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1.1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篇一: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1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四)、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地理必修3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结论】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
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
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
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学生回答】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
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
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板书2、基本特征(1)有界性【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区域的界都是明确的”这种说法合适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自然带之间总有一个过渡地带。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5-湘教版
欧洲西部[考纲要求]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德国[知识讲解]一、欧洲西部1、自然环境(1)位置范围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四部分。
(2)海岸线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
(3)地形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勃郎峰本区最高 深受冰川影响:湖泊多——“千湖之国”芬兰峡湾海岸——挪威沿海平原呈波状起伏——波德平原阿尔卑斯山脉两侧散布的湖泊(4)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气候:成因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5)河湖河流特征及成因:河网较密,水量充沛,长河较少。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
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
湖泊: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2、国家和居民(1)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匈牙利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3)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4)发达的旅游业3、德国(1)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中部谷地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第 2 页第 3 页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二、一、三或二、三、一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三、二、一【方法探究】★一、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1、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①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②地形地势: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等③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因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④河流水文: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等(2)人文地理要素构成①经济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与分布、国际贸易等②居民:人种、人口及其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③城市: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环境问题④交通:交通运输线路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等★二、三次产业构成常见图表的判读1、柱状图、扇形图和表格首先,要确定图表中的要素,如所示的区域、所示的时间,明确图表表示的是区域间的横向对比还是同一区域的纵向对比。
其次,要正确读取图表中的数据,从数据中分析出相关信息,如三次产业各自的比重。
最后,结合题目设问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得出满足要求的答案。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4)验证一下三个比例数值的总和是否为100%。
【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一】、判读以下图表,说明其中所反映的信息。
第 4 页【探究二】【真题1】(2019·天津)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12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四)、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导言这份文档是关于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
它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的研究导引,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目标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地理学中的常见术语和表达方式-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原理- 研究不同地理地区的特点和特征- 探索地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构这份导学案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以下内容:1. 单元概述: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2. 关键概念:列出本单元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定义3. 研究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研究任务,如阅读教材、进行实地考察等4.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5. 小结与复:总结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使用方法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这份导学案:1. 首先,教师应预先了解每个单元的内容,并熟悉相关的教材和资源。
2.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以便学生能够对即将研究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并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
4. 在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对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事项在使用这份导学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教材和资源的准备和使用符合学校和地方的教学要求。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展,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结束语这份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序、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框架。
希望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3-湘教版
《南亚——印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自然、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
本节突出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个季风气候。
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教法、学法: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过程:课堂教学1+5模式(读想议讲练),学案式教学【导入播放视频】金砖国家,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区域地理中世界地理《南亚——印度》这部分内容,关于南亚的一些地理环境特征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所以这可以看做是一节复习课,但是我们现在不应该还停留在初中的阶段,要把高中学过的一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加进来。
我们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这些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区域的发展是对有利的条件加以利用,不利的条件加以治理,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导学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3导学案1.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科素养:1.通过举例,认识主要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2.在认识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能够从资源安全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树立和谐的人地协调观。
4.通过野外考察或搜集资料,认识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特点、空间分布。
自主梳理知识知识点一自然资源概述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________,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________,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________。
2.自然资源的分类(1)划分类型(2)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连一连] 将自然资源与所属的类型连线。
河流光照石油森林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质疑]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什么?3.自然资源的分布(1)全球分布:分布广泛,但很不均匀,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资源________。
(2)一般规律答案:1.自然界经济价值条件2.(1)气候土地非可再生工业(2)重新可再生可循环使用人类历史枯竭合理开发再生周期非可再生[连一连][质疑]提示:不是,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如水污染)就会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另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水资源短缺。
3.(1)贫乏区(2)地域分异地质知识点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________,也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以及________的必要条件。
2.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的作用(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地形、________、水文等条件的显著制约。
充足稳定的________保障,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2)工业社会阶段。
(3)信息社会阶段: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________,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趋于________。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1.2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课时)【自主预习】一、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且界线有虚有实;(实:国界、省界;虚:气候区、植被区等)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③区域具有一定的;④区域之间是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3、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类型:区域和区域。
4、空间分布形式: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1、概念:指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资源配置状况、等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比重;三次产业的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所占的比重较大,表现为一>二>三;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表现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表现为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人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向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课时)四、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常用指标:、、等。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①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以为主。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7-湘教版
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案例资料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分类能力目标:1.能够用原有知识,结合各区域的特征分析区域的特征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2.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文字或图像资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探索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空间特征和空间结构的变化,通过学习,让学生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全局来看待问题。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体验成功乐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材及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高一对地理的学习,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知识掌握,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自我见解,但对实际的一个地区的分析往往不够客观和全面,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够,读图表的能力也需要提升和训练,我们通过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和区域要素的解读,让学生能够在运用知识上有一个大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分析】1.区域的基本特征的理解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导入新课】师: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有自然区域、行政区域,也有经济区域、文化区域;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区域,开门见山导入讲授内容。
师:什么是区域?师生:区域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课前自主自学】师:(展示课前布置问题)模拟到四个地区旅行,描述不同地区所能看到的景观,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需要携带的主要生活物品和注意的问题。
生:(课前分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制作四个区域的旅游路线,制作四个区域的景观特征、交通工具、生活必需品、注意事项、主要考察内容等的展示图。
展示探究成果(小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制区域的旅游路线和四个区域展示图,引导学生走进区域,让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征,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3)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理)【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区域主要特征、空间结构类型和分布形式及产业结构的划分。
2.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提高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激情投入,在快乐中学习。
能够理解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从“界线、异同、特色、联系”四个方面理解。
如下表:【合作探究一】—―我们一起去旅游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合作探究二】——你我合作找差异【自主学习】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 关系和 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人口状况、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 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 地域和 地域。
【合作探究三】——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读“某城市1968年、2010年的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幅图探究有关问题。
1.比较2010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2010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3.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城市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给郊区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三、区域产业结构【自主学习】1、概念:产业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三个产业的划分:【合作探究四】——走进我们的家乡秦皇岛形成稳定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等市情有关,因而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产业组织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就业结构中,秦皇岛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6%,明显高于标准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0.0%、30.4%,与标准相比显著偏低。
2004年 2005年(1)根据上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有何变化?(2)想一想,秦皇岛市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方向?【固学案】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性。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14 - 章末复习 ....................................................................................................................... - 28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综合思维)2.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资源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4.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地协调观)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属性: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特别提醒]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
1.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2017-2018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1课时区域的主要特征和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自学导引】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_______。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1、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_____________、人口状况、___________、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划分:乡村地域和_________。
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表现为_____;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_____;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图表解读】1、教材P2阅读“区域地理学”提示:本则阅读资料提出了区域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的主线,对于我们后面对各区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P5阅读“区域空间结构”提示:区域空间结构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右图所示。
【课堂探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特征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2、图示法认识区域的主要特征Array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有大有小,其主要特征如下图所示:3、易错警示(1)区域的界线不一定是明确的区域的划分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但大多数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特征,界线是模糊的,如高原区、植被区、干湿地区、温度带等。
(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
二、区域空间结构1、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2、区域空间结构的四个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1.1公开课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材分析】地理Ⅲ,是学生在学完地理Ⅰ和地理Ⅱ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的区域中的过程,因此,地理Ⅲ是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着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而本课是地理Ⅲ的开篇内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也是全书全章的基础。
对于本节内容,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
而由于目前不同的地理学家,因为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对区域概念所强调方面也有差异,因此,本节教材在紧扣课标的前提下,选取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含义已达成共识来编写,为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并使之符合新课程理念,教材尽量避免做过多纯理论方面的阐述,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题来开展,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探究复杂地理问题的思路,掌握比较法这种极其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内容。
关于“区域的主要特征”内容,教材正文部分写的不多,在开门见山点明区域概念后,紧接着扼要介绍了区域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虽然它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之一,为了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主要通过阅读材料与活动题的设计,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关于“区域的空间结构”教材正文从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4-湘教版
《等值线专题》教学设计【考情分析】 年份题型 考查角度 2016 卷Ⅰ综合 以堪察加半岛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卷Ⅱ综合 以罗讷河流域的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
卷Ⅲ 综合 以内格罗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
2015 卷Ⅰ 选择 以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等值线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海冰厚度的变化。
综合以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气温对冻土的影响。
2014卷Ⅰ选择 以西北局部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地形对交通线建设的影响。
卷Ⅱ选择 以新西兰岛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综合 以西西伯利亚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沼泽地的形成。
【考纲要求】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部位、河流流向,提出开发利用方案。
2.根据等温线的变化情况,判读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阅读等降水量线图,判断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根据等压线弯曲及封闭状况,判读气压场的分布特点,进而确定锋面的位置及天气状况。
【教学过程】首先体验经典考题,回顾所学知识,检测能力。
【体验一】 读南极洲的等温线图分析回答:②地与③地之间的温差范围(T )为( )A .30<T <50B .50<T <70C .50<T <60D .40<T <60【体验二】读下图,判断河流ab 段的流向为( )A.自西北向东南B.自东南向西北C.自东北向西南D.自西南向东北【体验三】图中各等值线的值自北向南递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是等压线图,①线为高压脊线●a b●B.如果是等高线图,②线经过区域为山脊C.如果是海洋表面等温线图,②为暖流D.如果是等降水量图,a地降水少于b地【深度探究】等值线的判读方法1.读数值大小某点数值:直接读出两点差值:最大差值=大大—小小最小差值=大小—小大2.读疏密程度同一比例尺图中:密集→变率大(陡坡、风力大、温差大等)稀疏→变率小(缓坡、风力小、温差小等)不同比例尺图中: (疏密程度相同)比例尺大→变率大比例尺小→变率小3.读弯曲方向判定原理:“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原理由大凸向小,中心比两侧数值大(山脊、高压脊、暖流影响)由小凸向大,中心比两侧数值小(山谷、低压槽、寒流影响)4.读闭合情况两种情况:数值由中心向外围增大:盆地或谷地、低压、山地丘陵气温数值由中心向外围减小:山地丘陵、高压、谷地或盆地气温具体问题中,等值线闭合状况有的不能直接读出,需要进一步依据等值线递变规律对闭合等值线内的数值进行判定。
1.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 导学案-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1章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分布特点。
2.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梳理教材,夯基固源】【配套训练】一、资源1.狭义的资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是由生成的。
2.广义的资源:自然资源及因人而生、由社会所的资源。
二、自然资源概述1.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 ,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条件。
(2)人类对自然资源认知的差异:由于受和的限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不同。
2.自然资源的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类: 资源、气候资源、资源、土地资源、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分类: 资源与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可重新利用的资源,或在短时间内 ,或使用的自然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历史尺度上不可能由自然过程再生,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的用途分类: 资源、资源、服务业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布(1)总体特点:分布广泛,但很。
(2)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①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其分布受到位置、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非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到的制约,共生伴生矿较多,勘查难度较大。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 ,也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
2.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1)农业社会阶段①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水文等条件的显著制约。
③充足稳定的保障,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2)工业社会阶段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对其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影响着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
【知识疏理】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A级)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C、基本的相似性
D、相同的特色
(B级)2、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
A、矿区-交通优势
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
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
D、文化区-商业功能
(A级)3、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
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
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
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A级)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正确的叙述是:()
A、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网络系统就是指区域的各种交通运输线组成的网络状分布体系
B、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是指区域核心以外的其他空间范围
C、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的发展水平受区域核心的制约,受网络系统的影响不大
D、区域的空间结构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范围,不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总结】: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结构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A级)(1)区域核心多表现为,或者是、以及。
(A级)(2)空间网络系统是指。
(A级)(3)外围空间是相对于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等,都要受到和的制约。
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交通运输线
(B级)城市化是。
【重点】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难点】2.产业结构的差异
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
.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C.③D.④
.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课内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
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性。
( ) A.相对一致差异 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
C.差异整体 D.地带非地带
3.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人文地理现象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 ( )
A.真实性 B.区域性 C.季节性 D.整体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特点。
据此回答问题。
5.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
6.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 )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
7.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8.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至两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二、综合题
9、读长江中下游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稠密的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使人们。
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拥有众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数码①表示的是 (商品粮基地),数码③是 (商品粮基地)。
但这一地区,在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平原和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比不上南部和平原。
(3)位于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条件基础上,发展耕作业,主要种植,此外,还有、等作物,一年熟至熟。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二、B
(1)中心城市比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枢纽著名的旅游地
(2)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
(3)区域核心区域核心网络系统
城市化是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三、1.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
2. A C
9、(1)水系土壤开垦困难缓慢
(2)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新疆华北平原(3)水热水田水稻小麦油菜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