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物理听课记录.doc
八上物理听课记录
八上物理听课记录《八上物理听课记录:奇妙的物理之旅》今天上物理课呀,那可真是超级有趣。
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一样。
老师一进教室,就拿着好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有小滑轮,有弹簧,还有一些玻璃片。
我心里就想,这些东西能变出啥花样呢?老师先拿出一个小镜子,对着阳光一照,哇,墙上就出现了一个亮亮的光斑。
老师就开始讲光的反射啦。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这光就像个调皮的小娃娃,碰到镜子这个障碍物,就改变方向跑啦,就像你们玩皮球,碰到墙就弹回来一个道理。
”我就想,光可真聪明呢,知道要转弯。
这时候同桌就悄悄跟我说:“你说光是不是在镜子里迷路了,所以才反射呀?”我忍不住笑了,跟他说:“你可真逗,光才不会迷路呢。
”接着老师又拿出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还放了一根筷子在里面。
我的天呀,那筷子看起来就像断了一样。
老师说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我就纳闷了,光怎么这么爱搞怪呢?在空气里直着走,一到水里就变弯了。
后排的同学大声问老师:“老师,是不是光在水里就像我们在泥地里走路,走不稳就歪啦?”老师笑着说:“你这个比喻很有趣呢,但其实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就导致了这种现象。
”我感觉物理就像一个巨大的谜题,我们一点点在解开它。
然后老师开始讲声音啦。
老师拿了一个小鼓,轻轻敲了一下。
“咚”的一声,那声音可清脆了。
老师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就想,那是不是我们说话的时候,喉咙里也在振动呢?我就把手放在喉咙上,说了句“你好”,还真能感觉到轻微的振动呢。
旁边的同学看到我这样,也跟着做,还说:“哇,好神奇呀,就像我们身体里藏着一个小鼓一样。
”老师看到我们这样,笑着说:“同学们很善于探索嘛。
”在讲力的时候,老师用一个小推车,在上面放了几个砝码。
老师问我们:“同学们,怎么让这个小推车动起来呢?”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说。
有的说推它,有的说拉它。
老师说:“对啦,这就是力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就像你们玩玩具车,要用力才能让它跑起来或者停下来。
初二物理听课记录
初二物理听课记录今天的物理课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简直就是一场“脑洞大开”的奇妙之旅。
咱们老师一开始就说:“今天咱们不学公式,不搞难题,咱们就来聊聊力和运动。
”哎呀,听到这儿我心里那个激动啊,感觉要去畅游在物理的海洋里,瞧着老师微笑的样子,像是要带我们走进一场奇妙的冒险。
果然,老师的讲解不仅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一度让我有点怀疑自己的智商到底是不是够用。
其实也不是那么复杂,只要稍微动动脑袋,就能从这些看似枯燥的物理现象中看到生活的智慧。
真是让人忍不住感叹,原来物理也能这么好玩!今天讲的就是“力”和“运动”,老师带着我们走了一个大圈,先说了说力的定义。
话说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力”到底是什么?有了这个疑问,老师随即回答:“力,就是能够让物体改变状态的东西。
”好家伙,这么一说,力不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吗?它可以让静止的东西动起来,也能让本来就动的东西停下来,还能让速度加快、减慢,甚至改变物体的方向!我突然脑袋一片清明,难道这就是力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就像咱们踢足球,球被踢了一脚,它的方向就突然变了,不就是因为力吗?那一瞬间,我终于理解了“力”这个神秘的东西。
原来,它真的无处不在!然后,老师开始给我们讲什么叫做“运动”。
我们每天走路跑步,骑车出门,心里想着的都是“我要去这个地方”,但是没想到“运动”背后也藏着这么多的科学道理!老师一脸严肃地说:“运动,就是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嘿,这句话简单不简单?可是想明白之后就能知道,原来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运动实验”!像是我昨天走到学校门口,今天又走到教室里,位置变了,速度也变了,这不就是真正的“运动”吗?这听起来虽然是个常识,可我一琢磨,原来这就是物理的精髓!我能站在这里听老师讲这些,也就意味着我正在经历着运动。
老师开始跟我们讲“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这两个听上去有点复杂的词我一开始没太搞清楚。
老师用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给我们解释清楚了:“你看,骑车时,速度一直不变,那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你一开始骑得慢,后来又加速了,那就是加速度。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doc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物理听课记录范文一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中学物理听课记录一、说案1、教材分析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的紧要特例,教材中布置这节内容,不但使同学了解一种典型的简谐运动,而且也对前面所学的简谐运动概念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
新教材中这节内容比必修教材中要求更高,不但要求理解在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还要求同学了解理论推导过程及试验讨论方法,使同学明确单摆的回复力是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Gsinq,不是重力和绳子拉力的合力。
这样使教材的容量变大,讨论方法增多,对老师驾驭教材的本领提出了较高要求。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引导同学通过试验,讨论和探究物理规律,使同学在理解和把握物理规律的同时,充足认得物理学是一门试验科学,提高试验操作和讨论本领。
2、学情分析虽然同学多次做过试验,也察看过老师的演示试验,但试验操作本领仍不足强,特别是处置试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本领较差,因此,教学中,加强方法引导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3、教学目标(1)、通过察看分析认得单摆。
(2)、通过试验讨论和理论推导下理解当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3)、通过料想、掌控变量法和试验讨论探究发觉单摆振动周期规律,知道单摆的周期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周期公式,培育同学的察看与分析本领。
4、教学器材(1)、演示器材:①不可伸长的细线拴着小金属球做的摆;②用像皮筋拴着小金属球做的摆;③用短线拴着篮球做的摆;④粗绳拴着很轻的小球做的摆;⑤细线拴着小金属球绕在柱子上做的摆。
(2)、探究试验器材:①沙摆14套(每四个同学1套沙摆);②单摆组14组(每四个同学1组单摆组)。
二、教学过程记录(重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导入新课:观看摆钟、秋千在竖直平面内做摇摆的录像。
提问:这些摇摆是一种什么运动呢?(同学评论纷纷)像这样的摇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的简单,有的多而杂,今日我们先学习最简单的摇摆单摆的运动(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1、什么是单摆:在细线的一端拴一个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上,假如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缩和质量可以疏忽不计,线长又比球的直径大得多,这种装置就叫单摆。
物理听课记录
物理听课记录物理听课记录物理听课记录1一节物理实验课的各个课堂教学环节到底有多少东西值得探究,通过参加泰安市初中物理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我找到了答案。
3月13-15日,泰安市初中物理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泰安市东岳中学进行,我有幸被学校选派去参加了观摩,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个人的一些体会。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对学习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教材中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贯穿初中物理教学的始终。
这次为参赛教师设置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探究实验。
本节是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以后,对欧姆定律的一个重要应用,也就是伏安法测电阻。
老师们在这节实验课的设计上可谓是各有千秋,亮点纷呈,主要有一下表现:一、导入方式多样1、由问题导入。
比如“物理学中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电阻”,“小灯泡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用电器,那么一个小灯泡的电阻会有多大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实验现象引入。
利用实验演示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学生观察,老师提出问题:小灯泡在亮度改变的过程中有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下面同学们多数会想到电流和电压,但是电阻会不会发生变化,同学们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那么到底电阻会不会发生变化,提出问题,引入实验。
二、矛盾问题的处理技巧1、有没有直接测量电阻的工具。
在这个问题上有的老师说没有,这是不对的,肯定是有的,但是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说有,同学们会说,既然有直接测量的工具,那就像测电流和电压一样去测量电阻不就完了吗,还要做什么探究实验。
所以这个问题,有的老师处理的就很好,他首先承认有,但是他说我们条件有限现在我们实验室不具备,那么除了直接测量以外,我们还有没有办法间接测量呢,引入伏安法的原理,很科学,过度也很自然。
2、测量结果求平均值的问题。
定值电阻随温度变化很小,可以认为电阻不变,可以按照“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消除误差,得到电阻大小。
但是小灯泡有所不同,它的电阻随温度变化明显,每次测量的数值实际也是不同的,而且是温度越高电阻越大,这个时候,就不能求平均值了。
初中中学物理听课记录
初中中学物理听课记录初中中学物理听课记录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的是自然界物体的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涉及到电、磁、力、能、热、光等领域。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运动、力和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参加了很多物理课程的听课活动,并记录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运动在初中物理的第一个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运动学的知识。
其中,最有趣的内容之一是投掷运动。
通过观察老师演示实验,我了解了一个物体在投掷时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同时,我也在实验中体验到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时充满热情,不断探索、实验、发现和创新。
在另一节课上,老师讲解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这时,我认识到力与运动之间的本质联系,知道了力不仅可以使物体加速,同时也可以使物体速度发生改变、方向发生改变等。
这种知识在应用中非常广泛,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力学力学是系统把握和研究力和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它包括了动力学、静力学和力学波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初中物理的第二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力之间的关系和重力的概念。
在实验中,我知道了两个力之间存在着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力的作用产生差异,对物体运动和状态产生影响。
在学习重力时,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重力存在的事实,同时也拓展了我们认识自然浩瀚的世界的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博大和神秘。
三、电学电学是研究电场、电势、电动势等各种电现象的科学。
在初中物理的第三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电学知识,其中包括了电路知识和静电学知识。
在学习电路时,我们了解了电源、导体、电荷等三个基本元素,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通过实验,我发现电路的组成非常灵活,不同的电路组成方式对电流和电压都会产生影响,这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电器维修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静电学时,我们体验了静电现象的实验,并知道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和应用。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一进教室就拿着一个气球问同学们:“同学们,看我手里这个气球,要是我把它放开,会发生什么呢?”同学们都齐声回答:“会飞起来。
”老师笑着说:“没错,那为啥它会飞起来呢?这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物理知识有关啦。
”这导入简单直接,一下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感觉就像变魔术一样,用个小气球就引出了今天的物理课。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浮力的概念(10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浮力”两个大字,然后说:“咱就从这个气球飞起来说起,气球能往上飞,是有一种力在往上托它,这个力就是浮力。
就像你在水里游泳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身体被水往上顶啊?这也是浮力在作怪。
”老师边说边做了个游泳时往上浮的动作,特别滑稽,同学们都被逗笑了。
接着老师又举了几个例子,像船在水上航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等等,让大家对浮力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老师还特别强调:“浮力这个家伙啊,它总是竖直向上的,就像个小天使,一直往上托着物体呢。
”这种比喻真的很形象,感觉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浮力概念给具象化了。
2. 浮力产生的原因(15分钟)- 老师拿出一个透明的水槽,还有一个正方体的小木块。
他把小木块放入水槽中,木块浮在水面上。
老师就开始讲啦:“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小木块在水里,为啥会受到浮力呢?这就得从它周围的水压说起。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小木块在水中的示意图,周围标上了水压的方向。
“这个小木块下面受到的水压比上面受到的水压大,为啥呢?因为下面的水更深啊,水压就大。
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就好比下面有一群大力士往上推这个木块,上面呢只有几个小瘦子往下压,那木块肯定就往上浮啦。
”老师这么一解释,感觉还挺容易理解的。
然后老师又用公式推导了一下浮力产生的原因,虽然公式有点复杂,但是老师一步一步讲得很仔细,还在黑板上写得大大的,让同学们跟着一起推导。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浮力听课时间:年月日所听学科:物理讲课课教师:讲课班级:年级班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一)什么是浮力[多媒体展示]:图9-1图片[讨论]:(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方向如何?(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总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一般用F表示。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可见石块在水中受浮力。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F浮=G-F[讨论]:如果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总结]: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演示实验]: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
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
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参照物、速度等。
2. 科学探究:提升学生分析运动状态和解决运动学问题的能力。
3. 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将机械运动知识应用于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视频,如行驶中的汽车、行走的人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描述方式。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视频,讨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1.3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观察,激发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兴趣。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4 教师行为:讲解速度的概念,包括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介绍速度的计算方法。
2.5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速度的概念,参与课堂练习,计算给定运动的速度。
2.6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练习,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7 教师行为:通过例题讲解,展示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计算速度。
2.8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例题,尝试自己解答,并讨论解题方法。
2.9 过程点评: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解题,提高学生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的作用:判断物体运动的基准。
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例题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分析和速度计算的典型题目。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并尝试计算其速度。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例子,计算速度,并准备课堂分享。
3.3 过程点评:通过搜集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机械运动的基础知识和中考复习的重点。
4.2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分享学习体会。
初中物理教研组评课记录(3篇)
第1篇一、会议时间:2021年10月15日二、会议地点:学校物理实验室三、参会人员:初中物理教研组成员、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四、会议主题:评课活动五、会议内容:一、开场致辞会议开始,教研组长对本次评课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
他指出,本次评课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授课教师自评本次评课活动由我校优秀教师张老师主讲,授课内容为“牛顿第一定律”。
张老师首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自评,她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听课教师评课(一)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学重难点突出:张老师通过举例、实验、讲解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3. 教学方法多样:张老师运用了多媒体、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堂组织有序:张老师能够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不足1. 实验环节过于简单:在实验环节,张老师仅对实验步骤进行了简单的演示,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导致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2. 课堂互动不足:在课堂提问环节,张老师提问的次数较少,且问题较为简单,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课后巩固环节不足:在课堂结束时,张老师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巩固,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
四、教研组讨论针对张老师的教学,教研组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张老师的教学水平较高,但在实验环节、课堂互动和课后巩固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五、改进建议1. 在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2. 课堂提问环节,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初中物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听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二、听课班级:八年级(1)班三、授课教师:张老师四、课题:《摩擦力》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然后,张老师引入课题《摩擦力》。
2. 新课讲授(1)摩擦力的概念:张老师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含义。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张老师介绍了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包括接触面粗糙、有压力、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摩擦力的产生。
(3)摩擦力的大小:张老师介绍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
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大小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4)摩擦力的方向:张老师讲解了摩擦力的方向,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3. 课堂练习张老师设计了几个与摩擦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总结与反思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强调摩擦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摩擦现象。
同时,张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在实验操作和问题回答方面表现良好,但在课堂纪律方面还需加强。
七、听课评价: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教学过程流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4.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准确,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初中物理教研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授课教师:张老师授课班级:八年级(1)班授课内容:《光的反射》听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听课人员:物理教研组全体成员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光的反射定律,能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镜子的成像、潜望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现象。
2. 新课讲解(1)光的反射现象张老师通过展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张老师详细讲解了光的反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的反射过程。
(3)光的反射应用张老师结合实际生活,讲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潜望镜、汽车后视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堂练习张老师布置了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的掌握。
4. 总结归纳张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应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张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动画讲解等方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2. 教学内容张老师对光的反射现象讲解清晰,对光的反射定律讲解详细,并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
3. 学生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对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 授课内容:[章节名称,例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
- 老师一进教室,啥话也没说,就拿着一把梳子在头发上快速地梳了几下,然后把梳子靠近碎纸屑。
那些碎纸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噌”地就被梳子吸起来了。
同学们一下子就瞪大了眼睛,满脸的好奇。
这时候老师就问大家:“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啥不?这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物理知识有关哦。
”- 学生反应。
-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都在那交头接耳,小声嘀咕着,眼睛紧紧盯着老师手里的梳子和纸屑,特别期待老师接下来的讲解。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声音的产生(10分钟)- 教师活动。
- 老师从讲台下面拿出一个小鼓,还有几个小鼓槌。
他先敲了敲鼓面,“咚咚咚”,声音可响亮了。
然后问同学们:“大家听到声音了吧,那你们猜猜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同学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是鼓槌敲出来的”,有的说“是鼓里面有东西在响”。
老师笑了笑,说:“那咱们来仔细看看啊。
”他又轻轻敲了敲鼓面,这次让同学们把手放在鼓面上。
同学们发现,手能感觉到鼓面在振动呢。
老师就说:“看,这鼓面在振动的时候就产生了声音。
其实啊,不只是鼓,很多东西发出声音的时候都是在振动的。
”说完,老师又拿了一把钢尺,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伸出桌外,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就“嗡嗡”地响起来了,同时大家也能清楚地看到钢尺在上下振动。
老师接着说:“就像这钢尺,它振动了就发出声音了。
”- 学生反应。
- 同学们都特别认真地在听老师讲,还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实验感受。
当发现鼓面和钢尺振动的时候,好多同学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还有些同学在那点头,感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2. 声音的传播(15分钟)- 教师活动。
- 老师说:“咱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这声音是怎么跑到我们耳朵里来的呢?这就涉及到声音的传播了。
八年物理听课记录范文(实用6篇)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学校),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之后请好几个学生回答)2.点明主题在这个美丽的学校里有许多的图形。
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要求: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教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要求: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得出结论:长方体的六个面是四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要求:每个小组按不一样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小学生语文听课记录范文-2[page]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终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我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物理听课记录
物理听课记录物理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验对学习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教材中演示试验和探究试验贯穿中学物理教学的始终。
这次为参赛老师设置的课题是八班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探究试验。
本节是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以后,对欧姆定律的一个重要应用,也就是伏安法测电阻。
老师们在这节试验课的设计上可谓是各有千秋,亮点纷呈,主要有一下表现:一、导入方式多样1、由问题导入。
比如“物理学中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电阻”,“小灯泡是我们比较熟识的用电器,那么一个小灯泡的电阻会有多大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试验现象引入。
利用试验演示滑动变阻器转变灯泡的亮度,同学观测,老师提出问题:小灯泡在亮度转变的过程中有哪些物理量发生了改变?下面同学们多数会想到电流和电压,但是电阻会不会发生改变,同学们不能做出精确的判断,那么究竟电阻会不会发生改变,提出问题,引入试验。
二、冲突问题的处理技巧1、有没有径直测量电阻的工具。
在这个问题上有的老师说没有,这是不对的,确定是有的,但是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假如说有,同学们会说,既然有径直测量的工具,那就像测电流和电压一样去测量电阻不就完了吗,还要做什么探究试验。
所以这个问题,有的老师处理的就很好,他首先承认有,但是他说我们条件有限现在我们试验室不具备,那么除了径直测量以外,我们还有没有方法间接测量呢,引入伏安法的原理,很科学,过度也很自然。
2、测量结果求平均值的问题。
定值电阻随温度改变很小,可以认为电阻不变,可以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清除误差,得到电阻大小。
但是小灯泡有所不同,它的电阻随温度改变明显,每次测量的数值实际也是不同的,而且是温度越高电阻越大,这个时候,就不能求平均值了。
有的老师没有提这个问题,有的老师就讲的很清晰。
三、同学主体地位的表达明显参赛老师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不管是导入新课,还是开展试验,理顺试验环节,明确考前须知,设计电路,设计数据表格,分析数据,总结结论等等各个环节,都以同学的主观认识为基础,放手让同学去想,去设计,老师以问题为引导,但答案都是从同学口中讲出来的,推动了同学的思维,完成了思维过程,集中同学的留意力,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的参加度,效果明显。
教师物理听课记录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浮力听课时间:年月日所听学科:物理讲课课教师:讲课班级:年级班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一)什么是浮力[多媒体展示] :图9 -1 图片[讨论] :(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方向如何?(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总结] :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一般用F表示。
[学生活动] :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 :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总结] :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可见石块在水中受浮力。
[提问] :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讨论]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 :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即F 浮=G-F[总结] :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引入]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演示实验] :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
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
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
再将饮料瓶的下部浸入大水槽中,看此时乒乓球会怎样?[讨论] :为什么开始乒乓球没有浮起来?当饮料瓶下部浸入大水槽时,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学生阅读] :教材活动2 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浮力听课时间:年月日所听学科:物理讲课课教师:讲课班级:年级班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一)什么是浮力[多媒体展示]:图9-1图片[讨论]:(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方向如何?(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总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一般用F表示。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可见石块在水中受浮力。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F浮=G-F[讨论]:如果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总结]: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演示实验]: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
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
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中学物理听课笔记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中学物理听课笔记1.让学生学得高兴,喜欢物理;2.物理现象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实验起了主要作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思考。
这是一节家常课,符合学生的实际。
也希望这节课能给大家一个启示,引起大家的思考。
思考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这节课中解决浮力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认清了液面问题、V排、体积问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解题有促进,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解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学生更容易记住现象,关注了学生的经历。
如何看待这节课,我认为我们需要适合学生的、对我们教学有帮助的事实在在课,而不仅仅是一些花哨的课。
卫欣: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贾老师将抽象的理论通过活动和实验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对我们一些薄弱的学校来说,不可能全部照抄,但可以取其中的一部分。
总之,我从这节课上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中学物理听课笔记我们推广这节课的目的何在?1.让学生学得高兴,喜欢物理;2.物理现象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实验起了主要作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思考。
这是一节家常课,符合学生的实际。
也希望这节课能给大家一个启示,引起大家的思考。
思考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这节课中解决浮力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认清了液面问题、V排、体积问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解题有促进,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解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学生更容易记住现象,关注了学生的经历。
如何看待这节课,我认为我们需要适合学生的、对我们教学有帮助的事实在在课,而不仅仅是一些花哨的课。
卫欣: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贾老师将抽象的理论通过活动和实验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对我们一些薄弱的学校来说,不可能全部照抄,但可以取其中的一部分。
总之,我从这节课上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中学物理听课笔记我们推广这节课的目的何在?1.让学生学得高兴,喜欢物理;2.物理现象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实验起了主要作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