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曹梅,张增荣,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新起步(1978—1984 年)、快速发展(1985—1998 年)和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在史料分析基础上归纳阐述了各个阶段组织机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的30 年概貌。

关键词: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管理

一、引言

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框架之下,组织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1)作为外在实体的组织机构的发展;(2)组织机构运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管理体制的发展。因此,关于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及其管理发展的史论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共产生两篇研究型文章。本文为第一篇,从组织结构的发展切入,另有一篇从管理体制的沿革切入,共同描绘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30 年历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

史规律,从而帮助探寻更贴近教育信息化需求的机构改革及其管理发展的方向,推动电化教育组织管理的顺利改革,使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

国内阿伦娜、李龙等研究者在整理1920—2008年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大事记时,沿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轨迹把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978 年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音像技术为主,后一阶段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从媒体技术角度划分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阶段也许是合理的,但是就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过程而言,因其属于管理的发展范畴,因此更多会跟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轨迹相吻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伟涛在进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述评”时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划分为恢复稳定(1978—1984 年)、重点突破(1985—2000 年)和全面深化(2001 年至今)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这种阶段划分更适用于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其发展的历程回顾。因此,我们着力围绕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管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沿着时间的纵向维度,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1)重新起步(1978—1984 年);(2)快速发展(1985—1998 年);(3)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

其中,1985 年和1999 年是两个重要的时间分水岭:1985 年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掀开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教育领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而1999 年,国务院以国发[1999]4号文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而同期正值计算机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和日趋普及。因此,上个世纪末,无论从媒体技术,还是国家政策、教育系统发展等方面都面临一个

历史性转折。

下面我们将以时间为纵线,依次阐述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发展特点。

三、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重新起步(1978—1984年)

“文革”之前,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电化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下重新起步。

这一阶段,重点发展的电化教育机构是业务性机构,主要是中央电化教育馆及各省市电化教育馆。1978 年7 月24

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教育电影制片厂》的请示报告,提出:要扩大教育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积极发展电化教育,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这个机构的编制暂按150 人考虑。该报告于8 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继教育部组建“中央电化教育馆”这一专业电教机构之后,不少地区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也相继组建了电教的业务性机构,包括省市级电化教育馆和高校电教中心等,并培训了一批电教器材使用与维修的技术骨干。

这一阶段,中央电化教育馆内部也应电教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发生过若干次机构调整,例如,1981 年教育部办公会议决定:中央教育电影制片厂停建,设备器材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接收。中央电化教育馆30人编制用于成立电影处,开展教学影片的摄制和发行工作。1983 年,广播电视部同意在中央电教馆设立录音录像制品出版机构,机构名称为“中央音像教材出版社”。这表明,这一阶段比较重视视听技术和音像技术等媒体技术,该方面的管理任务也比较突出,需要设置相应的机构来专门负责。

这一阶段,我国远程教育教学性机构得到了开创性发展。1978 年10 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处成立,并于次年(1979 年2 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全国28 所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于同一天正式开学。创办利用现

代化教学手段面向全国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同志上世纪70 年代末亲自作出的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教育史上揭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新篇章。1980 年8 月,教育部长蒋南翔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80 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首次明确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性机构的定位,确认其社会功能和主体地位。如果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两条腿”之一的话,则1981年7 月国家农委、农业部、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等10 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1987 年2 月改名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则体现了国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和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来开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意图。由此,面向高等教

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农村教育的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开创和初步发展,发展出典型的两类远程教学性机构。

这一阶段也是我国高校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院、系或专业起步发展的阶段。1978 年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陆续在物理系内设置电化教育方向,培养人才;1983 年6 月,经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84 年,东北师范大学也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成人电化教育专科专业。至此,高校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院、系或专业

得到了起步。

除了上述业务性机构、远程教育教学性机构、高校教学性机构的发展之外,这一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科研机构、学术机构和专业机构也得到了初步发展。1979 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创了我国电化教育科研机构的先河。1979 年6—8 月,教育部电教局委托西北师范学院举办“电化教育研讨班”,研讨期间37 所院校代表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推选程光为会长,南国农、萧树滋、孙明经、廖太初为理事。随后多种机构陆续诞生,如“中国高校外语电教协会”、“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等。这些学术研究机构的出现,搭建了我国高等院校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交流平台,对同期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专业机构方面,教育电视台、音像教材出版社等也得到了初步发展,如1980 年教育部电化教育局经商有关部门批复,同意湖南省沅江县建立教育电视台;1983 年隶属于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中央音像教材出版社”成立等。

总体上,这一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一)电化教育各种类型的机构都开始陆续建立并起步发展,包括业务机构、教学机构、学术机构、科研机构和专业机构五种类型,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体

系,初步实践并探索着各类机构的职能和作用的发挥。这些机构的成立和起步,外在地表征了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重新起步和恢复发展。

(二)优先发展了一些全国性电化教育机构,如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等。这符合了重新起步阶段的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起步之初由上而下的管理更为有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指导全国电化教育事业的起步和恢复发展。

(三)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以“中央电化教育馆”为龙头的电教馆业务机构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其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和宏观领导,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发挥了统领和指挥作用。

(四)该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首先在高校得到了一些发展,出现了一些高校电教中心,但是尚未发展到中小学层次,中小学校很少具有专门电教机构,对中小学各类电教服务的任务则是由各县市的电化教育馆来承担。

四、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快速发展(1985—1998年)

(一)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快速发展

1978 年高校电教重新起步时,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机构。据1986 年统计,建立电教机构或设专人管理电教工作的

普通高校有694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5.8%。据1996 年初“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在北京、上海、湖北、陕西4 省市抽样统计,95%以上的普通高校建立了科室以上级别的电教机构。此外,考察高校电教中心的级别发现,至1997 年全国高校处级电教中心约占高校电教机构总数的2/5 左右。因此,从数量上和级别上都可以看出高校电教机构总体上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中国高校电化教育的基本格局。

这一阶段,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发展并非一路直线上扬。正如我国电化教育协会秘书长刘雍潜在回顾普通高校电化教育发展历程时认为,上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面临计算中心和网络中心的挑战,“多中心、小而全”的管理现状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育技术的建设和发展,高校电教机构发展势头减弱,出现了短暂的停滞,表现在适应和磨合中间歇性发展的特征。但是,高校电教机构很快地就进行了自身的调整与组织建设,持续地进行机构改革和管理职能的转变,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机构的发展

上个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波及我国,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给教育技术增添了新活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中小学校日益发展。但由于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等种种原因,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很

多高校不由电教机构负责,而是由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系负责。

自1984 年原国家教委成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以后,1985 年“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成立,在“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之前;随后1987 年国家教委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改为“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指导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育工作的开展,1992 年又改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现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1991 年,国家教委成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1993 年中央电化教育馆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在上海召开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会,会议决定:由中央电教馆牵头,组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协作组”。至此,计算机教育研究与电化教育研究开始走向协作与联合,也反映了我国电化教育机构服务领域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并且开始发生改变。后来,计算机教育应用与电化教育之间的结合越来越深入。1995 年8月,“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中心”在中央电教馆设立,该“中心”与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电教研究室为同一机构,1996 年,中央电化教育馆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中心与通力(上海)计算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多媒体教育软件中心”。

由此可以解读出,在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的机构发展比较快,与此同时,我国电教机构并没有跟上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机

构的发展游离于我国电化教育事业之外。而到了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电化教育组织机构才表现出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正视,并开始作出应对新一轮挑战的组织结构调整,开始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电化教育应然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小学电教机构的发展

中小学电教机构,是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系统中最细的“根系”,深深扎根于教育实践第一线。起步阶段中小学倾向于选择部分教师兼职做电教工作,并没有专门机构;上世纪80 年代末以后,由于电化教育事业的推进,中小学普遍设置专门的电化教育教研组,多数与学科教研组平行,有的与教务处平列,或设置在教务处、总务处等部门之下,成立教育技术处(科),全面负责电化教育实际工作,为教师提供专业技术、信息资料服务与电教业务指导。至此,从中央到地方和学校的电教专业机构,上下对口,形成网状。

(四)卫星教育电视系统基本格局形成

自1986 年“中国教育电视”正式开播,1987 年10 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教育电视台正式成立,随后,一些地方建立了教育电视台或插播台。同年,建立中国电视师范学院(1993 年并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87 年,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同志在召集电教局、中央电教馆负责同志及中国电视师范学校、中国教育电视台筹备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上

宣布:将中央电教馆内从事卫星电视教育工作的人员,分别安排到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工作。1990 年国家教委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内设立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开始利用卫星电视向全国播出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节目。至此,一个庞大的远距离卫星教育系统格局基本形成。

(五)教育技术的教学性机构

这一阶段,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众多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1993 年,北京师范大学批准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点。此后陆续地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因此,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性机构,为我国教育术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总体上,这一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1.首先是在机构名称上实现了由“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转变。各级电化教育机构纷纷改名,“教育技术”的知名度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名称的变化不只是一种符号的变化,还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变化,如组织机构的工作内容、队伍结构、地位作用等的变化。

2.中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基本格局形成,高校电教(教

育技术)中心成为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队。

3.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应用相关机构,应信息技术革命和教育实践需求而茁壮成长,对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最终推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的变革和成长。

4.中小学电教机构的发展,使得起步阶段的以电化教育馆为主的学校电化教育系统开始扎根于教育实践一线,促进了电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应用,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制高点”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5.卫星教育电视系统的发展,构建起面向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科技教育、职业教育的远距离教育体系。

6.在普通高校设置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完备的专业教学机构。

至此,我国电化教育“三电”系统的基本格局形成,包括广播电视教育系统、学校电化教育系统、卫星电视教育系统,标志着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完善的时期。

五、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

这一阶段,首先是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成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1999 年1 月13 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制

定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并制定《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2000 年,设立中央电化教育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中心。同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15 所高校为第二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随后又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等11 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同年,教育部科技司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研究项目,同时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2001 年2 月,启动“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 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适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中心与中央电化教育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教育部对资源中心实行目标和任务管理。政策和业务方面接受基础教育司的指导。

其次,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专职于“教师培训”的相关教育技术机构成立,典型的是2005 年9 月,教育部设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启动培训项目。

再次,为了加强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在教育技术的学术型机构方面颇有发展。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2002年11 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6 年4 月,为了更

加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教育技术研究,推动全国教育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和“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学术委员会”。

总体上,这一阶段组织机构发展的特点可归纳为三点:(一)横向上的机构拓展在于现代远程教育组织机构发展迅速,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中心、标准化建设委员会、高校远程教育试点机构等,从资源、教学、标准等诸多方面都发展了相应的业务机构、学术机构和教学性机构。

(二)传统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向纵深发展,进行持续的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方向在于组织职能的调整与转变,积极应对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需求,围绕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师信息化培训等主要方面,进行机构重组和服务重新定位。例如,大多数电化教育馆和高校教育技术中心都在其机构内部重组或新设关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电化教育馆以及中小学电教机构的职能重点也同时转向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和绩效评估。

(三)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引领了该阶段的机构深化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是该阶段最鲜明的特征,引领教育技术组织发展走向新的阶段(本文的姊妹篇将详细阐述)。

六、结论与展望

综上,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阶段性完善并逐步深化的过程:重新起步阶段着重建设了一些全国性、典型性组织机构;快速发展阶段奠定了“三电”格局并趋于成熟;调整深化阶段则表现为横向上拓展教育技术实践场域至现代远程教育,纵向上直指教育信息化的绩效管理。在这一过程当中,就内在动力而言,教育技术自身理论的深化和实践范畴的不断拓展,推动了教育技术观念的不断深化理解,丰富和促进了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给教育技术的组织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变革动力。就外在动力而言,一方面,科学技术、教育变革、管理现代化等社会需求推动了我国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必然也推动了教育技术事业的执行单位———各类组织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政府投入等行政力量对教育技术事业的组织推行,为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组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动力机制。

作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育技术组织机构要面对的挑战仍然很多,沿着现阶段调整深化的趋势,如何进一步强化组织机构功能的发挥,支持教育信息化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将是我国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在一个很长时间内面临的首要问题。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不再是技术问题和教学理念问题,而是执行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问题。

如果无视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的组织变革,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定会深受影响。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总第212期)

2021年电化教育情况打算

2021年电化教育情况打算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教体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电教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局XX年度中心工作,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应用;加强以电教教材建设为主体的基础建设工作,开展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电教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浓厚电教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和 ___发展服务,齐心协力,谱写夏邑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工作要点和目标要求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1、强力推行农远工程示范校、示范乡创建活动,把示范校作为本乡(镇)教学教研的培训基地和实验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校带动作用,切实把农远工程设施用好、用活、用规范。按照农远工程示范校、乡标准,每个乡(镇)至少树立1所模式二示范校,所有乡(镇)

一中都要达到县级模式三示范校标准。在全县范围内至少推荐15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农远示范校并确保验收过关。 2、按照省厅、市局有关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 ___,为启动“班班通”工程作准备。本年度要对所有农远学校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县电教馆将组织力量对其中二分之一的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整改办法。 3、积极探索“班班通”、“堂堂用”的建设和使用模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争取推出2~3所试点学校。 4、举办全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的优质课、应用论文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选,以评促用,推进农远工程应用水平的普及和提高。 5、举办针对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和说课比赛活动。 6、努力探索并建设起县、乡、校三级技术服务队伍,着力提高乡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待遇。 7、分片分学校召开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活跃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气氛。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4575-58 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完整 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200x年全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与电化教育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区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以“迎接党的xx大、省市党代会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党的xx大、省市党代会精神”为主线,以深入开展远程教育“一创双增”活动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推动全区远程教育与电化教育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做好党员电教工作 1、围绕党的xx大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迎接党的xx大和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认真做好反映党建工作成就、反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事

迹、宣传辅导xx大精神音像教材的订阅和下发工作,指导基层党组织抓好播放收看工作,提高宣传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运用电视手段积极配合组织工作重点任务。以完成市委组织部下达的《岛城先锋》区市专刊和课件制作任务为重点,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点工作,结合全区实际,深入发掘党建工作中的闪光点,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细的要求,精心策划,组织创作宣传组织工作者先进事迹、展示组织工作成果、总结推广组织工作经验的党建人物片和工作片。 二、深入开展“一创双增”活动,增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实效性 1、规范站点运转。按照《关于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规范化站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四组〔XX〕31号)制定的统一标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站点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制度,认真抓好管理员的选拔、考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孝为先,以文相授”的层面。如今,人们更关注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人才结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半城镇化”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乾坤纵横科技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曹梅,张增荣,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新起步(1978—1984 年)、快速发展(1985—1998 年)和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在史料分析基础上归纳阐述了各个阶段组织机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的30 年概貌。 关键词: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管理 一、引言 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框架之下,组织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1)作为外在实体的组织机构的发展;(2)组织机构运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管理体制的发展。因此,关于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及其管理发展的史论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共产生两篇研究型文章。本文为第一篇,从组织结构的发展切入,另有一篇从管理体制的沿革切入,共同描绘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30 年历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

史规律,从而帮助探寻更贴近教育信息化需求的机构改革及其管理发展的方向,推动电化教育组织管理的顺利改革,使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 国内阿伦娜、李龙等研究者在整理1920—2008年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大事记时,沿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轨迹把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978 年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音像技术为主,后一阶段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从媒体技术角度划分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阶段也许是合理的,但是就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过程而言,因其属于管理的发展范畴,因此更多会跟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轨迹相吻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伟涛在进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述评”时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划分为恢复稳定(1978—1984 年)、重点突破(1985—2000 年)和全面深化(2001 年至今)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这种阶段划分更适用于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其发展的历程回顾。因此,我们着力围绕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管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沿着时间的纵向维度,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雨花台区电化教育馆上半年电教工作总结

20XX年雨花台区电化教育馆上半年电教工作总结 18年上半年雨花台区中小学幼儿园,紧紧围绕市电教馆和区教育局“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开展工作。以队伍建设为中心,采取各种方法,培养、建设一支素质高、技术优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以信息网络建设为枢纽,充分利用南京信息网资源,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课堂模式改革为突破,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探求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模式,主要做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促进学校电教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18年上半年区电教馆一直把学校电教课题研究作为先导工作来抓。我们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分层推进,典型引路,滚动发展”的策略抓试点、抓实验、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以科研求提高,以科研促发展。18年,中华职教中心《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雨花台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沙洲中心小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研究》等四所学校的电教研究课题正式被列为江苏省“十五”电教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课题实验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尽管研究的过程复杂,但研究是经验的,是系统的,更应是有效的,可靠的。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课题大小,必须目的明确,有价值,研究的成果才有社会意义。因此今年我们特别注重“十五”电教课题的开题工作,努力提高“十五”课题研究水平,切实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与评估。6月上旬,在市电教馆的领导下,我们对全区四所学校的“十五”省级电教课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四所学校在课题实验研究管理中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的作用。较科学、规范、按计划、按要求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受到市电教馆的赞扬。目前,我区各校以科研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区电教工作开始从常规电教媒体的开发和运用,逐渐向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方向转化,不断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二、电化教学环境逐步完善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2020年教师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2020年教师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在教体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电教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局XX年度中心工作,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应用;加强以电教教材建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电教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浓厚电教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齐心协力,谱写夏邑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工作要点和目标要求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1、强力推行农远工程示范校、示范乡创建活动,把示范校作为本乡(镇)教学教研的培训基地和实验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校带动作用,切实把农远工程设施用好、用活、用规范。按照农远工程示范校、乡标准,每个乡(镇)至少树立1所模式二示范校,所有乡(镇)一中都要达到县级模式三示范校标准。在全县范围内至少推荐15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农远示范校并确保验收过关。

2、按照省厅、市局有关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启动"班班通"工程作准备。本年度要对所有农远学校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县电教馆将组织力量对其中二分之一的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整改办法。 3、积极探索"班班通"、"堂堂用"的建设和使用模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争取推出2~3所试点学校。 4、举办全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的优质课、应用论文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选,以评促用,推进农远工程应用水平的普及和提高。 5、举办针对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和说课比赛活动。 6、努力探索并建设起县、乡、校三级技术服务队伍,着力提高乡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待遇。 7、分片分学校召开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活跃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气氛。 8、做好上级交办的有关信息普查数据填报工作。 (二)电教教材建设 1、严格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电教教材费政策、教材准入政策,做好电教教材的征订、发行和归档入架入库造册登记等项管理工作,确保用足用好电教教材费,管好用好电教教材。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师范学校四川平昌 636400)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36,国家级,世界范围发行,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主办,《电化教育研究》1990年1期以《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简况拾零》为标题发表;发表论文编号:38,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吉林省电化教育馆主办,《中小学电教》1990年1期上以《我国电化教育大事记》为标题发表;发表论文编号:43,地级,国内范围发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电教馆主办,《齐齐哈尔电教》1990年1期上以《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概况》为标题发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1)解放前的电化教育。解放前,我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上极端贫穷,技术上十分落后,教育事业也十分落后,鉴于国外视听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效果,使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进行了电化教育的尝试。 (2)解放初期的电化教育。解放后,党和政府一开始就注意到电化教育的发展,唱机、录音机、16毫米电影机、幻灯机、幻灯片、唱片、录音带、教学影片开始进入学校,为电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一批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了电化教育,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3)重新起步的电化教育。从78年开始,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从此,我国电化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概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育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的资料,供同志参考。 1920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开始萌芽。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国光影片公司”,曾拍摄了不少的无声教育影片。如《盲童教育》、《驱灭蚊蝇》等。这是我国拍摄的最早的教育影片。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用手摇留声机配音的幻灯、电影进行棉、粮优良品种的栽培技术的宣传教育活动。 1923年,陶行知先生为了加快提高全国人民的基础文化,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务,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大力推行平等教育运动。并规划用电化教育的手段辅助推行在全国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继而又应用于对新型的工业学团师资人才的培养。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摘要:文章从国外和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国外教育技术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1970年以前,我国教育技术的概念是指教育过程中对各种教育机器的利用。这一阶段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提供各种机械,电子装备等硬件设备”而定。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各教育系统的不断开发和实践,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教育机器只不过是教育过程中诸多构成要素中的一个要素。教育技术中不仅包括各种机器的利用,还应该包括媒体的设计,评价,对学生特性的研究等内容。[1] 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1 .古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外国世界古代最早的教育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泥板书”图画文字,“泥板”教材即泥板书。若论发明更早的教具,则是古埃及的“纸草”(paperus)。纸草原是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的一种长茎植物。古埃及人将这种植物的茎层层剥开,然后将薄片连接粘结起来,经过加工制成可用于书写的纸。成为一个正方理论探讨教育技术形,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荷马史诗》记载,其教师咯戎教导阿喀琉斯的时候,向他传授了骑马、掷标枪、打猎、弹奏七弦琴和医术等方法的技能在雅典教育中要学习纺织、缝纫和弹琴。同样都需要借助器具进行学习,同样渗透了教育技术手段。 1、2 .近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13、14 世纪英法等国学徒制作使用了一些教学仪器。1658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通过图画出版了150 幅插图的《世界图解》,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的诞生。最早提出教育技术理论的当推卢梭,他主张师生共同亲手制造一些仪器用以验证知识。瑞士的裴斯泰洛齐(1746—1827)在发音教学中发明了拼读课本,并设计了进行拼读练习的拼读板,在算术教学中所采用的分数表、正方形和算术箱等教具都是简单的教育技术手段。德国的福禄贝尔发明的恩物(Froebel’s Gifts)是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1836 年他创制了1-5 种恩物,后来演变到8 种。这些教具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提高了教学效率。[3] 1、3.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美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驱,视觉教育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其主要表现。它是以幻灯和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浅谈中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4-01-17T14:05:23.89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作者:程建新 [导读] 现实中小学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教师面对一个群体以一种模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封闭性,难以因材施教。 程建新 (荣县电教教仪站荣县 643100) 中国电化教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路程。全国范围的中小学开展电化教育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基本上覆盖全国各地的卫星教育电视网络初步建成,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电教专业工作系统。一大批中小学电教设备初具规模,部分学科电教教材成龙配套,电视节目与计算机教学软件不断增加,一批教师初步掌握一般电教技术,电教研究与实验硕果累累,电教管理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电化教学在部分地方和学校普遍展开,成效显著。中小学电化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发展中小学电化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认真探索这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未来的电化教育将沿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向、伴随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前进。中小学电化教育寓在其中,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革,总的趋势如下: 1、电教观念将从单纯的工具手段论,向着现代教育技术体系转变。 电化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教改实践基础上的一类现代教育媒体,它代表着时代精神,应当扩展涵概当代所有的各类先进的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本是综合运用各类媒体、手段、方法达到预期目的的社会行为,具有整体性。当今,中小学开展电化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自身诸要素的优化,而且在于同各类教育技术的密切结合。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古代、近代与现代各类教育媒体综合化、融为一体,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将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电化教育必将从原来的狭隘的观念中跳出来,同国际接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同义语。 2、电教环境将从校园式向着国际化的方向转变。 目前的中小学电化教育多是一校一班一课地进行,虽然通过软件交流,其信息渠道同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宽阔一些,但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在未来的世界里,以光纤电缆为“公路”以计算机、电视、电话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机为“汽车”,以图、文、声、象并茂的信息为“货物”,遍布世界各地的信息高速传输网,即信息高速公路将逐渐形成。它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结起来,人们可以随机交换信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将对教育传播方式、方法及其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3.电教媒体将从以投影、电视为主体,向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转变。 社会信息与教育信息传播的大环境预示着中小学电教最基础的设施是计算机,计算机不仅是中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而且是辅助教学的主要工具。将文字、声音、图象和各类视频信息同时抓取、处理、编辑、存贮,并展示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叫多媒体技术。这种技术将成为末来中小学电教技术的核心,它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学生自学;还可以用于编制投影、电视教材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目前一些中小学的教室或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学科专业教室等,配有幻灯、投影、电视、音响教学系统,这些媒体几乎都是单独设置和使用的。今后这些媒体仍在教学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工作方法将发生重大变革。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电教设备与多媒体计算机联结,组合为一体,以计算机进行总体调控、演播,将是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的方向。 4.电教作用方向将从封闭式,群体化向着开放式、个别化转变。 现实中小学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教师面对一个群体以一种模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封闭性,难以因材施教。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为适应培育现代人的需求,中小学必将普遍发展多种形式的个别化教学。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作用之性能,又由于国家、地方和校园信息网的建立,使电化教育具有广阔的信息源,最适宜开展个别化教学。在班级或分组教学、课堂和家庭中自学、课外阅览等各类教学活动中,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进行人机对话,发挥交互作用,开展个别化教学将是电化教育的最新优势。 5.运行方式将从单一的机械推进,向着综合化、智力化方向转变。 现代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由“机械技术”向“智能技术”转变。因此,硬件技术转向软件技术,有形产品开发转向无形产品开发,偏重硬件发展路线,转向注重整体的发展路线,这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中小学电化教育将强化“智能技术”、以教学设计为前导,以软件开发为重点,综合化、整体性地推进,并以此促进整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又以整体教育改革与发展引导教育技术不断地提高水平。 6.发展进程将从校际的不平衡性向着地域的不平衡性转变。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与教育基础。现实中因学校经济与教育状况不同,电化教育的发展不够平衡。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情况将继续存在,但其重点转向地区。由于未来的中小学电化教育是建立在国际、国内与地方信息高速传输网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国家、各地的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兴建情况不同、信息交换系统的完善程度不同、信息资源服务业开发的状况不同,使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不够平衡。一般地说,信息技术发达的地区,其经济与教育条件较好的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的进程就会快些;信息技术不够发达的地区,即使学校经济与教育条件再好,最多也仅能兴建校园信息网,难以同外界联通。由于各地区和学校具体情况不同,发展电化教育的状态也将是多样的。 上述几点既是末来中小学发展电化教育的总趋势,也是末来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基本特点:即未来的中小学电化教育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它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依托,寓在其中;它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包括投影、电视等各类媒体手段,并形成系统。它作用于各个方面,尤其是个别化教学;它以软件开发为重点,综合化整体性地运行;国家、地域与学校间发展电化教育出现新的不平衡,表现形式多样化。

论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论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反思一下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60年代的教育,搞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80年代搞的是基础加应试的教育,90年代在一个不懂教育的人指导下,搞得是产业化教育,由此而导致了教育乱收费,滋生了教育领域的腐败远远超过了官场的腐败。我在2003年的强国论坛和发展论坛上以“毛泽东时代谁家的孩子没有上学”和“对中国教育的再认识”为题对我国现阶段教育问题进行了公开批判。可以说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拉响了“丧钟”。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出现问题,事实上是全民族的危险。有人还厚颜无耻的说,不主张教育产业化,有人把公共资源说成是自己的能力,有人还为教育的问题不断辩解。凡此等等,是把中国教育引向企图,一些主流教育专家的沉默,无疑证明了明哲保身的思维。今年1000万的高考学生,是扩招的表现,扩招就是教育产业化的派生!我敢问,1000万的高校毕业生4年后的就业基础是什么?北大领导人以“北京学生素质高”竟然成为降低北京学生走进知名学校的理由,我为此曾经回帖说:北京的少管所难道管理的是其他省的少年吗?这位领导人的沉默足以说明,他的言辞十分不妥。今天看了“海艺的学生打老师”事件的网上流传,事件真实和虚假我们姑且不论,但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管理政策是不是需要改改了,比如,从小学的初中、高中一直到中专、大学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中,怎么能出现形同社会黑恶势力的“学霸”和与社会上带有黑恶势力的人同伙敲诈勒索学生财物呢,怎么能将老师斩首学门口。是不是需要国家考虑了。“减负”要从书包做起,但教育要从小孩开始。如果我们在熟视无睹学生学习期间的犯罪问题,社会的稳定就很难出现理想的时期。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很难实现。 中国教育的弊端; 1、奴化。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存在不同的思想。即使偶尔允许有不同的思想,那也是在若干原则的规范之下的。 2、捷径。为了考试,所以有了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后果还不是学不到知识,而是学生们在思想中建立了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只要通过了考试,就是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所以,这些学生无论到了哪里,都想找到类似的方式。在他们眼中,无论在哪里,都不过是考试,只要是考试,就有通过考试的捷径。 3、猥琐。这里的猥琐不是说形容很猥琐。而是说不懂得与人沟通和协调。要么忍着,要么爆发,没有任何的中间状态。 4、残忍。也就是没有人性,当我们去赞扬一个小孩子杀死了所谓敌人的行为的时候,也就证明了,只要面对那些敌对的人,我们有权,而且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去消灭他们的肉体和灵魂。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教育也是利用的教育,怪不得国人对于吃狗虐猫没什么感觉呢,我们教育不就在培养这样的暴民吗? 5、钻空子。从捷径观念出发,一部分人进化为抛弃一切信义,特别是公共领域的信义,去钻一切可以钻的空子。考试的捷径之一就是作弊。既然只要通过了就没有人追究,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不要作弊,除非你不被人发现!那么,聪明的学生就开始琢磨着如何才能不被发现。 6、承诺。承诺没有了价值,宣誓就像吃菜。小学生就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时刻准备着!跟背书一样。其实脑子里一点也没有这个东西。久而久之,长此以往,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司法制度下值得信赖的人呢,我们的证言如何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怪不得中国的司法体系中,证人远远不够,人证不如物证呢。 中国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造就中国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单一形式和内容、呆板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 人失去了吸纳、鉴别多元文化和思想的机会,失去了站到人类文明成果巨人肩膀上继续创新的可能。 失去思想自由和可能的民族正在走向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我们曾经拥有光耀千古的灿烂古文明,我们正在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 二、应试教育摧毁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根基;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死记硬背,是刻板地继承人类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