析出科学估计时间的方法应具有“规律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时间在以不变的速度流逝这一抽象理念。
教学准备:课件、时钟、电子计时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则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不见,摸不着,溜走了,捉不到;大家猜猜是什么。
(时间)2.是的,是时间,时间总是匆匆而逝,不见踪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让他们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探索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和探究。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问题。
但是,他们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探索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探索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探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准备种子、土壤、水、透明的塑料袋等实验材料。
2.教学工具:准备PPT、实验指导书等教学工具。
3.教室环境: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活动,桌椅摆放整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谜语来导入课程:“小小生命,大大希望,没有枝叶,却能发芽。
”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引出种子的主题,进而引出本课的内容。
2.呈现(5分钟)我会通过PPT呈现种子发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如水分、温度、光照等。
同时,我会呈现一些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如种子的品种、种子的质量等。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19(新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19(新版)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材以实验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种子发芽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种子发芽这个概念可能不陌生。
但是,他们可能没有系统地研究过种子发芽的条件,对于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也可能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如何进行实验来探究种子发芽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如何进行实验来探究种子发芽的规律。
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种子发芽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分析,自主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同时,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透明的塑料袋等。
2.教室环境布置:将教室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张桌子。
3.教学课件和教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兴趣:“绿衣夜行不着急,白天举头望鸡飞。
”(答案:豆芽)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吗?”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发芽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颗正在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变化。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进行思考。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什么是机械苏教版
1. 什么是机械【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3.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4.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每组钳子1把、细铁丝若干、筷子1双、扫把1把、螺丝刀1把、螺丝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问:听到“机械”这个词,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尽量表达自己的认识,师此时不必作出是非判断。
2.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3.活动:出示蔬菜,让两位学生上台把它弄成小片,一位用刀,另一位同学用手。
4.引导学生讨论:使用刀和不师用刀有什么不同?5.师总结:像刀这种可以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工具,我们就把它叫做“机械”。
6.教师交代本节学习任务:认识机械、机械的作用、古代的机械。
[设计意图:“机械”在学生的前概念里有着与正确的概念相差很大的理解,要想学生建立正确的机械概念,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已有的概念,然后通过揭发矛盾,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一)感知机械1.课前,老师让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了各种工具,请你们拿出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说说你们收集了哪几种工具?2.小组内讨论:你们收集到的这些工具是机械吗?3.出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机械,提问:它们是机械吗?4.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机械?(二)说明机械的含义1.出示机械的概念:课件: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机械。
2.再来看你们收集的工具,哪些是机械?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工具都是机械。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每团队1张表格,团队成员合作完成)4.再来看机械的概念,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课什么叫机械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教学步骤
第二课怎样移动重物教学材料杠杆模型,垫片
教学步骤
第三课斜坡的启示
教学材料
小车、拉力计、书本、知尺。
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材料
起子、螺丝、测力计、钩码、线、大小不同的圆盘。
教学步骤
第五课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材料
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教学步骤
第六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教学材料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教学步骤
第二单元1、折形状
教学材料:
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教学步骤:
2、搭支架
教学材料:
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3、建桥梁
教学材料:
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明胶、西瓜皮、水果刀、重物教学步骤:
4、造房子教学材料:
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植物的根、茎、叶、花盆、泥土、相关图书、视频资料教学步骤: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教学材料:
相关图书、视频资料
3、我是怎样出生的
教学材料:
相关图书、视频资料、5、5千克的重物、绳子教学步骤:
第四单元、1 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材料
各种岩石、放大镜、盐酸、小锤等观察工具,模拟岩石生成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烧杯等
二课认识矿物的性质教学材料
矿物标本、放大镜。
三课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2、神经
教学材料:
人体神经图纸、相关图书、视频资料、水杯、暗袋、漫画、大头针橡皮教学步骤:
3、感觉
教学材料:
不透明的杯子、相关书籍、模型、视频资料、醋、盐水、糖水、苦丁茶、吸管
4、精心保护我的大脑教学材料:
视频资料、相关图书教学步骤:
第六单元一课交流
教学步骤
二课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