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形态初探
城市居住形态_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_秦红岭
·总第435期·2010第2期□秦红岭城市居住形态: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展开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空间主要的组成元素,居住空间在城市形态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我国大城市,2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居住空间郊区化的现象,便是城市形态形成“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又如,高低档次不一、类型不同的住宅区组成了城市形态的“马赛克”式的镶嵌图,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和极化,以至出现城市的“富人区”和“贫民区”。
〔1〕居住空间形态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整个城市形态的功能和城市效率的实现。
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城市居住空间格局上的阶层分化趋势,涉及空间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大问题,更是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芝加哥学派针对当时美国城市出现的两极分化、居住隔离等社会现象,借用了生物界自然竞争的生态学规律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指出人群居住的空间区位是分化与竞争的结果,强调经济因素、土地价值对城市居住形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居住空间结构的三大模型,即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the concentric zone model)、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the sector model)、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模式(the multiple nuclei model)。
上个世纪70年代在芝加哥学派和冲突理论基础上,一些城市社会学研究者提出了住房资源对社会分层的意义,指出不同地理(或空间)区域意味着不同的生存机会,居住的空间区位与个体其他社会资源的拥有具有密切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分异加剧。
中国古代居住形态的变迁初探
的偶 然性 , 这种偶 然蕴 藏着必然 。经济基础 、 会结构 和文化 邑建设体 制、 但 社 规划 制度 及 具体 营建 制 度。 《 ” 中国古 代建 筑 史》 认
“ 至少 范式 , 深刻 影响 、 框定 着居住形 态 的特 征及 其发展方 向。这些 制 为 :此项载述如果说不是反映 了周初 王城建设 的大致轮廓 , 约、 影响居住形态 的因素 , 以概括 为“ 可 自下 而上 ” “ 与 自上而 下” 也是对西周王城一种理想模式 的描绘 。 ” 两个方面 。居 住形 态 作为 一种 秩 序 , 的产 生 、 展、 它 发 消亡 与 重 3 北 魏 时期—— 规 则的初 演 组 ,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由“ 与“ 的共 同作用来 主宰 , 以此轮 回 , 生 东汉末年 , 在曹操统治的北魏 , 新建 了一座都城邺 城( 河北 今
产 , 异屋而 同财 ”《 记 ・ 服 ・ 即“ (礼 丧 子厦传》 。这一 时期的聚落 在 善 的建立起 来 了。曹魏 邺城集 宫城礼 制 、 谨里坊 、 ) 严 网格 道路 于
经济上往往是 自给 自足 、 对独 立 的 , 相 是一 种 原始 的 自然 经济 。
一
体, 袭承《 工记》 考 而又不完全拘泥于 此 , 对后世 的都 城建设 , 起 中图分类号 : 一9 NhomakorabeaTU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中所说 的秩 序 , 的是一种 规则 , 指 一种 形态 。五千 年 的泱 论述 “ 匠人 营国 , 方九里 , 旁三 门, 国中九经九 纬 , 经涂九 轨 , 祖 左
面朝后市 , 市朝一 夫。对于这段 话 的年代 和 出处 , ” 曾引起 史 泱大国写就了一部气 势恢 弘 、 大精 深 的历史 , 老的 中华 民族 右社 , 博 古 用历史来 承载智 慧与追 求。 学界众说 纷纭的观点 , 但不管怎样 , 它在筑城史 中的作用 , 是勿庸 城市规划原理》 为 : 成书于 春秋 战 国时期 的《 礼 ・ 认 “ 周 所谓 的居住形 态 , 主要是 指居 住生 活 的实体形 式 、 间环 境 置疑 的。《 空 以及人们 的居住行 为和构筑行为 , 还有其 中表露 出的礼法 、 习俗 、 考工 记》 记述 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 的空间布局” 中 国古代 城市 。《 信仰 、 审美等观念层次 的东 西。某一 个时空 下的住居形式 有一定 规划史》 认为 :《 “匠人》 一节 载有 营 国制 度 , 系统 的论述 了周 人城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居住空间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居住空间城市居住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城市居住空间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城市居住空间的历史演变、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居住空间。
首先,城市居住空间的历史演变是人们理解和认识城市居住空间的重要基础。
在古代,城市居住空间往往是以城墙为界限的,城市内外形成了明显的区分。
城内是统治者和富裕阶层的居住区,而城外则是贫困阶层和劳动人民的居住区。
这种分割的城市居住空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权力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居住空间逐渐发展为多样化和多元化。
现代城市的居住空间不再以城墙为界限,而是以功能和利益为导向的划分。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居住地点,形成了不同的社区和居住区域。
其次,城市居住空间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
城市居住空间的划分和组织方式反映了社会关系的特点和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城市居住空间往往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身份进行划分的。
富人和贫民住在不同的区域,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社会隔离。
这种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裂。
然而,在现代城市中,城市居住空间的划分更多地是基于功能和服务的考虑。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居住区域,社区内的居民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社区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融合和发展。
最后,城市居住空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城市居住空间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和公共设施等都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不同城市的居住空间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例如,欧洲的古城区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成为了吸引游客和居民的重要景点。
而亚洲的城市则更加注重现代化和功能性,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实用和效率。
城市居住空间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建筑和景观的传承,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传承。
通过居住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城市居民能够感受到自己所属城市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4月,第35卷第2期,Ap r .,2005,Vol .35,No .2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 收稿日期:2004203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0Z DX M770012) 作者简介:任云英(19682),女,陕西周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从事城市规划与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
①张寄仙.陕西省保甲史[M ].陕西省长安县政府保甲研究社,1936.81296. ②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M ].1934. ③〔清〕高廷法,陆耀遹.咸宁县志.卷十,地理志[M ].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任云英1,2,朱士光1(1.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目的 通过解析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与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近代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轨迹和发展规律。
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因果分析及数据统计等方法。
结果 分析了自清中后期始逐渐形成的以保甲制度为基础的社区管理、相应空间结构及其组织秩序。
结论 在城以“坊”、在乡以“村”为基层居住空间单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封闭的地域居住空间单元向开放街巷形式的转变和规模结构的相应变化。
关 键 词:城坊;郊乡;居住空间形态;保甲;二元结构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Ⅹ(2005)022*******1 居住空间组织及其结构的分化清初承明之旧,至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662年),申行保甲之令;雍正时,保甲之法从仅及于内省之汉民渐至于各边省。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有严饬保甲之令,更定保正、甲长、牌头赏罚及选举族正之规则。
城市居住活动向公共空间的回归——当代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可能性探索
一、居住空间中的私密与公共要素变迁简析“公共”与“私密”总是相对而言的,二者在居住空间的发展历史上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公元前8000至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形成促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血缘为纽带的小型聚落出现在世界各地。
同时期的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用于家族聚会的“大厅”和供小型家庭长期生活的“房间”结构,成了人类开始分室居住的证明。
居住空间中的“公共”与“私密”可能在此时才初步出现了分野。
不过,这里的“私密”是相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居民而言的,与当代的“私人空间”概念依然有很大差距。
一般认为,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孕育了早期的城市,后者逐渐成为商业与手工业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城市中,居住空间受到了更多来自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在经济方面,为便于经商和手工业生产,很多住宅开始自发地与工作场所进行组合,产生“前店后宅”“家庭作坊”等居住模式。
另外,随着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的出现,城市居住需要特定的空间作为对政治、宗教、文化环境的回应:在“私密”方面,不仅有主人的私人空间,还有宾客、仆从居住的私密空间等,在“公共”方面,有用于家族、家庭内部的公共空间,也有面向社会开放的社交空间,以用于展示社会地位、显示自身权力等。
到这个阶段为止,居住空间中的私密领域所包含的居住活动一直在不断丰富,且“私密”与“公共”要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混合。
18世纪中叶,人类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制造、铁路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进步让人口空前集中于城市,对生产效率的追求催生了体量庞大的工厂以及高度密集的住宅区。
在居住成本升高的背景下,城市住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规模缩减,因此不得不将一些居住活动排除到私密领域之外,转移到公共领域中进行,因此出现了一批“小资产阶级穷酸相的独立式小住宅”甚至是贫民窟。
粗制滥造的住宅给城市带来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致力于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环境的社区应运而生。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查尔斯·傅立叶(Charles Fourier)与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分别在欧洲和美国推动社会主义社区实验,尝试落实“平等社会”的理想,这些社区内部都建立起了集体食堂、公共图书馆、公共绿地、采光连廊等设施。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一、居住区分级:1.一级居住区:一级居住区通常是城市主城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包括交通、教育、医疗、商业和文化等。
一级居住区通常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也是城市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2.二级居住区:二级居住区一般位于城市主城区的外围,较一级居住区相对疏散,通常是住宅区和商业区结合的地方。
二级居住区通常规模较大,人口相对较少,拥有较好的生活环境。
3.三级居住区:三级居住区一般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区,与城市主城区相对疏远。
三级居住区的规模相对较小,人口相对较少,主要以住宅为主,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二、结构形态:1.封闭式结构:封闭式结构是指居住区内部完全封闭,只有有限的入口和出口。
居住区内部通常规划有完善的绿化和道路系统,居住区内的交通主要通过内部道路进行,与外部的交通通道相对独立。
2.开放式结构:开放式结构是指居住区与周围环境相连通,没有围墙或者围栏进行封闭。
居住区与周围的道路网络相连,交通通畅,居民可以方便地出行。
3.混合式结构:混合式结构是指居住区内部既有封闭式结构,又有开放式结构。
不同的建筑设计和规划方式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居住区形态。
4.板块式结构:板块式结构是指居住区内的建筑以板块形式进行布局,相互独立且有一定的间隔。
每个板块内部包含多栋建筑和相应的社区设施。
5.点式结构:点式结构是指居住区内的建筑呈点状分布,相互之间距离较远。
每个点内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建筑,与周围的绿化和基础设施相连通。
总的来说,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概念。
合理的居住区划分和结构形态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因此,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应该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居住区分级和结构的要素,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居住社区空间营造初探
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幼儿园、学校、 菜场等设施均在小区内部。西溪路是该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各个领 城市环境和风貌特色,使得城市历史和特 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城市建设面貌 色难以追寻,景观质量有日趋下降的迹象。 区最具生活气息的一条生活性街道,现状 更是日新月异。据统 在 2 世纪最后的 传统的东西被迅速打破,而具有相应内涵 道路只有 7m宽,东西方向连接两个小区, 0 2 年 中,中国城市住宅建设 以平均每年 2 的新环境却还未建立起来,居 民失去了对 沿路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小店铺 、农贸市场 0
pa t e U d r h i u tn , o r ci . n e e cr ms a c c mmu i p c o s r c in s a l e c n u t dwi n s c t c e nt s a e c n tu t h lb o d ce t l d u e y o ha a ef u d t n d l g a dr c e t na e c nr , a u a n u st n a i . we l n r a i s h e t n t r l d h ma il n i n n o s r h o o i n e o t e a nsi e v r me t n e - c o c
社区被保傲 路分隔成东西两个部分, 保傲路和体育场路沿线现有/ 的公交始 J 末站、餐饮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而与
fci s s h  ̄ c . a ii eo e s le a t t t 咖 瑚嘲蝴 Ub n s e c mmu i, p c o su t n U a e i ra i n c e r d e o n S a c nt ci , r nd s n y t e r o b g
我国大都市人居环境优化模式初探
么 多人抢 着在 城 市落 户 ?为什 么 消
费这 么 贵 . 买 不 到 房 子 , 什 么 还 为
资本 主义 市场 经 济 阶段 之 后 , 市 城 各 功 能 区 主要 是 根 据 经 济竞 争 力
工作 与居住 和 谐 搭 配 , 种居 住 模 种 式 背 后 揭 示 出 居 住 活 动 演 化 的 规
率 成 为这一 时期 新 的选择
3后工业社会 时期 的居住环境 . 个 社 会 的产 业 结 构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要 求 也 越 来 越 趋 向 于 高 水 准 和 多
信息 、 交通 和 能 源 等技 术 发展 使 整 不 容 忽视 。喧 嚣 、 挤 和 紧 张 的生 拥 化 , 此 同 时 . 们 对 居 住 环 境 的 人罹 患 “ 市 疲劳综 合 征 ” 与 人 都 于是 从 样 化 . 宅 区 的 环 境 设 计 更 加 精 及建 筑 学界 就 开始 出现 “ 都 市 主 住 新 细 , 宅 的智 能化 水 平 越 来 越 高 . 住
从历 史 上 看 . 都 市总 体 居住 大 环境 的发 展与 变 迁 。 可分 为工 业 革
建 设 随着 大 都 市人 口的 扩 张 , 城 市 E益 呼 唤 高密 度 、 境 优 美 的居 t 环
动 力要 素 不断集 聚 目前 由大都 市
创 造 的 G P在 全 球 经 济 产 值 中 占 D
一
大都 市 工业 文 明 时期 . 然 局 部 环 吗 ?怎样 创 造一 个既美 好又 生 态的 虽 境 保 护 意识 增 强 .生 态 技术 发展 。 大都 市人 居环 境 ?
但 环 境 恶 化 趋 势 不 减 。从 横 向 来 看。 聚居 环 境 农 村 优 于 城 镇 。 镇 城
城市形态调研报告
城市形态调研报告根据城市形态调研,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城市形态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组织和布局方式。
它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
城市形态的特征包括城市尺度、城市布局和城市结构等方面。
二、城市形态的分类:1. 紧凑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是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集,建筑高度较高,交通便利,城市空间利用率高。
典型代表有纽约、东京等。
2. 分散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是城市发展沿着交通路线或道路延伸,城市外围区域人口稀少,建筑低矮,交通不便。
典型代表有洛杉矶、悉尼等。
3. 环状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是城市中心区域被环状道路围绕,形成明显的圆环结构,通行方便。
典型代表有巴黎、北京等。
4. 多中心城市形态:主要特征是城市内有多个独立的中心区域,各个中心区域拥有相对完整的商业、文化和住宅等功能,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结构。
典型代表有伦敦、上海等。
三、城市形态的影响因素:1. 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态起到决定性影响。
例如,山地地形会限制城市扩展和布局,平原地区则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2. 经济条件:城市形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影响。
发达地区的城市往往采用紧凑城市形态,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往往采用分散城市形态,以满足快速城市化的需求。
3. 社会文化:城市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城市形态。
例如,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会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
4. 政府规划:政府的城市规划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对城市形态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四、城市形态调控策略:1. 加强城市规划: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和公共设施等,以实现城市形态优化。
2. 促进城市更新: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拆除老旧建筑,改善城市形象和功能,增加城市的紧凑度和便利性。
3. 鼓励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调查研究
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调查研究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调查研究引言: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发展迅速,城中村是其城市扩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城中村居住空间既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城市发展中的短板之一。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探讨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的特点1. 高密度居住: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中村的建筑密度较大,人口聚集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内。
2. 房屋老旧:大部分城中村的房屋建造年代较早,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造和维护,房屋结构老化、漏雨等问题普遍存在。
3. 租赁现象普遍:城中村多为廉租住宅或自建房,具有抵御房价上涨的功能,因此许多年轻人或外来人口选择在城中村租房居住。
二、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存在的问题1. 环境恶劣:由于居住密集,城中村的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问题严重,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此外,缺乏绿化和公共空间,居住质量较低。
2. 隐患巨大:城中村建筑年代久远,存在大面积安全隐患,如危旧房屋、漏电等。
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3. 公共服务不足:城中村多为人口流动较大的地区,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居民生活便利性不高。
例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不足。
三、改善西安城中村居住环境的建议1. 重新规划和改造:通过城中村的再规划,将其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提高建筑密度合理性,改善居住环境。
同时,对老旧房屋进行改造,确保安全和居住品质。
2. 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标准,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
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建设公共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
3.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供给,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加强社区管理,引入社区服务站等机构,提供便民服务。
4. 完善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城中村改善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空间多样性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空间多样性研究随着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的居住空间多样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的居住空间选择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空间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言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的居住空间不断扩大和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居住空间多样性的现状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城市中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住房,如高层建筑、低层建筑、独栋别墅等,以及不同的居住形式,如公寓、普通住宅、集体宿舍等。
这种多样性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
三、居住空间多样性的影响城市的居住空间多样性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其次,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
城市中拥有多样化的居住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创新。
最后,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以促进社会的融合和共享。
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可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四、居住空间多样性的挑战在实现居住空间多样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挑战。
首先,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能导致城市的不平衡发展。
一些地区可能过度关注高档住宅的建设,忽略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的供应。
其次,居住空间的多样性可能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
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服务配套,城市管理者需要有能力应对这些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最后,居民对居住空间多样性的接受程度也是一个挑战。
一些居民可能习惯了特定的居住方式,对于新的居住模式持保留态度,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接受度。
城市形态演变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市形态演变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
从古老的城邦到现代的大都市,每一次的变革都深深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许多城市以城墙为界,规模相对较小,功能也较为单一。
街道狭窄,房屋密集,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
城市的中心往往是政治和宗教的场所,周边则是居民区和集市。
居民的生活节奏缓慢,大多数人从事着农业或手工业,交通主要依靠步行或马车。
这种城市形态下,人们的社交圈子较为狭窄,信息传播也相对缓慢。
邻里之间关系密切,互帮互助,社区的凝聚力较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的功能分区逐渐明显,出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划分。
道路变得宽敞,以适应马车和新兴的蒸汽机车的通行。
人们的工作方式也从手工劳动转变为机器生产,工作时间变得更加规律和紧凑。
在这一时期,城市中的居民开始面临新的生活挑战。
居住环境变得拥挤和嘈杂,公共卫生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的分离,人们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通勤上。
然而,城市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商品的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文化娱乐活动逐渐增多,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丰富。
进入 20 世纪,汽车的普及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城市开始向郊区扩张,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速公路和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城市内的通行时间。
同时,城市的商业中心也从传统的街道转移到了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
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居民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人们拥有更多的出行选择,可以更加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活动。
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
线上购物、远程办公等新兴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常态。
但与此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等。
如今,城市的形态仍在不断演变。
上海旧城居民居住形态变迁调研
七、拆迁地:新天地区域 安置小区:新世纪花苑
八、拆迁地:大中里区域 安置小区:桃浦九村
九、拆迁地:三家里、陆家堰里弄 安置小区:华滨、华沁家园
B 类型拟定调研地点
一、张家花园
(一)背景介绍 威海路 590 弄上海张园位于今南京西路以南,石门一路以西的泰兴路南瑞,其地本为农
田,1878 年由英国商人格龙营造为园。1882 年 8 月 16 日,中国商人张叔和自和记洋行手中 购得此园,总面积 21 亩,起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此后,张叔和又对该园屡加 增修,他一改江南园林小巧而又不开阔、重悦目而不重卫生的特点,仿照西洋园林风格,以 洋楼、草坪、鲜花、绿树、池水为筑园要素,至 1894 年,全园面积达 61.52 亩,为上海私 家园林之最。自安垲第 建成以后,便免费开放 的张园已被认为是以西 为主、中西合璧的新式 花园,被誉为不分名族、 不分阶级、不分性别、 部分区域的公共活动场 所。
筑面积 7.06 万平方米,容积率 1.33,绿地率 42.7%,总户数 1028 户.一期工程 2004 年 8 月 31
日开工,于 2006 年 9 月 30 日交付使用.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于 2007 年 1 月 12 日发
文(沪房地资规[2007]18 号),命名该小区为 2006 年度上海市“四高”优秀小区。
上海市旧城原住居民动迁前后居住形态调查研究
一、课题内容
中国持续近三十年的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 在物质及人文两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物质实体遗存大规模、高速度被拆除,与此同时, 城市中的原住居民,其居住环境与生活状态在短时间内也都发生了剧烈变化。本项目将上海 旧城几种比较典型的原住居民作为分析对象,研究他们在更新中不同时间状态里,在居住形 态(resident modality)方面(居住空间形态、居住生活形态)的变迁情况。主要内容包括:
城市·基因·形态——传统住区形态更新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基因·形态——传统住区形态更新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导教师:***20020401重庆大学硕土论文大潮已经把里坊的坊墙完全冲毁,大大小小的各种商店按新的商业布局要求,分布城市的每个角落,住宅与商店都直接对街巷开口。
严格的说,“坊”的本义至此已完全消失,只不过成了硬套上去的传统名词,“巷”才是现实存在的。
住区由街巷组成,由巷(胡同)分隔成长条型地段。
这个长条型地段上由若干的院落并联而成,在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
由于朝向的原因,联结各个院落的巷多为东西向,也有南北向。
巷的间距与院落的大小及进深有关,一般分为由南北向开门的两组院落组成。
宋以后,坊表逐渐消失,但坊巷制仍为后世所继承。
坊巷内部开设日用必需品铺店和小型的酒肆茶坊,这些既是市的一部分,也是新型坊巷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特征正是新坊巷制与古典坊巷制的不同处。
市、坊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以崭新的形态重新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体。
城市规划结构发生了空间变化,旧的住区形态被完全打破,新的住区形态诞生了。
城市面貌也因此焕然一新。
以往处处高垣对峙的森严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开朗生动的新风格。
图1.3清明上河图局部Fig1.3TheQingmingDrawing资料来源:ⅥM.arts—ky.net1.2.3邻里单位里坊制和坊巷制在中国的城市住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间接近1500年,但在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城市住区开始出现了新的形式。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以及仓储区等职能区划,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同时城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复杂城市问题。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问题研究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问题研究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居住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需求和价格水平。
而居住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不仅仅是城市居民的生活问题,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居住问题的现状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居住问题愈加凸显。
在大部分一线和二线城市,高房价成为了寻常居民购房的瓶颈。
尤其是青年一族,生活压力和房贷压力同时上升,而租房市场需要承担更多的财力压力。
居民对于房屋行业的期望也随之提升,更多的购房者需要房屋管理、物业服务以及其他便捷生活配套设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
二、居住问题的原因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城市居住问题的普遍存在也是有其原因的。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城市规划存在着过于集中、缺少多样性的问题。
无论是公共住房、保障性住房还是商业住宅,都需要进行有效地规划和维护。
第二,社会契约被破坏是居住问题的天敌。
不仅仅是贪腐,更是财迷心窍的多重剥削产业。
种种资本操纵,整个住宅购房市场被沦为利润之源,而很少回馈社会。
这就是居住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更加全面的整改和措施。
三、居住问题的解决方案基于现有的居住问题,如何解决居住问题也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当务之急。
应对方案一,是多样化住房的建立。
保障性房屋建设、共居房、青年公寓等等,有效地应对了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住房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是加强管理。
规划提升、充分发挥物业管理作用、强化居民自管自律,是居住问题得到解决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现有住房市场销售管理的严密监管、对开发商的更加严格的考核执行、对相必的行业规范的修订和实行,都是必需的。
最后,要重视历史保护。
很多城市的历史建筑已经被拆除或者改造,一些特色的社区也被大量的高楼大厦所取代。
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得到合理的解决,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可靠、安全的居住环境。
总之,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问题是迫切需要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环境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环境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人类在城市中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特点和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居住环境的特点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环境,是指人们在城市中居住的室内和室外环境总体上的特征,包括建筑、交通、绿化、设施等多方面因素。
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多元化居住环境的多元化是指城市中的各种居住形式的多样性。
例如,高层住宅、别墅、花园住宅等不同类型的住宅,以及公寓、合住住房等多种居住方式。
这些不同的住宅形式,在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需求下,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2. 安全性安全性是指居住环境在建筑、交通、绿化等方面的安全性。
建筑的结构安全性、交通的安全性、绿化的安全性等因素都影响到了住宅居住环境的安全。
城市规划者需要在构建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居住环境的安全性。
3. 生态性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环境也应该是生态友好型的。
这意味着居住环境应该具有可持续性。
例如,环保的建筑材料、可再生能源等都将成为这个环境友好的因素。
4. 经济性居住环境也应该是经济的。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者需要在设计城市规划时将成本纳入考虑范围内,以确保城市规划是经济可行的。
二、居住环境的现状居住环境的现状是城市规划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有的居住环境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空气质量不佳在城市中,空气质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工业和交通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
大量排放的废气和粉尘直接影响了居住环境质量。
2. 噪声污染严重城市交通是一个噪声污染的重要来源。
噪声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在规划城市交通时,考虑噪音控制的问题。
3. 绿地不足城市中的绿地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绿地可以降低环境温度,提高湿度,改善空气质量等。
城市居住形态初探
城市居住形态初探城市居住形态初探摘要:居住形态的建设是⼈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存活动之⼀。
⼈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环境同时也改造了⼈类本⾝。
从原始⼈到现代城市⼈,其实就是⼈类的⼀条不间断的“⽂”化之路。
⼈类为改善⾃⾝在客观世界中的⽣存环境⽽进⾏了⼤量的建构活动,并不间断地改进着居住⽣活空间形态,⼈们的“个⼈”、“家庭”和“社会”⽣活、⽣产活动的⼀切特性以及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均在他们所建设的空间环境中有所反映。
关键字:居住形态邻⾥社区城市历史发展环境城市是⼈类社会的载体。
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活建设是居民⽣存⽣活的基本需要,据统计,在⼯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城市各项职能空间中,居住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
居民在定居⽣活中产⽣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活社会,满⾜个⼈、家庭和多层次社会⽣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活需求。
⼈类进⼊21世纪,随着⾃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继续深化发展,按照Robert Ezra Park和Louis Wirth 等⼈的城市理论划分出的城市三要素凸显的⼒度进步加⼤:(1)众多:⽂化和职业上脱胎分化,导致分⼯很细的职业结构,增加职业往来的功利关系性质的交往,改变了原有传统的道德观念。
(2)密集:⼈间接触表⾯性、短暂性、局部性和匿名性增加,相互认识凭“印象”。
虽然居民间空间距离缩⼩,然⽽精神距离却扩⼤了,反社会⾏为增加。
(3)异质性:它⼜分为三个⽅⾯1)门第世系观念少了,社会流动性⼤,个⼈努⼒作⽤增⼤,阶层结构进⼀步复杂化;2)空间流动性加⼤,乔迁多了;3)⼤家互不相识状态的持续性加⼤。
有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1)城市空间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影响城市居民⽣活⾏为;(2)城市空间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产⽣的原因之⼀;(3)我们可以通过考虑空间的布局来解决⼈与⼈、⼈与环境的关系;(4)需要研究空间布局,研究⼈⼝分布原因和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5)空间的整体组织对⾏为活动使⽤模式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6)把社会可变因素和建筑空间形式联系起来,建⽴理想的居住形态是建筑对健全社会⽣活的贡献!⼀、居住形态的历史发展城市居住形态在从⽆到有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个历史阶段,即:1、最初的街坊坊——街坊——街坊扩⼤2、“扩⼤街坊”3、“邻⾥社区””佩⾥的““邻⾥社区””社区思想、现代建筑运动的““邻⾥社区””思想4、居住⼩区5、“居住区”6、密尔顿·凯恩斯的“环境区”7、“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评8、马丘⽐丘宪章提出“⼈与⼈的交往和相互关系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等三个重⼤原则。
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形态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形态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谋生,城市人口也开始不断增长。
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形态的规划。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城市的形态决定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城市的形态。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一定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规划城市的形态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
一、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民生活和生存的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地、日照等。
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可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人居环境的差劣则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而且,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也可以影响城市的形象,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不仅关系到每个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城市形态的优化城市形态是城市结构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涉及到城市的规模、形状、布局、交通、建筑、绿地等方面。
优化城市形态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
城市形态的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模的控制城市规模是城市形态的基础,过大或过小的城市规模都会影响城市的品质。
因此,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是城市形态优化的第一步。
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合适的城市规模,适当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方向,避免出现过大或过小的城市规模。
2.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使城市交通更加便捷,也可以使城市环境更加美观。
在城市布局中,应该注重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密度,注重绿化和景观,避免出现丑陋和杂乱的城市环境。
3.交通设施的完善交通设施是城市形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出行和生活质量。
因此,要优化城市的交通设施,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鼓励公共交通,同时也要优化城市道路的规划和设计,避免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关于城市形态与居住模式――以济南为例
关于城市形态与居住模式――以济南为例摘要:近年来济南市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期,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济南市居民的居住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支持下的济南市的城市形态,以及影响城市形态的地理、经济、人口等因素,以济南市为例探讨城市形态的演进对居民居住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形态;居住模式;济南一、与城市形态和居住模式相关的概念(一)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是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着一个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特征。
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
因此,城市形态可以分为显形形态与隐形形态。
显形形态是城市平面和立体形状的表现,是一个城市居住、交通、中心区、建筑等在一个城市中的整体组织形式,其直观地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受。
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隐形形态则是指文化、传统、民俗等抽象的、可以呈现于人的多方面感知系统的因素。
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
城市形态不仅包含三维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随着城市历史的演进不断叠加的过程,是四维的。
(二)居住模式作为城市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城市的建设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居住模式是指居民的居住方式,包括住宅形式、建筑风格、出行距离等。
在城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居住社区类型变得多样化,需求与发展目标也同样多样化,住宅建设成为一种商品与服务进入市场。
二、济南市的城市形态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
四周与德州、滨州、淄博、莱芜、泰安、聊城等地市相邻。
济南得名于古济水之南,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依次为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居住形态初探
摘要:居住形态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之一。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环境同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
从原始人到现代城市人,其实就是人类的一条不间断的“文”化之路。
人类为改善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环境而进行了大量的建构活动,并不间断地改进着居住生活空间形态,人们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生产活动的一切特性以及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均在他们所建设的空间环境中有所反映。
关键字:居住形态邻里社区城市历史发展环境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
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据统计,在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城市各项职能空间中,居住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
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会,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继续深化发展,按照Robert Ezra Park和Louis Wirth 等人的城市理论划分出的城市三要素凸显的力度进步加大:
(1)众多:文化和职业上脱胎分化,导致分工很细的职业结构,增加职业往来的功利关系性质的交往,改变了原有传统的道德观念。
(2)密集:人间接触表面性、短暂性、局部性和匿名性增加,相互认识凭“印
象”。
虽然居民间空间距离缩小,然而精神距离却扩大了,反社会行为增加。
(3)异质性:
它又分为三个方面
1)门第世系观念少了,社会流动性大,个人努力作用增大,阶层结构进一步复杂化;
2)空间流动性加大,乔迁多了;
3)大家互不相识状态的持续性加大。
有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城市空间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行为;
(2)城市空间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3)我们可以通过考虑空间的布局来解决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4)需要研究空间布局,研究人口分布原因和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5)空间的整体组织对行为活动使用模式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
(6)把社会可变因素和建筑空间形式联系起来,建立理想的居住形态是建筑对健全社会生活的贡献!
一、居住形态的历史发展
城市居住形态在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八个历史阶段,即:
1、最初的街坊
坊——街坊——街坊扩大
2、“扩大街坊”
3、“邻里社区””
佩里的““邻里社区””社区思想、现代建筑运动的““邻里社区””思想
4、居住小区
5、“居住区”
6、密尔顿·凯恩斯的“环境区”
7、“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评
8、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人与人的交往和相互关系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等三个重大原则。
从这八个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居住形态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自然和社会这两条路线的一次完整性回归的过程,即从原初的人自身要脱离自然到现今的人自身要回归自然和当初的人与人之间要求私密到现今人与人之间要求加强交往和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
由此,我们也可以阐发出一条宏观上的城市居住的规划要求:城市整体上的相对开放和居住个体单位的相对私密相有机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现代城市居住形态要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的居住形态、建设环境培育和陶冶一方人,一代的生活环境培育一代人。
居住空间形态是一种物质秩序,这种空间环境的整体组织的长期作用是产生、维持和“控制”人们生活活动格局的有力结构。
人们长期定居在特定的居住空间环境中,必然产生生活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从而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观念——以至文化形态。
人类的居住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基体。
城市居住空间环境要重视地方
的和民族的文化特质。
因此现代城市居住环境要想胜任起培育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健康发展的任务,它必须要具备五点要求:
(1)良好的生态条件;
(2)进步的文化生活方式;
(3)促成潜能的开发和高智能素质的培育;
(4)良好的精神心理环境;
(5)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持续优秀的传统意识和习俗。
三、现今城市居住形态特点及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变革进入激进时期,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全面加快促进新的城市聚居社会结构方式的改变。
使得现在城市居住出现以下特点:
(1)人群规模增大,具有超人群尺度;
(2)高度密集;
(3)超大的空间尺度;
(4)居住社会的空间环境结构松散、迷失。
(5)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传统居住场所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转为居住场所和工作区域两个中心。
(6)居住流动性加大。
暂住、租赁等形式比重加大。
这些特点也必然影响到人与人交往的质和量的变化,使得居住生活方式的变化进程加速,居住社会组织结构弱化,非正式社会控制力减弱,甚至损失,人际
关系的观念意识变化加速。
具体于居住形态的研究,我们便可以抽理出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形态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细胞的“原子化”。
年轻一代已经获得比单纯效仿承袭父辈有更多的其它可能性,知识的悬殊和语言的歧化形成两代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即所谓的“代沟”。
父母家庭已不再是真理,知识、标准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宝库,相反,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以及网络信息成为新一代人主要的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渠道。
(2)基层的日常居住生活社会环境结构的松散和迷失。
少年儿童日常业余生活失去了邻里中伙伴生活交往的极大多数机会和环境,接受不良的人际关系基本观念的影响,缺乏感情和精神依托的交往生活,过早地进入“失控”的大社会,增加了过早和过多的机会接触“反社会”的负面影响。
(3)现代城市社会中反社会现象跨越式发展,反社会的活动、人群及其势力极大地扩张,并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对于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4)过于密集的城市居住使传统“家园”中的“园”成为孤魂野鬼。
尤其对于老人和儿童,公共交流空间环境的营造在现今“惟利是图”的房地产开发商眼中显得极尽奢华。
(5)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压力强度的增加,减弱了原有邻里之间的交流。
社会流动性的加大,更使得大家相互不认识和关系冷漠的状态的持续性加长。
(6)生活结构多元化,空间虚拟化,信息国际化的形成,使居住形态的地方性减弱。
对于传统道德文化、优秀习俗的传承极其不利。
四、“邻里社区”的思考
鉴于现今城市居住形态所存在问题,我们就想用一种系统的方法,按照物质秩序、社会秩序和空间秩序三者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的原则,规划建设一个“理想的社区”,一个优良的地区社会和一个居住社会优良的空间环境。
我把它命名为“邻里社区”。
“邻里社区”除了有舒适、安全及与行人友好的外部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
在社区里,孩子们自由玩耍,大人们相互交流;社区定期举行活动,包括聚餐、开会、庆祝生日等。
“邻里社区”空间形态建设不仅强调具有优良的物质生活质量,并提高到使它能够启迪居民在精神文明上去追求进取和团结的水平。
促成具有新的“邻里精神”和“市民意识”的居住生活社会的凝聚作用。
让空间环境对健全社会环境和生活作出一点贡献,使其有利于实现基层居住环境的群众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社会参与,建成一个有利于新一代和社会的“健康”成长的居住生活空间环境。
“邻里社区”由一定数量家庭组合形成,他们居住在属于自己的同一地域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在定居生活的多方面具有交往生活,他们面对面相互交往,人与人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且关系密切,具有“休戚相关”、“守望相助”的邻里意识,有最强的地缘性居住社会的“社会凝聚”。
在人群中都有各人自己良好的“伙伴组合”,特别是少年儿童,家庭对儿童有最良好的“控制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和“孟母三迁”的中国古言,最早揭示了新一代人成长的日常居住生活邻里社会环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