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24题研究 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研究课件: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共40张PPT)
一、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
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 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图7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考查方式】推理判断类(据此可知);铁器广泛分布的历史逻辑
【考点分布】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 【解题关键】战国以前铁器空前分布的历史逻辑:经济重心与铁器分布的关系,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
发展程度。
中华文明早期多源起源说:中华文明早期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出现。新旧课标的融合部分。
一、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9年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先秦)
一、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
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考查方式】本质类题目(反映-体现类);考查《墨子》记载内容丰富的实质。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战争。
二、考点核心突破:
(一)、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 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 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 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 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 明的奠基时期。
二、考点核心突破:
(一)、阶段特征:
【2020高考历史】高考历史选择题第24题研究——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2
(2016·全国Ⅱ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 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 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 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Ⅱ,24)
3.春秋时期的手工业工艺隐含的中国 “工匠精神”(未考)
1.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 (2015·课标全国Ⅱ)
2.时代变迁影响汉字的演变 (2017·课标全国Ⅲ)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 分权体制。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嫡
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二、考点核心突破:
【早期政治制度考查】
分封制考查
1.从分封制的文化整合、认同考察: (2017·全国Ⅰ卷、2019·全国Ⅲ卷)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013-2017年全国课标卷24题统计分析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推动文化的认同
春战的商贸
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影响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汉字的演变过程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Leabharlann 袭特权(2017·全国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 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利用考古资料呈现
小农经济 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上古政治的影响 “天”的理论对后世的 影响 西周、战国墓葬等级
儒学与传统的关系 古代儒者称颂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周代“雅言”的起源
传说与史料之间的关 系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治 的影响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 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 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 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 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7·全国Ⅲ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 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解析
2018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历史试题(Ⅰ卷)24.《墨子》中有对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 , 对杠杆原理、声音流传、小孔成像等也有阐述 , 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录。
这反应出 , 《墨子》A.聚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B.形成了完好的科学系统C.包含了劳感人民智慧的结晶D.表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 C分析:资猜中《墨子》记录的一些内容都是劳感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C正确。
这些内容并不是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
其实不可以表现完好科学系统已经形成,B错误。
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基层一般公众的利益, D项错误。
25.据学者研究 , 唐代“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表 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期间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相互之间攻伐不已C.着重保护中央的威望D.持续了唐代的统治【答案】 D分析:依据表格内容能够看出,“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量(约 1/5 ),大多数都是由朝廷委任、上供或许少供,由朝廷驻重兵(区别于“拥重兵”),功能主假如“防骄藩”(防备骄纵的藩镇)。
联合资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持续“百余年”的信息能够判断出,D选项正确。
A、 B依据资料都没法得出。
C选项片面解读了资料,这一期间的“藩镇”设置汲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其权益进行了限制,但“藩镇”对中央集权的悲观影响仍旧存在,不过比以前有所降低而已。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千上万个采纳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应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获得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用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 A分析:依据资猜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能够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目成千上万,所以 A正确。
资料没法表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能否高, B 错误。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反思
郭德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三卷
25
28 3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
严复《天演论》对赫胥黎观点的改动 18世纪前半期法国的沙龙聚会 耿传明的“严复的《天演论》与赫 青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齐世荣世界史中《启蒙时代》 《十八世纪的法国沙龙:温柔乡,哲 学园与革命场》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史》
三卷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启蒙思想的传播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苏联斯大林模式
41
(40)上海和曼彻斯 特近现代城市发展 汉书中的古今人表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42
汉阳铁厂的兴办 洋务运动等
45 46 47
汉武帝年号改革 中共对二战性质的认识 美国罗斯福的睦邻外交等
1936-1981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 三娘子与明蒙关系
二卷 三卷
31 33 24 25 31 34
基本特征
6、加强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史和改革开放史的考查,体现道路 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价值倾向。
试卷 一卷 题号 29 30 考查内容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 相关方向 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
31 33
41 二卷 29
分析:题干材料说墓葬中发现不少铁器实物,没有体现有多少铁农具,因而证明不了铁农具得到普 遍使用,并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在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是战国以后,所以A项错误。题干图中可 以表明当时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发现了铁器,但还不足以证明新疆地区的铁器就是从中原大量 引进的,或许是当地独立铸造的,因此也不能表明两地联系紧密,依据所学知识,中原新疆发生紧 密的联系实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因此B项错误。由题干中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可知,这些铁 器在当时数量应当比较稀少,因此当时我国冶铁技术不可能已经相当普及。铁器的出现标志着生产 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图中铁器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相对社会发展较快,D项正确。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教师卷)-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1.(2024·湖北·高考真题)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
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据此可推断()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蛋壳陶杯”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但是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了“蛋壳陶杯”,说明两个地区有了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新石器时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受生产力水平影响,新石器时代南北地区不可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排除B项;据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阳凤凰咀和龙山文化之间存在交流,无法得出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辽宁·高考真题)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
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第 24 题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
第24 题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主题1: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课标与考纲】2003 年版课标【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017 年版课标1.1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2019 年考纲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考向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思维导图】【知识图表】1、西周井田制示意图井田制规定:一井分为 9 个方块,100 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一人耕种大约 100亩(约合今 70 公亩)。
周围的 8 块田为私田,由 8 户耕种,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一块是公田,由 8 户共同耕种,收入全部归封邑贵族所有。
22、利簋(guǐ)铭文利簋(guǐ)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可与《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文印证,反映了武王克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2018高考历史真题带答案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xx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xx更替的主因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B)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B.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xx操纵税收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C)A.扩大中书、门下xx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xx的机会B.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D)A.xx学xx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B.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xx的文化品味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D)A.xx借助西方列强侵害xx权益B.传统xx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xx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xx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
培优1 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2017· 全国Ⅰ卷· 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分封制的内涵和外延 ,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分封制对当时各
对象: ①王族②功臣③古帝王后代 权力: 诸侯享有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 装、征派赋役等权力。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 职等义务。
重难点一
史料: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
孟子说 《逸周书》说 周公灭五十国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一)史料探史——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________
瓦解 废除
遗存
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 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 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二)读图明史——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1.(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 “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2.(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3.(2014·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 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 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4题 -临考突破 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
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A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
史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 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 于商的运作模式①,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②, 这是以姬姓周室宗族为主干框架而融合诸族后形成 的,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 革③,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 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 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④,进而演变成一种 以封国或“采地”统治者宗族或家族组织为核心的 族群结合体⑤,实际上已成为带有“华夏”性质的 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⑥。
各国的变法运动 各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
历史理解
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 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 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 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 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 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易错3:理解井田制的概念
【点拨】井田制属于奴隶主土地 国有制,私人田地交易的出现, 说明井田制出现松动。
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2022年高考真题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
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答案】B【详解】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本题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意在启发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摘编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
故选C项。
【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
高考历史真题24题研究——先秦的文明与社会转型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先秦)
酒泉中学·朱庆龙
本课结构
2019届二轮复习备 考
核心突破
真题分析
微专题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
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
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
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商代统治思想
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推动文化的认同
春战的商贸
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影响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汉字的演变过程
利用考古资料呈现
小农经济 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上古政治的影响 “天”的理论对后世的 影响
儒学与传统的关系 古代儒者称颂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 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 时期,新课标全国卷在 此处命题更是不吝笔墨。
二、考点核心突破:
(一)、阶段特征:
夏商周
春秋战国
政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 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 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 政治制度。
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2卷历史试题评析
A
民主,不可能也不会排除国民党。
一题一句:民族觉醒是今年核心考点,主要考查的都是爱 国的表现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团结的政策。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料实证)
•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 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 义。”) • 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不一定是工业 •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违背史实,时空不对 •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违背史实,无关材料
• 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 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 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违背史实,俄国还是封建制 •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违背史实,浪漫主义讲夸张幻想 无关材料,材料是崇拜权力 •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 • • • •
参考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 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 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 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 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 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 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 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 和传播》等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 原因。(8分)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3。
培优1 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共58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培优1 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 转型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202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按高考题号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第24题)5月原卷版
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第24题)1.(2021·河南六市二模·24)《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 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 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2.(2021·云南二模·24)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曾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
据《左传》记载,楚人在与他国交往中曾几次引用《诗》中词语,频率高于齐、秦等大国。
同时楚人在国内议政也经常以《诗》为证。
这说明()A.儒学发源呈现多元趋势 B.华夷有别观念不复存在C.进步文化影响日益深远 D.国家统一已成各国共识3.(2021·安徽马鞍山二模·24)《国语》载: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清查户口)于太原”。
对此,仲山父以“示少而恶事……无故料民,天之所恶”表示反对。
但“王辛料之”。
宣王料民之举()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违背了天人感应理念C.激化贵族内部的矛盾 D.反映出王室力量衰微4.(2021·黑龙江大庆二模·24)史籍记载,周王室曾自称为“夏”。
周王室东迁后,《左传》载,狄人伐邢。
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暖(昵),不可弃也。
”此后在《左传》的叙事里,“诸夏”“诸华”及“华夏”概念一再出现。
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周王权威受到尊崇 B.礼乐制度传承光大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萌芽5.(2021·山西太原二模·24)在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铸铜遗址中,发现了一种直径为83厘米、壁厚4—5厘米的大型坩埚。
这种坩埚每个至少可熔铜200千克左右,当时铸造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至少需要六个这种大型坩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
①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先秦儒学】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春秋――孔子
① “仁者爱人”; ②政治思想:A. 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 B.主张“为政以德”。 ③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战国――孟子 ①提出“仁政”思想;(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战国――孟子(吸收法道)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②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主张“性恶论”;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先秦)
本课结构
2018届二轮复习备 考
核心突破
真题分析
微专题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
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2015·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
(2016·全国Ⅱ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 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 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内容: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 地私有制。
(3)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瓦解。 ③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从宗法制对后世的习俗影响入手 宗法观念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小农经济】
(1)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⑤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3)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
(2013·课标版全国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
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
“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经济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二、考点核心突破: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14·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
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013·课标版全国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 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利用考古资料呈现
小农经济 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上古政治的影响 “天”的理论对后世的 影响 西周、战国墓葬等级
儒学与传统的关系 古代儒者称颂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周代“雅言”的起源
传说与史料之间的关 系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治 的影响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 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 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 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 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013-2017年全国课标卷24题统计分析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推动文化的认同
春战的商贸
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影响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汉字的演变过程
睦等。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
1.夏、商、西周:井田制 (1)内容
①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 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2.封建土地私有制 (1)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2)确立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6.主流思想对古代科技的影响(未考)
三、微专题:
微专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
方面 政治 方面 文化
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1.从宗法制萌芽角度入手 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2.从分封制王族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考察
2.从宗法制进步之处考察
(2017·全国Ⅰ卷)
社会秩序的确立
3.考察分封制或者礼乐制的瓦解:
3.从宗法制与贵族关系入手考察
(2013·全国Ⅰ卷)
宗法制的衰落
4.分封制的进步性入手考察(未考) 社会秩序、对集权的影响、周边地区的开发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先秦儒学】
2.主要内容: ①政治特征:政治和伦理相结合;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
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②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 ③经济特征: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④教育特征: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7·全国Ⅲ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 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Ⅱ,24)
3.春秋时期的手工业工艺隐含的中国 “工匠精神”(未考)
1.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 (2015·课标全国Ⅱ)
2.时代变迁影响汉字的演变 (2017·课标全国Ⅲ)
3.孟子思想的精髓和境界(未考)
4.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 (未考)
5.儒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未考)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
【先秦儒学】
3.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人性论
性相近
异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孟子
荀子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本善
性本恶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二、考点核心突破:
【先秦经济、思想的考查】
1.小农经济的产生 (2015·课标全国Ⅰ)
二、考点核心突破: (二)、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