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热红外遥感图像判读
遥感图像处理ppt课件
三,其他光学图像处理
对遥感影像母片作不同的曝光处理可制成影像密度 各不相同的正、负模片(拷贝)。同一地区可以有不同遥 感器,不同波段以及不同时间等各种模片。对不同组 合的相关模片进行处理可获得不同增强效果的新图像。 上述彩色合成即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此外,还常采用 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 反差增强: 通常是利用高反差的感光材料和冲 洗液作反复拷贝,来扩大原模片中的影像密度差异。 它有利于增强一些低反差的地物影像,突出大的轮廓, 也可使彩色合成获得更丰富的层次,但同时会丢失部分 细节,故处理时要适可而止。
5
假彩色等密度分割:即通过光电仪器将胶片上 不同的密度等级以色彩的变化显示成彩色的图像。这 种仪器通常称彩色等密度分割仪,一般将胶片的影像 密度分割为8、12、24、32,64等级,不同密度级的 色别可在64色内任意选调变换,并在数秒钟内显示在 彩色监视器的屏幕上,通过反复调节变换色彩,选择 最佳的处理结果。
光学处理的仪器和技术手段: 摄影处理、光电处 理和相干光处理等等。
处理方法: 密度分割、彩色合成、边缘增强、反 差增强、光学图像比值、光学变换、光学编码等,其中 最常用的是假彩色等密度分割和假彩色合成。
2
一、光学等密度分割处理
(一)影像密度的概念: 对于黑白胶片,影像密度通常 以胶片透光率(T)倒数的对数表示。
密度分割:任何一幅遥感图像都可以看作是地物电 磁波辐射强度的二维分布函数。对于胶片影像。可用影 像密度值的二维分布来表征,对于像片,则为灰度值的 二维分布。与地形图的等高线相仿,照例可按一幅图像
中密度(或灰度)值的变化 范围,将其划分为若干个 等级,以等值面对影像密 度(或灰度)函数进行分层, 用等值线图来表示图像各 部分的密度(灰度)差异变 化。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称 此为密度分割,或密度分 割技术。
大气遥感第五章:大气中的热红外辐射传输
空间分辨率 (水平/垂直)
视 场 瞬时视角
(度)
mrad
AIRS大气红外探测仪 EOS(美国) 2300;6 3.74-15.4 13.5km-1km 49.5
1.1
用途 大气温度湿度
ASTER高级空间热辐射 热反射探测器
ATSR纵向扫描辐射仪
EOS (美国)
ERS-1 (欧空局)
14
2 (MWR)
ASTER模拟仪器
美国
20
8-12
始于1991年 65或104 2或5.0
云,陆地测量
CIS中国成像光谱仪
DAIS-7915数值式 航空成像光谱仪 DAIS-16115数值式 航空成像光谱仪 GER-63通道扫描仪
ISM红外成像光谱仪
中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法国
1
3.53-3.94
始于1993年
80
大气不仅是削弱热红外辐射的介质,而且它本身也发射热红外 辐射,有时甚至发射的辐射会超出吸收的部分。
总之,热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是一种漫射辐射在无散射 但有吸收又有发射的介质中的传输。
热红外光谱和温室效应
➢ 地气系统维持辐射平衡状态,吸收太阳辐射的同 时,也向太空发射辐射,地气系统发射的辐射称 为热红外辐射。由能量守恒原理,令 表示地
热红外遥感系统
热红外遥感在海面温度、陆面温度、大气温度、大气 水汽、云顶温度的遥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热红外遥 感传感器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在使用和即将投入使用的热 红外传感器达几十种之多。我们把主要的热红外传感器的 有关信息列于下表。
传感器
现在及将来地球观测计划红外传感器概览(星载部分)
卫星/计划 波段数 光谱范围
态分辨仪
第五章遥感图像处理§5—1遥感信息数据的种类及其传输-遥感技术基础
凡是既记录电磁波的振幅,又记录位相的胶片都称为遥感波带片。合 成孔径侧视雷达直接获得的就是一种波带片。 在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系统中,设有一位相稳定的参考波束,每一地面 点的雷达回波与参考波束同时记录在胶片上,实质上,胶片记录的就是两 者的干涉图。用这种方式就能将回波振幅与位相同时记录下来,经激光再 现,便能获得可供解译的雷达图像。 二、遥感磁带的种类 模拟磁带是一种暂时记录工具,它记录的是一种模拟电压曲线,再经 电光转换变成光信号。以扫描方式记录在胶片上,模拟磁带可多次重复使 用,记录并传递大量信息,使星载传感器结构简化,轻便。 2 .数字磁带 探测系统输出的电压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器 (A / D) ,对电压曲线分段 读数,然后记录在磁带上,即为数字磁带 (digital tape) 。它又可分为两种: (1) 高密度数字磁带 (HDDT) : 指采用并行记录格式,每英寸记录 10 4 位以上二进制数据的磁带。这 种磁带不能直接输入计算机,需经过磁带转换机处理。 (2) 计算机兼容磁带 (CCT) 指每英寸记录 800 位或 1600 位二进制数据 的磁带。记录密度远远低于 HDDT 。 三、遥感信息数据传输 空中的遥感设备能否将传感器所获取的信息数据适时传送到地面,是 衡量一项遥感计划成败的标准。航空遥感都是直接回收胶卷或磁带,传输 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这里只针对航天遥感而言。 星载传感器的信息数据返回地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卫星按地面 指令弹射出资料舱,然后在空中或海上打捞回收;但更多的是通过无线电 信道将信息数据传输到地面,叫视频传输。由于地面站接收范围有限,故 后者又有实时传输和非实时 ( 延时 ) 传输之分。非实时传输是在星上磁带机
[0 ,A] 称为灰度区间,通常将 f(x ,y) = 0 定为黑色 ,f(x ,y)=A 定为白色, 所有中间值都是由黑连续地变为白时的灰度等级。由此可见,所谓光学图 像就是人眼可观察的图像,其基本特点是:它的灰度 ( 或彩色 ) 在像幅几何 空间 ( 二维 ) 和图像灰度空间 ( 第三维 ) 上的分布都是连续的无间断的。 如果我们将一幅光学图像在像幅空间和灰度空间上离散化,即将 其划 分为 M*N 的空间格网,并将在每一格网上量测的平均灰度值数字化,如 图 5 — 5 所示,则我们可得到一个由离散化的坐标和灰度值组成的 M*N 数 字矩阵:
05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一)、遥感影像地图概述
1. 概念 2. 分类 3. 特征 4. 趋势
传统地图制作方法:
测绘——测量 编绘——编图、绘图
计算机及相关输入、输入设备出现
计算机地图制图(工艺上/技术上的变革, 产生数字地图)
遥感技术出现
遥感影像制图(丰富了地图类型、内容)
(一) 、遥感影像地图概述
第五章 遥感图像 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解译 (Imagery Interpretation) “判读” 从遥感图像上获取地物目标信息的过用的基本技 能
计算机解译的结果还需目视解译来验证和 核实
第一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长方格子状 水系(断层)
第二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一、目视解译一般原则
总体观察; 综合分析; 对比分析; 观察方法正确; 尊重影象客观实际; 解译图象耐心认真; 有价值的地方重点分析
1. 总体观察:从整体到局部对遥感图像进行观察;
2. 综合分析:应用航空和卫星图像、地形图及数 理统计等综合手段,参考前人调查资料, 结合地面 实况调查和地学相关分析法进行图像解译标志的综 合, 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遥感摄影相片
彩色与彩红外像片解译 像片判读步骤:
了解感光材料特性及成像原理 =>熟悉各种地物反射光谱特性 => 建立地物反射光谱特性与像片假
彩色对应关系 => 建立判读标志 => 解译
(彩红外利于识别伪装 植物病虫害)
TM2 ( 绿 ) 波 段 有 一 个 绿 色植被的反射峰,因而用 于确定植被的活力,用于 区分不同生长期的植被。 但总体来讲植被还是颜色 比较暗,一般用于彩色合成。 云是亮的色调。
遥感导论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41
遥感原理
热红外图像解译—城区昼夜变化
白天
黎明前
42
遥感原理
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1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在潮汐息流期间,热流受潮汐的影响很小, 在江中自由扩散,影响范围较大
43Βιβλιοθήκη 遥感原理热红外像片解译
反映工业热流的热红外图像2 1:排污口 2:江叉口 3:热流扩散异常 4:江水流向 5:船舶 热流在江中的扩散方向反映涨潮方向
25
遥感原理
直接判读标志
形状:人造地物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清晰的边界,自然地物具有 不规则的外形和规则的边界。 大小:不知道比例尺时,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已知比例 尺,可直接算出地物的实际大小和分布规模。 阴影:本影:是地物未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有 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落影:是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 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 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谱在像片上的表现。在黑白像片上,据地 物间色调的相对差异区分地物。 在彩色像片上据地物不同颜色的 差异或色彩深浅的差异来识别地物。 纹理: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 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可揭 示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 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型结构。揭示了不同地 物间的内在联系。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26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
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山区后平 原、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先 宏观后微观、先图形后线形
22
遥感原理
一.
二. 三. 四.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遥感扫描影象的判读 微波影象的判读 目视解译方法与基本步骤
遥感影像判读
实习一实习一 卫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卫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一、实习目的目视判读是卫星图像应用的最基本方法,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时,训练样本的选择以及自动分类决策等,样本的选择以及自动分类决策等,也都需要目视判读作为基础。
也都需要目视判读作为基础。
也都需要目视判读作为基础。
了解卫星遥感影了解卫星遥感影像的波段特性以及对应的地物波谱特性;像的波段特性以及对应的地物波谱特性;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从影像中目视解译出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居民地、盐碱地、沼泽地等土地利用类型。
二、原理与方法原理地物光谱特性(标题为小四,宋体,加粗)在以遥感图像中识别地物和现象的属性及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变化规律时,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地物的光谱特性,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地物的光谱特性,以及它们空间和时间特性的变以及它们空间和时间特性的变化。
化。
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
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
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
因此,因此,因此,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即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即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是相似的,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是相似的,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物质成分、内部结构、表面光滑程度、颗粒大小、几何形状、风化程度、表面含水量及色泽等差别。
这就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
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
方法(一)直接判定法在卫星图像上直接判定一般是依据其色调标志和图型标志进行直接判定,色调色调(或色彩)(或色彩)(或色彩)标志在卫星图像直接判定中的重要性,标志在卫星图像直接判定中的重要性,标志在卫星图像直接判定中的重要性,对色调分析必须要结合具对色调分析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图形或图像特征,即“色”要附于一定的“形”上,色调才具有实际意义,才可能判定识别地物。
才可能判定识别地物。
(二)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卫星图像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以 及与地面已知资料或实地进行对比。
遥感技术与应用原理-第5章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成像过程
成像方式、探测波段 投影方式、时空因素
目视解译
增强处理、信息提取 逻辑推理、对比分析
遥感图象
大小形状、色调灰阶 畸变失真、成图比例
地表景观
空间结构、时间特点 化学组分、物理属性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解译标志
遥感图像上那些能够作为识别、分 析、判断景观地物的影象识别特征
直接解译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
• 色调/颜色: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 阶(彩色),最重要、最直观的解译标志。
• 阴影: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有时需去除地形起伏引起的部分阴影
• 形状: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需要根据 影象比例尺和分辨率具体分析,注意畸变(雷达、
航片边缘)
大小: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小的相 似记录。根据比例尺在影象上量算.指地物形状,面 积或体积在影像上的尺寸。对于形状相似而难于判 别的两种物体,可以根据大小标志加以区别,如在 航片上判别单轨与双轨铁路。
先易后难是指易识别的地物先确认, 然后根据客观规 律和影像特征不断地进行解译实践, 逐渐积累解译经 验, 取得解译标志,克服各种解译困难的过程。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
“先山区后平原 , 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 , 先宏观后微观, 先图形后线形”等步骤亦属先易后 难的组成部分。
例如, 由于山区基岩裸露, 影像清晰 , 而平原地区平 坦, 影像较为模糊 , 所以前者容易辨识, 后者就比较 困难,况且山区与平原在构造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牵 连,因此,一方面在解译上可以借鉴, 另一方面又可 用“延续性分析”不断扩展。至于圆形构造、线形 构造 , 在一般情况下, 两者都易于发现。
直接解译标志
• 色调(Tone) • 颜色(Color) • 阴影(Shadow) • 纹理(Texture) • 形状(Shape) • 大小(Size) • 位置(Site) • 图型(样式)(Pattern) • 布局(Association)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北京故 宫博物 院与护 城河之 间的色 调差异
(5)颜色:指彩色图像上色别和色阶,如同 黑白影像上的色调,它也是地物电磁辐射能 量大小的综合反映,用彩色摄影方法获得真 彩色影像,地物颜色与天然彩色一致;用光 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假彩色影像;根据需要可 以突出某些地物,更便于识别特定目标。
真彩色图像上地物颜色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地物颜色 特征,这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同一景多光谱扫描图 像的相同地物,不同波段组合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目视判读前需要了解图像采用哪些波段合成,每个 波段分别被赋予何种颜色。
从图上可以看出,呈深蓝色或蓝黑色的为 水文要素(河流、湖泊);呈红色的为植被; 呈灰白色或浅蓝色的为人工建筑(城市、道路、 村庄)
1998年遥感图像上宽度一致,色泽浅蓝的顺 直的直线状物为道路
左上角深蓝色区面积(河流、湖泊水面) , 1991年明显大于1998年。1991年发生洪水使得 河水上涨,河道变宽。1998年的岛屿在1991年 图上则不可见
标志
• 形状(Shape)
• 大小(Size() 1)直接标志
• 色调(Tone)
• 颜色(Color)
• 阴影(Shadow)
• 图型(样式)(Pattern)
• 布局(Association)
• 纹理(Texture)
• 位置(Site)
(1)形状:指目标物在影像上所呈现的特 殊形状,在遥感影像上能看到的是目标物的 顶部或平面形状。例如飞机场、盐田、工厂 等都可以通过其形状判读出其功能。地物在 影像上的形状受空间分辨率、比例尺、投影 性质等的影响。
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又称遥感图像理解(Remote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它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 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 物的各种影像特征(颜色、形状、纹理与空间位置),结合专 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 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遥感图像判读
遥感图像判读“遥感”意为遥远地感知,人们可以不接触物体就可以探测到物体的性质和状况。
遥感图像判读应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学科,也仅有百年历史。
许多问题,从完善理论研究到如何达到“准、快”,都值得人们去探索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侦察的手段从过去的地面(海上)已发展到太空,由目视而发展到光学、电子、光谱等高科技。
而遥感图像判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从获取的图像中又快又好地提炼出有使用价值的情报,一直是遥感图像判读界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判读来实现的。
感图像判读的现状所谓的遥感图像判读就是根据所获取的图像,运用目力和技术设备,进行观察、分析、测量,判定和揭示地面物体性质和状况的过程。
遥感图像客观地记录了物体的几何形态和光谱特征,这是遥感图像判读的依据。
判读也可叫解译,其意思是一样的。
有的人主张凡用肉眼辨认图像的叫做判读,用计算机辨认图像的称解译。
所谓遥感图像判读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事物掌握的实践经验,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影像进行辨认,从而识别影像的实际内容和属性的过程。
遥感图像判读仍存不少问题,定性分析的多,定量分析的少。
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只满足于地面物体的定性分析,只关心地面物体是什么,而忽视了对地面物体定量的分析;只关心从图像中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隐藏于其中的内在本质。
如何从量化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性质和状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遥感技术发展迅速,继黑白全色航空像片之后又出现了(天然)彩色航空像片、红外航空像片、热红外(扫描)航空图像,以及雷达航空图像等多种遥感图像,大大丰富和扩大了人类探测和收集地面信息的范围和领域。
这些遥感图像由于成像方式和使用的波段不尽相同,影像特点也各不一样。
但其判读原则及其方法与黑白全色航空像片基本上是一致的。
下面谈一下对几种图像判读的认识:一、彩色航空像片彩色像片使用的是彩色感光材料,感光范围为0.4—0.76μm,即对可见光波段全色感光。
第五章:大气中的热红外辐射传输
地球制图 云覆盖
地球 大气观测
3
主要的航空成像红外光谱仪
传 感 器 国 别 波段数 波段范围 () 8.5-12.0 8-12 3.53-3.94 10.5-12.5 3.0-5.0 8.7-12.7 3.0-5.0 8.0-12.0 8.0-12.5 工作期间 视 场 (度) 92 65或104 80 64-78 瞬时视 场mrad 2.1×3.1 2或5.0 1.2×1.2 3.3,2.5或 5.0 3 3.3,2.5或 5.0 1.2×11 2.5 用 途
·与海面温度相比,陆面温度由于地表的 复杂性面临更多的困难。
遥感反演大气水汽、温度廓线
大气热红外辐射的性质
大气的长波辐射性质很复杂,不仅与吸收物质(水汽,CO2与O2)分布 有关,而且与大气温度、压力有关。水汽( H2O)在 6.3微米有一个较 强的吸收带,二氧化碳(CO2)分别在4.3微米和15微米有较强的吸收带, O3 在9.6微米处一个窄的吸收带,所以能称之为窗区的只有 3.5—4.0微 米,8—9.5微米和10.5—12.5微米三个波段。
AIRS大气红外探测仪 ASTER高级空间热辐射 热反射探测器 ATSR纵向扫描辐射仪
EOS(美国) EOS (美国) ERS-1 (欧空局)
2300;6 14 2 (MWR) 5
AVHRR甚高分辨率 NOAA-11 (美 辐射仪 国) EOS CERES云和地球 辐射能系统 (美国) EOS HiRDLA高分辨率临界动 态分辨仪 (美国) ADEOSII GLI全球成像仪 (日本)
热外遥感应用
地球表面热量平衡示意图
射入太阳辐射
100
行星反照率
31
红外热辐射
69
云 和 大 气 反 射 大气吸收 (云)
[工程科技]第五章、热红外遥感基础
第五章、热红外遥感基础热辐射热红外遥感就是利用星载或机载传感器收集、记录地物的这种热红外信息。
并利用这种热红外信息来识别地物和反演地表参数,如温度、湿度和热惯量等td Q =φ是时间的函数与面积无关,任何面积都有辐射能通过!由此来引出另外两个概念:辐射出射度、辐射入射度st d d d M φ=sds t d d d E φ=sd (辐射照度,简称:辐照度)θ法线Ωφ)()(θφθCOS I Ω=LQ0Q RQAQT黑体、灰体、选择性吸收体C;光谱发射率是比值的概念是比值的概念;!是能量的累积!光谱发射度是能量的累积发射度==辐射出射度发射度前提条件:与物体的温度和电磁波的波长无关;黑体的吸收率最大,同时它的发射率也最大;它是理想的辐射体。
黑体概念是理解热红外遥感的基础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能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称为黑体只是由于热辐射是随着构成物体的物质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因而需要引入黑体这一概念作为热辐射定量研究的基准。
黑色无烟煤记住黑体不一定是黑色的物体,而要看它的发射率是否最大!金属水银灯氙灯()112,/52−•=T hc hc T M λκλλπλl λ——波长黑体辐射公式由此引出了另一个黑体辐射定律温度4)(T d M M σλλ==∫∞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黑体的辐射能量是该黑体表面温度的函数。
——斯忒藩-波耳兹曼常数=5.6697×10-8(Wm -2K -4)T A m =λ在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 与黑体绝对温度T 成反比。
地球辐射能主要集中在:中红外、远红外物体热辐射的强度和峰值波长都是随物体的温度而变化!但是对非黑体的真实物体,由于比辐射率的影响,要获得地表真实温度的难度便大得多。
石英250 K250 K 黑体黑体石英对应于每一波长的光谱辐射出射度!实际地物辐射出射度与同温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比值永远小于或接近于1,之间存在一个系数,即,比辐射率ε!TTM T E ,),(λλαλ⋅=它是衡量物体发射本领的参数,它也表明了物体的吸收本领的高低。
热红外遥感图像判读
热红外遥感图像判读在当今的科技领域中,遥感技术犹如一双“千里眼”,让我们能够从遥远的地方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而热红外遥感作为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那么,什么是热红外遥感图像判读呢?热红外遥感图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传感器对物体发射的热红外辐射进行记录和测量所得到的图像。
这些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都包含着物体表面温度的信息。
要准确判读热红外遥感图像,首先得了解热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
所有物体,只要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就会不断地向外发射热红外辐射。
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发射的热红外辐射能量就越强。
而且,不同的物体由于其材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差异,对热红外辐射的吸收、反射和发射特性也各不相同。
在判读热红外遥感图像时,温度差异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比如,在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热红外遥感图像清晰地看到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
这是因为城市中建筑物密集、人口众多、交通繁忙,产生了大量的热量。
再比如,在森林火灾的监测中,火灾区域的温度会急剧升高,在热红外遥感图像中表现为高亮的区域,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和定位火灾。
然而,仅仅依靠温度差异来判读热红外遥感图像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比如,物体的比辐射率。
比辐射率是指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比辐射率,这会影响到它们在热红外遥感图像中的表现。
例如,金属的比辐射率通常较低,在热红外遥感图像中可能显得较暗;而水的比辐射率较高,在图像中则相对较亮。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对热红外遥感图像的判读产生影响。
比如,天气状况、时间和季节等。
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热红外遥感图像的质量通常较好;而在多云或有雾的天气下,图像可能会受到干扰。
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和一年中的不同季节,由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不同,物体的温度也会有所变化,这也需要在判读时加以考虑。
为了更有效地判读热红外遥感图像,还需要掌握一些判读方法和技巧。
遥感-5
阴影 :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可分为冷阴影和暖阴影两种。 根据热红外影像解译标志,可以识别不同的地物: 水体与道路:在白天热红外像片上,由于水体具有良好的传热性, 一般呈暗色调。相比之下,道路在影像上呈浅灰色至白色,主要是 因为道路在白天接受了大量太阳热能,又很快转换为热辐射的缘故。 午夜以后获取的热红外像片,河流、湖泊等水体在影像上呈浅灰色 至灰白色,而道路呈现暗黑色调,这因为水体热容量大,散热慢, 而道路在午夜散热快。 树林与草地:白天的热红外像片上,树林呈暗灰至灰黑色。因为在 白天,树叶表面存在水汽蒸腾,降低了树叶表面温度,使树叶的温 度比裸露地面的温度低。夜晚,树木在热红外影像上多呈浅灰色调, 有时呈灰白色,这是因为树林覆盖下的地面热辐射使树冠增温。草 地在夜晚热红外像片上呈黑色调。
3.影像解译标志及地物影像特征 色调:雷达回波强度在微波影像上的表现。强回波在影像正片呈现 白色色调,弱回波信号在影像正片上呈现为灰暗色调。 单波段微波影像上色调由黑白和深浅不同的灰度组成。描述雷 达影像色调程度的术语是白色、灰色、暗黑色和黑色,分别与雷达 回波的强、中、弱和无四种程度相对应。 阴影:是微波影像上出现的无回波区,它是由于雷达和目标地物之 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所造成的。地形起伏是造成微波 影像上出现阴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2)间接解译标志 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 借助它可以推断与某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 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 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 3.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方法 (1) 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解译 在这两种像片上,地物的形状和色调是识别地物的主要标志。 可见光黑白像片识别与解译规律是:可见光范围内反射率高的 地物,在航空像片上呈现淡白色调,反射率低的呈暗灰色调。
热红外遥感图像判读
热红外遥感图像判读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获取地球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热红外遥感图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要想从这些复杂的热红外遥感图像中准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热红外遥感图像判读的技巧和方法。
热红外遥感图像所反映的是地物的热辐射信息。
与我们常见的可见光遥感图像不同,热红外图像中的灰度值并非直接对应地物的颜色或亮度,而是代表地物的温度差异。
这就意味着,在判读热红外遥感图像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直观的视觉感受,而需要深入理解热辐射的原理和地物的热特性。
首先,了解热红外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判读的基础。
热红外辐射是由物体内部的分子热运动产生的,物体的温度越高,其热辐射的能量就越大。
因此,在热红外遥感图像中,高温物体通常显示为较亮的区域,低温物体则显示为较暗的区域。
但需要注意的是,地物的热辐射特性并非仅仅取决于其温度,还与地物的材料、表面粗糙度、含水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金属材料的热导率较高,能够迅速传导热量,因此在热红外图像中,金属物体的温度往往比较均匀,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较小。
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物的热导率较低,其温度变化相对较为缓慢,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可能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此外,含水量较高的地物,如湿地和河流,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因此其温度通常相对较低。
在判读热红外遥感图像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大气对热辐射的影响。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吸收和散射热红外辐射,从而导致图像的失真和模糊。
为了提高判读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对大气的影响进行校正,或者选择在大气条件较好的时候进行遥感观测。
除了基本原理,掌握一些常见的热红外遥感图像特征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建筑物在热红外图像中通常具有较为规则的形状和较高的温度,这是因为建筑物的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白天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而在夜间则缓慢释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植被判读
白天,绿色植物在图像上一般为冷显示,呈较 暗的色调,而夜间一般为热显示,出现中到亮 灰色调。 但草地的情况则不同,夜间它在热图像上呈暗 色调的冷显示。 干燥的植物,如农作物秸秆等,在夜间的图像 上呈暖色调。 这是因为干燥植物保护了其下面的地面热量, 从而形成暖的夜间显示。
(三)岩石判读
热红外扫描图像的信息特征
一、图像的空间信息特征 (一)投影性质——中心轴线投影 热红外扫描属点扫描式成像:仪器在飞行过程 中依靠扫描镜左右摆动完成一行行扫描线,即 每条扫描线由一系列扫描点构成。 而每一条扫描线都有一个透视中心,这样在一 条航带的飞行轨迹上就有一条由许多透视中心 的连线构成的投影轴线。 因此热红外扫描图像属中心轴线投影。
必须指出,这些图像上所表示的温度是地物的 辐射温度(又叫亮度温度),而不是地物的实 际温度。辐射温度是根据地物辐射能量大小标 定出来的,它等于具有同等辐射能量的黑体的 温度。 地物的辐射温度(T辐)与其实际温度(T实) 的关系为: T辐=ε3/4T实 由于各种地物的发射率都小于1,所以地物的 辐射温度总是低于其实际温度
如上图所示,扫描角(θ )和瞬时视场 (β)不同。前者是个变量,它取决于扫 描镜摆动的幅度,其所对应的地面宽度 是瞬时视场线度的累积。 但对于某一具体扫描仪而言,它有一个 最大的扫描角或称总扫描角,这是个常 数,其所对应的地面宽度范围即为整个 扫描条带的宽度。
瞬时视场的大小和扫描条带的宽度,还 与航高有关。航高增加,地面分辨力减 小,整个地面覆盖宽度加大。 机下点(或星下点)的瞬时视场线度 D=βH 式中β为瞬时视场角(弧度),H为航高(m)
2、切线比例尺
沿扫描方向的比例尺叫切线比例尺,是随着扫 描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图)。 在数值上,切线比例尺等于像元(扫描图像上 最基本的成像单元)直径与扫描方向瞬时视场 线度之比。 对同一扫描仪而言,像元直径是常数。因此, 切线比例尺的大小就决定于扫描方向的视场线 度。如图所示,切线比例尺从机下点向两侧方 向,随视场线度的增加而减小。即随视场扫描 角的增大,图像边缘的比例尺逐渐变小,造成 图像被压缩,引起扫描图像发生畸变(图)。 对于光学机械扫描仪来讲,图像边缘部分的比 例尺,具有与倾斜摄影像片相类似的特性。
岩石由于其热容量和热惯量均较低,因 此在白天的热图像上一般为较暖的色调, 在夜间的热图像上为较冷的色调。 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岩石 其热性质也很不相同,因而在热图像上 的显示也有差别。
(二)比例尺切向畸变
1、航向比例尺
在红外扫描图像上可以看作有两种比例 尺:一种是沿飞行方向的比例尺,一种 是沿扫描方向的比例尺。 由于地面扫描重叠率与成像扫描重叠率 一致,因此航向比例尺就是胶片移动速 度与飞行速度之比,是一个常数。在同 一张图像上,航向比例尺是一致的,它 与目标所处的位置无关。
(四)非系统畸变及其影响因素
1、速高比变化引起的成像比例形变 扫描成像时,往往由于航速的变化而引起速高 比的失谐,从而造成图像在航向比例上的形变。 飞行速度增加,速高比变大。由于速高比已经 设定,就引起拉片速度相对变慢,造成图像被 压缩,成像比例尺变小。 反之,则会造成图像被拉长,成像比例尺变大, 并使扫描重叠率降低,甚至可能出现漏带现象。
同时,在航向上成像时间是连续的,构成—条 不分幅的条带状图像。 另外,一条扫描线上一系列扫描点是在飞行平 台飞行过程中经过若干个成像瞬间完成的,即 是不同步的。所以热红外扫描图像又称之为动 态多中心投影 。 既然在每一条扫描线上遵循中心投影的成像规 律,则扫描方向上必有地形引起的像点位移 。
2、飞行平台侧滚引起的图像形变
平台侧滚会使扫描条带发生左右偏移, 地面目标偏离中心线,地物发生弯曲形 变(见图)。 这种形变的一般规律是:与航线垂直的 线性目标不发生方向性变化,其余线性 目标均发生弯曲,尤其是与航线近于平 行的线性目标,将发生波纹状变形,变 形方向与侧滚方向一致。
3、飞行平台仰俯引起的图像畸变
2、温度分辨力
指能区分地面上温度差异的能力,主要 取决于扫描仪探测元件的性能。 现代技术已经能研制出温度分辨力达 0.01˚C的传感器。 在资源遥感中使用的热红外扫描仪温度 分辨力大多在0.1一0.5˚C之间,基本上能 满足目前应用要求。
3、图像的温度标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未作温度标定的热红外图像,只能用它定性地 确定地物温度的相对高低,而不能得知地物的 准确温度数值。 近期的热红外图像都是作过温度标定的,其上 有灰阶条带,每一灰阶表示一定的温度范围, 只要将图像中地物的色调与灰阶比较,就可确 定出地物的温度范围。 彩色热红外图像对地面温度分布反映得更醒目, 其上每一种颜色表示一定的温度范围,两种色 区的界线即为地面上的等温线。
此外,飞机等喷气热尾流也在红外图像 上构成热阴影,并且在它们刚刚离开后, 还不会马上消失。 冷阴影和热阴影可以统称为热红外阴影。
二、典型地物热图像判读
(一)水体判读 白天,水体表面温度比周围背景环境低,在热 红外图像上呈暗色调,为冷显示; 夜晚,水的表面温度比背景环境高,在图像上 为亮色调,呈热显示。据此可以判定成像时间。 热水体,即使在白天,它仍为热显示,呈亮灰 到白的色调。 初冬季节的水体和冰体之间存在着明显温差, 造成在同一张图像上,未结冰的水体被记录成 暖色调,冰体被记录成冷色调。 潮湿地面,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比干燥地面为 冷,因而在热图像上为较冷的色调。在地下水 到达地表并被蒸发的地区,以及沿着断层赋存 地下水的地方,也往往呈冷色调显示。
仰俯动作会造成对地面扫描线间隔疏密 不同的变化,从而使目标在图像上被压 缩或被拉长(图)。
二、热红外图像的光谱信息特征
1、光谱分辨力 指能区分地物热辐射波谱特征差异大小 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扫描仪分光系统所 划分的谱带宽度,谱带越窄区分不同波 谱特征地物的能力愈强。 目前大多数热红外图像都是宽谱带(8— 14微米)单波段图像,因此波谱分辨力 不如可见光图像。
(三)地面分辨力
热红外扫描图像地面空间分辨力,取决 于扫描系统的瞬时视场角和扫描成像时 的飞行高度。 所渭瞬时视场角是指扫描镜固定的某一 瞬间,投射到探测器上那一束红外光的 立体角。 瞬时视场角β决定于探测元件的大小d和 焦距f的比值,用弧度表示(图)β =d/f
如图,立体角β对应地面 面积为瞬时视场,其直径 为瞬时视场线度(D)。 即用扫描方式能分辨地面 目标的最小尺寸 瞬时视场对应于图像上的 面积就是像元,它是构成 扫描图像的基本单元。 瞬时视场角愈小,相对应 的地面瞬时视场也愈小, 扫描仪分辨力就愈高。反 之,分辨力则较低。
此外,航高一定时,每条扫描线上随扫描角 (θ )的增大,飞机到目标间的距离(斜距)也 在增加,因而瞬时视场沿飞行方向和扫描方向 的线度也在扩大。瞬时视场的投影形状由圆形 逐渐变成椭圆形。 根据图中的几何关系,可以导出沿飞行方向和 扫描方向的瞬时视场线度公式: D飞=Dsecθ =(Hsecθ )β D扫=Dsec2θ =(Hsec2θ )β
热红外图像判读
一、判读标志 (一)色调 热图像色调反映了地物的表面温度,所以常常 使用“暖信息”、“冷信息”等术语。一般表 面温度愈高的地物色调愈浅,否则色调越深。 地物不同时刻获得的热红外图像其色调存在日 变化。应用色调标志时,要注意成像时间。 白天的热红外图像上水体(热水体除外)的色 调总是比陆地的色调深,而夜间图像上水体的 色调则比陆地浅。
(三)阴影
热图像阴影称为热阴影、冷阴影,与光阴影范 围相近。 热图像上,未被直接照射的地面比被直接照射 的地面温度低,因而热辐射也弱,呈冷显示。 热图像阴影与光阴影有本质不同。太阳光照消 失后,热阴影并不马上消失,而是逐渐消散。 不代表物体本身的热辐射特性,是一种噪音。
地面上的一些热源或冷源在图像上也会产 生阴影。 如暖风(或冷风)吹过地面,由于某些物 体的阻挡,背风面地面上的温度与迎风面 温度不同,会产生风阴影(可以是热显示, 也可以是冷显示)。这种阴影形状与普通 阴影不同,类似于许多热尾流,给人以吹 拂飘动的感觉,并且轮廓边界不十分清楚。
公式推导:
可见,扫描线不是一条等宽的直带,它由中心 位置向两侧弯曲并逐渐展宽。在同一条扫描线 上,其分辨力从机下点向两侧逐渐变低。 当然,热红外扫描图像的分辨力除了决定于瞬 时视场线度外,还与探测器的温度灵敏度(也 叫温度分辨力)的高低以及目标和背景的温差 大小等有关。如果温度分辨力比较高,有时即 使地面目标小于瞬时视场线度,也可以被探测 出来。
(二)形态
由于热红外图像常存在畸变,地物影像遂发生 一些变形。同样大小的地物在图像中央和边缘 影像大小会明显不同。 由于地面分辨力较低,又是根据地物的辐射温 度来成像(地物辐射温度又受空气、风等多种 因素干扰),所以地物在热红外图像上的形状 轮廓常常比较模糊。 由于受空气、风等因素的影响,小的热目标, 往往会在图像上 产生“热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