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第3节 重力教案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能够描述重力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

2. 概念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特点。

3. 方向讲解: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力会向下作用。

4. 作用点讲解: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来理解重心的概念。

5. 计算公式讲解: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公式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例题来验证关系。

7.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重力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和关系解决问题。

8.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计算公式:G=m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重力的概念,并描述重力的特点。

答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请解释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并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来说明重心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6.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向、单位和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方向和单位。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重力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物体落地等。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3. 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4.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介绍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6.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7. 举例说明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判断物体在地球上的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受力物体:地面附近的物体4. 方向:竖直向下5. 单位:牛顿(N)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主要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计算:物体的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地球仪,提问:“地球对附近的物体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地球对附近的物体有吸引力。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种吸引力叫什么名字?”引入重力的概念。

2. 讲解重力的概念: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教师演示重锤,提问:“重锤受到的重力方向是什么?”学生回答:“竖直向下。

”教师进一步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教师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5. 讲解重力的计算:教师演示天平和砝码,讲解物体的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6.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7.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重力的计算方法解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第3节重力知识与技术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认识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G= mg,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重力的方向,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质生活中的问题,会画重力的表示图。

4.认识重力的由来。

过程与方法1.经过学生不论怎样向空中抛乒乓球,最后乒乓球都要落到地面的实验,让学生来认识重力。

2.经过研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相关的实验,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会用数学上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

3.学会用比值法、图像法办理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身旁的小实验,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旁,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在研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课要点研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以及学会利用G= mg的相关计算。

教课难点画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像。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形引入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瀑布美景。

指引学生思虑“水往低处流”的原由,进而引出课题——重力。

二、新课教课研究点一:重力的产生1.察看现象:让学生观看与重力相关的现象( 多媒体课件展现:①苹果着落;②雨中闲步) ,而后着手感觉重力 ( 上抛橡皮擦最后落回地面 ) 。

2.提出问题: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近似的现象?你以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色?物体着落的原由是什么?教师鼓舞学生沟通议论。

3.形成看法:在议论中,学生很简单得出重力的看法,因为地球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叫作重力。

4.拓展总结:地球邻近的全部物体都遇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往常用字母 G表示。

5.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下列图所示做实验,谈谈你的感觉。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使劲拉着,不然就会被甩出去。

学生思虑:月亮为何绕地球转动?吊灯为何把悬线拉得很紧?叙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断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同样,是因为地球吸引月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为g=9.8N/kg。

4. 重力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

2. 重力的大小及其计算。

3. 重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力的仪器。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测量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观察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地球模型和悬挂重物的绳子,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3. 演示重力的作用点: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力的作用点。

4. 讲解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大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

5. 演示重力的方向: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力的方向。

6.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加深对重力的理解。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作用点3. 重力的大小:G=mg4.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下来。

3. 思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研究重力在工程、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探讨重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习题,特别注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心位置的判断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你所见到的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尝试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进行解释。
"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例如抛物线运动、物体下落等,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它们。"
4.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重力研究在我国科技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5.教育学生遵守物理实验操作规程,养成安全、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重力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重心位置。”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验方法,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非常好,各小组都取得了不错的讨论成果。通过你们的努力,我们得出了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也了解了判断物体重心位置的方法。”
2.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推导公式G=mg,并通过实例解释其意义。
“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我们可以用公式G=mg来表示。这里的G代表重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g代表重力加速度。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重力与质量关系、重心位置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涉及重力概念、计算、实验等方面,让学生独立完成。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3. 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产生原因和重力的方向。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学会测量重力。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学会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 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物体。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感受一下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3. 讲解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6.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G=mg。

4.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

2. 题目:判断一个物体的重力是否与其质量成正比。

答案:是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践和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设计说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力,对以后压力、浮力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节包括“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

学生必须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

学生对重力的认识只是略有了解,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学生实验等手段唤起学生对重力的感知。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对于重力的方向,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例如让学生进行悬挂钩码的小实验)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来认识。

为纠正“重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的错误认识,可让学生在小实验中将另一悬挂钩码的铁架台先后放在平面上和斜面上,观察两条悬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究竟与哪个面垂直,从而让学生区分竖直方向和垂直方向。

关于重心和重力的由来,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介绍的程度即可。

在学生了解了重力的三要素之后,可组织学生练习重力示意图的画法。

对于重力的由来,只需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即可。

对于万有引力的理解,在教学中可通过月亮与橡皮,人手与地球、拉力与引力等的类比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会根据G -m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观察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和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探究重力跟什么因素有关,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教具学生用:质量为50 g的钩码6个,量程为0~5 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

教师用:乒乓球一个,大小不同的金属球,细线,重锤,钩码,铁架台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悬挂钩、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同学们感受重力的存在,可以拿一个物体向上抛出,观察物体落回手中的现象。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可以通过悬挂钩实验来验证。

4.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6. 例题讲解: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解:G=mg=2kg×9.8N/kg=19.6N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自己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2. 方向:竖直向下3. 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4. 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 3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答案:G=mg=3kg×9.8N/kg=29.4N2. 题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体重除以 10,求出自己的重力。

答案:假设体重为 50kg,则重力为G=mg=50kg×9.8N/kg=49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然后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

5. 重力的测量:学习使用重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明白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

5.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大小。

3. 重力与质量、高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重力计、地球仪。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物体总是往地上掉,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使用地球仪演示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举例说明。

5. 讲解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演示实验。

6. 重力计的使用:讲解重力计的原理,让学生动手操作重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方向: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心。

4.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高度有关。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学到的重力知识,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大小。

答案:2kg × 9.8m/s² = 19.6N2. 请解释为什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

2. 详细内容:(1)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重力的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计算方法。

2.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重物(如苹果、书包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如悬挂重物的绳子。

(2)提问:这些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它的方向和作用点在哪里?2. 知识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讲解重力的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3. 例题讲解:(1)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解答:G=mg=2kg×9.8N/kg=19.6N。

(2)提问: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和作用点在哪里?4. 随堂练习:(1)练习题: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解答:G=mg=3kg×9.8N/kg=29.4N。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掌握重力的相关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重力知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重力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重力的作用效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重力概念。
6.适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5.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重力的作用使得物体落地、水流向低处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等,并通过实验演示重力的测量方法。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等。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重力大小的实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a.质量为5kg的书
b.质量为200kg的人
(3)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

物理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物理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主备教师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课
课题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
板书设计
重力
一、重力
二、重力大小
三、重力方向
四、重力作用点:重心
课后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方向以及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可以略讲即可。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并解释其如何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水果、玩具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探究重力的定义:观察地球仪,让孩子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3. 实验演示:利用重力计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用记录本记录。

6.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有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7. 课后拓展:让孩子们思考: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太空中呢?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重力大小的理解仍有困难。

在课后,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定义在引入重力概念时,我选择了提问方式:“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个问题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我接着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力的定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概念、测量方法、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心的判断方法。
2.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通过对重心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重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重力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学生对重力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如对重力方向的理解可能局限于垂直向下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引导他们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重力的本质特点,纠正对重力方向的误解。
4.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规律,能够运用图象法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2.通过问题导学、实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利用图象法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集体观念,激发学生关爱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能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规律,并能运用该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改变、形状变化等。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
2.理解重力概念,突破重难点:
教学策略:
(1)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规律。
(3)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计算给定质量物体的重力,让学生熟练运用重力公式。
2.分析生活中的重力现象,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设计实验,让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并处理实验数据。
(五)总结归纳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1.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讲授新知
1.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并强调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的规律。结合数学知识,解释重力公式G=mg,并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该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重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改变、形状变化等,如物体下落、地球表面的弯曲等。
2.基本概念:讲解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考察,如访问科技馆、观测天文现象等,让学生将重力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6)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制作重力实验装置,观察家庭中的重力现象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7)开展重力知识主题班会或科普讲座,让学生分享重力知识,提高全班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计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重力概念、方向和作用点时,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阐述重力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重力实验,如悬挂重物实验、地球引力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作用和方向。
7. 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同时进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
8.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
- 示意图:重心标记
4. 重力的计算公式
- F = G × m₁ × m₂ / r²
- 其中,F 为重力大小,m₁ 和 m₂ 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 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5.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建筑:利用重锤线检查墙体是否竖直
- 体育:运动员跳高、跳远时的助跑
- 交通:汽车、火车行驶时的制动
6. 重力的测量
九.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度、观点的提出和分享情况,以及讨论成果的展示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1、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2、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1、教学准备阶段(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2、具体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

(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

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力的方向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

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7.3-5,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

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7.3-4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

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

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

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